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人性揭露

合集下载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绝望和苍凉在张爱玲的作品里,绝望与苍凉充斥其中,很少有大团圆的结局。

这是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书写者,她以老辣犀利的笔触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以独有的绝望和苍凉的人生意识揭示了她们的生存困境,表现了她们面对这种困境时的异化以及抗争。

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探索,张爱玲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挖掘女性不能脱离困境的原因,揭示女性在经济、精神上的难以自立,展现女性个性解放的艰难。

女儿,阴影下的生存与毁灭张爱玲自小生活在一个充满遗少气氛和现代文明相交杂的环境中。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旧式文人加大家族浪荡子式的人物,而母亲和姑姑则是接受了西方文明洗礼的新代人物。

面对这样一种新旧文明“犯冲”的状况,她深深体味到自我在家庭中,她所属的那个没落阶层在社会中,人类在荒凉的时空背景中等诸种失落:这种失落感构成作者的情绪基调,笼罩在作品中,使人物的内心体验都呈现出宿命的虚无感,形成了她作品主题的总特色:悲观、虚无。

我们知道,作家童年的性经验缺失对于作家以后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爱玲自小在豪门巨族中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

旧式豪门巨族的腐朽生活在她面前上演了一幅幅鸦片烟、姨太太、争遗产、狎妓的丑剧,同时她又经历了父母离异的痛苦,16岁时在“继母”的统治下讨生活。

其间曾被父亲幽禁,“他扬言要用手枪打死我。

”逃离之后,进入母亲的家。

虽然精神上比以前要充实一些,但每每陷入物质困境。

有着彻骨经验的作者,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内容也是极为深刻的。

作为一个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的女儿,张爱玲笔下的女儿几乎都是不幸的。

川嫦死去的原因绝望和苍凉是张爱玲作品的底色,也是其笔下女性形象表现出的共同的生存状态。

她们一直笼罩在绝望的挣扎和苍凉的人生况味之中。

自私,是人性的魔障,也是血缘亲情的天敌。

张爱玲尖刻地挑剔着人的生存世相后面隐藏的人性真相,她总是能够发现种种装饰性表象后面隐藏的空虚、自私、盲目。

“为门第所限,郑家的女儿不能当女店员,女打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选择。

张爱玲——精选推荐

张爱玲——精选推荐

张爱玲张爱玲(1921——1995)⽣于上海,祖籍河北丰润县,原名张瑛。

⽗母在张爱玲在童年时就离异,致使敏感的张爱玲从⼩就在⾼门巨族中过着孤独⽽凄凉的⽣活,很早就咀嚼了⼈世沧桑,世态炎凉。

七岁开始试写⼩说,⼗四岁模仿鸳鸯蝴蝶派的笔调写成章回体⼩说《摩登红楼梦》。

1944年⼩说集《传奇》出版后,产⽣了轰动效应,⼈们交⼝称赞?她的⼩说滋味醇厚,像花雕酒陈⽽⾹?,?它的鲜艳⾊彩,⼜如⼀幅图画,对于颜⾊的渲染,就连最好的图画也赶不上,也许⼈间本⽆此颜⾊,⽽张⼥⼠真可以说是⼀个‘仙⼥’了?。

写作背景:张爱玲及其作品出现在⼀个⾮常严峻的时代与特殊的地域。

1943年,珍珠港事变已经过去了⼀年多,离第⼆次时间⼤战结束和中国抗战胜利还有两年,上海正是⽇寇军事占领下的沦陷区,张爱玲于此时此地贡献出她⼀⽣的辉煌之作,并且游离于进步的、主流的抗战救亡的时代主旋律和名族精神之外,从⽽使她招致了⼀些进步批评家的批评,也使她长久地被排斥于新中国的现代⽂学之外。

正是因为上海沦陷。

才给张爱玲提供了⼤显⾝⼿的舞台,?幸与不幸,难说得很?。

这?哪个阶段都放不下张爱玲?,恰恰道出张爱玲⼩说的⼀个显著的艺术特⾊:⼀、她往往超脱于政治与阶级的观点去看待⼈⽣,使作品形成⼀种⾊调。

1、带有较多的抽象意味,努⼒寻求⼀种普遍的永恒的东西,因⽽⽤在⽂学烛照⼈⽣时常常带着某种诗意意境。

并对上海独特的地⽅⽂化精神和更⼴泛的⼈性世界有深刻的揭⽰。

2、由于作者不太关注社会中复杂的阶级关系,因此也带来了⽐较忽略现实背景的缺点,其结果往往不能探究出现实社会的本质,尤其是不能准确揭⽰现实社会想象和深层根源,从⽽使作品在纷乱的⼈⽣⾯前充满着迷乱感和虚⽆感。

这⾥既显⽰了她在艺术上的独特追求,也流露了其作品的思想局限。

在《传奇》中,张爱玲最感兴趣描写的是⼀种?普遍的永恒的⼈⽣?,⼈不分阶级,帮佣同富贵⼩姐、少爷是⼀样的处境,⼀样的⼼态;⼈也不分时代,现实世界不过是?荒唐的古⽼的世界?的再现,现代⼈的性格弱质往往有着?古⽼?印迹。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人性意识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人性意识
文化艺 术 ( 责任编辑 :潘晨 )
浅谈 张爱玲小说 的人性 意识
高 颖
( 辽 宁省 营 口市鲅 鱼 圈 区熊岳 高级 中学 1 1 5 0 0 9) 摘 要 :张爱 玲 的小说 在 对人 性 的探 索 中 ,饱 含 着深 深 的悲 凉情 感 ,它 通过 人 物形 象 的悲剧 性 ,演 绎人 生 ,诠 释人 生 ;用 “ 审丑 ” 的眼光 ,审视 人 性 的虚 伪 ;通 过对 “ 无 爱 ”婚 姻 的描 写 ,揭示 了人 性 的 丑恶 。张 爱玲 小说 中揭示 出的2 0 世纪 4 O 年 代 中 国都市 社会 中被黄 金光 圈严 重扭 曲的 、虚伪 的 人 性 .给 人们 以独特 的 心理感 悟 。 关键 词 :张爱 玲 ;小说 ;人性 意识 ;悲剧
张爱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一位 带有传 奇色彩 的女作家 。2 0 世纪 加年代初 ,她 以小说集 《 传奇 》和散文集 《 流言 》 名震文坛 , 成为 了 红极一时 的女才子 ,1 9 5 2 年 ,她悄然移居境外 , 似一 颗彗 星划 了一条 美 丽的轨道 ,给人们 留下 了无尽 的论说 与回味 。海 外华人 学者夏志 清 在其 《 中国现代小说 史 》中 ,第一次 高度评价 张爱玲 : “ 应该是 今 日中国最优秀 、最杰 出的作家” “ 别的作家……在 文字上 , 在意象 的运用上 ,在人生 的观察 的透彻和深刻方面 ,实在都 不能同张爱玲相 比”。的确如此 ,当我们今天 “ 借助古老的记忆”重新解读她 的作 品 时 ,我们 的灵魂仍被深深地震撼着 ,仍受到强烈的撞 击 , 我们无法不 惊 叹于她 的才华 、她那颗 “ 冷酷”的心 、她留下的那 些深远 的启迪 。 本文试从 张爱玲 的经历 、创作题材和她介人人生的切人点 等方 面谈谈 她 的小说的人性意识。

张爱玲女性形象

张爱玲女性形象

解读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姚锦芳浙江湖州师院图书馆(313000)摘要:张爱玲对女性世界的认识是独特的,是别具一格的,这在她的小说中就存在着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本文解析了这两类形象,并且分析了造成其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悲剧张爱玲(1920-1995),原名张煐,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

显赫的背景,贵族的血液并没给她带来多大的幸福,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

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是最为成功、最为丰满的。

在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是红极一时的才女,是当时文坛极富传奇色彩的著名作家。

如同她的第一部小说集标题一样,张爱玲在中国文坛上的际遇称得上是一段传奇。

太平洋战争爆发,“孤岛”失陷,许多进步作家或逃离虎口,或藏身匿影,蓄势待发。

张爱玲却因香港战争爆发而回到上海,灵感奇发,乱世反倒圆了她7岁即有的作家梦,小说集《传奇》一出版,即成为上海文化界的最畅销书,张爱玲从此为文坛所瞩目,她的作品在读者和文化界中都有广泛的影响。

她以独特的眼光,透视乱世,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并通过这些女性形象,向女性精神世界进行挖掘,展示了她们的痛苦、抗争以及灵魂裂变,也渗透了张爱玲对生命本体、人生价值的思考。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开始于四十年代沦陷的上海文坛。

1949年后发表《十八春》、《小艾》;1952年迁居香港,发表《秧歌》、《赤地之恋》;1955年定居美国,又有《五四遗事》、《怨女》问世。

《金锁记》、《倾城之恋》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她多以四十年代旧中国的沪港洋场社会为背景,描写在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相冲击、媾合下,一些特定的女性的惆怅、悲苦、疑惑、无奈,甚至心理的畸形与变态,从抽象的哲学意味上对人性进行探索,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包含着她对生命本体、人生价值的思考。

身为女性,及她独特的身世背景,使她对封建家庭中女子艰难的生存处境有更深的独得体会,并用老到犀利的文笔给予精采的描叙。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上, 张爱玲是格外引人注目的。

她以无尽苍凉的笔调对女性进行叛逆的书写, 通过对一群徘徊在“死世界”边缘的女性的描写, 深刻地揭露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以及当时女性生存的困境。

她作品中的女性是可怜的、可恨的、可悲的。

纵观张爱玲所有作品中关于女性形象的描写, 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典型形象的塑造。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篇11 、丧失母性的母亲形象俗话说母爱大于天, 母爱是众人赞赏的。

惟有张爱玲笔下的母爱是一反常态的, 她把人世间最美丽的母爱作了叛逆的描写, 她们或自私、或冷酷、抑或是无情, 都是身受环境的抑制。

在她的笔下曹七巧、顾太太、白流苏的母亲、川嫦的母亲她们的爱冷的让人不寒而栗!其中, 曹七巧这个形象是张爱玲笔下刻画的“最彻底的人物”。

曹七巧, 是个麻油店主的女儿, 原本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 她洋溢着青春气息, 是个讨人喜爱的大姑娘。

然而, 在“存天理, 灭人欲”、“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封建宗法制社会中, 她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代行父权的兄长把她嫁给了残废的姜家二公子。

门第上的悬殊, 使她很不适应姜家人的生活, 她的粗俗遭到了姜家上上下下的鄙视, 虽然生活的衣食无忧, 但是这种幸福并不是她想要的。

她心理的不平衡导致了她人性的扭曲, 导致了人性恶的发展。

姜家人在情感上对她的排挤是她人性扭曲的第一个因素。

作为一个正常的女人, 应该过正常人的生活, 而曹七巧嫁给的是一个骨痨患者, 畸形的婚姻不仅使她情感空洞, 同时也无法满足她正常的情欲, 虽然对小叔子季泽有爱慕之情, 但是那是近不得身的。

情欲上的饥渴和压抑感是导致她人性恶发展的第二个直接因素。

无性无爱的婚姻不仅使曹七巧正常的生理欲求得不到满足, 心理上也渐渐发生扭曲变形。

这时候她意识到只有钱, 只有金钱不会鄙视她, 而她也只能靠金钱来拥有立身之本。

金钱的枷锁是导致她人性蜕变的主要因素。

长期心理生理上的压抑使曹七巧感觉“人生在世, 还不是那么回事”而后, 当她的小叔子把那份家产挥霍地所剩无几的时候, 便到她面前倾诉起爱情来了。

自虐的复仇_评张爱玲的_金锁记_

自虐的复仇_评张爱玲的_金锁记_
文 学 评 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自虐的复仇
——评张爱玲的 《金锁记》
◎庄
(福建省南安市第一中学

福建・南安 362300)
摘 要 七巧原本是一个心灵正常而健康的女人, 自从嫁到姜家后, 一直活在压抑之中, 身体的, 心灵的。正常的欲望无 法满足, 金钱欲彻底代替了她未满足的其它需要。她开始全面地复仇, 她疯狂地报复她最亲最爱的人。她疯狂地破坏自 己一双儿女的婚姻。她的复仇是带有自虐性质的复仇, 伤害了别人, 最终也是在摧残自己。她长期生活在摧残的社会中, 已经在自我毁灭、 自我压抑中形成了畸形的快感。 关键词 压抑 自虐 复仇
30
2008 年第
10 期
安徽文学
文 学 评 论
夏日收获的喜悦。 随处可见卖牛羊肉的小贩和做各种风味小 那蹒跚在磨道`里的疲惫身影。 ”如今, “凉面都吃烦了” 。被 吃的饭摊, 整个小街弥漫着略带膳味的清香。我一任自己游 “我的父亲冒着杀头的危险早年救下的八路军伤员于有正, 被 荡, 品味一种原始的爱恋的快乐。树木散发出被烤晒的淡淡 父亲收为义子, 教他学习武艺, 又帮他娶妻安家。解放后,老 ” “ 的苦味, 车马扬起的尘土, 树阴下的闲聊, 高声的叫卖, 无所顾 家多次来人请他回去, 他因为依恋玉桥人的情谊, 婉然谢绝 忌的说笑, 脸蛋通红穿戴花红柳绿的姑娘媳妇, 头戴黑、 白盖 了。 这里我们看到了于秀兰的父亲, ” 这位回族老先生的侠肝 头的老人……都使人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温柔。这些描写在宁 义胆, ” 看到回族特有的良善。 邻居家的牛掉在窖里, 九十多的 夏的回乡随处可见, 不仅是西海固, 同心、 吴忠、 灵武等地, 就 父亲、 七十多的母亲慌忙找人帮忙救出了“窝的口吐白沫的 是今天, 依然可见这样的风景。 许多朋友都有这样的记忆, 在 牛” 并且说 , “我们这里可不兴那么无情, 谁家有事, 大家都去 小时候, 坐在高一些的土坡上, 看着那 “涌动着头戴白帽的乡 帮忙。这就是 ” “乡下人” 宁夏回族 , “乡下人。 ” 民” 心里说不出的舒坦。如今反复读这样的文字, , 也说不清 《系在钥匙上的铜铃》 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 , “母亲待客人 为什么, 就是一种感觉, 遥远而又熟悉。 是极殷勤的, 再加上回族人喝茶极讲究, 客人登门, 母亲便打开 “故乡夏日的风味小吃更是让人回味无穷。故乡地域贫 饮食柜, 将那茶、 果干、 糖、 红枣、 核桃仁之类的食物, 冲成香喷喷 瘠, 但粮食的品种却很丰富。 夏日里, 乡亲们会用本地特产的 的 ‘花味茶’ 捧献在客人面前。回族特有的好客宛如眼前。 ” 莜麦做出犹如酒一样的甜醅, 荞麦炸的油圈, 杏仁做的油茶 《蓝茵茵的苜蓿花》 “我” 中, 的好朋友小青的爸爸在文革 ……炎热时, 用凉开水冲一碗甜醅, 那种沁人心脾的甘醇会使 中, 被批斗的没有办法, 逃到剿匪时曾经工作过的乡下, 一家 你畅然于醉。当你从田里劳作归来, 吃上一碗家家必备的用 瘸腿的大爷说 “不要怕, 安安地在我家蹴着, 红卫兵知道了, 大 苜蓿芽做的浆水面, 那自然的清酸, 不仅清暑解火, 而且解乏 不了抽我一顿钢鞭。 小青的父亲还回忆到 ” “这里的老乡淳朴 提神, 使人食欲倍增。 荞子做的凉粉光溜爽口, 令人余味无穷 的让人心颤, 也是青黄不接的时候, 他们吃苦苦菜疙瘩, 给我 ……” 叙述中的内容都是西北回乡农村特有的生活。熟悉这 单做苜蓿芽浆水面。 正如于秀兰感叹到 ” “心中体味到一种前 生活的人, 不禁回味, 不熟悉这生活的人, 不免向往。 所未有的耐人寻味的诗一般、 酒一般的醇情, 体味着一种纯净 三、 回回民族独有的生活情致与精神追求 的原始的古老而美丽的境界, 体味到一种吮吸母亲柔软胸脯 于秀兰的散文里, 我们看到了中国西部农村近二十年的 的乳香, 吮吸泥土的芬芳。 这就是回族乡下人, ” 民风简单、 淳 生活变迁。回回人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之下, 生活境遇也不断 朴而又厚重, 透视出回族人特有的生活情致和精神气质。 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具有浓厚回族乡土色彩的典型环 于秀兰一系列作品中生动描绘了七、 八十年代中国乡村 境中, 我们看到了于秀兰的父母亲, 乡亲。 于秀兰通过质朴表 的景致、 生活现状, 发展变迁, 很是真实形象, 生动感人。 深具 达, 给我们展示了回族乡土人, 自然、 恬淡的生活和风习, 深刻 乡土文学特质, 是可以体现中国文学民族特征的作品。创作 揭示了回回民族的精神生活, 寄寓了一定的社会命题, 展示了 一定民族、 地域的文学作品, 非常具有人类学、 社会学价值和 社会历史的变迁。透过这些风情民俗的画面, 我们可以看到 意义。对她的散文的鉴赏与研究, 不仅是对散文研究领域的 于秀兰尝试着从社会、 文化、 人性等多种角度去观察和把握生 关注, 也是对回族文学的创作和发展的丰富。尤其是对这样 活。在 《阿, 那片闪光的黄土地》 于秀兰写到回乡, 里, 为的是 一位独特的、 超然脱俗的回族女作家的研究, 更是对当代西部 将 “九十多岁的老父亲和七十多岁的老母亲接来城里” 一路 文学研究的一个小小的充实和推动。 , 走来, 不仅想到 “十年内乱中, 我家随着父亲被迁到西吉玉桥 基金项目:宁夏大学校级科研课题资助项目(批准号: 老家。 那是个偏远、 闭塞、 贫困的回族聚居的山村。 我忘不了 RW04) 家人们寒冷、 饥饿地偎依在旧窑洞里的那份凄凉, 忘不了母亲 (上接第 30 页) 七巧令人发指的行为体现在对亲生儿子、 女 儿婚姻中。 “七巧自己性欲得不到满足, 也不容她身边的人享 受正当的性生活”为长白娶亲后, 她见不得别人的男欢女爱, 在洞房花烛夜, 她缠着儿子夜里给她烧烟, 强行分开新婚燕 尔。 她是把 “一只脚搁在儿子的肩膀上, 不住的轻轻踢着他的 脖子” 这对于七巧是在寻求一种刺激、 , 一种疯狂、 一种自己得 不到也不让最亲的人得到的病态。 她不断盘问儿子与儿媳间 的生活, 窥视别人的性隐私。甚至把在儿子那听来的关于儿 媳妇的秘密, 在麻将桌上一五一十的宣布给包括亲家母在内 的人听, 而且渲染得越发有声有色。她还想方设法折磨儿子 的两任妻子, 芝寿无法忍受 “丈夫不像丈夫, 婆婆不像婆婆的 生活” 最终死去; , 二房娟姑娘扶了正, 做了芝寿的替身, 文中 虽没写怎样折磨她, 但只一句 “扶了正不上一年就吞了生鸦片 自杀了” 痛苦的生活可见一斑。 , 七巧只是想占有儿子——这 个她生命里仅有的一个不怕想她钱的男人。 曹七巧的女儿长 安当然也逃脱不了她母亲。 如果说不让儿子婚姻美满是为了 更大程度地占有儿子, 那么对女儿婚姻的破坏则让人更难以 理解。教唆女儿吸食鸦片, 岁的女子没有谈过恋爱, 对于 30 爱情, 长安并非没有憧憬。 由堂妹长馨介绍, 认识了从德国留 学回来比她略长几岁的童世舫, 面对渴望已久的爱情, 她努力 戒毒, 爱情让长安的人性一渐渐恢复。 长安与童世舫订婚了, 眼看女儿即将得到幸福, 七巧在关键时刻进行了决定性意义 的破坏: 将童世舫到家中吃饭, 向他散布了一个阴森可怕的谎 言, 告诉对方: 自己的女儿是一个断不了烟瘾的芙蓉仙子” “ 。 她的这一举动断送了自己女儿唾手可得的、 渴望已久的爱情, 断送了自己女儿一生的幸福。 七巧没有正常女人所拥有的母 性, 她的母性被摧毁、 扭曲了。她被毁灭了, 也亲手毁了自己 至亲至爱的一双儿女。 在恶毒地摧残自己孩子的婚姻之后, 她后悔, 但是在后悔 中分明有快感。 我们设想如果七巧的正常欲求能够得到正常 的抚慰, 没有被活生生地压抑, 或许也不会出现这么一个扭曲 的近似疯狂的人。 张爱玲正是从世俗的家庭、 恋爱、 婚姻的生 活表层中, 揭示出了深藏人性底层的最原始的、 最本能的人的 最不可压抑的欲望, 一旦爆发是多么的可怕。张爱玲精致地 揭示了人性中最隐秘的东西, 她留给我们后人的是宝贵的文 学经验与丰富的启示。她的复仇是带有自虐性质的复仇, 伤 害了别人, 最终也是在摧残自己。她长期生活在摧残的社会 中, 已经在自我毁灭、 自我压抑中形成了畸形的快感。 “我们 发现, 人们非常清醒地想受某种方式的苦难, 并以此为乐。 处 于受虐到错状态下的人, 在体验别人加给他的痛苦时就会有 最终也是在 性快感”她这样残忍地对待自己至亲至爱的人。 残忍地对待自己, 在残忍中感受快乐。她已经习惯了对自己 残忍, 她对婚姻充满了绝望、 痛苦、 不信任, 她不想自己的孩子 也像她那样, 她怕他们不幸, 也怕他们幸福从而嘲笑自己的不 幸, 那就一齐毁灭了吧。

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变态心理原因分析从精神分析角度透视

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变态心理原因分析从精神分析角度透视

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变态心理原因分析从精神分析角度透视一、本文概述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使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其中的主人公曹七巧,更是以其复杂的心理变化和独特的人物形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透视曹七巧的变态心理原因,揭示其内心深处的冲突和矛盾,以及这些冲突如何影响她的行为和命运。

曹七巧作为一个生活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女性,她的命运注定充满了悲剧色彩。

她不仅要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还要应对自己内心的挣扎和冲突。

这些冲突和挣扎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尤其是在她的变态心理方面。

她的行为举止、言语表达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都反映出她内心的扭曲和失衡。

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内在的本能、欲望和冲突所驱动的。

曹七巧的变态心理正是这些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曹七巧的成长经历、家庭关系、社会环境等方面,探讨她的变态心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种心理如何影响她的行为和命运。

通过对曹七巧变态心理原因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

也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反思现代社会中类似的问题和困境,寻找解决之道。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逐一分析曹七巧的心理冲突、成长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以期全面揭示她的变态心理原因。

二、曹七巧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曹七巧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无疑是塑造其变态心理的重要因素。

她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这种家庭环境往往充满了对金钱的渴望和对地位的追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价值观和心理发展。

从小,曹七巧就可能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世态炎凉。

作为一个女孩,她可能受到了性别歧视和家庭期望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使她产生了一种扭曲的自尊和自卑感。

她可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但又害怕自己无法达到这种期望,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可能为她日后的变态心理埋下了伏笔。

看张爱玲作品思考女性意识:女人骨子里的奴性意识

看张爱玲作品思考女性意识:女人骨子里的奴性意识

看张爱玲作品思考女性意识:女人骨子里的奴性意识话题:性文化意识与性性意识张爱玲奴性意识女性生活中,知道张爱玲的人,也许是因为那篇《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爱玲是一个极其具有女性意识的女作家,她的女性意识主要是通过她所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表现出来。

在她的笔下,女性神话被消解,母爱也不再温情,情爱也不再圣洁,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女人们,最后留下的都是苍凉的背影。

女人骨子里的奴性意识张爱玲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一个个女性婚恋生活中的不幸和她们自身却安于这种不幸而不思反抗的悲凉故事,来寄寓自己深刻清醒的女性意识——中国女性骨子里的奴性意识,即自甘依附于男性。

比如《红玫瑰和白玫瑰》中的娇蕊,纯情地爱上自私、虚伪的振保,为他毁掉自己的家庭,但最终被佟振保所抛弃;《半生缘》中的曼璐为了拴住男人达到一生有所依附的目的,竟然伙同丈夫干出伤天害理之事,毁了妹妹的幸福;《五四遗事》中的密斯范虽然冲破重重阻挠赢得了自主的婚姻,到头来依然没能逃脱为依附男人而形成的三妻四妾的局面。

在张爱玲的笔下,无论是新派还是旧派女性,都摆脱不了对男性的依赖心理,从经济上的依赖到精神上的依赖。

旧派女性没有自觉,心甘情愿地成为男性的附庸,婚姻是她们寻找和保护安稳生活的唯一手段和最终归属。

新派女性坦然接受现代物质文明,但仍然固守着以男性为生命支柱的思想意识。

正像张爱玲在《有女同车》说的: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所以,很多女人一辈子都没有逃脱依附于男人的生活。

母爱不再博爱、圣洁《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曾经有过美妙的青春,但她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代行父权的兄长把她嫁给残废的贵公子,她的一生就这样被贪图富贵的兄嫂狠毒地葬送了,她在无爱的婚姻中消蚀了自己的青春。

为了自卫和报复,她以母亲保护儿女为借口,对每一个闯入他们生活圈子的人都充满敌意。

对儿子长白,她是出于传宗接代的考虑才让他娶了妻,一旦添了孙子,她便将儿媳妇虐待至死,令儿子再也不敢娶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