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动机理论

合集下载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海德的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最初是由F.海德(F.Heider,1958)在《人际关系心理》中提出来的,因此,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他指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

海德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

如果某特定原因在许多条件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联,如果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这就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原因。

不变性原则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用这种方法可找到某种行为或其结果的关键原因。

海德的“归因理论”是关于人的某种行为与其动机、目的和价值取向等属性之间逻辑结合的理论。

归因的种类归因可分为两类:一是情境归因;二是个性倾向归因。

情境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为外部力量,如环境条件、社会舆论、企业的设备、工作任务、天气的变化等。

个人倾向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自身特点,如能力、兴趣、性格、努力程度等。

比如在管理工作中当员工完成任务受挫折时,管理人员要及时了解职工的归因倾向,才能帮助职工正确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和顺利进行归因,使职工胜不骄、败不馁,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发奋努力。

海德的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归结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这四种因素又可按内因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进一步分类:从内外因方面来看,努力和能力属于内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则属外部原因;从稳定性来看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与机遇则属不稳定因素;从可控性来看,努力是可以控制的因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则超出个人控制范围。

海德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光是心理学家,都对各种行为的因果关系感兴趣,力图弄清周围人们行为的前因后果。

结合实际谈谈归因理论(教育心理学)

结合实际谈谈归因理论(教育心理学)

结合实际谈谈归因理论1.归因: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

①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其对人际知觉的研究中首先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与控制环境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归因理论是一种比较系统的认知动机理论。

归因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

于是归因就具有动机功能。

②罗特尔根据控制点,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分为“内控”和“外控”。

③维纳完善了归因理论,提出归因可按三个维度分类: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

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影响个体今后努力的行为。

将失败归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维纳总是强调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维度(努力)。

2.归因的影响(1)对个体行为结果的情感体验的影响个体对行为成败原因的不同解释,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

只有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或足够努力时,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

而如果把成功归因于题目简单或自己比较幸运时,个体可能就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

(2)对个体后续行为的期望的影响如果个体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自己能力强或努力学习的结果,他会认为下次我努力一定还会取得成功。

如果个体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任务简单或是我这次比较幸运,他对下次结果的期待就较小。

(3)对个体行为的努力程度的影响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时,成功带来的自豪感和满意度会让他继续努力以求下次取得同样的成功。

当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时,下次他会做出更大的努力并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获得更多的成功。

而如果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结为自己能力强而成功,或自己能力太弱而失败时,学生所投入的努力就会减少。

(4)对个体自身的认识和评价的影响经常取得成功的个体会增强对自己能力的预测与估计,从而使他获得比较髙的自我效能感,这会使他更积极地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客观正确的判断,反之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第五章归因理论

第五章归因理论

第五章归因理论1. 归因理论的概念和作用归因理论是一种描述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解释外部事件的模型。

它关注个体如何推断其它人和自己的行为,根据事件的内在特征和外部环境,将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比如个人特质、意愿、才能)或“外部因素”(比如工作环境、随机事件)。

归因理论的作用在于,通过揭示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判断偏向,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他人的行为,推理事件原因和结果,预测和解释行为的动机和效果,从而加深沟通和交流的意义和效果。

在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归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适用于各种研究设计和实践场景。

2. 归因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模型有多种归因理论,但运用最广泛的是海德和凯利(Heider & Kelley)于20世纪40年代及50年代初提出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这个理论提出,个体根据三个基本的原则,来解释和归因他人或自己的行为:1) 手段和目的性原则:个体相信行为通常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具有一定的手段和决策性。

如果行为似乎大力度与所达到的结果不符,那么此时应该认为这种行为是受到了外部因素的限制或者影响。

2) 相似和比较原则:个体通常比较看似相似的行为或事件,以此来获取这些行为发生的原因。

将看似相同的行为进行比较后,围绕相似性的所观察到的变化来判断行为的影响因素。

3) 成功和失败的原则:个体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因此,归因理论也获得了开发智力和承认实践的大力支持,因为我们借助于归因器的更灵活运用从成功或失败中提取教训。

归因理论提出三种典型的归因模型,即:1) 内外归因模型:根据事件所涉及的规模或难度,在外部和内部因素之间进行归因,所以这也叫导致模型。

事件涉及的规模越大、难度越大,个体就倾向于将事件归因于外部因素。

2) 人际关系归因模型:将是否喜欢或憎恶某个人的感情因素纳入考虑,通过个人对他人的情感响应确定行为的归因。

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运用

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运用

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运用摘要: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发展轨迹和研究方法等。

学习动机是教育心理学中重要内容之一,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意义重大。

研究表明,学习动机的学习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历来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十分关注学习动机,相关理论有多种,本文主要就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运用做简要阐述。

关键词:学习动机归因理论动机缺乏动机过强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既重视教育中人的心理的理论研究,又重视教育中与人心理功能的发挥有关的应用研究。

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教育心理学是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虽然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其作为一门独立科学,跻身于心理科学之林,也只是20世纪初叶的事情[1],在研究过程中应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等基本原则。

关于教育的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丰富多彩,个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应用心理发展的观念来看待问题,发展表现为:“决定要素之间联系的基本原则的获得或变化”[2]。

教学的过程就是交往,对此,钟启泉从沟通、合作与语言活动两方面作了分析[3],即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的裨就是师生间的一种平等对话。

教学就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固然不容忽视,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不可抹灭,归根到底末寻求好的发展就要主动地不断学习理论与实践经验。

在教学原则和基本理论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才能有的放矢,而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的意义重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有志于学,乐于学,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业成绩。

在内驱力和外部诱因两个基本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学习动机,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又可将其划分为各种各样的类型,周国韬等人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感、外部目的、知识价值观[4]。

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少有单一的动机,往往更多的是复合性动机,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教育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韦纳)归因论

(韦纳)归因论

归因论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1935一)张爱卿.动机论:迈向2l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9-237.韦纳是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他的动机归因论将海德等人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等人的成就动机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地对人类行为的动因作出了认知解释,超越了过去动机问题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本能论、驱力论等的局限性。

它是一种目前较为完善的认知动机理论,反映了当今动机问题研究的新成果,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应用价值。

1.韦纳简介韦纳曾任美国多种主要心理学刊物的顾问或编辑,如《认知发展》、《认知和情绪》、《教育心理学杂志》、《人格与社会心理杂志》等。

韦纳的著述甚丰,且影响巨大。

从60年代至今(1994年)已总计出版过13部论著,发表过130多篇重要学术论文。

其中主要的论著有:《归因、行为原因的知觉》(1972年)、《成就动机和归因理论》(1974年)、《人类动机的认知观》(1975年)、《人类动机》(1980年,译成德文和日文)、《动机和情绪和归因理论》(1986年,译成中文)、《人类动机:隐喻、理论和研究》(1992年)、《责任的推断;社会行为的理论基础)》(1985年)。

主要论文有:《与成就和非成就有关活动的抉择》(1965年)、《成就动机的归因分析》(1970年)、《归因理论、成就动机和教育过程》(1972年)、《成就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1985年)、《教育中动机研究的历史》(1990年)、《学生间相互作用的归因分析》(1993年)等。

2.韦纳的认知动机观动机的归因理论是动机理论的一种,它是由韦纳在剖析了传统的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它用归因这种认知过程来解释行为的动因,反映了动机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主要激发因素、人类动机的主要源泉。

”他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具有强烈的理解环境和自身的需要。

2020云南玉溪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学习动机理论之成败归因理论

2020云南玉溪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学习动机理论之成败归因理论

2020云南玉溪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学习动机理论之成败归因理论一、理论内容: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

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与不可控制性归因。

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的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具体如下所示:韦纳成败归因理论的六因素与三维度表格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二、考查方式归因理论的考察形式主要有:1.定义类;比如考查“能力属于什么维度的归因”。

2.案例类题目;比如夏明考试失败,认为自己不是学习这块料,问归因于哪种?3.建议类;教师该如何对待不同类型归因的学生?三、小试牛刀1.【单选题】小峰认为输掉学校秋季篮球比赛是因为他们班运气不好,这种归因属于( )。

A.内部、不可控和不稳定的归因B.外部、可控和稳定的归因C.外部、不可控和稳定的归因D.外部、不可控和不稳定的归因2.【单选题】某生一次考试取得高分后,惊喜的说:“我背到的老师都考到啦!”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该生将这次成功归因于( )。

A.能力B.努力C.任务难度D.运气3.【材料分析题】材料:小明和小华是同桌,某次考试中均得85分。

归因理论三个维度六个因素

归因理论三个维度六个因素

归因理论三个维度六个因素维纳的归因理论在中学教育与能力考试中是考察的重点。

主要是从单选、简答以及材料分析题的角度出题。

接下来针对这一部分的重要知识点展开进行学习。

维纳及其同事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大量关于归因与学习动机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解释影响着与成就有关的行为。

一、三维度六因素维纳从三个维度,即内外性维度、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以及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对归因因素进行了分析。

其中内外性维度指的是造成事实的原因属于个体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因素;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是指作为行为原因的内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是指行为能否为行动者或者他人所支配或驾驭。

1.能力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首先能力是属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其次能力一旦形成,在一段时间内是比较稳定的;再次能力并不受个人的控制,不能随意提高。

2.努力程度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因素。

首先努力程度是属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其次,正如人们经常说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见努力程度是不稳定的因素;再次努力程度可以受个人的控制,根据个人对当前活动的兴趣以及重要性认识来付出努力。

3.工作难度是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首先工作难度是属于个体的外部因素,其次工作难度是稳定的,是指一件事从始至终难度稳定,如考取教师资格证这件事对某人来说一直很难或一直很简单;再次工作难度是不可控的,并不能根据个人意愿随意降低工作的客观难度。

4.运气是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首先运气是个体的外部因素;其次运气是不稳定的,时好时坏;再次运气是不受个人控制的,不能由个人决定运气的好坏。

5.身心状况是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首先身心状况是个体的内部因素;其次身心状况是不稳定的,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心理都是随时发生变化的;再次身心状况是不由个人所控制的,比如是否生病并不能由个人决定。

6.外界状况是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首先外界状况是个体的外部因素;其次外界状况是不稳定的,会随着外界的物理条件、人为因素等发生变化;再次外界状况不受个人的控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属于不可控因素。

归因理论我们如何解释他人行为

归因理论我们如何解释他人行为

归因理论我们如何解释他人行为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旨在解释人们是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行为的。

本文将从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其对人们理解他人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一、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归因理论是指人们对于他人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的认知过程。

在理解他人行为时,人们通常会对行为的原因进行推理,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归因。

根据不同的表现,人们将其归因为个人因素或情境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能力、性格等内部因素,而情境因素则涵盖了外部的环境、社会因素等。

二、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归因理论将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主要归结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他人行为归因于个人因素,认为其行为是基于个体的能力、素质、性格等。

而外部归因则将他人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和情境因素,认为行为是受到外界的影响和限制。

三、人们如何解释他人行为1. 内部归因:当人们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个人因素时,通常会认为这是由于对方的能力、态度、动机等内在因素所致。

例如,当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时,人们可能会归因于他的聪明才智或勤奋学习,认为这是由于他个人的能力所致。

2. 外部归因:当人们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和情境因素时,通常会考虑到这些因素对他人行为的影响。

例如,当一个人迟到了,人们可能会归因于交通堵塞、突发事件等外部因素。

四、归因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归因理论对我们理解他人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它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他人的动机和意图,进而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和态度。

以下是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1. 感谢信中的归因:在写感谢信时,我们会对对方的行为进行解释归因。

通过解释对方的善意、帮助和付出,可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并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

2. 教育中的归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困难原因,通过对学生行为的归因,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 人际关系中的归因: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行为的解释会影响我们对对方的认知和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因理论对职校学生学生激发启示
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

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以归结为以下级六个因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维度之内:
1、外部维度: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维度: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

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能控制性维度: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

职业学校的学生对学习失败的归因通常有一下两个表现: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的归因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基本模式:积极的归因模式把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强,把失败归因于缺少努力; 消极的归因模式把成功归于运气好、任务难度不大等外部因素, 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

积极归因模式中的能力虽属不可控因素, 但将成功归因于能力,会大大增强完成新学习任务的自信心, 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足够的努力,则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更加刻苦勤奋, 相信只要自己加倍努力,就一定可以取得学习成功,这均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

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任务难度不大等外部因素的学生, 就会产生侥幸心,并祈祷以后仍能碰上好运气;如果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因能力是一个内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学生就会认为自己智力比别人低, 或认为自己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力太差,再怎么样也无法获得成功,因而这种消极归因往往会瓦解学生的学习斗志, 导致对学习活动失去信心和兴趣,这样不仅无助于积极学习动机的激发, 而且还会降低学生原有的动机水平。

所以,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可以从从个人能力、努力程度这些内部因素入手,进行积极归因训练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内不因素。

对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身体状况、工作难度等正确对待相信自己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进行成功体现提高自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