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无意识的群体心理特征分析——以电影《浪潮》为例

合集下载

心理学电影《浪潮》影评

心理学电影《浪潮》影评
偏离群体个体会面临很大的群体压力甚至制裁3群体凝聚力的吸引影片中涉及到的心理学知识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成员的一致性越高个体越容易从众2个体自我评价越高独立性越强从众行为就越少影片中涉及到的心理学知识3归属感问题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影片中涉及到的心理学知识4去社会化个人在群体中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个体感与群体融合在一起
2 影片中的故事
• 故事发生在1967年4月,美国加州一所高中,历史教师罗恩·琼斯(Ron
Jones)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什么叫法西斯主义,搞了一场教学实验。他提出 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 ”),用严苛的规条束缚学生,向他们灌输集体主义,要求他们绝对服从, 遵守纪律。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他们精 神抖擞,穿上制服,做课间操,互相监督,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他们 给这个团体命名为“浪潮”,还设计了一个标志性的动作(手臂从右往左, 划出一个波浪状的曲线)。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越来越像纳粹分子,他们发 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只用五天时间,这个班就由20人变成了200 人。
心理学实验也有自己独特的实验原则,其中重要一项便是伦理原则。 每个心理学实验进行之前,都要进行伦理性的评估,无论被试是人类 还是动物。对于人类被试,实验不能造成被试的身体、心理的伤害, 如有不利结果出现需想法弥补。比如实验后被试出现消极情绪了,实 验人员可能会采取一些心理咨询或辅导方式校大礼堂召开了一次大会,放映了一部第三
帝国的影片,学生们面面相觑,羞愧不已,没想到自己这么轻易就 被操纵了,心甘情愿地当了一回冲锋队员。这个别具一格的社会心 理学实验惊世骇俗的证实了极权主义与普通人生活之间的某种必然 关系。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浪潮观后感篇一:《浪潮》观后感浪潮观后感字典中的浪潮的基本含义指是如潮水般汹涌起伏的波涛。

而影片中的浪潮则是描述了因一位中学老师提出的“假想独裁政治”而涌起一场如浪潮般疯狂的游戏。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老师赖德·文格尔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独裁政治、独裁政治是否会重现而发起了一场为期一周的教学实验。

期间他提出了三个口号,分别是“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

不仅如此,赖德·文格尔更是要求学生们对他绝对服从、严格纪律、统一服装、统一名称手势等等。

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十分顺从,没多久这个名为“浪潮”的团体迅速发展壮大并开始渐渐地不受控制。

当赖德·文格尔从学生的盲目崇拜中醒过来时,事情已经朝着不可挽回的方向发展了——一名狂热的学生因无法接受现实,在持枪射伤同学后吞枪自尽。

影片到此结束了,然而悲剧性的结局却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在文格尔先生的引导和学生们的努力下,“浪潮”变成了一个团结一致的集体,类似“法西斯”的集体,每一个“浪潮”成员都狂热的追捧着这个集体,他们为了这个集体不惜牺牲个人的时间、精力甚至是自由,一切以“浪潮”为中心。

所谓欲取之必先予之,“浪潮”取得了其成员们的绝对忠诚,那么它给予了成员们什么?影片中,一个“浪潮”积极分子的话作出了这样的回答:“这几天的生活十分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

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分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

”即,平等、归宿和自我实现。

“浪潮”成员的话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不得不承认,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浪潮”满足了成员们的一些需求,使他们生活变得更美好。

影片_浪潮_中的原型解读

影片_浪潮_中的原型解读

M环球纵横O V I E L I T E R A T U R E 电影文学2011年第4期 影片《浪潮》的原型解读□王 欣(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上海 200000)[摘 要] 德国影片《浪潮》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的。

影片描述了一位高中教师为了使学生思考纳粹主义是否会在当今社会重现,而在班级里建立了一个独裁组织。

学生们以及教师本人开始不同程度地陷入集体狂热当中。

在这一过程中,人物的行为体现出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的三种原型:人格面具、阴影和无意识自我。

[关键词] 《浪潮》;集体无意识;原型 德国影片《浪潮》是根据1967年4月发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一所高中的真实事件改编的。

教师R o n J o n e s在课堂上大胆地进行了一场实验:他向他的班级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

他要重建纳粹德国,一个微型的纳粹德国,学生们亲身体会法西斯主义,不仅体会其恐怖,也体会其魅力。

但很快,事态的发展便失去了控制。

影片以忠于史实的态度叙述了事态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以及组织以外的人对这场实验的态度以及行为都发生了改变。

“浪潮”(组织的名称)中有一部分成员是由于个人的不幸遭遇,诸如不幸福的家庭、倾尽全力依然无法获得重视、种族歧视等弗洛伊德所谓的“童年创伤”的原因,而对集体产生认同、依赖与狂热。

除此之外,正常的大多数也不同程度地身陷其中,产生相似的兴奋感觉,做出相似的反应和行为。

当一种法西斯式的场景再现时,人们心中的原型便被激发了,一场纳粹的流感开始蔓延。

一、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在荣格的学说中,精神包括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三部分。

所谓集体无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它在每一世纪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

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②。

原型实际上就是本能的无意识形象,即本能行为的模式。

整部电影里

整部电影里

《浪潮》的犯罪心理学解读整部电影里,最为明显的犯罪行动主体就是班级里绝大部分的学生。

从电影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成员都有一个最根本的特质:缺乏安全感。

在一个物质充裕而社会价值观念极度多元的时代里,从成年人到孩子,似乎都有着一种深深地迷茫。

这种迷茫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责任感的缺失:父母之于孩子关怀的缺失、兄弟姐妹之间沟通的缺失、朋友之间鼓励的缺失等等,自然而来的,安全感也大大下降。

我认为,由这样特质的成员组成的集体潜伏着巨大的破坏力。

因为在这样的集体中,最大受益者就是安全感最缺乏的人,尤其当这个集体是单纯地为自身成员安全而存在的时候:有身体优势的起保卫作用,才艺突出的起宣传动员作用,有领导才能的有扩大集体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剩下的各司其职撑足气势。

于是,集体里受益的人产生了错觉:专制性的集体才有制造爱的能量——吸烟、说脏话的小男孩在这里得到了想要的关注;不自信的胖女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那个最后自杀的男生在这里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友谊......这种集体里有一种相应与成员气质产生的文化——专制。

专制虽然建立在霸占他人自由的基础上,但其中的成员依旧乐此不疲,因为只有这样的集体才会是高效的、强有力的,和有意义的。

这种疯狂的专制巧妙地用集体的幌子,让弱者们得到了最大的慰藉,同时也为弱者身上的晦涩提供了温床。

以为得到了爱的人依旧悲惨地活着,他不知道眼下的“爱”是那么地可悲!到这里,我们可以用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来解释电影中的犯罪了。

首先,犯罪行为与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来解释影片中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这个理论的基础认为,个体犯罪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缺陷,强调环境对犯罪的培养基作用。

当社会环境在恶化状态中,比如用药、饥饿、军事动乱等,都会促进犯罪率的升高。

在影片中,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德国在二战结束后国内经济生产力快速提升和军国主义势力沉渣泛起的时候,人们在享受社会丰裕物质成果的同时因为工业社会和高速发展的经济压力变得更冷漠、自私。

电影《浪潮》观后感500字作文

电影《浪潮》观后感500字作文

电影《浪潮》观后感500字作文电影《浪潮》观后感500字作文《浪潮》这部电影使我更深入的理解了群体和群体传播。

故事发生在德国的一所高校,参与的学生都选读了“独裁主义”这个课题,因此这个班级中的人就构成了一个初级群体。

同时他们也满足群体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1.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群体凝聚力的核心)——共修一门课、都将选修“无政府主义”课程的人设置为虚拟的仇敌;2.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都对这门课程抱有兴趣,因此都愿意参与其中(初期,之后Karo和头巾女子退出)3.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传播互动机——群体传播。

他们也进过群体传播培养起了群体意识,有了共同的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有了群体感情、以及群体的归属意识。

例如他们穿同样的制服、做同样的手势都是在强化“我们”的这个观念。

大部分的学生都在这个群体之中获得了归属感。

这部电影中,群体对于个人的作用非常明显,在理论上我们学过:1.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

2.群体事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3.群体事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在电影中,非常激进的Tim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

原本在家不受重视,在学校没有存在感,只能通过给小混混们送毒品装作他们是兄弟,但还是没有人认可他。

直到他遇到了浪潮,在这里他找到了在群体之中的归属感。

在他又要被混混打的时候,同属浪潮的、穿着白衬衫的同学赶来救了他;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爬上高楼在上面涂绘“浪潮”的海浪标志。

同时,影片也着重刻画了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

首先就是在课堂上学生们在进行投票将老师选为领导人时少数服从多数,之后又对老师(领导者)的指令的认同和执行。

在大家都说需要穿着白衬衫来上课的第二天Karo因为没有穿而敢搜到了这种压力,而其他的人也表现出了趋同的心理。

没有加入“浪潮”的学生被受到排斥;原本在一开始就退出这门课程的纨绔子弟因为自己的朋友都处于“浪潮”之中而再次加入“浪潮”;原本只有一个教室的学生在短短的五天之内增加到了一整个礼堂的人数。

“逃避自由”的“浪潮”

“逃避自由”的“浪潮”

“逃避自由”的“浪潮”——浅析电影《浪潮》中的群体心理现象摘要:弗罗姆认为当一个人的个体化逐渐完成时,他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可同时也更加孤独了,为了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他希望依附于某个群体,他宁愿埋没自我,只为逃避这份“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自由。

电影《浪潮》以教师文格尔的课程时间为叙事线索,让观众清晰地看到一条从民主自由到独裁专制的捷径,向人们展示了“独裁”背后令人恐惧的群体心理现象。

关键词:《浪潮》逃避自由群体精神德国电影《浪潮》是根据美国作家托德·斯特拉瑟的小说改编而成,其原型是1967年的“第三次浪潮”。

电影讲述的是在美国福吉尼亚的一所高中,教师Ron Jones为了向学生们讲解独裁主义,组织了一次实验:他用五天的时间向学生灌输团结,纪律,集体主义精神,在短时间里建立了一个小型的纳粹组织,可事态发展逐渐不受控制,学生们的狂热令Jones 意识到他必须马上终止这项运动。

电影让人们感受到“世界离独裁只有短短五天”,而独裁形成的原因正是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

一.恐惧自由自由本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裴多雯曾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可对于现代人“自由”却是一副沉重的镣铐,“当人意识到死亡,疾病和衰老这些现象时,他必然地感觉到自己与宇宙及一切非我相比之下的渺小与不重要(无意义)。

除非他找到某种归宿,除非他为自己的生命找到某种意义与方向,他定会觉得自己像一粒微尘,而被自己毫无意义这一感觉压垮。

”【1】影片中有学生曾说:“我想要的我应该都有了,衣服,零花钱,诸如此类,但我却时常感到很无聊,可这几天的经历却是我感到生活十分有趣……”当老师要求制定统一制服是,一个女生高兴的说:“太好了,以后就不用为今天穿什么发愁了。

”看似简单的抱怨,却反映出现代人的一种普遍心理。

的确,生活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我们不用为基本的生存发愁,可我们的世界似乎小得可怜。

我们民主,我们自由,我们征服了自然,我们拜托了束缚,可我们的孤独与彷徨也到达了顶峰。

电影《浪潮》人物心理解读

电影《浪潮》人物心理解读

法西 斯 主 义者 的。 ( 即
主义 在 那个 年代 受 人追捧 必 定 有它 使他 拥 有 更好 的经 历 )而是 教 了别 存在 的理 由。对 于这 样 一个 可 以在 人 挑剩 下 来 的独 裁主 义课 程。 在 家 个 时 期里 激起 相 当大 一部 分 人热 里 面对 一 个拥 有 高学 历 的妻 子 ,他 情 的主 义 ,我 们 更加 应该 了解 它发 心理 上 的压 力必定 也 不 少。在 建 立 展 起来 的契 机 以避 免再 次 出现 这样 “ 浪潮 ”以后 ,学 生们 将 文格 尔 老 师看做 自己组织 的 元首 ,唯文 格 尔 的错 误 。 法 西斯 主 义 本身 的概 念 与 集体 老 师的话 为 宗 旨,这 大大 平衡 了生 主 义十 分相 似 ,但 是到 底是 什 么 引 活 中的文 格 尔先 生受 到 的不公 平 待 得 它从 量 变转化 为质 变? 在影 片中 , 遇。他 的 满足 感和 自我认 同感 大 大 老 师从 一 开始 就是 为 了证 明独 裁 主 加强 ,这 也是他 在 几 个有 思 想 的学 义可 以存 在于 当今 的社 会 中,为 什 生 的抗议 之 后依 旧不 解散 组 织 的重 么最后 学 生们 还是 义 无返 顾 的进 入 要 原 因 。 而 蒂 姆 呢?从 他 烧 毁 自己 的耐 了那个 集体 并 且 丝毫 没有 觉得 自己 克衣 服 以及 为 同学们 提供 大麻 、买 在迈 向法西斯主义? 枪 事件 来看 ,他 的 家庭 应该 是 富足 认 同感与归属感的引导 法 西 斯主 义 政府 首 先作 为一 个 的。但 是 由于 学校 中 同学 的排 挤和 产 生 于经 济 低迷 时 期 的政权 ,它在 父母 的漠视 ,他 得不 到 满足 的 首 先 浪 潮 ”作 为一 定程 度 上 满足 了 中下层 人们 的 自 就 是 归属 感。但 是 “ 我认 同感。 “ 首 先 ,法 西斯 运 动 的 个 仿法 西斯 的组织 ,强调 的便 是组 目标 是 取代 资 本 主义 ;其 次 ,它 的 织 性和 集体 感。 其他 同学对 他 的 关

浪潮观后感[五篇]

浪潮观后感[五篇]

浪潮观后感[五篇]第一篇:浪潮观后感《浪潮》观后感在看完《浪潮》这部电影后,感触颇深。

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简单阐述我看完电影后的一些想法和明白的道理。

一、电影情节:故事发生在德国的一所中学里,在学校进行教授“国家体制”的活动主题周中赖纳老师因为自己最喜欢的“无政府”课被别的老师选了,只好选择教授“独裁政府”课。

面对一群内心空虚,缺乏自我,只想挣得学分的学生们,赖纳决定做出点事来,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独裁统治”,他在课上规定了严格的纪律。

例如在课上必须称呼他为“文格尔先生”、回答问题必须经过允许并站起来回答,回答问题简介明了,后来他们还有了统一的服装、问候的方式,并取名自己叫做“浪潮”。

就这样在这种气体氛围中,学生们异常团结,心中充满了集体荣誉感,也因此干出了很多疯狂的事,逐渐向着坏的方向发展,在政府大楼上喷涂标志,和黑帮打架,逼迫低年级的同学做“问候”的手势....,最终赖纳老师无法控制局势,发生了命案,最终老师被警察带走了,留下了参与者绝望的眼神。

二、总体感知:这部影片反映了一群内心极度空虚、缺乏自我、没有真正实现自己价值、得不到别人尊重的学生在这场运动找到了自我,让他们感到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

但他们真的找到了自我了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他们是在一种从众的意识下,抹杀自己的个性,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实则他们是在掩饰自己内心的空虚,在群体的庇护下逃避对自己人生的思考,他们也许就没真正想过自己内心深处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值得他们去做的。

然而为什么他们会由衷得感到快乐呢,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他们投入了,他们认真了,当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做一件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时,并且当它有些收获时我们是会由衷高兴的。

三、从细节描写分析人物:①蒂姆:影片中塑造了一个家境良好但缺乏关爱且弱小但却极度想得到别人尊重的形象,从给校园黑帮组织送大麻,但却不收取费用,还说自己是他们的朋友。

射出“软脚虾”的渺小,但却十分渴望得到其他人的庇护,得到别人的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通过对电影《浪潮》的解读,发掘集体无意识理论对人类审美心理、社会活动心理起到
的作用,并对这一心理现象进行剖析,从集体无意识的普遍性特征中中进行反思,分析电影中
悲剧产生的不可抗因素。运用集体无意识的相关理论知识,使用文献综述法、对比法、图表法
等对该电影当中的群体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分别从集体无意识理论的概念、特征构成及原因、
一、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形成
集体无意识是指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 的、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 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了荣格人格分 析心理学理论,指出“情结”这一概念。他提出的 集体无意识理论构建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之 上,在弗洛伊德的“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的三 层冰山理论的基础上,将其中的“无意识”部分分 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4](见图 1)。
以电影为例论述群体心理特征,通过对具体 例子的解读,可以使读者更加完备地了解集体无 意识的群体心理特征,领悟该特征对社会的助长 作用,从更高层次上反思同类型问题的自我抉择 问题。电影《浪潮》主要讲述的是:在一所德国小 镇的中学校园里,一位历史老师在讲解独裁统治 的课堂上提出问题“独裁统治在当代社会还有没 有可能发生?”学生对此都嗤之以鼻。接下来,这 位老师和本班学生做了一个模拟独裁政治的实 验。他给 这 个 班 级 组 织 取 名 为 “浪 潮 ”。 老 师 引 导学生设立统一的口号、一致的打招呼方式、穿同 款的服装。短短几天之后,这个班级的学生都对 自己的组织产生了高度认同,他们团结、亢奋而激
进,所有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被视为异类。在同其 他班级的一次群体斗殴中,历史老师意识到了事 态的严重性,于是把全班学生召集到礼堂中,宣布 实验的结束和组织的解散。然而为时已晚,一名 狂热的学生因“信仰”幻灭而精神崩溃,开枪打伤 了一名同学后饮弹自尽[3]。
本文以电 影 《浪 潮 》为 例,通 过 个 例 分 析,剖 析电影中群体心理特征,对集体无意识下的群体 心理进行全面地认识,并对影片中独裁的步步经 营以及与之相对的心理进行分析,以期对广大社 会群体起到警示作用,为建立健全健康社会型人 格助力。
第20卷 第2期 2018年 4月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JournalofHebeiAgriculturalUniversity(Agriculture& ForestryEducationEdition)
集体无意识的群体心理特征分析
———以电影《浪潮》为例
李晓君1,黄皓癑2
(1.河北大学 图书馆,河北 保定 071002;2.河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二、带有集体无意识的群体心理特征分析
在影片《浪潮》当中,导演丹尼斯采用近乎纪 实的手法拍摄,层层递进,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独裁 政府建立的过程,并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在集体 无意识的大环境下,强权会使人产生无理由的狂 热服从性。
群体特质主要包含 3个因素:共同目标、结 构和规范、归属感和相互作用。尽可能详尽地了
解人们所属的群体至关重要,在 “浪潮”成员当 中,主 要 群 体 分 为 “元 首 ”———文 格 尔;“骨 干”———马 尔 科、蒂 姆、丽 萨、锡 南 等;普 通 成 员———班级学生;后来加入者———崇拜者。
(一)渴求认同与权威迷信
在群体当中,专横情绪和偏执情感极容易产 生,一方面,他们渴求在群体中获得认同,其中包 括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也包括集体无意识状态下 行为的认同;另一方面群体只要受到煽动则会将 这一情感付诸于实践。正是由于集体受到无意识 因素的支配,所以他们在面对群体领导时则更加 迷信,更容易走向极端。群体对强权俯首帖耳,却 很少为仁慈心肠所我意识与约束力相伴而成”的健康型法治社会理念。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群体心理特征;《浪潮》;健全健康社会型;人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6927(2018)02 0115 04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8.0053
“群体心理”通常指在某些特定条件之下,分 散的人们汇聚成群,由于某些外在手段或是环境 使得他们的个性逐渐消弭,情感或者思想均集中 于某一方面。通过这一方式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并 无相同目标,甚至无法被判定成为一个群体。但 这些人们汇聚在一起,有时会因为某种影响而产 生激烈的情感,而在这时,每一个个体也会由此具 备暂时相同的群体心理[1,2]。这种现象在社会与 生活中极为常见,从极端组织的煽动,到社会暴乱 的引发,皆是由此种群体心理导致。
这里的 “无 意 识 ”指 群 体 的 冲 动 和 急 躁。 他 们缺乏理性,只有低劣的推理能力,鲜少有深思熟 虑并长期处于混沌懵懂的状态[6]。此时,人们对 事物所作的判断完全是依据“信念”,信念是人们 认识事物的基点和评判事物的标准,也正是勒庞 所说的 “无意识的品质”。因此,依 据 信 念 的 判 断,是一种 主 观 的、潜 意 识 的 判 断。 当 群 体 处 在 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时,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绝 对民主权利,这部分群体便拥有了较大的同质性, 益于获得群体认同感。置身其中的人们往往倾向 于将群体意见力量夸大,从而完成自我肯定,这种 肯定会飞快复制,以至于事实常被藏于身后。
收稿日期:2018-03-05 作者简介:李晓君(1970-),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图书资料管理。
116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8年
图 1 冰山理论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一部分, 它可以依据下述事实同个体无意识做出明确的区 别。集体无意识不像个体无意识那样依赖个体经 验而存在,它不是一种个人的心理财富。个体无 意识主要由那些曾经被意识到,但又因遗忘或压 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所构成;而集体无意识 却从不在原体意识中,因此不曾为单个人所独有, 它的存在毫无例外地要经过前人的遗传,因此具 有先天性。个体 无 意 识 的 绝 大 部 分 由 “情 结 ”所 组成,而 集 体 无 意 识 主 要 由 “原 型 ”所 组 成[5]。 “原型”即一种本原的模型,其它各种存在都依据 此模型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