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发热的临床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0 ] 刘致国, 刘翠玲 , 卢井武等. 华佗正脊床 暨华佗治 疗机 临床 观察及治 未病概述[ J ] . 按摩 与康复 医学( 上 旬刊) , 2 0 1 0, l ( 2 ) :
3 —6.
针 灸治 疗 中风病 的 临床 研 究 进 展
程 燕 丁德光 周仲瑜 焦 杨 李家康 章编号 : 1 0 0 6— 0 9 7 9 ( 2 0 1 3 ) 2 8 — 0 1 1 4—0 2
佗夹脊穴奇数穴与偶数穴交替治疗 , 每 日 1次 , 电针 取穴 百会 、 由于现代医疗水平 的提高 , 中风死 亡率 大大 降低 , 从 而使 风池一组 , 华佗夹脊穴 一组。对照 组取常规 穴 , 结果 两者 治疗 得致残率更加突 出。社 会发展使 现代人 对生活 质量提 出 了更 中风 均有 效 , 治疗 组 疗 效 优 于对 照 组 ( P< 0 . 0 5 ) 。 高 的要求 , 而现代康 复技术在神经损伤后促进神经恢 复具有 一 2 . 5 阴 阳 调衡 法 : 东 贵 荣 等 通 过 临 床 循 证 医学 研 究 原 则 运 定 的局 限性 , 人们对针灸治疗 中风疗效 的肯定使 得更多人研究 用 阴阳调衡透刺针法治疗缺血性 中风偏瘫 3 0 7例 , 研究结 果显 或从事针灸治疗 中风。中风病 的病 因病机复杂多变 , 临床 医家 示东 氏阴阳调衡透 刺针法治 疗缺血 性 中风后 偏瘫疗 效 明显优 根 据 自己对 中风 病 因 病 机 的认 识 , 确 定 了不 同 的 治 疗 原 则 。 明 于单纯康 复组 。闫继红 将 1 8 3例 中风后 遗症 患 者分为 阴 阳 代医家秦景 明在《 症 因脉治》 总结道 “ 《 内经》 之论 中风 , 总叙风 经穴透刺组 ( 治疗组 ) 9 2例和独取阳明经穴针刺组 ( 对照组 ) 9 l 邪致病 , 非 专言卒 中暴仆 之证 ……于是河 间发 火性 急速 , 暴 中 例 , 治 疗 组 和 对 照组 总 有 效 率 分 别 为 9 0 . 9 1 %和 8 1 . 6 1 %, 差 异 卒倒 , 皆属 于火东 垣发 气郁 壅滞 , 气 虚受 邪 ; 丹溪 发 因痰 而生 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结论阴 阳经 穴透刺治疗 中风后 遗症 热, 因热而 生痰 。是则《 千 金》 、 仲景 发卒 中病 , 单 主风寒 , 但言 是科学的选经取穴方法 , 其疗效优 于独取阳明经 脉针刺 。 外感 , 故刘 、 李、 朱先生 , 发 主 火、 主气 、 主痰, 兼 内伤 卒 中, 亦全 2 . 6 益肾调督 、 健脾化瘀 : 李汶 阳等 认 为中风病气虚痰瘀 阻 之矣” 。唐宋 以前 多以“ 内虚邪 中” 立论 , 唐宋 以后 , 特别是金元 络证多见 , 其发生 与脑 、 督脉、 脾、 。 肾关 系密切 , 因此对气虚 痰瘀 时代 , 许 多医家 以“ 内风 ” 立论 。而近年来针灸医家根据对 中风 阻络证辨证选穴 , 采用益 肾调督健脾化瘀 针刺法 , 将6 3例缺血 病因病机的研究 , 制定 了各 种针灸治 疗 中风病 的原 则 , 下 面总 性中风气虚痰瘀阻 络证患者 随机两 组 , 治 疗组采 用益 肾调督 , 结近 5年来针灸治疗 中风病 的临床治疗原 则。 健脾化瘀针刺法 , 对照组采用调和气血 、 疏 通经络 的针 刺法 , 结

浅谈按压合谷列缺穴辅助治疗发热的临床疗效

浅谈按压合谷列缺穴辅助治疗发热的临床疗效

两组 治疗 总有 效率比较 ,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 O . 0 5 o结论 :在常规 治疗的基础 上联合按压合谷列缺 穴辅助治疗 ,能够提 高发 热治
疗 效 果 ,及 早 达到 降温 目的 。 【 关键 词 】 按 压 辅 助 治 疗 ; 合 谷 穴; 列 缺 穴; 发 热
[ A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 T o o b s e r v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o f a c u p o i n t p r e s s i n g H e g u c o l u mn i n a d j u v a n t t r e a t me n t o f f e v e r p a t i e n t s .
l i s t e d l a c k o f a c u p u n c t u r e p o i n t he t r a p y . Co mp a r i s o n o f t wo ro g u p s o f p a t i e n t s wi t h c l i n i c a l s y mp t o ms d i s a p p e a in r g t i me o f f e v e r . Re s u l t s :
C J C M 中 医 临 床研 究 2 0 1 3 年 第 5卷 第 1 9期
. 3 1 .
4 讨

善 了微 循 环 瘀 滞 所 致 组 织 供 血 不足 与缺 氧 状 态 。通 过 运用 针刺
《 内经 》 认 为, 剌 血 疗 法 治病 机 制 为调 整 阴 阳 、 疏 通经 络 、
配合放血的方法治疗偏头痛,临床结果表现疗效确切 ,操作简 便 。施用本法时,要严格选穴 ,定位准确,手法操作恰当 ,以

热毒诊断与治疗PPT

热毒诊断与治疗PPT

中药治疗热毒的研究进展
清热解毒中药: 金银花、连翘、
黄连等
现代研究:药 理作用、药效 学、毒理学等
临床应用:治 疗热毒引起的
各种疾病
研究进展:新展
针灸治疗热毒的机制研究 针灸治疗热毒的临床研究 针灸治疗热毒的疗效评价 针灸治疗热毒的安全性研究
热毒诊断与治疗
汇报人:
目录 /目录
01
热毒的诊断
02
热毒的治疗方 法
03
热毒的预防与 调护
04
热毒治疗的现 代研究
05
热毒治疗的临 床案例
01 热毒的诊断
热毒的症状
发热:体 温升高, 持续不退
口渴:口 干舌燥, 饮水不解 渴
烦躁:情 绪激动, 难以平静
便秘:大 便干燥, 排便困难
舌象:舌 质红,苔 黄腻
04 热毒治疗的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对热毒的研究
热毒的概念:中医学中,热毒是指体内热邪与毒邪相结合的病理产物
热毒的症状:发热、口渴、烦躁、便秘、皮肤红肿等
现代医学对热毒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对 热毒进行诊断和治疗 现代医学对热毒的治疗方法:使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等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配合物理疗法、饮食疗法等辅助治疗方法
实验室检 查:血常 规、尿常 规、肝功 能等
影像学检 查:X线、 CT、MRI 等
鉴别诊断: 感冒、肺 炎、扁桃 体炎等
治疗:清 热解毒、 凉血化瘀 等
热毒的并发症
● 发热:体温升高,伴有头痛、乏力等症状 ● 口渴:口干舌燥,饮水量增加 ● 皮肤红肿: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 ●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胸闷气短 ●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 尿频尿急:尿量增多,尿色加深 ● 精神萎靡: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 ● 失眠:睡眠质量下降,难以入睡 ● 心悸:心跳加快,心慌气短 ● 肝功能异常:肝功能受损,转氨酶升高 ● 肾功能异常:肾功能受损,尿素氮、肌酐升高 ● 血液系统异常: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 ● 免疫系统异常: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疾病 ● 内分泌系统异常:激素水平异常,影响身体代谢 ● 神经系统异常: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

《中医应对发热》课件

《中医应对发热》课件
总结词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免疫力,是预防发热的有效方法。
详细描述
中医建议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注意在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的地方进行运动,有助于关,通过精神调养可以预防发热。
刮痧
利用刮痧板刺激体表特定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和排毒,缓解热证。
03
CHAPTER
中医预防发热的措施
总结词
中医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合理的饮食调理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发热。
详细描述
中医建议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和杂粮。同时,要避免过度进食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以防损伤脾胃,降低身体抵抗力。对于发热患者,中医还特别强调要多饮水,以补充体内水分流失。
研究发现某些中药成分具有抗炎、抗病毒、调节免疫等作用,针灸治疗可以调节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等方面的功能。
实验研究成果
目前实验研究方法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动物模型与人体的差异、细胞培养与整体机体的差异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实验研究不足
文献综述结果
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但各治疗方法之间的疗效比较和优劣评价仍需进一步探讨。
总结词: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将发热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等证候类型,并根据不同证候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02
CHAPTER
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开具具有清热解毒、养阴清热、疏风解表等功效的中药汤剂进行治疗。
中药汤剂
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发热,选择具有退热、抗炎等作用的中成药,如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等。
文献综述内容

针灸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

·综述·中国医药导报2020年8月第17卷第23期CHINA MEDICAL HERALD Vol.17No.23August 20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70417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7M610215);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UNPYSCT-201722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自然匹配项目(2017PT14);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优秀创新人才(青年教师)支持计划项目(2018RCQ1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面上项目(2019MS36)。

[作者简介]徐雪娇(1986-),女,博士;研究方向:抑郁症行为学及代谢组学。

[通讯作者]邹香妮(1981-),女,硕士;研究方向:临床护理与护理教育。

近年来,抑郁症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神经精神疾病之一,临床可见情绪低落、悲观厌世、有自杀倾向等表现。

抑郁症的治疗已被列入全国卫生工作重点。

传统的西药治疗主要包括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且大多有困倦、口干、视物模糊等副作用,严重者可见心血管副作用、急性中毒甚至于死亡。

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针灸作为传统方法,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具有效果明确、毒副作用小的优势。

抑郁症属于中医学的“郁证”“癫”范围,《灵枢·癫狂篇》对癫的治疗提出:“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

”提示早在内经时期已经采用针刺放血方法治疗抑郁症。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郁证治则。

古代医家对于抑郁症的探讨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为现代中医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临床借鉴。

1针刺治疗抑郁症根据选穴部位主要分为头针和体针,临床疗效采用抑郁相关量表与血清分子水平检测等进行综合评价。

1.1头针治疗抑郁症中医认为头部为诸阳之会,通过针刺头部穴位,对全身阳气进行综合有效调理,起到醒脑安神,平肝针灸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徐雪娇1李天英1田家华1李欣1刘俊麟1王晶1邹香妮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主要有意识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等临床表现。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摘要】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的临床经验在近年来备受关注。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体内气血平衡,促进疾病的彻底痊愈。

在实际操作中,崔教授依据患儿具体病情,精准施治,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中的操作步骤简单易行,且安全无副作用,深受家长和患儿的信任与喜爱。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到引火归元法对小儿长期发热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在展示了引火归元法在治疗小儿长期发热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崔文成教授,引火归元法,小儿长期发热,临床表现,操作步骤,治疗效果评价,案例分析,治疗应用前景,临床实践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儿长期发热是指儿童连续发热超过3天以上的症状,常见于感染性疾病或免疫系统异常。

目前传统药物治疗常常效果不佳,容易引起药物副作用或耐药问题。

寻求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

引火归元法作为中医经典名家崔文成教授传承并发扬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平复发热的目的。

崔文成教授在长期从事小儿发热临床工作中,通过引火归元法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本文旨在探讨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的临床经验与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2. 正文2.1 引火归元法的基本原理引火归元法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平衡阴阳、调畅气血、归元复原的治疗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引火归元法主要包括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四大方面,以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具体来说,引火归元法可以通过疏通经络、调整气血、激发阳气等方式,促使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加速病邪的排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应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时,崔文成教授深入研究患儿的病情特点和体质,结合中医诊断,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穴位刺血治疗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90例

穴位刺血治疗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90例
o f Wi n d— h e a t Ty pe by Po i nt s Bl o o dl e t t i ng
J I N G F u— j i e ’ , Z H A N G J i n g 2
( 1 . T h e A f i f l i a t e dH o s p i t a l o fS 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o fT C M, 西mn 2 5 0 0 1 l , C h i n a ; 2 . S 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C M, J i an n 2 5 0 0 1 4 , C h i a) n
部涩滞不适 、 闭合 困难。但此不 适感较治疗前减 轻。 眼睑点刺法结合 了眼部 的康复运动疗法 , 点刺完即嘱
患者 闭 眼 , 加强 眼部 肌 肉的训 练 , 增 加局部 组 织 的血 液 循环 , 促 进 神经 的修 复 和 运 动 功 能 的改 善 。此 方 法 的 即刻 效应 显著 , 使患 者治 疗完 马上 觉症状 减轻 , 因而能
J CA M. J a n。 2 0 1 3. Vo 1 . 2 9。 NO. 1
此 轻 松感 在治疗 后 约持续 2— 4 h 。后患者 仍渐 觉 眼睑
合疗法对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值得 临床
应 用和进 一 步研究 。
参 考文 献 :
[ 1 ] 贾 建平. 神经病学 [ M] . 北京 : 人 民卫生 m版社 , 2 0 0 6: 3 3 5— 3 3 7
取 少商 、 商 阳、 关冲 、 大椎 及 双侧 耳 尖穴进 行 刺血 治 疗 , 每隔1 2 h治 疗 1次 , 4次 为一 疗程 。结果 : 9 O例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以沿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

治疗带状疱疹方法很多,优选治疗方案是带状疱疹临床研究的方向之一。

如何减短治疗时间,以及如何减轻后遗神经痛仍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标签:带状疱疹;中医疗法;针灸治疗【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759-01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其特点可以概括为:集簇水疱、单侧发生、带状分布、疼痛剧烈,属于中医学“蛇串疮”、“缠腰火丹”范畴,中医认为与情志不遂,饮食失调,脾失健运有关;其病因病机主要由于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脾胃湿热内蕴,外溢肌肤,兼因外感毒邪,以致湿、热、火毒肌肤而成。

除临床常见的沿神经节段分布的皮肤红斑”水疱外,带状疱疹尚有一些特殊类型,引起面瘫、失明、青光眼、内脏损害等,甚至导致死亡[1]。

1.中医诊治带状疱疹原理1.1带状疱疹的诊治原理带状疱疹治疗的目标是加快疱疹吸收、降低疼痛强度和持续时间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对该病的治疗方法有西医的抗病毒治疗,营养神经剂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等。

早期给予中等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减轻炎症,阻止病毒对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毒性和破坏作用,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但长期使用激素也可以引起复发。

中医针灸,内服中药及外敷,物理治疗等,效果均明显,且毒副作用小。

1.2近期中医治疗的发展近五年来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方法也逐渐在发展,中药外敷”针灸”刺络拔罐”埋线也广泛应用。

眼针等治疗方法经济易用,也可以联合体针辨证选穴”配伍中药辨证内服,疗效显著。

半导体激光照射”短波紫外线等物理治疗技术在加速疱疹吸收、缩短病程、提高机体免疫力、快速止痛、预防后遗症发生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2.中药治疗带状疱疹方案2.1中药内服法带状疱疹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抗病毒、消炎、止痛、预防继发感染及后遗神经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拔 之 。这 对 灸 和针 的 比 较 ,热 症 可 灸 及 灸 的 优 点 和 适 应 症 ,

针灸治热 的理论很 早就 已形成 ,《 内经》 中有针治 热病
之论 ,主要记载 于 《 素问 ・ 刺热》、《 灵枢 ・ 热病 》 素问 、《

水热穴》 等各篇 中,成 为后 世针 治热 病 的重要 依据 。随
患 者 随机 分 为 2组 治 疗 组 4 0例 ,对 照 组 3 2例 ,治 疗 组 采
张仲景在其 《 伤寒论 》 与 《 匮要 略》 中屡屡 论及 阳 金
证用刺法 。张 氏 阳病 用刺 ,其适 应证 主要 有 :一 是 三 阳热 证 ,在于散邪泻热 。如太 阳中风取 风池 、风府 以疏散 风邪 ; 二是热入 血 室证 ,若 是 太 阳病 热入 血 室 刺期 门 以泻邪 热 , 散血结 ;阳明病 热人 血 室者 ,刺 期 门 以泻 血 中之 实邪 ;若
因 女 性 经 期 或 其 前 后 感 受 外 邪 ,邪 热 陷 于 血 室 者 刺 期 门 以
泻风木之火 邪 ;因肝 为 藏血 之脏 ,今 因血 室郁 滞 ,致 肝 脉 受阻 ,气血 流行 不 畅 ,故 刺 肝经 的 募 穴期 门 以泻 热 除实 。
三 是 太 阳病 肝 乘 脾 ,肝 乘 肺 ,刺 期 门 以泻 实 ;太 阳 与 少 阳
效 :体 温 明 显 下 降 ( 于 1 ) 大 ℃ ,但 仍 高 于 正 常 体 温 者 1 O
对于灸法治疗 热病 , 《 内经》 全 文 中不仅 无 “ 热 不 发
长沙 4 0 0 10 7 湖南 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 学院 ,湖南
【 摘
要 】 针灸治疗疾病的科学价值越来越广泛地弓 起人们 关注 。对 其进行研究 , 掘其科 学 内涵 , 有实 际意义 ,通 过研究针 灸 l 发 具
治热效应的规律性 ,可 以在更深 的层次 、更广 的范围探讨 针灸治热作用的机理 。
表人物 是东 汉 时期 的张 仲 景 、宋 代 的庞 安 时 及 清 代 的 王
士雄 。
在 临床 上 ,应用 毫针 治疗 热病 ,疗效 确切 。然而 热症 可灸与禁灸 ,自古 以来 即 出现过 不 同的见解 和争 议 ,直 至 目前认识还 未一 致 。主 张热症 可灸 者 固然大 有人 在。但反 对热症用灸 者更 多.许 多 的针灸 教材 与 书刊 皆认 为是 虚寒 宜灸 ,实热 宜针 。这 已经 成 为灸 针适 应 症 的规 律 。但 一些 医家通过 临床疗 效来 验证 针灸治 热 的理论 ,如曹 世强 运 用刺络放血 治疗 上呼 吸道感 染发 热 4 O例。方 法 :将 7 2例
后一些 医家不仅 在临 床上 运用 针灸 等方 法治 疗热 病 ,而且
对 热 病 所 表 现 的症 状 、不 同 证 型 、不 同 阶 段 热 病 的 针 灸 治
以及施灸所 应注意之处 ,作 了阐明和论 述 J 。
2 针 灸 治 热 的 运 用 概 况 及 临 床 研 究 进 展
疗 及 预 后 提 出 独 到 的 见 解 ,形 成 了 针 灸 热 病 派 。其 突 出 代
【 关键词 】 针灸 ;发热 【 中图分类号 】1 4 . 1 69 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 10 — 57 (0 0 1 0 1 0 0 7 8 1 2 1 )2 — 0 5— 2
1 针 灸 治 热 理 论 渊 源
反凉 ,犹火 郁发 之之 义也 ;虚病 得 火而 壮者 ,犹 火迫 水 而 气升 ,有温 补热益之义也 ;实病 得火丽 解者 ,犹火 能消物 , 有实则 泻之之 义也 。痰病得 火而 解者 ,以热 则气 行 ,津 液 流通故 也……若 年深 痼疾 ,非 药力 所能 除 ,必借 火力 以攻
以 望 生 ,否 则 失 治 即死 ,以此 法 来 治 疗 热 病 J 。
发热 的临床疗效 优于 西药 的治疗 效果 。耿 霞 运 用 十宣放 。 血为主治疗 高热 4 2例 。方法 :采 用三棱 针点刺 十宣 ,穴取 十宣 、大椎 、曲池 、合 谷 ,每 日治疗 1次 ,2日为 1个疗 程 。袁志太 运 用灸 百 会 、点刺 大 椎 穴治 疗 发 热。方 法 : 治疗 4 3例 患者 ,治疗组采用三棱 针点刺 大椎 ,百会 穴采用 艾条温和灸 ,其 中大椎 穴在点刺后施拔罐 1mi,每 日治疗 5 n 1次 ;结果 :痊愈 :体 温降 至正常 者 2 5例 ,占 5 . % ;显 81
并病 ,刺 大 椎 、肺 俞 、肝俞 以外 解 太 阳之 邪 ,宣肺 畅 肝 ;
太 少 并 治 ,若 误 用 汗 法 而 见 谵 语 脉 弦 ,则 刺 期 门 以 泻 风 木
之火 ;太 阳之邪七 日,未解 者 ,针足 阳明扶 正祛 邪… 。 庞安时对 于热病 的治疗 ,庞 氏在 取穴 和针刺 的方法上 , 注重六经辨证 j 。王 士雄 临证 十分 重视 用针 刺方 法使 “ 邪 气外泄 ” ,让 “ 邪有 出路” 而达 到 “ 邪去则 正安 ” 的 目的。 其主要采用针 刺 出血 和砭去 恶血 ,方能 使俾 邪得 外泄 ,可
论 著
Tra i et s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iee ju lo tn m dc e ad eh ohr c hn s o ma fe o e in n tnp amay h i ・l ・ 5
针 灸 治 疗 发 热 的 临 床 研 究 进 展
李 南 彭 楚 湘
用三棱针 点刺 大椎 ,双 侧少 商 ,双侧 关 冲穴 ,其 中大 椎穴
在点刺后施 拔罐 5~1 钟 每 日治疗 1次 ,2 日为 1个疗 O分
程 ;对照组用西 药扑热息痛 ,2日为 1个疗程 。结果 :连续
治 疗 2 日,2组 患 者 发 热 症 状 与 治 疗 前 比 较 均 有 明 显 改 善 ; 2组 比较 ( 0 0 ) P< . 5 。结 论 :刺 络 放 血 治 疗 上 呼 吸 道 感 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