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解析

合集下载

一节新中国初期外交

一节新中国初期外交
(3)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 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 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 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
要在于
()
A.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B.它是我国外交成熟的标志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意在考查学生获 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日内瓦会议时,中 苏关系尚未恶化,A项错误;中国尚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 法席位,B项错误;当时,中美关系尚未缓和,更谈不上 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C项错误;“必须走出去”意 为参加国家间的活动,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D 项正确。
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以达到上述共同目的。
原则:
各国主权平等;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会员国不得侵犯它国的领土完 整或政治独立;
不得干涉它国内政;
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的必要范围内应确保非会 员国遵循上述原则;
联合国组织不得干涉在本质上 属于任何国家内管辖的事 项,但这项规定不应妨碍 对威胁和平、破坏和平以 及侵略行径采取强制行动

国际形势
国家性质
国家利益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基本方针
①“另起炉灶” “学习思考”
②“一边倒”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949年底至1950年初 毛泽东出访苏联
1950年2月,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 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6、互相释放战俘和被拘的平民。
思考:中国提出的这些建议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中的哪些内容?
万隆会议(1955年4月)
材料二:时间:1955年
地点:万隆
伊拉克代表:共产主义是“独 裁”,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菲律宾代表:同美国联合起来反
对共产主义。
泰国代表:中国没有宗教自由。
“克什米尔公
锡兰代表:(台湾)应当在我们 中间取得一个独立国家的地位
②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和际领环境土。完整
形成
首次提出: 1953年12月,•首互次提不出侵。犯 进一步阐释:1954年,中印•联互合声不明干涉内政 最终定型: 1955年,亚非•会平议等互利
• 和平共处
国内: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意义 国际: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成为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 新中国初期我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3. 出新中国初期我国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中英《南京条约》签字仪式
材料:……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 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 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我们不 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 惧,要有信心。
求同存异?
同:
“求同存异”
①共同的遭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②共同的要求: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异: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材料四:万隆会议达成《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 宣言》:
一、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二、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50年代外交)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50年代外交)

必修一专题五新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50年代外交)★考点说明1.考纲: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考点: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重点把握:(1)把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体会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的巨大贡献。

(2)正确把握中国的一系列外交政策都与世界局势的变化有关,从而考察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

4. 浙江省已考考点(省抽测与高考卷,序号表示年份)13年省抽测50年代外交成就★基础过关一、外交方针的制定1.背景:(1)二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格局由向转变(2)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3)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民族独立。

2.总原则是3.主要内容(基本方针):(1)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的方针是“”。

这改变了中国的地位,政治上建立起的外交关系;(2)先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在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方针是“”,这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3)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方针是“”。

使新中国在斗争中不至于处于的地位;4.外交成果:(1)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随后、匈牙利等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2)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_____ __ _ 》。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目的:为争取的进一步好转;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2.内容与提出过程:五项项原则是指、、、、。

最初提出的时间是年,周恩来在我国与印度两国就问题时首次提出。

第二年,周恩来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再次确定。

3.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三、走向国际舞台(一)日内瓦会议:(年在举行)1.目的:为了和平解决和问题;2.成果:周恩来提出建设性意见并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3.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身份参加,进一步缓和了和世界的紧张局势;(二)万隆会议1.背景:亚洲、非洲的运动不断高涨;2.召开:1955年4月,个国家在(国家)的万隆召开,讨论的问题主要由问题和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_课件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_课件1

【拓展延伸】“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
政策”的不同 (1)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2)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 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3)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 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过关题组】 1.右图中的文字是“中苏两国人民友谊 万岁”。它所揭示的中苏关系的时代背 景是 (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解析】选A。本题考查获取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图片 信息可知,当时中国与苏联关系非常友好,由此可判断这应该是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事情。故选A。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 (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 适用于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既适用于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 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 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 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 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与运用,是国际关 系中的一大创举。
3.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革命性质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 革命的最终前途是社会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需借鉴社会主义 国家的经验,取得它们的支持和合作。
4.党的外交政策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实行该政策。早在1949 年6月30日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就提出新中国 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基本方针。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学案(含答案)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学案(含答案)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含答案)第第1课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三大政策及重大外交活动。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区别。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1背景1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敌对态度。

2方针方针含义意义“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其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判断正误1“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相矛盾的。

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目的是捍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2“另起炉灶”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没有本质区别。

答案解析“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再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两者存在区别。

问题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成普通侨民看待,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这体现的外交原则是什么答案“另起炉灶”。

3外交成就1与苏联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1950年2月,中苏两国领导人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图解识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ppt课件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ppt课件

思维流程:
答案:B
• ②国民Leabharlann 济基本恢复,需要为即将展开的大 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 2.特点
• (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
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
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
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
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
• 4.意义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为解决________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国与国
• 思考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的“三大 政策”有何不同? • 【答案提示】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 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从影响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 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 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外交政策的实质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 2.“另起炉灶” • 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外 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 新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守在旧中国的各国使 节,人民政府把他们当做普通侨民对待,不 当作外交代表对待。这一政策清除了帝国主 义国家在华的政治经济势力,做到了真正的 独立自主。
•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就是先把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清除掉。帝 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对中国社会存在一定 影响,这对新中国的独立必然会产生影响。 因此,在建立外交关系之前有步骤地把“屋 子”打扫一下,然后再“请客”是十分必要 的。
• 2.提出 印度 ______代表团 • (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 时第一次提出。 印度 缅甸 • (2)1954年,周恩来访问 ______ 和______,与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 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 本原则。 • 3.内容 互不干涉内政 和平共处 •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 ______________、平等互惠、__________。

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外交事务也开始有序开展,这是中国现代史上新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中国推行了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建立了一整套的对外政策体系。

这种外交体系除了是新中国建国之初获得国际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外,其主要特征和强大吸引力也被广泛认可,被不少新兴国家所效仿模仿。

因此,本文将从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和主要特征两个方面来探讨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外交的形成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当时新中国处于外交上的万里长城之内,中国需要在国际上树立一个新的形象,并与国际接轨。

新中国外交的初期主要依赖苏联这个强大的后盾,但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由友好转向敌对,迫使中国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政策并与国际上的各个国家展开深入的交往。

新中国外交的形成有以下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是在世界上争取国际地位和和平发展的环境。

中国的外交政策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提出自己的对外政策:“一边倒”、“三个世界”和“不结盟”。

2、调整期: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至70年代初期,中国与苏联出现矛盾并被孤立,中国认识到必须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

这一时期,在争取国际地位和和平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发展自己的经济、建立贸易关系,加强与拉美、中东等国的外交交往。

3、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中国进一步调整了自己的外交走向。

主张“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 大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更为积极的角色。

新中国外交在这个时期已成为现代的、既注重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又关注维护和发挥自己在国际事务中应有的作用。

二、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征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避免历史的重复,中国高度重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毛泽东时代,中国坚持“自力更生,实事求是”原则,在与各国建交后,不仅不会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也绝不容许任何其他国家的干涉。

新中国建立初期_一边倒_外交政策再认识

新中国建立初期_一边倒_外交政策再认识

新中国建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再认识北京市海淀区海天培训学校 吴成玲[摘 要]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制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提出,是总结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产物,是毛泽东针对当时的客观国际环境做出的正确选择,是统一全国人民思想的需要,有助于消除斯大林对中共和政府的偏见,也为新中国的建立寻求了必要的国际支持和援助。

因此,“一边倒”只能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对外策略。

[关键词]一边倒 独立自主 外交策略 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对此学界历来存在着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基于当时国内外形势的需要,是必须的且完全正确的政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限制了新中国对外交往的手脚,若实行对美苏均衡的政策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1949年6月30日,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8周年,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

毛泽东在文中明确提出了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的方针。

那么,什么是“一边倒”?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何会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呢?本文基于当时历史发展的实际,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内涵和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深刻内涵所谓“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

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

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一边倒”是坚持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外交策略。

毛泽东在思考外交政策时,始终把保障国家的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作为出发点。

他曾指出:“和苏联靠在一起,这种一边倒是平等的。

我们信仰马列主义,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我们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是硬搬苏联的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⑵影响:
①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②隔断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③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后来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中国的社 会主义建设和国际环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⑶不矛盾:
①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悖,相反是我国独立自主 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②原因:“一边倒”并不拒绝与西方国家交往;它是根据我 国国情和国际形势而制定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949-1955)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大楼
外交无小事 。 ——周恩来
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 永恒的利益! ——英国伯默斯顿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 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 因素有哪些?
(1)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
(4)认识: 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最终目的是 为了维护、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 会主义阵营,只是因为新中国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的打 压,并不意味着中国就盲目的、无原则地顺从苏联,而不维 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一边倒”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 的严正立场。
二、建国初期外交成就(1949-50年代中期)
1、与苏联建交,迎第一次建交高潮(17国), 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
2、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
3、出席日内瓦会议——大国身份(和平解决 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4、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三、建国初期外交特点: “一边倒”
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与17国建交; 2)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 3)1950年周恩来出访苏联,签 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⑴“一边倒”方针必要性: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
两大阵营对立和斗争;美帝敌视、封锁、包围中国;苏联 愿意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从目的看: 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经帮助中国革命。 从国家性质看: 中苏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利益上有更多共同之处
“打扫干净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
屋子再请客” 中国的残余势力和一切
(对内) 特权,再考虑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 立与主权,奠定了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 础。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 “一边倒” 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
处于孤立地位

弊多

一边倒?
联苏
附美
中间 道路
材料一:“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 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 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 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 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共同纲领》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外交
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基 本
1.“另起炉灶”
方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针
3 .“一边倒”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内容
含义
意义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 “另起炉灶” 关系,另建新的平等新
(对外) 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 地的地位,在国际交
往中独立自主。
材料二:“苏联革命成功后遭十几国干涉,而我国革命胜利的 时候,帝国主义并未干涉我们,并不是怕我国人民,主要是有 苏联存在,这对我们鼓励很大,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国一定 要来的,它不仅在台湾,还要到大陆来。”
——毛泽东
探究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
方针必要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 岂不矛盾?就这些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2)国家性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家力量
(4)国内外形势
…… 根本原则:国家利益至上
专题五结构
现 代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基础)


的 70S外交关系的突破——(突破) 对

关 系
改革开放后外交政策与成就—(调整)
外交方针制定的背景(国际、国内形势)
国际形势
有利形势:
①资本主义阵营削弱 ②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③亚非拉大批国家独立
不利形势:美帝孤立、封锁、包围中国(联合国席位
最大特点: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国内形势 : ①历史: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现实:建国之初,基础薄弱,国力不强, 需巩固政权
美国
资本 主义
苏联
对立 社会 主义
新中国外交形势示意图
一、外交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 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 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其内涵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
3、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背景:1953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
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 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 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威胁。
提出:
内容:
国内: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
意义: 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外交新局
面奠定基础。 国际: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有 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包容性:它适用于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
特点:
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或经济关系。
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目的: 为了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提出: 53年,与印度;54年,与印度、缅甸(原则),
最终完善: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 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目的: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与苏建交,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1949.10—1950.10中国与17国建交
苏联
阿尔巴尼亚
保加利亚
越南
罗马尼亚
印度
匈牙利
瑞典
朝鲜
丹麦
1.17捷个克国斯家洛伐克
缅甸
1互仪195助式902充4年条。.9分大2约周年月波蒙民恩》体多,1兰 古 主来。2现数中月德总毛“国国理泽国至和一家兼东苏1边为外主9联5倒人长席0两代和”民年国表苏外民2政中联月交主府国部毛在原国政长莫则家泽府会瑞芬斯发在议东士兰科挥条主首签约席的署次上斯作《签大访中用字林问苏。出友苏这席好是签联同新字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