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纲要(散文 小说).

现代文阅读重点纲要

【现代文该读懂什么?怎样来读懂?】

读懂: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怎样来写的?

怎样来读:理清内容(/ /,抓住线索(人、物、事、情、时、地,——整体把握

品读关键句——局部品读

切入口:题目(内容、主旨、线索、关键句(散文常常会卒章显志、内容

现代文(散文、小说、论述文常考题型及对策

(一信息筛选(明区间、划重点、理层次、后概括。

如《江南无雪》:第1题①听落雪的碎玉之声;②多次爬出被窝看雪;③梦中的雪景。

(二理解重要句子或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表达了什么

第一类【关键点多的长句】理解句子含义(3-4分

(1“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2“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

第二类【关键点少的短句或词语】探究几层含义(6-8分

(1“鲜亮”“滋味”的几层内涵

(2“红松擎天”的几层含义

(三文章(局部语言表达特色鉴赏题

【解题思路】形式上:1手法(修辞、描写、其他

2遣词造句(遣词:叠词、炼字。造句: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

3语言风格(清新、朴实、绚丽、豪放、含蓄、洗练、诙谐、口语化

内容上:1内容上写了什么 2情感上表达了什么 3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如《过滩谣》12.(1大量使用叠词,运用比喻、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及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2描写了拉纤过险滩时惊心动魄的场面,刻画了纤夫们齐心协力、坚毅顽强的形象。

(四文章(整体艺术特色或表现手法题

文章整体艺术特色或手法举隅:1.表现手法角度:象征、抑扬、想象、联想、对照(比、衬托、虚实、照应、以小见大、线索(形散神聚、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等

2、表达方式上:描写、叙述、议论、抒情、说明(几种很好的融合

如《上善若水》⒔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五文章结构安排题

【思考角度】(1选材:典型性(2剪材:详略、主次安排

(3理材:线索(形散神聚;

行文思路、结构安排(递进式、并列式、对比式、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若是小说】注意情节安排(倒叙、插叙、补叙、平叙、顺叙。

如《朦胧的敬慕》17.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分

(六作用题

(1第一类几句话或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思路】☆结构上:开头(总领、引出、照应、对比、铺垫、抑扬

中间(承上启下、照应、对比、铺垫

结尾(总结全文、深化升华主旨、揭示或暗示主旨;照应、对比

整体(线索

☆内容上: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情感

(部分题目还要考虑手法上:对比、衬托;联想、想象;人称等

如《过滩谣》:13.“我”伯父和纤夫们在过险滩时迸发出的《过滩谣》这层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6分

答13.(1结构上:①点明题意,强化主旨;②凝重、深沉的号子声是对“我”的强烈呼唤,为下文写“我”的灵魂受到强烈冲激作铺垫。(2内容上:③渲染悲愤、悲壮的氛围,起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④抒发对遇难纤帮同伙别样的致哀之情;⑤表达纤夫坚强的生活信念。

(2第二类标题的作用结构:1线索、双关、新颖等。内容:概括内容、揭示或暗示主题

(3第三类线索的作用结构:组织材料,贯穿全文,行文严谨。内容:直接或间接表现主旨

【附:线索的种类——物、事、人、景、情感、时间、地点等】

(4第四类人称的作用形式:第一人称(自然、真实

第二人称(亲切、交流、抒情;泛指

第三人称(客观、冷静;泛指

内容: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情感

(5第五类手法的作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

比拟<拟人、拟物>(赋予物以人的动作情态,使其人格化,生动形象借代(以简代繁,生动形象

夸张(渲染气氛,突出特征

对偶(有音韵美,凝练舒畅

排比(增强气势,长于抒情,描写场面

反复(抒情强烈,分清层次,强调印象

对比、衬托(突出特征,说明观点

设问(自问自答,引发思考疑问(引发思考,留下空间

反问(无疑而问,增强语气

双关(谐音幽默,内涵丰富,讽刺隐语

象征(含而不露、具体形象

抑扬(悬念曲折、前后对比

虚实(突出特征、扩大内涵、丰富意蕴

动静(相得益彰、画面立体

联想、想象(丰富内容、扩大意蕴、增加文趣

引用:(1增强说服力感染力,提供依据

(2为引出自己的观点做铺垫

(3增加文采,诗情画意,增强文化底蕴

(4拓展内容,丰富内涵

托物言志(寄寓情感、含蓄哲理

以小见大(由平凡事或物反映重大主题,突出主旨,更震撼力

(6第六类叙述方式的作用顺叙:按一定的时或空的顺序写,清楚顺畅

倒叙:造成悬念,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做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丰满

补叙:补充说明

【注】括号内的是,手法在形式或艺术效果上的作用,具体还应结合内容情感分析该手法在内容上的作用。

㊣小说阅读理解指要

【四个关键词: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一景物形象的把握:概括景的特征,描绘景的内容

(二景物描写的手法【正面描写】顺序:远近高低上下;时地角度:视听味嗅触;动静虚实

手法:白描勾勒;色彩渲染;对比;想象;修辞手法等

【侧面描写】衬托

(三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渲染、营造气氛、奠定基调;

暗示社会环境、人物关系(身份、时代背景、习俗、思想观念

②展开、推动、转换情节;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③揭示人物心境,影响或表现人物心理性格品质等;烘托、暗示人物命运

④暗示或象征或揭示深化主题

⑤作为线索

二、人物

(一人物形象的把握:境遇+外在形象+内在特点+人物身份

(二人物描写的手法【正面描写】角度:外语动神心手法:细节描写;白描勾勒;对比;修辞手法等

【侧面描写】衬托;他人转述

(四细节描写的作用:①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心理、性格、爱好、追求

②暗示、影射、深化主题

③渲染营造氛围、地方特色

④推动情节发展。

三、情节(事件

(一概述主要情节

【注意】分清,文章是单一事件,还是多个事件。若是单一事件则要注意情节的四要素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若是多个事件,则要注意详略主次、线索等。

(二情节的作用: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或铺垫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交代人物活动环境,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

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三情节安排的顺序或特点(记叙的顺序:倒叙、插叙、补叙、顺叙。

四、主题

(一概括主题(中心思想: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刻画了……人物;暗示了……抒发了(呼吁……

(二把握主题:(1把握故事情节,理清内容思路(2把握特定环境中的人物形象(3由此推导出文章是写人或写事或揭示某种主旨

【附】小说的艺术手法或特色: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开头倒叙式;(结尾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④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空,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2010-8-6 沈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2 现代文阅读 热考文体1 小说 第5课时 小说在高考中的必考点__形象题

第5课时小说在高考中的必考点——形象题 王安忆说:小说是心灵的历史。毫无疑问,小说是写人的文学,小说要反映社会生活,要表现生活世界,必须写人,写人的心灵,写人的本性,写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性格、人的命运、人性的弱点、人性的美丽,无疑都是小说要表现的内容。就这个意义来讲,阅读小说就是读人,读人则主要是读人的内心世界。性格特点往往只是内心世界的一种表征,没有内心体验的小说阅读,没有走进小说人物内心世界的小说阅读,只能是隔空互望,所谓性格特点的概括也只能是贴个标签而已。 ——特级教师黄厚江《由虚构故事走向生活世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8月) 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是高考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这部分常设考点有三个:形象手法赏析、形象概括分析、形象作用分析。 题型一形象手法赏析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段既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又对人物形象进行间接描写(如侧面衬托)。人物描写的艺术手法往往是综合运用,所以,答题时要注意全面分析。 (一)小说常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1.直接描写(正面描写) 形象手法阐释作用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外部特征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服 饰等。从人物肖像描写入手,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 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小说中人物的肖像描写 可以是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 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 肖像描写;也可以是对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如鲁迅在《祝 福》里对祥林嫂眼神的三次描写。 ①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 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 烘托作用;②更好地展现人 物的内心世界、精神状态。

2023届高考语文知识积累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3)

2023届高考语文知识积累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3) 五、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一)结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时间、空间、情、理、物等);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二)艺术特征 抑扬顿挫;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有张有弛;详略得当;波澜起伏等。 (三)构思技巧 以小见大;线索;点面结合;悬念;意外等。 六、意蕴探究 (一)语句 哲理意义 哲理意义是指文中简练的警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含意。它们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分析句子哲理,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即产生该句的“土壤”。 隐喻意义 隐喻意义就是作者使用比喻、象征、双关等手法时句子产生的临时含意。分析句子的隐喻意义,必须抓住喻体、象征体等与本体的关系来进行。 (二)标题 1.标题内涵探究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标题的本义一般指的是其字面义或常用义;在理解其本义的基础上,再考虑它的引申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必须找到相应的关键句。 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义。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常常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中心。答题前首先要对该文所表达的主题进行推敲,确定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就可以在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顺藤摸瓜,也就对标题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了更

加明确的认识。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结合标题在文中的语境义提炼答案,借用文章中的关键句进一步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之后,按照要求,锤炼语言,整合答案。 2.标题设计原因探究 第一步,明确标题表面义。标题有时就是一个概念性名词或一个形象的短语,理解其表层含义是深入挖掘其中心义的前提。标题的表面义就是标题中每个词语的含义的组合。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标题常常与文章的材料安排有关,有的就是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 第三步,概括文章内容。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内容,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标题常常就是文章内容的浓缩。 第四步,挖掘标题的中心义。设计这个标题的原因,一定与文章的中心有关,因为文章的标题是不会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的。理解标题的中心义,要善于透过表象,找到文中带有结论性质或议论抒情的语句,发掘出文章内容所蕴含的哲理美。当然,有的标题本身就有点明主旨的作用。 3.标题替换与否探究 “某某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对于这类题的解答要严谨。 第一步,首先做出判断性回答。根据题干问法,答出“好”或“不好”、“行”或“不行”。 第二步,联系文章中心。采用抽取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得信息,找出那些能集中体现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通过它们来看中心与标题的关系,如紧扣中心、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形象地表现中心等。 第三步,与替换者比较优劣。比较时主要从语言特点、技巧、风格、与中心联系紧密与否、结构安排上合理与否等方面来回答,当然回答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三)构思艺术 1.从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入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构思全文的。 2.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意旨入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运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整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型题知识点 1、词语理解型: (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2、句子理解型: 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3、筛选整合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另

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题目的作用:及好在哪里,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7、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虚实结合: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秘诀归纳 题型一: “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 1.标明句子出处。 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4.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小说阅读教案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小说阅读 第一课时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

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

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方法与知识点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方法与知识点 高考阅读 07-12 0549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方法与知识点 散文的主要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考纲阐释】 《考试大纲》对散文阅读的要求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理解(能力层级为B)。包含: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包含: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④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包含: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阅读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前提 1.树立主题意识 2.树立整体意识 3.树立思路意识 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该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 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 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 4.树立问题意识 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非平时的含英咀华。树立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 问题意识分两个层面:第一,初读文章时,要时刻想着这些问题: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线索结构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争取在短时间内总体把握文章。 第二,再读文章时,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 的。 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一,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绝大多数文章的标题及副标题起到了概括文章主旨、表达观点的作用。 第二,注意注释。有时对理解文章、解答问题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关注文中的显性指代语,思考它们的指代内容。在文章中为了简洁往往用指代语。例如:这样、那样、这些、那些、既然这样、总之、它们、此、因此、因为这些、其、其实等等。 第四,利用中心句以及标志性的词语来提高考场阅读的速度。 第五,确定区域,圈点勾画。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审题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基础 1.树立“赋分”意识 2.树立“提示”意识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为了让考生能写出正确答题,常常煞费苦心,在题干中安排提示性的语言,指导考生准确答题。这些提示性的语言分“明示”和“暗示”两种。“明示”如“联系全文”“在第三段”等明确提示考生有效的答题区域。 特别提示:“这样写”的考法几乎每年都出现,务必小心。 3.树立“意图”意识 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但却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任何一道题,命题人都有鲜明的命题意图。审题中明确了命题意图,就猜中了命题人想考我们什么,就能准确答题,避免了答非所问。 4.树立“整体”意识 高考某一篇文章的阅读题并不是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个体,而是由分而总,由局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高频考点考前指导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小说主观题高频考点考前指导 【高频考点1:小说标题】 高考小说标题的考查的角度 ①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标题的意蕴)②体会小说标题的作用(用意,好处)③与探究题结合在一起考查。如“××”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④不同标题的比较。 答题思路及规范: (一)小说标题的含意。 ①表层:本义。②深层:比喻义,双关义。③主旨:象征义,结合人 物、主题分析。 例【2017·浙江卷<《一种美味》T12 “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本义)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 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比 喻义)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惜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 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主旨 典型例题小说以“寻找安详”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分) 【参考答案】①表层义:“寻找安详”指的是“我”和老乡去寻找一个叫安详的画家。 ②深层义:“寻找安详”也指画家安详安心守山,真情投入,寻找到内心的 安静祥和,寻找到了艺术的真谛。③主旨义:“寻找安详”还指“我”寻找到 了内心的安详,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社会浮躁的反思,每个人都应该寻找内心的“安详”。 (二)小说标题的作用(用意,好处)【识记内容】 ①人物层面: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品质、特点等), 寄托人物的 情感。②情节层面:概括了主要情节、推动或暗示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等。 ③环境层面: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故事背景,渲染氛围等。④主题层面:紧扣、(体现、揭示、暗示)了主题;使用了某种手法,生动新颖,或含有象征意味、寓

高考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答题要点术语详解

高考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答题要点术语详解 小说阅读十个考点: 1、叙述特点 2、描写特点 3、语言特点 4、情节的作用 5、环境描写的作用 6、首段、尾段的作用 7、标题的作用 8、主题思想探究(先读最后三段) 9、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情节紧凑,结构清晰。 10、赏析画线句 作用题答题的五个(3+2)角度: 1、对人物的作用(性格、心理、情感) 2、对主题的作用(烘托、深化、揭示) 3、对情节的作用(引出、铺垫、暗示、伏笔、抑扬、留白、线索、双线、巧合、悬念、时空交错【以“意识流”为叙述结构,将故事的时间线打乱后重新剪接组合,从而使历史与现实交错,真实与虚幻反差,给读者以新奇的体验;叙述灵活自由,情节充满魔幻性,结构有张力;借历史影射现实,深化了主题】、承上启下、前后照应、呼应前文、点明题旨、文眼、突转【结局出人意料】、富有戏剧性、欧亨利式结尾) 4、对读者的作用(引起共鸣、引发思索、耐人寻味、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了解更加全面、更有人情味、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把读者引入故事情境,增强真实感) 5、表达效果:反差巨大、对比鲜明、充满张力、委婉含蓄、含而不露、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场景浓缩、情节集中、反复渲染、形散神聚、层层铺垫、层层推进、窥一而知全貌(冰山理论)、利用简笔来加快叙述节奏、利用繁笔或宕开一笔来舒缓叙述节奏、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铺陈、延宕【副线情节穿插】、摇摆【连续设置悬念或意外】、曲笔【有意遮掩,不直书其事】、叙议结合、叙述结合描写、叙述结合抒情、多感官描写结合、使内容更加丰富、使表达更加细腻、使感情更加饱满、使形象更加鲜明、现实与历史交错、真实与虚幻交织、使情节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魔幻而不失其真实、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作品余韵十足“反复出现...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答题术语如下: (1)反复渲染...气氛,凸显...(主题或人物性格、心理、情感) (2)反复点出...来暗示(衬托).... (3)反复强调...与...形成强烈反差。 (4)反复聚焦于...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5)连缀多个场景,使叙事脉络清晰. (6)铺陈,增加作品结构张力。 (7)加快叙述节奏,增添紧张气氛/舒缓叙事节奏,使情节曲折有致/改变叙事节奏,使作品开合有度 如小说《十二本书》8.“有旧鞋换洋火——”这声吆喝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6分) 答: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知识点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知识点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知识点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

推动情节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

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十大考点汇总及规范答题格式

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十大考点汇总及规 范答题格式 十大考点 1、叙述特点(人称、视角、顺序、腔调、描写手法) 2、语言特点(修辞、句式、用词、语言风格) 3、描写特点(描写角度、描写手法) 4、情节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5、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6、首段、尾段的作用 7、标题的作用(悬念、写作对象、线索、突出主题、突出人物形象) 8、物象的作用(对结构、内容、主题、人物形象的作用) 9、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 10、赏析画线句(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对象特点、人物感情) “叙述特点”答题要点:

1、叙述人称 2、叙述视角 3、叙述腔调 4、叙述顺序 5、叙述手法(描写角度和描写手法)注重细节描写 叙述人称:我、你、他(她) 第一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所以叙述真实、自然、亲切。 第二人称的好处——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对话或抒情,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如果用于物,会有拟人化效果,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的好处——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使叙述能够客观地展现生活,而且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其不足之处是叙述缺乏亲切感,易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叙述视角——有限视角和无限视角 有限视角是当事人自身在叙述,叙述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去叙述,因为是第一人称叙述,所以叙述者所知有限,有利于为作品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

无限视角是旁观者在叙述,也叫全知式视角或上帝视角,因为是第三人称叙述,所以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叙述者所知大于作品中人物所知,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叙述腔调——即叙述风格,指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叙述腔调能够烘托叙述者的形象,奠定作品的感情基凋。 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插叙——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 补叙——补写与事件密切有关的情况。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结尾补叙那一片叶子的由来。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片断提到前面(通常是首段),然后从事件的开头开始叙述。比如《祝福》先交待祥林嫂之死,再按时间顺序回顾她悲惨的一生。再如《泰坦尼克号》 插叙和补叙的区别 1、去掉插叙并不影响事件本事的完整性,而去掉补叙则有影响。 2、插叙的位置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更不能在篇首;而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但不能在篇首。

高考语文学案:现代文大阅读考点知识清单

高考语文学案:现代文大阅读考点知识清单 教学园地 02-20 1329 : 高考语文学案:现代文大阅读考点知识清单 一、考点解析 近年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试卷,都突出了对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考查。所选文学作品多为思想内容深邃、表现手法丰富、语言富有特色的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或议论性的散文,而较少选用小说、戏剧等。《考试大纲》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包含3点内容: 1.理解(B): ①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 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④ 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3.鉴赏评价(E): ①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二、命题特点 现代文大阅读选文的一般特点 从历年高考来看,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题材是散文阅读命题者所钟爱的。这些题材总体上呈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思辨性强等特点。所选文本的篇幅大部分在1000~1500字,以一千二三百字为最多。 语言上,语法典范,有陶冶与引领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有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能提升考生的人生境界,促进考生的发展。文本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融,有利于课程文化的建设。 2. 现代文大阅读设题的特点

设题遵循了考纲对现代文大阅读的能力要求,新课程卷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个能力层级进行考查。纵观历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形式,我们能发现在设题和答题上也同样有一些规律可寻: ①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②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③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④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 ⑤保持题型的相对稳定、整齐。 ⑥开放与限制结合,体现了探究性阅读的特点。 这些设题特点,可以说是对近几年来现代文阅读规律的概括,也同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标尺,教师把握了这些特点,可在应试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遵循这些规律正确作答,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 三、复习方略 1.熟悉高考考查的各类文体知识。 要想读懂文章,头脑中必须有关于文章阅读的理论武器。 比如散文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方法: ①注重铺设文脉。文脉主要是就整篇文章而言的,即纵贯作品的脉络(线索)。起“纵贯”作用的,可能同时有几种因素,像时间推移、人物的串连、情感的逐层加深、视角的变换与连接(空间移)等等。 ②注重过渡和照应。散文,特别是比较长的散文,涉及的材料多,头绪也多,材料之间又不像小说那样有情节上的联系,所以,在过渡和照应方面也非常讲究。 ③注重舒卷自如,浓淡相宜。“舒”与“卷”,也可以说成放(展开)与收(收束)。 2.掌握各种写作技法 如从写景角度和方法来看,可以有远近、高低、大小、水陆、动静、点面、直接间接、正面侧面、形声色态味等角度;从修辞方面看,可以有比喻、比拟、对比、反复、排比、夸张、顶真、用典、双关等手法;在表现方法上,可以有铺陈渲染、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等。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小说知识点讲解(主旨+标题)

高考语文小说知识点讲解 第一部分人物类小说主旨 一、主旨分类 1.英雄人物/宏大主题 【历史英雄】 豪放不羁、坚守正义、勇敢无畏、侠肝义胆、家国天下 【革命烈士】 牺牲奉献、爱国爱党、视死如归、无所畏惧、革命信仰 【杰出贡献者】 严谨认真、家国情怀、无私奉献、热爱敬业、舍己为人 【基层干部】 图片 为人民服务、舍小家为大家、民族团结、爱国爱党 【积极群众】 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团结互助、奉献精神、知错能改 【创业者】 勤劳致富、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前沿视野、永不言弃 【英雄楷模常被忽略的平凡面】疲惫困倦、不拘小节、儿女情长、愧对家庭 【此类主旨归纳】 对××人物××精神的讴歌 对xx时代中xx阶层的赞美 对当下时代xx的反思 2.普通人物/生活主题 【普通市民】 自强不息、热爱生活、勤劳善良 【邻里亲友】 团结友爱、善良朴实、助人为乐 【个人经历】 童真烂漫、朴实无华、努力奋斗 人性的“弱点”:趋利避害、自私自利、拜金主义、守旧主义、从众心理、看客心态……【此类主旨归纳】 对xx人物xx精神的赞美 对xx人物xx缺点的反思/批判 对xx时代平凡人物的讴歌 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与追忆 3.自然生态/文化思考 【自然风光】 赞美自然、保护自然、反思人类 【乡村文明】 乡村落寞、城镇化进程、往昔回忆 【文化景观】 历史厚重、文化消退、文化失落 【城市风情】

城市风光、现代文明、科技创新、城市节奏 【此类主旨归纳】 对自然风光/传统民俗的赞美 对乡村落寞/文化落寞的心痛 对童年岁月/往昔岁月的怀念 对现代文明/科技创新的感叹 对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思考 二、主旨分析 1.通过人物形象(性格变化)探寻主旨。 塑造典型人物是小说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法。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即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分析小说主题,需要把作者塑造这个典型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看它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刻画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哪些本质,看人物的性格特征折射了哪些社会历史内涵。 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主人公的经历及成败浮沉背后的原因及意义; ②主人公的思想性格与其命运的关系; ③关注人物间的对比映衬关系; ④关注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 ⑤关注人物的典型意义,即从“这一个”上升到“这一类”。 2.通过情节探寻主旨。 小说情节往往以某些矛盾(或某个线索)为中心,矛盾怎样发展、怎样解决,线索怎样贯穿,无不体现人物的性格,体现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理解主题同样也是小说鉴赏中经常被运用的方法。情节的发展是典型人物的变化和成长的历史,同时也是揭示主题的过程 3.从文章标题入手。 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4.通过作品所描写的典型环境探寻主旨。 环境为人物提供活动背景,怎样的环境生成怎样的性格,怎样的性格决定人物怎样的命运,人物的命运蕴涵作品的主题。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 5.从分析文章中一些关键语句入手。 有的文章在开头或结尾,会有一些暗示或点明文章中心的关键语句,这些语句常是议论句或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答题模板】小说通过叙述了……的事件,塑造了一个……的人物形象或反映了一种……的社会现象,弘扬/赞颂或揭露抨击了一种……的风气,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二部分标题 一、标题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氛围等 2.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3.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4.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文章情节发展。 5.揭示文章的主人公、揭示主人公的性格 6.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暗示或揭示文章主题 7.形象生动,具有象征义

高考现代文(小说)阅读解题知识点

高考现代文(小说)阅读解题知识点 高考阅读 2013-01-12 0611 5d56b7b40102e2hc 高考现代文(小说)阅读解题知识点 高考小说阅读总说 文学作品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读得最多、同样可以考查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文体——小说,却由于受到高考试卷字数限制,很少在高考中亮相,这似乎有些不正常。04北京春季高考卷《雁阵》,07海南、宁夏卷小说阅读《林冲见差拨》(《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07上海春季高考卷《父爱无价》;08年浙江,江苏,广东,

宁夏海南考了小说(3篇外国,1篇中国);09年浙江,安徽,四川,宁夏海南,辽宁,福建,考了小说(2篇外国,4篇中国);10年全国卷三《保护人》,山东卷《骆驼祥子》,安徽卷《洗碑》,广东卷《面包》,辽宁卷《洗澡》,五卷考了小说。小说在高考阅读中终于占据一席之地。认真研究小说的命题规律,协助整合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和应答技巧,对科学有效的应对2011高考,意义重大。 一.考纲解读 (一)考纲要求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 (二)小说的考点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021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高考考点:小说、散文结尾的易考类型(试题版)

2021年高考考点:小说、散文结尾的易考类型(试题版) 考点: 1.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局 2.小说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3.小说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4.小说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5.散文首尾呼应 一、考点研究 1.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式结尾) 【答题角度】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小说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答题角度】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小说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答题角度】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小说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答题角度】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二、欧·亨利式结尾的研究 (一)欧·亨利式结尾(欧·亨利笔法) 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欧·亨利笔法: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二)示例:巩高峰《一种美味》 【尾段】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1.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 1.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高考语文】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 ●常考题型: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关于谁的几件事/一件事。或者“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 容” 答题技巧: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可用这样的模式:“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考点二:品味题目 ●常考题型: ●①为什么以此为题? ●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答题技巧:文章的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它的作用主要有概括 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点明写作对象等作用。 ●答题技巧: ●(1)先看题目本义: ●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 ●(2)再思考深层含义: ●中心(主旨):与中心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 ●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是作者感情触发点) ●结构:线索、悬念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 ●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 ●(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可以从——内容上、 主题上、线索、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 ●(1)主题上结合中心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 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考点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高考语文散文化小说答题思路思考角度阅读练习

散文化小说知识点总结(笔记+精选好题) 散文化小说特点 【答题思路】 ①虚化人物。淡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 ②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不强,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③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与传统小说相比,本文注重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等意境氛围的营造。 ④在主旨表现上,更突出情调。本文不像传统小说一样,不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注重突出对……的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 ⑤语言散文化。或语言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诗化等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 形象塑造上(小说的要素之一就是塑造典型而鲜明的人物形象) 情节结构上(小说往往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激烈的矛盾冲突) 主题表现上(小说注重反映社会现象、凸显人性、表现社会的美丑等) 环境氛围营造上(小说以情节取胜,而散文……) 语言特色上(浓郁的地方特色、语言典雅、符合人物特征、口语化等) 【详解知识点】 散文化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带有创新性的小说样式,是小说与散文、诗歌等文体融合的产物,也是一种独特的跨文体现象。到了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与《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等文章中正式将其命名为“散文化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小说创作始终有“散”的一脉存在,以小说的“散文化”特征闻名的作家主要有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人,他们的探索实验虽然未构成现代小说的“主流”,但仍然是推进中国小说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现代小说史上,散文化小说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鲁迅先生的《故乡》《社戏》,然后是郁达

2021高考语文冲刺:《散文阅读之阅读理解》附历年高考真题及解析

高考冲刺:散文阅读之阅读理解 一、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明确要求:“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散文阅读鉴赏要求通过对散文作品的阅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对散文阅读鉴赏的基本能力提出三项八条具体要求。 命题趋势 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考的大多是散文。 知识讲解 阅读文本的方法 整体感知 1、辨其类型,看是叙事、抒情还是说理散文。 2、看话题,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

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 3、逐段概括内容大意,以辨清段落之间的关系,梳理思路,进而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框架形成明确的认识。 4、研究主要表达技巧和重要语句,并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样就可以看作对作品有了整体的理解。 考点 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1、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从所在及相关语句中去寻找答题的依据; 2、注意词语的多义性(如虚实义、双关义、象征义、比喻义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等),必要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答题; 3、鉴赏所用词语,应结合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等方面着手赏析其妙处。 正确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哲理句 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观点句 即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贬抑扬,则要把握住作者感情的突破口,有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理解。 变式句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高考小说九大知识板块梳理(附2023年现代文阅读试题走向及备考策略)

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小说九大知识板块梳理(附2023年现代文阅读试题走向及备考策略) 第一单元:叙述谁来说: 1、谁来说就是给小说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叙述的立足点,它决定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比如《我的叔叔于勒》是以一个半大孩子的眼睛来看世界,他的视角是仰视的,对成人世界的复杂和不可理喻,决定了小说是现在进行时的叙事,读者和人物一起经历着成长的阵痛。 2、上帝俯瞰和凡人眼光上帝俯瞰即全知视角,这种视角下,叙述者了解小说的全部人物和事件。第三人称一般属于全知视角。传统小说比较喜欢采用全知视角,比如莫泊桑的《项链》。凡人眼光即有限视角,这种视角下,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不作评论和心理描写时)属于有限视角。《桥边的老人》即采用有限视角的第一人称方式,“我”作为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比如老人的感受就只能揣测。这样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从旁观者角度发挥想像。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我真实自然说话人是叙述者也是参与者不足之处是比较主观第二人称你亲切抒情有别于第一人称的二者合一,也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第三人称他客观灵活说话人是旁观者不足之处是比较疏离契诃夫的《万卡》是两种人称的巧妙结合,用第三人称的叙述向读者交代万卡的悲剧命运及其生活环境、背景等;用第一人称讲述了

他在莫斯科鞋店里做学徒的悲惨遭遇以及内心世界的悲伤。 叙述腔调:1、腔调的背后叙述腔调是指叙述人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比如伍尔芙小说的睿智与抒情,海明威小说的深刻与蕴藉。有时作家可以将自己惯用腔调隐藏起来,换成人物的口吻来说话。2、讲述与显示讲述即主观叙述,比如《墙上的斑点》,显示即客观描写,比如《桥边的老人》。 速度控制:小说有自己的节奏,当概括性叙述时,小说节奏就快,当细致描写时,小说节奏就慢。 叙述知识:1、意识流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意识流叙述打破了传统的因果关联的叙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心理独白等来组合作品。内心独白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如《墙上的斑点》。2、冰山理论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他认为,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因此,“冰山理论”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本的简洁,即“少”;二是叙述者的不动声色,即“静”。 3、以小见大小:一幅画面、一段对话、一个老人——小格局,小人物大:宏大的战争主题《桥边的老人》是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第二单元:场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