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公示

合集下载

南平市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公示(新颖)

南平市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公示(新颖)

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公示区位分析图规划区布局结构图规划区土地利用规划图规划区综合交通系统图《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具体工作由武夷新区规划工作组和市城乡规划局承担。

2011年2月,市城市规划研究院完成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并通过省住建厅审查,2012年3月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成果。

为了使城市总体规划更具科学性、前瞻性,符合武夷新区发展的实际,根据《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现将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成果草案的主要容在闽北日报、市城乡规划局()和市城乡规划宣传公开栏(地点:文化广场)予以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意见和建议。

公示时间为2012年3月28日至4月28日。

公示期间请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对规划成果草案提出意见和建议。

公示意见和建议反馈方式:1、通过市规划局公共留言;2、传真可发至0,请注明“规划公示意见”字样,并留下相应联系方式;3、信件寄往市城乡规划局办公室,邮编:353000,信封上请注明“规划公示意见”。

4、咨询:8858702,8835381,联系人:吴倩。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八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响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发挥闽北中心城市的区域带动与先行先试作用,引导武夷新区城乡统筹发展,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从现代城市建设理念出发,妥善处理自然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开发的关系,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符合实际、面对未来需求、凸显地域特色的武夷新区,发挥新兴中心城市的集聚带动作用。

第三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2010年~2030年近期:2010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30年远景:2030年以后第四条规划围及重点本规划按照地域围,划分为“武夷新区——中心城区(规划区)——新城区”三个空间层次:(1)武夷新区用地面积——4132平方公里;涉及区域——包括武夷山市全境,建阳市的潭城、童游、将口、崇雒、莒口、黄坑等乡镇、街道,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涉及的邵武市水北街道、光泽县寨里镇、司前乡和鸾凤乡等。

基于景观角度下高速铁路对城市沿线用地的控制研究

基于景观角度下高速铁路对城市沿线用地的控制研究

基于景观角度下高速铁路对城市沿线用地的控制研究(中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摘要:高速铁路的建设虽然带来了城市的发展、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但是其建设对沿线用地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本次研究以如何通过科学的用地控制规划来协调高铁与沿线城市用地相互影响下的增效或抵消关系为出发点,依据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从景观的视角下提取沿线景观控制要素、总结沿线景观控制要求,并以此为控制基准,将其转化为相应的法定体系内的用地控制要求,从而为高速铁路沿线未开发或重新开发用地提供相关的建设指导及要求。

关键词:高速铁路景观要素沿线用地控制要求1前言随着经济与时代不断的发展,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的加速中。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城市化的需求,缩短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通行时间,我国掀起了建设高速及城际铁路的高潮。

2004年,我国正式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2008年,随着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我国正式开始了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时代。

2014年,《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是中国发布的第一部正式的高速铁路设计行业标准,自2015年3月1日起实施。

规划至2020年,中国铁路网总里程达到10万公里,并建成“四纵四横”的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

其中,“四纵”客运专线将联通长三角、华北、华南、东北和关内,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四横”客运专线将连接西北和华东、华中和华东、华北和华东以及西南和华东地区;三个城际客运系统覆盖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虽然高速铁路的建设加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但从城市腹地尺度来考虑,高速铁路穿越城市和乡村用地,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用地结构和布局,侵占了乡村及农田用地,影响周边生态和环境景观,对城市产生的主要是割裂城市用地及景观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目前国内外现有关于高铁与城市用地的研究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高铁站点周边用地功能或空间研究;另一类是区域范围下高铁对沿线城市群落用地及产业分布的研究。

城市规划:芜湖市中山路步行街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芜湖市中山路步行街规划设计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路商业街地处芜湖市中⼼区,⼤镜湖的西侧,是全市的商业⽂化中⼼,也是芜湖市的城市标志性街区之⼀。

现状道路为⼀块板形式,中部为10⽶宽混合车道,两侧为5-10⽶的⼈⾏步道。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市政府决定对中⼭路商业街进⾏整体综合改造,使之成为集商业、旅游、⽂化、休闲等功能于⼀体的步⾏商业街。

规范范围中⼭路步⾏商业街的规划范围北起北京路、南⾄⼆街,西到中和路,东⾄镜湖边,南北全长约690⽶,东西纵深160-180⽶。

规划构思为满⾜⼈民群众⽂化⽣活和物质消费⽔平不断提⾼的客观要求,重塑和强化“芜湖商业第⼀街”的形象和地位,提⾼街区的⽂化品位。

规划布局中⼭路南北两段保留购物为主,休闲、娱乐为辅的功能。

对沿线横向⽀路同步进⾏改造建设和规|考试|⼤|划引导,将其发展为中⼭路步⾏商业系统中的⼏个特⾊商业街区。

中部建设⼀个以休闲、观景为主的中⼼休闲⼴场,并以中⼼休闲⼴场为“视窗”,将镜湖的优美风光引⼊商业中⼼,以刺激消费、繁荣市场,同时创造⼀个⽓韵⽣动流畅的活动空间。

以中⼭路为中⼼的步⾏商业街实⾏纯步⾏化。

打通中和路和中⼭桥匝道,取代中⼭路原有的交通功能。

增设机动车和⾮机动车停车场。

根据规划构思对商业街、中⼼休闲⼴场、和平⾳乐⼴场以及周围环境作出整体设计,合理配置绿化和雕塑⼩品以及灯饰等。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街道南北全长690⽶,街道东西向纵深160-180⽶,绿地⾯积8000平⽅⽶,花岗岩铺装⾯积45000平⽅⽶,中⼼休闲⼴场⾯积8500平⽅⽶,和平⾳乐⼴场⾯积2300平⽅⽶,⼉童游戏⼴场⾯积2800平⽅⽶,雕塑3座,普通照明灯168盏,⾼杆灯1盏,地灯500盏,各类花坛40座,景观树148棵,⼤型⾳乐喷泉1座,叠泉1座,四季花钟1座,电话亭15组,咖啡吧1处,报刊售货亭15座,盲道全长980⽶,公厕1座,智能化监控管理中⼼1处。

实施效果显著改善了市中⼼区即中⼭路⼀带的城市环境,形成了购物、旅游、休闲、⽂化、餐饮等综合功能,繁荣了市场,美化了城市,促进了旅游,带动了芜湖的经济发展。

关于《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的评价意见

关于《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的评价意见

具传统和特色的渔业资源。

国家战略与地方诉求需要实现相互协调和统筹布局。

规划提出了“四岛一城”的战略定位和“群岛多功能、一岛一功能”的开发模式,较好地把握了国家赋予舟山群岛新区的使命和地方发展诉求之间的关系。

第二,规划以资源利用和管制为重点,注重资源的保护与科学利用。

规划将群岛型新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统筹考虑和合并编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舟山的核心特征是其群岛型地理环境,群岛环境的土地资源有限、生态环境敏感、面临制约西主线+南北支线”的公交走廊组织模式与“一城三带”的空间结构相适应。

在公共服务设施、公交服务、慢行空间体系、景观特色、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均考虑了岛屿特色、以人为本、适应未来趋势的布局方式。

总的来说,舟山群岛新区总体规划积极落实了国家的战略要求,同时深入考虑到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需求。

在规划方法上具有创新性、针对性,能够保护和科学利用核心资源,凸显了海岛城市的特色,为构建幸福宜居城市提供了规划保障。

116|城乡规划 2018年第3期。

安徽省芜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安徽省芜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前言0.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而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是推动城市功能优化和完善的重要动力。

0.2现代旅游业产业链长、综合性强、牵引力大。

发展旅游业对于扩大就业,吸引投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改变城乡人口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现代服务功能,促进城市建设水平、开放程度、文明素质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0.3自皖江开发以来,芜湖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芜湖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升级,游憩、休闲、旅游、文化、健身等服务性和享受性消费需求日益扩张,要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的内在动力已经具备,发展城市旅游的时机已经成熟。

0.4《芜湖市旅游总体规划》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和《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而制定的。

0.5《芜湖市旅游总体规划》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分析芜湖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条件;➢确定芜湖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与思路;➢明确芜湖市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策划芜湖市旅游形象;➢确定芜湖旅游产品的发展体系,提炼芜湖旅游产品精品和主题产品线路;➢提出芜湖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制定芜湖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战略和具体措施;➢提出芜湖旅游产业发展和服务提升规划;➢制定规划实施的五年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

0.6本规划范围为芜湖市行政区域,包括四区三县。

本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2005-2020年为基本规划期,本着科学合理、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将本规划期限的时段选定为近期:2006-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是指导芜湖市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篇 基础分析篇第一章 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诊断1.1旅游发展阶段芜湖市旅游从1996年开始发展,目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旅游产业初具规模(表1-1):一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二是旅游产品日趋丰富;三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四是综合环境明显改善。

AVIC安徽省芜湖市航空产业园总体规划项目报告

AVIC安徽省芜湖市航空产业园总体规划项目报告

哈尔滨国家航空 高技术产业基地
沈阳国家航空 高技术产业基地
2
1
石家庄
2
通用航空产业基地
8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 高技术产业基地
22
6
天津滨海新区
2
民用航空产业园
47 8
上海临港新城 航空产业园
成都国家航空 高技术产业基地
6
4
11
6
安顺国家航空
3
高技术产业基地
2
4 23
41
7
南昌国家航空 高技术产业基地
2
3
合肥庐江机场 安庆岳西机场
马鞍上机场
芜湖无为机场 宁国青龙湾机场
宣城泾县机场
芜湖通航运营网络
无为通用机场
三山临时起降点 芜湖临时起降点
无为临时起降点
无为临时起降点 繁昌通用机场
芜湖县通航基地
随着芜湖市通用航空机场建设步伐的南全陵通面用机展场开,融入安徽省 通航运营网络体系的进程加南快陵,临时将起降有点 力地支撑芜湖市大力发展通 用航空产业,构建完整的通航、通勤、应急救援网络体系。
机)老化问题逐渐显露,新的一轮全球性的通航飞机更换翻新、
维修改装的大商潮即将来临。
环太平洋地区
喷气式飞机: 562 13 涡轮螺旋桨飞机:406
南美洲
喷气式飞机: 2905 涡轮螺旋桨飞机:1001
19
非洲
喷气式飞机: 399 20 涡轮螺旋桨飞机:419
中东地区
喷气式飞机: 389 12 涡轮螺旋桨飞机:85
300
249.8
250
200
596.7
150
282.8 42.7
2015
121.2

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通知-芜政[2005]89号

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通知-芜政[2005]89号

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通知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05.12.02施行日期2005.12.10文号芜政[2005]89号主题类别机关工作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正文:---------------------------------------------------------------------------------------------------------------------------------------------------- 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通知(芜政〔2005〕89号二00五年十二月二日)各县、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大桥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驻芜各单位:《芜湖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芜湖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以及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本市市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市人民政府在编制或调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第三条控制老城区建设规模,合理发展近郊城镇和建制镇,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各项建设必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

任何建设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城市风貌,影响各项功能的协调。

第四条城市规划的编制应依据本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纳入本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计划分步实施。

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的通知-芜政〔2016〕87号

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的通知-芜政〔2016〕87号

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的通知正文:----------------------------------------------------------------------------------------------------------------------------------------------------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的通知芜政〔2016〕87号各县、区人民政府,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大桥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驻芜各单位:《芜湖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已经2016年6月17日市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2016年9月2日1 总则1.1 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障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开发区总体规划等顺利实施,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为国有土地使用和建设开发提供规划管理依据,根据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结合芜湖市城乡规划管理实际,特制定芜湖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以下简称控规通则)。

1.2 编制依据控规通则以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开发区总体规划等为编制依据,衔接各专业规划中的设施配建要求。

1.3 适用范围芜湖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和建设开发的规划管理和各项工程设计和建设,除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的各项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外,同时应符合控规通则。

1.4 控规体系芜湖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由控规通则和地块图则两部分组成。

控规通则是国有土地使用和建设开发的一般性通用管理规定;地块图则是明确各地块的使用性质、控制指标、配套设施等具体规划建设要求的管理规定。

控规通则和地块图则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文件,经依法审批并公示后,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

对于已组织编制地块图则的,地块相关控制指标以地块图则中确定的指标为准,未编制地块图则的地块,按本通则规定合理确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ewsinfo.php?id=1845
2/18
12-5-19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公示--芜湖市城乡规划局 -- 芜湖市城乡规划局主办
芜湖因水而兴,规划 “以山为骨、以水为脉”,建设拥江魅力都市。江北新城商务文化核心区、江南城区现代服务核心区及龙湖都市生 态休闲区遥相呼应,两江三城共同构建水清山秀、宜居宜业的大芜湖。
按照国家、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建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活力迸发、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文化繁荣发 展、社会和谐有序的现代化大都市。到2030年左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完全建立,全面实现现代化。
3、城市规划策略 (1)区域联动芜马同城,打造安徽省域核心 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群,与南京“战略合作”、与合肥“并进引领”。加快推动芜马都市圈建设,与合肥都市圈共同实现安徽省双核引 领目标。 (2)自主创新加速转型,确立核心竞争优势 坚持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努力构建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优先发展五大服务业。努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贸易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 (3)提升江南舞动江北,开启都市跨越篇章 坚持组团发展与产城融合理念,举全市之力,加快实施跨江发展,形成城市两岸共同繁荣的拥江发展格局。突出综合集聚、高端引领, 完善城市各组团服务配套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4)江湖溢彩山水同城,建设拥江活力之城 凸显“山水”、“文化”特色,本着显山露水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拥江魅力都市。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打造皖江明珠、创新之城。 4、城市发展规模 (1)人口规模 2030年市域总人口530万左右,城镇人口450.5万左右,城镇化水平85%。市区(不含江北集中区,下同)城镇人口290万。 (2)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203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28平方公里,市区城镇建设用地350平方公里。 三、区域协调措施 1、构建宁合芜城市群 坚持“区域联动、组群发展”思路。按照长三角城镇体系规划要求,与南京“战略合作”,与合肥“并进引领”,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 群。 2、打造芜马都市圈 整合城际铁路系统,协调跨江通道的建设与跨江交通系统的网络化,促进芜马都市圈内交通设施的共建共享。整合芜湖、马鞍山的比较 优势,强调品牌创新,突出自主品牌汽车和精品钢产业优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 中心。 四、市域城镇体系 1、规划思路 按照市域一体、城乡统筹的思路,坚持“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两个延伸”(基 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 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着力打造生态城市,建设美丽乡村。 2、空间结构 市域空间结构规划为“两带两轴”,“两带”为北沿江城镇发展带和南沿江城镇发展带;“两轴”为合芜宣城镇发展主轴和滁黄城镇发 展次轴。构建“1、4、7”组团式市域空间架构,以市区为主城,四个县城为副城(无城、湾沚、繁阳和籍山),打造七个新市镇(白茆、 石涧、襄安、许镇、弋江、荻港和六郎)。 3、副城职能与规模 (1)无城 由现状无城和高沟组成。定位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市域西部综合型滨江生态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40~60万。 (2)湾沚 皖江城市群机械制造和加工业基地,市域东南部综合型滨水园林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5~35万。 (3)繁阳 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市域西南部综合型山水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0~30万。 (4)籍山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市域南部综合型生态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5~35万。 4、产业布局 规划坚持“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产业发展理念。努力构建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445”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四大支柱产业, 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光电光伏、新材料、智能家电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和旅游五大服务 业;努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区域贸易物流中心、区域文化旅游中心”。 坚持“节约集约、腾笼换鸟、整合提升”原则,引领城市重要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将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予以重点培育, 到2015年,力争将汽车及装备制造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销售收入达5000亿元级的大产业。 五、中心城区规划 1、空间结构 芜湖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结构为:“龙湖为心、两江三城”。 “龙湖为心”:以龙湖生态环境敏感区为自然本底,构筑城市生态绿核,同时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储备区域; “两江三城”:以长江、青弋江-漳河为轴线,形成“江南城区、龙湖新城和江北新城”三大主城区,实现两岸共同繁荣。 2、人口与用地规模 2030年芜湖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9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350平方公里。 3、景观文化特色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公示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7日08:49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公示
前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强省、经济强省、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和合 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建设,适应我市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新形势、新局面,进一步统筹协调城乡空间布局,优化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 会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经报省政府同意,我市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城市主要职能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安徽省双核城市之一。 2、城市发展目标
/newsinfo.php?id=1845
1/18
12-5-19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公示--芜湖市城乡规划局 -- 芜湖市城乡规划局主办
(2)市区 芜湖市区行政区划范围及无为县二坝镇和汤沟镇行政区划范围之和,总用地面积约为129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另将白茆镇(除黑沙 洲、天然洲)纳入,总用地面积约1374平方公里。
二、总体发展目标 1、城市性质和职能 城市性质为国家创新型城市、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安徽省双核城市之一。
芜湖具有开放、创新、务实、时尚的文化特质,规划重点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大力推动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 实力,着力打造“皖江明珠、创新之城”。
六、综合交通规划 1、规划思路 芜湖自古乃长江巨埠,作为皖江龙头和安徽开放先锋,芜湖理应强化国家区域性门户枢纽地位。规划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轨道交 通、高等级航道、民用航空为主干,大力加强各大组团间的快速交通联系,构筑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2、对外交通 市域将逐步形成四条客运专线(宁安、京福、商合杭、皖赣)和五条普速铁路(淮南、宁芜、芜铜、皖赣、芜宣杭)构成的铁路网格 局。高等级航道网将以长江和芜申运河、合裕航道形成水运“十字交叉”。市域高速公路网形成“一环多射”格局。全力推进芜湖军用机场 搬迁和民用机场选址建设。 3、城市交通 建成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组成的级配合理、路权明晰、安全生态的城市道路网体系;重点加强“四纵两横一环”快速路体 系与关键通道(如跨江通道)的建设,加强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 4、公共交通 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城市路面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的多层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公共客运交通体系,打造公交优先城市;近期 着手轨道建设前期研究工作,2020年前建成轨道1号线。到2030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超过35%。 5、过江通道 规划15处过江通道,近期着力推进长江二桥、商合杭大桥、泰山路大桥和利民路过江隧道项目的实施。 七、岸线利用规划 1、岸线利用构成 芜湖市沿长江共有岸线约193公里(不含洲岛)。其中江南岸线约73公里,江北岸线约120公里。 规划生态岸线62.02公里,占32.2%;饮用水源保护岸线11公里,占5.7%;城市生活和旅游景观岸线32.65公里,占16.9%;港口及工业和 仓储岸线64.97公里,占33.7%;预留岸线22.1公里,占11.5%。 2、岸线功能布局 逐步优化岸线功能布局。华电大道过江通道至商合杭高铁过江通道之间以生活、生态功能为主,生产性岸线应逐步迁出;外围岸线以生 产性功能为主,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大力发展临港制造业。 八、公共服务规划 1、商业网点体系 规划形成四级商业网点体系,即市级商业中心、副市级商业中心、区(新城)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市级、副市级商业中心侧 重城市商贸设施的区域辐射功能,区(新城)级、社区级商业中心侧重商业设施的便民服务功能。 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主城和副城建立由“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组成的二级医疗服务体系,乡村地区实行“综合性医院—乡镇卫生院—居 民点卫生室”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市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以提供区域医疗服务为主,其他医院提 供片区医疗综合服务。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规划形成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市级——县区(新城)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级文化中心。市级文化中心规划位于中心城 区江南城区和江北新城,主城内的龙湖中心区和五大产业新城、四个副城布置地区级文化中心;结合新市镇、中心镇和街道设置居住社区级 文化中心;结合各居住小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布置基层社区级文化中心。 4、教育服务体系 按照“小学、幼儿园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高中全市平衡,高校集聚发展”的要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教育设施布局调整, 在省内率先建成教育强市。 5、公共体育设施体系 规划按照市级、地区(副城)级、街道(镇)级、基层社区(居民点)四级配置公共体育设施结构框架。江北中心区以承办国内、省内 综合性赛事为目标,高标准建设大型综合性市级体育中心,与现状芜湖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共同组成芜湖大型体育设施体系的结构核心。 6、社会福利救助体系 加快养老、儿童福利、社会救助、残疾人服务等社会福利和救助设施建设,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社会福利 与救助体系。 九、生态环境规划 1、生态环境提升 芜湖市襟江带湖,山青水秀,全市山体占18%,水面占20%。市域着力构建“长江作轴、龙湖为心、水网呈翼、山林筑屏”的生态系统。 市区依托“两江、四河、十一山、十三湖”的丰富山水资源,突出“江河交汇、山水同城”的自然特色,建设多层次、多类型、网络状的生 态绿地体系。力争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20%,城镇绿地率约38%,绿化覆盖率约4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2平方米。全面提升城市生 态环境,把芜湖打造成长江流域最为优美和谐的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 2、城市公园绿地布局 实施“2511公园绿地工程”及“1253出行见绿工程”。 “2511公园绿地工程”:三大城区规划均不少于两个50公顷以上的城市公园;每个发展单元规划不少于一个10公顷以上的单元级公园。 “1253出行见绿工程”:居民出行1000米左右有一个2公顷的街道社区公园,出行500米左右有一个3000平方米的基层社区公园。 规划布局八处市级公园、九处区级公园与多处主题公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