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冷兵器 抓的来历和作战使用技巧

中国古代冷兵器 抓的来历和作战使用技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古代冷兵器抓的来历和作战使用技巧

导语:抓,也是一种中国武术器械,又称挝,在民间流传较广。抓头形似爪,缚以长绳或木柄。有长械、短械、软械三种之分。长械有“金龙抓”,杆长约

抓,也是一种中国武术器械,又称挝,在民间流传较广。抓头形似爪,缚以长绳或木柄。有长械、短械、软械三种之分。长械有“金龙抓”,杆长约2米,杆端有抓形如人手,中指伸直,四指屈挠。软械叫双飞挝,系暗器的一种,用金属打造,像鹰爪,缚以长绳,用于击人马,脱手掷去,着身后收回,使其不能脱走。使用方法融有长矛、大斧等长柄重械的技法。近代这一器械演练者已少。

抓,中国武术很多流派都有此动作。近代有“少林十三抓”与“少林五拳”渊源颇深,取意“龙、蛇、凤、猴、虎、豹、马等十三种动物,以爪代拳,摹仿“龙蛇虎豹鹤猿鹰”等十三种动物的形态创出的一套轻灵翔动的抓法。少林十三抓,武术拳种。

相传元时,有山西太原人白玉峰好技击,漫游四方,武技精进。游河南时,慕少林武技,遂入嵩山少林寺与武僧磋艺,后归少林。他在研习少林武技中不断汲取精华,融入旧法,创龙,虎,蛇,豹,鹤五行拳。“少林十三抓”就在五行拳的基础上派生而成的。“少林十三抓”因取龙,蛇,凤,猴,虎,豹,马,鹤,鹰,牛,兔,燕,鸡十三种动物的动作作为素材,并突出爪的抓,拿,撩等击法而得名。此拳由于门户之别,从不轻传于人,习者尚少。

单飞挝,长绳的一头缚着铁爪,其五指可活动,古代钩敌用兵器。锦绳套索。笔挝(抓)。

下面看看印度最古老兵器之一bagh nakh 也就是仿生得来(也就是孟加拉虎)

生活常识分享

冷兵器时代三大兵种的演变与发展

冷兵器时代三大兵种的演变与发展 冷兵器时期,一般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的夏、商、周、三代至公元589年的隋唐。这一时期,中国军事科技长期处于铸剑,锻刀阶段,军事活动基本上以使用大刀、长矛等冷兵器为主,军事武术战略战术的成就主要表现为主张慎战、义战的战争观;全面、系统的制胜观;德法并用的治军观;奇正结合的致胜观等等。冷兵器三大兵种:骑兵,弩兵,步兵。 骑兵在火器出现前一直是攻击力最强的兵种。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之后,战争已经从早年的死板的兵车战术的正面战,转向更为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骑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出现了,当时各大国均建立了骑兵部队,如秦、赵等国均号称"车于乘,骑万匹",军队作战由步、骑为主渐渐转变为车、骑并重。进行最大变革的首先是赵国。从这里开始中原各国中骑兵地位逐步提高,成为军队的一支主要力量。赵国也因为有了这支强大的骑兵,使之成为战国后期军事上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 战国时开始大量的使用骑兵作战。赵国以步骑兵攻林胡、楼烦,"略地千里",李牧用万余骑配合步车兵大破匈奴歼敌10余万。秦国也以骑兵精良著称,秦赵长平之战,秦

将白起用五千精骑截断赵军,对长平一役全歼赵军40余万起到了关键作用。楚汉战争时刘邦也曾为了对抗项羽的骑兵而用秦国降将李必、骆甲为校尉训练骑兵;韩信在列背水阵破赵之战中也是用两千轻骑偷袭敌军大营,使得战场情形立即逆转 战国及秦代的骑兵配有齐全的鞍鞯,但是没有马镫,这对马上的格斗战十分不利,所以当时的骑兵主要武器为弓箭,作战以骑射为主,这时已有专用的马甲出现(用于保护战马的防具),。 进入两汉时代,迎来了中国骑兵发展的黄金时代,因为对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战的需要,骑兵迅速壮大,军队作战从以前的车骑并重转变为骑兵取代车兵,骑兵成为决定胜负的力量。这一时代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官马制度的确立。汉为了对抗匈奴,发展骑兵,建立了饲马的制度。汉文景时期颁行"马复令",用免役的办法鼓励民间养马,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管的马政机构。中央任命太仆管理,在地方设有马丞负责。这些官员负责马匹的饲养以备军用。从汉初至武帝时即有厩马40余万匹。这一制度保证了汉朝对匈奴作战的大量马匹的消耗。 在汉代骑兵发展壮大,成为军队的主力军种,取代战车的位置。兵种内汉代已经有了轻骑兵和重骑兵之分。轻骑兵

中国冷兵器时代十大勇将

在冷兵器时代,两军交战都是上海s e o肉搏上 上海s e o阵,因此涌现了不少以英勇著称的上 海s e o斗将,武将的个人战斗力虽然没有小说 中写的那么夸张,一般也不是左右战局的关键,但还是非常重要的,不是有句俗话这么说嘛:“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头绵羊 带领的一群狮子”,所以我在中国古代史上选 择了十个个人认为非常英勇的名将,以资闲谈 灌水,有关公战秦琼之嫌(两人都没写),不 合理的地方还请见谅。当然勇将远不止这十人,还有如英布,李广,马援,马超,关羽,萧摩诃,韩擒虎,秦琼,尉迟恭,周德威,李存孝,王彦掌,岳云,李文忠等人可以与此十人一较 高下。象演义里李元霸把各路反王180万杀的 只剩60万,那样的就不算了,以正史为据。 所说之人全是秦以后的人物,因为以前没 有骑兵,近身肉搏的都是步兵,而当将军的一 般都是站在战车里,指挥倒是不错,不过打起 来行动不便,混战时很难体现出他们的个人武力,秦以前武力强的大多体现在那些刺客身上了。而骑兵出现后,一般名将骑的都是宝马, 灵活迅捷,上海s e o他们自身武功高强,胆子又大,作战风格彪悍拼命,混战当中杀伤力很大。再看这些勇将的经历,基本上都是擅用奇兵, 不拘泥兵法,率小股部队经常能上演以弱胜强 的翻盘好戏,他们的部队灵活机动,来去如风,

善打奇袭。做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大将这些人都 是非常优秀的,但大多数都不适合作为一个势 力的总指挥,战略和政治上的都头脑较差。 10、天上海s e o纵神威--杨再兴 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据说是杨业后人。从小就被他的神勇所震撼,武力之高让人难 以置信。杨再兴本来是流寇曹成的手下,这支 民间武装以前自愿受宗泽节制,宗泽死后,脱 离了宋军,流窜到江淮一代成为游寇,到处抢掠。岳飞奉命剿贼,杨再兴先后杀了岳飞的第 五将军韩顺夫和岳飞弟弟岳翻,最终被俘。岳 飞爱惜他是个人才把他收留了,成为岳家军的 骨干。这样的草莽英雄桀骜不驯,但是最重情义,收服后肯定忠心耿耿。之后杨再兴为岳飞 破伪齐立下大功。 绍兴十年(1140),金国撕毁盟约进攻南宋,七月初八,兀术(完颜宗弼)率一万五千 铁甲精兵(又是拐子马,铁浮图,冲击力很强)进攻郾城,受到了岳家军的顽强的阻击,杨再 兴单枪匹马杀入敌阵想活捉兀术,不过没找到,一杆银枪连挑数百人,负伤几十处才冲回来, 往来敌阵自如,其气势逼人,杀得以彪悍著称 的女真人闻风丧胆。最后金兵受阻退兵。

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在中国古代,中国的冷兵器可谓是品种繁多,眼花缭乱,虽有中国18般武器之说,但是真个数起来,中国的武器远远多于18种,不管是从常规武器,特殊武器,暗器,绿林武器来看,这比同时代的欧洲的不管是罗马军团还是十子军,还是哥特骑士远超过中世纪的欧洲要先进得多,这里鄙人就凭着平时积累的关于冷兵器的,条顿骑士,圣约瀚骑士团等等,任何军事集团都无法比拟的。再者,当时中国的冶炼技术和制弩技术远一点点知识,向在座的各位英雄好汉,江湖豪杰述说一下。所谓18般兵器之说,应该是只限于中国古代军制中规定的18中正规兵器。 1。刀:一边开刃,以劈砍为主的武器,历代不管是军队还是绿林好汉都用,大批流行于汉朝的环,环刀,朴刀,还有首刀(就是这刀赶走了匈奴,构成了横扫欧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种,如腰刀,柳叶刀一些武将所爱的骑在马上使的大型刀。 2。剑:两边开刃者为剑,在欧洲剑和刀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一个单词,中国的剑的历史很久,可以为的就是在战车上发展更大的杀伤(当时只有赵国是以骑兵为主,大多国家仍是以战车为主战兵),后来由于刀的盛行,在部队离逐渐代替了剑,使剑只成为将军的武器或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装备部队是在东周时期,特别是象秦朝的剑,长达1。5米以上,者是装饰。在明朝有例外,当时戚续光为了摆平倭寇,从而制造了重剑来对抗倭猪的锋利的太刀,但是这种重剑还是没有德国条顿十子军骑士1。8米的重剑那么猛。 3。矛:有的书上也说体恐怕是不对的。矛最长是长达4米的,主要是用于车战的,骑在马上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标矛=枪,这点我至今也不太清楚,但

中国古代兵器分类大全

中国古代兵器分类大全 一、长兵械 1.朴刀2.象鼻刀3.双手带4.春秋大刀5.长杆尖大刀 6.青龙偃月刀7.龙头状元刀8.三尖两刃刀9.乾坤日月刀 10.枪 11.龙枪12.凤枪13.拐枪14.抓枪15.线枪16.锥枪17.棰枪18.铁枪 19.旗枪20.梭枪21.花枪22.拐刃枪23.拐突枪24.短刃枪25.短锥枪 26.单钩枪27.双钩枪28.板门枪29.鸦项枪30.蒺藜枪31.九曲枪32.三眼枪 33.雁翎枪34.虎牙枪35.梨花枪36.环子枪37.透甲枪38.火焰枪39.金钱枪 40.蛇镰枪41.铁构枪42.欺胡大43.巴尔恰44.留客住45.竹条镖46.大鹏鸟枪 47.捣马突枪48.十字镰枪49.太宁笔枪50.苗族村枪51.太极大枪52.伞头蛇尾枪 53.三尾短标枪54.少林挠钩枪55.双头钩镰枪56.蛇矛57.双头蛇矛 58.戈 59.少林戈60.青龙戟61.三戈戟62.九曲戟63.典韦戟64.月葫戟65.钩镰戟 66.方天画戟67.少林蛇尾戟 68.殳 69.战国殳70.少林殳71.齐眉棍72.夹刀棍73.连珠棍74.梢子棍75.两头梢子棍 76.龙棒77.杵棒78.马棒79.抓子棒80.狼牙棒81.牛头杆棒82.拦马橛棒 83.带矛狼牙棒84.武当玄武棒85.行者金箍棒 86.锚斧87.月牙斧88.凤头斧89.鱼尾斧90.鳌头斧91.长柯斧92.宣花斧 93.矬子斧94.车轮斧 95.钺 96.对钺97.套钺98.铲钺99.降魔钺100.月上钺101.双手钺 102.马叉103.火叉104.飞叉105.叉杆106.苗叉107.三头叉108.龙须叉 109.牛角叉110.三股叉111.四平叉112.五股钢叉113.抱头钢叉114.捻军铁叉 115.少林独股叉116.笔挝117.鹰爪118.朝天爪119.金龙抓120.笔砚抓 121.金瓜锤122.悬星锤123.朝鲜打糕槌124.燕子125.燕咀126.金牛 127.雷震128.阴阳129.夜战130.风翅131.九曲132.五齿1

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在中国古代,中国的冷兵器可谓是品种繁多,眼花缭乱,虽有中国18般武器之说,但是真个数起来,中国的武器远远多于18种,不管是从常规武器,特殊武器,暗器,绿林武器来看,这比同时代的欧洲的不管是罗马军团还是十子军,还是哥特骑士远超过中世纪的欧洲要先进得多,这里鄙人就凭着平时积累的关于冷兵器的,条顿骑士,圣约瀚骑士团等等,任何军事集团都无法比拟的。再者,当时中国的冶炼技术和制弩技术远一点点知识,向在座的各位英雄好汉,江湖豪杰述说一下。所谓18般兵器之说,应该是只限于中国古代军制中规定的18中正规兵器。 1。刀:一边开刃,以劈砍为主的武器,历代不管是军队还是绿林好汉都用,大批流行于汉朝的环,环刀,朴刀,还有首刀(就是这刀赶走了匈奴,构成了横扫欧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种,如腰刀,柳叶刀一些武将所爱的骑在马上使的大型刀。 2。剑:两边开刃者为剑,在欧洲剑和刀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一个单词,中国的剑的历史很久,可以为的就是在战车上发展更大的杀伤(当时只有赵国是以骑兵为主,大多国家仍是以战车为主战兵),后来由于刀的盛行,在部队离逐渐代替了剑,使剑只成为将军的武器或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装备部队是在东周时期,特别是象秦朝的剑,长达1。5米以上,者是装饰。在明朝有例外,当时戚续光为了摆平倭寇,从而制造了重剑来对抗倭猪的锋利的太刀,但是这种重剑还是没有德国条顿十子军骑士1。8米的重剑那么猛。 3。矛:有的书上也说体恐怕是不对的。矛最长是长达4米的,主要是用于车战的,骑在马上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标矛=枪,这点我至今也不太清楚,但是从一些小说和文献来看,把矛和枪完全归于一枪(投矛)叫枞。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如,蛇矛,刺矛等。 4。枪:可以是这么比较矛和枪,抛开柄,只看刃部,刃长者为矛,刃短为枪。枪头无疑比矛头要轻,马长枪来的方便,机动也高了不少。枪有许多种,绿沉枪,鸦角抢,虎头枪,提卢抢,还有宋朝为抵抗杀伤却一样,都是以刺,冲为住,再者,由于战车的退役,长矛的用处也少了,杀人不如纵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倒马

兵器发展史

旌旗金鼓——古代战争指挥中的“潜规则” ========================= 旗鼓列为第一章,其意义在于古今中外所有人类战争中最重要的事便是“明号令”,用现代信息学、自动化、自组织理论等观点来看,信息的有效传递,是系统能发挥有效功能的基础,很像生命科学中的“细胞信号转导(cellular signaling / signal transduction)概念。旗鼓常并称,再加上“鸣金”之“金”,才凑齐了三大战争指挥工具,古称“三官”。 基本常识中,“击鼓出战,鸣金收兵”,但试想千万人参与的大规模械斗,其指挥的复杂程度自然远胜于一场奥运开幕式的大型表演,怎可能只有“始动”和“终止”两类信号?类比生命科学中繁复的细胞信号转导系统和神经传输网络,更加宏观的战争游戏该如何准确传递诸多信息? 《吴子兵法》云:“夫鼙鼓金铎,所以威耳;旌旗麾帜,所以威目”,意义甚明,战争指挥工具无非就两大类:光讯号(视觉信息)和声讯号(听觉信息),其重要性如《孙子兵法?军争》所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目不相视,故为旌旗。”显然,金鼓和旌旗是战场上视觉和听觉的延伸。关于这两大信号在本书中被归为三大类:旗、鼓、金。下面将逐一总结: ===旗之源流、种类、功用=== ◆起源甚早:《列子》中记载的阪泉之战中,黄帝曾“以雕鹖鹰鸢为旗帜”(奇怪,起源于河北一带的黄帝部落不是龙图腾么?怎么倒像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部族?难不成这支部队是蚩尤投诚部的收编?) ◆原始形态:并非纺织品,而是一把茅草或动物的长毛之类系在一根树杆上。这便是成语“名列前茅”的典出,见《左传?宣公十二年》的“前茅虑无”。这样也不难理解为何牧野之战后的殷微子投降时要“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基本种类: 按形状颜色分类简直不胜枚举,指挥信息的复杂性决定了旗子的颜色、形状、旗语(借用现代概念)的多样性。《周礼》载周代专门管理旗帜的官署为“司常”,所管之旗有“常、旆、旜、物、旗、旌”等九类,不同的形制和图案决定了不同之用(估计旗的形状不限于我们普遍理解的矩形或三角形);《墨子》有《旗帜》篇,其中关于守城的指挥旗就有十种;在后世兵书《武备志》中就更多了,所绘之军阵用旗有88种之多…… 关于形状分类是徒劳的,那么就根据军中的用途分吧,基本两大类——牙旗和望旗。牙旗也叫纛旗(这个“纛”字我最早竟然是在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小说中见到的…),《三国志》载:孙权做“黄龙大牙”。之所以将这种前军大旗称为“牙旗”,一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txt 中国古代用于近战刺杀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分剑身和剑柄两部分,剑身细长,两侧有刃, 顶端尖而成锋。剑柄短,便于手握。剑常配有剑鞘。中国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以 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剑和钢剑。 越王勾践剑 中国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使用的一把青铜剑。于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现 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身有黑色花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越 王鸠浅自乍用剑”(“鸠浅”即“勾践”,“乍”即“作”)铭文。该剑出土时置于黑色漆木剑鞘 内,剑身光亮,无锈蚀,刃薄锋利。铸造工艺达到相当高水平。 矛 吴王夫差矛 中国古代用于直刺,扎挑格斗的冷兵器。由矛头和矛柄组成。矛头多以金属制作,矛柄多采 用木、竹和藤等材料制作,也有用金属材料的。矛长通常为1.8-2.7米,有的达4米多。矛 头一般长40厘米,有的达80多厘米。早期的矛头为石头或兽骨,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 青铜和铁制矛头。 吴王夫差矛 中国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使用的一把青铜矛。于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仅 存矛头,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矛头为青铜铸造,长29.5厘米,宽5.5厘米。剑身有黑色花 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吴王夫差自乍(作)用”)铭文。矛刃锋利。其铸造工艺之精细 为同类兵器所少见。 斧(钺) ↑商代妇好大铜钺 中国古代用于劈砍的格斗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组成。斧身为石质、铜质或铁质,斧柄为木 质。钺与斧形制相近,区别是钺形体薄、刃部宽且成圆弧形。钺主要是作为军权的象征,所 以钺大多铸造精良,钺身上刻有人面或兽面纹饰,形象狰狞而华美,给人一种威慑力。 商妇好大铜钺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女将,曾率军征伐夷、羌、土等方国,战功卓 著。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4件青铜钺。其中一件大钺长39.5厘米,刃宽37.5 厘米,重达9千克。钺上饰双虎扑噬人头纹,还有“妇好”二字铭文。该钺并非实战兵器, 而是妇好统帅权威的象征物。 戟 中国古代将矛和戈攻能合为一体的格斗用冷兵器。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以金属材料制作, 戟柄为木、竹质。戟最长可达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骑兵使用的 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铜戟,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戟。 →战国三戈戟 刀 ↑“登州戚氏”军刀 中国古代用于近距离砍和劈的单兵格斗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刀身狭长,刃薄 脊厚。刀柄或长或短。其种类很多,有大刀、腰刀和环首刀等,是中国古代军队装备的主要 兵器。早期为石刀,后来发展为青铜刀、铁刀和钢刀。 “登州戚氏”军刀 中国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使用的一把军刀。通长89厘米,柄长16厘米。刀上部刻“万历十 年,登州戚氏”八字,说明这把军刀是万历十年(1582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铸造的。

中国古代刀剑发展

中国刀剑发展 鲁妙然· 在冷兵器时代,刀剑占据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刀光剑影,描绘了那个时代的战争图景,中国大地上也不例外。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各朝各代均出现过具有代表性的刀剑。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出现过的各种刀剑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全文主要分三个部分,主要论述石器,剑和刀,其中刀是重点。 1.兵器的黎明——石斧的时代 在讨论刀剑以前,我们先简述一下兵器的产生:在远古时代,人类的先祖将石块、木棒、藤索加工成斧、钺、弓箭等生产工具,用以狩猎和抵御野兽的攻击。随着社会进化,氏族部落产生,部落间争斗频繁,凡是带利刃的工具都被人们用以相互厮杀兵器的功能。随着争斗的加剧,工具难以胜任,迫使人们制作更有威力的专门杀伤器具,于是兵器与工具开始分离。之后私有制出现,部落联盟转化为有阶级国家,战争升级,兵器与工具完全分离,自此兵器正式登上了人类的历史舞台。从这个定义可看出,兵器区别于工具之处是它的作用对象是人,专门用来杀伤人的器具才是兵器。 石斧是人类最早用以互相残杀的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开始减薄斧体,加大刃面,形成了新的兵器——钺。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关于蚩尤造兵的传说,传说中皇帝发明了剑,蚩尤发明了五兵:戟、剑、钺、刀、弓弩。当然传说并不一定可靠,尤其是在石器时代,刀剑这样的兵器的刃面若用整块石料磨制,其韧性必然极差。国外似乎发现过一种将许多锋利的石块用绳绑在木棒两侧排成两排的剑,但我国似乎并未发现过这种形式的原始剑。一般认为在进入青铜时代后,刀剑才开始出现。

2.青铜到钢铁——名剑的传说 自夏开始,直到战国,前后约两千左右,是青铜的时代,并在末期开始步入钢铁时代。这是一个属于剑的时代。 我们的祖先发现红铜的硬度由于石料,并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学会了冶炼金属,并进一步将红铜冶炼成青铜,步入了青铜时代。发现的最早的铜质工具是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和甘肃省永登城蒋家坪出土的铜刀,用单范铸成,距今约5000~4000年。 在青铜时代前期,普通士兵使用最多的兵器实际是戈与矛等长柄兵器。刀剑主要是做为近身防身工具。且由于青铜的特点是硬而脆,利切削而不利砍劈,从出土的实物中可以证明早期已有短的削刀,造型颇为原始,单刃曲背,若作为攻击性武器的话,恐怕稍嫌单薄脆弱了些,事实上,当时的刀作为切削工具的作用可能还大于护身,真正作为兵器的,应该是长于刺击的剑,所以这一时期是我国剑最为辉煌的时期。 早期的青铜剑约在商朝即已大致成形, 柄以木片夹束,亦无剑格,而后发展出固定 的形制,除了两段收束的剑身外,并有了格、 茎、箍、首的完整握柄,长度在四十公分之 内,剑柄以丝麻筋皮等物缠绕,方便持握, 主要以木作鞘。 西周的护身青铜短剑成柳叶状,有中脊 无剑格,剑茎扁平较剑体窄,上有穿孔,可 能用来缚木柄。

中国十大帝王分析

第一名:世界之王----成吉思汗 他发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他创建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他将军事艺术推向了冷兵器时代的巅峰,他是世界历史阶段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成功者,他给人类带来了最大的灾难,他的作为给后人留下了最大的争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帝王--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三代鏖战几十年,统中国,掠欧洲,征印度,战埃及,并朝鲜,侵日本,入越南,平爪哇,先后灭亡四十多个国家,征服七百二十多个民族,发

动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蒙古骑兵横扫十三世纪整个人类世界的五分之四,踏出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蒙古帝国,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世家。九岁时,父亲被毒死,母亲带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度过数年艰难生活。少年时期的艰险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勇敢的素质,使铁木真从苦难中崛起,逐步担当起历史赋予他的重任。 使他由一个弱小部落的首领,成为统一蒙古、统一中国、征服欧亚大陆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他逢敌必战,战必胜的神奇将人类的军事天赋穷尽到了极点。成吉思汗一生进行过无数次的战争,无一败绩。 兵锋所向,号称世界征服者的西方常胜军人仰马翻,一败涂地。黄金家族三代麾下的铁骑,势如破竹,硝烟漫卷到了俄罗斯、奥地利、德国、埃及、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在广袤的欧亚大陆,成吉思汗成了战无不胜的神,对手无不闻风丧胆,屈服于脚下。 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战神?惟有成吉思汗!就连桀骜不驯的军事奇才拿破仑提起成吉思汗也自叹不如。 各国学者虽然对成吉思汗评论各异,褒贬不一,但在两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成吉思汗是世界上最大的成功者,是对人类历史产生过最大影响的人。上个世纪将要结束之际,美国、日本等国发起了评选千年伟人的活动,结果揭晓列成吉思汗为“千年风云第一人”。成吉思汗留给后人一种民族的自豪,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英雄人物。西方学者称成吉思汗为“全人类的帝王”。 第二名:千秋基业----秦始皇 他顺应时代潮流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群雄割据局面,他实现了华夏民族的大统一,他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开天辟地的贡献;他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的帝制时代,他是中国第一个统一帝国的创建者,他是中国第一个封建帝王--秦始皇嬴政。 嬴政出生于赵国,10岁时历尽磨难从赵国逃回秦国,13岁即秦国王位,22岁废权臣,独揽朝政,39岁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西海岸、胶州、平度四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西海岸、胶州、平度四区2020-2021学 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学完《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A.会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B.使用磨制石器C.住在干栏式的房子里D.会用骨针缝衣服 2.在沧海桑田的宏伟历史变迁中,盐阜先民们在古老的盐阜平原上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在今天东台溱东、阜宁板湖等地都曾发现过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迹,并出土了一批磨制石器和玉器等。盐阜先民的新石器时代约相当于 A.半坡居民时期B.北京人时期C.尧舜禹时期D.河姆渡人时期3.2021年3月29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其中,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当选。下列关于新石器时代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②大量使用陶器③开始从事原始农业④不会人工取火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某学生对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距今(2021年)3万年前后,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农耕生产 B.距今(2021年)7000年前后,长江流域的先民住干栏式的房子 C.中国人以炎黄子孙自居,因为炎黄传说已经被证实 D.距今(2021年)四五千年,黄河流域的先民用青铜制作劳动工具 5.每年农历“三月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都会在河南省新郑市隆重举行。共同的血缘、相同的情怀使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华人。这是因为黄帝 A.教民开垦耕种,创造了文字B.曾经打败了炎帝 C.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D.制作了音律,发明了算盘 6.《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天下为家”指的是 A.夏朝时,天下为公B.夏朝建立标志着封建社会开始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D.禅让制使得国家长治久安 7.这件事被称为商代历史上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它使商朝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政治局面,从此商朝结束了“荡析离居”的动荡岁月,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最新中国古代格斗兵器-矛、枪和戈等

最新中国古代格斗兵器:矛、枪和戈等 篇一:中国古代兵器 我花了一天时间编辑的一些关于古代兵器的知识! 义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陕西半坡村遗址中,就曾发现过原始的骨制鱼义, 用来扎取鱼类。不过,居住在森林旁的猎户们,为了猎杀大型野兽如劭虎、花豹等,需要保持安全距离,所以使用三股长义,一般称作「虎义」。 《水浒传》说道解珍、解宝两兄弟,收了知府的捕虎文状,要捉山上大虫,于是「拿了钢叉,两个径奔登州山上」。可见「钢叉」是捉虎的利器。有时为了便于远掷以确保安全,又改成了投掷用的飞义。 「义」后来发成兵器,种类很多,大致可按长短分,或以义股分;历代都不是主要兵器,而与钩、镰、耙等杂兵器并论。宋代有义竿,长二丈,用来义飞梯与登城。南宋宗泽的偏将张纯善使飞叉,能在二十步外取人性命,并且教出很多使飞义的士卒。明代又有丈余长的「马义」,茅元仪的《武备志》说:「上可义人,下可义马。」是步兵所用的长兵. 国剧《金钱豹》里,有飞义的特技,义头分成三股,股与叉柄连接处,套上钢片两片,随着演员舞动、抛掷时,铮铮作响,增强了惊险与娱乐的效果。这些其实都是从民国初年江湖杂耍卖艺者学来的身段。 另有、飞、掷、打击、抢接诸法而巳;其后代有增减,然皆从以上各法中变化而出;即今日所传之飞义法,虽分路其多,皆跳不出此六法,但就此六法杂乱而复叠行之耳。惟习此者,以南人为多,北派武术中习此者甚少;岂发源之处,视为不足贵乎?抑以南渡之后,其法流南方,北方反不得其真传乎? “干戈”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对兵器的总称,它们分别代表两种武器。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干”和“戈”两字。随着文字的演变,“干戈” 已成为战争和斗争的代名词,如我们所熟悉的“大动干戈”和“化干戈为玉帛” 等。可见干和戈这两种兵器在我国已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了。 干,据说是一种分义的木干,用来抵御野兽和敌人的进犯,是人类最早的防御武器,也是打猎用的猎具。 戈,最初是一种在木杆上绑上石刀用以打击猛兽的猎具。后来被青铜材质的戈头所

古代军事史 冷热兵器的发展史2

2.冷热兵器的发展史 所谓冷兵器,就是用人力或简单机械力作为动力,杀伤敌方有生力量和摧毁敌方守备设施的战斗工具。总体上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御性兵器。其中进攻性又分为:短距离,形如刀、剑、匕首等长距离:弓箭、矢、抛石机等。防御性的有:盾,铠甲等。 1.史前时期,为石质兵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兵器时代,成为车战时代军队中装备的主要兵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兵器制造业日趋发达。各类青铜兵器如戈、载、刀、矛、萧关、弓努,都得到进一步和发展。 2.战国末年,出现了更为先进的铁质的兵器。战国末年,也有钢铁兵器开始正式装入部队。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大量销毁青铜兵器,促进了铁兵器的进一步发展。 3.汉代是冷兵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一方面,钢铁的兵器逐渐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成为中国古代兵器的主要的材质。另一方面,主要的兵器种类发生了新旧更替。像钢铁的戈和戟取代了铜质的戈和戟。东汉末年,剑退出了战争舞台。 4.两晋以后,特别是南北朝时间,兵器发展的重点是改进骑兵的准备方面。如人穿的铠甲,以及马具都已铁制为主。4.隋唐时期,继承南北朝的传统,但是重装骑兵的重要行下降。,可以说是世界的大哥了,经济,政治与文化高度发展,让中国更有资本去发展科学研究,一不小心就发明了让世界震惊的火药。有名的武器便是火枪与火炮。 5.五代经十国到时期,是国力衰退,军队无战斗力,这个时期的武器比起唐朝没有太多的发展,但是也有新兵器及装具的发展。传统的仍以刀枪为主,同时每类下又各形成若干分支,同时大量采用各类棒式兵器,还有锤击兵器。弓箭仍是当时最主要的远射兵器。6但是随后的元朝可以说冷兵器发展到了顶峰。有弓,有弩,还有抛石机等。 热兵器主要产生于宋代:0.北宋初年火器的出现,标志着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的开始。宋代是兵器大改革的重要时期。经南宋、元、明到清朝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延续约9个世纪。在此期间,随着火药性能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应用,新的威力大的火器不断被发展出来。并在战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到清朝特别是18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火器发展的停滞,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古代火器始终未能完全取代冷兵器,而是并用。宋代,军事工业相当庞大并且比较完备,军器制造部门有专门的机构来研制新型火器,军事家与兵器研制家便利用火药制成火器,用于战争,并且国家鼓励人民的研制。因而火器火药的范明十分兴盛。1.金人学习,推陈出新:后又被蒙古人民充分学习吸收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到宋朝末年在兵器制造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并在统治中得以发展。2.明代在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活期的创造和发展有了全面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明朝自主创制了地雷、水雷、喷筒(初级的火焰喷射器)、手铳、大炮等数十种火器,并于宏治年间自主发明了开花炮弹。明中叶以后,各类火枪种类日益繁多。明朝中后期还加强与外国联系,从葡萄牙那里学会了火绳枪,从日本那里学会了鸟嘴铳等。 3到了清朝清朝历代统治者没有重视军事技术,始终抱着“弓马取天下”的冷兵器观念不放在其统治的300年间,我国的火器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有的方面,像枪器中的鸟枪和抬枪的形制基本沿袭明代,没有大的发展。因而影响了近代军事技术的发展。 4.虽然热兵器如火如荼的发展,并取一主要态势,但并不意味冷兵器得到了冷落,像刀,矛,弓箭等铁兵器依旧在战争中充当返身拼杀格斗的主要兵器。

中华武术发源地

中华武术发源地 滕建德 2016-07-20 21:40:56 中华武术发源地,在古代的五溪地区,即武陵山、雪峰山及其中间地域。 早在游猎时期,由于身居武陵山、雪峰山大山密林之中的五溪人,为了生存发展,经常与山中的犲狼虎豹、蛇蝎毒虫等打斗,练就了一身对付山中猛兽怪禽的经验与技巧。后来,因为神农王国的建立,他们定居下来,过上了比较安逸的生活,但仍然需要防范野兽的侵袭,保持和提高武技仍然是生存发展之必须。这是这里的人民具有武功,热爱武术的基础。 随着神农发明“连山易”,提出人要健康长寿,就要“治未病”开始,就有人将武术应用于锻炼身体,调理人体阴阳。如何调理人体阴阳,人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只有依靠逐渐摸索,将一些武功技巧与人的精气神相结合,这样就出现了阴阳拳,这是太极拳的前身。随后,又有人觉得有些动物的强壮、灵活、机敏等特性,值得人类效仿,如虎的威猛之势、猴的轻灵跳跃、鹰的敏捷扑食、蛇的蠕动突袭、龟的爬行长寿等动作。在摸索与效仿中,使五溪人的武术逐渐分成三派,即阴阳派、梅山派和鬼谷派。 阴阳派武术,又称神农武术,遵循连山易的理论指导,将人的所有动作(包括意念、呼吸、气力、攻防招式等)、人与人的配合、人与环境的选择与利用全部纳入阴阳范围,这是基础。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阴阳方法。用于治未病养生,讲究“以意导气,以气导行;运腰促动,动息顺心;拔骨伸筋,阴阳入境;五梢展合,利强神经;轻灵实稳,益寿生命”。名为神农太极拳。用来防身御敌,策略上讲究“以静制动,借力破势,出奇巧狠,险中取胜,一击伤命”。技法上突出点(穴)、击(脑)、砍(筋)、撩(脖),震(脏腑、头脑)、扭(头、手、足)、戳(眼、心、腹)、捣(胸、腹),推(腹)、踢(裆)、扣(手)、扫(足),掐(脖、经脉)、摔(身)、撕(腿)、掏(脏、腑),称为16字秘诀,形成神秘的阴阳技击防身克敌制胜拳术,简称神农武术。 依据阴阳拳理,使用不同的冷兵器,如刀、剑、棍、镖等,具有更强的御敌取胜效果。用连山易之中的阴阳运行之理,去指挥作战,具有布阵圆活巧妙、出奇制胜的效果。在古代,其代表人物因历史变迁而鲜为人知,但它的传人在近代的杰出代表,当数开国十大大将之首粟裕,人所共知,他是善于打大战中的运动战、阵地战,以奇取胜的典范。 既懂阴术又懂阳术,并能将二者灵活机动地运用,就会成为能文能武的人。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当数麻阳苗族自治县人滕代远(1904—1974),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从文,担任过中共湘赣边特委书记,作为党代表,他与彭德怀元帅共同发动组织了平江起义,组建了红五军上井冈山,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创始人;从武,1937年任中央军委参谋长,1942年任八路军参谋长,1948年又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能文能武,1949年任中国工农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部长,兼任中央军委铁道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是新中国第一任铁道部部长。历史就有很多巧合,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的人发明建造了木船,从这里开辟了水上交通业;60年前,又是这里人滕代远成为了新中国人民铁路事业的奠基人。 梅山派武术,由蚩尤所创,从时间上说已有5000年的历史。梅山是雪峰山中新化、安化、溆浦3县交界之处的一座山,是蚩尤诞生的地方。神农王国晚期,蚩尤在阴阳拳的基础上,“观其禽技,仿其兽姿”,吸收山中虎豹猴鹰蛇等禽兽的独特专长,融入阴阳拳武术之中,形成一门具有短、快、准、狠特点的武术流派。短,就是没有固定的套路,只有各种单项招式,如冲、刺、砍、戳,击、剖、勾、啄,钻等;快,不仅指出手速度很快,还指行动反映极快,如手上没有握住任何武器的情况下,随便身边抓住一件物品就可当作武器,或坐家闲聊时,遇到袭击,坐下板凳一提就是最好的格斗武器,或在其它地方,身边的烟筒、扁担、

中国兵器发展史

始社会兵器-----三代兵器 中国到目前为止是世界上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址最多的国家,在大约180万年前就出现了最早的原始先民。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工具和兵器并不分家,但由于生存竞争,氏族或部落之间常会发生流血的暴力冲突,于是具有杀伤力的生产工具,也被用于人类的战争。到后来,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财富,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愈发激烈。以生产为目的的工具已经不能胜任越来越残酷的战争,人们开始研究制造专业格斗武器和防御卫体武装,从此,兵器逐渐与生产工具分离开来,出现了正式兵器。这一变化大约发生于原始社会晚期,约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在旧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产生了众多的文化遗址。最典型的有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遗址。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类简单、一器多用为其特点;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趋于小型化和多样化,器类增多。旧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兵器有石刮刀,石锤,尖嘴石凿;石箭镞。古代文献《易经*系辞》曰:弦木为弧,剡木为矢(1)。弧,就是木制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称。虽然在考古发掘中,难以见到石器时代的弓和箭杆(弓和箭杆都是采用竹、木、藤之类的易腐物质,一般不能保存至今天),但出土的石器时代的箭镞却十分丰富,有石、骨、蚌壳、陶质等不同材料且大都经过磨制,形状多样。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于全国。最著名的文化遗址有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其中红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前后),独具特色。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

了磨制石器的技能,能琢磨成锋利并且棱角分明的石质工具;同时也提高了用石质工具加工木器、骨器的技术,为制造兵器准备了工艺方面的条件。当时由生产工具转化成的兵器主要有:石刀,石箭镞,石矛,石斧,石锛,石戚,石钺;石锤,石戈,等等。箭镞的大量出土,表明弓箭的普遍应用和狩猎活动的普遍存在。弓箭的用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射向禽兽的箭镞,开始转向人类自己,成为人类自相残杀的武器。在山西、云南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者都曾发现了被箭射中的人类骨骸;而在江苏邳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一具成年男子的股骨被一枚骨镞深射进去达2.7厘米,至今那枚折断的骨制箭镞残段仍然嵌留在距今约5600年前的遗骨上。至于骨兵,蚌兵,角兵,一般在石兵出土地点都可以发现,但因为容易腐烂,所以完整的很少。主要种类有骨镞,骨锛,骨刀,骨斧,骨刺兵,贝镞,贝刮刀,蚌刀,角兵。原始玉兵是中国特有的兵器,深具特色,晶莹剔透,精美绝伦,是中国兵器中的瑰宝,作用为礼仪器或陪葬品,存世不多。主要品种:玉钺,玉刀。 夏商时期,服装、礼仪、语言、生产方式相近的族群逐渐认同,有了诸夏的概念。原来生存于诸夏中间而又外于诸夏的族群,即成为四夷。西周末至春秋,诸夏曾受到四夷严重的威胁。“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2)”。诸夏不可能指望周王来保护,周王本身,正是由于挡不住犬戎而迁都的。这种现实刺激了华夏的民族情绪之高涨,夷夏之辩兴起,“尊王攘夷(3)”在神州大地上第一次被提出,春秋五霸出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存亡继绝,北伐山戎,以

抗战十大谣言之委员长卫队

抗战十大谣言之委员长卫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艰苦抗战,中国终于取得胜利。然而这一段岁月中的人与事,却在后人的转述中逐步走样。在日本投降69周年之际,观察者网特地推出“抗战十大谣言”系列,以正视听。之前已刊发《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名将”张灵甫》、《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孙立人活埋日军》与《抗战十大谣言:起底“钓鱼帖”》。】 说到国军精锐,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两个“械”——抗日战争时的徳械与解放战争中的美械。关于“美械”的记载很详实,与之相比,国军的德械部队却“传奇”得多。 中国特种兵的先驱:委员长卫队? 传统上,国军德械师包括著名的88师、87师、36师与税警总团。而近年来,又有一支所谓“委员长卫队”半路杀出。有关这支部队最初描述已不可考,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类似的小说家言论,署名“谢海云”的作者发表在《文史春秋》2004年第4期的《中国宪兵:600人击退两万日军》被搬上网,则可看做此说法广泛流布的滥觞。此后,伴随着《六十多年过去了,还有谁记得这些事!》的风靡,这一故事流毒甚广。

这支部队的初次登场据称是在“1934年民国政府的国庆阅兵大典”,“完全的德国军队装束,配备最先进的德国全自动冲锋枪,军容整齐,士气高昂,一举一动都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部队登场后,“英国大使十分惊愕,日本大使则面色阴沉,德国大使则非常自豪,微笑着对法国大使说:‘瞧!这是我们德意志的军官所训练的军队,完全是德国军队的亚洲翻版。’” 至于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文章讲述了“委员长卫队在南京保卫战中以两个营600人兵力对抗日军甲种梅村师团”的血战历程。“平均每个士兵要坚守25米长的阵地,面对50名日军精锐部队的士兵,但胜利者依然是中国人。”梅村师团长在久攻“委员长卫队”阵地不下之后,居然亲自拔刀带队冲锋,导致佩刀被“委员长卫队”缴获。 这段“史实”是如此传奇,直到近年才有抗战神剧“超越”。至于文章的内容更是错漏百出。 首先,文章号称卫队的对手是日军最强的第250梅村师团,编制有24联队(日军甲种步兵师有4个),在遭到“委员长卫队”的沉重打击后伤亡达两万人。且不说南京会战中日军参战师团(第3、5、6、9、13、16、18、104师团)里没有这个“梅村师团”,二战中整个日军都不存在250师团。对于所有的疑点,文章用

中国古代兵器大全

十八般兵器指中国民间对古代兵器的泛称。源于“十八般武艺”之说。中国古代兵器,种类繁多。大致有以下几类: 【长兵械】 1.朴刀2.象鼻刀3.双手带4.春秋大刀5.长杆尖大刀6.青龙偃月刀7.龙头状元刀8.三尖两刃刀9.乾坤日月刀10.枪 11.龙枪 12.凤枪 13.拐枪 14.抓枪 15.线枪 16.锥枪 17.棰枪 18.铁枪 19.旗枪 20.梭枪 21.花枪 22.拐刃枪23.拐突枪24.短刃枪25.短锥枪26.单钩枪27.双钩枪28.板门枪29.鸦项枪30.蒺藜枪31.九曲枪32.三眼枪33.雁翎枪34.虎牙枪35.梨花枪36.环子枪37.透甲枪38.火焰枪39.金钱枪 40.蛇镰枪 41.铁构枪 42.欺胡大 43.巴尔恰 44.留客住 45.竹条镖 46.大鹏鸟枪 47.捣马突枪 48.十字镰枪 49.太宁笔枪 50.苗族村枪 51.太极大枪 52.伞头蛇尾枪 53.三尾短标枪 54.少林挠钩枪 55.双头钩镰枪 56.蛇矛 57.双头蛇矛 58.戈 59.少林戈 60.青龙戟 61.三戈戟 62.九曲戟 63.典韦戟 64.月葫戟 65.钩镰戟 66.方天画戟 67.少林蛇尾戟 68.殳 69.战国殳 70.少林殳 71.齐眉棍 72.夹刀棍 73.连珠棍 74.梢子棍 75.两头梢子棍 76.龙棒 77.杵棒 78.马棒 79.抓子棒 80.狼牙棒 81.牛头杆棒 82.拦马橛棒 83.带矛狼牙棒 84.武当玄武棒 85.行者金箍棒 86.锚斧 87.月牙斧 88.凤头斧 89.鱼尾斧 90.鳌头斧 91.长柯斧 92.宣花斧 93.矬子斧 94.车轮斧 95.钺 96.对钺 97.套钺 98.铲钺 99.降魔钺 100.月上钺 101.双手钺 102.马叉 103.火叉 104.飞叉 105.叉杆 106.苗叉 107.三头叉 108.龙须叉 109.牛角叉 110.三股叉 111.四平叉 112.五股钢叉 113.抱头钢叉 114.捻军铁叉 115.少林独股 叉 116.笔挝 117.鹰爪 118.朝天爪 119.金龙抓 120.笔砚抓 121.金瓜锤 122.悬星锤 123.朝鲜打糕 槌 124.燕子 125.燕咀 126.金牛 127.雷震 128.阴阳 129.夜战 130.风翅 131.九曲 132.五齿 133.元宝铁 134.梅花镏金 135.风翅镏金 136.燕翅镏金 137.齿翼月牙 138.九齿迎风 139.沙氏燕子 140.长铲 141.月牙铲 142.金钟铲 143.葫芦铲 144.凤翅铲 145.槊 146.掌槊 147.禹王槊 148.枣阳槊 149.混唐槊 150.护手槊

兵器发展史

第一讲兵器发展史 [活动主题] 兵器发展史 [活动目标] 通过对兵器发展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兵器发展的阶段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影响兵器发展的因素及我国及世界武器装备的现状 2.通过设计一件兵器,培养学生象想力及简单的作图能力 3.通过撰写“兵器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的小文间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教案及课件,了解学生的现状 学生阅读《兵器》、《世界兵器》等书籍 [实施过程] 1、军事史专题选修课绪论 古人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又曰:“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和平与发展故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时代潮流,然而,战争却不时睁大眼睛伺机为虐。 纵观历史,人类文明史上何曾有过“真正的和平”?据学者们统计:在世界文明史的5000多年里,人类共经历了大小14550次战争,和平时期仅为292年,如果把这5000年当作一天来计算,在24小时中,就有23个小时在打仗。时至今日,战争已经吞噬了35.4亿人的生命,它消耗的财富难以计算。只在20世纪的50年里,人类用于战争的费用就高达47万亿美元。这一惊人的数字,可供全球人口50年的生活消费,或让5亿多个家庭都能享有一座豪华的宅院。当人们在两次世界大战的血与火中挣脱出来,试图建立和平家园时,接踵而来的局部战争却把人们的希望化为泡影。调查显示,二战结束以来,引发了近800场局部战争,其中美国参与的就有50多次,大约有1000万人死于战火。遗憾的是,这些血淋淋的数字无法阻止战争疯子们一次又一次地刮起战争风暴。 冷战结束后,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军事集团,北约并没有因为华约的消亡而停止自己的步伐,相反,正变本加厉地扩充着自己的势力,更加充满了进攻性和支配世界的愿望。这次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就是明目张胆的挑衅,这不能不使我们警惕。 我们不否认当今世界和平是主流,发生针对我国的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很小,大战在短时间内打不起来。但是,涉及我国领土主权、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的局部战争不能排除,军事冲突难以避免。我国的周边环境十分复杂,有酿成局部武装冲突的危险;有的推行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对我国构成现实的军事威胁。可见,在一个历史时期内,我国还面临着多元的潜在的和现实的军事威胁。因此,我们要居安思危,加强国力和国防建设,做好充分准备来制止战争,赢得和平。 回顾历史,反观现实我们要问:为什么塞拉利昂局势依然复杂?为什么恐怖大王从天而降?为什么“和平之城”和平难得?为什么印巴克什米尔冲突旷日持久?为什么埃厄边界剑拔弩张?为什么巴以冲突流血不断?为什么阿富汗和平遥遥无期?…… 我们渴望和平,但我们决不畏惧战争,我们要研究战争距我们有多远?什么会导致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