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死与司马迁的生

合集下载

语文阅读择死与择生

语文阅读择死与择生

择死与择生‎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

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

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

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

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

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

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

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

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

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

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

虽然“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

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

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

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

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司马迁生死观作文

屈原司马迁生死观作文

屈原司马迁生死观作文你说这古人的生死观啊,那可真是千奇百怪,但要说特别有代表性又让人深思的,屈原和司马迁这两位可就得好好唠唠了。

咱先说说屈原。

屈原那可真是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对楚国那是一片赤诚之心啊,就像一个深陷热恋的人,爱得那叫一个深沉热烈。

楚国就是他心中的白月光,容不得一点污点。

可是呢,这楚国当时的情况就像一艘破船,四处漏水,那些个奸臣小人就像蛀虫一样,把楚国蛀得千疮百孔。

屈原满心的抱负,满腹的才华,却得不到施展,还被排挤、被陷害。

在他眼里,这楚国要是没救了,他活着也没啥意思了。

你看他写的那些诗,满满的都是对楚国的热爱和对黑暗现实的绝望。

他就觉得自己的清白之身不能被这污浊的世道给玷污了,所以呢,“扑通”一声就跳进了汨罗江。

他这一死啊,可真是惊天动地,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惋惜和敬仰。

他的生死观就是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生命的价值和理想、和尊严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要是理想破灭了,尊严受损了,那活着还不如死了呢。

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宁可在最美的时候凋谢,也不愿意在风雨中被摧残得不成样子。

这屈原和司马迁的生死观,就像两个极端,但又都让人敬佩。

屈原的死是一种壮烈的抗议,他用死来捍卫自己的理想和尊严;司马迁的生是一种坚韧的抗争,他用活着来书写伟大的历史。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生死并不是简单的活着或者死去,而是和一个人的价值观、理想、使命紧密相连的。

有时候,死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对信念的坚守;有时候,生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

咱啊,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没他们那些遭遇,但也能从他们的生死观里学到不少东西呢。

比如说,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像屈原一样宁折不弯,还是像司马迁一样忍辱负重呢?这可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呀。

司马迁和屈原的生死观演讲稿

司马迁和屈原的生死观演讲稿

司马迁和屈原的生死观演讲稿人为什么而活着?一个延亘千古的话题。

如果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生物是为了繁衍而活着,生物界不少昆虫都可以证实这一点。

但用来解释这个问题未免太生硬片面了。

两千多年前投身汨罗的屈夫子应该想不到自己的毅然赴死会引起文坛的千古长叹。

身为人臣,屈原很清楚自己是为什么而活着。

为楚国,或者更确切地来说,是为楚君。

所以当郢城沦陷的消息传来时,他投河自尽了。

从此汨罗江中多了一位吟唱千载的诗人。

面对生死,他选择了死亡。

在此之时,面对同样问题的还有渔夫,他选择了生。

现代很多人都偏向于渔夫的明哲保身,认为屈原是愚忠。

不可否认,是那个时代造成了这一历史悲剧,但悲剧大多又是宏大的。

在中国历史中,这一死是壮烈的,无关他人。

时间来到天汉二年,司马迁选择活下去的那一刻。

在此之前,他为汉武帝而活,在此之后,他获得了自己的解放,为自己而活。

在尊严和价值之间,他选择了价值,也赢得了至今不息的尊敬。

“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

”司马迁没有死,但他却获得了重生。

选择活下去,每时每刻对司马迁来说都是煎熬。

很难想象司马迁写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心情如何,但在他选择宫刑的刹那,文坛上就有了一座厚重巍峨的大山,阴阳割昏晓。

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前者是司马迁,后者是屈原。

屈原为国而活,司马迁为《史记》而活。

那么,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再回到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得到,人不是单纯地为了繁衍而活,而是为了更深层次的价值。

或许这便是人类有别其他生物最关键的一点了吧。

其实纵观古今,为价值而活者比比皆是。

从屈原到司马迁,再到历朝历代数不尽的王侯将相、平民草芥。

活着,是一种伟大,死亡,也是一种伟大。

面对生死的抉择,也是面对人生价值的抉择。

现在,请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到底为什么而活着?。

2022语文高考优秀作文3篇

2022语文高考优秀作文3篇

2022语文高考优秀作文3篇2022语文高考优秀作文1“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这首诗是屈原为纪念在抵抗秦国侵略中战死的楚国将士所作,在屈子的心中,他们就是楚国国人的英雄。

千百年来,对于英雄的定义不断变化,但在大家的意识中“杀身以成仁”始终是英雄最好的代名词。

其实屈原自己,也是“杀身以成仁”思想的代表。

每当我们想到三闾大夫在弥漫的薄雾中迈着步伐,慷慨悲歌、怀抱巨石,投入江中的画面时,一股敬畏之情便油然而生。

的确,作为诗人的他不必随着行将就木的国家一起去死,但作为政治家的他,却是“所欲有甚于生”。

相较于自己的文学事业,屈原更看重的,是他祖国的命运。

因此,当他为祖国作出的一切努力都随着敌兵的入侵化为泡影时,他选择了以死明志。

为信念而死,将生命奉献给自己热爱的国家,为救天下苍生而牺牲自己,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眼中的英雄形象。

可是,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一些英雄,他们并不是因为死而被人铭记,相反,他们被记住,是因为他们选择了生。

司马迁,一个史官世家的后代,只因仗义执言而触怒了汉武帝,于是他面临两个选择:痛痛快快地去死,还是以一种人不人,鬼不鬼,受尽他人白眼,愧对祖宗的姿态苟活。

此时此刻,死是一种解脱,生则是巨大的折磨。

可他选择了更难走的那条路——活下去,接受宫刑。

活下去,不是因为自己惧怕死亡,而是因为还有重任在肩,那就是践行作为史官的责任与作为儿子的承诺,完成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不朽著作。

而这一切,唯有生,才能做到。

历史上有许多向司马迁一样的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事业,却在踌躇满志时遭到了过上了生不如死的生活。

但灾祸也使他们意识到,生者在没有完成使命前,求死只是在逃避,而坚强地活下去,扛起责任,才是大英雄的作为。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会理解为何司马迁选择了忍辱,苏武选择了牧羊北海,林则徐选择了接受被发配新疆,理解生者之不易。

于是,我便越来越明白:死,可以铭志;生,则可以践志。

关于司马迁求生屈原求死的作文

关于司马迁求生屈原求死的作文

关于司马迁求生屈原求死的作文说起生死这档子事儿,还真挺让人琢磨不透的。

就像司马迁和屈原,一个求生,一个求死,这背后的弯弯绕绕,值得咱们好好扒拉扒拉。

先说司马迁,那家伙可是经历了一场大难啊!李陵之祸,让他直接被扔进了命运的大坑。

被处以宫刑,这在当时,那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可司马迁愣是没选择一死了之,他求生的欲望那叫一个强烈。

为啥呢?我觉得啊,他心里头装着的东西太多啦!他要完成那部,那可是他的心血,他的梦想。

就好像一个建筑师,好不容易画好了大楼的蓝图,正准备一砖一瓦盖起来呢,能因为一点挫折就拍拍屁股走人吗?不能啊!司马迁也一样,他心里清楚得很,自己要是就这么两腿一蹬,那可就真成了泡影,之前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

他的求生,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对自己使命的坚守。

他要把历史的真相、人物的兴衰都记录下来,留给后人。

他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不能就这么轻易放弃。

想象一下,他在那牢房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是不是咬着牙,攥着拳头,心里头一遍又一遍地给自己打气:“司马迁啊司马迁,你不能倒,还等着你呢!”那种煎熬,那种挣扎,一般人真受不了。

再说说屈原,这也是个让人心疼的主儿。

他满心满肺都是对楚国的爱,爱得那叫一个深沉。

可楚国的那些个当权者不争气啊,把个好好的国家弄得乌烟瘴气。

屈原呢,一腔热血没处洒,满心的抱负实现不了。

他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找不到出路了,对楚国的未来彻底绝望。

他的求死,不是懦弱,而是一种绝望中的抗争。

就好比你一心一意对一个人好,为他付出了一切,可他就是不领情,还把你往死里伤,你说你心里啥滋味?屈原就是这样,他的心被楚国伤得透透的,觉得活着已经没有意义了。

他投身汨罗江的时候,心里估计是又悲又愤:“楚国啊楚国,我是没法救你了,就让我以死明志吧!”那江水冷冰冰的,可屈原的心更冷。

他是带着满心的不甘和无奈走的。

咱再回到现实生活中瞅瞅,其实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有时候,我们遇到困难,也会面临类似的抉择。

是咬咬牙坚持下去,还是干脆放弃?比如说,你一直梦想着开一家自己的小店,可前期筹备的时候,资金不够,手续麻烦,各种问题一股脑儿地涌过来。

死节与苟活——屈原与司马迁生命价值观比较

死节与苟活——屈原与司马迁生命价值观比较

死节与苟活——屈原与司马迁生命价值观比较
屈原与司马迁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两个伟大的文学家。

他们的政治观点、生活理性,都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尤以其生活价值观尤其引人注目。

屈原生命价值观把死亡看做一种荣耀,他认为:“苟且离乱度日,死亦为鬼雄”。

他相信,死亡可以让人成为永恒的英雄,拥有不可磨灭的伟大荣誉,有无穷的崇高,所以他自己走上死路,以牺牲自己来护卫让父老乡亲受益的自由机制。

司马迁生命价值观与屈原不同,他认为“乃有益之道,勿受之以死。

”,司马迁不认为死亡是一种荣耀和崇高,他相信只有在活着的状态下,人们才能够继续成长,只有不断地竭力奋斗,人们才能真正体现价值,他认为苟活着才是幸福的。

屈原与司马迁这两个伟大的文学家,产生了独特的生命价值观,也为我们提供了人生道路上的参考。

无论是“死节”还是“苟活”,它们都是一种励志,可以让我们学习如何面对死亡或者生活,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

[屈原的另类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关于死的思考

[屈原的另类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关于死的思考

[屈原的另类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关于死的思考当今世界,形形色色的名人充斥各种媒体。

但凡是名人,那么定有惊人之举,或有著书立传,或有艳遇绯闻,如果碰上那些爱出名且爱走捷径的记者,就是一个杀人犯贪污犯强奸犯,只要他愿意,也立刻能够被提升到名人的行列中去。

如果把屈原和这些名人放在一起陈列,我以为,那汨罗江恐怕会怒号,而诗人的灵魂恐怕也将不得安息了。

可话得说回来,那屈原确实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大名人,早在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已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这个可是世界级别的红头文件。

以今天煤体的眼光来审视,屈原身上的卖点更多。

譬如他著作等身但性格怪异,他的非正常死亡,或许还有隐蔽的知己红颜等等。

如果稍加炒作,必定蜚声全球,给国人更多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不仅仅只是寂寞的青史垂名,以其孤独的光芒照耀身后那些有骨气的文人们了。

据史料记载,屈原生前曾一度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年纪轻轻的他就成为了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想当初他仅二十余岁,无论政治才能还是文学才能都足以傲视群雄,少年得志,才华横溢,风度翩翩,自然是最抢镜头的风云人物,理当走在潮流的顶端。

可是这个诗人气质的政治家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

”这表明屈原也是一个缺乏幽默感不会搞笑讨厌油滑的怪人,当你手执长矛,雄赳赳气昂昂站在百姓的利益上,那你必然站在当权权贵的对立面,也就失去了在权力圈中巧妙周旋的润滑剂,因而也绝不可能政治圈子里长久立足。

在历史上,像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只能不断地造成人生悲剧,所以终其一生,他都会头痛,因为赞誉和唾骂将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他的一生将注定了孤独,但决不会寂寞。

如果屈原出现在此时,他还必定会招致无数官司缠身的麻烦,除了《离骚》、《九章》、《天问》、《九歌》、《楚辞》等篇章,某某后人还会质疑他的其它作品是否出自于他本人,与他争夺版权。

屈原和司马迁不同的人生选择

屈原和司马迁不同的人生选择

屈原和司马迁不同的⼈⽣选择屈原和司马迁不同的⼈⽣选择司马迁屈原两⼈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家,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著作,其中屈原的主要著作有《离骚》、《九问》、《楚辞》等,⽽司马迁最⼤的成就是《史记》。

同时司马迁屈原的命途也都⽐较坎坷,司马迁受宫刑下狱,屈原被贬谪流放,然⽽不同的是两个⼈的背景、地位以及⾯对坎坷命途的态度。

屈原画照屈原是⼀个富有浪漫情怀的爱国词⼈,同时也是⼀个⼿握实权的⼤⾂。

⾯对奸⾂⼩⼈的迫害,感性的屈原眼看国家处于危机之中却⽆能为⼒,忧国忧民的他想⽤死来唤醒当权者和⽼百姓。

被流放的屈原⾝⼼遭受着巨⼤的痛苦,他始终不肯变⼼以从俗,世⼈皆浊,唯有⼰清,这种孤独让他每⼀天都⾝处煎熬之中。

他只能以死明志,对于屈原这种杀⾝成仁的做法,我们也应当表⽰钦敬,他可以⽣也可以死,但他毅然选择了死亡。

司马迁与屈原不同的是,司马迁是⼀个并没有多少实权的史官,但他对历史却是⼗分了解,他能忍辱负重的活下来完成史记,可以看出他的⼈⽣观与价值观同屈原有着很⼤不同。

没有民族⼤义负担的司马迁更能够做好⾃⼰的本分⼯作,全⾝⼼完成《史记》。

如果他选择死亡,后世将没有《史记》,司马迁也不会流芳千古。

但司马迁终究是看透了很多事情,明⽩⾃⼰活着的价值,他要给后⼈展⽰⼀个完整的历史。

司马迁屈原虽然有着不同的命运结局,但两⼈都是后⼈传颂的对象,也将永远值得后⼈敬仰与怀念。

鸿门宴鸿门宴司马迁故事介绍《鸿门宴》是收录在司马迁的《史记·项⽻本纪》中的⽂章,它对项⽻宴请刘邦的故事做了⼀个详细的描述,具有⾮常⾼的阅读和研究价值。

影视剧中的司马迁陈胜吴⼴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各地都积极响应号召,⼀时间全国各地出现了多股⼒量,其中包括楚国的贵族项梁、项⽻叔侄,和农民起义军的主要⼒量刘邦。

刘邦投靠了楚国,项梁在⼀次战役中战死。

公元前207年。

楚怀王派项⽻去解救被秦国军队包围的赵国,另外⼜派了刘邦带兵去攻打函⾕关。

⼤军临⾏之际,楚元王与⼆⼈约定谁先⼊关,谁就能被封为关中⼤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的死与司马迁的生
读司马迁的《史记》,感触最深的是《屈原贾生列传》。

每读此章,都会遗情想像其中有关联的两位伟大人物———屈原和司马迁。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必然面对生死,但漫漫历史长河,屈原的死和司马迁的生,如此强烈的碰撞与交会,依然称得震撼心灵,激荡千古!
屈原生活在金戈铁马的战国末期,天下大势为“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凭“博闻强志”、“娴于辞令”的杰出才能,屈原20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

左徒只比令尹低一级,相当于副总理兼外长,“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应该说,能在这样大的舞台上一显身手,也算是少年得志了。

可惜,屈原毕竟只是个“业务型人才”,感情过于激烈袒露、品格又出奇的正直,既不善和“一把手”搞好关系,也不喜与同僚拉拉扯扯,这样,在他人谗言之下,逐渐为楚王疏远。

公元前305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秦的怀抱。

屈原反对,结果被楚王逐出郢都。

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郢都。

这一切让屈原绝望和悲愤:时代悲剧与个人性格因素交织,结局也就注定了。

最终,他来到汨罗江边,抱石自沉。

这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有许多人为屈原的死叫屈。

的确,以屈原的卓越才能和赫赫名气,跑到其他诸侯小国,当个部级干部应该问题不大。

不愿从政,凭他吟诗作赋的高超和写材料的拿手戏,去哪个王公贵族府里当个师爷绝对绰绰有余。

就算傍个“大款”,以他在政府里长期任职形成的丰富人脉,不说赚个盆满钵满,至少日子也可以过得很滋润。

连司马迁都感叹:“怪屈原以彼之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但屈原就是屈原,屈原不得不死。

这如同谭嗣同,一旦认定“中国变法当从流血始”,便义无返顾“我以我血荐轩辕”。

又如同文天祥,身在敌营也必“不指南方誓不休”,最后“留取丹心照汗青”。

虽然谭嗣同可以选择逃亡,文天祥也可选择高官厚禄,但他们就是不得不死。

这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气节!在许多时候,气节比生命更重要。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饱经精神和生活上的摧残与痛苦,眼看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以他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和人格上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注定了他必然选择殉国殉道。

自沉前,一位渔父劝导他:“世人都混浊,怎么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都醉,怎么不食其酒滓而喝其薄酒?何苦要坚持德操而让自己如此呢?”屈原的回答振聋发聩:“我听说,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自己干净的身躯,怎能让外物弄脏?我宁肯跳进江水,葬身鱼腹,也决不让自己的洁白蒙上世俗的灰尘!”
屈原用“死”为中华民族树立起精神的丰碑。

作为千古一人,其巍巍人格,感召了无数中华儿女,尤其当民族处于危难时,这种感召尤为卓著。

死,使屈原的生命得以无限延续。

司马迁生之悲壮,就如同屈原的死。

一部《史记》影响了并将继续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社会生活,司马迁实在是一位大英雄。

司马迁受的宫刑也叫下蚕室。

去死和接受宫刑更容易的是什么?是死。

司马迁并不怕死,但是他不能够选择死。

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是他自己的话。

可以想像,一定有一个声音从历史的深处响起:不能让《史记》半途而废!司马迁不得不生!他想到了周文王、孔子、孙膑这些先贤,这些在逆境中坚韧不拔成就不世伟业的先贤;他更想到了自己的责任,把《史记》写完,这可是继承祖业实现父亲遗愿的大事,如果自己就这样死去,将何以面对九泉下的先人?而作为一名史官,没有留下“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文字,又如何向历史交代?于是他自请宫刑以免死。

被废了“武功”,决不止于生理的痛楚,也决不在于老婆会和他划清界限或者以此为由找他闹离婚,古代这种被阉割的人,被人所鄙视,为人所不耻,是“无行之人”。

任何人受此奇耻大辱,断乎再无颜面立于世间。

按常理,司马迁死一百次都可以理解,但他没有。

司马迁也是平常人,出狱后和屈原沉江前一般,须发脱落、形容枯槁、精神恍惚。

《报任安书》里说是“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且“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由此可想见他身心的痛楚。

但是,一提到《史记》,一写《史记》,他就清醒了:一个伟大的理想支持着他,那就是为《史记》活着,为《史记》而奋斗!最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以一部《史记》成就伟业,书写了人生最华美的篇章。

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生”!
在此,不妨提提与屈原同传的贾谊。

少年得志而又怀才不遇的贾谊却完全不该死的,即便受贬谪,为何不能像苏东坡、柳宗元他们那样襟怀豁达,或造福一方百姓,或创作传世名篇,奈何如此不珍爱生命,年仅三十三岁便“哭逝”于长沙!这真有点像现在那些一旦失恋或者考试没考好便跳楼轻生的学生伢崽,徒让人感慨唏嘘。

难怪苏东坡这样评价:“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屈原的死和司马迁的生殊途同归,他们共同竖起最伟岸的标杆,耀亮中华民族的精神星空。

其死其生,典范的意义无从超越。

屈原颁奖词
静静汩罗,守护着他的灵魂;皇皇离骚,诉说着他的忠贞。

在那个视人民为草芥的动荡年代,他用自己的血泪诠释了什么是心存百姓;在那个朝秦暮楚的战乱时期,他用自己的生命回答了什么是忠心耿耿。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他的心,与日月同辉。

在屈原精神的烛照下,涌现了司马迁、陆游、辛弃疾、岳飞等一大批爱国志士。

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深深地注入中华文化之中,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荣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