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二讲)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PPT.(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释,第二、三部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PPT.(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释,第二、三部分)

PART 03: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在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上,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一在宣扬的“用文火烧毁私有财产”,反 对采用暴力形式的观点,尖锐地指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就是全 面革命,只有在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进化将不再是政治革命。 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在《哲学的贫困》中,他描述了无 产阶级的成长,描述了这个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在通往社 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途径上,马克思提出必须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他指出,“劳动阶级在发 展过程中将创造一个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联合体来代替旧的市民社会;从此再不会有原来 意义的政权了。”虽然马克思在总结1848年革命是才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但 其思想在《哲学的贫困》中已经基本完成了。
PART 01:马克思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批判
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批判
其次,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当蒲鲁东将黑格尔辩证法运用到政治经济学研究
方法的时候,实际上是将辩证法庸俗化,“蒲鲁东先生的辩证法背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马克思从黑格尔辩证法思想概括出了最重要的思想,也就是矛盾运动规律。但是,蒲鲁东完 全不懂这个重要思想,他把从经济学家那里拿来的现成的经济范畴不加区分的纳入他想象出 的发展序列之中,并没有从“矛盾本性”出发认识社会矛盾,从这一点上,蒲鲁东背弃了黑 格尔辩证法。
蒲鲁东生活的时代,政治经济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方法主要是经验形而上学方法。古典政治
经济学方法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决定了它的一般特征: 首先是认识方法上的经验主义。经济学家们认为,科学理论只在于对经验进行描述和概括。 其次是逻辑方法上的形而上学。经济学家们只承认形式逻辑的公式和规则,并使之绝对化。 在对经济范畴的认识上,忽视经济范畴之间的联系性和运动性,忽视经济现象中呈现的矛盾 及其内在原因。 再次是非历史主义。经济学家们普遍囿于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将资本主义视为天然的合 理制度。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两种基本方法。 (5)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式。
3.资本积累理论 (1)资本积累的本质—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3)资本的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4.对唯物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面论证 (1)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论证 (2)对唯物史观的全面分析与论证
⑤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即历史总的进程是不以 任何人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任何人的活动都必须受到客观 规律的支配。
2.进一步完善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1)完善和发展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斗争策略的理论 ①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沿着上升的路线进行的,如英国革命、法
国大革命;而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是沿着下降的路线进行的。 ②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两种不同类型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无产阶级
(2)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斗争得天 然同盟者
无产阶级革命对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 有无产阶级革命胜利,才能真正铲除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
(3)正确的区分了不同性质的民族运动 无产阶级政党要把具体的民族运动置于全局中来分析,严
格区分了革命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动的民族运动。应坚决反对 和揭露反革命的民族运动,坚决支持革命的民族解放运动。
②对法国六月无产阶级起义爆发和失败的根本原 因作了深入的分析。无产阶级革命失败,除了力量对 比十分悬殊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欧洲大陆生产力发 展的状况还远未达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 度。
(2)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真正创造者
1848 年欧洲革命,领导者虽然是资产阶级,但革命 的主力军却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
巴枯宁的这种历史观完全歪曲了历史发展,不承认生产力 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是唯心主义的。 他的无政府理论其核心是反对一切国家和权威。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ppt课件
列宁主义的主要标志:辩证法理论体系雏形;帝国主 义理论;一国胜利论;“新经济政策”。
2.抛弃过时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 言中说过:“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 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 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 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 件为转移,……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 阶级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 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 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 过时了。”
1.具体描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主要代表人物创立、 应用、丰富、发展、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
2.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创新规律、 重心转移规律、具体化规律、民族化规律、大众化规律等 等。
3.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领导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
4.研究马克思主义呼应与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特别 是与反马克思主义、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斗争的历史过 程及其一般规律。
2、从理论到现实的社会制度(酝酿准备)
从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列宁理论和实践 活动时期。列宁一生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 面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前期是就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展 开的,成就是帝国主义论、一国胜利论,后期是围绕如何 对待社会主义展开的,成就是提出从战时共产主义走向新 经济政策,总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把 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四个时期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奠基)
(1)从1836年到1848年是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青年 马克思恩格斯从信奉青年黑格尔思想和革命民主主义政治 立场经过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而走向并创立马克思主义时期。 (2)从1848年到1875年是马克思主义应用和系统化阶段。 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 阶级专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经过革命实 践和经济学的双重证明,被确立为科学理论。 (3)从1875年至1895年恩格斯逝世是马克思主义的展开 时期。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前社会理论和东方社会理论, 以及对资本主义新变化、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新思想。

第二讲(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第二讲(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4)《手稿》说明了生产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 用,分析了生产劳动的内在矛盾,初次涉及生产劳动过程 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 的辩证关系奠定了基础。
(5)《手稿》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 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根源,论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 短暂性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深化了阶级斗争和 共产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唯物史观的表述: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 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 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 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 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 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 们产生的过程。‛
抽象。‛经济学的观念、范畴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的。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更准确地阐述了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不仅界定了生产力的内涵、要素
和生产关系的内涵,还说明了生产力在社会历史中的基 础地位和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
系,从而使唯物史观这一根本原理的表述达到了理论内
容与表达形式的科学统一。另外,马克思还利用‚社会 机体‛这一概念阐述了对社会形态的理解,得到了对社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公开系统阐述
主要内容

二 三
唯物史观的发现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 述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系统阐 述
一.唯物史观的发现历程
起 点
发 展
创 立
意 义
1.起点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唯物史观创立过程的起点。 《手稿》中,马克思深入地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黑格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下)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下)PPT课件

7、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意识和意识形态
“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 存在,而人们的存在确实是他们的实际生 活过程。 ”
9、“ 真正实证的科学 ”
“ 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 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的真 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 话将销声匿迹,它们一定为真正的知识所 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 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只是是 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 一般的结果的综合。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 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 ”
3、“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 ”
(1)现实的个人:
“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 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 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 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 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 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因此,这些前提能够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 确定。 ”
3、事变与革命
(1)表面的“倒退”意味着什么
“ 看起来仿佛社会现在突然落到它的出 发点后面去了,实际上社会还只是在创造 革命所必须的出发点,创造为保证现代革 命所具有严重性质所绝对必需的形势、关 系和条件。 ”
(2)十九世纪的革命的特点
“ 十九世纪的社会革命不能从过去, 而只能从以后汲取自己的诗情。它在破除 一切对过去的事物的迷信往常,是不能开 始实现自身的任务的。从前的革命需要回 忆过去的世界历史事件,为的是向自己隐 瞒自己的内容。十九世纪的革命一定让死 者去埋葬他们自己的死者,为的是弄清自 己的内容。从前是辞藻胜于内容,现在是 内容胜于辞藻。 ”
“ 相反地,像十九世纪的革命如此的无产阶级 革命,那么经常自己批判自己,往往在前进中停 下脚步,返回到仿佛差不多完成的情况上去,以 便重新开始把这些情况再做一遍;它们十分无情 地嘲笑自己的初次企图的不完全性、弱点和不适 当的地方;它们把敌人打倒在地,好象只是为了 要让敌人从土地里吸取新的力量同时更加强壮地 在它们前面挺立起来一样;他们在自己无限宏伟 的目标面前,再三往后退却,一直到形成无路可 退的情况上,那时生活本身会大声喊到:‘ 那个地 方有玫瑰化,就在那个地方跳舞吧 ’。 ”

新版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讲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新版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讲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
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 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3.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
上来说,就在于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 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 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 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植物和动物之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 吸取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动物正好相反, 吸取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它们就是这样 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的。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 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 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 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 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
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 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N
S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 相辅相成的。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 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 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 动事物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LOGO
2.思想开始转变(1841年9月—1842年年中)
1841年8月以后,恩格斯阅读了费尔巴哈的 《基督教的本质》,一方面维护黑格尔的辩证法, 另一方面开始认识到黑格尔哲学的不彻底性。在 费尔巴哈的影响下开始转向唯物主义。
LOGO
3.“两个转变”的实现(1842年底—1844年2月) 1842年底,恩格斯到曼切斯特深入调查英国经济与政治状 况,加深了对工人阶级的了解,并参加各种工人集会。他 还经常同英国社会主义者与宪章运动活动家交往,同流亡 在英国的德国正义者同盟领导人密切联系。同时搜集资料 ,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大量著作。 1844年2月,恩格斯在《德法年鉴》第1期、第2期合刊上 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与现在>》。标志着恩格斯从唯心主义者 转变为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
LOGO
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1820—1895年)
1.思想初步形成(1838年—1841年8月)
1838年,无意经商,关心民主主义政治思想,主动了解工 人阶级的疾苦、斗争和愿望,并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浓厚 兴趣。 1839年,发表《乌培河谷来信》,揭露封建专制制度和宗 教虔诚主义的黑暗,倾注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841年,到柏林服兵役,在柏林大学旁听哲学课程,与青 年黑格尔派交往。撰写了《谢林论黑格尔》、《谢林的启 示》等小册子,他还著文揭露以德皇威廉四世为代表的德 国封建专制制度,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马克思பைடு நூலகம்格斯全面论述唯物史观
对于唯物史观的全面论述,是这一时期马克 思恩格斯对理论工作的一大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彻底清算了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强调了“物质生 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强调了人类实 践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讲 事物的联系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讲 事物的联系与发展

•牛顿是近代最负盛名 的自然科学家,但是 由于受到了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影 响,他也难以解释事 物发展的动力究竟为 何,只是说上帝给了 世界“第一推动”。
• (2)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真正动力。
• 2.矛盾的定义 • 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规律。 矛盾的统一属性称之为同一性;矛盾的对立属性 称之为斗争性。
(二)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 1.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事 物的相互作用则必然导致食物的运动、变化和 发展。
• 2.发展 • 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 和旧事物的灭亡。
• (1)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 西。
• (2)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 偶然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定如此的趋势, 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
• 方法论:善于在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事物发 展的机遇。
• 现实是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 必然性的存在,标志着事物的现状。
• 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尚未实现的潜在的东 西,预测者事物发展的前途。
• 方法论: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把握事物发展 的各种可能
•例证2:晏子使楚
• 晏子被派遣到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 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 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 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 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喝酒。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从楚王面前走过。楚王说:“绑着 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 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都善于偷窃吗?”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长在 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橘,长在淮河以北就是酸枳, (橘和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果实味道却完全 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 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难道楚国的水土会使人 民善盗吗?”——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转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系 统化的标志
一、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及其与旧哲学的区别。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 的物质性。 3、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自由与必然关系;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思维方式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对 立;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思维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关系。 5、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6、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
二、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三、全面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1、空想社会主义的成就与局限 2、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基本理论。资本主义 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发展中日益趋向垄断 的趋势;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
一、《自然辩证法》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和科学观的基础
1、研究和写作《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目的。 2、自然和历史的关系的辩证法。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历史与 自然的本质区别;历史与自然的相关性;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 4、科学认识的逻辑和辩证法 5、“人的两次提升”的观点。 6、辩证法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7、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革命
一、《资本论》的创作过程。
《资本论》的史前期:《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的孕育期:《哲学 的贫困》和《雇佣劳动和资本》;资本论的创作 期:《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 》第一草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资本论》第二草稿),《1863—1865年经 济学手稿》(《资本论》第三草稿),《资本论 》第一卷,《资本论》其它各卷的补充与修订。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一、对第一国际的理论贡献。
夺取政权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然政治手段;在独 立的民族国家内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是革命胜利的 保证;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 重要条件。
二、同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
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对巴枯林的无政府主义 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观;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第二讲 剩余价值的创立和 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化
第一部分
学习目的: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历程,理 解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革 命,把握《资本论》及其手稿对马克思主义的证明和重大 发展,了解马克思在第一国际期间反对各种机会主义的斗 争,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总结。 学习重点:剩余价值理论创立的基本过程和革命意义, 《资本论》及其手稿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马克思恩 格斯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总结。 学习难点:《资本论》及其手稿实现的政治经济学革命 ,《资本论》中的科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和特征。资本主义历史 地位和历史作用。
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
(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证明和重大发展。 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概括;两个“决不会”思 想;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三大社会形态思想;生产力理论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体解剖对于猴 体解剖是一把钥匙;“普照的光”和“特殊的以太”。 (二)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唯物辩证法的批判 本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
思考与练习:
1、马克思是如何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实现政 治经济学革命的? 2、如何理解《资本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证 明和重大发展? 3、《资本论》及其手稿提出来那些重要的 哲学命题,其含义是什么? 4、谈谈马克思恩格斯所总结的巴黎公社革命 经验的当代价值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化和 多方面展开
学习目的:明确《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 史上的地位,理解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之间的关系,了解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的背景 ,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与历史的辩证关系的 理论。 学习重点:《反杜林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系统阐述;《自然辩证法》关于自然与历史的辩 证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学习难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地位
二、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 商品的二重性理论的制定;劳动二重性的 发现;商品拜物教理论提出;价值形式理 论的初步阐述。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 本的区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揭 示;剩余价值概念的提出及其性质与来源
第二节《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证 明和重大发展
三、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
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无产阶级 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无产阶级 的民主制度;无产阶级专政在过渡时期的历史使 命。
四、《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1、对拉萨尔机会主义的批判。批判“反动的一帮 ”的理论;批判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批判“铁 的工资规律”;批判依靠国家帮助建立工人合作 社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批判“自由国家”的观 点。 2、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全面阐述。关 于过渡时期思想;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个阶 段及其特征的理论。
思考与练习:
1、《反杜林论》如何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 学基本原理的? 2、《自然辩证法》关于自然与历史的关系的 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当代意义是什么?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之 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 马恩晚年 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完善
学习重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 想;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 观点,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学习难点: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的观 点的异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哲学 基本问题理论的历史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