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题目

资本论题目
资本论题目

考试复习题

一、简答题

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

(一)“我要在本书研究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马克思这句话告诉我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对此应该如下理解:第一,《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第四,《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把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单独表述再来。

(二)《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这些规律体现在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相互关系中,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

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

第三,资本竞争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

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阶段过渡。

⒉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及其实践意义

(一)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提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第一,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第二,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过程”。

第三,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

(二)实践意义:这一观点指导我们掌握历史哈特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开始,一直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发展。从原始社会出发,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历史趋势。

3.解析“贮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含义,其实践意义何在?

(一)含义:储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是因为货币

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是一般等价物或商品价值的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另一方面货币具有量的有限性。即货币的数量少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

(二)实践意义:运用货币二重性矛盾的,深刻分析人们储藏存款的心理。货币二重性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货币量的有限性。人们的收入少,不能如愿地购买所需的东西,就不得不贮藏货币;或者预期收入达不到预期支出,也会迫使人们贮藏货币。因此,增加人们的收入,是缓和货币二重性矛盾的关键。

4. 为什么说“资本运动是没有限度的”?(参91)

(一)资本的含义: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把资本称为价值是因为资本在投入生产经营时采取货币形式。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体现一般财富,也被称为价值。因此,以货币形式投入生产经营的资本,叫做“原始预付价值。”在这里,“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货币,从而也就成了资本”。

(二)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马克思是在阐述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区别时说明这一问题的。在商品流通(W-G-W)中,目的是取得使用价值,满足一定的需要。因此,需要的满足就是运动的结束。而资本流通(G-W-G’)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都是交换价值,没有过程以外的消费作为最终上的,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界限。而且,资本的运动,其目的就是为了增殖。价值增殖只有在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可能实现。所以,流通本身就是目的,资本的运动当然不会有止境了。

资本的运动没有限度表明,投资作为资本来经营,就要面向市场,掌握市场动态,在商品货币关系中川流不息的运转,实现增殖。

5. 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所谓资本的循环,是指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马克思说“产业资本的三种资本循环之所以能够成为这种统一,只是由于资本的每个部分能够依次经过相继进行的各个循环阶段,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从一种职能形式转到贵重物品职能形式,因而,只是由于产业资本作为这些部分的整体同时处在不同的阶段和职能中。从而同时经历这三个循环。”这表明,资本循环的实现,必须具有两方面的条件:

①并存性。即企业投资同时处在三种形式上。这种并存性要求一个企业的投资,必须按一定比例分成三部分,分别在货币资本形式、生产资本形式和高品资本形式上并存。从而购、产、销都不停顿。购推动产,产推动销、销推动购,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衔接,资本循环得以正常进行。

②继起性。即每种形式的资本都依次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这种继起性,要求货币资本形式通过购、产、销实现徨生产资本通过产、销、购实现循环;商品资本通过销、产、购实现循环。只有投资的任何一种

形式,在循环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停顿,才能保持资本循环正常进行。

上述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只有企业投资并存于三种形式上,具有并存性,才有每种形式的资本相循环而形成继起性;反过来说,只有每种形式的资本相继循环不停顿,才能保持三种形式上的资本并存。可见,资本的运动,是资本并存基础上的运动;资本的并存,是资本运动中的并存。企业投资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的统一。

6.什么是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就是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在生产阶段,称资本的生产时间;在购买和销售阶段,称资本的流通时间;两者之和称资本的周转时间。固定资本周转一次,流动资本可周转多次。因此,流动资本比重愈大,资本周转速度也愈快;反之,则愈慢。资本周转速度愈快,则可变资本的运行速度也愈快,从而剩余价值就愈多。

7.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什么?

社会总资本是全社会经营资本的总和,其再生产是相互交错的单个资本再生产的总和。

马克思指出:“每一个单个资本只是社会总资本中一个独立的,可以说富有个体生命的部分。社会资本的运动,由社会资本的各个独立部分的动力的总和,即单个资本的周转的总和构成。”这就是说,一方面,每一单个资本具有独立的生命力,进行着各自的周转;另一方面,各个单个资本的运动又互为条件,互相交错,彼此提供产品,彼此作为市场,从而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个运动,即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问题。社会总产品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所谓价值补偿,是指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流通而全部收回。

所谓物质补偿(被我补偿):是指在生产社会总产品过程中消耗的各种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按质按量的重新买回来。

考察单个资本的再生产,主要是分析价值补偿,即通过资本预付,生产剩余价值,然后把资本和剩余价值在货币形态上收回来。至于资本家

8. 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是什么?

(一)第一个理论前提是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这是按产品的最终用途划分的。第一部类<用符号I表示>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其产品是在被我形式上具有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第二部类<用符号II表示>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其产品是在实用形式上具有能够进入资本家和工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有些产品既可以用作生产资料,又可以用作消费资料,这就要根据它们实际使用方向在数量上分成两部分。凡是进入生产消费的,算第一部类;凡是进入个人消费的,算第二部类。可见,社会生产尽管有许多

生产部门,但是总起来,不外就是两个大生产部类: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另一个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其产品是在实用形式上具有能够进入资本家和工人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二)第二个理论前提是把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不变资本价值(用符号C表示);二是可变资本价值(用符号V表示);三是剩余价值(用符号m表示)。就是说,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坐和每个个别产品的价值一样,分成c+v+m三个部分。

9.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一)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可概括为以下三个平衡公式:一是I(v+m)=II。这个公式表明,就两大部类之间的生产和需要的对比关系来说,第I部类为第II部类提供生产资料,必须与第II 部类当年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保持平稳;第II部类为第I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必须与第I部类当年已消耗的消费资料保持平衡。从而才能保持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正常进行。

二是I(c+v+m)=Ic+IIc。这个公式表明,就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和需要的对比关系来说,只有第I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与两大部类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保持平衡,才能保证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正常进行。

三是II (c+v+m)=I(v+m)+II(v+m)。这个公式表明,就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生产和需要的对比来说,只有第II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消费资料保持平衡,才能保证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正常进行。

(二)上述由公式所表明的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或规律性,可用文字做如下概括:

第一,就两大部类之间的生产和需要对比关系来说,只有第I部类首先保证供应或补充第II部类当年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第II首先保证供应或补充第I部类当年已消耗掉的消费资料,才能保证维持简单再生产。

第二,就整个社会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的对比关系来说,只有第I部类的全部年产品,首先保证供应或补充两大部类当年已消费掉的生产资料,才能保证维持简单再生产。

第三,就整个消费资料的生产同各生产部门的职工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的对比关系来说,只有第II部类的全部年产品,首先保证供应或补充两大部类当年已消耗掉的消费资料,才能保证维持简单再生产。

10. 决定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资本家投资的上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在资本量一定的条件下,利润的多少就取决于利润率的高低,因而资本家问题力图追求最高的利润率。但是,利润率的高低,还是由资本家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许多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决定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利润率也就越高。凡是能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也能提高利润率。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

越高,同量资本用在可变资本的数量就越少,在资本周转速度为一定的情况下,所带来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少,因此,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呈反方向变化。

第三,资本周转速度。在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为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年中,资本周围速度越快,同量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年利润率就越高。因此,年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

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省。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旧价值,并不创造新价值。但是不变资本的节省却与利润率的高低有关系:一方面,不变资本的节省可以使资本价值构成降低,从而使用同量资本所能够使用更多的劳动力,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不变资本的节省还可以减少商品价值中由生产资料转移过来的部分,从而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这两者都会使利润率提高。

第五,原料价格的变动也影响利润率。原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预付总资本增加,利润率下降;原料价格下跌,生产成本降低,预付总资本减少,利润率提高。所以,原料价格的变动与利润率马反方向变化。

11. 平均利润形成以后是否排除超额利润?

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并不排除超额利润的存在。因为独自抢先采用了最新先进科学技术的个别部门或其企业,能够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见《资本论》第3卷第10章)。如果某个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市场生产价格(或社会生产价格),该企业就会获得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个别成本+平均利润,市场生产价格=社会成本

+平均利润。这个超额利润实质上是个别成本低于社会成本所形成的差额。当然,就一个企业来说获得上述意义上超额利润是暂时的,它将在竞争中消失。人为垄断或自然垄断也会产生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具有稳定性。这在地租上表现更为明显。

12. 什么是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是生息资本和利息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虚拟资本是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并能给它的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想象中的资本。

虚拟资本的基本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虚拟资本还是现实资本,而是现实资本所有权的证书,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复本。”另一方面,虚拟资本的收入的资本化。如股票和债券等,不仅可以得到固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有规则的收入资本化,即把所有权证书作为资本商品加以出卖,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马克思说:“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资本化。”

13. 什么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及其形成条件是什么?

级差地租是由超额利润转化来的。这就是级差地租的一般性质。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优劣不同等级相联系所支付的地租。

根据级差地租形成的具体条件不同,马克思把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等量资本投入等量面积的不同等级的土地上,由于土地肥力不同和土地位置距离市场远近及其交通条件不同,而形成级差地租Ⅰ。租种地力肥沃、距离市场近、交通方便的土地,收获量大、效益高,就要支付较多的地租,这就出现级差地租Ⅰ。

等量资本连续投在同一块土地上,由于追加投资产生不同的生产率而形成级差地租Ⅱ。由于生产率提高,效益增大,租用这场土地就要支付更多的地租,这就出现级差地租Ⅱ。

二、论述题

1.试述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实践意义。

(一)商品二因素原理:商品的二因素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直接由商品体自身显示出来,反映各种商品的个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由交换价值来表现。价值反映各种商品的共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者价值量超过社会承受能力的现象,从而导致商品二因素中的一方排斥另一方的实现。这个矛盾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过程来解决。因此,市场问题特别是销售市场,是实现商品二因素和解决其矛盾的关键所在。

(二)实践意义:

第一,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强化市场观念,把开拓市场作为第一任务,必须把商品二因素统一起来。一方面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提高质量,力求花色品种讨债,做到物美,另一方面在商品的价值上降低成本,做到价廉。从而使商品适销对路。实现好的经济效益。

第二,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评价企业,总结商品管理经营的经验教训。一个企业经营管理好而取得,或者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必有一个原因,盈利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都较好地处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存矛盾,使经营的商品物美价廉;亏损企业则没有按商品二因素的要求搞好生产管理,因而经营的商品,物不美价不廉。

2.劳动二重性及其实践意义是什么?

(一)劳动二重性原理: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从其具体形式看,称为具体劳动;另一方面从其抽掉了具体形式看,称为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特定各类的生产活动,是由特定的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和结果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二)实践意义:从宏观上看,由于具体劳动回答的是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因而它表现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体系和社会的产业结构头部由于抽象劳动回答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因而它反映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劳动比例和社会劳动的总规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在经济,必须按劳动二重性的要求,在质上不断扩大合理的社会分工,在量上保持产业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关系。

从微观上讲,劳动二重性原理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劳动上改革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在抽象劳动上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从而提高

商品的竞争力,占领市场,实现效益。

3. 研究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有何现实意义?(参100-102)

(一)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绝对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把工作时间延长,使之超过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取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盛行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在生产技术进步缓慢的情况下,资本家主要依靠延长工人劳动时间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工人的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从而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只能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降低工人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过各个部门的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而自发地实现。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于掌握先进技术的工人的劳动。这种熟练劳动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多。由于各个资本家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普遍改进生产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生产提高,使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也随之降低,必要劳动时间就可相应缩短。

(二)实践意义:

①启发我们认识剩余价值规律。投资作为资本来经营,必然追求增殖;资本增殖必然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来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在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必然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生产技术进步从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必然采取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这一系列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②启发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实质就是资产阶级为其阶级利益追求剩余价值。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③启发我们认识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不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只要投资作为资本来经营,那么资本的增殖就要通过剩余价值生产来实现。这就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性。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由于剩余价值的归属主体和最终用途不同,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特殊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剩余价值,归资产阶级所有,其最终用途是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和维护资本主义缺席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剩余价值是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4.试述股份公司理论的现实意义。

股份公司及股份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对在于于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股份经济所作的剖析,对正确认识股份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深化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这一理论指导我们确认股份公司的一般性质和普遍性。股份公司通过信用制度而成立表明,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它本身既不姓“资”或私,也不姓“社”或

公。资本主义采用它,它就为资本主义服务;社会主义采用它,它就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要认定实行股份制而建立股份公司是我国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

(二)这一理论指导我们从联合的资本出发,充分发挥我国国有资本的功能。股份资本就是把个别资本直接联合为社会资本的组织形式。国有资本通过股份制可以在股份公司中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从而扩大和增强国有资本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规范上市,改制为股份公司。

(三)这一理论指导我们推进政企分开,规范股份公司的经营管理。在股份公司内,资本经营职能同资本所有权是相分离的。这就必须把政府的职能同企业的经营职能分开。政府对国家独资和合资的的股份公司,通过派出国有资本代表行使所有者职能,按出资额享有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权利,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不能干预公司日常经营活动。公司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科学管理,提高资本效率,追求经济效益。

当前要努力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意义:①能够这么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②有利于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③有利于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合格的市场主体。④有利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多种经济共同发展。

股份经济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功能,但是,它也有负面作用(如:股票市场存在投机,会造成虚假繁荣等),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切实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5.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①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其所有权向租用土地者获取的收入。资本主义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即增殖价值的形式。”资本主义地租只能是平均利润以上的余额。地租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②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优劣不同相联系所支付的地租。级差地租是由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这就是级差地租的一般性质。级差地租具有以下几个一般特点:第一,级差地租与自然条件的等级相联系。第二,级差地租是同较高的生产力相联系的,是对较优土地(自然力)经营垄断的结果。第三,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而只是它的一种自然基础。第四,土地所有权是使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的原因。

级差地租依据其形成的条件不同,分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等量资本连续投在同一块土地上,由于追加投资产生不同的生产率而形成级差级差地租Ⅱ。

③绝对地租是指在土地所有权存在的条件下,不论租种什么等级的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直接原因正是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垄断使超额利润转化为绝对地租。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构成是作为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形成的客观经济条件。

(二)地租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地租的基本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①地租理论为正视和研究社会主义地租的存在,提供了理论根据。地租理论表明,只要土地所有权存在,就必然存在地租。因为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决定了地租的存在。土地所有权就是获取地租的权利。在我国虽然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实行了土地公有制,但依然存在土地所有权。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郊土地的土地,除了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部分以外,都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中的国家土地所有权和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存在和土地地有偿使用,决定了社会主义地租的存在,并且土地有优劣不同的等级,相应地就存在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②地租理论为有偿使用土地和有效管理土地提供了理论根据。地租理论表明,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经营相分离,土地必然有偿使用。这就为有效管理土地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手段,占有土地者就要支付地租。占用土地越多支付地租就越多,促使多占用土地者,或者减少占用土地,或者有效使用土地,从而达到合理地节约使用土地,提高土地使用的经济效益。

③地租理论为研究我们发展地产市场提供了理论根据。地租理论表明,地租资本化使土地具有价格,可以买卖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在我国,土地是公有的,虽然土地的所有权一般不进入市场买卖(也有例外,如国家征用农民集体土地,实质是土地所有权的买卖),但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普遍存在。这就需要发展地产市场。农村土地使用的承包、转让和向专业户集中;城市企业对其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进入我国的外国资本的独资经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对土地的使用,都要求发展土地使用权市场便于土地使用权转让。

三、材料分析题

1. 怎样理解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

(一)基本概念:

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三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当做资本合用资本积聚是把资本积累加入原投资而增大资本总额,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集中是现有的分散的资本进行兼并与联合,形成更大的资本量。

(二)竞争加速了资本集中的过程。

因为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的不断增进,个别资本扩大,而大资本在竞争中必然加速资本积累。由于资本集中的加快,使集中起来的资本越多,就越有条件建立大企业,而大企业能够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三)信用和银行是加强资本集中、促进股份资本形成和股份公司成立的有力杠杆。

起初,信用只是积累的助手,把分散的货币资金集中起来,交给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使用。后来它变成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

构。银行一方面通过贷款支持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另一方面又促进社会上分散的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规模巨大的股份公司。可见,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杠杆。

因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就要求解决这个矛盾,要求由社会共同占有资本主义时代的发展成就,在此基础上使劳动者与社会化的生产资料重新结合。但这时的劳动者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分散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者,而是已经成为联合起来的社会劳动者。因此,“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实际上是指联合起来的社会劳动者与社会化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由联合起来的社会劳动者占有社会化的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四)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要经历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

①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历史进程,不经过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是不会出现的。因为新旧社会制度的交替伴有新旧势力的较量,所以新的社会制度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要经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才会实现。

②在现代,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也不会在短期内实现。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调整改良,缓解社会矛盾,仍呈现出发展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改革、自我发展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因此,出现了一球两制,“资”与“社”并在共处的格局。要经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在全世界范围内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③顺应历史潮流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斗争中诞生的。它能够经受住历史过程的考验,也会在斗争中巩固和发展。当然,它也不排除工作失误和走弯路,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出现局部倒退。但是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改变不了现代社会必然由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最终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2.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怎样划分的?

在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中,按照他们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这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一)固定资本。固定资本是指用于厂房、机器、设备、仓库、运输工具等劳动资料上的投资。它具有独特的周围方式,它的价值随着被我实物损耗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经过若干年才能收回。马克思指出:“这个部分的流通是独特的流通。首先,这个资本部分不是在它的使用形式上进行的流通,进行流通的只是它的的价值,并且这种流通是逐步地、一部分一部分进行的,和从它它那里转移到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的产品中去的价值相一致。在执行职能的全部时间内,它价值总有一部分固定在它里面,和它帮助生产的商品相对立,保持着自己的独立。由于这种特性,这部分不变资本取得了固定资本的形式。”

马克思的分析揭示了固定资本周围的特点:一方面,固定资本的使用价值不参加流通,它从投入生产直到报废为止,始终在生产过程中独立存在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固定资本的价值随着使用价值的损耗,逐步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产品中去,与产品一道流通,直到实物更

新时,它的全部资本价值才完成一次周转。

资本价值的逐步周围,是判定固定资本的根本标志。不能以形式上是否活动作为固定资本的标志。有些固定资本如建筑物、管道等是不动的,而车辆、轮船等却是活动的,由于它们作为资本,其价值是逐年周转的,也是固定资本。

(二)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是指用于原料、辅助材料以及劳动力上的投资。其中的劳动对象,其价值随着实物的一次被消耗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新产品的销售而收回货币。至于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货币,由工人用于生活费用,而工人的劳动在新产品中凝结为价值,并随着新产品的销售而实现为货币。

总之,流动资本周围的特点是:投入生产的使用价值一次全部消耗,价值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随产品流通完成周转。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本的这两个组成部分——投在劳动力上的价值和投在非固定资本的生产资料上的价值部分——由于它们在周围上的这种共性,而作为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相对立。”

不能将流动资本混同与流通资本。流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执行买卖职能的资本,如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等。流通资本是与生产资本相对而言的资本形式。流动资本则是与固定资本相对而言的资本形式,它是生产资本的一部分。

(三)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划分的依据。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以生产资本中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及其相应的使用价值周转不同为依据。不能把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混同起来,后者是根据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所起的作用来划分的。两种划分的依据是根本不同的。

根据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划分的依据,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①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价值逐渐周转,流动资本一次周转。②周围时间不同。固定资本多年周转一次,而流动资本在固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内周转多次。③资本回收不同。固定资本是一次预付,逐渐回收,全部资本回收时间较长。流动资本是不断预付,不断回收,资本回收期短。

④实物更新方式不同。固定资本是一次使用,寿命终结时才更新。流动资本则是不断地进行实物更新。

3. 什么是资本周转?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哪些?

资本周转就是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在生产阶段,称资本的生产时间;在购买和销售阶段,称资本的流通时间;两者之和称资本的周转时间。固定资本周转一次,流动资本可周转多次。因此,流动资本比重愈大,资本周转速度也愈快;反之,则愈慢。资本周转速度愈快,则可变资本的运行速度也愈快,从而剩余价值就愈多。

资本周转速度是指资本在一定时间内周转的快慢。它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来表示。资本周围速度的快慢既受生产过程因素的影响,又受流通过程因素的影响。

(一)在生产过程中,影响资本周围速度的因素有生产资本的构成和生产时间的长短。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根据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

值转移方式的不同,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的构成中,固定资本周围的慢,流动资本周围的快。因此,企业投资周转的快慢取决于二者的比例和各自周转地速度。

生产时间对资本周围速度的影响。表现在生产时间的长短以及生产时间和劳动期间不一致的程度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处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它包括劳动时间,劳动过程中断的时间,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和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时间。劳动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投在劳动时间较短的轻工业中资本,其周转速度就快;投在劳动时间较长的重工业部门的资本,其周围速度就慢。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不一致,就资本周转速度也有直接影响。劳动时间始终是生产时间,但生产时间的往往比劳动时间要长。劳动时间和生产时间的差距越小,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相反,劳动时间和生产时间的差距越大,资本周围速度就越慢。总之,生产时间的延长,就会减慢资本的周围速度;生产时间的缩短,则会加快资本的周围速度。因此,投资者总要力求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强度,尽量缩小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距,缩短生产时间,加速资本的周转。

(二)在流通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购买时间的长短,即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的长短;二是售卖时间的长短,即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时间的长短。就购买来说,购买生产资料的难易程度、距离市场的远近、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程度等,决定商品售卖时间的长短,从而影响资本周围速度。可见,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资本周围速度就越快。

4.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原理(要点)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市场经济。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经济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第一,这一理论指导我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开展市场竞争,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它表明投入生产经营的资本,都要求一种社会权力,即平等分享与其资本相应的利润。为此,投资者都要在部门之间的平等竞争中选择利润率高的行业。各个投资者都竞相向利润率高的行业积极投资的这种导向,体现了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趋势。从这里得到启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必须开展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利润率高、效益好的行业,通过竞争多吸收投资,使利润率低、效益不好的行业减少投资。从而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并调节行业或部门之间的利润率。

第二,这一理论指导我们把生产经营的投资当做资本来经营,在生

产经营中发挥资本的两种趋势的作用。资本在优化组合中的两种趋势表现为既节省劳动力又节省生产资料的作用。这里启发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中,要认定追求效益或利润的投资就是资本,资本的一般性质就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在生产经营中,优化资本结构,把厉行节约落实在资本的两种趋势上,既节约活劳动,又节约物化劳动,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这一理论指导我们为发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创造条件。利润率平均化所体现的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有两个条件:一是资本有更大的活动性,容易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转移;二是劳动力能够迅速地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转移。这里启发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为了发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上述两个条件。一要在金融信贷和融资上增强资本自由转移的活动性;二要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改革劳动从事制度,实行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双向选择。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 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 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 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 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 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通过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第二种形式是生产资本形式,第二种职能是生产出商品来。在生产阶段上,企业投资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物质内容的生产资本形式出现,其职能是力求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从而使生产资本形式转化为商品资本形式。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第三种形式是商品资本形式,第三种职能是把商品售卖出去,收回成本,获取利润。 5、货币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 答:货币的本质,体现在:(1)货币是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原来的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商品。只是因为这种商品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变成货币,成为价值表现最成熟的形式。(2)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在商品经济中,货币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各个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才得以实现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的本质决定了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两种基本职能。 6、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答:资本积累,广义地说包括资本主义积累和资本原始积累,狭义地说,仅指资本主义积累。(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统治地位以后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称为资本主义积累。这种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资本化。(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统治地位以前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称为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的含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发生发展过程。这一矛盾随资本的不断积累而日益

《资本论》学习心得

《资本论》学习心得 一、《资本论》简介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二、《资本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这部作品中对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理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同时吸收了黑格尔的辨证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里叶、圣西门等人的影响。马克思自己认为他的目的是:“用辨证的方法,经过批判,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找出现代社会的运动规律”,为现代工人运动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他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中埋头钻研经济材料达12年。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最主要的不公平在于对劳动的剥削,劳动者得到的报酬要低于他们所生产的价值,其剩余价值被拥有生产资料的雇主获得,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与生产产品的社会化矛盾必然会导致周期性地经济危机发生。他力图揭示资本积累的过程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商品的流通和对利润的追求会导致社会中经济与道德的冲突和分裂,主观的道德价值和客观的经济价值会分道扬镳,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价值的分配方式,使经济学的发展符合法律和道德观念。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家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去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应该了解这种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行事。商品生产要进行社会化,要有意识地控制商品生产,以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度。 三、学习心得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

资本论典故解释

第一卷典故解释 1、“斐﹒拉萨尔著作中反对舒尔采—德里奇的部分,即他声称已经提出我对那些问题的阐述的‘思想精髓’的部分,也包含着严重的误解。”(第7页) 马克思在这里指拉萨尔在1864年出版的著作《巴师夏—舒尔采—德里奇先生, 经济的尤利安,或者:资本和劳动》。拉萨尔(1825—1864年)是德国工人运 动中的机会主义者。他在该书中歪曲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一 书中所阐明了的劳动价值论,认为马克思因为要使工人充分获得自己劳动所造的 生产无,所以才论证一般社会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使社会共同生产成为必要。在 说明价值量时,拉萨尔完全无视商品生产的内在矛盾,而把商品中所包含的社会 必要劳动量的变动,归因于技术的发明或改良,以及趣味和欲望的变化。可见, 拉萨尔力图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与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理论混为一谈,抹煞马克思的这一学说在揭示剩余价值生产秘密的基础上,论证资本主义的灭亡和无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等革命内容,又完全曲解了马克思关于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 拉萨尔在该书中除了曲解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之外,还进行了大量的剽窃。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揭露过。 2、“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第8页) 这句话引自古罗马著名诗人昆图斯﹒贺雷西 ﹒弗拉克(公元前65—4年)的《讽刺诗集》第一卷第1首中的一句:“只要换 一个名字,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马克思引用此话,是为了说明尽管经济落 后的德国,与经济较发达的英国的情况有很大差别,但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 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来未来的景象,因而《资本论》以英国为例证 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和机制,将普遍适用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3、“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 (第11页) 据希腊神话说,柏修斯是最高的天神宙斯和丹娜的儿子。他从小被养育在西里福斯岛,这个岛由柏里狄克特斯统治者。他为了要撵走柏修斯,就派 柏修斯去取美杜莎(女妖)的头。但是,柏修斯却得到了雅典娜和赫耳墨斯的帮 助。她们给柏修斯几件宝贝,其中有一件就是这里说到的隐身帽,这帽子可以使 戴者不被人看见。经过不少惊人的冒险,柏修斯成功地割下了美杜莎的头。马克 思借用“柏修斯的隐身帽”,来讽刺当时的德国统治者。他们与柏修斯相反,柏修斯戴隐身帽是为了不被妖魔看见,而他们利用隐身帽却把耳目遮住,去否定德国工农劳动群众所遭受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4、商品的价值对象性不同于快嘴桂嫂,你不知道对它怎么办。(第61页)

资本论重点难句解析第1卷14-24章

第1卷第14章 16.生产工人的概念决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第11章) 1)生产工人的内涵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从生产力角度看,凡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工人都是生产工人;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凡是创造价值的工人都是生产工人。 2)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工人的内涵从直接劳动过程扩展到间接劳动过程,生产关系的演变又使生产工人的内涵从创造价值的工人缩小到创造剩余价值的工人。 17. 良好的自然条件始终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从而只提供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可能性,而绝不能提供它的现实性。(第14章) 1)与自然条件相联系的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是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但决不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 2)要使建立在自然劳动生产率基础上的剩余劳动转化为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还必须要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因为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佣劳动者才会在资本家的强制下使他的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资本家进行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第1卷第17章 18. 货币即物化劳动同活劳动的直接交换,也会或者消灭那个正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才自由展开的价值规律,或者消灭那种正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第17章) 1)这段话的意思是讲,如果把劳动看作是商品,其结果就是要么违反价值规律,要么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本身。 2)因为如果说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即工人用自己的活劳动和资本家手上的货币即物化的劳动直接交换,那就必然会出现两种可能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两者相等,即工人12小时劳动创造新价值6先令,资本家也以货币工资形式付给工人6先先令,这种情况符合价值规律,但却否定了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论》读后感_《资本论》读书心得五篇

《资本论》读后感_《资本论》读书 心得五篇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下面是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

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

资本论名词解释

资本论名词解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名词解释 1.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②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社会使用价值,它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劳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①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因此受到人的主观评价。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有质和量的规定,不同质的使用价值由具体劳动创造并体现着社会分工。④使用价值构成人类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①不同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价值的必然的表现形式。②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③一个商品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一定量的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间接表现,即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④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抽象劳动: 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之一,具体劳动的对称。②撇开或舍象了各种具体劳动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③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一种属性,它创造商品的价值。 5.价值实体:①价值实体是凝结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②不同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交换,表明它们有等量的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如果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各种劳动也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在商品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就是抽象人类劳动凝结所形成的价值。③因而,抽象人类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7.价值形式: ①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②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但商品的价值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对地表现出来。因此,价值表现的两极实际上是价值被表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的外部表现。③价值形式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开始,经过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①商品价值表现的两极之一,或在价值表现中,价值被表现的商品所处的地位。②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完全是社会的,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这样,在价值表现中,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就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其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 杭烨 《资本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写于1843到1883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9月。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 资本论的整体体系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大理论来概述。 一个起点指的是商品。《资本论》是从商品这一逻辑起点开始而步步展开的。一个基础指的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或对剩余价值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也反映了《资本论》四卷的结构。就是第一卷讲了资本的生产过程,讲剩余价值怎样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第二卷讲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是讲述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配。第四卷是资本运动三个过程在资本家头脑中的反映,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学说史。 而十大理论则是《资本论》的基本框架,这十大理论有:(1)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贯穿整个资本论,但是它的基本理论是在第一卷第一篇中得到论述的。(2)剩余价值理论。这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到第六篇讲述的内容。(3)资本积累理论。这是第一卷第七篇的内容。剩余价值理论阐述的是资本如何产生和带来剩余价值的问题,而资本积累理论讲述的是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4)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一、二篇的内容。(5)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这是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的内容。(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到第三篇的内容。这里,马克思以产业资本为背景,进行了抽象分析。(7)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内容。(8)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的内容,是整个《资本论》中篇幅最大一篇,它分上、下两部分。(9)地租理论。它是第三卷第六篇的内容(10)各种收入及其源泉。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的内容,马克思没有写完。因为这一篇是全部《资本论》理论部分的最后一篇,所以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神秘性的一个总揭露,是对第三卷的总结,也是对全书的总结。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绪论试题及答案 (2018年5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计算机考试试卷生成要求 1、总成绩满分为30分 2、总题量为60道;其中单项选择题40道,每道0.5分;多项选择题10道,每 道0.5分;判断题10道,每道0.5分。 绪论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 )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的、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 )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B.无产阶级争取人权的科学理论 ( )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学说 ( ) D.关于无产阶级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理论 ( ) 3.马克思主义从它的研究对象上讲是:()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 )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 D.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 ) C.达尔文 ( ) D.牛顿 ( )

《资本论》心得体会

关于对《资本论》的心得体会 有人说没读过资本论就不懂得资本主义更不懂得社会主义,这句话一开始我还不了解,直到再一次翻开这本书——《资本论》,并且深入的对这本书进行理解之后,才真正的明白,这句话所拥有的内涵。 作为一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深刻的阐述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看法,其中最着重讲述的就是资本主义的基石——剩余价值理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最基础,也是最终要的一块基石。可以说资本主义便是建立在资本家对工人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的剥削这一行为上的。 何为剩余价值?简单来说就是,工人们付出自己的劳动与时间,干活拿钱,这样看起来并没有任何问题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其中却存在着一个错误的认知,也即是付出自己的劳动与时间的工人,与其所获得的报酬并非是一种等价交换的关系,也即是工人为资本家所创造的财富,并不等于资本家给予工人的报酬,而是创造的财富大于报酬。而财富与报酬之间的差额,便是剩余价值。资本家就是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剥削,而达到对工人的剥削。 这便是对剩余价值的简单阐述。事实上,在《资本论》

中马克思详尽的解释了何为剩余价值。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有这样的的一段话“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在这话里,很明了地将剩余劳动时间与剩余价值挂钩起来,从而得出资本家通过榨取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 而我便是透过马克思这种深入透彻的分析,了解了资本家是如何通过榨取剩余价值来实现对工人剥削。同时马克思也用一个个清晰的辩证,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讲述了资本家是如何一点一滴剥削工人,如何一步步以看似合法手段,盗走了所有属于工人们的财产与劳动成果,同时叙述了资本家们是如何用工资的形式隐藏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

《资本论》重点难点解析

资本论总复习资料 1.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马克思不是带有色眼镜,是很客观的分析问题) 1)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其经济行为总是与一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的。因此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任何的主观色彩。 2)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客观的,因此,虽然某些个人可能在伦理道德上会有所偏离某种价值取向,但他最终不可能完全不受这种经济关系的制约。 3)资本家和地主的各种经济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但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必须变革资本家和地主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 2.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量含义相同。价值:凝结在人类劳动劳动中无差别的抽象劳动。价值量: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1)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是一种平均价值,与平均价值一致或相近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成为该种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平均样品。 3)等量劳动在相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具有相等的社会价值量。 3 、可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 (反映价值量的变化不是取决于一个因素) 1)价值量指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相对价值量指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交换价值量。 2)价值量的大小只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相对价值量的大小既要取决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又要取决于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 3)因此,即使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不变,只要等价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相对价值量也会变化;即使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只要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与之按同一方向、同一比例发生变化;相对价值量也会不变;即使商品的价值量和相对价值量同时发生变化,只要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和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变化的方向和程度不一致,两者的变化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4、“不变资本这个概念决不排斥它的组成部分发生价值变动的可能性”,其意思要说明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答:(1)“生产方式”一词,马克思曾在多种意义中用过,在《资本论》第一卷所提出的生产方式主要指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劳动组织形式。”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是只有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雇佣工人才完全变成了机器以致资本的附属物,资本才造成了它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研究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3)“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资本论》作为一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要研究由这种生产方式决定的并且同它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4)“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就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而且要研究流通过程中的关系,即资本主义交换关系。 2.“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的发展规律。” 3.“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答: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要看到自然和社会的区别与联系。社会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起作用的,这是社会不同于自然的特点。但是,社会又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的客观存在。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有着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对社会的研究可以像自然那样,进行科学的考察,不过方法不同罢了。所以,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体现了社会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性质。 4.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1)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价值论虽然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但他们只是一般的说劳动创造价值,并不明确什么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把商品的价值只归结为抽象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这就是把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价值归结为抽象劳动,才能进而把剩余价值归结为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和劳动规律。 (3)劳动二重性学说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不懂劳动二重性就不可能正确分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不能正确理解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地租等学说。劳动二重性的发现还为探讨资本主义一系列矛盾打下了基础。因为劳动二重性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的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抽象劳动 5.价值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价值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10.一般等价物11.交换过程的矛盾12.价值尺度13.商品的形态变化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15.人格的物化16.物的人格化17.商品拜物教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19.劳动力商品20.不变资本21.可变资本22.剩余价值率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25.相对剩余价值26.大规模协作27.生产劳动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35.资本集中36.资本的技术构成37.资本的价值构成38.资本的有机构成39.相对过剩人口40.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论》的目的是A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B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 B.商品的资本形式 C.商品的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 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 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 A.商品的使用价值B货币C抽象一般劳动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doc

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 篇一:资本论收获体会 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笃信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第一次学习《资本论》的有关知识是在1993年刚入大学时,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开设了《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完后,十几岁懵懂少年,记得最深的是剩余价值理论, 但是对我们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和美国、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们是社 会主义,人家是资本主义并不是那么清楚。按照同学们的话说,老师要我们相信我们就相信, 是一种纯粹的听话式的“迷信”。时隔20年,在世界观、价值观得逐渐形成,思维方法、理 解能力不断成熟的今天,来到省委党校再学《资本论》导读,得到了全新的洗礼,对马克思 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充满了崇敬,也真正地理解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客观规律”。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在批判继承中,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自己的三个重要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哲学是基础,是人类的

智慧之学,是掌握马克 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资本论》三大崭新的因素是:剩余价值、劳动二重说、工 资的本质。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 成部分得到了集中的表现。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作了深刻分析,使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根本的革命,并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展示了马克思坚定的唯物主义战士的 信念和信仰。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 体。马克思为了说明自己的方法,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摘引了俄国经济学家 考夫曼对《资本论》方法论的评论,《资本论》的根本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资本论》之所 以能够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就在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的运用。《资本 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客观逻辑(关于客观对象自身发展辩证法的思想形式)和主 观逻辑(关于思维自身的辩证法的思想形式)的统一,马克思将辩证法作为其逻辑和认识论的

资本论重点句子解析

《资本论》选读重点句子试解 第一版序言 1. 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 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第 1 版序言)1)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其经济行为总是与一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的。因此 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任何的主观色彩。 2)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客观的,因此,虽然某些个人可能在伦理道德上会有所 偏离某种价值取向,但他最终不可能完全不受这种经济关系的制约。 3)资本家和地主的各种经济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但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不合理的经 济行为,必须变革资本家和地主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 第1 卷第 1 章 2. 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 值的价值量。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 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第 1 章第 1 节) 1)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是一种平均价值,与平均价值一致或相近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成为该种 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平均样品。

3)等量劳动在相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具有相等的社会价值量。 3. 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两件上衣比一件上衣多。两件上衣可以 两个人穿,一件上衣只能一个人穿,依此类推。然而随着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它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这种对立的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第 1 章第 2 节) 1)社会物质财富由各种使用价值构成。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就 越多。 2)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 生产率,因此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影响同一抽象劳动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3)当具体劳动生产率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总量增加时,更多的使用价值体现 在不变的价值总量上,必然导致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下降。如劳动生产率提高前, 1 小时生产1 件商品,单位商品价值为 1 小时。当劳动生产率提高, 1 小时可以生产 2 件商品时, 2 件商品体现在 1 小时价值总量中,使得单位商品价值下降为0.5 小时。 4. 可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 对价值量上。即使商品的价值不变,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即使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不变,最后,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同时发生的变化, 完全不需要一致。(第 1 章第3 节) 1)价值量指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相对价值量指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交 换价值量。 2)价值量的大小只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相对价值量的大小既要取决 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又要取决于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

资本论第一卷几个重要理论阐述

1.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马克思指出:“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的,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2.货币理论 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或货币量的规律的理论。货币理论,指出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交换过程和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交换必然性的根源在于商品的内在矛盾,交换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运动。,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体现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 (2)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则是伴随着商品流通的不断发展而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逐渐产生的派生职能。货币的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现了货币的本质。 (3)货币流通或货币量的规律的理论 货币流通规律指出,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与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货币理论,是马克思对自己货币理论的第一次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它不论就整个货币理论史,还是就马克思本人的货币理论史来说,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我们说,货币理论是货币理论史上的伟大丰碑。 3.商品拜物教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头部分,集中阐述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最终完成了其商品拜物教理论的系统阐述。马克思借用拜物教来指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物化在人脑中的反映,重点阐述了商品拜物教的性质、秘密和根源等,并提出商品拜物教是一切拜物教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在非商品生产的社会中的劳动产品不存在拜物教性质等。同时,他还为人们走出商品拜物教的迷宫提出了一条科学的道路。他坚持:"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目(未完成)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目 一、解释句子。 1、“——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他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第一卷P10)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即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的这段话揭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出了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他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指的是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够改变、创造甚至消灭经济规律。必须遵循经济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受到他的惩罚。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无所作为的,人们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这就是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第一卷P47) 这段话指出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要从分析商品开始。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社会财富表现为众多的商品,单个

的商品就表现为社会的财富的元素形式。所谓财富的元素形式就是指经济的细胞形式。为什么要从经济的细胞形式开始分析呢?第一,商品是这个社会最基本最单纯的形式,资本主义整个复杂的经济机体,就是由这些最简单、最基本的经济细胞组成的。第二,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萌芽,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都是从商品的内在矛盾发展起来的。第三,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从商品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历程。 3、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第一卷P56)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如果从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这个角度来说,它是正确的。因为参加创造使用价值的,不仅有人的劳动,而且还有自然,如土地等。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引用威廉·配第的这句话。但是,配第不懂得劳动二重性,他虽然从劳动中发现了价值的源泉,但却错误的认为价值的创造不仅有劳动,而且还有土地。因此,就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因此,商品具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使用价值是人、财、物相结合生产的。 4、“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第一卷P108) 从字面上来看,金银天然不是由货币来充当,但货币最好由金银来充当。前一句话说明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货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不是金银的自然属性造成的。后一句话说明由于金银的自然属性,适合于充当货币。金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有感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现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它深刻地改变了并继续改变着整个世界历史的面貌。对于我们这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代下成长的青年人,马克思主义教育更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这个内容的学习,由浅入深、从远到近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必然联系,让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更加深了理解,受益匪浅。 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关于马克思主义,早在学生时代就有所学习,但那时的学习是为了考试而学,比较被动,导致学习不够深入,曾片面的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次学习,老师给我们讲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并介绍了这些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激化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完整理论体系,让我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它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也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历史学、法学、伦理学等等内容。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三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阐发经济运动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转变为更高的社会形态的客观必然性,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依据,论证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学说,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旗帜,是全人类走向理想社会的旗帜。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从狭义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已不止是创立阶段的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其随之发展的列宁主义、毛泽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