鱼类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合集下载

常见鱼类病毒性疾病防控技术

常见鱼类病毒性疾病防控技术

专题常见鱼类病毒性疾病防控技术草鱼出血病草鱼出血病是危害我国草鱼养殖业最为严重疫病,在广东省主要流行季节为4月至10月,高峰期在8月 至9月,流行期水温为25-30T,主要危害当年鱼种,发生严重的急性 感染后,死亡率高达60%~90%。

该 病由草鱼呼肠孤病毒引起,目前可分3个基因型,其中II 型是主要的流行基因型。

虽然目前该病流行风险较小. 但应加强防控,防止气温回升后暴发流行,造成损失,针对该病的主要防控技术要点如下:(i )做好清塘消毒:有条件的池塘间歇期进行干塘、晒塘,并 清除池底淤泥,使淤泥厚度不超过30cm o 用生石灰80千克/亩或者漂白粉15千克/亩清塘消毒,杀灭有害微 生物,约1个星期后加注新水,使用lppm 漂白粉对水体进行消毒,杀灭水体中有害微生物。

消毒后3天可用肥水膏或发酵粪肥进行肥水,培养浮 游生物,稳定水质。

(2) 强化苗种产地检疫:对购进草鱼苗种进行GCRV 病毒检测,避免苗种带毒。

(3) 适时接种疫苗:苗种下塘前接种的草鱼出血病疫苗,提高苗种 抗病能力。

(4 )做好放苗期卫生消毒:鱼苗下塘前采用2%~3%的食盐浸浴5-lOmin 进行鱼体消毒,操作过程中避免弄伤鱼体.放苗时逐步缩小运输或暂养鱼苗水温与池塘水温差距,待二者水温基本一致后,方可将鱼苗放 到池塘里。

(5 )强化养殖过程中生物安保:养殖过程中防止水鸟、水禽、蛙等将病毒引入。

出现死鱼及时捞出, 分析死亡原因,并定期采样检测鱼体GCRV 携带情况。

定期采用水质改良剂改善池塘水体环境,合理使用增氧 机.保持水中溶解氧。

投喂营养均衡的配合饲料,疾病高峰期添加保肝护肝、调节免疫功能的保健产品。

鲫造血器官坏死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俗称鲍出血 或大红鲍病,是危害养殖鲫最为严重 的疫病。

该流行范围广,流行期水温10-25%:,死亡率高达 90%~100%, 危害严重。

自2007年在中国江苏发生并传播,随后蔓延至全国鲫主养区, 其病原为鲤疱疹病毒II 型。

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及预防策略

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及预防策略

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及预防策略鱼类是人们常见的食物来源之一,但在养殖和捕捞过程中,鱼类容易受到细菌感染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鱼类细菌感染病症以及相应的预防策略。

一、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1. 颗粒性病毒性鳃炎颗粒性病毒性鳃炎是一种由鳃炎颗粒病毒引起的疾病。

患病的鳃组织会出现颗粒状的细红色小瘤,严重时会导致鱼类窒息或死亡。

2. 霍乱弧菌感染霍乱弧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通过水体或饲料传播。

感染的鱼类呈现寡活性、食欲减退、口吻红肿、腹泻等症状。

严重感染可能导致鱼类死亡。

3. 肠炎弧菌感染肠炎弧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感染后会引起鱼类腹泻、食欲不振、营养吸收不良等症状。

肠炎弧菌也常常引起鱼类内脏发炎和坏死。

二、鱼类细菌感染的预防策略1. 维护良好的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细菌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定期检测水质参数,保持适宜的水温、溶解氧、氨氮等指标,减少细菌繁殖的机会。

2. 饲料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鱼类细菌感染的关键。

选择优质饲料,合理投喂,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肥料化。

定期清理饲料残渣,避免污染水质。

3. 种苗筛选选用健康的种苗是预防细菌感染的前提。

购买种苗时应选择有健康证明的供应商,确保种苗经过必要的检疫和筛选。

4. 疫苗接种根据不同的细菌感染病症,有时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疫苗的接种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接种的时机和剂量都正确。

5. 定期检测和观察定期对鱼类进行健康状况的检测和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如果发现某些鱼类出现疾病症状,应立即隔离感染鱼类,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6. 消毒和隔离定期对水池、饲养设备等进行消毒,减少细菌的滋生。

同时,对疾病感染的鱼类进行隔离,在确诊并治愈后再将其放回原来的鱼群中。

7. 定期清理池塘定期清理底泥和水生植物,防止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滋生。

保持池塘的干净和卫生有助于预防细菌感染的发生。

总结:鱼类细菌感染是养殖和捕捞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养殖业的发展。

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预防治疗

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预防治疗

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预防治疗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因此,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并提出一些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十分常见,常见症状包括鳃部出血、溃烂、腹部肿胀、食欲减退等。

细菌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水体传播、饵料传播和爬行动物传播。

为了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提高水质管理水平,保持水体清洁。

2. 严格控制饵料的使用量,避免过度投喂。

3. 定期检查鱼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 使用适当的鱼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对于已经感染细菌性疾病的鱼类,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措施:1. 隔离患病鱼类,防止疾病的传播。

2. 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注意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

3. 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帮助患病鱼类恢复健康。

二、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会导致鱼体质量下降、食欲不振和死亡等问题。

为了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消除寄生虫卵。

2. 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3. 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如盐浴、药浴等。

如果鱼类已经感染了寄生虫病,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治疗:1. 使用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注意遵循用药指导。

2. 隔离患病鱼类,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3. 定期观察患病鱼类的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极大,常见症状包括体表溃烂、腹水、贫血等。

想要预防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严格控制入池水源,确保水质的安全性。

2.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消除潜在的病毒来源。

3. 强化饲养管理,调节饲料、水体温度等因素,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4. 出现疑似病例时,及时隔离,进行病原学分析。

鱼类病毒性疾病防治学

鱼类病毒性疾病防治学
草鱼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其产量占了我国南方水产养
殖品种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影响草鱼产量和效益的根本原 因就是草鱼的“四病”:病毒性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赤 皮病。
草鱼出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草鱼的一种病毒传染病, 对草鱼的鱼种生产和养殖可造成重大损失,我国将之列 为二类动物疫病。
【病原】
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或草鱼出 血病病毒(GCHV)。病毒为20面体的球形颗粒, 直径为70~80nm,具双层衣壳,无囊膜。病毒 基因组为双股RNA,由11条片段组成。目前已 确定的病毒株分为三种类型,在核酸电泳图谱 、毒力和抗原性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别。流行的 毒株第一型占22%,第二型75%,第三型3%。
CCV可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垂直传播是CCV普遍的传播 方式,但传播机制不详。水平传播可直接传播或通过媒介传播, 其中水是主要的非生物传播媒介,其他生物媒介或污染物也可 传播CCV。CCVD流行后,存活鱼可成为隐性无症状带毒鱼; 带毒鱼可能通过尿排毒,然后CCV通过皮肤、嗅觉器官、肠道 或者鳃感染健康鱼。
④ 发病地区,养殖对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有抵抗力的长鳍叉 尾鮰和斑点叉尾鮰杂交种、白叉尾鮰、长鳍叉尾鮰等。
CCV对宿主有很强的选择性。目前报道,自然暴发病仅仅 是斑点叉尾的鱼苗和鱼种;人工注射病毒可以使白叉尾、长鳍 叉尾、斑点叉尾与长鳍叉尾杂交种患病,口喂及浸浴则不患病。 不同品系的鮰鱼对CCV有不同的易感性,同时鱼龄与临床感染 密切相关,刚孵化鱼苗死亡率达100%,八月龄鮰鱼则很少感染 CCV。
CCV暴发流行与水温、养殖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CCVD 的流行水温是20~30℃ ,在此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发病速度 越快,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当水温在25~30℃时,病程比较 短,一般为3~7 d,死亡率可达90%以上。本病20℃时潜伏期10 天,25~30℃时3天,15℃以下不发病。人工感染后,肾脏在24 小时分离到病毒,肝脏及肠则需在70小时分离到病毒,脑在96 小时才分离到病毒。高密度养殖、运输、水污染等胁迫因素及 细菌感染均可诱发或引起疾病流行和大量死亡。

鱼类细菌性、病毒性及寄生虫疾病防治

鱼类细菌性、病毒性及寄生虫疾病防治
鱼类细菌性、病毒性及寄生虫 疾病防治
草鱼出血病
• 病原体:呼肠孤病毒,病毒繁殖温度20-35℃,最适繁殖温度 30℃左右。 • 症状:体表暗黑而略带红色,皮下和肌肉有出血现象,口腔、 上下颚、头顶和眼眶周围充血,甚至眼球突出,鳃盖、鳍条周 围也充血,肌肉呈点状或带状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现鲜红
色。有时有腹水,肠道无食物、充血但不糜烂,诊断时,须全
紫黑色,胆囊肿大。肠系膜、腹膜及肠壁充血。肠内无食物,而又很
多粘液,有的肠腔内积水或有气体。有的病鱼鳞片竖起,肌肉充血, 鳔壁充血鳃丝末端腐烂。有的病鱼有的时候突然发生死亡,肉眼看不
出明显症状,这是由于鱼的体质弱,病原菌侵入数量多,毒性强所以
其的超急性病例。
• 流行危害:发病严重的养殖场发病率高达100%,重病鱼池死亡率高 达95%以上。流行时间为3-11月,高峰期为5-9月,10月份后病情稍 微缓和。水温9-36℃均流行,其中在25-28℃时最为严重。 • 防治技术:(1)先镜检如有寄生虫,则用鱼虫速杀、混杀安等全池 泼洒。 (2)外用12%的二氧化氯或超能金碘、黑旋风全池泼洒。
打印病
打印病
白皮病
• 病原体:白皮极毛杆菌和鱼类害粘球菌感染引起的。
•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尾柄出现一个白点,并迅速向前蔓延扩大,直至 背鳍和臀鳍之间的体表至尾鳍基部全部呈白色,进而尾鳍腐烂至残缺 不全,皮肤无充血、发红的症状。严重的病鱼头朝下、尾朝上,头部 乌黑而死亡。 • 流行危害:此病是夏花鱼种的一种常见病,主要危害鲢、鳙夏花鱼种, 草鱼苗有时也会患此病。成鱼中偶尔可见。流行季节为6-8月。 • 防治技术:(1)彻底清塘,减少机械损伤。
中要尽量仔细,避免鱼体受伤。 (2)用水霉净全池泼洒。
(3)内服肠鳃康、四黄粉等添加饲料投喂。

鱼类疱疹病毒防治方法

鱼类疱疹病毒防治方法

鱼类疱疹病毒防治方法1、使用健康苗种2、定期监测,科学管理至目前为止,针对疱疹病毒病的防控主要是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来减少由于疱疹病毒爆发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定期监测,科学管理。

包括:对进口鱼类采取隔离检疫措施,以避免疱疹病毒的引入;在外地购买鱼苗时,不应该立即将其与本地池塘中的鱼混合饲养,而是将其放置在18~28℃的隔离温室中30天,以便进行病毒检测;在疾病暴发地区,需要及时采取封锁措施,掩埋病死鱼,对相关使用工具进行消毒,并向当地兽医监管部门报告,以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定期对池塘周边水域(河流、湖泊)进行疱疹病毒检测,避免引入外来未监控的水体;在易暴发疱疹病毒病的春夏季节,需要及时监控水温,并适当投喂一些免疫增强剂,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等。

3、合理使用药饵在春秋两季,鱼类养殖者应注重水质、水温、溶解氧等方面的管理,以保障鱼类的正常发育。

为了增强鱼类的免疫力,养殖者可在饵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并连续投喂约25天,以提升鱼类的抗病能力。

在养殖过程中,应避免滥用净水剂、消毒剂等化学品,以免造成水质环境的剧烈变化,引发鱼类的应激反应,增加患病风险。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养殖者可选购多种消毒、抗菌、杀虫类药物,通过药敏试验来筛选效果良好的药物,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为了降低鱼体的抗药性和应激反应,建议尽可能选用微生态制剂和中草药提取物进行水质调控和日常治疗,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和对鱼类的伤害。

4、疫苗的研发目前,针对病毒性疾病,疫苗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的应对措施,包括灭活疫苗、弱(减)毒疫苗以及核酸疫苗等。

然而,市场上尚未存在专门针对锦鲤疱疹病毒病的高效商品化疫苗。

例如,以色列研制的疱疹病毒病减毒疫苗由于使用效果存在争议,尚未实现大规模应用。

针对这一问题,胡峰博士以锦鲤为研究对象,成功研制出一种疱疹病毒病重组核酸疫苗。

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将疫苗注入鱼体,研究发现该疫苗能够有效提高锦鲤的成活率,对疱疹病毒具有较高的免疫保护力。

鱼类细菌性疾病与病毒性疾病诊断和治疗

鱼类细菌性疾病与病毒性疾病诊断和治疗

鱼类细菌性疾病与病毒性疾病诊断和治疗1、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病原:草鱼出血病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

症状:为病毒性鱼病,鱼体表一般暗黑而微带红色,皮下和肌肉有出血,口腔、下腭、头顶或眼眶周围充血,甚至眼球突出、鳃盖、鳍条基部充血。

防治方法:细菌性出血症:可选用“菌克十vk3粉十三黄粉拌饲内服”,外用金碘。

病毒性出血症:可选用“利福平(甲哌利福霉素)十病毒克星”,外用二氧化氯进行水体消毒。

以上两个配方在治疗草鱼出血症上有很好的疗效,没有投饵机的比有投饵机的治疗效果更明显,有投饵机的塘口最好在下风处也有少量药饵的投喂,这样可以让那些患病稍重没有能力抢食的鱼得到恢复,以最快的速度减少死亡。

2、细菌性烂鳃病病原:柱状嗜纤维菌(原叫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故又称此病为“乌头瘟”。

病鱼游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

鳃片上有泥灰色、白色或蜡黄色斑点,鳃片表面、鳃丝末端粘液增多,并常粘附淤泥,鳃丝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

鳃盖骨中央的内表皮常被腐蚀成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故有“开天窗”之称。

流行情况:广泛流行的一种鱼病。

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鲫、鲢、鲂、鳙也可发生。

不论鱼种或成鱼阶段均可发生。

该病一般在水温15摄氏度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摄氏度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

本病常与赤皮病和细菌性肠炎病并发。

鱼类细菌性疾病与病毒性疾病诊断和治疗" />鱼类细菌性疾病与病毒性疾病诊断和治疗预防:鱼池必须用已发酵的粪肥或者用成品肥料如速肥宝、肥水膏等施肥肥水,用菌克200~250克/亩·米用热水浸泡半小时以上进行全池泼酒。

治疗:利福平(甲哌利福霉素)以0.1~0.2ppm 进行全池泼酒。

三黄粉拌饲料混饲内服,每天2次,连用3~5天。

醛速杀,中仁金碘,二氧化氯,中药消毒制剂“双黄精华”等系列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

3、肠炎病病原:点状气单胞菌。

鱼类疾病的防治培训课件

鱼类疾病的防治培训课件

(3)用漂白粉或五倍子全池泼洒, 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
1g或五倍子2~4g。
鱼类疾病的防治
24
4.疖疮病
[病原]疖疮型点状产气单孢杆菌.
[病症]患病初期鱼体背部皮肤及肌 肉组织发炎, 随着病情的发展, 这 些部位出现脓疮, 手摸有浮肿的 感觉, 脓疮内部充满含血的浓汁 和大量细菌, 所以又名瘤痢病。 鱼鳍基部往往充血, 鳍条间组织 破坏裂开, 有时像把烂纸扇, 病情 严重的鱼肠道也往往充血发炎。
[病症]症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
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
少数发生在鱼体前部。发病部分先
是出现圆形的红斑,好似在鱼体表
皮上加盖的红色印章,随后表皮腐
烂,中间部分鳞片脱落,腐烂表皮
也崩溃脱落,并露出白色真皮,病
灶部位周围的鳞片埋入已腐烂的表皮内,外周的鳞片
疏松并充血发炎,形成鲜明的轮廓。在整个病程中后
库、网箱内。
鱼类疾病的防治
8
[防治方法]
(1)将病鱼放到含氧量高的清水或流水中饲 养一段时间, 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 落转愈。
(2)每立方米水体用0.4~1g红霉素全池泼 洒, 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3)流行地区改养对此病不敏感的鱼类;
(4)升高水温及适当稀养也有预防效果。
鱼类疾病的防治
[诊断]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确诊须将 病变组织进行超薄切片, 电镜检查到有大量六角形的 病毒颗粒。
[防治方法]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进行综合预防, 如注射
灭活疫苗, 不乱用药物, 在发病季节及时预防细菌、
寄生虫感染, 保持水质优良、稳定等。治疗方法尚待
研究。
鱼类疾病的防治
16
二、细菌真菌性皮肤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斑马鱼(详情介绍)
病毒性疾病,字面理解就是鱼身体里有了某种病毒。

鱼和人很像,所以很多人病了吃的药,鱼也一样能吃,只是药量要降低而已。

举例说明,得过病毒性感冒的朋友一定知道,此病死不了,但是非常顽固。

也特别不好痊愈,其原因就在于病毒是寄生在寄主的细胞内,所以要去除很难。

一、症状
表现在鱼鳍,鱼尾存在着半透明状斑点,严重时发炎,充血,最严重时发生溃烂
二、治疗方法
首先降低鱼受伤的可能、加1%盐杀菌、用杀菌消毒药物涂抹伤处。

严重时可用呋喃西林溶液中浸洗病鱼或肌肉注射青霉素,红霉素等药物,但药量一定要把握好,本着宁少误多的原则。

三、防治办法
目前治疗病毒性鱼病比较难,所以一般采取调节水环境的方式来预防,这也是为什么好多高手钟爱底滤,喜爱名牌滤筒的原因了。

科学饲养,做好防治工作,尽可能降低鱼患病的几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