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基站技术方案

移动通信基站技术方案
移动通信基站技术方案

移动通信基站施工技术方案

施工单位:

编制单位:

编制日期:

目录

概述

随着铁塔公司的建立,基站及其配套机房、电源等将成为铁塔公司的技术要点,本文主要从基站设备安装、线缆布放、电源配置、天馈线安装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同时介绍了铁塔类型、施工工艺、标签规范等方面,是4G基站建设中不可多得的经验总结。

一、设备基站主要设备安装、各类线缆布放示意图基站内部设备安装示意图;

1、基站设备安装场景展示;

图-1

图-2

图-3

1.1基站场景电缆走线槽道安装简析(图-2);

1.1.1电缆走道及槽道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的规定,左右偏差不

得>50mm。

1.1.2水平槽道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得>2mm,垂直槽道垂直度偏差不

得>3mm。

1.1.3电缆走道安装牢固稳定,具备防震功能。

1.1.4电缆应有序地绑扎在走道上。

1.2基站内部走线槽道布线安装(图-3)

1.2.1.1信号线的布放

1.2.1.2布放的信号线应平直,无扭曲打结,转弯处应自然圆滑,

符合设计要求。

1.2.1.3屏蔽线外层应与接地体连接可靠。

1.2.1.4芯线应无损伤,焊点光滑、均匀,无漏焊、虚焊、错焊。

1.2.1.5系统控制器到信道机的电缆最大允许长度应符合产品说明

书的要求。

1.2.1.6信号线、高频馈线、电源线应分开布放。

1.3电源线和地线的安装(图-3);

1.3.1电源线和地线安装方法:

根据电源线和地线的实际走线路径量得所用电源线和地线的长度,分别裁剪-48 伏电源线和工作地线、和保护地

线;用裁纸刀剥开电源线和地线的绝缘外皮,其长度与铜鼻

子的耳柄等长。用压线钳将铜鼻子压紧,用热缩管将铜鼻子

的耳柄和裸漏的铜导线热封;不得将裸线漏出.将电源线的一

端与BTS 机柜的电源接线柱固定,电源线沿走线架整齐布

放,并用扎带绑扎,另一端和电源柜的接线排连接。

1.3.2电源线的区分:

电源线分为:-48 伏线(一般为黑色)、工作地线(一般为蓝色),保护地线(一般为黄色)。但有时不同厂家提供的电源线的颜色和线经大小不同。

二、基站电源:交流、直流配电箱开关电源、远供电源电池设备的安装;(图-4)

1、通信基站电源系统的组成;

2、通信基站交流供电系统;

3、通信基站直流供电系统;

4、蓄电池;

5、远供电源;

2.1 基站交流供电系统组成;(图-4)

基站要求引入一路以上的市电电源。乡镇及农村基站交流电源引入容量建议为15kW,一般市区、城郊及县城基站交流市电引入容量建议为20kW,特大城市密集市区基站,交流市电引入容量建议为25 kW~30kW。

基站交流供电系统由一路380V交流市电引入、防雷箱、交流配电箱和开关电源架中的交流配电单元组成。

基站内所有交流用电设备:开关电源、空调、照明、插座、铁塔的航空警示灯等供电电源,均从交流配电箱的输出分路引接。

交流配电箱内需配置市电/油机切换开关、移动油机应急接口。

市电正常时,市电作为主用交流电源为基站提供交流电源;市电故障时,将移动油机运至市电故障基站,为站内设备供电。在油机尚未启动前,通信设备由蓄电池组供电。

图-4

三、基站设备安装:L TE等主要设备BBU-RRU、分组交换.6100.6200.6300.9800设备的安装;

1、2.3G基站:一体化宏站;

2、3G基站:分布式基站 (BBU+RRU);

3、LTE: 分布式基站(BBU+RRU);

4、LTE: IP分组: 中兴6110 6220;

1.1、 2、3G基站组网特点(图-5):

采用集中式一体化的宏站、分布式BBU+RU进行组网,传输采用SDH+波分组网。一体化的宏站RU-天线之间信号传输采用大量的同轴电缆,成本高,施工维护不方便。

图-5

1.2、L TE基站组网特点(图-6):

LTE分为TDD/FDD两种制式. 均采用分布式BBU+RU组网方式。传输采用IP分组+波分组网。BBU--RU之间信号传输采用野战光缆,传输质量好,成本低,组网灵活便捷,得到广泛的使用。

图-6

四铁塔类型、天馈线和GPS系统的安装(图-7);

基站铁塔因所建地点不同,有地面塔、屋顶塔之别。

地面塔通常采用的塔型有角钢塔、钢管塔(四柱或三柱)、钢独管塔、拉线塔(桅杆)。

角钢塔是早期基站普遍使用的塔型,它制作安装简便,经济适用。

单管塔因为独管塔馈线引下和人员攀登都不方便,加之造价较高,仅用于特殊要求的环境。35m路灯三层单管塔今年在市内公路边大量的使用,力度空前。

拉线塔的优点是用钢量小,但占地面积大,是否经济应综合考虑; 另外拉线塔易受外力破坏,一旦拉线受损即造成倒塔; 拉线塔受风力作用还会发生摆动和水平扭动,基站慎用。

美化天线:城市建筑物上的天线逐渐被美化天线取代。

图-7

五. 介绍附属设备光纤、ODF、DDF的功能;

5.1 光纤;

中文名称:光纤:英文名称:optical fiber

光导纤维定义:一种传输光能的波导介质,一般由纤芯和包层组成。

人们造出一种透明度很高、粗细像蜘蛛丝一样的玻璃丝──玻璃纤维,当光线以合适的角度射入玻璃纤维时,光就沿着弯弯曲曲的玻璃纤维前进。由于这种纤维能够用来传输光信号,所以称它为光导纤维。

5.2、按照光纤的模式分类;

单模(Single-Mode)

损耗低、带宽大、成本低,易于升级,骨干网

G.652:常规单模光纤,零色散点在1300nm左右

G.653:色散位移光纤,零色散点在1550nm左右

G.655:非零色散位移光纤,

色散补偿光纤

多模(Multi-Mode)

低速率、短距离、局域网

5.3 ODF架;

ODF(OPTICAL DISTRIBUTION FRAME)光纤配线架

光纤配线架用于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局端主干光缆的成端和分配,可以方便实现光纤线路的分配和调度。

5.4 DDF数字配线架;

(Digital Distribution Frame)数字配线架

DDF:数字配线架又称高频配线架,在数字通信中越来越有优越性,它能使数字通信设备的数字码流的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从速率2 Mb/s~155 Mb/s信号的输入、输出都可终接在DDF架上,这为配线、调线、转接、扩容都带来很大的灵活性和方便性。

数字配线架是数字复用设备之间,数字复用设备与交换机或数字业务设备等其他专业设备之间的配线连接设备。

六、基站示名标签使用和粘贴;

6.1 标签的粘贴:

基站的各类布线的两端都要粘贴上标签,标签的粘贴应正确、醒目。

6.2.标签类别;

标签主要分为两种:纸质标签和标牌:

6.2.1 纸质标签:打印机打印,一般采用专用不干胶印制。

6.2.2 标牌:

一般为铝或PVC印制标牌。

6.3. 应用场景;

标牌:电源线、馈线

纸质标签:设备、GPS天线、信号线(GE/FE/2M线、尾纤、网线)接地线、天线等。

6.4标签粘帖规范(图-8);

6.4.1 主要设备均要粘贴标签或挂牌,所有线缆(电源线、地线、传输线、馈线等)两端均要粘贴标签或挂牌。

6.4.2标签粘帖要求清楚、易读、整洁、统一。

6.4.3传输线、尾纤、网线一般距离端头20 mm处粘帖标签,馈线、电源线、接地线一般距离端头100mm处粘帖标签

6.4.4标签粘贴朝向一致,表示线缆去向的一面朝上或朝向维护操作面,方便阅读。标识牌使用线扣绑扎,要求线扣绑扎高度一致、标识牌方向一致。

6.4.5标签格式应符合运营商的统一要求,便于维护人员日常维护和业务处理。

图-8 七.施工工艺;

八. LTE基站设备安装常见问题;

8.1 本站BBU-RRU之间电源线室外接地端子没有进行防锈处理。应在接地端子加涂防锈黄油。

8.2 本站BBU-RRU之间电源线室外接地处没按规程作防护处理,铜接线卡外漏。

8.3 本站BBU-RRU之间使用的野战光缆中间不能有接头,由于尾纤头不一致,在走线槽道不加保护,无标签进行对接,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出故障,增加维护人员处理故障的难度。处理方式,更换长度、尾纤头合适的BBU-RRU的野战光缆。

8.4 本站BBU设备没有接地,应该和室内保护地排连接。

8.5 本站GPS室内避雷器没有接地,存在安全隐患,应该接到综合柜内光缆固定排,该接地排和室外接地端连接。

8.6 本站BBU的电源线,GE/FE到分组设备的连接光纤无标签,同样发生故障增加维护人员处理故障的难度,有的标签不规范,看不懂,应该按照规范,认真做好LTE所有线缆的标签打印,粘贴,核对,准确无误,美观整齐。

8.7 本站室内保护地和防雷共用一块地排,存在安全隐患。室内保护地排接设备保护地和电池工作地,室外防雷接地排接室外光缆、室外电源线的防雷接地,二者不可共用一块地排。应该再增加一块地排解决该问题。

8.8 拉远站BBU到本站RU的光缆和RU馈线光缆进行对接,采用法兰盘无保护、无标签的对接,发生故障,增加维护人员处理故障的难度。应该在本站采用跳纤盘,按顺序逐一对接,粘贴标签,为后期维护提供便利。

抗震支架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滦平县医院新院区 抗震支架安装工程 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单位:德州亚太集团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2) 1.1编制依据 (2) 1.2工程概况 (2) 1.3抗震支架方案概况 (3) 1.4抗震支吊架的安装样式 (6) 第二章施工部署 (11) 2.1工程目标 (11) 2.2质量目标 (11) 2.3工期目标 (11) 2.4安全目标 (11) 2.5文明施工目标 (11) 2.6施工管理组织机构 (11) 第三章施工准备 (13) 3.2深化设计 (12) 3.3劳动力准备 (12) 3.4现场临时设施及办公暂设布置 (12) 3.5施工机械准备 (14) 表3.5.1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计划表 (14) 3.6主要施工材料准备 (14) 3.7施工进度计划 (16) 3.7.1工期计划 (16) 3.7.2施工阶段划分 (16)

第四章主要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 (17) 4.1主要施工工艺流程 (17) 4.1.2综合支架施工技术 (17) 第五章质量保证措施 (19) 5.1质量管理措施 (19) 5.2质量方针 (19) 5.3质量目标 (19) 5.4质量保证体系 (19) 5.5质量检查制度 (20) 5.5.1三检制 (20) 5.6主要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21) 5.7质量保证措施 (21) 第六章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23) 6.1安全保证措施 (23) 6.2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28) 第七章成品保护措施 (30) 第八章施工协调与配合 (32) 8.1与建设单位的配合协调 (32) 8.2与监理单位的配合协调 (32) 8.3与土建的配合与协调 (33) 8.4安装各专业之间的配合 (33)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一、专家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这种动力与支撑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⑵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⑶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五项内容:⑴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⑵开展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试验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⑶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⑷通过信息化试验区与试点校的集成创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信息技术、装备与教育的融合。⑸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

提供咨询与参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和传统“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后者则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众所周知,这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 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的确切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众所周知,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实际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从迷茫与狂热走向成熟与理性。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应该以融入的方式,现代教学技术促使形成全新的教学时空,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从塞入到融合,这是技术与课程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革新型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方式与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如果应用得好,便会创设一种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知识面更广、眼界更开阔,但是更大地考验了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师在信息化的课堂中,更多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不再是传统的说教者。把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融入课堂,使自己从大量的重复性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将创造力献给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之中。显然,如何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自然的融合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成效的一条重要出路。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的十几年来,我们的认识从迷茫与狂热走向成熟与理性。在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初期,很多老师只是

为了赶潮流或者只是单纯地为了追求效率而使用各种新型的媒体 手段,如把多媒体当作事先写好的板书或事先准备好的练习题,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认为这样就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际上,这只是用新技术强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把“人灌”变成了“电灌”,信息技术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发挥实质性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康宁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论坛(南京师范大学,2011.11.18-19)上,形象地说明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关系的四种类型:塞入式(貌合神离)、加入式(若即若离)、嵌入式(紧密结合)、融入式(水乳交融)。 融入的方式是技术应用教学中的最高层次,表现在信息技术将会自然、无缝地融入教学中,做到无法分离,能够使教学因为技术的存在而形成全新的教学时空,可最大限度提升教学质量、最大限度优化教学,与教学的关系像亲人,难舍难分。由此可见,若信息技术应用类型停留在塞入式、加入式层次,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追求嵌入式、融入式才是正道。 在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找准切入点——什么时候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课堂是主体,是出发点和归宿。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服从、服务于课堂的需要。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是课堂教学的根本需要。 1.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融合

抗震支架施工方案设计方案和对策

抗震支架制作安装工程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主要) 编制单位: 编制日期: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 第二章工程概述 第三章施工管理目标 第四章施工组织 第五章施工工序及主要施工工艺 第六章质量保证措施及技术 第七章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第一章编制依据 1.1甲方提供图纸及抗震支架设计图纸; 1.2公司现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综合管理体系; 1.3其他在设计文件中提出的需执行的规范和标准以及公司制定的有关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等; 1.4执行的规范有: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 《建筑机电设备抗震支吊架通用技术条件》(CJ/T 476-2015) 《抗震支吊架安装及验收规程》(CECS 420:200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JGJ339-2015)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 《室内管道支架及吊架》(03S402) 第二章工程概述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工程概述:本项目位于*****教育产业园区内,总建筑面积171717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151255平方米,地下建筑20462平方米,包括包括********等。本次抗震支架设计范围包含:给水、消防、防排

烟、强弱电系统;施工范围:抗震支架的供货及安装。 第三章施工管理目标 3.1 质量目标确保工程达到设计及使用要求,工程质量达到国家建安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中的优良标准,一次验收合格率为100%。 3.2 安全目标确保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轻伤频率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内。 3.3 进度目标计划总工期为天,计划开工日期年月日,计划竣工日期年月日。 第四章施工组织 4.1认真审核、熟悉施工图纸,做好图纸会审。 4.2提前七日备货。 4.3对施工班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安全交底。 4.4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划分施工区域,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劳动力,具体细化到每道工序的作业部位及作业时间。 4.5根据工程的需要选派熟练工人;特殊工种操作人员须持证上岗。 4.6劳动力使用计划:20-22人; 4.7施工投入机具设备:脚手架、手枪钻、电锤、电动扳手、切割机、卷尺、电线插板等。

抗震支架抗震设计要求Word版

抗震支架抗震设计要求 支架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会有支架的出现,下面南通正道就详细为你介绍一下抗震支架抗震设计要求。(1)以下设备及管道应采用抗震支吊架: 重力大于1.8KN的空调机组风机。矩形截面面积大于等于0.38m2和圆形直径大于等于0.7m的风道。防排烟风管、事故通风风管及相关设备。需要设防的室内给水、热水以及消防管道大于或等于DN65的水平管道。8度、9度地区的高层建筑的给水、排水立管直线长度大于50m时,宜采用抗震措施,直线长度大于100m时,应采取抗震措施。内径不小于60mm的电气配管及重力不小于150N/m的电缆梯架、电缆槽盒、母线槽。 (2)抗震支架应和结构主体可靠连接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以地震力为主要荷载,由锚固件、加固吊杆、抗震连接构件及抗震斜撑组成。(3)组成抗震支吊架的所有构件应采用成品构件,连接紧固件的构造应便于安装。 (4)管道抗震支吊架不应限制管线热胀冷缩产生的位移,其设置和设计应满足相关规范规定。 (5)所有抗震支吊架应和结构主体可靠连接,当管道穿越建筑沉降缝时应考虑不均匀沉降的影响。 (6)新建工程刚性材质电缆梯架、电缆托盘和电缆槽盒的抗震支吊架侧向最大间距为12m,纵向最大间距为24m。 (7)新建工程非金属材质电缆梯架、电缆托盘和电缆槽盒的抗震支吊架侧向最大间距为6m,纵向最大间距为12m。 3.1.3.8新建工程刚性管道侧向抗震支撑最大设计间距12米,纵向抗震支撑最大设计间距24米;柔性管道上述参数减半;改建、扩建工程管道上述参数减半。(8)新建工程刚性矩形风管侧向抗震支撑最大设计间距9米,纵向抗震支撑最大设计间距18米;柔性风管上述参数减半;改建、扩建工程管道上述参数减半。(9)3.抗震支吊架厂家所生产的抗震支吊架各部件(包括槽钢、连接件、弹簧螺母)除工厂自检外,每批次产品应送国家检测机构进行力学测试,以确保结构安全。(10)其余规格参数及实施要求应满足《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 (11)质量保证要求 (12)施工人员资质要求A) 所有管道装配人员和设备安装人员均应具有在行业中至少三年以上有关的工作经验。B) 所有供本工程使用的管道和配件均应符合标书内技术规格说明书要求的标准。C) 所有烧焊技工必须具备由有关政府机关签发的有效上岗施工证书。(13)成品支架及抗震支架供应商职责供应方需对整个管线支架系统进行设计,对综合支吊架受力情况及材质选型进行详细计算,提供力学计算书,并提供设计图纸供甲方指定的设计院审核。对设计院有意见的,供应商须按设计院意见进行修改直至设计院批准为止。根据甲方建设工程进度按时供货,不得影响工程进度;供应商应提供完整的《成品支架安装技术手册》、《成品支架安装使用指南》、《成品支架荷载计算书》、《成品支架现场安装指导手册》等一整套资料,以保证产品的安全与提供优质的服务。供应商在整个支架及管线安装过程需派技术人员提供驻现场培训工人及技术指导服务。 (14)资料呈审供货方应提交管道支架和固定支撑详图供审批。供货及施工方应提交管道试验和清洁凈化程序供审批。施工方应在试验和投入运行之后须提交完整的试验报告。 1.0.4 对位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地区除甲类建筑以外的机电工程设施,可不作抗震计算。

移动通信技术与网络优化复习题

移动通信技术复习题 第一部分:移动通信技术 一、单项选择题 1.移动通信存在严重的多径问题,造成信号电平的起伏不定,因此,移动通信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必须具有() A、抗噪声能力 B、抗干扰能力 C、抗衰落能力 D、抗多径能力 2.下面不属于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是() A、AMPS B、TACS C、PDC D、NMT 3.下面不属于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结构中网络子系统的是() A、EIR B、OSS C、AUC D、MSC 4.HLR中存储的用户数据主要包括用户信息和() A、位置信息 B、鉴权信息 C、设备信息 D、通话记录

5.VLR服务于其控制区内的移动用户,它是一个() A、静态用户数据库 B、动态用户数据库 C、混合态用户数据库 D、半动态用户数据库 6.基站子系统中,一个BSC可以控制()BTS。 A、一个 B、两个 C、四个 D、多个 7.操作维护子系统的工作任务不包括() A、网络监视 B、性能管理 C、用户鉴权 D、网络操作 8.主叫用户为呼叫移动用户所需要的拨叫号码是() A、TMSI B、IMSI C、MSISDN D、LAI 9.移动用户的ISDN码中,我国的国家码是() A、86 B、83 C、46 D、18 10.语音编码器有三种类型,不包括() A、混合编码 B、波形编码 C、图像编码 D、

参量编码 11.信道编码主要应对由于噪声引起的() A、随机误码 B、突发误码 C、冗余码元 D、群误码 12.交织用于应对误码中的() A、随机误码 B、突发误码 C、冗余误码 D、打孔误码 13.均衡的意义在于利用均衡器产生(),解决传输中的差错。 A、信号波形 B、相干信号 C、信道模型 D、语音编码 14.移动通信的基本业务包括() A、电话业务 B、短消息业务 C、传真 D、以上全部 15.按照覆盖范围从大到小,以下排列正确的是() A、系统服务区,位置区,基站区,无线小区 B、位置区,系统服务区,基站区,无线小区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几点建议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几点建议 成都市太平中学林文佳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利用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或多种渠道广泛搜集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设计。二是利用课件和网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开发学生学习心智,感悟学习的价值,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三是课后利用网络,实现师生,生生互动,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反馈信息,以实现教学设计的进一步优化。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很好地融入课堂呢?下面是几点建议: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过程的设计”,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来说,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媒体、评价设计以及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要素,是教与学的事前规划,是课堂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对话的桥梁,是关系课堂教学效果及课堂生命活力的关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定,一般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的。而在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进行的过程设计、媒体设计、评价设计就主要靠我们的老师灵活运用了。 1.合理选择教学媒体 教师们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网络、电视、书刊杂志、生活中等多种渠道合理选择教学素材(包括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实物等);我们不要产生“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就无法将信息技术融

入课堂”这一错觉。要使教学素材紧扣主题,对它进行适当的整理、归纳、分类、有机组合,形成系统,而不是简单的素材罗列;要规划好素材呈现的方式、时间,以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素材的来源要尽可能向生活靠拢,要让学生在已有经验上来直接获得知识的体验,获取知识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利于进一步展开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合理优化组合计算机的图、文、音、动画等特殊效果,及时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使教学张驰有序、动静协调、画面和谐大气。不能为了使课件的画面“生动”而硬搬一些不必要的媒体到课堂上播放,“喧宾夺主”地引入信息技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2.利用信息技术合理规划教学过程 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渠道,搜集不同学校,不同老师的各种教案设计,进行比较、筛选,再结合自己学校的教学实际而达到教案设计的最佳方案;我们应根据教案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时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适时地应用课件,太早或滞后应用课件,都会冲淡课堂教学气氛,会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打乱学生思路。多媒体课件不能文本太多,或过于花哨。不能把课件制成板书搬家式,也不宜画面杂滥,片面追求吸引学生眼球,课件的目的应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突破课堂中的重、难点问题。课件应做成模块式的,老师应根据课堂实际,选择性的使用课件,且忌点击“下一步”到底,否则,整堂课主题不那么鲜明地呈现,学生听来,不知本堂课所云。 (二)利用信息技术,合理实施教学过程

关于抗震支架技术说明文件

1.工程概况 略。 2.抗震支架设计依据: 主要采用的规范标准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2)《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 (3)《建筑机电设备抗震支吊架通用技术条件》(CJ/T 476-2015) (4)《抗震支吊架安装及验收规程》(CECS420:2015) (5)《混凝土用膨胀型、扩孔型建筑锚栓》(JG 160-2004)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7)《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 (8)《建筑机电设备抗震支吊架通用技术条件》(CJ/T 476-2015) 3.设计范围: (1)重力大于1.8kN的设备; (2)DN65以上的生活给水、消防管道等系统; (3)矩形截面面积大于等于0.38 m2和圆形直径大于等于0.7m的风管系统; (4)内径大于等于60mm的电气配管及重力大于等于150N/m的电缆梯架、电缆槽盒、母线槽; (5)防排烟风道、事故通风风道及相关设备; (6)吊杆长度小于300mm的悬吊管道可不进行抗震设计。 此设计范围内,(5)是必须执行的,规范内的强条。 4.抗震支架设计要求 4.1基本要求 (1)每段水平直管道应在两端设置侧向抗震支吊架

(2)当两个侧向抗震支吊架间距超过最大设计间距时,应在中间增设侧向抗震支吊架。例如:刚性连接金属管道长为24m,侧向抗震支吊架最大间距12m,首先于两端加设侧向支撑,再依次按12m 设置侧向支撑。 (3)每段水平直管道应至少设置一个纵向抗震支吊架,当两个纵向抗震支吊架距离超过最大设计间距时,应按《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第8.2.3 条要求间距依次增设纵向抗震支吊架。例如:刚性连接金属管道长为36m,按最大24m 的间距依次设置纵向支撑,直至所有支撑间距均满足要求。 (4)刚性连接的水平管道,两个相邻的加固点间允许纵向偏移,水管不得超过最大侧向支吊架间距的1/16,风管不得超过其宽度的两倍。 (5)水平管线在转弯处0.6m 范围内设置侧向抗震支吊架。若斜撑直接作用于管线,其可作为另一侧管线的纵向抗震支吊架。例如:纵向抗震支吊架最大间距24m,侧向抗震支吊架最大间距12m,则双向抗震支吊架距下一纵向抗震支吊架间距为:(24+12)/2+0.6=18.6m (6)门型抗震支撑应至少有一个侧向抗震支撑或两个纵向抗震支撑。 4.2设计步骤 步骤一: 确定抗震支吊架的位置和取向。 步骤二:确定设计荷载要求。 步骤三:选择正确的抗震支吊架形状、尺寸以及最大长度。基于抗震支吊架与结构的连接布置、架杆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以及计算出的设计荷载,选择抗震支吊架的类型、尺寸以及最大长度。 步骤四:根据步骤二的设计载荷和架杆与垂直方向的夹角,选择适当的紧固件类型和规格将抗震支吊架固定在建筑物结构上。 4.3水平地震作用计算(以下条文均摘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表3.3.2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

教育学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试题库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试题库 一、选择题: 1.移动通信按多址方式可分为。 A、FDMA B、TDMA C、CDMA D、WDM 2.蜂窝式组网将服务区分成许多以()为基本几何图形的覆盖区域。 A、正六边形 B、正三角形 C、正方形 D、圆 3.GSM采用()和()相结合的多址方式。 A、FDMA B、CDMA C、WMA D、TDMA 4.我国的信令网结构分()三层。 A、高级信令转接点(HSTP) B、初级信令转接点(LSTP) C、信令点(SP) D、信令链(SL) 5.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影响传播的三种最基本的传播机制是()。 A、直射 B、反射 C、绕射 D、散射 6.1W=()dBm。 A、30 B、 33 C、 27 D、10 7.天线中半波振子天线长度L与波长λ的关系为()。 A、L=λ B、L=λ/2 C、L=λ/4 D、L=2λ 8.0dBd=()dBi。 A.1、14 B、 2.14 C、 3.14 D、 4.14 9.移动通信中分集技术主要用于解决()问题。 A、干扰 B、衰落 C、覆盖 D、切换 10.天线下倾实现方式有()。 A、机械下倾 B、电下倾 C、铁塔下倾 D、抱杆下倾 11.GSM900的上行频率是()。 A、 890~915MHz B、 935~960MHz C、 870~890MHz D、 825~845MHz 12.GSM系统中时间提前量(TA)的一个单位对应空间传播的距离接近()米。 A、 450

B、 500 C、 550 D、 600 13.GSM采用的数字调制方式是()。 A、 GMSK B、 QPSK C、 ASK D、 QAM 14.在GSM系统中跳频的作用是()。 A、克服瑞利衰落 B、降低干扰 C、提高频率复用 D、提高覆盖范围15.GSM系统中控制信道(CCH)可分为()。 A、广播信道(BCH) B、公共控制信道(CCCH) C、专用控制信道(DCCH) D、业务信道 16.GSM系统中位置区识别码(LAI)由哪些参数组成()。 A、MCC(移动国家号) B、 MNC(移动网号) C、 LAC(位置区码) D、CC 17.路测软件中RXQUAL代表( )。 A、手机发射功率 B、手机接收信号电平大小 C、手机接收信号质量 D、基站接收信号质量 18.室外型直放站的分类有()。 A、无线宽带射频式直放站 B、无线载波选频式直放站 C、光纤直放站 D、拉远直放站 19.对选频直放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直放站的频点要与施主小区一致 B、直放站的频点要与施主小区不一样 C、施主小区频点改变后直放站要相应调整 D、施主小区频点改变后直放站不需调整20.路测时,采样长度通常设为()个波长。 A、20 B、30 C、40 D、50 21.移动通信按工作方式可分为()。 A、单工制 B、半双工制 C、双工制 D、蜂窝制 22.GSM系统中时间提前量(TA)的2个单位对应空间传播的距离接近()km。 A、0.9 B、1.1 C、0.5 D、0.8 23.GSM没有采用的多址方式是()。 A、CDMA B、WDM C、FDMA D、TDMA 24.全波振子天线长度L与波长λ的关系是()。 A、L=λ B、L=λ/2 C、L=λ/4 D、L=2λ 25.SAGEM路测手机数据业务的手机速率是( )。 A、4800 B、9600 C、57600 D、115200 26.GSM系统中基站识别码(BSIC)由哪些参数组成()。 A、 MCC(移动国家号) B、 NCC(国家色码) C、 BCC(基站色码) D、MNC(移动网

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的好处

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的好处-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当今社会,信息革命几乎冲击了所有领域。现在正步入信息社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广大实验教师已融入了课改的洪流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已走到了课改前沿,他们大胆实践,尝试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得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得到普及.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或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或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进行网络教学,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师乐教,学生爱学,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作为其中一员,勤奋学习,大胆尝试,获益匪浅,并从中体会到信息技术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多种变化.下面我粗浅的谈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老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己学习的天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参与、自主探究与交互资源的过程,不仅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而且能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加快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另外,由于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和技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共享性,计算机的使用和资源的网络化等技术环境,不但有益于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孕育和发展着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环境,更多运用合作式学习的策略,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教师单一传授的方式.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

完整版抗震支架技术方案

江苏格瑞思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抗震支架工程 抗震支架施工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人:准批 江苏格瑞思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2019.1.21 页1 第 江苏格瑞思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3工程设计总则 ................................................ 第一章 ................................................................. 31.1 工程概 况............................................................... 31.2 设计依 据: ..................................................... 3机电管线抗震的意义: 1.3 ............................................... 41.4机电抗震设计应达到的要求:5抗震支架的设计 .............................................. 第二章 ................................................... 5 2.1抗震支吊架系统设计依 据 ......................................................... 52.2抗震支吊架的概 念 ......................................................... 52.3抗震支吊架的种 类 ................................................... 52.4机电管线抗震设计范 围: ....................................................... 72.5抗震支吊架设计流 程 ..................................................... 82.6抗震支吊架的布置原则.......................................................... 14.抗震支架的计算 2.718抗 震支架施工技术说明 ....................................... 第三章.................................................................. 18材料要 求 .3.1.................................................... 18 .3.2抗震支吊架系统施工说 明...................................................... 20.3.3 抗震支吊架的安装步 骤........................................................ 22.材料设备及人员配置 3.4.................................................................. 23 .3.5安全措 施.................................................................. 23环保措施 .3.6 页2 第 工程设计总则第一章 工程概况1.1 工程名称: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勘察单位:质量安全监督站:基坑监测单位: 1.2工程及环境概况表1.3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 速度值的对应关系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

什么是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扫盲篇) 西安巨人培训中心党军虎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西安巨人培训中心”,不得修改原文,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前言 当前咨询或参加我们培训的学员多次要求:希望能够给大家介绍什么是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甚至有人给我们感言“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这个行业了解的太晚了!更有甚至表示不是大家不想进入网优行业,而是大家根本就不了解这个行业甚至就没听过这个行业!尤其是那些还没毕业或者将要毕业的学生们反映强烈。。。。。。 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入行等。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概念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与传统的互联网网络优化是有本质区别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又称为无线通信网络优化,我们通常简称为无线网优或网优。主要是对大家所熟悉的移动、联通、电信等提供的移动业务进行维护和性能改善,包含核心网、传输网、无线网三部分的优化,但由于核心网、传输网网元相对较少,性能相对稳定,一般需求量和人员较少;相反的无线网网元数目繁多,无线环境复杂多变,加上用户的移动性,维护人员需求和性能提升压力较大,因此一般意义上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主要是指无线网络部分的优化,又简称为无线网络优化,从事该工作的工程师通常称为无线网优工程师。 无线网络优化主要是指改善空中接口的信号性能变化,比如我们用手机打电话碰到的通话中断(掉话)、听不清对方声音(杂音干扰)、回音、接不通、单通、双不通等网络故障就属于无线网络优化人员要从事的改善范畴。空中接口专业称为UM接口或UU接口,其中UM为2G网络叫法,UU为3G网络叫法,简单可以认为是手机和基站之间的接口。因此可以说,无线网络优化就是手机和基站之间的信号性能改善或提升。 无线网络优化的分类 目前无线网络优化可以分为2G无线网络优化和3G无线网络优化,2G主要包括GSM和CDMA两种制式,3G包括TD-SCDMA、WCDMA和CDMA2000三种制式。目前中国移动运营GSM和TD-SCDMA;中国联通运营GSM和WCDMA;中国电信运营CDMA 和CDMA2000。2G和3G的区别主要在于无线网部分,传输和核心网可以通过升级等手段完成,因此严格意义上只有无线网可以说是“3G网络”。

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

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利用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或多种渠道广泛搜集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设计。二是利用课件和网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开发学生学习心智,感悟学习的价值,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三是课后利用网络,实现师生,生生互动,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反馈信息,以实现教学设计的进一步优化。 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很好地融入课堂呢?下面是几点建议: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过程的设计”,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来说,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媒体、评价设计以及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要素,是教与学的事前规划,是课堂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对话的桥梁,是关系课堂教学效果及课堂生命活力的关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定,一般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的。而在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进行的过程设计、媒体设计、评价设计就主要靠我们的老师灵活运用了。 1 ?合理选择教学媒体 教师们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网络、电视、书刊杂志、生活中等多种渠道合理选择教学素材(包括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实物等);我们不要产生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就无法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这一错觉。要使教学素材紧扣主题,对它进行适当的整理、归纳、分类、有机组合,形成系统,而不是简单的素材罗列;要规划好素材呈现的方式、时间,以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素材的来源要尽可能向生活靠拢,要让学生在已有经验上来直接获得知识的体验,获取知识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利于进一步展开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合理优化组合计算机的图、文、音、动画等特殊效果,及时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使教学张驰有序、动静协调、画面和谐大气。不能为了使课件的画面生动'而硬搬一些不必要的媒体到课堂上播放,喧宾夺主”地引入信息技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设计方案-抗震支架

北京新华家园养老住区(延庆)项目配套服务设施(一期)项目抗震支吊架设 计方案 抗震支吊架设计方案

编制单位:编制人员:. 编制时间:

目录 第一节工程设计总则 (1) 1.1工程概况 (1) 1.3 设计范围及产品特色 (3) 第二节抗震支吊架系统深化设计说明 (6) 2.1 抗震支吊架系统设计主要依据 (6) 2.2 抗震支吊架设计要求 (6) 2.3 抗震支吊架设置原则 (8) 2.4 抗震支吊架的基本设计步骤 (9) 2.5 水平地震标准值计算 (10) 2.6 各专业基本支撑系统安装节点图示: (11) 2.7 本项目设计 (16) 第一节工程设计总则 1.1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北京新华家园养老住区(延庆)项目配套服务设施(一期)项目

1. 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延庆新城08街区,东侧临莲花池村,南侧临莲花苑小区,西侧临益详北街,北侧临延庆五中。总建筑面积约52620平方米,地上约46958平方米,地下约5662平方米。一期工程分为C、D两个组团。 2. 主要设计参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 1.2 设计依据 国家现行的主要规范、规程及相关行业标准: 1).《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2).《通风与空调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34-2002) 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1-96) 4).《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5).《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3-97) 6).《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8).《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JGJ339-2015) 9).《建筑机电设备抗震支吊架通用技术条件》(CJ/T 476-2015) 10).《管道支吊架第1部分:技术规范》(GB/T17116.1-1997) 11).《装配式管道吊挂支架安装图》(03SR417-2) 12).《室内管道支架及吊架》(03S402) 13).《风管支吊架》(03K132) 14).《电缆桥架安装》(04D701-3) 15).《混凝土结构用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

抗震支架技术说明文件

工程概况 略。 抗震支架设计依据: 主要采用的规范标准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2)《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 (3)《建筑机电设备抗震支吊架通用技术条件》(CJ/T 476-2015) (4)《抗震支吊架安装及验收规程》(CECS420:2015) (5)《混凝土用膨胀型、扩孔型建筑锚栓》(JG 160-2004)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7)《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 (8)《建筑机电设备抗震支吊架通用技术条件》(CJ/T 476-2015) 设计范围: (1)重力大于1.8kN的设备; (2)DN65以上的生活给水、消防管道等系统; (3)矩形截面面积大于等于0.38 m2和圆形直径大于等于0.7m的风管系统; (4)内径大于等于60mm的电气配管及重力大于等于150N/m的电缆梯架、电缆槽盒、母线槽; (5)防排烟风道、事故通风风道及相关设备; (6)吊杆长度小于300mm的悬吊管道可不进行抗震设计。 此设计范围内,(5)是必须执行的,规范内的强条。 抗震支架设计要求 基本要求

(1)每段水平直管道应在两端设置侧向抗震支吊架 (2)当两个侧向抗震支吊架间距超过最大设计间距时,应在中间增设侧向抗震支吊架。例如:刚性连接金属管道长为24m,侧向抗震支吊架最大间距12m,首先于两端加设侧向支撑,再依次按12m 设置侧向支撑。 (3)每段水平直管道应至少设置一个纵向抗震支吊架,当两个纵向抗震支吊架距离超过最大设计间距时,应按《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第8.2.3 条要求间距依次增设纵向抗震支吊架。例如:刚性连接金属管道长为36m,按最大24m 的间距依次设置纵向支撑,直至所有支撑间距均满足要求。 (4)刚性连接的水平管道,两个相邻的加固点间允许纵向偏移,水管不得超过最大侧向支吊架间距的1/16,风管不得超过其宽度的两倍。 (5)水平管线在转弯处0.6m 范围内设置侧向抗震支吊架。若斜撑直接作用于管线,其可作为另一侧管线的纵向抗震支吊架。例如:纵向抗震支吊架最大间距24m,侧向抗震支吊架最大间距12m,则双向抗震支吊架距下一纵向抗震支吊架间距 为:(24+12)/2+0.6=18.6m (6)门型抗震支撑应至少有一个侧向抗震支撑或两个纵向抗震支撑。 设计步骤 步骤一: 确定抗震支吊架的位置和取向。 步骤二:确定设计荷载要求。 步骤三:选择正确的抗震支吊架形状、尺寸以及最大长度。基于抗震支吊架与结构的连接布置、架杆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以及计算出的设计荷载,选择抗震支吊架的类型、尺寸以及最大长度。

5G通信网络优化最佳实践之5G新技术应用保障方案

5G通信网络优化最佳实践之5G新技术应用 保障方案 目录 广州市越秀西湖花市演示保障...............................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问题描述 (2) 1.1背景 (2) 1.2挑战 (2) 二、分析过程 (2) 2.1业务类型 (2) 2.2业务对网络的需求 (4) 三、解决措施 (4) 3.1业务可靠性 (4) 3.2业务速率及时延 (5) 3.3 优化案例 (8) 四、经验总结 (12)

【摘要】本文通过广东省广州越秀西湖花市5G演示网络保障,详细介绍了各个演示的组网结构、保障指标、测试方法、优化方法等,并通过参数优化对小区内多用户场景进行优化,保障了各个业务演示的性能需求。对于5G网络多用户场景下带宽和时延类优化保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字】5G、多用户、带宽、时延 【业务类别】优化方法、基础维护、5G 一、背景描述 1.1 百年花市5G新技术应用概述 传统迎春花市是广州独特的年俗文化,吸引了各地群众来“广州过年,花城看花”。为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5G新媒体平台合作测试验证,中国电信在广州推出了迎春花5G业务体验,花市现场市民可抢先体验5G速率、16路高清视频点播,与5G猜拳机器人比赛,并可在西湖路花市通过5G无人机高清观看天河花市实景。 1.2 5G花市保障面临新挑战 本次5G业务演示保障,主要挑战来自于在演示现场所有业务终端都聚集在一个站点小区内,而目前终端在基站的策略是处于竞争机制,倘若有某个终端占用资源过多会挤压其他终端的资源,进而影响其他业务的演示。故多终端资源的均衡成为了此次业务的大挑战。 二、5G演示业务和保障需求 2.1 5G花市演示业务类型 本次花市演示的业务包括了无人机高清视频直播、5G+16路高清视频点播、5G+猜拳机器人、5G速率体验等。两种业务均为视频回传业务类,业务流如下: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 泾源三小海宏霞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我更加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下面我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从教学整体上看,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扩大了教学规模,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甚至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很好地融入教学领域,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单纯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要为教学服务,而没有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所以造成只强调教育技术有形的媒体技术,而不重视教育技术无形的系统技术,忽视了数据处理及媒体资料利用等功能,违背了教学规律。因此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这也就是课程整合的问题,即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将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给美术教学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多种手段,为我们美术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都提供了更深更广的可挖掘潜力。新的美

术课程标准又为我们提出了崭新而丰富的总目标。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一、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活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普遍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新世纪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而且能有效地唤醒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营造美的气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最大限度地作用于人。教学课件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课件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图象,还能呈现音频、动画、视频等。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为个性化、自主化、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持续发展的构想得以实现。利用信息技术,美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美术教师应多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考虑,根据需要把一部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也可以利用身边的所有美术资料,如录像、图片等进行整理传输到计算机上转化为数字信息。 二、利用网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