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是指对政府官员廉洁奉公、清正廉明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起源于古代社会的君子风范,强调官员应以公正廉洁的行为态度服务于人民,并以廉政为美德标准。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忠诚奉公:古代官员强调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公正的态度为人民服务,不图私利,严守职责。
2. 廉洁清正:古代官员注重个人操守和廉洁自律,不接受贿赂和私利,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以清正无私的形象示人。
3. 严惩贪污腐败:中国古代法律对贪污腐败行为有着严厉的惩治措施,如剥夺官职、处以极刑等,倡导公正执法和清明法治。
4. 公平正义: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强调公平、正义和法治,推崇公正的官员和决策,保障人民的权益。
5. 公共利益优先:古代官员注重整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尊重和关心人民利益,以国家利益为先。
6. 君子风范:古代廉政文化倡导官员具备君子之风,体现在廉洁自律、公正忠诚、以身作则等方面,塑造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积极影响。
然而,在现代社会,廉政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社会制度和法治体系进行创新和发展。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主要特点【摘要】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理论精华,是促进当代社会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鉴。
文章概括了古代廉政文化的特点:第一,古代廉政文化理论丰富;第二,古代廉政文化形式多样;第三,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中重人而不重制度的理念对廉政监督及实施无疑是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明显的特征和缺陷。
【关键词】廉政文化;主要特点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教育的工作机制。
”吴官正同志在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倡导廉政文化,促进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 2005年1月,中共中央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又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对建设社会主义廉政文化起到了指导作用。
廉政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从事工作的廉政思想以及行为方式中,是有助于人们作出廉洁从政、选择正确事物、做出正确判断、制定(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行为的总和。
中国的腐败现象自古都是滋生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关系与标准化等级观念中。
在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廉政”概念的人。
他说:“廉政可以长久”。
好比“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四》)。
《荀子·富国》中“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的理想设计被以“利”取胜的事实代替。
古人对于官员廉洁的理解,总的来说是不取“不义之财”。
但这样的“义”是和等级制度联系在一起的。
当一个社会安定下来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性格中的趋利性就会显露出来,有时候会冲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古代官员的地位、收入和生活上下级之间有比较,与不同地区同级官员也有着比较;官员与民众也有比较,尤其是和民众中富裕群体的比较。
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文化廉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它体现了对清廉正直的追求和对贪污、腐败等不良现象的反对。
在古代中国历史中,廉洁文化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成为了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廉洁文化的内涵与表达方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首先,廉洁文化强调正直守法。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被教育要遵循“慎独”“推己及人”的道德准则,自觉使用公共资源,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公德。
同时,廉洁文化也规定了各种行业、职业的专业道德标准,要求人们在从事工作时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勤政廉洁,避免利益冲突和权力滥用。
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斗争,绝不能靠不正当手段得到胜利”,可见正直守法是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其次,廉洁文化注重爱清爱廉。
传统文化中,人们被教育要爱护公共财产,不浪费,不贪污。
同时,廉洁文化也强调个人修养和文化素质,强化纪律观念和行为规范。
从大到小、从内到外,涉及到个人、家庭、社区,以至整个国家的每个方面,都能看到这种爱清爱廉的传统文化的独特体现。
第三,廉洁文化鼓励自强不息。
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做到“厚积薄发”和“日积月累”是达到个人和社会成功的根本。
因此,廉洁文化推崇勤勉、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等良好品质,并追求自我完善和不断超越。
传统文化教育人们要汲取先贤的经验教训,勇敢探求真理,不停止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最后,廉洁文化价值体系寓于传统文化中。
这个价值体系在古代中国被形成、推崇,并不断传承至今。
以现代廉洁文化为例,它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诚实守信、不贪污、不以权谋私、不以权压民、不讹诈、不做假等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最为先进和最为有价值的文化精髓之一。
总之,廉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于清廉、正直、公正的追求,具有深刻而持久的价值。
在今天,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发扬廉洁文化,将其融入国家治理、公司经营、个人生活中,并以此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当代价值研究

一、价值意蕴
中华传统德治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丰富多样,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仁者爱 人”和“诚信守约”。
“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仍需要强调这一价值理念,促进社会互助、理解与和谐。在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也需要倡导这一价值理念,以建立更为公正、平等的国 际秩序。
在当代,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首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尤 为显著。传统美食的独特风味和地方特色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更加了解 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美食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 做出了贡献。其次,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传统美食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加工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 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最后,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它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为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搭建了桥梁。
三、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未来展 望
1、传承与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廉政文化 的优秀传统,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例如,可以赋予廉政文化新的时代内 涵和表现形式,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2、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廉政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企业、 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当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的 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支持。
感谢观看
引言
中华传统廉政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 历史底蕴和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中华传统廉政文化 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受到。然而,相关研究仍存在不足,亟待深入探 讨中华传统廉政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转化与应用。
正文
清正廉明文化

清正廉明文化清正廉明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崇尚道德、尊重正义、追求公平的价值追求。
下面就清正廉明文化进行阐述。
一、什么是清正廉明文化清正廉明文化指的是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要求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始终保持诚实、公正和廉洁的品行和行为。
清正廉明文化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它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品质之一,常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二、清正廉明文化的特点1. 诚实守信:清正廉明文化重视人们的诚实守信,人们要忠实遵守诺言和承诺,在与人交往中始终保持真诚和诚信。
2. 公正无私:清正廉明文化要求人们在处理事务和处理矛盾时要保持公正无私,不能偏袒任何一方,推行公正的法律和道德准则。
3. 廉洁奉公:清正廉明文化强调政治清明,要求人们廉洁奉公,不能献媚巴结,不能利用职务和权力谋取私利。
4. 珍惜荣誉:清正廉明文化要求人们注重自身的荣誉感和自尊心,珍视自己的名誉和信誉,不能做出有损于自己和家族声誉的行为。
5. 谦虚谨慎:清正廉明文化讲求谦虚谨慎,人们有时需要放下自己的面子以达成共识和谅解,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而损害全局。
三、清正廉明文化的现实意义1. 建设美好社会:清正廉明文化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它能够促进公平正义,防止腐败,同时推行科学发展。
2. 促进个人和谐发展:清正廉明文化能够在个人内心培养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自我觉悟,推动个人自我成长。
3. 增强国际形象:在国际舞台上,清正廉明文化能够为中国增加声誉和提高独特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四、如何实践清正廉明文化1. 强化道德教育: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塑造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增强人们的道德自觉和内在动力。
2. 提高法制意识:强制实行法制化法律制裁,让人们始终牢记自己的法律权益与义务。
3. 促进群众参与: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清正廉明文化实践活动,营造整个社会的良好氛围,共同促进道德建设和社会和谐。
五、结语清正廉明文化倡导的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社会进步的必备器材。
中国古代廉洁文化

中国古代廉洁文化中国古代廉洁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在中国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廉洁文化强调诚信、廉正、公正和正直等价值观念,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的廉洁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圣贤的思想和行为。
例如,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强调个人应该先修身养性,使自己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能正确地管理家庭、治理国家,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目标。
这种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成为了中国古代廉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的官场中,廉洁文化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官员要求廉洁无私,不为私利而损害公共利益。
例如,清代嘉庆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来打击贪污行为,提倡廉洁政治。
这些法令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对违反廉洁原则的官员进行严惩,以维护政府的廉洁形象。
此外,中国古代文人也对廉洁文化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表达。
许多古代文人通过他们的作品传递了廉洁的精神。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赤壁怀古》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和对廉洁政治的向往。
廉洁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推广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还有助于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
中国古代廉洁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得社会风气良好,人们对公共利益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这种文化传统也对当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古代廉洁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现代社会的利益诱惑和道德观念的多元化,使得一些人对廉洁原则的遵守产生了动摇。
因此,加强廉洁文化的教育和实践,培养人们的廉洁意识,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总之,中国古代廉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诚信、廉正、公正和正直等价值观念,对推动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当代中国,继承和发扬廉洁文化,对于建设廉洁政治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摘要:我国文化发展秉承扬长避短的原则,在悠久的岁月中逐步形成内容多元、底蕴浓郁、影响深远的传统廉政文化。
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严防腐败的安危观、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内涵,官员的选拔、考核、监察、回避和惩罚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廉政建设,同时我国传统廉政文化也具有重道德轻法治、重君主轻百姓等时代局限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廉政建设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是在长期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优秀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正确认识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局限,有利于我国当代廉政文化建设,推动反腐倡廉,促进传统廉政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相结合。
一、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的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扎根于历经千年积淀的中华文明,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卓越智慧和传统美德的灿烂结晶。
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是由多个要素、多个层面构成的综合文化系统,既包括对统治阶级的要求,也包括社会层面人民大众的道德要求。
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内涵包括执政理念、为官之道、节俭思想和社会文化四个方面。
(一)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商周时期,“民本主义”思潮在统治者治国理政实践中得以形成,《尚书·五子之歌》中就有详细的记载,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春秋战国时战乱频发,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对民本思想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更是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民本思想,道家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更进一步,认为百姓比君主更加重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他提出的“制民恒产”思想将民本思想与制度设计结合起来,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实践路径;荀子通过论证舟与水、君与民的关系,认为民是国家治理的根基与保障,告诫君王顺应民心则能使国家兴亡、违逆民心则会导致国家灭亡[2]。
在我国古代政治实践中,历代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在唐太宗李世民认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3]”,柳宗元也主张官吏的职责是为百姓做好服务,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南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及黄宗羲“为万民,非为一姓也[4]”等都阐明了这一观点。
中国 古代廉政 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廉”,强调官员应具备清廉的品质,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
历史进程及事件相传尧舜时期,缙云氏有个不成才的儿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老百姓把他列为四凶之一。
当时,辅佐尧的舜果断流放了。
夏商周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思想家在对殷亡周兴等问题的追问和思考中得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的结论,认为只有“敬德保民”,才能保持政权。
春秋战国时期,鲁相公仪休喜爱吃鱼,人们争相买鱼送他,他却坚辞不受。
公仪休说,收了人家的鱼就要按人家的意思办事,难免枉法,如果被免职了还能吃上鱼吗?不收人家的鱼就不会被免职,这样就能“长自给鱼”。
秦汉时期,一篇名为《为吏之道》的文书,教育为官者“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指出应当具备“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多让。
”这其中的“洁”、“正”、“慎”、“敬”、“让”、“无私”、“忠信”、“清廉”、“善行”等,都是廉洁文化的重要内容。
隋唐时期,唐太宗教育臣下要珍惜生命,犹如不能用贵重的明珠“弹雀”一样,不能用珍贵的生命“博财物”。
他说:“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宋元明清时期,清代于成龙在“绝贿赂”部分写道:“夫受人钱而不与干事,则鬼神呵责,必为犬马报人;受人财而替人枉法,则法律森严,定当妻孥连累。
清夜省此,不禁汗流。
是不可不戒。
”社会基础秦汉时期,秦以军功爵制代替传统的世卿世禄制,杀敌立功,报效国家,可以获得土地与官职。
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兄弟两人写给家里的两封书信,信中除了浓浓的亲情和乡情,还希望家里寄来钱和布,并询问自己所获得的爵位奖赏到家了没有。
他们知道,虽然背井离乡、战场残酷,但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主要特点
【摘要】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理论精华,是促进当代社会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鉴。
文章概括了古代廉政文化的特点:第一,古代廉政文化理论丰富;第二,古代廉政文化形式多样;第三,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中重人而不重制度的理念对廉政监督及实施无疑是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明显的特征和缺陷。
【关键词】廉政文化;主要特点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教育的工作机制。
”吴官正同志在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倡导廉政文化,促进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 2005年1月,中共中央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又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对建设社会主义廉政文化起到了指导作用。
廉政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从事工作的廉政思想以及行为方式中,是有助于人们作出廉洁从政、选择正确事物、做出正确判断、制定(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行为的总和。
中国的腐败现象自古都是滋生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关系与标准化等级观念中。
在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廉政”概念的人。
他
说:“廉政可以长久”。
好比“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四》)。
《荀子·富国》中“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的理想设计被以“利”取胜的事实代替。
古人对于官员廉洁的理解,总的来说是不取“不义之财”。
但这样的“义”是和等级制度联系在一起的。
当一个社会安定下来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性格中的趋利性就会显露出来,有时候会冲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古代官员的地位、收入和生活上下级之间有比较,与不同地区同级官员也有着比较;官员与民众也有比较,尤其是和民众中富裕群体的比较。
中国人生活方式中的攀比倾向,使得官员的状况比富裕民众落后时官员就会心理失衡,便很容易追求俸禄之外的收入。
随之又导致官员与官员之间的不平等,为了攀比,腐败就会在整个官场中蔓延。
廉政文化建设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审视古代廉政文化的特点,希望对当代中国特色廉政文化创新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廉政文化理论丰富
“廉”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可追溯到西周初年,《周礼·天官冢宰》曰:“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洁,六曰廉辩。
”以廉为本考察群吏的“善、能、敬、正、法、辩”六件事,裁断政绩高下优劣,称“六廉”。
不难看出,中国封建朝代都把“廉”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
在中国的春秋时期,法家将廉政与政治结合起来,把礼义廉耻作为立国之根本。
《管子·牧民》有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孟子认为,为官者不取不义之财,即为廉:相反,若取了不义之财,就是伤害了廉。
鉴于历代兴亡成败的经验教训,宋太祖赵匡胤指出:“吏不廉则政治削,禄不充则饥寒迫,所以渔夺小利。
蠹耗下民,徭兹而作矣”(《中国反贪史》第740页)。
朱元璋称帝后,经常以“元亡于吏”的教训告诫臣下:“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民之贫困在于“徭役之重及吏民因缘为奸”。
中国的古代的廉政文化不但为惩治腐败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形成了以廉洁为荣,以贪婪为羞耻的社会道德风尚。
《贞观政要·求谏》中唐太宗对公卿们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也?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臣全心全意保住君主的“国”,君主就全心全意保护臣子的家,这是一种相互交换的关系。
在这样的框架内,官员品德素养在选拔任用的过程中就尤为重要性。
二、廉政文化形式多样
在中国古代,产生了廉事、廉诗、廉文、廉对、廉戏、廉政格言、廉政警句等多样的廉政文化形式。
如《礼记》言:“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
”柳州侯祠有联:“洁廉为心,忠信为仗;文章在册,功德在民。
”李商隐有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姚步瀛有联:“百里才疏勤补拙;一官俸薄俭能廉。
”“照耀千秋,念当年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
颂清官只有先生。
”“一颗赤心悬日月,两张铁面斥奸邪。
”“铁面扬威到处佞谄匿迹,金鞭耀武随时良善扬眉。
”这都是对宋代包拯为官清廉,惩贪罚奸的称颂。
在中国古代,对于对廉政文化的恪守还涌现出很多尽职尽责、政绩卓越、严于执法的廉政官员,如海瑞、于成龙等人。
这些清官形象一直是现代官员的模范榜样。
借鉴中国古代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多样化,可以丰富现代官场、职场中反腐倡廉的的具体方法,有效地促进现代社会廉政文化工作的开展,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廉政之风。
三、重人素养而不重制度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不注重制度建设,而注重人的因素。
古代社会制度的订立、执行和遵守各个环节都与执行的官员的道德修养直接联系在一起。
廉政制度是“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汉书·循吏传》记载:从汉高祖至汉景帝时期的官场情况是“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汉武帝时期的官场情况是“少能以化治称者”,在汉宣帝时期,由于皇帝本人“励精为治”,影响所及,是“汉世良吏,于是为盛”。
“三代之后,有天下而长久者,汉、唐、宋尔。
汉、唐末世,朋党相确,小人在位,然犹有君子扶持迁延,浸微浸灭;未有纯用小人,至于主辱国播,如宋中叶之烈也。
”元朝史家在修撰《宋史》时这样描述,这种描述可以认为适用于各个封建朝代。
在等级社会,法律虽明文规定不能腐败,并明文规定各种罪与刑,但能够决定某个官员是否有罪以及适用何种刑罚的权力主体始终
是不明确的。
惩治与防备腐败的体系正常运作依赖于皇帝个人的反
腐意志和品德素养。
而当皇帝变得奢侈的时候,他的反腐意志也必然会锐减。
而帝王也都不是没有缺点的完人,《淮南子·氾论训》载:“夫尧、舜、汤、武,世主之隆也;齐桓、晋文,五霸之豪英也。
然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
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
”至于历代闻名后世清廉的官员,也都有受个人主观意志左右的缺陷。
因此,官员的注意力不在于遵守制度,而在于寻求更高权力的庇护。
【作者简介】
杨冬丽(1976-)女,汉族,陕西安康人,中共安康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