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语文版七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同步练习4篇

(完整word版)语文版七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同步练习4篇
(完整word版)语文版七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同步练习4篇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陋室铭》

一.

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

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二. 默读,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

3.惟吾德馨()

4.草色入帘青()

5.鸿儒()

6.白丁()

7.无丝竹之乱耳()() 8.调素琴()

9.无案牍之劳形()() 10.阅金经()

三. 反复朗读并背诵,充分感受作者宁静致远的情怀。

1.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2.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3.默写“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的写法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7.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下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

1.本文写了几种花?主要写哪种?

2.哪些句子是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的?

3.反复诵读描写与赞美莲花的语句,说说作者可能意在赞美怎样的品质?

二.默读,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

5.濯清涟而不妖()()

6.不可亵玩焉()

7.陶后鲜有闻() 8.同予者何人?() 9.宜乎众矣()

三.反复诵读,体会句义。

1.填入句中省略的词。先用文言词,再在句后横线上解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指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成动词的词。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说出下列语句的通常语序。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背诵,感受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以及对庸俗世态的感叹。

1.快速工整地默写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的文字。

2.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讽刺当时怎样的世态?

一、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6、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二、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代道州人,家.

2、本文运用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所言的的志是

3、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这样写的作用是,本文写“莲”的品质,用作正面映衬,用作反面映衬。

4、“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是

一篇文是

5、写出你喜欢的一种花,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花名是:喜欢的原因是: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陶后鲜有闻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课文阅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自李唐来()②不蔓不枝()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可爱者甚蕃()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⑥宜乎众矣()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

诩.

4.简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

答案:第一部分:一.略二.1.多2.不被沾染3.更加清芬4.洁净地立着5.洗涤妖艳6.玩弄7.少8.我9.应当,当然。三.1.于于从在 2.蔓:生出枝蔓;枝:长出枝节3.爱菊爱莲爱牡丹四.1.略2.只要结合莲的特点,言之有理就可,不求统一答案。如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等 3.鄙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之风。第二部分:一.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 莲,花之君子者也 6. 莲,花之君子者也二.1.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2.托物言志莲既不消极避世,又决不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3.衬

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花牡丹四.1、从②枝蔓③亲近而不庄重④多⑤认为⑥应当 2.D 3.C 4. ①出淤泥而不染②香远益清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托物言志

答案:第一部分一.1.陋室 2.有仙人居住的山,有龙潜藏的水;诸葛庐子云亭二.1.灵异2.这3.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4.映入5.博学的人6.本文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7.指嘈杂的音乐;扰乱(或使……受到扰乱)8.调弄,弹奏9.官府的公文;使……劳累10.佛经三.1.就不感到简陋了。2.(1)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2)有何陋?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四.1.三个方面,分别为环境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测试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1分)

苔痕()鸿儒()案牍()

甚蕃()

德馨()淤()泥洗濯()

清涟()

隐逸()亵()玩鲜()有闻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10分)

斯()是陋室鸿

()儒

无案牍之劳形()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

不妖()不蔓不枝

()

亭亭净植()亵玩

()

三、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

1.水陆草木之花

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

5.渔人甚异之。

之:

四、根据诗文内容填空(28分)

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2、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

韵。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3.《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

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

是;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6.《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元公”是他

的。

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

人:、、。8.《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

是。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

6、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六、阅读训练(36分)

㈠课内巩固

(一)(13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

(1)名:(2)灵:

(3)德馨:(4)鸿儒:

2.这篇短文的主旨句

是:

。(2分)

3.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3分)

(1)(2)

(3)

4.请你试着对对联。(2分)

(1)上联:吉羊辞旧岁(2)上联:银羊摇尾去下

联:下

联:

(二)(14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字词。(5分)

①妖:②

益:③植:

④鲜:⑤宜:

2. :“淤泥”和“清莲”是写莲花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直”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的高贵气质,才会惹人喜爱,让人肃然起敬。(3分)

3、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3分)

答:

4、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3分)

答:

㈡课外拓展

齐人攫金(9分)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出售)金者之所因攫(jué抢夺)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选自《列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清旦()

2、衣冠

()而之市

3、适鬻金者之所()

4、徒见金

()

2、选出下列加点“之”字与其他用法不同的一项:()(1分)

A、清旦衣冠而之市

B、适鬻金者之所

C、子攫人之金何

D、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译:

4、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2分)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5、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示:

六、写作训练

请以“我爱花”为题,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练笔。

参考答案

一、xīn tái rú dú

二、蕃淤濯涟逸鲜亵

三、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我只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4、(莲梗)中间空,外面直,不生藤蔓,不长旁枝。

四、1、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有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

2、之: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

五、1、《全唐文》唐代刘禹锡

2、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周元公集》周敦颐北宋哲学谥号

7、爱莲草木之花菊花牡丹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8、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六、(一)1、(1)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2)灵异

(3)品德高尚(4)博学的人

2、(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5、(1)金猴迎新春(2)金猴驾云来

(二)1、(1)多(2)洗涤(3)沾染(污秽)(4)美丽而不端庄

(5)更加(6)立(7)很少(8)应当

2、(1)的(2)它,指明桃花林的奇景(3)这件事(4)到,动词

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2)对于莲花的喜爱,跟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说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说明:映衬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物点。在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是时,浓圈墨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22《短文两篇》课课练:复习篇

——浦口区桥林中学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

3、惟吾

4、德馨

5、鸿儒

6、白丁

7、调素琴 8、丝竹

9、乱耳 10、案牍

11、劳形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文中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作者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山水写起,这是运用的手法。

四: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其“陋”的?

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

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中的“上”和“入”在文中有何表现力?

六: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写到诸葛庐,子云亭?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七: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八: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短文两篇》练习

(一)《陋室铭》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

()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

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回答问题

1、《陋室铭》的主旨句是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

3、《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5、文中结尾引用孔子话的作用是什么?

(二)《爱莲说》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回答问题

1、文中最能反映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对莲的品质高度概括的句子是:

2、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质?

3、根据文章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4、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2、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

等作答,

3、示例: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后题及答案

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能牢牢地记住这两篇名文。这道题要在课上完成,据以往的实践经验,熟读成诵约需35分钟,默写约需10分钟。要让学生养成当堂记诵的习惯。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1、《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2、《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3、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所谓“寓意”,主要是指作者的志向和抱负,这是托物言志文章的核心,必

须抓住这个核心,才能达到整体感知;此外,也包括对文中某些重要语句的理解。本题中前两小题是依据整体感知的需要设计的,应作为讨论的重点。下面分别说明:

1、《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在讨论前最好先告诉学生这句话的出处,说说省去前半句的原因。

参考答案见“整体把握”。

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种种美德,我们无法尽知,而只能通过莲的形象来探求。因此,在讨论前应当指出,这是一种艺术概括方式,要善于运用联想把莲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不要搞机械的“对号入座”。本题切忌搞统一答案,重在培养学生的联想力。

3、设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揣摩语言。

①可以先问学生:作者是否不喜欢听音乐?(从“调素琴”可以得出否定的回答。)“调素琴”跟“丝竹之乱耳”有什么区别?由此逐步引导到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态度上来。

②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为了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无妨先读读白居易的《买花》诗(见“有关资料”),此诗浅显易懂,费时不多。

本题也不要求统一答案。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熟悉“之”的三种最常见的用法。切忌讲语法,非讲不可也只能讲到词性为止。文言虚词的用法实质上是个习惯问题,读得多了,养成了习惯,就不会觉得它难解。所述三种用法中的最后一种跟诵读的关系尤为密切,例如“无丝竹之乱耳”,去掉“之”字后,句意并未变化,但读起来就不如原句顺口且有韵味;“有何陋”读起来语气就不如“何陋之有”那样强烈。让学生在诵读中反复品味,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方法。

参考答案:①的。②表示舒缓语气。③同上。④表示强烈反问。⑤它(指桃花林的奇景)。

七年级下语文配套练习册参考答案人教版2020

七年级下语文配套练习册参考答案人教版2020 1、散步 一、1.B 2. 拆歧蹲霎 3.折(zhé)折断拆(chāi)拆散歧 (qí)分歧枝(zhī)枝条颗(kē)颗粒棵(kē)一棵树 4.委屈 粼粼分歧 5.略二、6.(1)把母子二人的情态显现出来,儿子诚恳、孝敬,母亲年迈顺从。(2)表现“我”强烈的责任感,而下文的最 终决定又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尊重和孝顺。 7.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提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 8.母亲老了,身体不好,要多走走。 9.我的儿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10.“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11. A心情郁闷 B借酒浇愁 C心有余悸 D忐忑不安 12.一个是作者因 一场噩梦而对父亲惦念不已,非得通过电话“听到父亲的声音”才安心。另一个事例是父亲因为没人接电话竟疑心儿子全家是否煤气中毒了,特地赶来察看。 13.两件事情虽然琐屑却有典型意义,第一件事表现了作者深深的 孝敬之情,第二件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彻骨的关爱之情,感人至深。 这种父子间无微不至的“牵挂”,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正是这种 亲情维系着我们这个世界,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并使人生放发出绚丽 的色彩。以小见大。14.“劈头就问”表现了父亲焦急万分,担心儿 子全家煤气中毒;“缓缓地说”是因为父亲得知没接电话的原因,儿 子全家平安以后,内心感到轻松释然。表情描写要抓住眼神和脸色, 答案略。 15.示例:牵挂是风雨中的一把雨伞,黑暗里的一束亮光, 保护、照亮着我们的生命。 2、秋天的怀念 一、1 tānhuàn shì qiáocuì xuâ xiǔ shàn 2 长--常忘—望坚—艰复—覆 3 恳切地请求;形容说话啰嗦,唠叨;生理上或 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水泼洒的样子,这里形容花开的茂盛。 4 史铁生《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5 A 6仿写略二、(一)7(1)“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册答案苏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册答案苏教版 导读:本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册答案苏教版,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单元 1. 童年的朋友 积累与运用 1.chàn púɡūnong lòu liǔjiázōng tuó 2.应诅咒润惩 3.苏联自传《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童年》 4.如:“明晃晃、密密、乌黑乌黑”等。示例:“密密”“乌黑乌黑”写外祖母的头发浓密而有光译。 5.B 6.D 理解与鉴赏 1. 第一自然段:我从外祖母的谈吐和脸部表情中感受到她的和蔼可亲和温柔慈祥。第二自然段:外祖母成为我的终身朋友。 2. 用诗化的语言,形象地突出了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着对我的亲切、温暖的关爱与体贴。 3.外貌描写这样的外貌描写是对外祖母人性的赞美,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在外祖母身边那种温馨的感觉。 4.不能。因为“睁”是描写外祖母微笑时的神态,如果改为“瞪”,就与“微笑”的神态相矛盾了。 5.“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所以我觉得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拓展与提高 1.(1)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2)“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要求:抓住特征,描写生动。

2. 一面 积累与运用 1.窖颓挲wùchóu chúzì 2. 踱步地窖摩挲恣情/渡江窖洞婆挲咨询 3.(1)E (2)A (3)F D (4)B (5)A (6)B 4.①—C ②—D ③—E ④—A ⑤—B 理解与鉴赏 (一)1.C 2.甲:从远处粗线条地勾勒;乙:从近处细描;丙:面对面仔细地观察(或说特写) 3.突出鲁迅的外貌的主要特征——瘦,表现了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4.为革命(为民族、为国家)忘我工作(忘我工作为国担忧);痛恨*,有着意志顽强 (二)1.抒情议论2.这里的“路”是引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3.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他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4.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这才是对先生的悼念。 5.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 拓展与提高 1.略 2.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 3.我的老师 积累与运用 1.zhìfén kētuìdānɡpūbǔyú 2.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题及答案9.土地的誓言练一练1.给加粗字注音。炽痛()嗥叫()斑斓()亘古()默契()田垄()污秽()镐头()2.文学常识填空。《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卷一,作者 ________,原名 ________,________ 作家。3.学一学,用一用。请你以“家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议一议1.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丰富的联想?2.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请和大家说一说。3.对于此文你还有什么见解?说出来和大家讨论。读一读课内阅读: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

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1.此文段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怎样的思想感情?2.文中作者对故乡发出了怎样的誓言?3.“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的含义是什么?4.文中描写了故乡哪两个季节的景物风情?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的?5.请你根据以往的学习,默写出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来。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新闻两篇》指导教学书(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22 新闻两篇》指导教学书1(无答 案)(新版)苏教版 班级姓名学号 【教学目标】 道德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气势。 情智目标: 1.感情目标:从经典的新闻中领悟感受新闻的价值,培养对新闻的喜爱与关注; 2.认知目标:(1)学习新闻的特点、结构等知识,并能结合文章进行领会; (2)用流利而富有感情的语言朗读文章,能够感受新闻语言的 特点; 【教学时间】(第 1 课时) 【教学手段】自主、合作与探究,在比较中深化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以诗歌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在我们学习之前,首先来欣赏黑板上的这首诗歌, 实用文档

他是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解放前夕,听到中国共产党所率领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占领国民党政府的老巢南京时,挥毫写下的一首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歌用充满了激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辉煌画面。其中“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一句传递出了当年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那就是,1949年4月20日~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冒着敌人的炮火,横渡长江,彻底地击溃了敌军。今天,我们就要来感受一下在这场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气概,共同学习一篇经典的新闻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他的作者也是毛泽东。 (二)互阅作业 荻港歼灭要塞锐不可当 获得阡陌阻塞当真 实用文档

纤维塞车 (三)自学 过渡:与刚才所欣赏的诗歌不同,本文是一篇新闻报道,这种文体我们已经接触过了,但并没有系统的归纳整理过相关的知识,因此,今天,我们就要以这篇文章为例,重点了解一下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1.自学内容一:结合文章,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自学方法:范读课文,掌握新闻内容与结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你能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吗? (板书:标题——提要,有时还有副标题) (3)你能用一小段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吗?(板书:导语——概述)设疑:第二句和第一句是什么关系?(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补充) (4)你能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吗?(板书:主体——详叙)设疑:主体部分包含几层内容?这三层的顺序能不能颠倒? 明确:三层——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小结:标题、导语和主体这三者是一则新闻通常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除此之 实用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邓稼先》同步练习及答案 学习诊断 11.邓稼先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鲜.为人知()当.之无愧()古罗布泊.() 凛.若霜晨() 燕.然勒功()热血殷.红()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仰mù()安huī()chóu划() 鞠躬尽cuì()两弹元xún()家yù户晓()shǔ名()diàn基()zǎi割() 3.下列加点字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强.占qiǎnɡ宰.割zǎi 立即.jí B.乘.船chènɡ开拓.tuò友谊.yì C.难堪.kān 参与.yù奇迹.jì D.颤.抖zhàn 筹.划chóu 挚.友zhì 4.下列字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彷徨诞生戈璧援助 B.谣言阔别选骋逝世 C.妇儒癌症氢弹博士 D.睿智叱咤决胜胆识

5.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鲜.为人知(少)可.歌可泣(值得) B.至死不懈.(松懈)家喻.户晓(了解) C.锋芒毕.露(完了)死而后已.(停止) D.知人之明.(眼力)层.出不穷(接连不断) 6.对下列本文涉及的科学家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邓稼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巨大贡献。 B.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本文作者,与邓稼先有着半个世纪的真挚友谊。 C.钱三强,当代中国核物理学家。 D.奥本海默,美国物理学家,被称为美国的“原子弹之父”。 7.根据句意,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A.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所以我和他很________(熟识,熟习)。 B.在北京,见到________(分别,阔别)了22年的稼先。 C.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________(震荡,振荡)。 D.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________(重要,新生)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________ (重要,新生)日子。8.仿照下文的句式,结合邓稼先性格与品质的特点,再造一个句子。 例句:“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划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16、《短文两篇》复习要点及练习 (加粗的内容记诵过关) 《爱莲说》 一、文学常识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说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原文及重点词语翻译 水陆草木之 (助词,“的”)花,可(值得)爱(喜爱)者甚(很,非常)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从)李唐来,世人甚(多)爱牡丹;予(我)独(只)爱莲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淤泥而(表转折)不染(沾染污秽),濯(洗)清涟(水波)而(表转折)不妖(过分艳丽),中通外直,不蔓(名词作动词,生出枝蔓)不枝(长出枝节),香远益清(香气传的越远,越发清幽。益:越发,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洁净)植(竖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焉(语气词)。 予谓(认为)菊,花之(助词,的)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同上)富贵者也;莲,花之(同上)君子者也。噫(叹词,相当于“唉”)!菊之爱(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陶后鲜(少)有闻(听说);莲之(同上)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同上)爱,宜(应当)乎众(多)矣!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翻译: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2、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娇媚。它的茎梗里面通透,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越发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站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3、原文: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唉!对于菊花的钟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钟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自然就很多了。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综合性学习答案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综合性学习答案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 1.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七年级(3)班准备开展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读新闻】阅读下面资料,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 9月6日,正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雷希颖在新浪微博发起这样的倡议:“拍张与五星红旗的合影,写下对祖国的祝福,以‘我和国旗合个影’为主题,用我们的微博传递一个声音:我爱你,中国!”倡议一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年人和海外留学生纷纷响应,截至9月23日,“我和国旗合个影”微博话题已突破6000万阅读量,6万余条讨论。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网友上传自己与国旗的合影,将爱国之情“大声说出来”,传递爱国正能量。 (2)【析图案】一段时间,一款“爱国”主题的T恤为不少时尚青年所追捧。下面是该T恤上的徽标图案,请你说说其设计的巧妙之处。 (3)【说心语】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请你仿照下面所给的示例,用诗化的语言回答祖国是什么。 示例:祖国是什么?太阳回答:是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 祖国是什么?________回答:________。 祖国是什么?________回答:________。 【答案】(1)“我和国旗合个影”活动点燃青年爱国热情。 (2)该图案以象征中国的华表作为单词“I”,用含有中国地图的图案喻示“爱”,外加一个英文单词“YOU”,巧妙地表达了“我爱你,中国”的主题。 (3)青松;是边防战士挺拔的身影;大海(或:松涛);是五彩缤纷的美丽花园(或:是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仔细阅读材料,把握新闻的主要事实和意义;然后从材料中筛选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归纳,语言简明,符合字数要求即可。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我和国旗合个影”活动点燃青年爱国热情。 (2)解答此题,先要仔细观察画面,抓住画面所有内容,初步感知画面信息;然后合理想象, (3)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本题示例:祖国是什么?青松回答:是边防战士挺拔的身影。 故答案为:(1)“我和国旗合个影”活动点燃青年爱国热情。 (2)该图案以象征中国的华表作为单词“I”,用含有中国地图的图案喻示“爱”,外加一个英文单词“YOU”,巧妙地表达了“我爱你,中国”的主题。

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内阅读及答案

爱莲说复习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指清水。 【妖】过分艳丽【植】立。【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宜】应当。【众】多。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人都十分喜爱牡丹。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并不显得妖艳;茎梗中间贯通,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笔挺洁净地直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七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学习导航(二十二 新闻两篇)

二十二新闻两篇 高手支招1阅读导航 读前要热身 香港问题的由来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三大任务而奋斗。1979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就开始考虑用“一国两制”的新构想来解决香港问题。以后,经过几轮艰苦卓绝的谈判,终于和平解决了香港问题。 淘宝路标 ◎了解新闻的特点、结构、语言。 ◎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知识应储备 作家作品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共五卷)里,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新闻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的作者是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具体人名不详。 字音识记 1.字音 芜湖(wú)荻港(dí)歼灭(jiān) 溃退(kuì)举世瞩目(zhǔ)嘉宾(jiā) 肃穆(mù)镶嵌(xiāng qiàn)媒体(méi) 2.多音字 字形辨析

下学期七年级同步优化训练语文(人教新课标):第三单元A卷(附答案)

第三单元训练(A卷) 一、基础知识平台(16分,每小题4分)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彷徨.( ) 宰.割( ) 踌躇.( ) 迥.乎不同( ) 磐.石( ) 重荷.( ) 深邃.( ) 惹.人注目( ) 答案:huánɡzǎichújiǒnɡpánhésuìrě 2.把下列课内词语补充完整。 锋芒( )露家( )户晓鞠躬尽( ) ( )心沥血 ( )而不舍潜心( )注一反( )往杂乱无( ) 答案:毕喻瘁呕锲贯既章 3.根据你所积累和搜集的资料,判断正误。 (1)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2)司马光是汉代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史记》。( ) (3)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 (4)莫泊桑是德国作家,被称为长篇小说巨匠。( ) 答案:√×√× 4.名句积累。 默写《约客》全诗。 答案: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二、综合性学习实践(4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5~9问题。(11分) 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5.怎样理解标题“永恒的骄傲”的含义?(2分) 答案:邓稼先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他对祖国对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全民族的骄傲。 6.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最后—部分,请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答案:是对邓稼先的总体评价,既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又总结了全文。 7.这一段文字采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案:排比。增强了语势,高度评价了邓稼先的一生及其贡献。 8.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作者却没有把重点放在他的生平和巨大贡献上,而是以情感动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请选择理解错误的一项(2分)( ) A.作者认为,写科学家应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以往往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一)作品概述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文言文。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三)三行对译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有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答案参考

确凿确实。 方正正派。 消释溶解。 4、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夕拾》5、6、示 例三味书屋习字画画读课文,别有情趣。 二、阅读鉴赏一 7、示例五彩缤纷的乐园。 8、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9、提示文段写景注意动静结合与色彩的调配,从多个视角将美 丽的景色与儿时趣事相结合,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趣味无穷的画面。 10、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 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叫声的悦耳动听,表达了百草园给儿时的我带 来了无限乐趣。 11、如伏既写出了黄蜂的肥胖,又写出了它娇憨可爱的形象;窜 简洁形象地表现了云雀的轻捷等。 12、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热爱自然的少年儿童形象。 13、颜色紫红、碧绿、黄。 声音低唱、弹琴、啪。 味道酸、甜。 二 3 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 14.春季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 子;夏季苇叶三片四片地展开;秋季顶上的穗子由绿至黄继而变白。 151 用苇叶、柳条可以做成"乐器"吹奏;2 假日苇塘边劳动的快 乐;3 神秘的"呱呱迪"的叫声和它的窝;4 有可供解馋的野草;5 从

苇塘花花草草的变化中欣赏自然之乐。 答出任意 4 点即可 16 挑逗、招惹的意思。 这一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大人们被我们的欢乐与希望所感染
吸引的情状。 17 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苇芽的尖锐之态,突出其生命力之强。 18 要寻找苇塘,只能在记忆中寻找,因为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已
经消失在了高高低低的屋舍下了;表达了因苇塘的消失而产生的惋惜 和怀念之情。
启示围绕"自然之乐"或"童心"谈均可 5、《伤仲永》一、1、 ìǐèòìè2、1 属于 2 曾经 3 聚,团结 4 完成 5 同县的人 6 求取 7 四处拜访 8 通达智慧 9 承受 10 以此为有利可图 3、扳通攀,牵,引。
4、5、1《临川先生文集》哀伤,叹息 2 介甫半山王荆公临川先 生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二、一 6、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7、 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核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8、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情态。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0、伤是哀伤,叹息。 仲永五岁时作诗立就邑人奇之,十二三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所 闻,二十左右时,泯然众人矣。 1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 12、单有先天的聪明是不够的。

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作品赏析素材

" 《短新闻两篇》作品赏析 " 一、内容结构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仅据香港布政司办公室交接仪式统筹处统计,截至1997年5月8日,全球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中荣获一等奖。 在体裁的选择上,这篇获奖新闻是成功的。采写这样具有历史性的重大事件,最需要的是记者身临其境,以见证人与目击者的身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纪实性报道。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写出实录性的现场短新闻,便是首要的选择。这篇获奖消息,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息,而是一篇特写式的现场短新闻,它是香港主权回归、末代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最后时刻的一份简洁、真实的历史记录。它也是自1990年我国新闻界倡导现场短新闻以来,特别自1992年起现场短新闻纳入中国新闻奖评奖以来,获奖作品中比较出色的一篇。 现场短新闻都是迅速而及时地来自新闻事件发生地的现场报道,即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主要用耳闻目睹、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在浓郁的现场气氛中,忠实地向读者报告新闻事实的发生及其变化的状貌。这也就是说,现场短新闻与其他新闻形式相比,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要用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捕捉到的细节、材料,以“活动”着的视觉形象,现场画面来传递消息、报道事实、感染读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善于捕捉香港主权回归、末任港督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里那一个个重大场面的一瞬间,又像一个熟练的影视导演,巧妙地将一个个镜头组接起来,既准确生动又色彩明快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真情实景。全文有11个自然段,除了有两个为阐明与深化主题必不可少的背景段与一个转换角度的过渡段外,其余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小场景,一幅幅画面。 香港回归祖国,是亿万中国人抒发爱国情怀的中心话题。当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降落的历史时刻到来之时,经历了百年沧桑的中国人有太多的感受要抒发。这篇获奖作品巧妙地借助现场景物寓意抒情。比如,英国末任港督的告别仪式是“在蒙蒙细雨”中进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

语文同步练习七年级下册答案

语文同步练习七年级下册答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积累使用 1、qíshèn shuài bǐǎo jiàn tuìcuàn záo mìtì kuī 2、敛臃髓罕鼎沸箔 3、同窗:同时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确凿:确实。方正:正派。消释:溶解。 4、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夕拾》 5、D 6、示例:三味书屋习字画画读课文,别有情趣。 二、阅读鉴赏(一)7、示例:五彩缤纷的“乐园”。8、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9、提示:文段写景注意动静结合与 色彩的调配,从多个视角将美丽的景色与儿时趣事相结合,描绘出一 幅色彩斑斓、趣味无穷的画面。 10、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使用拟人手法,形 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叫声的悦耳动听,表达了百草园给儿时的 我带来了无限乐趣。 11、如“伏”既写出了黄蜂的“肥胖”,又写出了它娇憨可爱的 形象;“窜”简洁形象地表现了云雀的“轻捷”等。 12、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热爱自然的少年儿童形象。 13、颜色:紫红、碧绿、黄。声音:低唱、弹琴、啪。味道:酸、甜。(二)P3 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 14.春季: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夏季:苇叶三片四片 地展开;秋季:顶上的穗子由绿至黄继而变白。 .15.(1)用苇叶、柳条能够做成"乐器"吹奏;(2)假日苇塘边 劳动的快乐;(3)神秘的"呱呱迪"的叫声和它的窝;(4)有可供解

馋的野草;(5)从苇塘花花草草的变化中欣赏自然之乐。(答出任意 4点即可) 16.挑逗、招惹的意思。这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大人们被我们 的欢乐与希望所感染(吸引)的情状。 17. A句: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苇芽的尖锐之态,突出其生命力之强。 18.要寻找苇塘,只能在记忆中寻找,因为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已经 消失在了高高低低的屋舍下了;表达了因苇塘的消失而产生的惋惜和 怀念之情。 启示:围绕"自然之乐"或"童心"谈均可 5、《伤仲永》 一、1、lìmǐn chèn zhòng yìyè 2、(1)属于(2)以前(3)聚,团结(4)完成(5)同县的人(6)求取(7) 四处拜访(8)通达智慧(9)承受(10)以此为有利可图 3、“扳”通“攀”,牵,引。 4、C 5、(1)《临川先生文集》 哀伤,叹息(2)介甫半山王荆公临川先生政治思想文学唐宋 八大家 二、(一)6、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7、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核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8、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情态。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0、“伤”是“哀伤,叹息”。仲永五岁时“作诗立就”“邑人 奇之”,十二三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所闻”,二十左右时,“泯 然众人矣”。 1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五单元同步优化训练卷[人教版]含答案

第五单元训练(A卷) 一、基础知识平台(16分,每小题4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癫.狂( ) 步履.( ) 销.蚀( ) 抵御.( ) 阴霾.( ) 余暇.( ) 斫.痕( ) 沮.丧( ) 答案:diānlǚxiāoyùmáixiázhuójǔ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冻饿之( ) 不可思( ) 齐心( )力梦( )以求 孤立无( ) 毛骨( )然坚持不( ) 疲惫不( ) 答案:虞议协寐援悚懈堪 3.文学常识填空。 (1)《伟大的悲剧》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 和小说创作方面。 (2)《荒岛余生》的作者是,著有长篇小说《》。 答案:(1)茨威格传记文学 (2)笛福鲁滨孙漂流记 4.名句积累。 默写《滁州西涧》全诗。 答案: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综合性学习实践(4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13分) 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

精选2019-2020年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二十二 新闻两篇复习巩固第七十六篇

精选2019-2020年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二十二新闻两篇复习巩固第七十六篇第1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眼花嘹乱晨曦血腥闪烁 B、臭名昭著荒谬憧憬珐琅 C、响彻云宵杀戮箱箧揣摩 D、精疲力竭纳粹鞠恭铁锈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面的语句加上合适动词正确的一项是( )。 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 )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 A、消灭击败夺回占据控制 B、歼灭击败占据控制切断 C、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 D、消灭击溃控制占据控制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正确的是( )。 A、锐不可当(dǎng阻挡、抵挡) B、馈退(kuì馈败) C、歼灭(jiān消灭)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①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②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③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④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A、“24小时内即已”强调时间之短,我军进军之神速。 B、“至发电时止”表明了确切的时间概念,暗含渡江胜利的豪迈之情。 C、“较为顽强”说明敌军拼命死守,负隅顽抗。 D、“百万”是实指,“横渡”指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由江北打到江南。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世博园内的中国馆用高科技手段完善地展示了中国的强盛、城市的美好。 B、经过三年努力学习,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2019年七下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2019年七下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1、散步 一、1.B 2. 拆歧蹲霎 3.折(zhé)折断拆(chāi)拆散歧(qí)分歧枝(zhī)枝条颗(kē)颗粒棵(kē)一棵树 4.委屈粼粼分 歧 5.略二、6.(1)把母子二人的情态显现出来,儿子诚恳、孝敬, 母亲年迈顺从。(2)表现“我”强烈的责任感,而下文的最终决定 又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尊重和孝顺。 7.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 提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 8.母亲老了,身体不好,要多走走。 9.我 的儿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10.“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11. A心情郁闷 B借酒浇愁 C心有余悸 D忐忑不安 12.一个是作者因 一场噩梦而对父亲惦念不已,非得通过电话“听到父亲的声音”才安心。另一个事例是父亲因为没人接电话竟疑心儿子全家是否煤气中毒了,特地赶来察看。 13.两件事情虽然琐屑却有典型意义,第一件事表现了作者深深的孝敬 之情,第二件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彻骨的关爱之情,感人至深。这种 父子间无微不至的“牵挂”,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正是这种亲情 维系着我们这个世界,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并使人生放发出绚丽的色彩。以小见大。 14.“劈头就问”表现了父亲焦急万分,担心儿子全 家煤气中毒;“缓缓地说”是因为父亲得知没接电话的原因,儿子全 家平安以后,内心感到轻松释然。表情描写要抓住眼神和脸色,答案略。 15.示例:牵挂是风雨中的一把雨伞,黑暗里的一束亮光,保护、照亮着我们的生命。 2、秋天的怀念 一、1 tānhuàn shì qiáocuì xuâ xiǔ shàn 2 长--常忘—望坚—艰复—覆 3 恳切地请求;形容说话啰嗦,唠叨;生理上或心理 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水泼洒的样子,这里形容花开的茂盛。 4 史 铁生《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5 A 6仿写略二、(一)7(1)“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六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练习

《陋室铭》、《爱莲说》两文练习 1.本文开头用类比方法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古人实例,证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孔子的话回应_________________,点明全文主旨并含蓄作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3.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答: 4.阅读理解。 ①作者称莲是花中君子,赋予莲象征意义。其中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美好资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自始至终采用衬托写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_____________,从而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言外之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莲,花之君子者也。”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陋室铭》) 8.本文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陋室铭》) 9.《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10、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11、你喜欢哪一种花?它寄托了你怎么样的志趣?简要谈一谈。 答案: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调素琴、阅金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作者对官僚士大夫阶层不以国事为念、只顾寻欢作乐的腐败生活鄙弃、对官府公事厌倦 3.“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4.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②菊花牡丹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逐富贵、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 5.追逐富贵、趋炎附势已经形成了恶浊的社会夫风气 6.洁身自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与恶浊势力同流合污,正直大度,鄙薄名利,不炫耀自己,等等 7.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在今天,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