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之间的切欣争端问题

合集下载

慕尼黑协定的破裂

慕尼黑协定的破裂

慕尼黑协定的破裂慕尼黑协定是二战前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之间就捷克斯洛伐克领土问题达成的一项协议。

然而,这个看似和平解决矛盾的协定最终却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本文将探讨慕尼黑协定破裂的原因、后果以及该事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一、慕尼黑协定的背景慕尼黑协定签订于1938年9月30日,旨在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领土争端。

当时,德国的纳粹党领袖希特勒声称,德国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边境地区遭受歧视,要求将这些地区并入德国。

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以及法国、意大利的领导人担心希特勒会采取军事行动,选择与德国进行谈判并签署了慕尼黑协定。

二、慕尼黑协定的破裂原因然而,慕尼黑协定的破裂源于几个主要原因。

首先,慕尼黑协定未考虑捷克斯洛伐克的意见。

捷克斯洛伐克被当作一个要被“分割”和“牺牲”的国家,没有被邀请参与协定的谈判。

这导致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不满和失去了国际支持。

其次,慕尼黑协定未能提供有效的保护措施。

尽管英法等国承诺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但事实上他们并未采取实质性行动来履行这一承诺。

这给希特勒提供了继续侵略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慕尼黑协定的签订让希特勒认为西方国家软弱可欺。

希特勒得以迅速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并最终导致了对波兰的入侵,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慕尼黑协定的后果慕尼黑协定破裂后,德国开始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

1939年3月,德军继续占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地区,捷克斯洛伐克沦为纳粹德国的保护国。

这次侵略显露了希特勒的野心,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不满和担忧。

慕尼黑协定的破裂导致了英法与德国和纳粹主义势力之间的进一步对抗。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慕尼黑协定成为二战的重要导火索,也成为当时国际关系恶化的标志。

四、慕尼黑协定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慕尼黑协定的破裂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慕尼黑协定揭示了西方国家对纳粹德国的软弱态度,使希特勒更加确信西方国家不会对他的侵略行为做出坚决回应。

世界现代史中的领土争端与战争

世界现代史中的领土争端与战争

世界现代史中的领土争端与战争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领土争端与战争一直是国家之间争夺利益、控制领土的重要手段。

从19世纪开始,随着殖民主义的兴起,各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和战争愈发激烈,给世界局势造成了巨大的动荡。

本文将就世界现代史中的一些著名领土争端和战争进行回顾和分析。

一战后,欧洲的边界重绘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凡尔赛条约将德国削弱,瓜分其领土,引发了不少领土争端。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德意志民众抗议的德意志国土复兴主张,即要求将奥地利、捷克等地并入德国。

而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立场不稳,也对多家领土提出要求,与盟国发生争端。

二战后,欧洲的领土争端更为复杂,部分国家甚至出现了新的疆域争端。

比如,波兰与苏联的战争中,波兰失去了大片领土,涉及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而在巴尔干半岛,南斯拉夫解体引发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黑等地的领土纠纷,导致了一系列战争。

除了欧洲,亚洲和非洲地区也经历了领土争端与战争的磨炼。

印巴分治后,克什米尔的领土纠纷一直未解,两国多次爆发战争。

非洲大陆自解殖以来,也频繁发生地区性冲突,南非和纳米比亚、苏丹和南苏丹等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层出不穷。

总的来看,领土争端与战争是国家之间争夺资源、扩张势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

过去的领土争端和战争给世界带来了不少痛苦和伤痕,但也促使着各国之间更多地寻求和平与合作。


望在未来,世界能够摒弃强权政治,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实现和平与发展的目标。

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20世纪初期,欧洲各国之间的紧张局势逐渐升温,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场战争对整个欧洲和世界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国家在这场战争中获得了独立或者重新划定了国界。

捷克斯洛伐克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独立的一个国家。

本文将探讨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

一、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背景捷克斯洛伐克实际上是由波希米亚王国和斯洛伐克地区组成的联邦国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都属于奥匈帝国的一部分。

然而,奥匈帝国并没有给予这两个地区足够的自治权,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运动逐渐兴起。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捷克斯洛伐克独立的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作为德意志帝国的盟友,参与了对抗协约国的战斗。

然而,由于战争的拖延和军事失败,奥匈帝国逐渐陷入了困境。

这给了捷克斯洛伐克独立运动以可乘之机。

三、捷克斯洛伐克部队的形成在战争期间,捷克斯洛伐克的志愿部队逐渐壮大,其中一部分是在俄国军队服役的捷克人。

他们在1917年创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并与俄国的协约国组成联合作战。

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的出现,有效地推动了捷克斯洛伐克独立的进程。

四、捷克斯洛伐克的宣言1918年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委员会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布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这一宣言被视为捷克斯洛伐克正式获得独立的标志性事件。

随后,捷克斯洛伐克与协约国签署了一系列的协议,确立了其国际地位。

五、和平条约与国界划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捷克斯洛伐克通过巴黎和会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承认,并且在《圣日耳曼和约》中加入了该条约。

根据和约的规定,奥匈帝国解体,并为捷克斯洛伐克提供了一个独立的国家框架。

此外,根据《圣日耳曼和约》,捷克斯洛伐克获得了土地的扩张,并与领土上的一些邻国进行了边界划定。

总结: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了捷克斯洛伐克独立运动可乘之机,捷克斯洛伐克部队的形成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宣言都是在战争期间发生的。

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8月20日,苏联纠集波兰、民主德国、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四国约30万军队对捷克斯洛伐克突然袭击,仅用6小时即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华沙条约”国家内部间,以突然袭击方式悍然发动入侵的典型战例。

1突袭布拉格国际机场的苏军空降兵布拉格街头的苏军坦克纵队苏军在德捷边境设立侵捷前进指挥所1968年1月,奉行“自由化”路线的杜布切克出任捷共第一书记,杜上任后改组捷共中央主席团和书记处,提出新的“行动纲领”,对苏离心倾向日益明显。

苏联担心捷克的政治、经济改革动摇其对东欧的控制,遂对捷采取了政治、经济压力,逼迫捷共改变政治路线,遭捷拒绝后,苏联决定诉诸武力,用军事手段占领捷境,改组捷共领导层,扼杀捷克改革。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在“谈判”烟幕掩护下,经过周密策划和长期准备进行的。

为隐蔽入侵意图,苏联采取种种外交、政治欺骗手段蒙骗捷方。

苏军及其它华约部队,以“军事演习”为借口,将军队调至*近捷边境的进攻出发地。

至入侵前一个小时,苏驻捷大使还向捷领导人谎称:“绝不会发生军事行动”。

经过100天紧张准备,苏联纠集其它4个“华约”国家的5个师和苏军18个师,近1000辆坦克,于8月20日夜,分多路对捷发起突然袭击。

入侵伊始,苏军特种作战部队乘军用运输机飞临布拉格国际机场,在“机械故障”的籍口下,要求在机场“紧急迫降”。

飞机在捷机场降落后,70余名特种作战部队士兵冲出机舱,迅速攻占塔台和机场要地,控制整个机场。

随后,在苏境内待命的一个苏军空降师乘30余架运输机紧急空运布拉格,苏伞兵由机场搭乘坦克和装甲车辆向布拉格市区快速突进。

苏军先控制了捷首都所有交通要道,包围、占领捷共中央大厦、捷国防部、邮电、新闻等党、政、军要害部门,逮捕捷共第一书记杜布切克等捷党政军要人。

与此同时,由大量坦克、装甲车组成的华约部队,从苏、德、波、匈四国与捷接壤边界多路、多方向越过边境,占领捷克其它大中城市和战略要地,封锁捷克与奥地利边境。

诞生于中世纪的捷克和波兰

诞生于中世纪的捷克和波兰

诞生于中世纪的捷克和波兰编辑:历史的天空西欧中世纪围观689次字体:大中小捷克和波兰国家的兴起公元六——七世纪时,在欧洲中部东起维斯瓦河,西到易北河的区域内,居住着西斯拉夫人。

其中捷克人和摩拉维亚人居易北河上游,波兰人居维斯瓦河和奥得河流域。

九世纪时,形成摩拉维亚国家,但并不巩固,在遭到匈牙利入侵后,摩拉维亚国家于十世纪时瓦解。

摩拉维亚国家灭亡后,十世纪形成了捷克国家。

起初捷克国家封建割据严重,中央权力衰弱。

108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授予捷克王公弗拉提斯拉夫二世(1062——1092)以国王称号,捷克成为帝国的组成部分。

十三世纪时,捷克成为欧洲的强国之一,国王瓦茨拉夫一世(1230——1253)时曾打败了入侵的蒙古军。

十四世纪,捷克国王成为帝国七大选侯之一,有时也被选作皇帝。

十二——十三世纪,捷克封建制度形成,许多农民丧失土地,依附于封建主,逐渐变成农奴。

与此同时,大批德国移民迁入捷克境内,其中不少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给捷克生产的发展带来好处。

但德国封建主也侵入捷克,包括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他们把持捷克教会主要职位,占领大片土地,剥削捷克农民和德国移民。

捷克国王为了增加收入,还招徕德国商人、手工业者进入捷克城市,或让他们自己建立城市,享有特权。

于是在捷克境内形成一个德意志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城市贵族的特殊集团,直接压迫剥削捷克广大人民,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

波兰国家建立于十世纪,一度相当强大,但不久即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德国移民也进入了波兰,但没有捷克那么多,他们主要在城市中,构成城市上层。

从十一世纪起,德意志封建主沿波罗的海东侵,攻打波罗的海沿岸斯拉夫人,后又不断侵袭波兰的土地。

为了进行侵略,在教皇的支持下,德意志封建主组成骑士团,以宣传基督教为借口,武装进攻波罗的海东岸南岸各地。

十三世纪初,立窝尼亚骑士团占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地。

不久,波兰封建主为了攻打普鲁士人(波罗的海南岸当地居民),招来了德意志的条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杀戮普鲁士人,占领大片土地。

第二节 波兰和捷克

第二节 波兰和捷克
胡司的传教最初得到宫廷的保护。 胡斯因反对教廷贩卖赎罪券,于1415年而被火刑。
17
1419年、起义爆发。 参加起义的群众自认是胡司信徒,胡司事业的继承者,故名 “胡司战争”。战争的参加者包括广泛的社会阶级和阶层。
圣杯派
主要是中产 阶级、小贵 族、富裕农 民;
要求摆脱德国人的控制,没收教 会财产,传教自由,用捷克语祈 祷,俗人也可用酒杯领圣餐,强 调宗教平等,要求用胡司派教会 取代正宗教会。
8
波兰议会君主制形成于15世纪末。 中世纪波兰的政治特点:限制国王权力,削弱 大贵族,加强小贵族,忽视市民,践踏农民。
全国议会分上下两院,上院由教俗大贵族代表 组成,下院由各地“小议会”选派的小贵族代表 组成。 任何法案必须一致通过。 国王既无财权,又无军权,对外不能宣战媾和。 1652年,国会实行“自由否决权”制,国会 决议必须一致通过,任何一个代表都可行使自由 9 否决权。
19
20
21
并入波兰
1914年8月以前的 奥地利 并入罗马尼亚
并 入 意 大 利
22
1993年1月1日,捷克共和国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23
名词解释: 胡斯宗教改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4
10
11
12
13
(波
1939 1951
兰 领 *土 的 变 )迁
14
二、捷克
7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捷克人处于原始公社制解 体和国家产生的阶段。 9世纪初,大摩拉维亚国(830—906年)。位于多 瑙河中游和易北河上游。870年代,从德国传入天主 教。 895年,以波希米亚为中心形成捷克国家。 12、13世纪之交,城市手工业和商业,尤其是采 矿业都得到顺利发展。德国人大量移居捷克。

捷克斯洛伐克的分裂

捷克斯洛伐克的分裂

捷克斯洛伐克的分裂捷克斯洛伐克,曾经是一个由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组成的国家。

然而,1993年,这个国家宣布分裂成两个独立的国家——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这一事件对捷克斯洛伐克和整个中欧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捷克斯洛伐克分裂的原因、过程以及对两国和周边地区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捷克斯洛伐克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18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联合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但在整个历史时期,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存在差异,这也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二、分裂原因1. 文化和历史差异:捷克和斯洛伐克拥有不同的语言、民族特征和历史传统。

这些差异导致两个地区的人们对自己的身份和认同感有所不同,最终促成了分裂的决定。

2. 经济差距:捷克地区相对较富裕,工业发达,而斯洛伐克地区则相对较贫困。

在共产主义时期,斯洛伐克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这导致了两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3. 政治因素: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地区开始对未来走向产生分歧。

斯洛伐克人民对更多的自治权提出要求,而捷克人民则更倾向于与西方国家合作。

三、分裂过程1992年,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同意进行分裂公投。

1993年1月1日,这个国家正式分裂成两个独立的国家。

捷克共和国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的继承者,并保持着捷克斯洛伐克原有的政府结构。

而斯洛伐克则宣布成立斯洛伐克共和国,建立新的政府。

四、分裂的影响1. 社会和政治影响: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在政治、社会和经济体系上都有了更多自主权。

两国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发展方向可以更好地符合各自的需要。

2. 经济影响:分裂给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体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随着时间推移,捷克和斯洛伐克两国都逐渐恢复了经济稳定和发展。

3. 地缘政治影响:捷克斯洛伐克的分裂也对整个中欧地区的地缘政治局势造成了影响。

周边国家对两个新国家的出现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担忧和疑虑。

论英国对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的外交思考与应对

论英国对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的外交思考与应对

论英国对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的外交思考与应对作者:申红果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4年第01期【摘要】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是冷战走向缓和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在苏联率华约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时,英国确定了“鼓励但不干预”的外交原则,即鼓励苏联东欧国内的“自由主义”力量,但是不具体干涉这些国家的改革。

入侵发生以后,英国采取了不趁机离间苏联与东欧国家、维护北约团结的政策,并对苏联批判得更持久。

英苏关系虽然陷入低谷,但是也保持了一定的交往。

欧洲国际关系也没有因为捷克斯洛伐克事件而发生本质改变。

在这期间,英国外交表现出实力有限、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的特点。

【关键词】英国,捷克斯洛伐克事件,苏联,缓和【中图分类号】K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2-0051-05捷克斯洛伐克事件源于该国内探索新型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改革,其国内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发展导致苏联以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而率兵镇压。

这次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严重性,是冷战走向缓和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苏联此后顺势提出了“有限主权论”,加强对社会主义盟国的控制。

这次事件几乎打断了东西方缓和,可是西方国家却没有“严惩”苏联及相关华约国家,反应比较平和。

此后大约半年,东西方缓和便一路高奏凯歌并直至其顶峰——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目前,国内外对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的研究多以基本史事考察为主。

我国已经出版了关于该事件的专著、回忆录、苏联历史档案等,其中沈志华等编纂的《苏联历史档案选编》是考察这一事件不可或缺的资料。

国内研究者大多致力于梳理该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其后的“有限主权论”等问题,也有一些研究者论及西方主要国家对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的态度、政策等,特别是美国的不愿干涉立场。

①国外研究者的相关论述大多比较简要。

如英国学者扬(John W. Young)指出,英国大使馆在评估捷克斯洛伐克局势时出现了误判,未能预料到后来的入侵,而英国政府在事发前则担心没被邀请的帮助会适得其反;他还指出了英国误判的原因及入侵事件对英国的积极意义,认为英国保持了对缓和的追求,并以之为鼓励东欧自由主义力量的首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第12期 Vol_36 No.12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6年12月20日 

Dec.2O 2016 doi:10.3969/j5ssn.1008-9640.2016.12.003 

浅析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之间的切欣争端问题 

龚建伟 (天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天津300384) 

摘要:一战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均为新独立的国家,但两国在切欣地区上产生了争执,捷克斯洛伐克 通过武力进攻夺下了切欣的大部分地区。随后,西方国家进行了调停和仲裁,但结果对波兰极为不利,这一事 件导致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关系不断恶化。最终,波兰在1938年慕尼黑阴谋后,重新占领了切欣地区。切欣 争端问题是战争期间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关系恶劣的根源,且导致波捷统一抗德战线未能形成。 关键词:波兰;捷克斯洛伐克;领土争端 中图分类号:D8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6)12 0006—02 

一、

切欣问题之产生 

虽然历史上曾经有过独立的波希米亚和波兰国 家,但在一战之前,它们均已经不复存在。波兰和捷 克斯洛伐克均是在一战结束后独立的,而切欣问题, 便是在此时产生的。 根据奥匈帝国191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可知,切 欣地区的波兰人占55%,捷克人占27%,德国人占 18%…(P75)。在历史上,该地区也曾归属于波兰。 因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都对该地提出了领土要 求。1918年11月5 Ft,分别属于波兰和捷克的地 方当局达成了一条临时协议边界:波兰和捷克斯洛 伐克各管一部。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正式的波兰国 家还未成立,因此,该协议在本质上属于地方性质的 协议_2_( 。此外,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对波兰并 不友好,其第一任总理卡雷尔・克拉马什更是想要建 立一个更大的捷克国家——这个国家将会包括波兰 的东南部。1918年l1月28 13,波兰方面决定在切 欣地区进行众议院选举,选举日期定为1919年1月 26日。捷克斯洛伐克对此表示不满,要求波兰方面 撤出该区域,并且调动了军队。1918年12月中旬, 波兰方面提出了希望就切欣问题进行谈判,但捷克方 面却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手段对其进行回应——占领 了切欣之外的两个争议地区。 1919年初,波兰在切欣举行了众议院选举。而 捷克以此为借口,于1919年1月23 13对波兰管理的 切欣地区进行了武力进攻。这次进攻违反了11月5 13的协议,其目的是占领整个切欣地区。当时,捷克 方面大约出动了一万六千名士兵,而波兰方面则只有 一千五百名士兵(另有三千名志愿者),战斗的结果以 波兰『参败而告终。在战斗期间,捷克方面犯下诸多战争 罪行,如波兰人死伤近千,被俘数百,另有数百失踪,此 外,捷克军队和民兵杀害了数十名波兰活动家 J。最 终在协约国的介入下,捷克方面不得不停火。1919年 2月3日,新的临时边界划分经过谈判诞生,相比1918 年11月5日的协议,该临时边界对捷克更加有利。随 后,双方在协约国的协调下开始了谈判。 二、切欣问题的初步解决 在谈判中,一开始的方案是通过公民投票解决该 问题。然而,捷克人和波兰人的矛盾变得相当尖锐, 谋杀、绑架与恐吓等变得司空见惯。最终,公投计划 不得不被放弃,转由协约国进行仲裁,但最终的仲裁 结果对波兰非常不利,即接近1 200平方千米的土地 和7O%的人口被划人了捷克斯洛伐克,而波属切欣 则只有十四万左右的人口。从民族方面来看,捷属切 欣中大约有十四万波兰人,而波属切欣则只有两千捷 克人。可见,留在捷克的波兰人比划分给波兰地区的 波兰人还要多l4 J( H)。基于人口比例,这一仲裁结 

果明显偏向捷克。同时,该地区的煤矿与火车站也划 分给了捷克斯洛伐克。 此外,捷克方面在谈判期间仍然保持了对波兰的 敌视态度。如1920年,夏红军即将到达华沙时,捷克 斯洛伐克政府拒绝让匈牙利的部队经过其国土去增 援波兰人_5 J。同时,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也不许军需 物资过境去援助处于苏波战争期间的波兰,这一举动 

收稿日期:2016—12—03 作者简介:龚建伟(1998一),男,河南南阳人,天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 向:波兰历史。 进一步恶化了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关系。 在仲裁之后,捷克政府开始打压当地的波兰人, 大约一万两千名波兰人逃往波兰控制方,留下的波兰 人则不得不面临捷克政府的打压。在进行民族申报 时,申报自己是捷克人便可以获得更多的便利,而申 报自己是波兰人则会面临诸多困难。捷克人的学校 设施也要比波兰人的好,为了让孩子就学更加顺利, 许多波兰人不得不申报自己是捷克人 ]( 。 捷克斯洛伐克占领切欣地区及协约国承认该事 件,破坏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波兰一捷克斯洛伐克的 关系_7]( ’。虽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捷克斯洛伐 克想要改善同波兰的关系,但切欣问题始终是他们无 法回避的存在。另外,捷克斯洛伐克与俄国的暖昧关 系也是波捷关系难以改善的重要原因。在外交方面, 波兰与匈牙利的关系始终良好,而捷克斯洛伐克与匈 牙利关系恶劣。 三、波兰夺回切欣及其影响 1938年,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了诸多领土 要求,由于切欣地区的博胡明是重要的铁路枢纽,因 此,德国对该地区也提出了相关要求。波兰认为夺回 切欣的时机已经到来。开始时,张伯伦向希特勒提议 用公民投票解决问题,而波兰也趁机提出用公民投票 解决切欣问题。随后,英法采取了绥靖政策,并且放 任德国夺走苏台德地区。波兰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已 经被放弃,于是也对捷克提出了最后通牒。最终,波 兰获得了一半多的捷属切欣与斯洛伐克方面的少量 领土,这些领土同样是一战结束后的争议领土。 这一举动给波兰带来了极坏的国际影响,甚至出 现了波兰和希特勒同流合污的传言。虽然波兰占领 切欣地区的行为引起了相当大的国际争议,但波兰方 面仍然坚持认为,既然英法已经将德国的行为合理 化,波兰的举动就无可指摘。 此外,波兰的举动也使德国产生了错误的认知, 误以为波兰会和自己合作。因此,1938年1O月24日, 德国邀请波兰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同时,还要 求波兰将但泽④还给德国,并且在波兰走廊修建一条 公路和铁路,作为交换,波德互不侵犯条约将被延长 25年,而波兰还可以从未来的侵苏战争中得到补偿。 波兰在1938年10月31日表示,这些条款不可接受, 尤其是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条款[8](m’。此 时的波德关系仍然较为暧昧,直到1939年3月,双方 关系开始恶化。德国于次月态度开始变得强硬,而波 兰则警告德国不要试图改变但泽自由市的现状,但可 以让国际联盟放弃对但泽自由市的监管权而由德国 来取代。德国对此表示不接受,双方谈判破裂。最终, 波兰选择与英法正式结盟,波英互助条约于1939年 4月初得到确认,并最终在8月底正式谈妥。 捷克斯洛伐克与苏联一直保持着比较良好的关 系,而波兰强行收回切欣地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 恶化了苏波关系。在此期间,苏联甚至威胁波兰要 撕毁《苏联一波兰互不侵犯条约》,这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了1939年的苏波关系。在英法与苏联谈判时, 苏联对波兰提出的要求始终较为过分,如解散波兰一 罗马尼亚联盟,甚至要求英法不要保护波兰的东部边 界,这些要求都令波兰难以接受,最终,波兰正式拒 绝了这些要求,而苏联方面也转投德国,并且与其签 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相互划定了势力范围。 四、结语 波兰与捷克都是久经苦难的民族,但在两次世界 大战期间,两国关于切欣地区的矛盾一直较为尖锐, 且两国的矛盾也使其不断陷入危机中。首先是捷克 斯洛伐克政府的短视及其对波兰的敌视。出于亲俄 情绪,捷克拒绝在波苏战争中为援助波兰提供便利。 而在切欣问题上,捷克斯洛伐克先是直接武力进攻波 兰,又在仲裁中大获不当利益,之后使自身陷入危机 中。而1938年,波兰方面的行为也是短视的,其被复 仇蒙蔽了双眼,没有对捷克伸出援手,反而趁机夺回 了切欣,并最终使自己也深陷危机。 注释 ①但泽在战间期始终都是半独立状态,并非波兰领土,其行 政等体系基本完全独立。 参考文献 [1]Richard M Watt.Gorzka ehwala.Polska i iej los 1918—1939[M]. Warsaw:AMF Plus Group,2005. [2]Marie Gawreck d.( ̄eskoslovensk 6 Slezsko mezi sv to@mi v d lkami 1918-1938[M].Opava:Silesian University in Ostrava,2004. [3]Miehat Wottejko.Jak Czesi zrabowali Zaolzie.Zbrojna napa ̄6 na §l鼋skCieszy矗ski 1919[J].Uwa ̄amRze,2012,(9):38. [4 J William Fiddian Reddaway.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Poland, Vol 2[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5]祝孑L江.承受不起的责备一对二战前波兰命运的思考[J]. 绥化学院学报,2007,(4):105—107. [6]耶Et・卢克瓦斯基,赫伯特・扎瓦德斯基.波兰史[M].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2011. [7]Stanislaw Zahradnik,Marek Ryczkowski.Korzenie Zaolzia[M]. War3aw:PAI-press,1992. [8]哈莉克・科汉斯基.不折之鹰——二战中的波兰和波兰人[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陆水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