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玉米秸秆直接翻埋还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方案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方案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总体方案水稻秸秆高茬深翻还田和玉米秸秆机械化捡拾打捆综合利用是民生实事重点任务之一。
为全面做好全省水稻、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工作,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严控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促进农业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生态立省战略,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学合理利用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秸秆资源,有效治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改土培肥,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基本原则(一)多元利用,农用为主。
因地制宜,多元利用,科学确定水稻、玉米秸秆处理技术和利用模式,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利用。
(二)市场运作,政府扶持。
积极培育秸秆收储运和综合利用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农户、社会化- 1 -服务组织和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政府引导扶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打通利益链,形成产业链,实现多方共赢。
(三)突出重点,机艺融合。
根据各地气候条件,水稻和玉米秸秆数量、综合利用的产业基础等因素,加快构建以机械化还田离田为支撑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体系、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三、工作目标通过水稻秸秆机械化灭茬深翻还田、玉米秸秆机械化捡拾打捆,深入推进秸秆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利用,消除水稻、玉米秸秆“站岗”浪费和因焚烧秸秆而造成的空气污染现象,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建立可持续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全面实现玉米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全省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83%以上。
四、实施省域和作业要求(一)实施区域。
全省水稻种植省域全部纳入秸秆机械灭茬深翻还田作业范围,作业面积XX 万亩;玉米秸秆通过机械捡拾打捆XX万吨,用于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原料化等综合利用。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要领.doc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要领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要领如下:一、操作方法1、机械粉碎还田。
采用联合收割机或秸秆粉碎机具,在玉米植株上部还有2-3片绿叶(完熟期)时收割,将秸秆一次性粉碎,连同小麦基肥直接抛撒于地表,再机械耕翻,整平土地,直接播种小麦,一般3-5天可以完成收获和播种。
2、人工粉碎还田。
无大型粉碎农机具的地方,可在玉米收割后人工将秸秆切碎约3-4寸(10cm)长,就地均匀撒开,连同小麦基肥一起翻耕入土,或将秸秆顺犁沟摆放,翻埋压实。
二、配套技术1、秸秆用量及粉碎程度每亩直接还田玉米秸秆250公斤左右为宜。
粉碎切割成3-4寸(10cm)左右较为经济合理。
若玉米秸上部叶片仍有2-3片青叶,土壤及秸秆水分较多,则粉碎切割方式可以粗放些,一般6-7寸(10-25cm)长即可,这样可以提高工效,节省能源。
掩青时,要抓住玉米秸秆含水量大、易腐熟的关键时期,抓紧还田,随切随掩,深耕严埋。
2、农用机具农用机具是玉米秸秆还田作业中重要的配套设施。
在茬口时间紧的地方,尽可能用相应的农机具,以提高效率。
一般以拖拉机配以带粉碎机的收割机,边收边抛。
3、水分管理翻压掩青后如土壤墒情不好(干旱),应在播种前浇好润墒压茬水,塌实土壤。
秸秆还田时如土壤墒情较好,可在小麦冬前分蘖时,进行一次饱灌,目的是通过灌水防止土壤架空,出现小麦苗期吊根现象,又能促使秸秆吸水,加快腐烂分解。
4、施肥管理为保证小麦需肥,要配足农家肥和化肥作基肥。
除此之外,为调节碳氮比,促进微生物活动,加快秸秆腐熟,每亩需增施氮素2-4公斤(折尿素5-10公斤),与小麦基肥一起深翻时施入。
有条件的适当补施些磷肥可提高肥效。
5、病虫防除对病虫发生较重的地块,应配合进行土壤处理,有严重病虫害的秸秆不宜还田。
三、适宜条件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技术适宜具有灌溉条件、土地平整、地块较大、雨量适中的玉米-小麦双熟制地区。
四、效益分析1、改土培肥玉米秸秆还田较易于腐解,其养分可直接为下茬小麦利用,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明显提高,特别是改善钾素营养的供应状况,加速钾素循环利用。
玉米秸秆翻埋还田机械化种植技术规范

玉米秸秆翻埋还田机械化种植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玉米秸秆翻埋还田机械化种植技术规范术语和定义、作业条件、作业质量、配套机具、田间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玉米秸秆翻埋还田方式的玉米种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4225-2008 铧式犁GB/T 24677.1-2009 喷杆喷雾机技术条件GB/T 36393-2018 土壤质量、自然、近自然及耕作土壤调查程序指南GB/T 21962-2020 玉米收获机械NY/T 500-2002 秸秆还田作业质量NY/T 1004-2020 秸秆粉碎还田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DB21/T 1514-2007 玉米精量播种作业技术规程DB21/T 1418-2021 玉米主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GB/T 14225-2008、GB/T 36393-2018和NY/T 500-2002及下列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秸秆翻埋秋收时秸秆粉碎均匀抛撒覆盖地表,后采用铧式犁翻地同时将秸秆一并埋入耕层的秸秆还田方式。
3.2大马力拖拉机泛指200马力以上拖拉机。
3.3液压翻转犁包括悬挂架、翻转油缸、止回机构、地轮机构、犁架和犁体,通过油缸中活塞杆的伸缩带动犁架上的正反向犁体作垂直翻转运动,交替更换到工作位置,从而实现机车往返均能作业的铧式犁。
又称液压反转双向犁。
3.4起垄整形施肥机能一次作业完成起垄、深施肥及镇压的复合作业机具。
4 作业条件4.1 土壤条件采用此技术的地块,土壤类型、含水率应满足GB/T 36393-2018中相关要求,保证地块连片。
4.2 秸秆粉碎还田条件作业时尽量降低割台高度,留茬高度10 cm~20 cm,秸秆粉碎长度小于10 cm,呈撕裂状,均匀抛撒覆盖地表。
如收获机未加装粉碎装置或秸秆粉碎效果不达标准,需利用秸秆粉碎还田机进行作业。
玉米秸秆翻埋碎混还田轮耕技术

玉米秸秆翻埋碎混还田轮耕技术玉米秸秆是玉米生产的副产品。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通常会将其丢弃或堆放在田间不加处理,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玉米秸秆翻埋碎混还田轮耕技术已经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
这一技术将玉米秸秆变废为宝,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为农田增加了有机质和养分,改善了土壤结构,促进了农业持续发展。
玉米秸秆翻埋碎混还田轮耕技术是指将切碎的玉米秸秆与土壤混合覆盖于田间,再利用犁耙机等装置将玉米秸秆埋入土中,使其与土壤充分混合,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加速有机质的分解,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其主要步骤包括:1. 切碎秸秆:将玉米秸秆经过切割碎成小段。
2. 播种:将种子均匀撒于耕作面上,覆盖一层玉米秸秆。
3. 犁耙:利用犁耙机、耕田机等装置将玉米秸秆埋入土中。
4. 轮换:在一片田地中连续使用3-4年后,可以将作物轮换到其他田块上,以避免病虫害的滋生。
该技术的主要优点包括:1. 提高土壤肥力:玉米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碳、氧、氢等有机成分,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2. 改善土壤结构:玉米秸秆翻埋后可以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保持土壤湿度,避免干旱或涝灾害。
3. 减少化肥使用:玉米秸秆中含有大量的养分,可以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降低了成本。
4. 减少环境污染:玉米秸秆翻埋后可以避免其堆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了田间垃圾的产生。
值得注意的是,玉米秸秆翻埋碎混还田轮耕技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施用,例如地形、土壤类型、气候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同时,还需要加强科学管理,保持土壤水分平衡,合理施肥和灌溉,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综上所述,玉米秸秆翻埋碎混还田轮耕技术是一项非常优秀的农业生产技术,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率和环境保护意义。
应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玉米秸秆翻免交替还田技术规程

玉米秸秆翻免交替还田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玉米秸秆翻免交替还田的术语和定义以及技术选择原则、技术流程、作业要求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玉米秸秆还田作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500 秸秆粉碎还田机 作业质量NY/T 741 深松、 耙茬机械 作业质量NY/T 1409 旱地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秸秆粉碎翻埋还田采用秸秆粉碎机将摘穗后的玉米秸秆就地粉碎均匀抛撒于地表,使用翻转犁对耕层土壤进行翻耕作业,将粉碎的玉米秸秆翻埋到耕层土壤内的一种秸秆还田作业方式。
3.2秸秆粉碎覆盖还田采用秸秆粉碎机将摘穗后的玉米秸秆就地粉碎均匀抛撒于地表,覆盖在耕层土壤表面的一种秸秆还田作业方式。
3.3玉米秸秆翻免交替还田交替采取秸秆粉碎翻埋还田与秸秆粉碎覆盖还田的一种玉米秸秆还田作业方式。
4 玉米秸秆翻免交替还田技术原则4.1 交替还田周期根据土壤耕层厚度、土壤肥力状况、秸秆还田量及地块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因地制宜地科学选择秸秆交替还田周期。
原则上以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为主,秸秆粉碎翻埋还田为辅。
一般以3a为一个轮换周期。
4.2 技术流程以3a为一个轮换周期为例。
第1a:玉米收获→秸秆粉碎→翻埋还田→翌年整地播种第2a:玉米收获→整杆或粉碎→覆盖还田→翌年免耕播种第3a:玉米收获→整杆或粉碎→覆盖还田→翌年免耕播种5 秸秆粉碎翻埋还田作业5.1 选择条件秸秆粉碎翻埋还田作业的选择,应符合以下条件:——土壤肥力较低时,有机质含量﹤18mg/kg、碱解氮含量﹤100mg/kg、有效磷﹤10g/kg、速效钾﹤100g/kg;——秸秆还田量较大,每亩秸秆还田量﹥600kg/亩;——连续秸秆覆盖还田导致病虫草害较重。
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

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一、秸秆收集和还田秸秆还田是指在玉米收获后,将玉米秸秆直接还入田间,让秸秆在土壤中降解并充分发挥其价值。
收集秸秆的方法可以采用机械收集和人工收集相结合的方式,将秸秆集中堆放、发酵处理后,再通过施肥机或其他机械将其还田,这样既提高了秸秆的利用率,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二、秸秆还田的好处1. 增加土壤有机质: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
有机质对土壤有益处多,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通气性,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
2. 改良土壤结构:秸秆还田有助于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
3. 减少土壤侵蚀:秸秆还田可以覆盖住土壤表面,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有效防止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资源。
4. 促进农作物生长: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代谢过程,释放出有机氮、磷、钾等养分,促进了作物的生长发育。
秸秆在土壤中降解后,还可释放出有益元素,对农作物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 环保节能:通过秸秆还田,减少了秸秆焚烧对大气的污染,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符合低碳农业的发展方向。
三、技术注意事项1. 配套施肥:在进行秸秆还田时,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的需肥特点进行合理施肥,确保还地前后土壤肥力平衡。
2. 秸秆还田时期:最佳还田时期一般是在作物收割后的第二年春耕前进行,这时土壤水分充足,有利于秸秆降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 秸秆还田技术改良:在秸秆还田的过程中,可采取秸秆粉碎、搅拌、覆盖等措施,提高秸秆的降解速度,促进土壤肥力的释放和提高。
4. 秸秆还田后的管理:进行秸秆还田后,要做好土地管理工作,合理轮作,做好病虫害防治,保证作物长势,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四、技术推广和应用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已经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对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具有显著的效果。
扶风县2018年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技术分析

扶风县2018年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技术分析扶风县位于陕西省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
玉米是扶风县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2018年,扶风县进行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以提高玉米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本文将对这次机械化试验示范进行技术分析,总结其优势、难点和对扶风县农业发展的意义。
一、技术方案1. 土地准备阶段:使用拖拉机和耕种机进行地面平整和犁地作业,以提高土壤松软度和透气性。
2. 种植阶段:采用玉米精密播种机进行种植作业,实现行距均匀、粒粒相间,提高播种的准确性和作业效率。
3. 施肥阶段:利用化肥施肥机进行有机肥和化肥的精准施肥作业,确保玉米种植地的养分均衡和充足。
4. 病虫害防治阶段:采用喷药机进行农药的喷洒作业,对玉米生长期的病虫害进行精准防治,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5. 收获阶段:使用玉米收获机进行收割作业,提高收割效率和减少人工劳动。
二、分析优势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在扶风县取得了一系列的优势:1. 降低劳动强度:机械化作业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2. 提高作业效率:精准的机械化作业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准确性,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3. 保障作物品质:机械化作业保证了作物的一致性和品质,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 减少资源浪费:精准施肥和喷药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影响。
三、面临的难点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也面临一些难点:1. 技术推广难:机械化作业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操作培训,农民的技术水平需要提升。
2. 机械设备投入成本高:机械化作业需要大量的投入成本,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民来说,购买和维护机械化设备是一个负担。
3. 作业适应性差:不同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不同,机械化设备的适应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意义和建议1. 推进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通过试验示范,可以帮助农民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
2018年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方案与2018年农技人员送科技下乡活动方案汇编

2018年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方案与2018年农技人员送科技下乡活动方案汇编2018年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方案一、工作目标坚持“标本兼治、堵疏结合、属地管理、源头控制”的原则,明确职责,严格监管,加强宣传,强化联动,把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全区“不见烟雾,不见火光,不见黑斑”。
二、工作内容(一)时间安排:禁烧时段为全年禁烧,其中重点时段为:4月15日至6月30日(夏收季节);8月15日至11月30日(秋收季节)。
(二)禁烧区域:辖区内不得出现秸秆(垃圾、落叶、杂草)露天焚烧行为。
各村(社区)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辖区内全域、全时段禁烧要求对外加大宣传。
三、工作措施(一)健全工作机制。
各村(社区)要建立完善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两包”机制。
建立驻村干部包村、村社领导包田块的“两包”工作机制,加强防控监管。
二是建立资金投入机制。
制定完善秸秆资源化利用、粉碎还田和腐熟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的扶持政策,针对“收割、储存、转运、利用”不同节点给予相应资金补贴,同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兑现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奖励,充分调动各方和广大农户开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是建立考核机制。
制定秸秆禁烧工作考核与责任追究办法,将秸秆禁烧工作纳入村(社区)的综合目标考核和部门的单项目标考核,把考核结果与单位工作经费及绩效挂钩,对禁烧工作落实不到位、造成严重影响或恶劣后果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二)加强宣传教育。
各村(社区)要根据收割时节,提前安排禁烧宣传教育,通过制发倡议书、播放广播、张贴通告、悬挂标语、发送手机短信、组织宣传车辆、召开社员大会和院坝会等形式,深入乡镇、村社开展宣传动员。
形成禁烧秸秆、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秸秆露天焚烧的危害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法律责任,自觉做好秸秆禁烧工作,互相监督焚烧行为,互相鼓励综合利用。
(三)严格落实工作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玉米秸秆直接翻埋还田技术
试验示范工作方案
为落实省农委领导指示,着重示范玉米收获后秸秆直接翻埋还田技术,2018年在阿城区、青冈县、桦南县、五大连池市等4个县(市、区)开展玉米秸秆直接翻埋还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
为统一试验示范标准,确保工作顺利实施和取得预期成效,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
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战略,以示范玉米机械收获后的秸秆直接进行翻埋还田技术为主要内容,检验对第二年农业生产是否有影响,增加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技术手段,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探索秸秆粉碎长度、根茬高度、秸秆腐烂程度、播种方式和作物长势等多种环节的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耕种模式,确保我省绿色、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技术要求
1、技术路线:机械收获(带秸秆粉碎装置)--深平翻扣埋秸秆--耙地--起大垄--春季播种--中耕管理
2、技术要求:
①机械收获:采用带玉米秸秆粉碎装置的玉米收获机进行收获。
②深翻:采用深翻犁,翻深达到30厘米,扣垡严密,不出现回垡现象,无堑沟,不重不漏,翻后地表平整细碎,地表10米内高低差不超过10厘米,地表残茬不超过10%。
③耙地:耙地2遍以上,耙深16-18厘米,达到不漏耙、不拖堆、土壤细碎、地表平整达到起垄状态,耙幅在4米宽的地表高低差小于3厘米,每平方米大于10厘米的土块不超过5个。
④起大垄:起110厘米大垄,垄高17-22厘米,要达到垄向笔直,垄体饱满,100米偏差不超过5厘米,垄距误差不大于1厘米,结合线误差不大于2厘米,不起垡块,不出张口垄,地头整齐。
⑤精密播种:选择适合连片作业的大型播种机进行连片播种作业,播深3-5厘米,施肥深度播大豆7-9厘米,播玉米12-18厘米。
⑦中耕:中耕时施肥,增施10-15公斤/亩氮肥,同时进行培土作业,培土深度要求能够覆盖玉米第一叶,要根据杂草情况确定是否除草。
三、示范点布局
选择全省有代表性的阿城区、青冈县、桦南县和五大连池市等4个县(市、区),进行玉米秸秆翻埋还田技术试验示范,每个点试验面积50亩,10月30日上报具体试验示范地块地点、面积、整地情况。
四、主要任务
1.检验玉米收获后直接翻埋是否影响第二年农业生产。
2.验证秸秆还田后的腐烂情况。
3.测试土壤有机质恢复情况。
4.探索我省秸秆还田耕种模式。
五、跟踪监测记录要求
1.做到实测实录。
所有数据做到实地监测,不得编造。
2.做到两结合。
既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测试与调查相结合。
3.做到定人、定点、定时。
定人,即试验监测点必须固定专人负责示范效果监测,不得随意变动;定点,即监测内容必须在同一示范点进行;定时,即按照规定的时间及时测试。
4.试验监测内容和上报时间:
基础情况:15-20天上报一次示范点情况。
气象数据:包括每天的气温、降水等常规气象数据。
每半年上报一次。
土壤理化性状:包括水分、肥力、地温。
播种后上报一次水分、地温数据;收获后,上报一次水分数据;年底上报肥力数据。
秸秆情况:秸秆长度、根茬高度翻埋作业前进行测量,秸秆量秋季测一次,第二年4月-9月每个月测量一次。
作物长势与产量:出苗后上报一次出苗情况,收获后上报一次测产情况。
病虫草害:每防治一次,报送一次有关情况。
经济效益:包括农户和农机户的投入产出。
每年上报一次(记录表见附件)。
六、测试方法
1、取点方法:采取X 取点法进行取5个点或者对角线取点法选取3或5个点,每个点选取一平方米, 3或5个点测量后进行加权平均,所得数值就是接近真实数值的数据(以下所述X 取点法都是同样取点,不再复述)。
2、对秸秆量腐解程度的测量方法
秋季翻埋前进行一次测试,第二年4-9月,每月一次按照“X ”取点法进行取点测量,每个月的测试时间要一致,如4月15日,5月15日到9月15日。
按照“X ”取点法对试验地进行取点,制作一个边长1米的正方形框,将框内的秸秆进行收集,收集后进行称重,两次重量之差就为这个时间段内的秸秆腐烂量。
界定秸秆腐烂方法,将秸秆全部捡出来,用脚在地上搓一搓,颜色较浅或没有变色,长度在3cm 以上为未腐烂,收集进行称重。
注
X
意:前期收集的秸秆称重要求秸秆含水在15%,既干秸秆,如果收集时秸秆过湿,需将秸秆在自然条件下放至干燥后进行称重。
3、对土壤含水量的测试办法
测试时间:每个月测量土壤含水量2次。
土壤含水量分为两种,一种是质量含水量(θm),另一种是体积含水量(θv)。
测定方法:(1)质量含水量测定:环刀取土法。
在规定的日期,环刀(铝盒)进行取土,利用感量为0.1g的电子天平称重W1,在105-110℃连续烘干6-8小时,烘干后称重W2,将铝盒进行称重W3,土壤含水量计算公式如下:θm= (W1-W2)/(W2-W3)×100
所测得的土壤含水量为土壤质量含水量,即每100克干土重当时该土层土壤中所含水分的克数。
(2)体积含水量测定:
TDR测量法,即采取TDR-300型测试仪进行土壤水分含量测定。
由于水的密度接近1g/cm3,可以推知θv与θm之间关系,ρ为土壤容重。
θv=ρ﹒θm
4、对土壤温度进行监测
测定内容:4-8月作物不同时期的土壤温度,分0 cm、5cm、10cm 和15 cm四个土层,时间为上午8点,11点,14
点,17点,19点。
测定方法:电子地温测试仪进行24小时地温检测,注意观察地温测试仪的电池,以防没电,定期留存地温数据。
5、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办法
分别于播种前(4月20日)和秋收后(10月20日)分别在地表、表土下5厘米、10厘米的土壤,进行混拌后,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6、产量的测定方法
在实施小区,每个地块选取3个代表性100 m进行玉米产量测试,再连续选取20棒玉米,进行脱粒,测量籽粒产量及其含水量,最后转换成14%标准水,记为最终产量。
七、保障措施
一是明确主体,加强合作。
为确保试验示范效果,选择已经建成且有工作基础的农机合作社为示范点,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和合作社连片耕地资源优势,节约资源成本,提高试验示范水平。
二是科学组织,规范运作。
在示范过程中,严格按设计方案进行逐项落实。
在2017年秋季完成整地、耙地、起垄等作业,做到每个示范点都要明确负责人、技术责任人、指导专家等,做好各个阶段和生长期指标检测和数字影像记录,并认真做好每个生育阶段田间调查分析和秋季测产工作,为全年总结工作打下好基础。
三是加大宣传,搞好培训。
以举办技术培训班、田间展览会等形式对农机管理人员、农民和基层技术骨干进行培训,让广大农民全面了解、掌握玉米秸秆翻埋还田机械化技术和机具操作规程。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加快技术示范推广进度。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2017年10月10日
表1基本情况记录表
模式:试点:填表人:
表2 秸秆腐烂情况测试表
8
表3-1 5月地温测试表
9
表3-3 7月地温测试表
表3-4 8月地温测试表
10
表3-5 9月地温测试表
表4 土壤水分测试表
11
表5 作物生长记录表(玉米/水稻)
表6 机械植保记录表
12
表7 投入产出记录表
13
表8 土壤有机质记录表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