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美术史考研知识点
中外美术史知识点梳理

中外美术史知识点梳理美术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美术发展历程的学科,它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的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
以下是对中外美术史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梳理。
一、中国美术史(一)先秦时期在这一时期,主要的美术形式有青铜器和陶器。
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器具,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造型庄重、纹饰神秘。
例如,商代的司母戊鼎,巨大而威严。
陶器则以彩陶为代表,上面的图案富有装饰性和象征意义。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成就突出,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宏大,造型逼真,生动展现了秦军的威武雄壮。
画像石和画像砖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艺术形式,它们多用于装饰墓室,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佛教艺术兴起,石窟壁画和雕塑艺术蓬勃发展。
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同时,绘画艺术也有了显著的进步,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其作品《洛神赋图》线条优美,人物神态生动。
(四)隋唐时期隋唐是中国美术的鼎盛时期。
绘画方面,人物画成熟,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都是经典之作。
山水画也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科。
此外,唐三彩是这一时期著名的陶瓷艺术,色彩绚丽,造型多样。
(五)五代宋元时期五代时期的山水画成就颇高,荆浩、关仝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董源、巨然则代表了南方山水画派。
宋代的绘画在题材、风格和技法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宋徽宗赵佶对绘画的重视推动了宫廷绘画的繁荣。
同时,民间绘画也蓬勃发展,出现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样的风俗画巨作。
元代文人画兴起,强调笔墨情趣和个人情感的表达,赵孟頫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
(六)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绘画流派众多,如明代的吴门画派、松江画派,清代的四王、四僧等。
同时,工艺美术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如青花瓷、景泰蓝等。
二、外国美术史(一)古代美术古埃及美术以巨大的金字塔、神庙和雕塑为代表,其风格庄严、稳定,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版) 考研核心笔记

中国美术简史考研核心笔记第一编史前及先秦美术(距今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第一章史前美术第一节旧石器的造型和发展第二节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装饰品和刻划艺术品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约公元前7000——前5000年),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石刻女神像。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农业手工业出现分工,山产规模扩大,到本期后段,手工业内部也有了新的分工。
彩陶艺术也十分流行,琢玉已成独立的部门。
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约公元前3000——前2000年),这个时代亦称龙山时代,或称铜石并用时代。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陶器的发明和磨制石器的应用,并列为新石器时代的两大标志。
彩陶及分布: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一、 陶器陶器----人类利用泥土的烧制造的实用器皿或陶艺品,是史前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
按用途分3: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按陶质分4:红、灰、白、黑;按器表装饰分4:拟形陶,彩陶,印纹陶,素陶。
彩陶文化的特征:1、型制2、纹饰:典型纹饰与作品3、手法:线描平涂综合装饰纹样分3:动物纹、植物纹、人形纹。
彩绘是制陶工艺种最成功的一种装饰艺术手法。
所谓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呸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橙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锗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这样的陶器统称彩陶。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距今4-7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由游牧、游耕而转入定居为主,陶器在农业、渔猎及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彩陶乃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化象征。
其彩绘大致可分为图案、图画两类。
彩绘是陶器装饰中最卓越的手法,朴实明快,绚丽多彩的彩陶,由于地域、时间的差异,宗教习俗的不同,描绘形式的各异,在造型和风格上也各不相同。
有些条纹象征着起伏的波浪、同心扩散的水纹、绳革、丝网等。
精心整理最全的中国美术史考研笔记

1.文人画亦称“士夫画”。
中国画的一种。
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
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
”此说影响甚久。
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着中西相融、新旧交替的阵痛。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一部分的新美术运动,大致分三条线路向着现代推进。
一、自明以来陈陈相因日渐衰微的中国传统绘画,因西画观念的冲击而有了转机。
从陈独秀等呼吁用西画的写实精神”革王画的命”,到徐悲鸿提出并具体实施”中国画改良”的主张,在南中国还形成了折衷中西的”岭南画派”,这些中国画革新的主张和派别,强烈地冲击着保守的”国粹派”势力,对中国画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学正替代着旧学,效法西方教学体制的新型的美术学校正在各地兴起,替代着千年来师徒授艺临画的旧式的学艺方法,而各种画会的自由组成和画展的层出不穷,加快着新美术运动的发展。
三、从西方或东邻日本留学归来的画家各自带回来了西方近、现代形形式式的艺术思潮,则使新旧之争的冲突更为激烈。
诚然由”五四”新文化运动导引的中国早期的新美术运动,是在西方绘画观念的影响下动摇了根深蒂固的传统绘画价值体系,但对于外来文化的西画(主要是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却步履维艰。
中国美术史内容要点全解

中国美术史重点整理一章:史前中国美术1.石器时代—人类以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2.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区别,划分及特点。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1万年前),人们将稍加打制的天然石块(半成品)作为生产工具,目前发现200多处化石和遗物。
初期(300万年--20万年前)猿人巫山人、西侯度文化、元谋人中期(20万—5万年前)古人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山西襄汾丁村)21-17晚期(5万—1万年前)智人/新人广西柳江、内蒙河套、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18000出现了很多饰品,鸵鸟蛋皮,山西朔县峙峪遗址石墨磨制的的装饰品,骨针,钻孔贝壳,石珠等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4000年左右),以磨制石器为典型代表的生产工具的普遍使用,对整个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人们已经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农耕和畜牧,陶器和原始纺织业出现,原始建筑和村落出现。
陶器:用红土、沉积土、黑土、黏土、瓷土等作为胚胎,用或低温烧制而成,有横穴式、竖穴式,850度到1000度左右。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1921 河南(红陶和彩陶)半坡型(人面鱼纹盆、彩陶船型壶),庙底沟型(曲腹小平底碗、卷唇曲腹盆)马家窑文化甘肃(彩陶)石岭下类型(叶形纹彩罐、鲵鱼纹小口平底瓶),马家窑类型(尖底瓶、四系双耳才陶瓮),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小口折沿宽肩罐)龙山文化1928 山东(蛋壳黑陶,红陶、灰陶、白陶)蛋壳杯、陶鬶大汶口文化(黑陶)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青莲岗文化(红陶和彩陶)河姆渡文化(黑陶)、良渚文化绘画:图案和图画我国最早的绘画艺术—新石器彩陶上的绘画艺术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彩陶装饰、居址地画、岩画、其他器物纹饰刻画等。
《鹳鱼石斧图》仰韶半坡彩陶,墨彩,中国发现的史前陶器上画幅最大的作品。
马家窑类型《舞蹈纹盆》1973年青海大通县岩画-- 《内蒙古阴山岩画》、《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仰韶地画—目前中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史前室内地画。
中国美术史考研笔记

1.阐述中国文人画传统。
(什么是文人画,产生背景与原因,发展,影响,意义)1.文人画亦称“士夫画”。
中国画的一种。
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
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
”此说影响甚久。
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2.决澜社:本世纪初,中国正处于中西文化相冲撞相交融的激荡年代。
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画坛,也经受着中西相融、新旧交替的阵痛。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一部分的新美术运动,大致分三条线路向着现代推进。
一、自明以来陈陈相因日渐衰微的中国传统绘画,因西画观念的冲击而有了转机。
从陈独秀等呼吁用西画的写实精神”革王画的命”,到徐悲鸿提出并具体实施”中国画改良”的主张,在南中国还形成了折衷中西的”岭南画派”,这些中国画革新的主张和派别,强烈地冲击着保守的”国粹派”势力,对中国画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学正替代着旧学,效法西方教学体制的新型的美术学校正在各地兴起,替代着千年来师徒授艺临画的旧式的学艺方法,而各种画会的自由组成和画展的层出不穷,加快着新美术运动的发展。
“中国美术简史

考研“中国美术简史”复习提要导言一、重点掌握1.中国美术发展史的基本特点。
二、一般掌握1.美术、美术作品、美术史的概念;三、了解1.学习中国美术史的目的;2.美术学的三大学科;3.美术史在美术学中的地位。
名词概念:1.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反映。
2.美术作品:是基于客观现实之上的人的内在生活(思想、观念、情感)的物化形态。
3.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并通过对历史上各个时代的美术的研究,概括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把握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问题:1.中国美术发展史的特征是什么?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一、重点掌握1.彩陶、岩画的含义;2.彩陶的艺术成就;3.彩陶上的绘画所包含的观念;4.原始美术的特征。
二、一般掌握1.原始时代美术类别;2.自觉审美时代到来的标志;3.仰韶文化彩陶分期及各期代表类型、特点、代表性器物;4.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5.已发现的玉器、地画的有关情况。
三、了解1.从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制造和造型看人类审美能力发展的现索;2.黑陶、灰陶、红陶。
名词概念:1.彩陶: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它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新石器时代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2.岩画:是古代描绘或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
大多数岩画分布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原始美术的特点和稚拙、率真的艺术魅力。
问题:1.为什么说原始美术具有混沌性特征?2.简述仰韶彩陶各期的造型和纹饰特征。
3.为什么彩陶艺术成为原始文化最杰出的成就?4.简述原始时代雕塑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性作品的艺术特点。
5.举例说明陶器上的装饰纹样是“有意味的形式”。
第二章奴隶制时代的美术一、重点掌握1.青铜礼器的艺术精神;2.青铜的造型和装饰特点,尤其是饕餮纹。
二、一般掌握1.西周建筑上的突出贡献;2.青铜造像的代表作。
中国美术史相关知识点总结

中国美术史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原始艺术时期中国美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3万年前的古代原始艺术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雕刻了丰富多彩的玉器,绘制了动物形象和人物图像。
这些原始艺术作品带有浓厚的宗教和神秘主题,反映了原始人类对自然和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二、古代艺术时期古代艺术时期包括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等。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美术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派和风格。
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萌芽期,艺术品以青铜器为主。
青铜器是古代统治者的象征,其制作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青铜器的图案主题以祭祀、战争、狩猎等生活场景为主,形象生动,雕工精美,充分展现了当时的艺术水平和审美情趣。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蓬勃发展期,著名的艺术形式有青瓷、丝绸、玉器等。
青瓷是中国最早的陶瓷器,制作工艺精湛,釉色丰富,成为中国传统陶瓷的代表之一。
丝绸是中国古代的杰出发明,具有独特的审美和实用价值。
玉器是中国古代的优秀工艺,玉雕艺术成就卓著,图案多样,纹饰精美,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瑰宝。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继续发展期,陶俑、绘画、刻石等艺术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秦代的陶俑以实用为主,形象生动,刻画细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汉代的绘画和刻石艺术成就卓越,以风景画和人物画为主,形象真实,笔墨瑰丽,充分展现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采。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时期,文人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绘画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绘山水画、仕女画、花鸟画等艺术风格,以清丽、工细、深远见长,影响深远。
在雕刻和装饰艺术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石刻、鎏金工艺和墨竹细描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5.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时期,绘画、雕刻、陶瓷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全面发展。
中国美术史知识点综述

中国美术史知识点综述史前至先秦石器时代是我国美术起源和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美术的显著特点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
一、旧石器时代我国最古老的装饰品如钻孔的石坠、兽牙和磨孔的贝壳等出现于旧石器时代后期。
旧石器时代初期的石器造型:四川巫山龙骨坡巫山人遗址、河北阳原小长梁与元谋人石器多属形状不规则的刮削器、砍砸器及尖状器,很少有第二步加工;山西芮城西侯渡遗址、山西蓝田猿人遗址有砍砸器、刮削器及三棱大尖状器等,出现了初步的类型分化;北京猿人种类增多,形状日益工整,加工方法也有显著进步。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石器造型:山西襄汾丁村人、山西阳高许家窑人、陕西大荔人,都属距今约10-20万年的早期智人。
丁村人的三棱大尖状器;大荔人和许家窑人注意选取玛瑙作为石器原料;距今10万年的许家窑遗址大约1500个石球。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造型及装饰品、刻画艺术品:宁夏灵武水洞沟出土的尖状器、河北阳原虎头梁出土的单间尖状器、山西朔县峙峪人遗址的小型石器等已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
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装饰品,是距今约28940年前峙峪人制作的一件石墨装饰品;周口店山顶洞还发现一枚精致的骨针。
在峙峪和山顶洞人的装饰品上,呈现出成熟的钻孔技术,这在雕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987年在河北兴隆发现的一件距今约13000年赤鹿角枝残段,是现知比较可靠的最早的原始刻划艺术品。
二、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新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发明陶器和出现农业与畜牧业为主要标志。
1、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2、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黄河中游地区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河北武安磁山文化、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黄河下游淄博后李文化;长江中游地区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及石门皂市下层文化、湖北枝城城北溪文化;辽河流域有内蒙古敖汉旗的兴隆洼文化。
农业于本期发展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
陶塑、石雕、玉器开始出现。
内蒙古西林白音长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石刻女神像。
3、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包括半坡、庙底沟、西王村三个类型;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黄河下游山东滕州的北辛文化及泰安的大汶口文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1、陶器① 人类利用泥土烧,制造的使用器皿或陶艺品,是史前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② 按照用途分: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③ 按照陶质分:红,白,灰,黑④ 按照装饰分:拟形陶,彩陶,素陶,印纹陶⑤ 按照纹样分:动物纹,植物纹,人形纹2、彩陶① 带有彩绘纹样装饰的史前陶器;② 彩绘颜料以赤铁矿为主,多饰以几何图案和动植物花纹;③ 在造型装饰、图案纹样的处理上,体现了当时审美能力和工艺制作已达到客观水平。
1. 鹳鱼石斧彩陶盆①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② 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
③ 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陶瓷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
图像组合明显具有一种主题意念。
构图均衡、饱满,形象简洁醒目,为史前独立性绘画中的珍品。
2. 人面鱼纹彩陶盆① 西安半坡② 仰韶文化③ 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造型和生动组合④ 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⑤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8. 饕餮纹① 也叫兽面纹② 是流行于商周时期一种青铜器纹饰。
③ 基本特征为双目圆睁,阔口隆鼻,头上多有一对变化多端的犄角,或更有獠牙利爪,多数兽面纹的两旁还有对称展开的兽体身躯。
④ 这种纹样实际上把各种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以夸张和象征的手法综合起来,往往难以判定为何种动物,故称兽面纹。
⑤ 常饰于器物的腹部、颈下等重要部位作为主题纹样,西周中期后逐渐衰落。
2. 黑陶① 黑陶工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
②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
③ 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④ 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世。
3、青铜器① 发端于黄河流域,是红铜加锡的合金;② 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等四大类;③ 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④ 其品种有:鼎、尊、豆、盘、钟等。
4、瓦当① 覆于屋顶檐际的一种瓦件。
② 通指半规或圆形之瓦头。
常见瓦当大多与简瓦连制一起,其瓦背断面作半筒状,上有各种动、植物或文字、云纹等图案纹饰。
③ 始见于周代,秦汉已趋流行。
既有实用的功能,也富于装饰美。
5、秦兵马俑① 惊人的数目和巨大的体积在世界美术史是罕见的;② 造型简练,崇尚写实,面部刻画细致,绘彩逼真,表情丰富,姿态多样;③ 整个秦俑具有宏伟壮阔的气势,又有活跃变化的动感。
6、马踏匈奴① 是霍去病墓雕群的一座主像;② 战马昂首挺立,英姿飒爽,豪迈雄劲,足踏匈奴于脚下。
③ 此作品既是对英雄丰功伟绩的缅怀追思,也是对西汉国强马壮的高度赞颂。
7、画像石① 画像石是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功能艺术,厚葬和孝悌是画像石产生的原因;② 主要用于装饰墓室、石棺、祠堂和石阙等③ 盛行于东汉中晚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
8、帛画① 帛画流行于战国中晚期直至西汉前期,是反映了楚人祈求死后升天的幻想;② 古代画在丝织物上,其表现的主题是引魂升天③ 以墨线为骨,线条流利舒畅,色彩绚烂谐调,富有装饰趣味。
16. 《人物龙凤图》① 战国时期帛画② 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③ 质地为平纹绢,高31厘米,宽22.5厘米④ 画面描绘了一细腰长裙、侧身向左合掌做祈祷状的贵族妇女,在腾龙舞凤的引导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⑤ 画中人物比例匀称,仪态肃穆,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和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是先秦时期绘画的代表作17. 《人物御龙图》① 战国时期帛画② 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③ 画中一位头戴高冠、身着长袍,腰悬宝剑、侧身向左而立的男子右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驰进人龙尾部企立着一只仙鹤,龙身下有一鱼④ 该画所表现的是死者之魂乘龙升天的景象⑤ 色彩平涂与渲染兼用,运笔劲挺优美、潇洒自如。
人物形象准确生动,揭示了人物的内在气质⑥ 画风古拙,装饰意味浓18. 四羊方尊① 商代晚期青铜雕塑的代表作② 出土于湖南宁乡③ 方尊口沿外移,颈部高耸,四边各装饰有蕉叶纹、兽面纹和夔纹。
④ 尊肩四角以高浮雕形式铸出四个羊首,极大地丰富了器表的层次以及造型空间⑤ 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器皿和动物巧妙结合起来,整体庄重华丽,工艺高超精湛9、魏晋南北朝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与理论① 顾恺之在艺术创作上的突出成就表现在他极为重视人物内在思想感情与性格风度,可以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和个性;② 他画人物尤为重描绘眼神,认为眼神是传神成功与否的光键所在;③ 绘画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仁智图》④ 他还精研绘画理论,著有《论画》、《魏晋盛流画赞》、《画云台山记》⑤ 他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理论。
10、洛神赋图① 此画取材于曹植名篇《洛神赋》,画面表现出一幅哀怨缠绵的连续画图;② 人物神情刻画生动,主题内容突出,手法写实,线条简练飘逸,色彩典雅艳丽,整个画面环境富有装饰性。
③ 体现了东晋时期中国绘画水平,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对当时和后世画家具有重要的影响。
11、陆探微的人物画创秀骨清像的形象。
12、张僧繇,“笔才一二,象以应焉”,创佛教艺术中的“张家样”34. 张家样① 萧梁时期画家张僧繇所创立的佛教人物画风格,被称为“张家样”。
② 在“张家样”中,张僧繇吸取天竺凹凸花之绘法,一改“顾陆”以来的“秀骨清像”人物造型,首创“面短而艳”的富于立体感的形象,人物形象具丰腴美,故唐代理论家评他“得其肉”③ 是绘画技法上的一大进步,此“张家样”式,是张僧繇区别于其它人物画家的明显标志。
13、曹衣出水① “曹衣出水”又称“曹家样” ② 其体稠叠而衣纹紧窄,犹如刚从水里出来。
14、谢赫《画品》① 谢赫选写的《画品》是中国最早的有关绘画艺术的品评专著,提出著名的“六法论”;② 他认为绘画的功能在于“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③ “六法论”是:(1)气韵生动: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2)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3)应物象形: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状。
(4)随类赋彩:按照对象的固有色彩来设色。
(5)经营位置:指构思、构图。
(6)转移模写: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
④ 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15、宗炳《画山水叙》主要论述的是圣人与道以及与山水审美的关系。
16、王薇《叙画》强调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的“情”,指出画山水与画地图的根本区别。
17、昭陵六骏① 唐太宗陵墓前浮雕。
刻划李世民征战时先后骑乘过的六匹骏马,炫耀自己丰功伟绩而特制的;② 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
作品具有强烈的体积感。
18、唐三彩① 中国唐代多彩铅质釉陶产品的概称。
② 流行于盛唐武则天至中唐开元、天宝时期。
③ 三彩釉以白、黄、绿三种釉色为主,也有少量蓝釉或黑釉。
④ 殉葬的俑和驼、马动物是其中的精品。
19、阎立本《步辇图》① 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② 作品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事件。
③ 构图均衡,人物主次分明,形象生动,线条匀细挺拔,富有弹性。
作者巧妙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的或抬辇或执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衬托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以反衬;与使臣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设色浓重并适度晕染,效果单纯而明朗;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逐渐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④ 作品具有历史价值,是现存有关西藏最早的一幅历史画。
阎立本是开一代画风的划时代人物。
20、吴带当风① “吴带当风”又称“吴家样”,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② 在技法上,他创造出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描绘,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
21、仕女画①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一种,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② 盛唐之后,偏重描绘上层妇女的生活情趣;③ 代表人物有张萱和周眆④作品:a) 《捣练图》——张萱:反映唐代妇女劳动生活的图景;画面通过三个部分组成:1、捣练的场面;2、理线的场景;3、熨斗熨平的场面 b) 《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描绘杨玉环的三姐虢国夫人和其眷从们的郊游行列,整幅不画背景,着力于人物从容欢快情绪的刻画,装备华丽马鞍的骏马踏着轻快的碎步,从骑前导,整个队伍装饰的花团锦簇,使人联想到春光明媚的季节,更突出了杨家姐妹的娇纵,反映了那一时代贵族的生活情趣。
c) 《挥扇仕女图》——周眆;通过一组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的闲散生活描写提示了她们的精神状态,衣着华美的贵妃懒散无力的怔怔出神。
年长的宫女无心刺绣。
在树下闲谈的也面带愁容,鲜明的反映了幽禁在宫廷里的妇女寂寞无聊的精神状态,并给予了画家对此遭遇的同情。
d) 《簪花仕女图》——周眆;描绘服装华丽的贵妇人在庭院闲走、赏花、斗狗,她们从容悠散但表情平静冷漠,简劲的线描,艳丽的设色,成功的表现了肌肤的丰腴和纱衣透体的复杂效果,在工笔重彩的技法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22、周眆,妙创“水月观音”样式,被称作“周家样”。
23、展子虔《游春图》① 是现存年代最早的山水卷轴图,画贵族游春情景;② 先用墨线勾勒,然后重着青绿,山脚处饰以金粉,金碧辉煌。
③ 在构图上则予以“远近山川,咫尺千里”之感。
24、青绿山水画① 青绿山水画的创始人是李思训,世称“大李将军”,代表作品是《江帆楼阁图》;此画画高岭长松,山路楼阁,数人乘马或步行游赏,山外江天寥廓,风帆飘渺。
山石用细石勾勒,青绿重彩设色,富有装饰趣味。
② 其子李昭道,代表作《明皇幸蜀图》;画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逃奔四川,在迂回山路上攒幸的人马行列,用细笔勾出险峻山岭,随从行列隐现于山路上,而于近处小桥前突出的描绘心神恍惚的唐明皇,主题突出。
25、王维,南宗之祖,创“破墨山水”,启发此后皴法的出现。
26、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27、薛稷,画鹤一绝;边鸾,善画花鸟。
28、韩干,画马著称韩滉,画牛著称29、《唐朝名画录》朱景玄,中国第一部断代画史;《历代名画记》张彦远,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绘画通史。
30、五代北方的山水画家:荆浩,关仝南方的山水画家:董源,巨然荆浩山水画特点:画北方崇山峻岭,发展唐代水墨技法,全景式构图。
董源山水画特点:画江南真山,用披麻皴,近视无功31、《匡庐图》:荆浩,全景式构图,石法方硬,气势雄伟。
荆浩著有《笔法记》,提出:气、韵、思、景、笔、墨。
32、《关山行旅图》:关仝,画寒山枯树,山店行旅,勾笔粗壮雄肆,画树无干无枝。
33、《潇湘图》:董源,画山树墨色清淡,草草点簇,皴染浑厚,江山平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