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用量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用量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用量栀子(学名:Gardenia jasminoides),又名栀子花、海丰栀子、苦丁香、单毛栀子,是常见的中草药之一。

它是茜草科栀子属植物的果实,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食品和美容保健品中。

栀子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常见的用量与用法也有很多种。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栀子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用量。

一、栀子的功效与作用:1. 清热解毒:栀子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帮助消除体内的热毒,缓解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症状。

2. 祛风散寒:栀子具有祛风散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身体酸疼等症状。

3. 滋补肝肾:栀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补充肝肾的气血,对肝肾虚弱引起的症状如头晕、视力模糊、腰腿无力等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4. 促进胆汁分泌:栀子可以促进胆汁分泌,帮助消化脂肪,改善消化不良、胃胀等症状。

5. 祛斑美白:栀子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具有抑制黑色素的生成,减少色素沉着的作用,因此常被添加到美白和祛斑产品中。

6. 抗菌消炎:栀子中的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消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痤疮、疮疖等皮肤感染性疾病。

二、栀子的用量与用法:1. 冲剂:将栀子适量研磨成粉末,取1-2克加入开水中冲泡,可饮用。

每日1-2次。

2. 煎剂:将栀子适量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30分钟左右,然后取出渣滓,留下煎剂,可饮用。

每日1-2次。

3. 浸泡剂:将栀子适量放入热水中浸泡20-30分钟,然后取出渣滓,留下浸泡液,可饮用或用于外用。

每日1-2次。

4. 散剂:将栀子适量制成细末,然后按照医生建议的剂量进行服用。

每日1-3次。

需要注意的是,栀子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可过量使用。

一般情况下,每次用量不超过3克,每日用量不超过6克。

同时,由于栀子具有寒凉性质,体质偏寒的人群、孕妇和小儿慎用。

使用栀子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并遵循使用说明。

综上所述,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滋补肝肾、促进胆汁分泌、祛斑美白、抗菌消炎等多种功效和作用。

栀子的调研报告

栀子的调研报告

栀子的调研报告栀子的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栀子是一种常见的中国传统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栀子的品种、产地、形态特征、药用价值以及栽培技术等方面的情况,为栀子的种植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方法和步骤:1.文献调研:查阅相关图书、期刊和互联网上的资料,了解栀子的基本情况。

2.田间调查:走访栀子种植者,了解栀子的种植技术和市场需求。

3.专家访谈:与栀子种植、加工和销售的专家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经验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栀子的品种多样,有大白花、小白花、厚瓣和红花等不同品种,其中以大白花和小白花最为常见。

2.栀子主要产地为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适宜栀子的生长。

3.栀子是一种常绿灌木,株高约2米,叶片椭圆形,花朵为黄色或白色,具有浓郁的香气。

4.栀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祛风散寒等方面,广泛用于中药配方中。

5.栀子的种植技术要点包括选择适宜的土壤、合理施肥和浇灌、严格控制病虫害等,同时要注意采摘和加工过程的卫生与质量控制。

6.栀子的市场需求旺盛,主要用于中药制品、保健品和调味品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四、调研建议:1.加强栀子的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培育新品种,提高品种的适应性和药用价值。

2.加强栀子的标准化种植和加工技术的推广,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加强栀子的市场营销和推广工作,拓展国内外市场,增加栀子产业的收益。

4.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推动栀子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五、调研收获和心得:通过本次调研,我对栀子的品种、产地、形态特征、药用价值以及栽培技术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栀子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还存在品种较少、栽培技术较粗放、市场推广不足等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推动栀子产业的发展,为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的繁荣作出贡献。

栀子作用与功效

栀子作用与功效

栀子作用与功效
栀子是一种植物,又被称为栀子花,主要产于中国南方地区。

栀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和保健品的制作中。

栀子的主要作用和功效如下:
1. 清热解毒: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感冒、发烧、咽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栀子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来帮助体内排毒,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

2. 消肿散结:栀子具有消肿散结的功效,可以有效帮助治疗疮疡肿痛、瘰疬等疾病。

栀子中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促进纤维组织再生而起到消肿散结的作用。

3. 抗菌作用:栀子中的成分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对于皮肤感染、肠道感染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4. 抗氧化:栀子中富含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缓细胞老化和疾病发生的速度,起到抗衰老和保健作用。

5. 改善消化功能:栀子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可以增加胃液的分泌和消化酶的活力,帮助消化食物,缓解消化不良和胃脘痛等问题。

6. 抗炎止痛:栀子中的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用于缓解关节炎、筋骨疼痛等风湿病症状。

7. 促进睡眠:栀子具有轻微的镇静和安神作用,能够缓解焦虑、失眠等问题,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总的来说,栀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抗菌、抗氧化、改善消化功能、抗炎止痛和促进睡眠等多种作用和功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栀子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可过量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栀子规格分级及其质量评价研究概况

栀子规格分级及其质量评价研究概况

栀子规格分级及其质量评价研究概况标签:栀子;统货;规格;分级;质量评价;综述栀子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栀子具有良好的抗炎、抗氧化、抗血管平滑肌增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抗血小板凝聚和促进胆汁分泌、保护胰腺细胞等方面的药理活性[1-2]。

因生栀子味苦性寒,易伤中气,故有些以炮制品组方用于临床。

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3]收载含栀子的中药成方77首,其中应用生栀子57首,如八正合剂、黄连上清片等;应用姜栀子11首,如小儿清肺止咳片、导赤丸等;应用炒栀子6首,包括龙胆泻肝丸、二母宁嗽丸等;应用焦栀子2首,包括茵芪肝复颗粒和荷叶丸;还有栀子提取物1首,即茵栀黄口服液。

栀子饮片的品质与其产地、外观形态、内在化学成分,以及炮制工艺规范与否密切相关。

目前,栀子产地分布广泛,各地炮制加工方法不一,饮片质量参差不齐,各地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尺度不一,难以实现饮片质量的统一控制[4]。

笔者从栀子的药源、产地变迁、商品分级及其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栀子饮片分级管理提供参考。

1 药用品种现状1.1 市售品种混乱目前,我国栀子有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海南栀子(Gardenia hainanensis Merr)、狭叶栀子(Gardenia stenophylla Merr)和匙叶栀子(Gardenia angkorensis Pitard)、大黄栀子(Gardenia sootepensis hutchins)、大花栀子(水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var. radicans Makino)、花叶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Variegata)等10余个品种[5]。

全国商品药材主流品种为山栀子,其他品以致大量的栀子次品及水栀子涌入市场,导致栀子品种混乱、药材质量降低。

栀子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栀子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栀子的药理与临床应用发表时间:2011-05-16T16:24:11.2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5期作者:杨慧文[导读] 对栀子的临床药理及应用中的经验、注意事项等做了详细、科学的分析。

杨慧文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铁人医院 163416)【中图分类号】9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5-0257-02【摘要】探讨栀子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对栀子的临床药理及应用中的经验、注意事项等做了详细、科学的分析。

栀子——豆豉、栀子——连翘、栀子——干姜、栀子——高良姜、山栀——姜黄、充分发挥栀子的作用。

【关键词】栀子药理临床应用栀子原名卮子,《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李时珍说:“卮,酒器也。

卮子象之,故名。

俗作栀。

”性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主要功效为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本品苦寒降泄,轻清上行能解肌肤之热;入气分而泻火,能泻心、肺、胃火而除烦止呕,且善于清透疏解郁热,表里有热时可起双解之效;入血分而凉血解毒,故可用于治血热迫血妄行的出血证。

又因苦能燥湿,自上达下,使湿热从二便分消,清上、中、下三焦的湿热,有清热利湿之功。

取其解毒利尿效能,可治黄疸;以其凉血解毒作用,可治血淋疮疡。

现代药理研究:栀子含栀子素、栀子甙,去羟栀子甙和藏红花素、藏红花酸、熊果酸等。

栀子煎剂及醇提取液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并能降低血中胆红素,可促进血液中胆红素迅速排泄。

栀子除有利胆作用外,还有促进胰腺分泌作用。

栀子及其提取物有明显的降低胰淀粉酶作用,而其酶解产物京尼平的增加胰胆流量作用最强,持续时间较短。

对胃肠道,认为京尼平对胃机能产生抗胆碱能性的抑制作用。

对溶血性链球菌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有降压作用,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栀子——豆豉栀子苦寒,降火泄热;豆豉辛苦而寒,主升主散,宣散郁热。

二药配对,栀子导热下行而清泄胸膈间烦热,豆豉透热于外而宣解胸膈间郁热,一清一解,清解适宜,发汗解肌,宣透表邪,清泄里热,解郁除烦。

栀子功效和作用

栀子功效和作用

栀子功效和作用栀子,又称黄栀子或黄草栀,是常见的中草药之一,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

栀子在中医药学中有很长的历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保健。

栀子可以入药,并可制成栀子饮片、栀子萃取物等形式。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栀子的功效和作用。

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栀子寒性,味苦,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

栀子可用于治疗热毒邪热引起的感冒、喉咙疼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栀子还可以改善湿热引起的皮肤病,如湿疹、痤疮、疖子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痒的作用。

栀子具有泻火的作用。

栀子内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可以有效泻火解毒,舒肝降火。

栀子可用于治疗肝火旺盛引起的头晕目眩、咽干口苦、烦躁易怒等症状。

栀子还可以帮助消化,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胀等问题。

栀子具有杀虫作用。

栀子有一定的杀虫功效,可以用于驱除肠道寄生虫。

栀子饮片可经常服用,有益于预防和治疗蛔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病。

栀子具有利尿作用。

栀子有利尿的作用,可以有效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和毒素。

栀子可用于治疗水肿、尿道感染等症状。

栀子还可以促进体内废物代谢的排泄,清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

栀子具有抗菌作用。

栀子富含一种叫做栀酚的成分,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和杀死多种细菌和真菌。

栀酚还可以帮助减少皮肤上的炎症和痤疮,保持皮肤的健康。

栀子还具有镇痛作用。

栀子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减轻身体的疼痛感。

栀子可用于治疗胃肠道疼痛、妇科疼痛等症状。

栀子还常用于缓解经前期综合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

总之,栀子作为一种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杀虫、利尿、抗菌和镇痛等多种作用。

栀子功效广泛,可用于治疗各种病症,并有助于促进身体的健康与养护。

然而,使用栀子时应注意合理用量,并避免过量使用。

同时,由于栀子具有寒凉性质,阴虚体质的人群慎用。

最好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栀子药物,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栀子功效与作用

栀子功效与作用

栀子功效与作用
栀子是常见的中药材之一,具有较为丰富的药用价值。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清热解毒:栀子性寒,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毒病症,如急性咽炎、降火目赤、溃疡、痈疽等。

栀子含有的酮、三萜、黄酮类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

栀子还可用于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治疗中暑热盛、便秘等病症。

2. 利尿通淋:栀子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尿少、尿赤等尿路不畅的症状。

栀子中含有的甙类化合物能促使肾小管重吸收减少,从而增加尿量,帮助排出体内的废物和毒素。

3. 活血化瘀:栀子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瘀血阻滞所致的病症,如疼痛淤血、经闭症、跌打损伤等。

栀子中的花色甾醇成分有扩张小血管和增加血液流动的作用,具有活血化淤、解瘀消肿的作用。

4. 舒肝理气:栀子有舒肝理气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肝胆不调、胸肋疼痛、胸闷胁痛等病症。

栀子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改善肝胆气机的运行,舒缓肝气郁结,具有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的功效。

此外,栀子还有降脂、解毒去积、止痛、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作用。

栀子果实可入药,常见的药用形式有栀子茶、栀子煎剂、栀子酒等。

需要注意的是,栀子性寒,寒凉体质的人不宜过多食用,孕妇、儿童、脾胃虚寒者慎用。

总之,栀子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其功效与作用丰富多样,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活血化瘀和舒肝理气等作用,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疾病治疗中。

但仍需谨慎使用,遵循药品剂量和使用方法,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在使用栀子作为药材时,最好先咨询医生或中药师的意见,以确保安全和合理的用药。

炮制综述——精选推荐

炮制综述——精选推荐

栀子的炮制及临床应用摘要:栀子为常用中药, 来源于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 ides Ellis) 的干燥成熟果实[1].别名黄枝子(《广西中药志》)、山栀子(《药性论》)、枝子(《唐本草》)等,是茜草科(Rubiaceae)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临床常生用或炮制用。

主入心、肺、肝、胃经;能清热泻火、凉血。

主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消渴、目赤、衄血;临床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止血、扭挫伤等疾病[2]关键词:栀子;炮制方法;化学成分正文:栀子药用古今有生、熟之分,制熟以炒为主,根据炒的程度又有微炒、炒黄、炒焦、炒黑等数种方法,其中炒黑沿用时间较长,应用范围也较广,现今沿用有生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碳、酒栀子、姜栀子、盐栀子等[3]。

一、炮制方法研究栀子的药用记载始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栀子的传统炮制方法繁多, 渊源已久。

据记载[4] , 有生用、甘草水浸、煨、烧、炒(单炒、盐水炒、童便炒、姜片炒、乌药炒、蒲黄炒)、炙等方法。

在现代炮制方法中, 除了继承传统的炮制方法外, 也增加了一些新的炮制方法。

1.古代炮制方法:汉代为擘法( 《注解伤寒论》) , 晋代有烧末的记载( 《肘后备急方》) , 唐代为去皮用( 《备急千金要方》) , 宋代则为槌碎( 《太平圣惠方》) 烧存性( 《普本》) “炒”(《校注妇人良方》) 和“姜汁拌炒”( 《疮疡经验全书》) 等炮制方法, 元代则出现有“炒焦”法和“治血病炒黑用”的论述( 《丹溪》) 明代和清代大部沿用上述方法, 但亦有用酒炒者( 明·《万氏女科》) , 清代( 《本草备要》) 还有“生用泻火, 炒黑止血, 姜汗炒止烦呕, 内热用仁, 表热用皮”的论述[5] 。

历代沿革见表1。

2.现代炮制方法:不加辅料炮制方法自63 版药典以来都有明确规定:1)栀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碾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栀子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概况
【摘要】栀子为茜草科植物,含有栀子素、栀子甙等,能利胆保肝、降压、镇静、降温、镇痛;具有抗肿瘤、抗病毒、降血糖、解热抗炎等作用,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

【关键词】栀子;临床应用;药理作用
栀子(cape jasmine fruit)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

别名:黄栀子、山枝子、大红栀、白蝉。

栀子,其味苦、性寒,入心、肺、三焦经,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热利湿的功效。

在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对栀子的药用价值就有记载。

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不但介绍了栀子名称的来源,还进一步提到了栀子可“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现代研究发现,栀子中含有丰富的栀子素、栀子甙、去羟栀子甙、黄酮、鞣质、藏红花素、藏红花酸、熊果酸等,能利胆保肝、降压、镇静、降温、镇痛。

为有利于栀子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现就近几年来对栀子的药理和临床疗效研究综述如下。

1 临床应用
1.1 治疗软组织损伤[1]
栀子碾成粉未,加红糖与夹生饭适量调制成厚糊状,局部外敷。

1.2 治疗黄疸[2]
将茵陈蒿4g,栀子3g,黄芩2g,车前草4g煎制成药液,每日两次,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有明显的退黄作用。

1.3 治疗不寐[3]
《伤寒论》方栀子豉汤,败酱草15g,白茯苓50g,炒栀子10g,淡豆豉10g,加减,每日1剂,分别于午休及晚睡前半小时各服1次,功效清热除烦,主治虚烦不寐等症。

1.4 治疗寻常性痤疮[4]
栀子豉汤加减连翘、黄连、赤芍药、牡丹皮、浙贝母、天花粉、半夏、皂角刺、柴胡、黄芩适量,治疗痤疮有明显效果。

1.5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急性胰腺炎[5]
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复方栀子大黄汤(栀子10g,生大黄
15-30g,丹参10g,绿萼梅6g,水煎15min,取药液200ml),每日分2次口服或经胃管注入。

本方能促进毒物排出体外,缓解腹痛、腹胀,解决肠道细菌易位,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有效药物。

1.6 治疗卵巢囊肿[6]、功能性子宫出血、阴痒等妇科病
采用民间验方栀子辣蓼汤加味治疗卵巢囊肿,2个月为1疗程,疗效确切。

1.7 治疗脑出血急性期[7]
在完全遵循给予脱水、降压、预防并发症及对症治疗等西医常规处理治疗方案的同时加用栀子金花汤(栀子15g,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大黄6g),每日水煎1剂,每次150ml鼻饲,每日2次。

用本方治疗中风急性期,不但可使痰热速下,还可引亢火下行,急下存阴,防止脱证的发生。

本方在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血肿吸收等方面均有较好疗效。

1.8 栀子的镇痛作用[8]
栀子内治多与黄芩、黄连、龙胆草等清热泻火之品相伍,而外治每与大黄、蒲公英、乳香、没药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痛药合用。

其止痛作用,以外治为多,但栀子外治不仅治疗“外病”,也常用于治疗“内病”,如癌性疼痛等,现代临床还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2 药理研究
2.1 抗肿瘤作用[9]
分别采用荷瘤小鼠s-(180)肉瘤和肝癌模型,灌胃栀子提取物10g.(kg.d)~(-1),qd×10d,结果栀子提取物能抑制荷瘤小鼠s-(180)肉瘤和肝癌的增重(p孙旭群[14]等采用灌胃的方法,观察栀子苷对正常大鼠和由异硫氰酸1萘脂所致的肝损伤大鼠6h内胆汁排泌量及胆固醇、总胆红素、直接和间接胆红素的影响,结果栀子苷0.2、0.4、0.8、1.6g/kg,均能明显促进正常大鼠和由异硫氰酸1萘脂所致的肝损伤大鼠6h内胆汁排泌量(p<0.05或p<0.01),对胆固醇、总胆红素、直接和间接胆红素没有明显影响,表明栀子苷具有利胆作用。

2.6 中枢神经系统方面作用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模型组和栀子总环烯醚萜苷(20、10、5mg/kg)组,采用自体血注入诱发大鼠脑出血模型,结果20~10mg/kg栀子环烯醚萜苷组脑出血后h0-1表达水平及脑组织mda含量明显低于脑出血组(p<0.05),sod活性明显高于脑出血
组(p<0.05),表明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可以抑制脑出血后h0-1表达,增强抗氧化能力,从而减轻脑水肿[15]。

李伟华[16]等选用sh-sy5y细胞,采用缺氧、复氧结合缺糖、复糖的方法,对其进行攻击,模拟人体神经细胞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观察黄芩苷、栀子苷对此损伤的治疗作用,结果缺氧、缺糖8h结合复氧、复糖12h对神经细胞可造成明显损伤,导致sh-sy5y细胞突起皱缩、变圆,可见有部分细胞漂起,细胞轮廓不清,凋亡率明显上升,线粒体的活性下降,而黄芩苷、栀子苷可以显著减轻上述损伤,表明黄芩苷、栀子苷对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的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

朱江[17]等用3.0g和1.0g浸膏/kg2个剂量进行试验,探讨单味栀子75%甲醇提取物对炎症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栀子浸膏对醋酸诱发的小鼠扭体反应有一定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26.8%和
18.9%,提示生栀子甲醇提取浸膏有显著的抗炎和一定的镇痛作用。

2.7 毒性作用[18]
王波等用大鼠作为实验动物,研究了栀子水、醇提取物的毒性作用。

方法是灌胃给药3d后,解剖大鼠,栀子水提物、醇提物、京尼平苷大剂量组肝重量增加,指数增大,与空白组相比(p<0.01),肾脏重量轻度增加,光镜下可见各给药大剂量组肝细胞明显肿胀变性,部分肝细胞坏死,汇管区有大量的毛细胆管增生,肾曲管不同程度肿胀,表明大剂量的栀子水提物、醇提物及京尼平苷导致明显的肝、肾病理学改变,具有肝、肾毒性。

3 结语
栀子作为原产于我国的中药材,在各地广有栽培。

栀子花、叶、果实等均可入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栀子的有效活性成份被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在解热镇痛、镇静催眠、保肝利胆、抗炎杀菌、降压、防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免疫抑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故应深入研究其有效成份,并进行分离提取,进一步证明它们的毒性和疗效,以便开发研制毒性小、疗效高的新型药剂。

参考文献:
[1] 袁晓妮,柳琴,杜永秀.红糖调制栀子粉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护理学报,2007,14(2):39
[2] 王妮.茵陈栀子汤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疗效观察.中国保健(医学导刊),2006,14(20):34-35
[3] 范桂滨.败酱茯苓栀子豉汤治疗不寐120例.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13(1):27
[4] 回义龙.栀子豉汤加减治疗痤疮体会.河北中医,2005,27(9):681
[5] 王炜.复方栀子大黄汤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研究.河北中医,2001,23(4):252-253
[6] 来俊英,段长祥,何恩梅.栀子辣蓼汤治疗卵巢囊肿80例临床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总(62):145-147
[7] 荣晓琦,张保伟.栀子金花汤治疗脑出血急性期60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02,11(5):341
[8] 腾佳林.栀子及其复方治疗痛证临床应用概况.湖北中医学
院学报,2002,4(4):45-47
[9] 林蔚,潘竞锵,吕俊华,等.栀子抑制小鼠s-(180)和肝癌及促进小鼠肝癌细胞凋亡作用.中国医疗前沿,2007,2(8):4-6 [10] 郭珊珊,王意忠,王秀坤,等.栀子提取物zg对单纯疱疹病毒i型吸附量的影响.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7,27(4):321-325
[11] 黄洪林,杨怀瑾,刘立超等.栀子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1):1-3
[12] 杨鸿,李慧,张文生,等.复方栀子注射液解热抗炎作用的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5)
[13] 张德权,吕飞杰,台建祥,等.栀子黄色素对四氯化碳肝损伤小鼠的影响.营养学报,2002,24(3):269-273
[14] 孙旭群,赵新民,杨旭.栀子苷利胆作用实验研究.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5)
[15] 杨奎,石娅萍,向靓,等.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对脑出血大鼠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的影响.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8,19(1):9-11
[16] 李伟华,朱陵群,王硕仁,等.黄芩苷、栀子苷对神经细胞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国药学杂志,2004,39(5):344-346
[17] 朱江,蔡德海,芮菁.栀子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中草药,
2000,31(3):198-20
[18] 王波,杨洪军,高双荣,等.栀子对大鼠肝肾毒性的病理学观察.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5):45-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