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招生组长

北大招生组长
北大招生组长

北大招生组长详解高考报志愿技巧:知己知彼(2)

怎么办?面对今年这两种形势,我给大家讲,怎么样报志愿,科学、合理地报志愿。我经常讲一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报得好,报得巧。

第一,知己。简单只谈两个问题:

1.高考[微博]成绩的定位。对于出分报志愿,高考成绩的定位非常重要。以前考前报志愿,年级大排行最重要。但是出分报志愿就不是了,高考成绩最重要。你拿到23号出分,大概24号或25号,大家就能拿到成绩单。给你一个小条,前面先是编号,你的考号,然后给你数字,理科写一个L,比如5000,后面是你的具体成绩。L5000是什么意思呢?理科北京市第5000名。如果是文科,给你一个W5000,那就是文科北京市第5000名。你要根据那个成绩来定位,找学校。你说我说得太邪乎了,我上哪儿找5000名,前4999都去哪儿,我哪知道?就难在这儿了。

这时候怎么办呢?你拿着这个成绩去找相对应的大学去咨询。你说我怎么着对应的大学呢?北京考试院会通过中学给大家发一个大本子,文科一大本,理科一大本,专科一大本,你先到大本上找三年来这个学校大概在北京招生的分数段,大概在什么位置上,应该差不多。今年可能出分报会出现一些问题,但不会跳得太大,当然也不除外,一些名校最后没人报,某些学校爆棚,这个可能性有。

2008年广东市第一次实行出分报志愿,结果出现复旦大学[微博]在广东省一本线上计划不满,中山大学[微博]报了17000,结果家长[微博]们闹、游行、抗议,当年又开奥运会,又是紧张时刻,教育部又跟我说你协助帮忙处理这个事,我说凭什么这个事我去。他说你作为家长,我们聘你帮忙出主意怎么办。你要先找到对应的学校,差不多的,然后跟他去联系咨询,你去哪个位置。这是第一个参考的很重要的出分报。

另外还用年级大排行找。看看年级位置去哪个学校。我教你一个笨办法,问问中学班主任,我们家小孩学习成绩在这个位置的,三年来都被哪些大学录走了,他的师哥、师姐,照葫芦画瓢不会有太大出入。这两种办法结合去找,这是定位。

这是定位,非常难,但是没办法。

另外,要报志愿知己要注意的,一定要充分了解考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简单地说,就是他想学什么,他能学什么。如果他有明确的志向,没问题,你就尽量尊重他的意见,他想当医生,他想当科学家,他想当工程师,可以,尽量尊重他的意见。

如果他没有明确的志向,怎么办?现在有一个特点,学生没志向。上哪儿去,完全家长说了算,跟当年77、78我恢复高考我考大学完全不一样,我志向很明确,我想干什么,现在没有。怎么办?帮他分析,理工类的考生,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小,做数学物理难题做得比较好,这样的学生适合学理科,学数理化。

动手能力比较强,家里的小修小补都能做,平时修个自行车、电灯,这样的学生适合学工科、机械、自动化。

对形态学观念比较强,对自然观察得比较细,突然跟你讲,你看今年咱们小区里的树叶跟以前不一样,今年绿得早、快,一周时间就全绿了,往年一般要两周。这样的学生适合学生物、学医。

文科也一样,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有的想的还挺深,阅读量比较大,喜欢文史哲这样的学生,适合学人文学科,学文史哲。

对社会比较敏感,关注社会,在学校是学生会主席,上窜下跳的,在家能给你辅导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叙利亚局势,这样的学生适合学社会科学,学政、经、法。

人尽其才,千万别走错门。

你说我还分不清楚,再退一步,在语数外三科不变的情况下,理工类的学生相对物理比化学好的,就偏固体类的学科,物理、力学、无线电、机械、自动化。相对来说化学比物理好的,就往液体类的学科上偏,化学、化工、生物、医学。

文科的也一样,在语数外不变的情况下,相对来说历史好的就问文史哲上偏。政治好的,就往社会科学上偏。

你说还分不清,再退一步,跟他的中学班主任联系,我们家小孩,您认为相对来说哪方面更强一点?因为在学科发展的问题上,中学班主任往往比家长了解得多,因为接触时间长。班主任也分不清楚,我们家的孩子就没个性,整个一个软体动物,那你爱往哪儿拎往哪儿拎。

这一点北京学生没有,北京学生都比较有个性。哪儿地方这样的学生最多?就是生源大省。出分报志愿之后,这样的学生会多起来,因为唯分数论,完全追分,中学应试教育会更加加强,以后北京可能会受一些影响。特别是这段时间,你要跟孩子交流交流,跟他沟通沟通。如果您的想法跟您的孩子的想法不一样,只要他的想法不是很荒谬、不是原则错误,你尽量遵从他的想法。什么荒谬?就是站的高度不够,很幼稚,你要纠正。

07年我在五中咨询的时候有一个男生,小帅哥,个子高高的,用现在时髦话说是小鲜肉型的。他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在北大、清华[微博]的边上,还有物理竞赛省级竞赛一等奖。我说你将来想学什么专业,他说我想学物理,我很喜欢物理。我说你这个成绩进北大挺困难,我建议你去中国科技大学或南京大学[微博],这两个学校的物理仅次于北大,排在前三,你可以考虑。他说我要留北京。我说你留北京可就困难了,你到北师大了。他母亲在旁边跟我说,老师,你快说说,把我气死了。他说我跟他北京都主张让他上外[微博]地,但是他非要被人留北京,他说为什么要留北京,就是明年要开奥运会,要当志愿者。我说你荒谬到极点,奥运会几天就结束,你干什么去?这就是幼稚,分不清楚孰种孰轻,本末倒置,这时候你要纠正。

大前年我在哈尔滨第三中学,也是中国最好的中学之一,在咨询会上,一个女生提了一个问题,她说我想学点前沿的学科,比如说经济、金融。她说可是我的父母非让我学数理化、学医,我说不服他们怎么办。我说你父母做什么工作?说哈工大的老师。我说难怪,你父母真有水平,高瞻远瞩。你想过没有,学经济、学金融,你永远跟着西方人的屁股后面跑,你提出的任何理论、任何方法都是西方人玩剩的,包括马克思主义也是西方传来的,老马也不是中国人,老马是德国人。但是你学数理化,学医,你有可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这就是站的高度不够。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尽量尊重他的意见,毕竟是他上大学,不要强扭他。

第二,知彼。你怎么了解大学。每年在北京招生的大学有800多,不到900所,五花八门。你怎么了解它呢?

1,你要对大学有一个基本的分类,这个分类不是211、985的分类,那是国家重点建设投资的专项。说实话,那个跟本科教育关系不是太密切。有些学校某一个专业办得很好,但是就不是211、985,你不能说它不好。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微博],法学教育在全国排在前三,但是它一开始就不是211,后来弄了一个地方粮票,变成211了,到现在也不是985,能说它不好吗?南京有一个审计学院,原来是国家审计署直属的,现在划归江苏省了。审计学院的审计专业在全国排第一。但是它是二本。你能说它不好吗?大家不要去光眼睛看着211和985,还是看这个学校的办学特点,它的学科设置、培养目标。大致分五大类:

第一大类是综合类大学,学科齐全、文理渗透,文科、理科、现代工学为主,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有11所,北京大学[微博]、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微博]、南开大学[微博]、吉林大学[微博]、武汉大学[微博]、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微博]、兰州大学[微博]。文理渗透,办学层次很高。办学模式与世界最优秀的大学哈佛、耶鲁实际上是一样的。这是第一大类。小孩想当科学家,想学一点基础性的学科,就上这样的学校。

第二大类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类大学。这样学校的专业是以传统的工科为主。机械、自动化这些专业。最有代表性的清华大学[微博]、上海交通大学[微博]、西安交通大学[微博]、同济大学[微博]、浙江大学[微博]、哈尔滨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微博]。这些学校的强项是传统工科,比如你去清华我一点没意见,但是你去学什么?你得学它最好的,机械、自动化、材料,这是它的强项。你说不都是理工科吗?我到清华学数学、物理,你看看国际排行就知道了,谁家最好,肯定不是它的强项。实话实说,各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短板,不要去它的那个短板,去它最强的学科。它的传统工科绝对是最好的。

第三大类是六大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师范类院校。像北京师范大学[微博]、华东师范大学[微博]、东北师范大学[微博]、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微博]、陕西师范大学[微博]。师范大学办学层次很高,综合类大学,教学水平也很高。但是很遗憾,它有一个师字,很多人不爱去。

全世界没有第二个国家像我们国家一样,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不在两个行业,一个医疗、一个教育。一个管生存,一个管发展,没有第二。诸位,将来你们的生命可能要交给二流、三流的专业人才,北京还好一点,有北大医学部,到外地我可不敢说,很麻烦。

师范也是。当个老师有什么不好?挺好。诸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碰到一个好老师,但是自己的孩子就不去上师范,很荒谬。我们现在考不上好高中的上师范学校,出来教小学、教幼儿园。考不上好大学的,提前录取上师范大学,出来教中学。能好得了吗?我在日本就看到,一个小学老师的岗位,7、8个博士争,而且还有东京大学。

另外,这些学校现在已经不分师资和非师资专业,关键看你学得好不好。学得好,干什么都可以。学不好,你想当老师,中学还不要你。这个观点要变了。老师这个职业很稳定,工作稳定、收入稳定、个性张扬,一年还至少有9个星期的带薪休假。如果省属的师范院校,分就更低了,山西师范大学[微博]、山东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低分的可以考虑。

第四类多学科大学。都是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学苏联学来的,北航、北邮[微博]这些学校。强项都是跟原来的传统专业有关。比如像北航学什么?学跟航空有关的,发动机、金属材料、陀螺仪表、导航、计算机。你说我到北航学会计,也不是不可以,但说实话那个会计不是它的强项。

第五大类,专业学院。医学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

对大学一定有一个分类,千万别走错门。你看到招生简章上大学的招生名称都一样,但是校园文化和氛围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一定走对门,千万别走错门。

2.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学校和专业的关系。

什么意思呢?你首选学校还是首选专业。我前段时间去中学做报告,问学生首选专业还是首选学校。这些孩子异口同声说专业。我说你们都是90后,这么年轻,你们的思想怎么还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我考大学的时候选专业,一定要选一个实用的专业。为什么?再来文化大革命,不至于喂猪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厚基础、宽口径,首选学校,次选专业,以学校带专业。我们有一个原则,叫本科挑学校,硕士挑专业,博士挑导师。

本科首先挑个好学校,办学层次高的,尽可能地高。首选名校,名校的机会多。本科挑一个好学校,特别是好学生,本科选一个相对基础点的专业。研究生的时候,你再去挑具体专业。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好学生四年毕业之后不会直接就业,还要继续读研[微博]究生,出国深造,好学校的机会就多。硕士要选专业,没有专业没法做论文。博士一定要跟名师。为什么要跟名师呢?名师很多思想、理念并没有写在文章、书里。生活当中可能不经意的一句话,影响你一辈子。名师在哪儿呢?多数都在名校。所以,首选学校,次选专业,不要把专业看得太重。

我经常碰到家长问我这个问题,我的这个孩子在什么什么边上,是上北大去一个不好的专业,还是上一个什么什么学校学一个好专业。我说首先告诉你,北京大学135个本科专业,没有差的,都是好的。他说如果是你儿子怎么办?我说首选学校,哪个学校好就去哪个学校,进去再说,以学校带专业,不要把专业看得太重。在座的诸位都是成功人士,成功人士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哪行不干哪行。用他所学的专业作为一个平台、一个支撑,去做另外一个专业的工作,反而更加有效。

3.报志愿的时候要正确处理好学校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大家要踊跃地报考外地院校。今年北京市实行大平行,7个学校,7个学校之间是要有梯度的。当然你也可以A报的北京大学,B报的清华大学,C报复旦大学,D报南京大学,我也挺欢迎,这样的学生有个性。但是你要做好思想准备,北大不录,后面几个今年可能都录不了。不像以前实行志愿有梯度的时候,二志愿还给你兜着。平行志愿以后,二志愿可兜不住了,没有二志愿了。大平行的结果就是,落榜的可能要多了。怎么保证你不落榜呢?这几个之间要有梯度,7个学校当中你要有外地院校。

怎么考虑梯度呢?其中就有外地院校摆在里边,相对可能落榜的机会就会少。北京人不愿意去外地,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怕回不来,一个怕孩子吃苦。这两个都不存在。改革开放30多年了,现在恰恰这些二三线城市的生活质量比北京好得多,拥挤程度没这么高,幸福指数很高,物价指数也低,PM2.5浓度也没这么高,生活质量会好。怕回不来,这个也不存在。2005年的时候教育部和公安部联合发了一个文件,只要大学部要求迁户口,你可以不迁。现在高校要求必须迁户口的,除了军校和部分公安院校,绝大部分都可以不迁。即便迁了,也不用担心,你是北京生源,将来回北京就业,不存在进京指标问题。

北京人报志愿有一个特点,不去新、西、兰。我说的新西兰不是澳洲的新西兰,新疆、西安、兰州。新疆太远不去,有情可缘。兰州为什么不去?西安为什么不去?西安这个城市有大学37所,在全国排第三,仅次于上海,而且都是好学校,为什么不去?办学层次很高。兰州大学在全国的招分底线基本就在一本线上,高不了多少分。前几年分稍微高了一点,今年出分报志愿,可能又回到一本线上去了。大伙一听兰州?春风不度玉门关,一想兰州、甘肃,茫茫的沙漠,一个阿拉伯人领着一堆骆驼过来了。不是那回事了。兰州那个城市很漂亮,黄河从中间穿过,兰州大学在全国是进前30名,办学层次很高。你如果死守着北京,你的录取档次,同样分数会降档次。

外地人一直攻击北京人,说北京高考容易,诸位家长,容易吗?不容易,我特理解大家。为什么会这么认识?有一个错觉。在北京我们做过一个长期的跟踪调查,北大、清华在全国的录取底线差不多,基本都在680上下。大概上下20分左右。不是教育质量的差,是试题难度系数之差。

北京人占什么便宜呢?谁出去谁就占便宜。比如武汉大学在北京招生,理科分是590,在武汉怎么也不会这么低的分,得640。一个宿舍里,三个640,一个590,北京人真混蛋,占据着优质资源。但是没看到北京一些很烂的大学,也都招到600人。谁出去,谁占便宜。

建议大家不要死守着北京。北京的大学有问题,84所高校,结构有问题,中国最好的大学在北京,北大、清华。中国最烂的大学也在北京,不说谁家,伤感情。我们没有中间这部分好的,就没有像复旦、交大、南开这一级,一下子就弱下去了。

这是简单地说处理好学校和地理位置的问题。

4,报志愿的时候正确处理好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的关系。

大学设专业没有冷热之分,都是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但是招分有高有低。这个高低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是考生和家长抬起来的。热门专业往往跟当前的社会需求关系比较大,但是这种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很差。比如说经济、贸易、金融这类专业,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也很大,国家一紧缩银根,宏观调控,这些专业立刻就受影响。比如像金融这个专业,金融本身是不产生价值的,它是低投高收,挣差价的。蛋糕就这么大,你多挣一块,别人就少挣一块。金融必须跟实体经济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我们现在老过分强调流通领域,但实体经济整个上不去。所以,现在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我们实体经济这些年忽视了。要加强这方面。这一类的专业,这两年已经开始降温了。

比如小孩想学金融,我没意见,可以学,但是本科我建议学数学、学物理,甚至学地球物理都可以。大家去关注一下中国股市的变化,我不炒股票,但我有时看看那个变化,很有意思。中国的股市从来就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熊市和牛市,叫什么市呢?猴市。什么人去研究它呢?经济学家不行,你听股评师,一派胡言。什么人去研究?数学家、物理学家。这叫什么呢?特别是研究空间物理的研究这个。因为空间有很多现象,跟经济领域非常相似,规律性不强。中学讲过一个概念,叫布朗运动,离子不规则地碰撞,就研究这个。我们对华尔街做过调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华尔街裁了30万员,这30万当中没有学数学、物理,他不裁,那是他的宝贝,裁的都是穿着黄马甲上撺下跳,拿簸箕搓都搓不玩。

比如学生想学计算机,大学学什么呢?计算机这个专业早就应该寿终正寝。北京大学是中国高校第一个涉及计算机专业,也是中国高校第一个把计算机撤了,并到信息科学历。真正计算机发展到今天,你要想学计算机,软件学数学,硬件学物理。计算机系培养不出学问家。我碰到好多这样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一看专业,哪个学校有计算机操作与应用就往哪个学校跑,最后去了发现不是那回事,出来之后根本什么也做不了。你到中关村的海龙大厦里看,计算机操作拿簸箕搓都搓不完。可是你看北京市人事局公布的稀缺人才,仍然把IT产业放在前面。缺什么?高级研发人员,就像王选那样能搞出激光照排的,缺这样的人。王选学什么?基础数学。所以,你要学这个。

现在大学的咨询会已经开始了,大家来干什么?一定要问清楚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做什么。拿到招生简章,千万别望文生义。现在有的大学不厚道,为了招生而招生,骗考生。他把招生的专业名称起得特别动听,骗人,千万别上当。曾经有一个轻工学院,有一个专业叫食品酿造,挺好,真菌发酵。招不上人,改一个名,叫遗传工程,生源质量一下子上去了,后来根本没得教,国务院学科评估组强行让它改,现在叫食品工程。叫食品工程没意见,凭什么叫遗传工程。遗传工程是利用遗传学的原理进行食品生产,只有农业大学的种子和畜牧才敢叫遗传工程。做酱豆腐的凭什么叫遗传工程?上当了。

一个大学锅炉系招不上人,改了一个名,叫“热能与动力工程”,生源质量一下子上去了。现在所有大学的锅炉系都叫热能与动力工程。我研究过那个招生简章,前面花了很大篇幅讲燃料的热效应,其实就是过去的燃料化学效应。中间用了两三行字讲动力工程,讲压力容器及锅炉的设计与制造。然后最后还有一行字,本系还有流体机械专业。我一直搞不明白,流体机械是干什么的?机械都是固体,怎么是流体。我派我的研究生,问流体机械是干什么的。他问了半天回来跟我说,是水泵专业。当然国家建设需要搞水泵的人才。这个学校机械

学院还有一个专业,叫液体基础成型专业。我第一反应是牙科补牙,钻个洞,引个合金钻进去,后来明白了就是过去的铸造专业。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各位家长千万别上当,这些大学不厚道,骗人家干什么?所以,咨询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有多少教授,有重点学科没有?开什么课,一定要问清楚,千万别盲目往上冲。

不要盲目地追热门,追热门大家可能觉得将来好就业,恰恰相反,今年热的四年以后不一定热,热门专业不等于热门职业,热门职业不等于热门就业。因为热门专业往往用人是有限的。前段时间有人找我,你给预测未来的热门专业。我说热门专业应该跟中国制造2025结合起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国制造2025。我前段时间应国家一个重要部门的要求,说写一篇文章,谈谈2025现在面临的挑战在哪里。我说很简单,没有人才。我们现在缺少工科的操作层面的优秀工程师和优秀的技术工人。因为这些传统的工科院校办学思想混乱,拼命往综合大学跑,把重点放在办理科、办文科,但是短时间内理科和文科是上不去的,没有文化底蕴,结果把传统工科丢了。最后出来的学生科研干不过理科,耍嘴皮子斗不过转同文科的,动手干不过中技的,要他干什么?我们现在2025面临的就是这个问题,没有人才。现在媒体也诱导,老说互联网+什么,其实2025中国制造,最核心的不是互联网,是它要加的那个基础工业上来,再加上互联网,才能够发展,否则上不去。德国是最好的例子。我前一段时间在《环球时报》写了一篇文章,就举了德国的例子,就谈这个问题。

所以,家长有眼光,学习成绩又不是很好,可以考虑这些。这些将来会非常有发展。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会说的多,会干的少,能干好的更少。所以,这时谁能干,谁就走在最前边。理科的学点基础的学科,有十类专业在北京招分一直降分录取,低分段的同学可以考虑。哪十类:农、林、牧、渔、煤、铁、油、地、矿、师。西北农林科技仅次于中国农业大学[微博],基本分就在一本线,去年还降了20分,很好的一个学校,大家可以考虑。林业,城市楼有盖完的时候,树没有种完的时候。野生动物保护,永远需要。大家一定要考虑一下,不要太追时髦,追时髦的后果就是很难就业。比如前一两年管理类的专业很热,这两年降下来了,因为本科生毕业哪有企业敢让你管?管理类专业严格意义上应该招研究生。管得再好,管不过中央党校出来的。人家是当领导,你得给人家当兵。

我去年在上海咨询的时候碰到一个上海中学的学生,很有思想,他说老师我要学考古。我说你为什么要学考古?你是不是想以考古为跳板进来转系?他说不是,我真的。一个是我喜欢,我爷爷原来就是捣腾字画的。另外,我将来考古可以办一个公司,文物鉴定或者是文物什么的,然后我在上学的时候要到光华,到经济学招点同学,将来帮我打工,将来帮我管这个企业。我说真有思想。你看当大老板的没有学经济学的,学经济学都是给别人干活的。大家一定要注意。

时间关系,我只能讲这么多,还留点时间大家出去咨询。我们会在报志愿期间,还会有报告会进中学,现在也有一些部门约我,我说可以,我们会在媒体上给大家讲怎么报志愿。

通识教育

目录 起源 历史 中国 西方 现代教育 理念 概念论述 意义与价值 内涵外延 传承 基本理念 世界各国通识教育发展与现状 美国 台湾 香港 中国大陆 教学内容 广义 狭义 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变 养成教育 与其他教育理念的区别 起源 历史 中国 西方 现代教育 理念 概念论述 意义与价值 内涵外延 传承 基本理念 世界各国通识教育发展与现状 美国 台湾 香港 中国大陆 教学内容 广义 狭义

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变 养成教育 与其他教育理念的区别 展开 编辑本段起源 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将liberal education 译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编辑本段历史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中国 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西方 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也很古老,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他的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多学科教育,被称为吕克昂式逍遥学派。伴随工业革命,由纽曼倡导的博雅教育,主张培养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人。 现代教育 由马修·阿诺德多方倡导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影响广泛,备受关注,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大学的认同。例如,较早开展自由教育的耶鲁大学倡导学生选修人文艺术课程;哈佛大学则在通识课中极力打造通识核心课程,在教育计划中倡导文理交叉;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文库”与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在通识教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试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介绍给学生。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在通识教育中,也试图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编辑本段理念 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编辑本段概念论述 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导入新课 提起北京大学这所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百年名校,我们的心中就会生出无限的向往与仰慕之情。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办学之初的北京大学是怎样的情形呢?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呢?80多年前,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的一番讲话:《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学习这篇把北京大学带进新纪元的文章。 欣赏一段关于北京大学与蔡元培的短片。 走近作者蔡元培 学生介绍作者 教师评价并出示投影 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感知文本内容 请听录音朗读,同时画出每段的关键语句,从而理清文章思路。 (体会演讲辞中心突出,结构分明的特点) 1、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文章的结构非常明晰。开头点出演讲目的,接着提出三点要求,结尾点出自己的两项计划。 精读课文·品析鉴赏 一、蔡元培先生在演讲中,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他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三点? 明确:“抱定宗旨”针对的是北大的不良学风和学生求学宗旨的不正大。从“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大学学风腐败,很多学生学习心态不正确,不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而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以作者要求学生首先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 二、在作者看来,学生求学宗旨不正大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明确:1、学生无心向学: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只求混个文凭,借此活动于社会。 2、在校内会对其他同学造成恶劣的影响,会对整个校风造成影响,使得北大校风变得腐败不堪;对社会也贻害无穷:“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又误人。 小结:求学宗旨不正大不仅害了学生本人,也害了社会;同时使北大学风变得腐败不堪。正因如此,作者才首先提出要“抱定宗旨”。那么,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学生知道求学宗旨是否正大? 明确:首先要知道大学的性质。 四、者认为,大学的性质是什么? 明确:“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就是说,大学是专门研究学问的地方,不是升官发财的阶梯。 五、我们继续分析一下后面两个要求,看它们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提出第二条“砥砺德行”的要求,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而北京社会尤为恶劣,文中说“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摘要: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部分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高校缺乏对通识教育的准确把握,课程体系不健全;②师生缺乏对通识教育的高度重视;③高校缺乏通识教育发展环境及支持机制。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的现实出路:①高校走出观念误区,完善通识教育体系建设;②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学习动机;③校内外专家积极交流,开展闽台高校合作。 关键词:通识教育;存在问题;现实出路 一、通识教育的发展 通识教育的历史久远,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19世纪初,美国学者帕卡德(A.S.Packard)提出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概念并引入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以“核心课程”(哈佛大学)、“经典名著课程”(芝加哥大学)和“分类必修课”(其他多数高校)为主的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格局。中国学者对通识教育的探索起步较晚,研究分散且不够深刻,但不乏李曼丽教授运用马克思的“理想类型”方法,就通识教育的性质、内容和目的三个维度进行了系统阐述。各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尚未对通识教育的内涵达成共识,但大多都认同:通识教育是随着近代高等教育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暴露的弊端应运而生的一般教育、通才教育、全人教育,它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更是一种教育理念。 二、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实践的现状

本文选取福建省不同层次各具代表的部分普通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包括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厦门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一本高校———福州大学、福建省高水平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公办本科二本大学———闽江学院、省属地方本科院校———三明学院、民办本科院校———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据调查统计:厦门大学涵盖文学、哲学、艺术等11类38门通识课程,另设“厦门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用于课外讲座、科技竞赛、文艺体育活动、社团活动等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宣传与引导;福州大学涵盖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文学与艺术、创新与创业四大模块通识课程,并于2015年颁布的《高水平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专项规划》中指出,将在未来三年打造20门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福建农林大学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与体育、文学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五大模块通识课程,并按文科类、理工类、农科类学生制定不同的通识教育培养计划;闽江学院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等9门通识课程;三明学院涵盖历史和文化、社会科学、心理健康教育等10门一般通选课程,另于2013年起将其引进的本科国际通识教育项目纳入高招计划;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技术、语言、艺术教育、体育与健康、创新创业教育等六大模块通选课,其中公共选修课占课程比例5.53%,实践课占课程比例28.4%。 三、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实践中存在问题 2018年4—9月,笔者对上述高校开展的通识教育现状进行文献查阅,发放问卷582份,实际回收569份,实地访谈36人,发现普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通识教育课程(以下简称通识课程)是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通识课程管理,提升课程教学水平,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通识课程建设经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北京大学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德性养成为主要目标。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家国天下、认识宇宙自然,养成文明意识与历史观念,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提升思考批判、交流合作与开拓创新的能力。通识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以下简称通识核心课)更加注重经典阅读、深度学习、问题探究和能力养成。 第三条通识课程重在启迪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成为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通识课程应更多地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力避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第四条通识课程分为以下四个系列: I.人类文明及其传统。这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充分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在思考永恒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传统,从而拓展跨文化的全球视野,提升文明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并面向未

来思考人类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这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从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角度深入思考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了解不同学科认识现代社会的方法,批判性地反思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建构美好的未来社会。 III.艺术与人文。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艺术的感知,提升审美情趣、想象力和鉴赏力,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该系列课程属于美育教育课程,重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境界和人文情怀。 IV.数学、自然与技术。这类课程目的是向学生打开自然世界,以科学思维和方法展现大自然内在的法则,使学生理解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观察、思考、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第二章组织结构 第五条学校设立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 (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为学校通识教育提供咨询建议并推动通识课程建设。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务部。 第六条专家委员会根据工作情况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其职责为:

就任北大校长演讲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蔡元培先生(1868—1940),是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也是近代、现代历史上探索救国之路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先驱之一。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蔡元培先生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先生51岁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气象一新,声名赫赫。本文是先生的就任演说。在这篇著名的演讲里,蔡先生对在校大学生乃至所有青年学子提出了殷切希望,勉励他们抱定宗旨,砥砺德行,尊师爱友,以民族兴亡为己任,把自己塑造成栋梁之才。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后来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蔡元培先生在演说中表现出来的人品和他对青年学子的教导,对我们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 学习这篇文章,重在两点: (1)从探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入手,理解文章深刻丰富的内涵。 (2)从探究蔡元培的人格入手,读文又读人。透过演讲词的语言,深入体会蔡先生的人格魅力,从中受到感动,受到启发,以求真读书,读真书。 课文解读 五年前,严几道①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同校。诸君多自预科②毕业而来,想必闻知。(①严几道:即严复,1853—1940年,几道是他的字,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后的第一任校长。②预科:当时北大设文、法、理、工科和预科。预科相当于北大的附属高中,学制先为三年,后改两年,毕业后可免试升入本科。)士别三日,刮目相见①,况时阅数载②,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③,请更④以三事为诸君告:(①士别三日,刮目相见:见,原为“待”,又写作“看”,语出《三国志》。吴国将领吕蒙,很有军事才能,但文化水平低,后来在孙权的启发下,刻苦学习。有一次,鲁肃和他交谈,发现大有长进,于是赞叹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听了也幽默地回答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来,人们便用吕蒙此语来表示别人已大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人。②时阅数载:时间经历了几年。阅,经过、经历。载,zǎi,年。③长斯校:任本校校长。长,zhǎnɡ,校长,这里用如动词。斯,这。④更:再。) 这是演讲的开场白,先简单回顾自己五年来与北大的渊源,肯定大家的进步,借以拉近和听众的距离,便于开展师生间的对话,然后立即径奔演讲主题,以校长的身份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出“更以三事为诸君告”。语言简明扼要,没有过多斯文客套。演讲这样开头,显示了演讲者的魄力,能迅速凝聚听众注意。 一曰抱定宗旨。[段首开宗明义,点明中心。蔡元培把“抱定宗旨”作为首要期望提出,反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清单

通识教育课程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德性养成为主要目标。通识教育课程是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课程问答 1.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学生应能够: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深化对人类文明传统的理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认识; (2)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家国天下、认识宇宙自然,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3)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艺术境界,拓展国际视野; (4)提高思考批判、交流合作与开拓创新的能力。 2.通识教育课程划分为几个系列? 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四个系列:I.人类文明及其传统、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III.艺术与人文、IV.数学、自然与技术,各系列课程教学目的如下:系列I. 人类文明及其传统: 充分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在思考永恒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传统,从而拓展跨文化的全球视野,提升文明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并面向未来思考人类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系列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 能够从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角度深入思考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了解不同学科认识现代社会的方法,批判性地反思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建构美好的未来社会。 系列III.艺术与人文: 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艺术的感知,提升审美情趣、想象力和鉴赏力,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该系列课程属于美育教育课程。 系列IV.数学、自然与技术: 理解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观察、思考、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3.通识教育课程、通选课、通识核心课是什么关系? 通识教育课程(简称通识课程)对应2020版培养方案中1-2的部分,通识课程中包含通识教育核心课和通选课两类课程。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理清文章结构,抓住文章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 2.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针对性强、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2.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追求健康积极的学生生活。 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演讲辞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关键语句,体味文章的内涵及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组北京大学的图片) 波光潋滟的未名湖,古朴秀丽的博雅塔,百年燕园与青春憧憬联系在一起,越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今天,北大以她秀美的湖光山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莘莘学子仰慕与向往的求学圣地。然而,创办之初的北大是怎样的状况呢?又是谁为北大奠定了学术至上、思想自由的优良传统呢?90多年前,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初所作的一篇划时代的演讲,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把北京大学带进新纪元的文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二、走近作者: 1.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发言,交流、共享信息—— “说说我所了解的蔡元培”。 2.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作相应补充并用投影展示重点信息。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2.学生分组讨论,初步解决自读过程中发现的疑难语句。 3.学生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合作交流,教师作适当点拨。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当时既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著名的教育家、启蒙思想家严复出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1916年12月,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学理念,在学术和思想上将北大造就成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学。 Peking University was founded in 1898 as the 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 Being the first nation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in China, it was not only the highest seat of learning, but also the highest executive organ of education in the whole country. In May 1912, it changed its name to Peking University and famous educationist and enlightenment thinker Yan Fu took up its first presidency. Mr. Cai Yuanpei, who was appointed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in Dec, 1916, implemented the scholarly principle of “Diversity, accommodation/inclusiveness, and freedom of thought” and helped transform Peking University into the best university in China in term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cultural influence. 1952年全国院系进行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了一所以文理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在继续加强和发展基础学科的同时,着力发展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2000年4月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北京大学。目前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新型工程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医药科学和语言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充分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 After the nationwide readjustment/restructuring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1952, Peking University became a research-led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comprising departments of both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此句按原文译则为:After…, Peking University became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focusing 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both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这样译完全译出了中文的意思,但英文显得滑稽:哪一所高校不以教学和研究为主呢?所以译文中强调了research-led)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while emphasiz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basic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applied, interdisciplinary and emerging sciences which are urgently needed by the country in its econom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April, 2000, Beijing Medical University was merged into Peking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has become a new type of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with such diverse branches of learning as natural sciences, technologies, engineering,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sciences of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medicine and linguistic studies, playing an active role in fostering talents, conducting scientific studies and serving the country’s modernization drive. 北京大学始终保持“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百余年来,北大英才辈出,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据统计,北大校友中,已有四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仅七人),12人成为“两弹一星”的元勋,近500人当选两院院士,北大的毕业生和教师为我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工程技术及国防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Peking University has all along maintained its traditions of “being patriotic, seeking progress, and embracing democracy and science” (“patriotism, progress, democracy and science”) and the spirit of “diligence, prudence/precision, factualism and innovat ion” in its scholarly pursuit. Over the past hundred

通识教育

1.通识教育及专业教育相关概念辨析 如最早(1829年)把通识教育(GenearlEduaciton)和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认为:“通识教育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它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把通识教育定义为,“所谓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就是说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我国学者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用韦伯“理想类型”方法,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作了初步构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 通识教育是一种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与学的方式、学业评估、学生管理等一系列重要内容。 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在拥有基本知识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理性地选择或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总之,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 需要指出的是,通识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即什么都知道;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专业教育(specialty education)指的是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划分为大学生提供的专门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该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按专业实施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与学科知识体系的分化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有关。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目前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 (1)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纠正,即学生在自己所学专业之外再学一些本专业外的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课文原文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课文原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同校。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下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镕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研究

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研究 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已二十年有余,无论是就采取“通选课”的高校而言,还是就采取“复旦模式”的高校而言,通识教育的实施效果都不甚理想。究其缘由,核心在于通识教育的理念还没有被准确领会,以及由此导致的通识课程目标不明和通识课程设置混乱。对于高校目前的通识教育改革而言,应采取对策如下:认清形势,顺应时代潮流,切实重视和加强通识教育;重视通识课程改革,明确通识课程目标;认真着手通识课程设置和通识课程体系的建构。 标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进程的深入、社会剧变和职业流动的日益加快、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的复杂化,人们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预期越来越高。在此情形之下,重新审视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对推进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必将有所助益。 一、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高校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模式,确立了“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专业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这种专业化教育在当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亟须的各方面专业人才,有其非常大的积极历史作用。但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这种过分专业化教育的弊端也开始显现,如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较差,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等。20世纪60年代,高校认识到仅仅重视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20世纪八九十年代,针对当时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设置过窄过细、知识结构失衡、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等弊病,教育部于1995年决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现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等52所高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1998年4月,原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当时被界定为:文史哲的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当今中国和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科学素养。不可否认,文化素质教育在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大学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非常有限。就目前而言,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仍然游离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之外,不被学生重视,各高校也往往只把精力放在大量增加通选课的数目上,而没有从根本上考虑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与学校现有专业课程的关系问题,从而也就不能使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与学校的主体课程发生有机联系,这就使得最终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难以深入有效地开展,而是逐渐被虚化。

大学生通识教育比专业专业教育更重要--辩论稿

立论 1、通识教育概述:最早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是美国博多因学院(Bowdoin College) 的帕卡德( Pack2ard) ,他声称:“我们学院将给青年一种通识教育,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为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做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业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整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使自己在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致成为受专业束缚的奴隶。 换言之, 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 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此外,通识教育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 即什么都知道; 而是贯通的“通”, 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 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 收集资料, 与人交流合作, 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 术有专攻, 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 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李曼丽, 汪永铨1999)。加强通识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因为随着现代科技向着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 出现很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社会需要后劲足、反应快、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需要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 加强通识教育。 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 Hutchins) 指出:没有充分的通识教育做基础,专业教育就只能培养出一些没有教养的专家。2、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构成本科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密切相关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我们不应把两者割裂开来、强调一方忽视另一方,要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它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各自独立又互为一体的作用 通识教育是基础,是前提;专业教育是通识基础上的知识掌握的深化,要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两者缺一不可 通识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以培养“全人”为目标,追求的是理性主义的价值取向。通识教育并不排斥专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高等教育。 3.通识教育的意义:通识教育无论对哪个专业的学生都是必要的,它实际是让学生学做人、学做事。 实行通识教育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相对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有很多优势。通识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思考、如何独立学习、如何分辨是非;使学生变得更加智慧,聪明的应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大学生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广泛涉猎各种学科。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2002年5月14日在北京大学以“什么是一流大学的特色”为题的讲话中指出:“让我对知识进行一个总的评价,这就是,你根本没有办法说出最有用的知识是从何而来,你无法预测它来自何处;你也无法设计一些程序来找到最有用的知识形式是什么。……正因为我们不能预测到哪一类的知识会对我们的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我们才能有信心地预言,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和聪明的想法对我们的未来是很重要的。”可见通识教育的重大意义。 实行通识教育是满足经济全球化对综合性人才需求的需要。 当今科技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发达,全球化和国际化日益加强,社会的快速进步使得单纯的专业性人才已经不再符合其发展需要。另外,现代科学的重大进展越来越需要多学科的相互借鉴与支持,现代科学呈现出综合化趋势,即使从事专门领域的研究,也需要广博的知识为后盾,因为一个问题可能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因此,实施通识教育,不仅是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综合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 攻辩问题 1.既然对方辩友认为专业教育更重要,那么请问美国大学大一、大二两年时间里先集中修习通识课程,之后再进入专业阶段的学习。近年来我国一些研究型大学也采取了这种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的“大类培养”模式,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学院、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等学校,请问您怎么看? 答: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前面1-2年通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认真思考个人和学科的关系,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有效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给学生一个认识自己、认识学科的机会,培养自己更全面地看待知识、更正确地对待生活的观点,而这正是通识教育教会学生正确看待个人、看待世界的功能之一。高校要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实行多样化的培养模式,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权利,允许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当中去学习,当然具体操作还是要看其成绩来决定 自由辩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也曾指出:“如果专家受过广泛的教育,那么,必要时他就能通过自学来掌握新的科学而无需学习新课程。所以大学应反对过于专业化的倾向。专业教育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高等教育,而通识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总体发展,是一种“全人的教育”。但通识教育并不是排斥专业教育,一定意义上讲,通识教育包含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生活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专业教育更侧重于掌握某一方面的技能: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因此,通识教育是比专业教育更加综合的教育形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是照搬前苏联而来,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有:必修课多,选修课少;专业课程多,通识课程少;专业划分过细,学科知识狭窄;灵活性不足,通识科目种类单调。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人们逐渐体会到了本科教育中知识结构不合理而招致的缺陷:学生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变通性不足,适应性差;创造性不足,工作能力低下;道德及法制

教育部推荐的大学生通识教育阅读书目100种

教育部推荐的大学生通识教育阅读书目100种 一、文学作品(30部) 1.《诗经直解》,陈子展,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史记注译》,王利器,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 3.《唐宋词选》,夏承焘,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版 4.《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选编;安秋平点校,中华书局1987 年版 5.《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张慧剑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年版 6.《雷雨》,曹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年版 7.《边城》,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六集,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8.《平凡的世界》,路遥,华夏出版社 1998年版 9.《尘埃落定》,阿来,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0.《余秋雨简要读本》,余秋雨,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11.《奥德赛》,(古希腊)荷马著,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神曲》,(意)但丁著,王维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傲慢与偏见》,(英)简·奥斯丁著,王科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14.《悲惨世界》,(法)雨果著,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15.《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许渊冲译,译林出版社1992年版 16.《约翰克利斯朵夫》,(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 57年版 17.《追忆似水年华》,(法)马塞尔·普鲁斯特著,李恒基、徐继曾译 , 译林出版社1995年版 18.《忏悔录》,(法)卢梭著,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9.《蒙田散文集》,(法)蒙田著,黄建华、黄迅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0.《德伯家的苔丝》,(美)托马斯·哈代,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1.《草叶集》,(美)惠特曼著,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美国顶尖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

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 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对大学部学生的毕业要求来自以下四个层面:系、院、伯克利校区以及加州大学系统的要求。校区一级的要求一定广度和深度上掌握美国文化。每个学院会根据各自的特性而有不同的要求。不过,一般说来,伯克利校区非常强调培养高超的批判思考及沟通的能力。很多课程都要求长篇大论的报告,不少课程也提供说写的训练。除了大学系统规定的主题A(主题A之考试在确定学生已对英文及写作达到熟练的程度。)之要求,伯克利的文理学院极其他大多数的学院,要求两学期的作文课。 从1994年秋季班以后入学的学生开始实施新的规定,在此之前的要求是由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三大领域中至少选六门课(至少16个学分)。新的规定是在下述每个领域中至少选修一门课程:物理学、生物学、文学艺术、历史研究、哲学及价值、国际研究、社会及行为科学。 伯克利学生毕业最低学分为120个。新生的申请必须在中学修过两年的历史或社会科学、四年的英文、三年以上的数学、两年以上的实验科学、两年以上的外文。 ——黄俊杰著.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8-120 斯坦福大学的“博雅教育”认为:在人类各个重要知识领域中增广学生的知识及觉察,特别对其中的一两个领域进行深入的理解,并让他得以持续终生的学习而且把知识应用在事业及个人生活中。 每一个大学部学生的共同课程包含:满足的写作要求(the freshman writing requirement)、均匀要求(the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以及语言要求(the language requirement)。除了“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之外,斯坦福还用过“general studies requirements”及“gene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s”等词语来描述这方面的规划。此一要求要同学面对不同的观念及不同的思考方式,去理解各种不同的重要认知途径,认识它们的优点、缺点、它们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与其他途径的共同之处。其目的在于:一是向学生介绍,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及科学技术中含有一个极为广阔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欲使同学认识早就现代世界的重要的社会力量、历史力量、文化力量及思维力量,以帮助同学发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在1991年秋季后入学者要满足均匀要求则必须在下列九个领域中选修11门课(每一门至少3学分):1、文化、观念及价值;2、世界文化;3、美国文化(以上为“文化核心课程”)4、数理科学;5、自然科学;6、科技及应用科学(为“科学核心课程”)7、文学及美术;8、哲学、社会及宗教思想;9、社会及行为科学(以上为“人文及社会科学核心课程”)。此外,在修习上述二至九领域中的课程时,至少要有一门是着重于性别研究的。 “文化、观念及价值”领域简称CIV,被斯坦福视为核心中的核心,是一门连续修三学期的课程,一般在大一修习。这是一年连续三门课的学程(tracks),每门课程5个学分,每周上课5小时。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程,通常有六至十种学程可供选择。这些学程由各个学系提供,但在开设之前,必须先送交“CIV领域规划委员会”审核,判定该学程是否符合此一领域的教学目标。通过审核的学程在教过第三年以前要提出教学评量,在第四年如果想要继续开设,则得重新申请审核手续。事实上,斯坦福比较鼓励新学程的提出,而不是一直重复旧有的学程。 CIV领域的教学目标有五点:1、提供学生共同的智性测验,亦即,扩充他们对于我们自身文化中各种不同的观念及价值的理解,并且增加他们对于文化多样性及文化互动过程的理解;2、让学生接触那些由于其表达的观念、表达方式及其影响而具有知性重要性的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