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3课沙尘暴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3课沙尘暴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设计意图
随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圈不断扩大,认识范围不断扩展,地球表面的一些形态变化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对象。本单元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选取了学生经常看到的几种现象,例如卵石、溶洞、升高的河床、沙尘暴、火山爆发和地震等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究,认识地球表面的一些变化,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球改变的作用,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了解地震以及火山喷发的现象。此外,《沙尘暴》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在单元中的位置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沙尘暴》是鄂教版六年级第三单元地面形态变化的内容。整个单元的教学由7个课题组成:首先从观察研究的“卵石的形成”开始,从身边认识卵石与河流的关系,了解形成卵石要有一定的条件。接着通过“溶洞”形成的研究,认识大自然对地表的变化有密切关系。然后通过研究“升高的河床”了解植物的破坏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改变了地球表面,将植物与黄河联系起来,认识到环境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接着系统学习“沙尘暴”、“唐山地震”和火山对“庞贝城的毁灭”的影响,推测和观察环境对地表的改变的影响,初步感受保护环境的意义。最后“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将研究推广到真实的自然界中,推测破坏植被绿化对黄河两岸升高的河床和沙尘暴的形成有必然的影响,总结到保护环境对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地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断在变化的,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改变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研究现实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问题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并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3重点难点
在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沙尘暴现象的研究突出重点,认识沙尘暴产生的条件、原因,明白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