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_3.1.1 松质骨移植详解
外科手术教学资料:骨移植术讲解模板

手术资料:骨移植术
手术步骤:
先作腭前裂隙牙槽黏膜骨膜瓣,将两侧瓣 翻转在中线缝合,关闭该裂隙之鼻腔侧, 随即将植骨块置于裂隙的骨缝中(图 10.9.2.2-6A)。在患侧前庭沟设计一矩 形黏膜瓣,旋转覆盖植骨块表面,创缘相术
骨移植术
手术资料:骨移植术
骨移植术
科室:口腔科 部位:头部 麻醉:局部麻醉
手术资料:骨移植术
概述:
为了促进腭前裂隙骨性愈合,防止上颌牙 弓缩窄,Stellmach(1959)和 Schuchardt(1962)先后提出了骨移植术。 然而此类手术创伤大,有可能导致上颌发 育障碍,还可能由于植骨固定了不正常的 关系。所以有人反对此类手术,也有人提 出可用骨膜移植。至今尚有争议。腭前裂 隙及手
注意事项: 1.所有黏骨膜瓣应足以完全覆盖裂隙及植 骨创,并需严密缝合。缝合后张力不能过 大。
手术资料:骨移植术
注意事项: 2.犁骨黏膜骨膜瓣蒂部不宜过窄。
手术资料:骨移植术
术后处理: 1.术区应缝填碘仿纱条,保护伤口。
手术资料:骨移植术
术后处理: 2.术后1~2d应禁食。
手术资料:骨移植术
术后处理: 3.术后常规口腔护理。
手术资料:骨移植术
术后处理: 4.术后7d拆除缝线。
手术资料:骨移植术
并发症: 1.感染。
手术资料:骨移植术
并发症: 2.植骨块脱出 主要原因是创口关闭不严 密,感染或黏膜瓣坏死。
手术资料:骨移植术
并发症: 3.上唇内卷 主要发生于Schuchardt法, 上唇内侧黏膜瓣设计过宽。
手术资料:骨移植术
手术步骤: 1.Stellmach法
手术资料:骨移植术
骨搬移手术原理

骨搬移手术原理骨搬移手术是一种常见的骨科手术,用于治疗骨折、畸形、关节炎等疾病。
它通过移动骨头的位置,改变骨骼结构,从而恢复骨骼功能和形态。
这种手术原理复杂,需要经过精密的计划和操作。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骨搬移手术的原理。
首先,骨搬移手术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
医生会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骨骼结构,确定手术的具体方案。
在确定手术方案时,医生需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病情、骨骼状态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其次,骨搬移手术的原理是通过切割骨头,改变其位置和角度,从而实现骨骼的重建。
在手术中,医生会根据预先制定的手术方案,精确地切割骨头,并通过专业的工具将骨头移动到预定的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需要非常小心和精准,避免损伤周围的血管、神经和软组织。
然后,骨搬移手术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骨头的愈合和重建。
在手术后,医生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促进骨头的愈合和重建。
这包括使用内固定器材固定骨头、进行物理治疗、遵循特定的康复计划等。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恢复正常的骨骼功能。
最后,骨搬移手术的成功需要患者在手术后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患者需要严格遵守医嘱,定期复诊,进行康复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以确保骨头的愈合和重建。
只有在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下,骨搬移手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骨搬移手术是一种重要的骨科手术,其原理涉及到术前评估、精密的手术操作、骨头的愈合和重建以及患者的积极配合。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做得到位,才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大家对骨搬移手术的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骨搬移手术原理

骨搬移手术原理骨搬移手术是一种常见的骨科手术,它主要用于治疗骨折、畸形、关节疾病等疾病。
骨搬移手术的原理是通过切断骨骼,将骨骼移动到正确的位置,然后将其固定在那里,以达到矫正骨骼畸形的目的。
骨搬移手术的适应症骨搬移手术适用于以下疾病:1. 骨折:如髋臼骨折、股骨颈骨折等。
2. 畸形:如脊柱侧弯、马蹄足等。
3. 关节疾病:如髋关节疾病、膝关节疾病等。
骨搬移手术的手术步骤骨搬移手术的手术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麻醉:在手术前,医生会给患者进行全身麻醉,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
2. 切口:医生会在患者的身体上开一个切口,以便进行手术。
3. 切断骨头:医生会使用手术刀将骨头切断,并将其移动到正确的位置。
4. 固定骨头:医生会使用钢板、螺钉、钢钉等工具将骨头固定在正确的位置,以确保其不会移动。
5. 缝合:手术完成后,医生会缝合切口,并进行包扎。
骨搬移手术的注意事项骨搬移手术虽然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术,但在手术前还是需要注意一些事项:1. 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确保其身体状况适合手术。
2. 患者需要停止一些药物的使用,如抗凝剂等,以避免手术中出现出血等问题。
3. 患者需要在手术前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如清洁身体、剃毛等,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没有污染。
4. 患者需要在手术后进行一些康复训练,以恢复其身体功能。
总结骨搬移手术是一种常见的骨科手术,它可以治疗骨折、畸形、关节疾病等疾病。
骨搬移手术的原理是通过切断骨骼,将骨骼移动到正确的位置,然后将其固定在那里,以达到矫正骨骼畸形的目的。
在进行骨搬移手术前,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并在手术前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在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一些康复训练,以恢复其身体功能。
手术讲解模板:皮质骨移植术

手术资料:皮质骨移植术
手术步骤:
小心勿伤及腓骨颈与胫骨之间的胫前动脉。仔细止血后,先缝合深筋膜, 再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
手术资料:皮质骨移植术
注意事项: 1.移植骨板应有足够的长度、宽度、厚度 和硬度(最好是长管骨皮质骨),才能起 到一定的内固定作用。
手术资料:皮质骨移植术
注意事项: 2.移植骨与承受骨间应密切接合,如有缝 隙,应用条状或片状松质骨堵塞,以促进 植骨愈合。
手术资料:皮质骨移植术
注意事项:
发挥固定作用。然后,用松质骨碎块紧密 填充在两块骨板之间的骨缺损区,以促进 愈合[图1 ⑵]。如采用贮存骨,其内面的 板质骨可以保留,按骨缺损的形状切成凸 形,使突起部紧紧嵌入缺损区,可促进骨 愈合。
手术资料:皮质骨移植术
术后处理:
皮质骨移植术后加压包扎伤口,10~14d 拆线。在胫骨上取较小的骨条块,术后无 须固定,只是在切取较大骨块后才须用石 膏托固定2~3个月。
适应证: 5.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行髋臼加盖或髋骨旋 转切骨者。
手术资料:皮质骨移植术
适应证:
6.血供不良的骨折,如股骨颈囊内骨折, 或缺血性骨坏死,如成人股骨头坏死,可 行吻合血管的骨移植,以代替硬化骨质, 增加局部血供,促进骨愈合。
手术资料:皮质骨移植术
术前准备: 1.预防伤口感染是骨移植术成功的重要保 证。移植骨的抗感染力很弱,一旦感染, 移植骨被脓液浸泡,会发生坏死,
手术资料:皮质骨移植术
手术步骤:
手术资料:皮质骨移植术
手术步骤:
(2)取骨:显露腓骨后,确定所需骨块的长度,在两端各用骨钻钻多个 小孔,用线锯或气锯锯断。如用骨刀截骨,应注意避免腓骨劈裂或骨折。
手术资料:皮质骨移植术
三基训练指南第7篇骨科第1章基本理论20,骨移植

第一章基本理论二十、骨移植(一)自体骨移植目前认为自体骨移植是加强骨折修复的最佳方法和材料。
自体松质骨的效果最佳,因为松质骨具备了骨再生所需的3个基本要素:骨传导、骨诱导及骨生成细胞。
松质骨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其多孔三维结构有利于受体部位纤维血管组织的快速长入。
在其基质中含有多种生长因子,特别是骨形态生成蛋白可诱导间充质细胞生长分化为成骨细胞系细胞。
松质骨带有的活的骨外膜和成骨细胞可直接形成新骨。
植入后,受体部位组织侵入松质骨内,在其骨小梁表面形成新骨,并与周围骨组织形成一个整体。
最后松质骨受局部机械应力的影响而改建,从而获得结构强度,并完全融入受体骨组织。
皮质骨移植具有类似的过程,但由于其比较致密,缺乏必要的空隙,整个愈合过程相对要慢。
移植的皮质骨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吸收以增加孔隙,才能有利于血管的侵入以及随后的骨性结合。
皮质骨常用于较大的骨缺损,以利用其最初的结构性支撑作用。
但是手术医师必须了解随着结合过程的进行,皮质骨将很快失去其结构强度。
在6~18个月内,其强度将减少30%。
带血管皮质骨移植可维持其活性,避免大块无血管皮质骨所具有的一些问题。
带血管腓骨是最常用的带血管皮质骨,其次为肋骨和髂骨嵴。
当要对长度超过12 cm的缺损部位进行桥接移植时,带血管腓骨被认为要优于不带血管的移植骨。
带血管腓骨移植的主要缺点是造成供体部位的缺损和较大的手术创伤。
有人认为植入6个月后,带与不带血管的移植骨具有相似的强度。
自体腓骨移植可增强受体部位的骨的质量,因而可增强骨不连内固定后的稳定性,尤其是肱骨。
创造性地运用这种方法可增强手术医师治疗因骨不连造成的大块骨丢失的能力。
自体骨移植的缺点主要有:供体部位的缺损、来源有限以及偶尔的移植骨生物力学强度较低。
(二)异体骨移植异体骨已被广泛地运用于骨骼重建手术中。
按照处理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新鲜深冻骨、冻干骨和脱钙骨。
其主要用于大块骨骼缺损的替代治疗。
将异体骨用于骨折治疗的文献报道极少。
手术讲解模板:松质骨移植术

手术资料:松质骨移植术
术前准备:
5.吻合血管的骨移植术前,应当用超声血 流仪探测供区和受区肢体的主要动脉是否 存在及血流情况,以便设计手术。一般受 区动脉多选用肢体主要动脉的分支作吻合, 如股动脉的股深动脉,旋股内、外侧动脉 等。如受区有2条主要动脉如尺、桡动脉, 胫前、后动脉,亦可选用其中1条主要动 脉作吻合,其先决条件必
手术资料:松质骨移植术
注意事项:
发挥固定作用。然后,用松质骨碎块紧密 填充在两块骨板之间的骨缺损区,以促进 愈合[图1 ⑵]。如采用贮存骨,其内面的 板质骨可以保留,按骨缺损的形状切成凸 形,使突起部紧紧嵌入缺损区,可促进骨 愈合[图1 ⑶]。
手术资料:松质骨移植术
术后处理:
术后应立即将病肢作石膏托外固定于功能 位,抬高病肢。2周后拆除缝线,另换管 形石膏固定,直至植骨完全愈合。术后应 早期作功能锻炼。
手术资料:松质骨移植术
手术步骤:
2.良性骨囊肿或骨肿瘤显露后,先在病灶 周围钻孔,只钻通一侧皮质骨,各个钻孔 排成矩形,再用骨刀切开各孔间的骨质, 即可取下一块皮质骨,将病变组织搔刮干 净后,将松质骨填入。如病变位于负重区, 应加用适量皮质骨移植,轻轻捶紧后,按 层缝合[图2]。手术资料:松质骨移植术
注意事项: 1.移植骨板应有足够的长度、宽度、厚度 和硬度(最好是长管骨皮质骨),才能起 到一定的内固定作用。
手术资料:松质骨移植术
注意事项: 2.移植骨与承受骨间应密切接合,如有缝 隙,应用条状或片状松质骨堵塞,以促进 植骨愈合。
手术资料:松质骨移植术
注意事项: 3.骨移植后,应由专人保护术侧肢体,直 至完成石膏固定,以免折断植骨块。
手术资料:松质骨移植术
术前准备:
须是另1条主要动脉经超声血流仪或临床 检查证实供血良好。受区的静脉一般多选 用浅静脉作吻合,如头静脉、贵要静脉、 大隐、小隐静脉及其分支。因此术前应检 查受区的浅静脉有无损伤或炎症,近期用 作穿刺,输液的浅静脉不能用作接受静脉。
松质骨移植血管束植入治疗四肢骨不愈合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松质骨移植血管束植入治疗四肢骨不愈合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赵德伟;崔旭;孙强;郭林;杜国君
【期刊名称】《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年(卷),期】1999(14)6
【摘要】研究血管束植入移植松质骨治疗四肢骨不愈合的疗效。
人工造成兔桡骨
骨缺损后 ,分别用松质骨移植血管束植人及单纯松质骨移植进行修复 ,术后 4、 8、1 6周进行大体标本。
X线、光镜和电镜观察 ,并应用前种方法治疗四肢骨不连患
者 1 8例。
结果显示血管束植入移植松质骨较单纯血管束植入法和单纯松质骨移
植治疗骨缺损效果好,应用这种方法治疗的1 8例骨不连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认为血管束植入移植松质骨是一种治疗四肢骨不愈合的简便。
【总页数】3页(P392-394)
【关键词】骨移植;四肢骨折;骨不愈合
【作者】赵德伟;崔旭;孙强;郭林;杜国君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科;齐齐哈尔铁路中心医院骨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3.405
【相关文献】
1.血管束植入联合细胞移植治疗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实验研究 [J], 陈双涛;张卫平;刘长安;王俊江;宋恒义;柴志文
2.松质骨、骨髓细胞移植联合血管束植入治疗股骨内髁骨坏死 [J], 廉皓屹;孙强
3.骨髓移植松质骨植骨血管束植入治疗9例骨折不愈合 [J], 孙强;赵德伟
4.大块异体骨移植及自体骨髓, 松质骨血管束植入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 [J], 沈志鹏;贾士铨
5.带锁髓内钉固定松质骨移植血管束植入治疗四肢骨折不愈合 [J], 孙强;赵德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髂骨松质骨移植治疗伴骨缺损的下颌骨骨折

髂骨松质骨移植治疗伴骨缺损的下颌骨骨折
聂旭光;刘云生;赵艳丽
【期刊名称】《北京口腔医学》
【年(卷),期】2000(008)003
【摘要】@@ 松质骨一直是最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之一,含有大量的骨髓成骨性细胞,其有成骨作用和骨引导作用,血管化过程和愈合过程较快,效果明显优于其它形式的非血管化移植[1,2].松质骨移植最多用于齿槽裂的修复等小型骨缺损中,我们对伴有骨缺损的下颌骨骨折采用了松质骨移植的方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总页数】2页(P143-144)
【作者】聂旭光;刘云生;赵艳丽
【作者单位】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 250012;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 250012;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 25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
【相关文献】
1.含自体富集骨髓干细胞松质骨移植与自体松质骨镶嵌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对比研究 [J], 石仕元;应小樟;胡德新;郑琦;魏威
2.预成钛网联合自体髂骨及松质骨游离移植二期修复单侧下颌骨缺损 [J], 侯劲松;黄洪章;汪淼;唐海阔;陶谦;潘朝斌;陈沐;王成;廖贵清;杨小平
3.关节镜下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复发性肩关节脱位伴严重骨缺损临床及影像学结果分析 [J], 赵立连; 卢明峰; 何利雷; 许挺; 邢基斯
4.自体腓骨与髂骨联合移植结合双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伴大段骨缺损一例报道 [J], 王琳珏;高臻斌;李宇能
5.自体腓骨与髂骨联合移植结合双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伴大段骨缺损一例报道 [J], 王琳珏;高臻斌;李宇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3.1.1【手术名称】松质骨移植【英文名称】cancellous bone transplantation【别名】松质骨移植术;cancellous bone transplantation;spongy bone transplantation【ICD编码】78.0001【相关解剖】骨移植首次报道植骨术距今已有300年,但有一定科学基础的骨移植(bone transplantation)实验和临床研究,则始自Olilier(1887)、Barth(1893)和Axhausen(1908)等,他们相继做了大量工作。
此后,骨移植技术才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
骨移植在骨科领域中主要用于修复创伤、肿瘤、炎症及各种畸形造成的骨缺损、骨不连等矫形手术。
由于传统的游离骨块移植有一定的失败率,特别是大块骨移植,疗效尚不满意。
多年来,为了寻求更有效的骨移植新方法,许多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应用解剖学及临床实践进行研究。
20世纪60年代带蒂骨瓣应用于临床,是将移植骨瓣连同其上的肌肉或与肌肉皮肤一起转移,移植骨瓣依赖与其相连的肌蒂获得血液供应,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现有技术已能成功地接通直径0.3mm以上的血管,可以将移植骨瓣连同其血管一次移植到受区,与受区血管吻合,立即重建血运。
这种骨移植不必经过缓慢的爬行替代过程完成骨愈合,就是说,可进行“活骨移植”,这就为骨移植开拓了新路。
在植骨材料方面,以自体骨疗效为最佳,但其来源有限,目前同种异体骨作为替代材料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库骨的处理、保存技术和灭菌方法等有了很大的进展。
至于异种骨移植,由于其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很难应用于临床,但随着骨诱导理论的新进展,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 MP)及其他骨生长因子的发现和提纯,复合异种骨和重组合异种骨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已获得进展。
不少学者预测,异种骨的应用将会日益普及,并提出应重新评估异种骨移植的价值。
应用现代组织工程技术研制具有生物活性的仿生植骨材料,将成为21世纪骨移植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植骨取材主要有以下四种:1.自体骨(Bone Autogra f t) 取自体某一部位骨移植至自体另一部位,称自体骨移植。
自体骨最常取自髂骨、胫骨和腓骨,分别提供松质骨、皮质骨,或全骨。
自体骨移植无排斥反应,生物学潜能最大,骨诱导作用最强,效果也最满意。
但取骨增加病人创伤,有一定并发症,来源有限。
自体骨移植后,移植骨与受区骨的融合同移植血管再生状况有密切关系。
S tringe实验证明,只有在移植骨与周围软组织之间的剪力由于新生骨的形成而消除后,血管才能长入并使植骨最后融合。
因此,骨移植后确切可靠的固定非常重要。
自体骨移植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松质骨、皮质骨,或全骨。
①松质骨:新鲜自体松质骨表面积大,可提供大量的表面细胞,血管重建容易,可有效地发挥传导和骨诱导作用,诱导新骨形成,促进骨折愈合。
松质骨植骨表面部分的骨细胞由于受体组织液的弥散而得以存活,并积极参与骨形成,此种植骨可迅速与宿主骨融合。
但松质骨不能提供机械支持,通常制成小条块状,用于充填空腔与缺损。
植骨体积大小至关重要,<75~125μm的骨粒迅速被吸收,不能参与有效的成骨;但松质骨碎裂片的厚度也不能过大,最好不超过5mm,这样可以迅速而完全地重新血管化。
②皮质骨:适于提供功能性支持,起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
此型植骨在临床上用于治疗骨折畸形连接与不连接,并有助于促进关节融合。
松质骨与皮质骨移植后的早期反应相似,最初在移植物周围出现炎症和水肿,松质骨在植入2d后即被血管包围,2周可以恢复血运;皮质骨在植入6d后方有血管侵入,1~2个月后才能完全恢复血运。
故松质骨血运恢复快,爬行替代作用完成也快,新骨形成多,骨愈合早。
由于松质骨移植后在坏死骨表面先形成新骨,死骨逐渐被吸收,新骨随之增加,植骨处机械强度不减弱,最终恢复正常。
皮质骨移植修复进程有所不同,初期血管再生的时间较长,先是破骨细胞活动增加,在皮质骨上造成骨吸收,扩大中央管(哈弗管)外口,以利血管及成骨细胞的进入,故皮质骨的机械强度降低。
皮质骨移植后6周至6个月,强度减弱40%,1~2年后方趋于正常。
人体皮质骨移植后,前半年其强度仅为正常骨的一半,至第2年才逐渐恢复正常。
因此,临床上采用皮质骨移植时,最初6~18个月时易发生应力性骨折,应注意保护。
勿过早负重。
E l v es认为,新鲜骨移植后的成骨进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1阶段(移植后3周内)的成骨作用由移植骨上的细胞产生;第2阶段(移植后8周内)的新生骨由受骨床间充质细胞分化而成。
其理由为:①在用库骨移植时,因骨细胞已死亡,故无第1阶段的表现;②如将移植骨先用放射线照射,亦可使第1阶段的成骨受到明显影响;③第1阶段的成骨作用与供骨者的年龄有关,而与受骨者的年龄无关。
成骨细胞来源于移植骨与受者骨表面的成骨细胞、骨髓细胞、受者骨床上的软组织,以及循环血流中的游离成分等,其他如骨内膜及骨外膜的形成层。
Albre k tsson用组织化学方法显示,移植骨表面细胞和隐窝内骨细胞均有代谢能力,对早期形成编织骨的原始支架起重要作用。
因此,须尽可能保护移植骨上的骨细胞,争取受骨区血供良好,以免骨细胞死亡。
K ing将犬的胫骨骨膜做成骨膜管,成功地将其架桥式移植于骨缺损处,显示成骨能力良好。
不同程度的手术创伤,可延长移植骨血管再生的时间,用切骨刀切下的植骨片的愈合能力要比用高速电锯取的骨片血管再生时间短。
因此,在取骨和准备受骨区时,均应尽可能减小对组织的创伤。
手术灯照射、消毒药品、骨蜡、抗生素等均可影响骨细胞的活力。
如将移植骨暴露在空气中1h,就会降低其成骨能力,而覆盖等渗盐水纱布则可使其成骨能力不受影响;手术室灯下升温至42℃可杀死骨细胞。
因此,最好将植骨片包在浸渍血液的盐水纱布中,勿直接受手术灯照射,并尽快移植至受骨区。
受骨区亦应消灭死腔,清除血肿,使创面血供良好,这样植骨易于成功。
如自体骨不慎在手术中被污染,Bubuc提出应以0.6mol/L HC l洗涤60min,表面脱钙后再以无菌等渗盐水洗涤,并以75%乙醇灭菌10min后再用。
不能高温消毒,因加热至80℃以上可破坏骨基质的生物学性能,包括骨诱导因子。
自体骨移植虽无排斥反应,但因无血供,植骨块大部会死亡,影响新骨形成及骨愈合。
如骨缺损较大(超过6cm),或受床曾经放射治疗或曾有感染或血供不良者,游离自体骨移植亦难成功。
为此,应设法使移植骨血运不中断,不出现骨坏死,使移植骨与受区骨愈合成为一般骨折愈合的进程,达到愈合快,固定期短,肢体功能恢复的目的。
近年来,已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带血管骨移植,获得较好的效果。
2.同种异体骨(Bone Allogra f t)同一种属内,两个体之间的骨组织移植称为同种异体骨移植,即移植骨取自他人;取自近亲者称为同源移植或同血统移植(syngenesioplastic gra f t)。
同种骨移植已有100年历史。
F rie d enstein提出,人体内有两种可以成骨的前体细胞:定向成骨前体细胞(D O P C)和诱导成骨前体细胞(I O P C)。
前者位于骨髓间质和骨表面,是可以转化为成骨细胞的干细胞。
骨移植术后,植骨片中存活的D O P C靠爬行替代,实现骨缺损愈合称为骨传导作用(osteocon d uction);I O P C 是位于骨外结缔组织中的间叶成分,也可能来自血流,只有当存在诱导因子时才能成骨,即称为骨诱导作用(osteoin d uction)。
同种骨移植的意义主要在于诱导宿主细胞形成新骨。
同种骨移植与宿主的愈合不同于自体骨移植。
异体骨移植的新骨形成缓慢,血管穿透慢,分布稀疏。
其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是免疫排斥反应。
移植物排斥反应主要是移植物内抗原使受体致敏的结果。
造成同种异体移植物排斥反应的抗原是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或糖蛋白。
这些抗原分布于成骨细胞、造血细胞、白细胞、血管、神经和结缔组织基质。
目前已确知控制移植抗原的主要基因复合体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 j 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 HC),人及许多动物都具有M HC。
在人类,M HC位于第6对染色体的短臂,并由许多紧密联锁的基因组成。
这些基因控制着许多抗原的产生,与免疫识别、排斥反应密切相关。
人体的次要组织相容性基因群是性染色体的Y基因,称HY基因(histocompatibility gene)。
M uscolo等采用纯种大白鼠进行实验,在不同种系的大白鼠之间做异体骨移植,观察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发现供者和受者的基因差异直接影响免疫排斥反应的程度。
如不同系大白鼠有两对等位基因不同,而半异体亲代和子代,仅一对等位基因不同。
宿主对新鲜同种骨的初期组织学反应与自体骨相仿。
在第1周末,植骨周边部出现炎性反应;第2周末时炎性反应达到高峰,主要细胞型为淋巴细胞。
在以后的2个月中,仍以淋巴细胞为主,并有一纤维组织屏障包裹同种骨。
此后炎性反应可减弱,但也可转为慢性炎症,可持续8个月以上。
初期同种骨周围再生血管类型与自体骨也大致相同,但端对端吻合不常见。
在第1周末,炎性细胞可包围血管,使血管闭塞,可见血管壁玻璃样化。
一旦同种骨因血管功能不全而坏死,约在植骨后4周宿主组织即发动第2期成骨活动。
同种骨的二期成骨及2个月后重塑均不如新鲜自体骨完善。
免疫反应对于组织移植的成活关系重大。
未经处理的同种骨,可激发免疫反应,导致移植骨被排斥或被吸收。
为了减少免疫反应,许多学者对异体骨采用多种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使用最多的是冷冻法或冷冻干燥法。
一般认为,冷冻或冷冻干燥后的异体骨生骨能力较强,冷冻干燥骨比冷冻骨抗原性更弱。
皮片排斥试验、细胞毒性试验、免疫血清试验都已证明,冷冻干燥处理能使异体骨抗原性消失或减弱。
冷冻干燥骨经C o的γ射线照射,即2×10Sv(2×10rem)后,免疫抗原的有机结构发生改变,骨的抗原被破坏,但同时亦使骨基质丧失骨诱导力。
自L exer于1908年首次报道用大段带关节软骨的骨端为骨肿瘤切除术病人行半关节移植后至20世纪60年代,由于发现了抗原性低的冷冻骨,该手术重新受到重视。
冷冻骨的优点还在于保持了其强度,移植时尚可带一些肌腱和韧带,以利于恢复肢体功能。
冷冻前用8%二甲亚砜(D MS O)或10%甘油浸泡关节软骨可使相当部分的软骨细胞保持存活。
M an k in于1983年报道了150例冷冻骨移植的经验,在随诊2年以上的91例中,有62例为半关节移植术,其中64.5%效果优良,17.7%尚可。
感染使绝大多数病人的治疗失败,而植骨折断则有60%尚可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