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女性题壁诗-最新年文档

合集下载

清代女性“和友诗”论

清代女性“和友诗”论
刻。

张襄 , 金缕 曲》 《 作《 题 锦槎轩诗集》 : 道 “ 一夜观星堕 , 步珊珊碧
空 飞下 , 水仙花朵 , 名将儒风从来少 , 况有雏凤新课 。喜娇 小 才偏胜 , 砚匣琉璃 随身抱。 左 拂红笺吟尽书窗火 。 九天外 , 落珠 唾。凝妆镇 日临池 , 坐好清闲书禅 画圣。香名早播。始信大家 声调别 。 慧他年谁过 。 福 觉展卷 自惭形沈 , 依是人间伤 心者 , 怕 郊寒 岛瘦诗难可 。 拈此 阕 , 代酬和”极力推重张襄的诗才 。 , 张
结谊最典 型的模式就是 三国 中的“ 园三结义 ” 这种 “ 桃 , 歃血
为 了保证 自己妻妾成群而相安无事 , 男权社会 中的主体 即男 性可谓用尽 了心思 , 他们的 自私和放纵将女性置于共事一 夫 的尴尬境地 , 她们之间的关系相互对立 、 拔弩张 , 使 剑 而认 为
女性之间没有情谊 , 这正是文字社会 中, 治文化体系性别 防 政
御 和性别统治 的策略之一 。而在历代女 性 自己的书写 中, 同 性之间 的关系也是疏离的 , 高度的“ 内闱化” 已将女性成功 隔 离 。她们往往囿于 自家的闺房和庭 院, 孤独地诉说 自己的不
幸和哀伤。 精神 同调的姐妹情谊
在清代女性 文学 中我们看到 了大量关 于姐妹情谊 的 内
女性友 谊在男 权话语 中是个 陌生 的语词 ,在男性 书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羹 能疗炻 ’郗茹之稍减 , , 帝善之。” 又载 :南宋刘休妻妒 , “ 帝
勒令开小店卖皂焚扫帚 以辱之。 元制妇妒者 , 令其乘骣牛车” 。
中, 它或者缺席 , 或者被描绘成彼此嫉妒和相互排斥 。 自从男 权社会建立之 日起 , 他们就在使用一切手段抑制女性 的再次 崛起 , 正如上帝 害怕 人类联合 起来 , 造成通 天的巴 比伦塔 , 而 威胁 到 自己至高无上 的地位 , 女性情 谊 , 这一逸 出男性话语 之外的神秘力量 , 疑成 了男性最大的心病和 隐患 。因此男 无 性“ 上帝” 千方百计压抑和破坏女性 的联合 , 否定女性情谊 的 存在 , 使其成 为散兵游勇 , 缺乏凝 聚力量 , 于是 , 关女性情 有 谊的内容被男性文本或粗暴或温柔地抹去 。“ 女性情谊在传 说 中被省略 , 匮乏 或谎 言的话语中丧失 了意义而被记忆埋 在 葬起来 , 它变得难 以启齿 , 而且也是 不可言 喻的 。”】 的 [ I 女性 “ 狭隘 ” 自私 ” 和“ 似乎专门为 了衬托男性 的襟怀 和气 度 , 男性

近代报刊诗话中的女性题壁诗

近代报刊诗话中的女性题壁诗
[ 关键词 ] 女性 ; 题壁 诗 ; 近代
[ 中图分类号 ]2 7 I 0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0 5— 4 2 2 1 )2—04 0 [ 10 3 9 (0 1 0 l4— 5 收稿 日期 ] 2 1 0— l 0 0—1 2
[ 作者简介 ] 李德强 , , 男 山东东营人 , 复旦 大学 中文 系中国文 学批评 史专业明清近代文 学与文论方 向博 士生。
流行 。诗 人 在旅 行 中面 对 山川风 月 、 羁旅 愁思 时 , 往 往会 触 动诗 思 , 题 于壁 间 , 为 一 种 特殊 的风 景 。 并 成

子宋 蕙湘 河南 卫题 壁 、 中女子 赵雪 华郯 城题 壁 、 吴 西
陵女子宋娟清风店题壁 、 长沙女子王素音 良乡题壁 等。这些女子题壁诗多反映了国家覆灭的黍离之悲 及流落他乡的身世之感 , 是一部动乱时代女性 真实
方面 , 题壁诗可 以舒缓 情绪 或抒 发情怀 ; 另一 方
面, 由于旅人 的颂扬和传播 , 题壁诗往往流传迅速和
广泛 , 成 为提 高诗 人知 名度 的一 种捷 径 , 以题 壁 也 所
诗的创作数量众多 , 且名篇辈 出。但女性题 壁诗却
极少出现 , 全唐诗》 《 仅有五首女性 的题壁 诗 , 较著
名的乃是三卿女子李 弄玉的三 乡驿题壁诗 ; 五代前
蜀徐 氏姐 妹 的天 回驿题 壁 诗也 广 为人 知 ; 元 时期 , 宋
的女子题壁诗大多悲叹身世的凄凉和婚姻 的不幸 ,
红 颜 薄命成 为她 们 的 代 表 符 号 , 也 引起 了文 人 的 这 深 深 同情 和情感 共 鸣 。晚 清 至近 代 以降 , 纸 逐 渐 报 进 入 日常生 活 , 中也有 大量 的诗 话 登 载 。前 代 女 其

清代女性作家咏昭君诗探析

清代女性作家咏昭君诗探析

清代女性作家咏昭君诗探析作者:张海燕赵望秦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01期自《汉书》记载王昭君史事以来,历代男性诗人吟咏王昭君的作品绵延不绝,而女性诗人创作昭君诗的,在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时期,仅有梁琼《昭君怨》、黄幼藻《题明妃出塞图》等寥寥数首,可谓吉光片羽。

可到了清代,女诗人则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写了众多的昭君诗,蔚为壮观。

她们往往突出男性诗人的重围,以女性独特的情感视角,展示其才智、诗情和史识,从而创作出融情景事理于一体的优秀诗歌,成为清代女性诗作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一、拨尽琵琶恨未终,离情千古与谁同在传统文化“安土重迁”观念影响下,王昭君离宫和番,由中原走入塞漠,远离家人和故乡,从熟悉的生活到陌生的世界,自是异常的凄凉和孤独。

“怜其远嫁”就成为许多诗人咏唱昭君的主题思想,如明人瞿佑在《归田诗话》卷上“昭君词”中所说的:“诗人咏昭君者多矣,大篇短章,率叙其离愁别恨而已。

”清代女诗人也受此文化的深刻影响,描写昭君的离情别恨,哀伤多致。

徐昭华《明妃怨》:“一别深宫出塞垣,黄沙阵阵扑征鞍。

于阗不见花堪采,陇水由来泪未干。

寒风万里吹淅沥,欲扫蛾眉恨无力。

环佩空教入梦魂,胭脂久已无颜色。

试听琵琶弦上声,分明都是别离情。

汉宫窈窕何所见,惟有塞垣寒月明。

冰连野窖乌啼歇,月照长城马嘶绝。

更阑芦管暗吹来,不落梅花落寒雪。

故苑春花陆续生,春风吹不到龙庭。

燕山万里黄云暗,惟有明妃墓草青。

”由离别汉宫开始,节节铺叙,一路写来,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极寒极苦。

中原塞外对比着写,突出胡地气候恶劣,渲染浓重的离愁别恨。

流不尽的“泪”,写不完的“恨”,唱不完的“别离情”,惟有“寒月”、“寒雪”陪伴离愁佳人,可谓景中含情,情生于境,情景交融,韵味不绝。

“故苑春花陆续生,春风吹不到龙庭”,再也感受不到故国之春的温暖,写尽了昭君寒透的绝望心情。

黄沙万里,黄云昏暗,“惟有明妃墓草青”,仅此一点青翠,应是昭君忠魂所化吧!杨琼华《题明妃出塞图》:“胡妆不称纤腰瘦,朔风吹急宫衣透。

古代题壁诗漫谈

古代题壁诗漫谈

古代题壁诗漫谈作者:瞿明刚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5年第09期题壁诗是题诗的一种。

题诗是印刷媒介流行之前原始媒介与语言媒介的结晶,无论从毛笔书法的形式美还是诗词的诗意内蕴美上讲,题壁都是一种审美性、娱乐性传播。

许多文人是把题诗当作一种行为艺术进行自我欣赏的,这从诗人得意的自述中可以看出来。

李白《秋浦歌》其九有:“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杜甫《题郑县亭子》有:“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

”白居易《自问行何迟》有:“逢山辄倚棹,遇寺多题诗。

”杜牧《题桐叶》有:“去年桐落故溪上,把笔偶题归燕诗。

”苏轼《次韵王巩南迁初归》之二有:“平生痛饮处,遗墨鸦栖壁。

”……文人之外还有皇室人物、僧人。

唐代皇帝多爱诗;唐宋时僧人题诗规模空前,亦僧亦诗人的身份使他们雅好题诗,山居幽栖的环境给他们题诗的便利,挥毫向壁的风气更濡染着题诗。

唐五代题诗僧人主要有寒山、皎然、齐己、贯休。

寒山的诗,篇篇都是题壁诗、题竹诗,他在诗中自道:“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

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题诗者甚至不惟男性,妇女也积极参与其中。

唐代著名的红叶题诗传说其实是大众题诗风气与宫女爱情缺失体验相结合的一个隐喻,一个人性关怀。

女主角不限于一人,有天宝宫人的《题洛苑梧叶上》、德宗宫人《题花叶诗》、宣宗宫人《题红叶》。

唐宋文人倡肆狂浪正如酒肆狂饮,常有题诗。

唐之崔涯,宋之魏野,最为著名。

《云溪友议》记载了崔涯题诗倡肆的轶事:“(唐)崔涯,吴楚之狂生也,与张祜齐名。

每题一诗于倡肆,无不诵之于衢路。

”魏野《题壁绝句》:“谁人把我狂诗句,写向添苏绣户中。

闲暇若将红袖拂,还应胜得碧纱笼。

”文士题壁相赠则有倡女的题壁相和。

如唐代赵光远有《题妓莱儿壁》,妓女杨莱儿便有《和赵光远题壁》。

在《全唐诗》和《全宋诗》中,良家妇女也参与了题诗,因此从题诗主体这个方面可以断言:唐宋题诗是大众文化现象。

清代女诗人蔡琰的创作与女性诗歌传统

清代女诗人蔡琰的创作与女性诗歌传统

清代女诗人蔡琰的创作与女性诗歌传统1. 引言1.1 概述清代女诗人蔡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她以其杰出的诗歌才华和对女性主题的敏锐关注而为人所瞩目。

作为清代妇女中罕见的文化人,蔡琰通过她的创作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还对当时社会封建观念下的妇女地位和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蔡琰个人生平与背景、她诗歌中的女性主题与情感表达,以及她对于女性诗歌传统的继承与突破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全面地展示蔡琰作品的卓越之处以及其在当代女性诗人创作中的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介绍了文章选题背景,明确了研究内容和目标。

第二部分将介绍蔡琰生平简介,并探讨当时社会背景与女性诗歌传统对她创作产生的影响。

第三部分将分析蔡琰诗歌中的女性主题和情感表达,揭示她对女性经验的关注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四部分将深入研究蔡琰对于传统女性诗歌形式的继承与改变,以及她在题材、风格、意象等方面对传统的发展和革新。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总结评价了蔡琰作品,并探讨了她在女性诗歌传统中的地位与影响,同时指出了蔡琰对当代女性诗人创作的启示与意义。

1.3 目的通过对清代女诗人蔡琰创作与女性诗歌传统的探讨,本文旨在挖掘并呈现出蔡琰丰富多样的创作成果,阐述她作品中所包含的独特视角和个人体验。

同时,本文还试图通过对比其他女诗人来归纳总结蔡琰在艺术手法、主题选择以及身份认同上所带给传统观念冲击与突破。

最后,文章希望能够准确评价蔡琰作品,并从她身上找寻到对于当代女性诗人创作的启发与借鉴,拓展女性诗歌的表达领域。

以上为“1. 引言”部分的内容。

2. 蔡琰的生平与创作背景2.1 生平简介蔡琰(1734年-1807年),字懿樵,号芳亭,是清代著名女诗人。

她出生在一个文人世家,父亲是进士出身的儒学学者,家境富裕并注重女子教育。

由于家庭环境和自身才情的培养,蔡琰从小就展现出对诗歌创作的浓厚兴趣。

2.2 社会背景与女性诗歌传统清代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较为严格,封建礼教限制了女性的发展空间。

明末清初江南著名女诗人方维仪诗歌论

明末清初江南著名女诗人方维仪诗歌论

明末清初江南著名女诗人方维仪诗歌论宋豪飞【摘要】"Three Chaste Women of Fang Surname" of Tongcheng were praised in the poetic circles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Among them Fang Weiyi 's poem and painting achievements were the highest,but her marriage was short and miserable.She went back to her parents' home to preserve her chastity and breed her nephews.There were quite a few poems by her,but only one hundred or so of them remained.They could be put into two categories: sentimental poems and poems concerned about the society then.The former expressed the moans of chaste women in the feudal society,and revealed their real mental world and life plights.The latter reflected her insight into the social reality then.All her poems had delicate feelings and a sincere sullen style.%江南桐城"方氏三节"于明末清初即享誉诗坛,其中方维仪诗画成就最高,然其婚姻短暂而不幸,归家守志清芬阁。

明清悼夫诗背景下的芳卿悼亡诗解读

明清悼夫诗背景下的芳卿悼亡诗解读

明清悼夫诗背景下的芳卿悼亡诗解读
顾以诺
【期刊名称】《曹雪芹研究》
【年(卷),期】2024()2
【摘要】明清时期女性悼夫之作已经颇有规模,成为悼亡诗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曹雪芹书箱子”背后的芳卿悼亡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与明清女诗人的悼夫诗相比,芳卿悼亡诗显示出更强的个人叙事特征:(1)特殊的、突发的写作场合,使其“有丧而赋诗”;(2)将“未亡”删去,显示出独特的自我身份认知;(3)对亡者的评价,避“德行”而重“风度”。

芳卿悼亡诗的新解读,对我们理解曹雪芹的第二段婚姻有所帮助。

【总页数】11页(P34-44)
【作者】顾以诺
【作者单位】北京曹雪芹学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图形背景理论视阈下的“送别诗”认知诗学分解读——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
2.图形-背景理论下《夜曲》系列诗的认知诗学解读
3.图形背景理论视域下唐代送别诗的认知诗学解读——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例
4.关于新见“芳卿悼亡诗”的通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女诗人陈静渊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考论

清代女诗人陈静渊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考论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二三年第十六卷第六期︵总第九十二期︶清代女诗人陈静渊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考论邵卯仙(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26)摘要:本着对地方文化的探寻和传承,从文学角度和考论角度对陈静渊生平及其诗歌进行研究,试图透过这类作品洞悉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境遇和情感世界,让世人了解一个更本真的女诗人。

关键词:陈静渊;诗歌;意象;略谈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23)06-0077-05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23.06.019收稿日期:2023-05-26作者简介:邵卯仙(1977—),女,山西高平人,副教授,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地方文学。

陈静渊是陈豫朋的女儿,《康熙字典》总裁官陈廷敬的孙女。

陈静渊很有才气,其诗歌成就也较高,但由于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陈氏家族中出类拔萃的男性诗人又多,其诗歌成就也就淹没在男性的诗海中而未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与研究。

陈静渊作为清代晋城为数不多的女诗人,研究其人其诗还是很有必要的。

本着对地方文化的探寻和传承,从文学角度和考论角度对陈静渊生平及其诗歌进行研究,试图透过作品洞悉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境遇和情感世界,让世人了解一个更本真的女诗人。

一、陈静渊生平(一)陈静渊生平略谈目前搜集到与陈静渊生平有关的著作有李锡麟的《国朝山右诗存》[1]、完颜恽珠的《国朝闺秀正始集》[2]、徐世昌的《晚晴簃诗汇》[3]、施淑仪的《清代闺阁诗人徵略》[4]。

《国朝山右诗存》,清嘉庆六年(1801)出版。

《国朝闺秀正始集》,清道光十一年(1831)出版。

《晚晴簃诗汇》,民国十八年(1929)出版。

《清代闺阁诗人徵略》版本很多,有民国十一年(1922)崇明女子师范讲习所铅印本、明文书局清代传记丛刊本、上海书店1987版影印本。

根据以上著作出版时间可知,《国朝山右诗存》出版时间最早,记载陈静渊生平时间最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清代女性题壁诗、清代女性题壁诗内容题壁这种书写形式源于男性诗人,但历代都有女性模仿,明清以降,女性题壁诗呈大盛之势。

翻开明清时期辑录女诗人作品的总集,关于题壁诗的记载比比皆是,陈维崧的《妇人集》、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闰集》、王蕴章《然脂余韵》、沈善宝名媛诗话》、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等,均收入大量的题壁诗。

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身逢战乱,陷入困境的绝命书写清代女性题壁诗的作者多半处于生活动荡的战乱或灾荒时期,尤其是前者。

清初有两次重大的社会变动,一是明末清初的鼎革之变,俞陛云在《清代闺秀诗话》中就指出了这次战乱给清代女性带来的不幸:“明季南都既失,江南佳丽,多被掠北行” {1} ;另一次是太平天国起义。

社会的动乱干扰了深处闺房面前,使她们的身体和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保持人格和贞操,她们不得不选择死亡,因此她们的题壁诗大多是绝命诗,是她们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或唯一的信息。

与女子“内言不出”之传统相比较,绝命诗具有更加深刻的文化意味。

众多的记载指实了她们遗下绝笔的目的,一是表达自己义不受辱的人格和节操;二是希望自己的遭遇能为家人知晓;三则想通过侠义之士将其事迹记载或传播,使其生存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

如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中载:郑启秀,湖南来阳县人,年20 未字,顺治甲午遭兵乱,为乱卒所掠,投湘江,死后七日,尸始浮出,颜色如生,臂系红绫,有《辞世诗》一首:“当年画阁重如珍,谁道离群向水滨。

寄语双亲休眷念,入江尤是女儿身。

” {2} 在危急关头,她向父母郑重禀报的是“入江尤是女儿身”,可见贞节重于生命,是其父母也是整个社会对女子的殷切希望。

《正始集附录》中的江前烈女,因康熙甲寅“吴逆之乱”,被掠入舟,当贼人欲实施强暴之时,坚拒不从,两次投水未果,贼人大怒,将她捆绑埋入沙中,她仍唾骂不绝,口嚼舌血喷贼面而绝。

惨烈而英勇的行为,打动了里人吴迪,吴迪将其葬于跃龙冈,并立碑以为标识。

中女子枯燥但相对安定的生活,将她们驱逐到战火或兵乱的危险其《绝命词》亦充满了刚烈和决绝:“与其辱而生,不如洁而死。

目断山上云,心比江中水” {3 } ,表达了她必死的信念和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些带有自传色彩的文字,与纸质文字颇为不同,由于其特定的地点和表达方式,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了更为具体和更加贴近作者的设想,如同翻开一封隐秘的私人信笺,吸引力恐怕不是来自诗歌本身,更多的是诗歌创作的背景和作者彼时的心境。

复杂的背景和诗歌的合力,能够营造出一种神秘独特的魅力,生打动人心的力量。

二)其他内容除了战乱中的绝命书写外,女性题壁诗中还有抒发羁旅之愁、飘萍之感的内容。

这些出现于客店和驿站的女子手迹,往往是她们在脱离了正常闺中生涯时留下的,诸如灾荒、家门遭难,或因生计所迫,不得不流离迁徙,飘零异乡,她们在诗中也流露出见之于世的希望。

据邓汉仪《诗观》载,他曾于1654 年在山东客栈墙上看到一首署名湘阳女子的题咏,序中道:“庶几君子怜我,不知秽陋之章,风人有心采入金闺之秀云尔” {4} ,明确表示希望自己的诗能为选家看中,收入集中。

这些题壁诗中不乏佳作,正如雷缙所说:“女子题壁诗多佳者,盖红颜命薄,不幸而沦落天涯,抑郁无告,乃不得已而发为诗。

直以血泪丝丝,沁为词华,所作安得不佳?昔人所谓人穷则工诗,洵然。

” {5} 这类的题壁之作主要有如下内容:1.羁旅之愁、漂泊之悲。

古代女性身披裹足之苦,平时极少出行,当她们不得已人在旅途时,往往身体不堪车马劳顿,心理上也难以承受没有安全感的漂泊状态,因此她们的题壁之作丝毫没有男性由于登临或漫游所引发的壮游豪情和思飞逸兴,而是充满愁苦之音。

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附录中多有此类题壁之作,如赵雪华的《郯城县旗亭题壁》:“不扫双蛾问碧是纱,谁从马上拨琵琶。

驿亭空有归家梦,惊破啼声是夜笳。

”作者身份、到虏往北地,或为北嫁的女子旅途思乡之作。

此缘故均无可考,但从诗中昭君马上琵琶”的典故可猜想或为2.灾荒逃难的狼狈形迹和家门遭难、流放迁徙的痛苦。

女性永远是各种天灾人祸的牺牲者,她们无力改变也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任由播迁。

题壁之作记录了她们的遭遇和心境,见证着她们悲惨的命运,浸透了她们的血泪。

雷缙《闺秀诗话》中载:都门贫女,衣衫褴褛,面目凄清,行乞于市,苦无所得,因拾炭为墨,题壁云:‘离乡背景苦奔波,为值年荒受折磨。

踏破绣鞋埋雪径,飘残蓬鬓落尘窠。

沿门乞食推恩少,蒙袂求人忍辱多。

欲赋归欤家莫问,卖珠无婢泪滂沱。

'”3.倾诉遇人不偶之恨。

这样的悲叹是历代女性常见的题材之,在女性题壁诗中也可发现它们的影子。

此类诗的作者多为生长贫家、身份微贱的小妾,她们遭受着封建伦理对女性的歧视压聪慧美丽的才女,她们利用题壁这一独特的方式,将自己的不幸昭示世人,一则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二则希望得到人们广泛的同情和怜悯。

雷缙的《闺秀诗话》载:滋阳县北有新嘉驿,地颇幽倩,会稽女史题诗壁上,诗云:“银红衫子半蒙尘,一盏孤灯伴此身。

恰似梨花经雨后,可怜零落旧时春。

终日如同虎豹游,含情默坐恨悠悠。

老天生妾非无意,留与风流作话头。

万种忧愁诉与谁?对人强笑背人悲。

此诗莫把寻常看,一句诗成千泪垂。

” 表达了诗人身为小妾动辄得咎、俯仰依人的哀痛,诗中还郑重地告诫后来的读者,莫要轻读了自己和泪写成的文本。

前面的自序介绍了自己的身世:“余生会稽,幼攻书史,年方及笄,适于燕客。

”接着又讲述自己才情高妙的林下风致不被丈夫欣赏珍惜,任由悍妒大妇苦加磨折,动辄被笞,行同奴婢,故觉生不如死。

迫,沦为一夫多妻制的畸形婚姻中闺闱争斗的牺牲品。

其中不乏有意味的是她下面的话:“死何足惜?但恐委身草莽,湮没无闻,故忍死须臾,候诸妮子睡熟,潜步后庭,以泪和墨,题三绝于壁。

庶知音读之,悲余生之不测,则余死且不朽。

” {6} 这名女子有着强烈的留名意识,希望通过选家为之传世,并由此获得不朽。

她的预期果然通过题壁行为得以实现,其诗被抄录流传,诸选家纷纷选录,其事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引来大批男女读者的和作,并成为后世题壁女性的楷模。

从以上内容可以窥见女性题壁诗乃是作者陷入性命攸关或生活困境时的匆忙之作,她们题壁的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才华和身世得以明世,最终获得自身价值的社会体认,其中追求不朽的意识异常浓厚,这与清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的留名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清代女性题壁诗兴盛的原因,首先,题壁之作往往是在危急或仓促之中完成,不可能从容地使用传统的笔墨纸砚,墙壁是唯一可供书写的场所。

其次是题壁诗的易于传播。

题壁之作多在旅社和驿站等公开、流动性大的场所,易于为过往旅客阅读并传播,可以很好地完成作者让世人了解自己的愿望。

第三是社会的承认和鼓励。

清代女性创作在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地被纳入主流文化,其话语为男性精英所赏识,这便树立了女性创作的自信和动力。

作为女性自我述写的方式之一,题壁诗有着更加吸引男性注意的魅力。

每有女子题壁诗出,便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同情,纷纷抄录传阅,题诗和之,更有文人加以收集整理,付梓行世,满足了题壁者希望由此获得不朽的心愿,这就极大地刺激和鼓舞了女子题壁行为。

二、收集整理女性题壁诗的热潮及其目的收集女子壁间题作的热潮起于晚明, 最早的一首题壁诗乃于1618 年万历末年发现于山东南部新嘉驿站壁上,前有自序,由 此奠定了女性题壁诗的基本框架和模式: 序中简介其身世, 包括 籍贯、教养、家庭背景、所遇不幸。

而诗则与序互为补充,进 步书写她在突发事件或所遭不测中所受的磨难和痛苦的心境,流露出传世的愿望。

这一组诗的发现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 间和者甚众,晚明选家周之标在 《和会稽女子诗并为解嘲》 和者一时倾海内,笔花墨露两垂垂。

” {7} 他将自己及其他六 位作家的和作都收入选本中, 对女性题壁诗收集整理的热潮起到 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明末清初的选集和轶事纪闻中女子题壁之作 的记载甚多, 许多文人的集子中也都能找到为数不少的女子题壁 诗。

女子题壁诗是如此热门, 以至出现了男性伪作, 其动因之一 与历代文人喜作闺音的传统一脉相承, 他们擅长以香草美人为寄 托,驾轻就熟地借女子口吻言自己情怀; 其二是女子题壁诗比男 性题壁诗更容易引起世人的关注, 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读书人往往 制造假象,以满足自己游戏促狭的心理。

如嘉庆间《四川通志》 云:“鹃红,不知何姓氏,于南沙河富庄驿题壁诗六首,自署蜀 女,后有长跋”,其口吻形式一似其他女性题壁诗,但常州陆祁 孙崇在其《百药斋诗集》中点破了谜底,在记录了以上诸诗后,一时中言:序云:“辛酉正月偕刘大嗣绾、洪大饴孙,宿富庄驿,寒夜被酒,戏联句成六绝题壁上,署曰‘蜀中女子鹃红',已而传和遍于京师,两君戒余勿言。

”李家瑞《停云阁诗话》卷四亦载:有人于山东旅店见维扬女子题壁诗,文词并美,遂钞录之。

过数驿遇故人,偶谈及此,故人问诗工否,其人赞云:‘诗绝佳,但未知貌何如耳?'故人自捋其须曰:‘与仆相似。

'”由此可以想见有些题壁诗乃文人于驿站寄宿时的游戏之作,这就为女性题壁诗的甄别带来麻烦,因此收集者和选家常常详细地注明发现者、发现场所,以此竭力证明其确为女性所作。

这些文人之所以如此热心地收集和保存这些最易消亡的消失者的话语” {8} ,原因极其复杂,其中之一便是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的文人,经历了天崩地坼的大劫难,心中隐藏着不可直言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他们表面屈服于清政府高压兼怀柔的政策,但排满的民族情绪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未曾消弥。

这些在战乱中遭受不幸的女子恰好与他们普遍的感伤情绪相契合,普遍地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同情,有着感召社会的巨大力量,用邓汉仪的话来说,即“丧乱以来,红颜尘土不知凡几,而才女尤为可怜。

” {9} 于是,借丧乱中女子的遭遇言说自己心中的政治不满,成了文人有效地躲避清代高张密布的文字罗网的宣泄方式。

其次,清代实录之风盛行,创作重实证而轻虚幻,无论小说、戏曲、散文还是诗歌,均提倡有史可依,将文学创作比拟历史,而且要求合乎“信史”、“实录”,如黄宗羲所言:“国可灭,史不可灭。

” {10} 但是清初统治者文纲森严,文祸迭起,严重地堵塞了文人的言路,他们又不能轻言国家史事,只好于旁支末梢、稗乘野史中尽其“补史”之责。

而女性题壁的搜辑也成为他们关注的内容,他们与命运多舛的短命才女两相对照,哀其不幸,感己身世,极易产生同病相怜的认同感,进而油然而生为其建立生存档案的高度责任感,正如《然脂集》的作者王士禄在他的《征闺秀诗文书》中恳求天下文士群起拯救妇女诗于危亡之中的呼吁:伏冀当代博雅君子,好事胜流,凡有同心,共为甄采。

或常生细君之书,或囊书,或谢氏闺庭之絮咏,或邮亭驿壁之偶见,或残碑断简之仅存,以及家乘舆志别集脞录之所记载,或属完书,或属只句,如汲冢之断简,譬孔壁之古文,并付邮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