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最新教育文档

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最新教育文档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一、归因理论概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问为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归因,简单说来,就是找出原因。
心理学中对归因的专业解释为,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与经验,对他人或自己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指出性质、推测其原因的心理活动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中,根据人们不同的归因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归因理论,主要有海德归因理论、维纳归因理论、凯利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弗里茨·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在1958年开始了归因问题的研究。
他认为,行为的发生必有其原因,或取决于外界环境,或取决于主观条件,亦或者是内外部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据此,海德将归因分为外归因和内归因。
如果推测某一行为的原因来自外在的东西如环境,称为情境归因,即外归因。
如果判断某一行为的发生是由行为者自身原因引起,如兴趣,则称为个人倾向归因,亦即内归因。
1972年,B·维纳在海德归因理论和J·W·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
他基本同意海德对内外归因的解释,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新的维度,即把原因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种。
依照这两种维度,维纳归因理论对行为的归因就有四种情况,以成功这一行为为例,可以归因于稳定的外在因素,如好的工作环境;稳定的内在因素,如个人能力强;暂时的外在因素,如好的机遇;暂时的内在因素,如提前进行准备。
凯利在海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个人的行为可归结为三种原因:个人归因、环境归因和刺激归因。
但到底归结为何种原因却要依据三种信息,分别为:一致性信息,即活动者对某一刺激对象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一致;区别性信息,即活动者是否只对当前刺激对象产生这种行为还是对其他不同的对象也产生这种行为;连贯性信息,即活动者对当前刺激对象所产生的行为是否一贯如此。
凯利认为,只有拥有足够的信息,才能作出合理的归因。
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对应推论”,指将某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特征的归因过程。
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运用

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运用摘要: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发展轨迹和研究方法等。
学习动机是教育心理学中重要内容之一,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意义重大。
研究表明,学习动机的学习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历来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十分关注学习动机,相关理论有多种,本文主要就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运用做简要阐述。
关键词:学习动机归因理论动机缺乏动机过强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既重视教育中人的心理的理论研究,又重视教育中与人心理功能的发挥有关的应用研究。
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教育心理学是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虽然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其作为一门独立科学,跻身于心理科学之林,也只是20世纪初叶的事情[1],在研究过程中应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等基本原则。
关于教育的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丰富多彩,个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应用心理发展的观念来看待问题,发展表现为:“决定要素之间联系的基本原则的获得或变化”[2]。
教学的过程就是交往,对此,钟启泉从沟通、合作与语言活动两方面作了分析[3],即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的裨就是师生间的一种平等对话。
教学就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固然不容忽视,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不可抹灭,归根到底末寻求好的发展就要主动地不断学习理论与实践经验。
在教学原则和基本理论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才能有的放矢,而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的意义重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有志于学,乐于学,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业成绩。
在内驱力和外部诱因两个基本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学习动机,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又可将其划分为各种各样的类型,周国韬等人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感、外部目的、知识价值观[4]。
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少有单一的动机,往往更多的是复合性动机,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教育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谈归因理论及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谈归因理论及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摘要: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重在运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归因理论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正确使用期望效应和行为暗示,积极调控情绪,灵活地调整行为结果。
关键词:归因理论现代教育教学积极归因情绪归因理论是解释人的活动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在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出归因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韦纳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根据控制点维度,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根据稳定性维度,将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根据可控性维度,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这一关系表示为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在教育中的应用,即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强调自我努力感的归因,是符合个体归因变化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现实表现。
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归因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反应、期望、自信心及成就动机等。
归因理论的基本模型显示了不同归因带来的一系列反应,反过来,学生的情绪反应、教师的期望及以后的行为结果也会对学生的归因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
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就归因方式而言,韦纳区分了三个归因维度及特定归因。
特定归因是具体而个别的原因,如能力、努力、运气及任务难度等。
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增强期望水平,激发学习动机,从而强化为成功的行为结果。
因为能力是个体内部的稳定因素,由能力所获得的成功使学生更具有优越感和自豪感,因而这种归因会带来一系列的积极效应。
论述韦纳动机归因理论

论述韦纳动机归因理论
韦纳动机归因理论是由芝加哥大学的管理学家史蒂文·韦纳(Steven V.Winer)提出的。
它是一种归因(attribution)理论,它探讨的是个体为什么会给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动机归因。
韦纳动机归因理论的基本理念是,当我们对一个人的行为作出动机归因时,我们会结合两个因素来进行评估:能力和动机。
能力因素表示该行动是否是一个人特定情况下成功执行该行为的能力。
能力因素可以包括技能,知识和环境等方面。
动机因素则指一个人为什么要因此而行动,是为了实现目标还是满足自己的利益。
从韦纳动机归因理论的角度来看,当我们对一个人的行为作出动机归因时,必须以明确的判断依据来论证,即:是个人能力有限,因此表现不佳,还是因其本身的动机没有被引导得当,故表现不佳?也可以判断出两者都有影响:能力有限和动机不够。
得出结论的依据可以是个人的生活背景、内在的兴趣、外在的环境,或者更广泛的发展历史和历史习惯等。
具体而言,许多研究人员发现,归因到能力有限和动机有限,这两个因素通常会产生差异。
因此,如果要有效评估和解决问题,就必须正确理解这两个因素的表现差异。
总之,韦纳动机归因理论提醒我们:在作出动机归因之前,必须正确书面理解能力与动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单纯地归咎于某一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认识这一现象方面更加准确,也更加有效地运用解决方案。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一节归因与归因理论一、归因的基本概念归因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
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上课时有一位学生迟到了,这时,大家都会对这个事件作出解释,有的人会想,他可能是睡过头了;有的人猜测,可能是遇上堵车了等等,无论最终将原因归结为什么因素,这种探索原因、寻求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
每个人都会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原因的分析,只不过有时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一般而言,当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人们更有可能去推测其中的原因。
这正如一向成绩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可能习以为常;但如果一向成绩不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都会感到很好奇,于是会推测其原因。
根据归因者与行为者的关系,归因可以分为自我归因和他归因。
自我归因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的分析,他归因指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在前一种归因中,归因者和行为者是同一个人,而后一种归因中,归因者和行为者不是同一个人。
也就是说,别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都有可能成为人们进行归因分析的对象,归因未必都是针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的,也未必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人们既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也可能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
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原因的认识,因此,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
但是,这种未必正确的主观解释往往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
例如,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境:叶子这次考试不及格,于是她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能力很差;其实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智商高达120,她的低分纯属教师判卷错误。
在这个情境中,客观的原因是教师的失误,叶子主观的解释是自己的能力低──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但在这两种原因中,影响叶子的是后者──由于她觉得自己笨,所以感到自卑、自责,觉得无颜见人;而不是因为教师的错误而感到愤怒。
动机归因理论

动机归因理论简介动机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Harold Kelley)在1967年提出的。
该理论解释了人们在评价他人行为的原因时倾向于使用哪种归因方式。
它涉及到一个人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并根据解释的方式产生情感和态度。
动机归因理论对于理解人际关系、工作动机、学习动机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解释作用。
动机归因方式根据动机归因理论,人们在评价他人行为的原因时,往往会使用三种归因方式:内在归因、外在归因和稳定归因。
内在归因内在归因是指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其个人特质、内在性格或能力。
当我们看到他人的行为时,如果我们倾向于认为行为是由其内在特质驱动的,我们会进行内在归因。
比如,当我们看到某个同事频繁加班时,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非常负责任和努力的人,这就是内在归因的表现。
外在归因外在归因是指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环境、情境或机会。
当我们看到他人的行为时,如果我们倾向于认为行为是由外部因素所引起的,我们会进行外在归因。
比如,当我们看到某个同事加班,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因为工作量大、任务紧迫所致,这就是外在归因的表现。
稳定归因稳定归因是指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其个人特质或外部环境的持久性因素。
当我们看到他人的行为时,如果我们认为这个行为的原因是持久不变的,我们会进行稳定归因。
比如,当我们看到某个同事在工作中表现出色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他一直以来的能力和努力的结果,这就是稳定归因的表现。
影响动机归因的因素据动机归因理论,人们在做出动机归因时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一致性一致性是指他人的行为在同种情境下是否一直存在。
如果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有着类似的行为,那么我们倾向于进行稳定归因。
比如,如果一个同事总是在不同时间和地点都进行加班,我们会认为这是他的稳定行为特征。
具体性具体性是指他人的行为是否特定于某个特定的环境或情境。
如果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下做某个特定的行为,我们倾向于进行外在归因。
比如,如果一个同事只在某个特定项目上加班,我们会认为这是因为这个项目的特殊要求。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4.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由默里(H.A.Murry !938)提出。 麦克来伦(D.C.McClelland)对之加以研究。亚特 金森(J.W.Atkinson)加以修正。他从成就动机中
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倾向 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
求成型的人喜欢选择有50%把握的、有 一定风险的工作;避败型的人倾向于回避有50%
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低级需要得 到部分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寻求高级需要的 满足。
马斯洛对两个概念进行了有意义的区分: 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审美需要 认知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缺失需要(deficiency needs) 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尊重 的需要,是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的、必须得到满足的需要。而这些需要一 旦得到满足,个体有关这方面的动机也会 减少。
使用外部奖励激励学生的另一个问题 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体系的有效 性会下降。
对7岁儿童很有效的策略用于14岁儿 童时,就会显得矫揉造作。
我们需要一些更适合于教育领域的方 法,这些方法更加注重发展中的学生的思 想、自尊、自我效能感以及胜任感。
2.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假定人有许多需要。
根据这种观点,学生会被激励去做那些 受到强化的行为。
实际上,行为主义理论家并没有使用动 机这一概念。
外部奖励会使学生更关注奖励,而不是 学习本身或者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进步事业。
我们的社会支持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对 分数的重视。有经验的教师必须面对这个现 实,并且提醒学生体验学习本身的快乐,提 醒他们注意发展内在激励所带来的无形奖励。
4.学习动机的分类
⑴.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动机归因理论:美国的韦纳。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
理解学生对成功或失败所给予的原因或归因是一种鉴别控制学生行为的动机类型的方法。
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教育意义: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的进步与努力程度,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
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2)学生对能力的可控性具有不同的理解。
能力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并非完全不可控的,能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和受教育的结果。
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激励学生加倍努力学习。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美国-马斯洛:七种基本需要: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生长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在学校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缺失需要(特别是爱和自尊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
哪些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让人(特别是教师)喜欢或不知道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往往会作出较“安全”的选择,即随大流,为测验而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
因此,在马斯洛看来,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是热爱和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错而被嘲笑和惩罚。
简述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教育意义?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最早由班杜拉提出。
行为主义的基本论调:当前行为的结果强化了未来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动机归因理论:美国的韦纳。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
理解学生对成功或失败所给予的原因或归因是一种鉴别控制学生行为的动机类型的方法。
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教育意义: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的进步与努力程度,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
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2)学生对能力的可控性具有不同的理解。
能力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并非完全不可控的,能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和受教育的结果。
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激励学生加倍努力学习。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美国-马斯洛:七种基本需要: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生长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在学校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缺失需要(特别是爱和自尊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学生感到没有
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
哪些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让人(特别是教师)喜欢或不知道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往往会作出较“安全”的选择,即随大流,为测验而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
因此,在马斯洛看来,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是热爱和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错而被嘲笑和惩罚。
简述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最早由班杜拉提出。
行为主义的基本论调:当前行为的结果强化了未来的行为。
班杜拉认为不确切。
如听课---好成绩,但有能力听懂才愿意听。
像这种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是自我效能感。
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具有五方面的作用:(1)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2)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3)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4)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5)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2)替代经验(3)言语暗示。
4)情绪唤醒
简述成就动机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如套圈(麦克利兰)。
解
决一个困难任务取得成功所获得的自豪感比解决一个容易任务所获得的自豪感体验更强烈;在完成一种容易的任务失败时体验到的羞愧感比在完成困难任务失败后体验的羞愧感要强。
(阿特金森)
(1)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任务最富有现实的挑战性。
如果学生认为不论怎样努力也肯定会不及格时,他的学习动机就会处于极低的水平。
因此,这需要教师适当地掌握评分标准,使学生感到:要得到好成绩是可能的,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2)学生的成就动机与他的成败归因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趋向成功者有很强的自信心和内归因,成功增强了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旦失败,他们会认为是自己采取了不合适的策略,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不会将失败视为是缺少能力,因此会更加努力完成任务。
避免失败的学生正好相反,他们的自信心不强,倾向于外归因。
由于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因而往往设置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目标,不付出足够的努力,于是导致了又一次失败。
不断的失败导致了他们对自己能力不足的固定看法,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而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机遇、任务简单。
这样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对他们都没有积极的影响:成功了,他们不会再付出努力,而一旦失败,却导致他们进一步去避免失败。
第三节学习需要的形成与培养
影响学习需要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的形成因素:(一)家庭、学校和社会:1、家庭的要求、态度和志向。
2、学校教育;3、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形态。
(二)学生
的个性特点
学习需要的培养:(一)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1、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
2、帮助学生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
3、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志向。
(二)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1、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
3、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
(四)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节学习动机的激发
10、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一)竞赛的作用:1、积极作用:在其他条件相等时,个人竞赛比团体竞赛效果好。
2、消极作用:(1)使学习迟缓的人丧失信心(2)对于知道自己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成功的人缺乏激励。
(3)对某些人有过分的压力(4)对不合作是一种鼓励。
此外,还表现在大多数学生会产生失败感。
(二)运用原则:1、要慎用少用。
2、要注意方式:一方面题目不宜过难,另一方面不宜只在少数优秀学生中进行。
应按(1)能力分组(2)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
用昨天和今天比。
二、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一)作用:一般说来,应奖励多于惩罚。
奖励过多也有负面作用。
批评更不宜过多,但是适当的批评,尤其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批评能取得一定好的效果。
对学生有促进作用,但运用不当,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
(二)应注意的问题:1、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把奖励与惩罚看成是增强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2、奖励与惩罚一定要公正、适当。
另外奖励的方式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3、奖惩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一)学习结果反馈的激励作用(二)反馈的原则:1、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
2、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
如作文只指优良等,不如用眉批、评语等形成指出优点及不足。
四、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1)学生在每次学习之后,总会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寻找一些原因,如“这次成绩好是因为我非常努力”“这次是运气不好”等。
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左右着学生日后的学习行为。
良好的归因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对下次成功的高期待;不良的归因模式不仅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相反还会因为学生总是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差,而产生“习得性失败”,因此采取逃避努力、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归因,尽量将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即努力不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动机,树立对下次学习成功的期望,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
成功。
(2)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积极的自我概念,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归因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自我概念水平较高的学生往往把成功归因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因而失败不仅不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反而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良好的归因模式,首要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概念。
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慎重地对学生作出评价,以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