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好些学生明知学习重要,但总是提不起学习的劲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学生似乎很认真,却常常是在自我强迫下进行学习,觉得学习太苦,常有放弃的念头。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知道应当学习却又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激情,即缺乏学习动机,学业成绩自然不稳定、不理想。这个中有什么深层的心理原因?有何解决的方法吗?本文拟从归因的角度谈谈缺乏学习动机的心理原因,以及个人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的方法。

一、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维持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趋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的动力。学习动机直接对学习起促进作用,与学习结果互为因果。一定的学习动机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把“要我学习”的被动局面变成“我要学习”的主动局面,深深影响学习的结果;而学习一旦成功,其结果则大大满足了个体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促使个体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以获得更高程度的满足当作一种新的迫切的需要,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大量的研究证明:无论在哪一个年龄阶段,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具备一定的学习动机是学生获取良好学业成绩的先决条件之一,良好的学

习成绩又能成为激发个体学习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判断。通俗地说,归因就是寻找行为结果的原因,它总是对结果提出为什么,探寻个中原因。当代教育心理学界影响较大的归因理论主要有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提出的。他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或运气。其中,能力和努力是两种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是个人可以控制的;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是个人较难控制的;能力和任务难度又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则是不稳定因素。不同的归因倾向会使人对成功和失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并由此影响个体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和努力。

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他在成就情境中的行为动机。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使个体积极从事相应的活动,并乐于付出努力和采取策略来应付遇到的问题,解决面临的困难。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行为的积极性不高,为了避免失败及消极情绪的困扰,常常选择较低难度的任务、甚至自我放弃,这必然导致活动结果不尽

如人意,反过来进一步降低了他的效能感。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从归因理论中可以发现,归因是通过影响个体的期望和情绪体验进而影响其动机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所作出的原因推断,同样会对学习预期产生影响。个体主动对结果进行积极的归因,对自我的能力就产生较强的信任感,其行为的坚持性将更强,也愿意应付学业上的挑战;相反,如果进行消极的归因,个体将可能会因对自我缺乏信心而消极应付。因此,归因对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学习动机的缺失与其不当的归因方式有关。

二、运用归因理论进行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归因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而动机在个体的学习行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动力作用。根据归因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进行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

1、学会积极归因,形成有效的学习动机。

所谓积极归因即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归因方式。根据成败归因理论,当成功时应多作稳定归因,而失败时要多作不稳定归因,才有利于个体保持积极的行为动力。如果总是将失败归因于一时较难改变的能力缺乏,个体可能就不会努力去尝试解决类似的问题了。许多同学的厌学情绪就是

在失败情境下因不适当的归因而产生的。尤其是女孩子,在完成任务出现困难时,受社会文化历史积淀的因素的影响,更多地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的低下,表现出比男孩子更少的坚持性、导致较差的成绩。

另外,把成功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原因,会使个体感到愉快、自豪并愿意继续争取成功;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原因,则会对个体的自尊产生消极影响,并会削弱以后对成功的追求。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在某门功课上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确实缺乏才能,即使加倍努力也往往徒劳无功,就可能会不再对它用功学习了。但如果认为成绩不好是因为试题难度太大或试题太偏,本次复习不够全面,自己努力程度不够等等因素,则该归因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不大,个体也不会随意降低对这门课的期望价值或以后的努力程度。

所以,当学习上受到挫折时,要学会从失败情境中寻求可以改进的因素,即进行积极归因,从而力争获取下一次的成功。比如说,自己平时成绩总在前几名,在某段时间因连续几次考试成绩下滑到二十几名,若这时情绪十分紧张、失望,甚至不知所措,就应作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归因;并坚信只要更加努力,放松紧张情绪,注意改进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很快就能恢复上去。这样的归因有助于恢复自信心,放松情绪,增强自我期望,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明确目标,体验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

为什么具有同样智力和技能的人在同一任务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各具不同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是个体自身潜能的最有影响力的主导因素,对控制与调节个体的成就行为,尤其是在个体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坚持性及策略的采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激发个体为达到目标所付出的持久的努力、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不怕困难和挫折,力图实现成就目标。

班杜拉认为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那么,如何获取成功感呢?

首先,要设置明确而合适的目标定向。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上。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三方面的内驱力所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一个人的求知欲越旺盛,越想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认可,增强自尊,则他在有关的目标指向性行为上就越想获得成功,其行为的强度就越大。因此,不管是为着获得知识、能力,或者是为着获得良好的地位、声誉,学习目标定向明确,个体学习行为的积极性将更高。一个没有学习目标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