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规范(DB32T 2950-2016)

合集下载

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

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

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作者:孟宪峰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4期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优点、技术原理及推广中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以期为发展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尤其是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概念水稻控制灌溉是指水稻移栽后,田面保持5~25毫米薄水层返青活苗,在返青以后的各个生育时期,田面基本不再长时间建立灌溉水层,也不再以灌溉水层做为灌溉与否的控制指标,而是以不同生育期不同的根层土壤水分作为下限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的一种灌溉新技术。

2寒地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优势2.1增产效果明显控制灌溉技术能有效的促控水稻的根系生长、株型及群体结构形成。

使水稻在高产基础上实现再增产。

根据研究成果统计,控制灌溉水稻的理论测产比常规灌溉提高4.6%;样方测产比常规灌溉提高3.1%;实收产量比常规灌溉提高5%-10%。

2.2稻米米质明显改善控制灌溉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分别比常规浅灌处理高0.3%、1.2%、3.1%;粒长比常规浅灌略长0.2mm;胶稠度控灌比常规灌高1.1%-1.4%;直链淀粉含量的处理基本持平。

粗蛋白含量与常规灌溉相比提高了6.2%;脂肪含量比常灌提高了22%,可见,控灌水稻的米质有显著提高。

但透明度无明显差异。

蒸煮和食味品质比较,食味质量有所提高。

2.3节水效果十分显著研究表明,不管是旱水期、生育期还是全生育期,节水效果都极其显著。

其中控制灌溉水稻的水分生产率比常规灌溉水稻提高了44%;灌溉水生产率比常规灌溉提高了87%。

2.4投入少收益高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实际投入,主要是技术培训、会议宣传、推广人员的出差费用和田间增设的测水量水设施设备费用。

其效益主要体现在增产、节水和节支三个方面。

按自流灌区计算,平均每亩增收节支71元;按井灌区计算,如果是机井,平均每亩增收节支92元。

如果是电井,平均每亩增收节支81元。

充分显示控制灌溉技术的显著效益。

节水灌溉技术措施

节水灌溉技术措施

广德县利民农田水利专业合作社优质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措施为开展品牌粮食创建,2016年本社通过安徽省水稻研究所引进了中香1号、黄华占优质米常规品种,在水稻所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品种的生产特性,制定了适合我社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措施。

指导和规范本社社员生产操作。

一、水稻的需水特点水稻是喜水并对缺水敏感的作物,水是其正常生理活动和有机体形成的基础。

水稻植株含水量在70%以上,叶片含水量为85%~96%,根系含水量为90%~95%,成熟种子含水量为13%~16%。

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的需要量各不相同,即使同一生育期由于品种、栽培季节、栽植密度、施肥、土壤或成熟期等不同也有很大差异.分蘖期保持浅水层(水层超过7厘米将抑制分蘖)或土壤湿润有利于分蘖并提高有效分蘖率,土壤持水量低于70%就会影响水稻分蘖。

稻穗分化和抽穗期需水最多,特别是花粉细胞减数分裂期对水尤为敏感。

稻田土壤持水量低于50%时,稻穗分化等正常生理活动将受明显影响.此期应保持中水层,以利稻穗分化、抽穗和吸收肥水.抽穗扬花期对水很敏感。

如缺水,一是抽穗会受影响;二是花粉和雌蕊柱头枯萎,不能开花授粉,造成大量空粒。

此期田间以保持5厘米水层为宜.灌浆结实期保持田间土壤干干湿湿即可,这样有利于以水调温、以水调气、以水养根、以根健叶。

二、综合节水灌溉措施1。

稻田防渗漏处理倒塌的田埂应即时修复并夯实。

田埂上有裂缝、鼠洞和渗漏处时,应及时用泥封堵并踩实。

田埂漏水严重又难以完全修复的,可在稻田一侧田埂压铺塑料薄膜,能彻底解决漏水问题.2。

分蘖期节水灌溉方法。

水稻分蘖期应浅水灌溉,灌1次水保持5~6天,让其自然落干,待田面无明水时保持土壤湿润几天再灌1次薄水,如此重复几次,可促进分蘖并提高有效分蘖率。

高肥力、深泥和土壤黏重的稻田,分蘖期不要采用浅水灌溉,而应采用湿润灌溉,可提高土壤温度和田间的通透性。

稻田有效分蘖达到预期时,要适度晒田。

晒田以轻度为宜,可控制无效分蘖,使土壤适度脱水干裂,提高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和微生物活性,加快有机物和有毒物质分解,增强根系活力,改善田间小气候,提高成穗率。

水稻节水灌溉有妙招.doc

水稻节水灌溉有妙招.doc

水稻节水灌溉有妙招水稻节水灌溉有技术要点:水稻浅湿灌溉即浅水与湿润反复交替、适时落干、浅湿干灵活调节的一种间歇灌溉模式。

操作要点如下:(1)浅水勤灌促返青、分蘖,水层深度0.5~3厘米。

(2)分蘖后期及时晒田。

当茎蘖数达到有效穗数80%时,排干田水晒田7~10天,使耕层土壤含水量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5%。

(3)拔节孕穗期间歇灌溉。

每次灌水后水层深3厘米,水耗尽后3~4天再灌水。

(4)抽穗开花及乳熟期湿润灌溉。

每次灌水水层深2厘米,水耗尽后3~4天再灌水。

(5)黄熟期自然落干,遇雨排水。

苏、锡、常地区普遍采用该技术,可节水10%~30%。

水稻浅湿调控灌溉技术水稻浅湿调控灌溉是把浅水、湿润、间歇3种灌溉方法科学地结合在一起,根据水稻的需水特性和生长规律,提出“薄水栽秧、寸水活棵、浅水促蘖、苗足烤田、浅湿长穗、湿润灌浆、黄熟落干”的原则,以控制稻田水层上限和水稻根系层土壤含水量的下限为手段。

掌握“后水不见前水,充分利用雨水,按指标灌排水”的做法,从而确定水稻各生育阶段的灌溉。

除移栽至分蘖前期和孕穗至抽穗扬花期保持2~3厘米浅水层外,其余生育期灌水上限为2~3厘米,下限指标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70%~80%,一般灌水后间隔4~6天再灌水。

该技术在淮安、扬州、泰州等地普遍应用,可节水25%~40%。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水稻控制灌溉是指移栽至返青期田面保持0.5~2.5厘米的浅水层,返青以后田面不再建立水层。

根据水稻生理生态需水特点,以土壤含水量作为控制指标(控制耕层土壤含水量在60%~80%),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促进和控制水稻生长,较大幅度地减少水稻生理生态需水量。

该技术在徐州、宿迁、盐城及宁镇丘陵地区广泛应用,可节水30%~45%。

水稻覆膜旱作灌溉技术水稻覆膜旱作灌溉是指在旱育秧的基础上,在移栽后覆膜旱管,整个大田期田面不建立水层。

根据根层土壤含水量下限指标和土壤表层地温来确定灌水时间,采用沟灌结合膜上灌溉。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题 名】: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副 题 名】:Technical Standard for water saving irrigation【起草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主编 【标 准 号】: SL 207-98 【代替标准】:【颁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发布日期】:1998-04-04发布【实施日期】:1998-05-01实施【标准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批准文号】:水科技[1998]127号 【批准文件】: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水 利 部 关于批准发布《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的通知 水科技[1998]127号 根据部1997年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由农村水利司主持,以农村水 利司、农田灌溉研究所为主编单位制定的《节水灌溉技术规范》,经审查批准为水利行 业标准,并予以发布。

标准的名称和编号为: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本标准自1998年5月1日起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各单位应注意总结经验,如有问题 请函告主持部门,并由其负责解释。

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九九八年四月四日【全 文】: 前 言 基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和对节水灌溉形势的正确分析,1990年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布 置了节水灌溉标准的研究任务,旨在进行探索,积累经验。

1994年又组织全国27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局)就节水灌溉标准问题开展共同研究、讨论,形成规范的雏 形,1996年底完成规范编写提纲。

1997年初,编制任务正式下达之后,在水利部农村 水利司主持下,编写组立即开始工作,1997年4月底完成初稿,经两次征求意见补充 修改后,于1997年12月初完成征求意见稿,12月底完成送审稿,并于1998年1月召 开审查会议,通过了专家审查。

S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分总则、工程规划、灌溉水源、灌溉用水量、灌溉 水的利用系数、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效益、节水灌溉面积,共8章40条和2个附 录。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粮油农资 182023.12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管 菲1, 高晓峰2(1.四平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吉林 四平 136000;2.四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吉林 四平 136000)1 水稻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是在保障农作物高产稳产的条件下,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定量、定次地进行灌水,减少灌溉的用水总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 水稻节水灌溉模式2.1 “浅、湿、晒”灌溉该技术在插秧时水层控制在1.5~2厘米,浅水返青期水层控制在2~4厘米;分蘖前期水层维持在1厘米,湿润即可,分蘖后期晒田;拔节孕穗期再灌溉,维持水量在1~2厘米;抽穗扬花期维持0.5~1.5厘米;乳熟期和黄熟期维持湿润即可,每次灌水后自然落干露田。

此方法操作简单,可以节约4%~41%的灌溉用水,水稻产量提升5.5%~20.9%,但灌溉量难以把控,节水效果一般。

2.2 间歇灌溉技术该技术是按周期进行灌溉,在返青期水层控制在3~5厘米,分蘖后期进行晒田,黄熟期停止灌溉,自然落干后采收。

灌水周期要根据气候、土壤和生长时期采取轻度和重度间歇淹水。

轻度间歇淹水是指4~6天灌溉一次,保持1.5~2厘米的水层,有水层和无水层各保持2~3天,灌溉前土壤含水率应维持在田间持水率的90%~95%;重度间歇淹水是指7~9天灌水一次,每次保持2~4厘米的水层,保障有水层4~5天,无水层3~4天。

该技术可有效降低灌溉量,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但不能保证达到增产的效果。

2.3 控制灌溉技术该技术只在插秧和返青期灌溉建立2~3厘米的水层,以土壤饱和含水率为水分上限,下限为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80%。

控制灌溉技术可以节约24%~45.9%的灌溉用水,但也不能完全保障水稻产量。

2.4 蓄雨型灌溉技术该技术是指在不影响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尽量多积蓄雨水,提升雨水的利用率。

不降雨时按其他方法灌溉,降雨时水层可以超过灌溉量的上限。

水稻生长前期和后期可超出灌溉水层2~3厘米,水稻生长中期可超出灌溉水层3~5厘米。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1 总则1.0.1 为了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促进节水灌溉事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农、林、牧业等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

1.0.3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应做到因地制宜,保证质量,加强管理,并与农艺、生物和管理措施结合,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灌溉保障能力,保护生态环境。

1.0.4 节水灌溉工程应明晰产权,并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完善运行管理规章制度,注重工程的持久良性运行。

1.0.5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节水灌溉water-saving irrigation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当地供水条件,高效利用降水和灌溉水,以取得农业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措施。

2.0.2 渠道防渗canal seepage control减少渠道水量渗漏损失的技术措施。

2.0.3 管道输水灌溉Irrigation with pipe conveyance由水泵加压或自然落差形成的有压水流通过管道输送到田间给水装置,采用地面灌溉的方法。

2.0.4 喷灌sprinkler irrigation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流通过喷头喷洒成细小水滴,落到土壤表面进行灌溉的方法。

2.0.5 微灌microirrigation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

2.0.6 改进地面灌溉improved surface irrigation改善灌溉均匀度和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沟、畦、格田灌溉技术。

2.0.7 注水灌local irrigation with injection利用专门设备将一定量的水注入作物(种子)根区的土壤中,改善土壤墒情,满足种子发芽和保苗需水的一种局部灌水方法,也称坐水种。

水稻田间灌溉的管理措施

水稻田间灌溉的管理措施

灌溉频率
根据水稻需水量和气候条件确定 灌溉频率,如每周一次或两次。
灌溉周期
从插秧到收获期间,根据水稻不 同生长阶段的需水量,制定合理
的灌溉周期。
02
灌溉水量管理
不同生长阶段的灌溉需求
幼苗期
分蘖期
拔节期
孕穗期
成熟期
此阶段水稻根系不发达 ,水分吸收能力较弱, 需要保证田间的水分适 中,以促进根系生长和 秧苗扎根。
水质标准
根据不同地区和作物需求,灌溉水质标准有所不同。例如, 对于水稻灌溉,水质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确保水稻正常生长和品质。
水质监测与检测
监测设备
为确保灌溉水质符合标准,应使用专业的水质监测设备进行定期检测。这些设 备可检测pH值、EC值、TDS、重金属含量等关键指标,以及有机物、氨氮等 其他指标。
中间管理
在灌溉过程中,应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清理水渠和沉淀池中的杂质和污 染物。同时,在灌溉高峰期应控制流量和流速,减少水中的悬浮物和泥 沙含量。
末端治理
在灌溉水进入田间前,应设置过滤池或净化设施对水质进行末端治理。 例如,使用过滤器或活性炭吸附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
04
灌溉管理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农作物抗旱性
通过选育抗旱性强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
新型灌溉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1 2
智能灌溉系统
推广智能灌溉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实现 精准灌溉。
无人机灌溉技术
利用无人机进行灌溉,提高灌溉效率和质量。
3
水肥一体化技术
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提高水肥利用率和农作物 生长效果。
THANKS
滴灌技术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较小的流量 ,匀称、精确 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四周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
2.0 .6 改进地面淺灌 improved surface irrigation 改善浇灌匀称度和提高浇灌水采用率的沟、 畦、 格田浇灌技术。
2 . 0 .7 注 水 灌 local irrigation with injection
占生态用水的地表水灌区不得增加浇灌取水量 ,不得新开采深层承压水进展浇 灌。
4.0 .5 集蓄雨水作为浇灌水源时 ,集流力量应与蓄水容量相协调 ,并应满意 节水浇灌工程用水量要求。
5 浇灌制度和浇灌用水量
5.0 .1 浇灌制度宜依据当地节水浇灌试验资料确定。缺少资料地区可依据条 件相近地区试验资料或按水量平衡原理制定。
_
3.1 .3 节水浇灌工程的规划应依据当地自然和社雜济条件 71<资源承载
'
力量、农业进展要求和节水浇灌进展水平 ,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制宜合理选择节水浇灌工程的类
. 型和规模 节水浇灌工程类型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对输水损失大 输水效率低的骨干渠匪采纳防渗措施 ; '
2 有自压条件的灌区或提水灌区宜采纳管道输水 ,地下水灌区应采纳管道
5.0 .2 浇灌制度应依据不同节水浇灌技术类型及其相应的浇灌设计保证率确 定。
5.0 .3 浇灌用水量应结合当地水资源条件 ,按作物产量或水分生产率高的浇
_灌制度确定。
5.0 .4 水资源紧缺地区浇灌用水量宜依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缺水的敏感性 ,
采纳灌关键水
'
非充分浇灌等方式确定。
6 浇灌水的采用系数
程设计应符合现行我国标准《浇灌与排水工程设计法律规范》GB 50288'《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 93.160P57备案号:49560-2016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 2950-2016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water-saving irrigation of rice2016-05-20发布2016-06-20实施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水稻灌溉分区与节水灌溉模式 (2)5 水稻节水灌溉实施一般要求 (2)6 节水灌溉技术操作要点 (3)附录A(规范性附录)江苏省水稻灌溉分区 (5)附录B(资料性附录)江苏省水稻灌溉分区特征 (6)附录C(规范性附录)本田期不同节水灌溉模式水分控制指标 (7)前言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进行编排。

本规范附录A、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规范由江苏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江苏省农业节水与农村供水技术协会、江苏省水利厅农水处、江苏省农村水利科技发展中心、河海大学。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张小马,蔡勇,樊峻江,任瑞英,刘敏昊,吉玉高,冯宝平,郭相平,姚俊琪,胡乐,高见,孙浩,周纲,王洁。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水稻灌溉分区和适宜节水灌溉模式、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操作要点。

本规范适用于农田灌排工程体系较为完备的移栽水稻灌溉,不适用于直播稻育苗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288-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water-saving irrigation of rice在水稻本田期的各个生育期(返青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乳熟期、黄熟期),以根层土壤含水率或适宜水深作为农田灌排控制指标,在充分拦蓄降雨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灌水时间、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灌溉技术。

主要技术类型包括:浅水勤灌、浅湿灌溉、湿润灌溉、控制灌溉等。

3.2浅水勤灌 shallow and frequent irrigation除分蘖末期烤田与黄熟期落干外,其他生育阶段保持10mm~30mm浅水层的灌溉为主的灌溉模式。

3.3浅湿灌溉 wet-shallow irrigation以浅水与湿润相结合的灌水模式。

在水稻返青期、孕穗期、抽穗期,以保持10mm~30mm浅水层为主,在分蘖末期烤田与黄熟期落干,而在其他阶段以湿润为主,浅水与湿润状态交替存在。

3.4湿润灌溉 wetting irrigation在水稻返青期田面保持10mm~30mm浅水层,分蘖期烤田后,其他生育阶段保持湿润状态的灌溉模式。

3.5控制灌溉 controlled irrigation除移栽至返青期田面保持10mm~30mm浅水层,返青以后田间不再建立水层的灌溉模式。

3.6淹灌 flood irrigation淹灌(又称格田灌溉),是用田埂将灌溉土地划分成许多格田,灌水时使格田内保持一定深度的水层,借重力作用湿润土壤。

除烤田期和黄熟期外,田面水层一般保持在20~70mm。

3.7烤田 soil drying in field在水稻分蘖末期,为控制无效分蘖并改善稻田土壤通气和温度条件,排干田面水层进行晒田的过程。

4 水稻灌溉分区与节水灌溉模式4.1 水稻灌溉分区根据江苏省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气候条件、水资源特征及水利管理等方面的因素,结合原有农业分区成果,稻作区分为淮北片、沿海片、沿江片、太湖片、宁镇扬片以及里下河片等6个片区。

分区图见附录A,各区特征参见附录B。

4.2 分区水稻节水灌溉模式4.2.1 根据各地水土资源条件及节水灌溉的基础,按分区选择适宜当地条件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4.2.2 淮北片水稻适宜节水灌溉技术为控制灌溉、湿润灌溉和浅湿灌溉;4.2.3 沿海片适宜节水灌溉技术为湿润灌溉和浅湿灌溉;4.2.4 沿江片适宜节水灌溉技术为浅湿灌溉、湿润灌溉;渗漏严重地区,如高沙土地区宜采用湿润灌溉、控制灌溉等;4.2.5 太湖片适宜节水灌溉技术为浅水勤灌、浅湿灌溉;4.2.6 宁镇扬片山丘区适宜节水灌溉技术为控制灌溉,平原或圩区宜采用湿润灌溉和浅湿灌溉;4.2.7 里下河片适宜节水灌溉技术为浅水勤灌、湿润灌溉和浅湿灌溉。

5 水稻节水灌溉实施一般要求5.1 实施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应进行格田平整,格田内平均地面高差宜控制在20mm内。

5.2 格田的田埂应牢固,其高度应在附录C中蓄雨上限的基础上增加50mm。

5.3 各分区水稻宜按附录C规定的灌水上限、灌水下限和蓄雨上限等调控指标进行灌水。

当土壤含水率或田面水层低于灌水下限时进行灌溉,每次灌水时不宜高于灌水上限。

5.4 遭遇暴雨后,当田面水深高于雨后允许深度时再行排水,达到蓄雨上限后的滞蓄时间不应超过6d。

5.5 分蘖末期宜烤田控制无效分蘖,烤田结束后应及时、适量灌水;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应按照附表C控制灌水下限。

遇到高温时应及时补水。

5.6 泡田定额确定以适宜插秧为准。

可参照GB 50288-99的方法计算。

5.7 执行节水灌排制度时,应结合天气和水情预报,及时调整灌排方案。

a)如近期预报有降雨时,即使达到灌水下限,也可推迟灌水,或根据雨量预报,适量减少灌水定额;b)若自流灌区预测来水减少时,未达到灌水下限时也可提前灌溉。

5.8 水层管理应与杀虫、除草、施肥等农艺措施相结合。

5.9 雨后排水宜结合灭草要求,控制田间蓄水深度和滞蓄时间。

泡田期应结合水耙地封闭灭草;分蘖前期应进行二次封闭灭草,灌水上限不宜低于50mm,宜保留水层10d左右。

5.10 有控制蚊虫或者保护两栖类生物要求的地区,应结合节水灌排制度和灭草措施,选择适宜时机,排空稻田水层或保持较长时间水层。

6 节水灌溉技术操作要点6.1 浅水勤灌6.1.1 除分蘖末期烤田和黄熟期落干外,其余时间宜保持10mm~30mm的浅水层。

6.1.2 浅水勤灌模式下在分蘖末期需落干烤田,土壤含水量控制在土壤饱和含水量的60%~80%。

烤田程度要根据苗情和土壤而定,苗情好者,取小值,反之取高值。

一般落干后持续3d~5d。

6.1.3 灌水间隔一般为3d~5d,全生长期灌水次数15次左右。

6.2 浅湿灌溉6.2.1 插秧时,田面以保持10mm~20mm浅水层为宜,利于秧苗插稳并防止飘秧;插秧后,需灌30mm 左右返青水,并保持到返青结束,避免缺水干秧。

6.2.2 在分蘖末期,根据苗情,一般晒至饱和含水率的70%~80%,苗情好者取下限,否则取上限。

6.2.3 孕穗至抽穗开花期应尽量避免水分亏缺。

6.2.4 其他生育期应按照附表C进行灌溉。

田面大部分时间以湿润为主,自然落干至灌水下限时,再补水至灌水上限。

无降雨情况下,一般在田面落干后2d左右灌溉,遇到阴雨可适当后延。

6.3 湿润灌溉6.3.1 插秧和返青期,田面保持20mm~30mm浅水层,落干至湿润后再行灌水。

该阶段可适当拦蓄雨水,但深度以不淹没最上一片叶耳为宜。

6.3.2 分蘖前期以浅水层为主,分蘖后期落干烤田后,实行湿润灌溉。

6.3.3 灌水上限为10mm~30mm浅水层,自然落干至土壤含水量达饱和含水率70%~90%时再行灌水。

分蘖前期取大值,后期取低值。

一般需在落干后1d~2d灌水。

6.4 控制灌溉6.4.1 插秧时宜保持20mm~30mm浅水层,保证秧苗的心叶露出水面。

秧苗移栽到返青,田面保持10mm~30mm浅水层。

晴天高温时,可加厚水层。

6.4.2 返青期后田间不再建立水层,控制耕层土壤含水量为饱和含水率的60%~80%。

6.4.3 分蘖期后期灌水上限不应超过饱和含水率,下限以饱和含水率的60%~70%为宜,壮苗取大值,弱苗取小值。

若已经达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但分蘖数未达到预计有效穗数时,可适当推迟烤田时间。

6.4.4 拔节期孕穗期前期适当控水可促进茎秆粗壮,灌水下限可控制在70%饱和含水率,后期可增加至80%。

6.4.5 孕穗后期正常情况下田面以保持浅水层或湿润为主,灌水下限控制在80%饱和含水率,一般落干后2d需及时灌水。

遇到高温或者土壤返盐时,需要及时灌水,灌水定额一般在20mm左右。

6.4.6 黄熟期一般不需要灌溉。

a)若遇降雨,应及时排除;b)若遇高温,土壤过于干旱时,可采取浅灌后马上排水的形式补充水分;c)收割前一周内需断水,以利于机械进田。

6.5 盐碱地灌溉6.5.1 盐碱地应结合泡田和灌溉进行洗盐。

土壤含盐量较高时以淹水灌溉为宜,否则以浅水勤灌为宜,避免因土壤蒸发引起盐分表聚。

6.5.2 泡田深度宜选择150mm~200mm,使移栽、播种时耕层土壤含盐量降低至2.0‰~2.5‰以下。

6.5.3 土壤含盐量不大于2.5‰时,可根据土壤含盐量高低适当减少烤田时间,以表土含水率不低于饱和含水率的80%为宜,否则需要灌溉淋洗。

黄熟期参照烤田期处理。

6.5.4 对于土壤含盐量过重的地区,也可在分蘖末期采用淹水控制无效分蘖。

淹水深度宜保持在80mm~120mm,水层深度以不超过最顶部的全展叶为限,淹水时间7d~10d,然后恢复到正常灌溉。

附录 A(规范性附录)江苏省水稻灌溉分区图A.1 江苏省水稻灌溉分区图附录 B(资料性附录)江苏省水稻灌溉分区特征表B.1 江苏省水稻灌溉分区特征附录 C(规范性附录)本田期不同节水灌溉模式水分控制指标表C.1 本田期不同节水灌溉模式田间水分调控指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