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1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

第二十三章旋转

第二十四章圆

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

2

2

2

2

2

2

2

2

x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且系数不为 0 ,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

程. 一般形式: ax + bx+c=0(a ≠ 0)。注意: 判断

某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时,应首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知识点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 直接开平方法:对形如 (x+a ) 2

=b ( b ≥0)的方程两边直接开平方而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X+a=

b

x 1 =-a+ b

x 2 =-a-

b

2. 配方法: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ax 2

+ bx+c=0(k ≠ 0)的一般步骤是:①化为一般形式;②移项,将常数项移到方

程的右边;③化二次项系数为

1,即方程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系数;④配方,即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

平方;化原方程为 (x+a ) =b 的形式;⑤如果 b ≥0 就可以用两边开平方来求出方程的解;如果

b<0,则原方程无解.

3. 公式法: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通过配方推导出来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b b

2

是 2a

4ac

(b - 4ac ≥0) 。步骤:①把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②确定

a ,

b ,

c 的值;③求出 b - 4ac 的值,

当 b - 4ac ≥ 0 时代入求根公式。

4. 因式分解法: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理论根据:若

ab=0,则 a=0 或 b=0。步骤是:①将方程右边化为

0;②将方程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③令每个因式等于

0,得到两个一元一

次方程乘积的形式,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公因式、公式法、十字相乘法。

5. 一元二次方程的注意事项:

⑴ 在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要注意,强调

a ≠ 0.因当 a=0 时,不含有二次项,即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⑵ 应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应注意:①先化方程为一般形式再确定

a ,

b ,

c 的值;②若 b - 4ac <0,则方程无

解.

⑶ 利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时,方程两边绝不能随便约去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如-

2(x + 4) 2 =3 ( x + 4)中,不能随

便约去 x + 4。

⑷ 注意: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一般不使用配方法(除特别要求外)但又必须熟练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顺序是:

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

6. 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

⑴ b - 4ac ≥ 0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⑵ b - 4ac=0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2

⑶b -4ac≤0 方程没有实数根。

2

解题小诀窍:当题目中含有“两不等实数根”“两相等实数根”“没有实数根”时,往往首先考虑用 b -4ac 解题。主要用于求方程中未知系数的值或取值范围。

知识点3:根与系数的关系: 韦达定理

b c

对于方程ax2+bx+c=0(a ≠0)来说,x1 +x2 = —a ,x1●x2= a 。

2 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一些代数式的值(式子变形),如x1

2

x2( x1

2

x2 ) 2 x1 x2

1 1 x1 x2

x1 x2x1 x2 。

解题小诀窍:当一元二次方程的题目中给出一个根让你求另外一个根或未知系数时,可以用韦达定理。

知识点4: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一、考点讲解:

1. 构建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模型,常见的模型如下:

⑴ 与几何图形有关的应用:如几何图形面积模型、勾股定理等;

⑵有关增长率的应用:此类问题是在某个数据的基础上连续增长(降低)两次得到新数据,常见的等量关系是a(1 ±x)

2=b,其中 a 表示增长(降低)前的数据,x 表示增长率(降低率),b 表示后来的数据。注意:所得解中,增长率不为负,降低率不超过1。

⑶经济利润问题:总利润=(单件销售额-单件成本)×销售数量;或者,总利润=总销售额-总成本。

⑷ 动点问题:此类问题是一般几何问题的延伸,根据条件设出未知数后,要想办法把图中变化的线段用未知数表示出

来,再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 注重解法的选择与验根:在具体问题中要注意恰当的选择解法,以保证解题过程简洁流畅,特别要对方程的解注意

检验,根据实际做出正确取舍,以保证结论的准确性.

一元二次方程与实际问题

1、病毒传播问题

2、树干问题

3、握手问题(单循环问题)

4、贺卡问题(双循环问题)

5、围栏问题

6、几何图形(道路、做水箱)

7、增长率、降价率问题

8、利润问题(注意减少库存、让顾客受惠等字样)

9、数字问题

10、折扣问题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

一、二次函数概念:

1. 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y ax2bx c (a ,b ,c 是常数, a 0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这里

需要强调:和一元二次方程类似,二次项系数 a 0 ,而b ,c 可以为零.二次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2. 二次函数y ax2bx c 的结构特征:

⑴等号左边是函数,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 的二次式,x 的最高次数是2.

⑵ a ,b ,c 是常数, a 是二次项系数, b 是一次项系数, c 是常数项.

二、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

1. 二次函数基本形式:y ax2 的性质:

a 的绝对值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a 的符号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性质

x 0 时,y 随x 的增大而;x 0 时,y 随

a 0

x 的增大而;x 0 时,y 有最值.

x 0 时,y 随x 的增大而;x 0 时,y 随

a 0

x 的增大而;x 0 时,y 有最值.

2. y ax 2 c 的性质:

上加下减。

a 的符号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性质

x 0 时,y 随x 的增大而;x 0 时,y 随

a 0

x 的增大而;x 0 时,y 有最值.

x 0 时,y 随x 的增大而;x 0 时,y 随x

a 0

的增大而;x 0 时,y 有最值.

3. y a x h 2 的性质:

左加右减。

a 的符号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性质

4. 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x h 时,y 随

a 0

x 的增大而;x h 时,y 有最值.

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x h 时,y 随x

a 0

的增大而;x h 时,y 有最值.

2 y a x h

三、二次

象的平

k 的性质:

a 的符号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性质

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x h 时,y 随

函数图

a 0

1. 平

将抛物线a 0

x 的增大而;x h 时,y 有最值.

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x h 时,y 随

x 的增大而;x h 时,y 有最值.

移步骤:

法一:⑴

解析式转

化成顶点式

2

y a x h k ,确定其顶点坐标;

⑵ 保持抛物线y ax2 的形状不变,将其顶点平移到h ,k处,具体平移方法如下:

y=ax 2向上(k>0)【或向下(k<0)】平移|k |个单位

y=ax 2+ k

向右(h>0)【或左( h<0)】

平移|k| 个单位

y=a(x-h)2

向右(h>0) 【或左(h<0) 】

平移|k| 个单位

向上(k>0) 【或下(k<0) 】

平移|k|个单位

向上(k>0)【或下(k<0)】平移|k|个单位

向右(h>0)【或左(h<0)】

平移|k| 个单位

y=a( x-h)2+k

2. 平移规律

在原有函数的基础上“h 值正右移,负左移;k 值正上移,负下移

”.概括成八个字“左右,

上下”.

方法二:

⑴y ax2bx c 沿y 轴平移:向上(下)平移m 个单位,y ax2bx c 变成

y ax 2bx c m (或y ax 2bx c m )

⑵y ax2bx c 沿轴平移:向左(右)平移m 个单位,y ax 2bx c 变成y a( x m) 2b( x m) c (或y a( x m) 2b( x m) c )

b 4a

c 2 四、二次函数 2

y a x h

k 与 y ax

bx c 的比较

从解析式上看,

2

y a x h

k 与 y ax 2

bx c 是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后者通过配方可以得到前者,即

2

y a x

b

2a

4ac b 2

4 a

,其中 h

b

4ac b

,k

2a

4a

五、二次函数 y ax

bx c 图象的画法

五点绘图法: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

y ax

bx c 化为顶点式 y a( x h)

k ,确定其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

点坐标,然后在对称轴两侧, 左右对称地描点画图 . 一般我们选取的五点为: 顶点、与 y 轴的交点 0 ,c 、以及 0 ,c

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

2h ,c 、与 x 轴的交点 x 1 ,0 , x 2 ,0 (若与 x 轴没有交点, 则取两组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 .

画草图时应抓住以下几点: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与

x 轴的交点,与 y 轴的交点 .

六、二次函数 y ax 2 bx c 的性质

b b

4ac b

1. 当 a 0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

x

,顶点坐标为

2a

, . 2a 4a

当 x

b

2a

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当 x b 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当 x

2a b

时, y 有最小值 2a

2

4ac b .

4a

b b

4 ac b

b 2. 当 a 0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为

x

,顶点坐标为

2a

, .当 x 2a 4a

时, y 随 x 的增大而

2a

增大;当 x

b

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当 x

2a

b

时, y 有最大值 2a

2

4ac b .

4a 七、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表示方法

1. 一般式: y ax 2 bx c ( a , b , c 为常数, a 0 );

2. 顶点式: y a( x h)

k ( a , h , k 为常数, a 0 );

3. 两根式(两点式) : y a( x x 1)( x x 2 ) ( a 0, x 1 , x 2 是抛物线与 x 轴两交点的横坐标) .

注意: 任何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都可以化成一般式或顶点式,

但并非所有的二次函数都可以写成交点式, 只有抛物线与 x

轴有交点,即 2

0 时,抛物线的解析式才可以用交点式表示.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这三种形式可以互化

.

八、二次函数的图象与各项系数之间的关系

1. 二次项系数 a

二次函数 y ax 2 bx c 中, a 作为二次项系数,显然 a 0 .

⑴ 当 a 0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 a 的值越大,开口越小,反之

a 的值越小,开口越大;

⑵ 当 a 0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a 的值越小,开口越小,反之

a 的值越大,开口越大.

总结起来, a 决定了抛物线开口的大小和方向, a 的正负决定开口方向,

a 的大小决定开口的大小.

2

2

2

2

2

2

2

2. 一次项系数 b

在二次项系数 a 确定的前提下, b 决定了抛物线的对称轴.

⑴在a 0 的前提下,

当b 0 时,当b 0 时,当b 0 时,b 0 ,即抛物线的对称轴在y 轴左侧;2a

b 0

,即抛物线的对称轴就是y 轴;2a

b

0 ,即抛物线对称轴在y 轴的右侧.2a

⑵在a 0 的前提下,结论刚好与上述相反,即

当b 0 时,当b 0 时,当b 0 时,

b

0 ,即抛物线的对称轴在y 轴右侧;2a

b

0 ,即抛物线的对称轴就是y 轴;2a

b

0 ,即抛物线对称轴在y 轴的左侧.2a

总结起来,在 a 确定的前提下, b 决定了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

ab 的符号的判定:对称轴x 总结:b

在y 轴左边则ab

2a

0 ,在y 轴的右侧则ab 0 ,概括的说就是“左同右异”

3. 常数项 c

⑴ 当c

⑵ 当c 0 时,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在x 轴上方,即抛物线与y 轴交点的纵坐标为正;

0 时,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为坐标原点,即抛物线与y 轴交点的纵坐标为0 ;

⑶当c 0 时,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在x 轴下方,即抛物线与y 轴交点的纵坐标为负.

总结起来, c 决定了抛物线与y 轴交点的位置.

总之,只要 a ,b ,c 都确定,那么这条抛物线就是唯一确定

的.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通常利用待定系数法.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必须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形式,才能使解题简便.一般来说,有如下几种情况:

1. 已知抛物线上三点的坐标,一般选用一般式;

2. 已知抛物线顶点或对称轴或最大(小)值,一般选用顶点式;

3. 已知抛物线与x 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一般选用两根式;

4. 已知抛物线上纵坐标相同的两点,常选用顶点式.

九、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

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一般有五种情况,可以用一般式或顶点式表达

1. 关于x 轴对称

2

1 2 1 2 1 2 2 y ax

bx c 关于 x 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

y

ax

bx c ;

2

y a x h

k 关于 x 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

2

y a x h k ;

2. 关于 y 轴对称

y ax 2 bx c 关于 y 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

y ax 2 bx c ;

2

y a x h

k 关于 y 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

2

y a x h k ;

3. 关于原点对称

y ax 2 bx c 关于原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

y

ax 2 bx c ;

2

y a x h

k 关于原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

2

y a x h k ;

4. 关于顶点对称(即:抛物线绕顶点旋转

180°)

2

y ax

bx c 关于顶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

2

y ax

bx c

b

2

y a x h

k 关于顶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 2a 2

y

a x h

k .

5. 关于点 m ,n 对称

2

y a x h

k 关于点 m ,n

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

y a x h

2

2m

2n k

根据对称的性质,显然无论作何种对称变换,抛物线的形状一定不会发生变化,因此

a 永远不变.求抛物线的对

称抛物线的表达式时,可以依据题意或方便运算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形式,习惯上是先确定原抛物线(或表达式已知 的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及开口方向,再确定其对称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及开口方向,然后再写出其对称抛物线的表达式.

十、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1.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二次函数与

x 轴交点情况):

一元二次方程 ax

bx c 0 是二次函数 y ax 2 bx c 当函数值 y 0 时的特殊情况 .

图象与 x 轴的交点个数:

① 当

b

4ac 0 时,图象与 x 轴交于两点 A x ,0 ,B x ,0 (x x ) ,其中的 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

ax

2

bx c 0 a

0 的两根.这两点间的距离

AB

x 2 x 1

b

2

4ac

.

a

② 当

0 时,图象与 x 轴只有一个交点;

③ 当

0 时,图象与 x 轴没有交点 .

1' 当 a 0 时,图象落在 x 轴的上方,无论 x 为任何实数,都有 y 0 ;

2' 当 a 0 时,图象落在 x 轴的下方,无论 x 为任何实数,都有 y 0 .

2. 抛物线 y ax 2 bx c 的图象与 y 轴一定相交,交点坐标为

(0 , c) ;

2

2

2

3. 二次函数常用解题方法总结:

⑴ 求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x 轴的交点坐标,需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

⑵ 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需要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由一般式转化为顶点式;

⑶ 根据图象的位置判断二次函数

y ax 2

bx c 中 a , b , c 的符号,或由二次函数中 a , b ,

c 的符号判断图象的

位置,要数形结合;

⑷ 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对称轴对称, 可利用这一性质, 求和已知一点对称的点坐标, 或已知与 x 轴的一个交点坐标,

可由对称性求出另一个交点坐标

.

⑸ 与二次函数有关的还有二次三项式,

二次三项式 ax

2

bx c(a

0) 本身就是所含字母 x 的二次函数; 下面以 a 0

时为例,

揭 示 二 次

次 三 项 式二 次 方 程内在联系:

函数、 二 0

抛物线与 x 轴有 二次三项式的值可正、 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实根

和 一 元 两个交点

可零、可负

之 间 的

0 抛物线与 x 轴只 二次三项式的值为非负

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有一个交点

0 抛物线与 x 轴无

二次三项式的值恒为正 一元二次方程无实数根 .

交点

图像参考:

y=2x 2

y=x 2

x 2 y=

2

x 2 y= -

2

y= -x 2

y=-2x 2

y=2 x 2 +2

y=2 x 2y=3 (x+4) 2

y=3 x 2

y=3 (x-2) 2

y=2 x 2 -4

y=-2(x+3) 2

y=-2x 2y=-2(x-3)

2 y=2x 2y=2(x-4) 2

y=2(x-4) 2 -3

十一、函数的应用

二次函数应用刹车距离

何时获得最大利润

最大面积是多少

二次函数考查重点与常见题型

1. 考查二次函数的定义、性质,有关试题常出现在选择题中,如:

已知以x 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y (m 2)x 2m 2 m 2 的图像经过原点,则m 的值是

2. 综合考查正比例、反比例、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习题的特点是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考查两个函数的

图像,试题类型为选择题,如:

如图,如果函数y kx b 的图像在第一、二、三象限内,那么函数y kx2 bx 1 的图像大致是()y y y y

1 1 1 1

0 x o-1 x 0 x 0 -1 x A

B

C

D

3. 考查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关习题出现的频率很高,习题类型有中档解答题和选拔性的综合

题,如:

已知一条抛物线经过 (0,3) ,(4,6) 两点,对称轴为

x

5 ,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3

4. 考查用配方法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对称轴、二次函数的极值,有关试题为解答题,如:

已知抛物线 y ax 2 3

bx c ( a ≠ 0)与 x 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是- 1、3,与 y 轴交点的纵坐标是- 2

( 1)确定抛物线的解析式; ( 2)用配方法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

5 .考查代数与几何的综合能力,常见的作为专项压轴题。

【例题经典】

由抛物线的位置确定系数的符号

例 1 ( 1)二次函数

y ax 2

bx c 的图像如图 1,则点 M (b, c ) a

在(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 2)已知二次函数 y=ax 2+bx+c ( a ≠ 0)的图象如图 2 所示, ?则下列结论:① a 、b 同号;②当 x=1 和 x=3 时,函数值相等;③ 4a+b=0;④当 y=-2 时, x 的值只能取 0.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 1 个

B .2 个

C . 3 个

D . 4 个

(1)

(2)

【点评】弄清抛物线的位置与系数

a ,

b ,

c 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 2. 已知二次函数 y=ax 2

+bx+c 的图象与 x 轴交于点 (-2 ,O)、(x

,0) ,且 1

的下方.下列结论:① aO ;③ 4a+cO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 )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 4 个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例 3. 已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ax +bx+c=3 的一个根为 x=-2 ,且二次函数 y=ax +bx+c 的对称轴是直线 x=2,则抛

物线的顶点坐标为 ( )

A(2 , -3) B.(2

, 1) C(2

,3) D . (3 , 2)

2

2

例4、如图(单位:m),等腰三角形ABC以2 米/ 秒的速度沿直线L 向正方形移动,直到AB与CD重合.设x 秒时,三角形与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m2.

(1)写出y 与x 的关系式;

(2)当x=2,3.5 时,y 分别是多少?

(3)当重叠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一半时,

三角形移动了多长时间?求抛物线顶点坐标、对

称轴.

例5、已知抛物线y=

1

2 x2+x-

5

2

(1)用配方法求它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2)若该抛物线与x 轴的两个交点为A、B,求线段AB的长.

【点评】本题(1)是对二次函数的“基本方法”的考查,第(2)问主要考查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例6. 已知:二次函数y=ax -(b+1)x-3a 的图象经过点P(4 ,10) ,交x 轴于A(x 1,0) ,B(x2,0) 两点( x1x2 ) ,交y 轴负半轴于C点,且满足3AO=OB.

(1) 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 在二次函数的图象上是否存在点M,使锐角∠MCO∠> A CO?若存在,请你求出M点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你说明理由.

2

例7、“已知函数y 1

x 2

2

bx c 的图象经过点A(c,-2),

求证:这个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x=3。”题目中的矩形框部分是一段被墨水污染了无法辨认的文字。

(1)根据已知和结论中现有的信息,你能否求出题中的二次函数解析式?若能,请写出求解过程,并画出二次函

数图象;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2)请你根据已有的信息,在原题中的矩形框中,填加一个适当的条件,把原题补充完整。

点评:对于第(1)小题,要根据已知和结论中现有信息求出题中的二次函数解析式,就要把原来的结论“函数图象

的对称轴是x=3 ”当作已知来用,再结合条件“图象经过点A(c,-2)”,就可以列出两个方程了,而解析式中只有两个未知数,所以能够求出题中的二次函数解析式。对于第(2)小题,只要给出的条件能够使求出的二次函数解析式是第(1)小题中的解析式就可以了。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添加出不同的条件,可以考虑再给图象上的一个任意点的

坐标,可以给出顶点的坐标或与坐标轴的一个交点的坐标等。

用二次函数解决最值问题

例1 某产品每件成本10 元,试销阶段每件产品的销售价x(元)?与产品的日销售量y(件)之间的关系如下表:

x(元)15 20 30

y(件)25 20 10

若日销售量y 是销售价x 的一次函数.

(1)求出日销售量y(件)与销售价x(元)的函数关系式;

(2)要使每日的销售利润最大,每件产品的销售价应定为多少元??此时每日销售利润是多少元?

【点评】解决最值问题应用题的思路与一般应用题类似,也有区别,主要有两点:(1)设未知数在“当某某为何值时,什么最大(或最小、最省)”的设问中,?“某某”要设为自变量,“什么”要设为函数;(2)?问的求解依靠配方法或最值公式,而不是解方程.

例 2. 你知道吗?平时我们在跳大绳时,绳甩到最高处的形状可近似地看为抛物线.如图所示,正在甩绳的甲、乙两名

学生拿绳的手间距为 4 m,距地面均为1m,学生丙、丁分别站在距甲拿绳的手水平距离1m、2.5 m 处.绳子在甩到最高处时刚好通过他们的头顶.已知学生丙的身高是1.5 m,则学生丁的身高为( 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右图所示) ( )

A.1.5 m B .1.625 m

C.1.66 m D .1.67 m

分析:本题考查二次函数的应用

第二十三章旋转

一、旋转

1 、定义

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其中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2、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二、中心对称

1 、定义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

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2、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3)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判定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4、中心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绕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

图形,这个店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考点五、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征(3 分)

1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 ,-y )

2、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x 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x 相等,y 的符号相反,即点P(x ,y)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P’(x,-y )

3、关于y 轴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y 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y 相等,x 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P’(-x ,y)

第二十四章圆

一、知识回顾

圆的周长:C=2πr 或C=πd、圆的面积:S=πr 2

圆环面积计算方法:S=πR2- πr 2或S=π(R2-r 2)(R 是大圆半径,r 是小圆半径)

二、知识要点

一、圆的概念

集合形式的概念: 1 、圆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 、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大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 、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小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轨迹形式的概念:

1、圆: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就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固定的端点O 为圆心。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直径。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弧,

简称弧。

2、垂直平分线: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角的平分线: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4、到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且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两条直线;

5、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两条平行线且到两条直线距离都相等的一条直线。

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点在圆内 d r 点C 在圆内;A d

r

O

r

d

d=r

r

d

d

R

r R

r R r

图 1

图2

图 3

d

d r R

r

R

2、点在圆上 d

3、点在圆外

d r r

点 B 在圆上; 点 A 在圆外;

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相离 d r 无交点;

2、直线与圆相切 d r 有一个交点;

3、直线与圆相交

d r

有两个交点;

四、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图 1)

无交点

d R

r

; 外切(图 2) 有一个交点 d R r ; 相交(图 3) 有两个交点 R r d R r ; 内切(图 4) 有一个交点 d R r ; 内含(图 5) 无交点

d R r ;

d

d

图4

图 5

五、垂径定理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推论 1:( 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 2)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以上共 4 个定理,简称 2 推3 定理:此定理中共 5 个结论中,只要知道其中 2 个即可推出其它 3 个结论,即:①AB 是直径②AB CD ③CE DE ④弧BC 弧BD ⑤弧AC 弧AD

中任意 2 个条件推出其他 3 个结论。

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即:在⊙ O中,∵ AB ∥ CD

∴弧AC 弧BD

A

C D

O

O

A B E

C D

B

六、圆心角定理

顶点到圆心的角,叫圆心角。

圆心角定理: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弧相等,弦心距相等。此定理也称 1 推3 定理,即上述四个结论中,

E

只要知道其中的 1 个相等,则可以推出其它的 3 个结论,

即:①AOB DOE ;②AB DE ;F

O

③OC OF ;④弧BA 弧BD D

A

C

B

七、圆周角定理

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叫圆周角。

C

1、圆周角定理: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的角的一半。

即:∵AOB 和ACB 是弧AB 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

B O

∴AOB 2 ACB

A

2、圆周角定理的推论: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是等弧;

即:在⊙O 中,∵ C 、 D 都是所对的圆周角

D C

∴ C D

B O

A

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圆周角是直角所对的弧是半圆,所对的弦是直径。

即:在⊙O 中,∵AB 是直径或∵ C 90 C

∴ C 90 ∴ AB 是直径

B A

O

推论3:若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C 即:在△ABC 中,∵OC OA OB

∴△ ABC 是直角三角形或

B A

C 90 O

注:此推论实是初二年级几何中矩形的推论: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逆定理。

八、圆内接四边形

圆的内接四边形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即:在⊙O 中,

D

C

∵四边形ABCD 是内接四边形

∴ C BAD

DAE C 180 B D 180

B

A E

九、切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

(1)切线的判定定理:过半径外端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切线;

两个条件:过半径外端且垂直半径,二者缺一不可

即:∵MN OA且MN 过半径OA外端

∴ MN 是⊙ O 的切线

O

(2)性质定理: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如上图)

推论1:过圆心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

M A N 推论2: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

以上三个定理及推论也称二推一定理:

即:①过圆心;②过切点;③垂直切线,三个条件中知道其中两个条件就能推出最后一个。

十、切线长定理

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即:∵ PA 、PB 是的两条切线

B ∴PA PB

PO 平分BPA O

P

A

最新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汇总

最新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实数 一、重要概念1.数的分类及概念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3.倒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B.1/a中,a≠0;C.01时,1/a<1;D.积为1。 4.相反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0时,a≠-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二、实数的运算 1.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 分配律) 3.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 到“右”(如5÷×5);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三、应用举例(略) 附:典型例题 1.已知:a、b、x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求证:│x-a│+│x-b =b-a. 2.已知:a-b=-2且ab<0,(a≠0,b≠0),判断a、b的符号。 第二章代数式 ★重点★代数式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代数式的运算 ☆内容提要☆ 一、重要概念 分类:

九年级数学2020年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数学2020年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的时光转瞬即逝,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落下帷幕。一学期以来,我担任九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的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为了明年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做得更出色,为了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我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坚持备好每节课,上好每一堂课。 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 2 、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针对九年级学生特点,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

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___,学习他们的方法. 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初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打印版)

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四个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 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 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 正整数 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 0a (a a 或???<-≥=)0a (a )0a (a 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 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 1 ;若ab=1? a 、b 互为倒数;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人教新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全面最新) 目录 一、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1、有理数 2、整式的加减 3、一元一次方程 4、图形的认识初步 二、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5、相交线与平行线 6、实数 7、平面直角坐标系 8、二元一次方程组 9、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0、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三、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11、三角形 12、全等三角形 13、轴对称 14、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15、分式

四、八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16、二次根式 17、勾股定理 18、平行四边形 19、一次函数 20、数据的分析 五、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21、一元二次方程 22、二次函数 23、旋转 24、圆 25、概率 六、九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26、反比例函数 27、相似 28、锐角三角函数 29、投影与视图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第一章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 p q,p( p q ≠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 ? ? ? ? ? ? ? ? ? ? 负分数 负整数 负有理数 零 正分数 正整数 正有理数 有理数 ② ? ? ? ? ? ? ? ? ? ? ?? ? ? ? 负分数 正分数 分数 负整数 零 正整数 整数 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 π不是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即a和- a互为相反数;

0的相反数还是0; (2)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 ???<-=>=) 0()0(0) 0(a a a a a a 或???<-≥=)0a (a ) 0a (a a 或???≤->=)0()0(a a a a a ; 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零既可以和正数一组也可以和负数一组; 5.有理数比大小: 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6.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0没有倒数; 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 1; 若ab=1? a 、b 互为倒数; 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

九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王纯 一学期以来,在学校领导及班主任的关心支持和热心帮助下,我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下面我把本学期的工作做简要的汇报总结。 一、师德表现: 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配合组里搞好教研活动。服从安排,人际关系融洽。业余不从事有偿家教及第二职业。 二、教育教学情况: 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我把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都分成基础目标(交待单元内容的基础知识)和提高性目标(熟练地掌握数学运算技巧,提高数学能力等),在把每个单元的基础知识分解到每一个课时中去,对每一节课力求多备学生,多备“差生”:我每节课都根据教学内容用小黑板准备几道基础性的、简单的小练习题,让差生“跳一跳够得着”,“吃”得上,学得到,循序渐进。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在课堂内,我常常是以上节课学生作业为依据,逐个找出每一个学生的最低起点,以此结合这节课内容安排教学。讲课中努力做到深入浅出,让差生跟上。有时根据问题的深浅,选择适当的学生提问、板演等。特别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极基础、极简单的问题,让差生优先回答,使差生有机会表现自

己,有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和信心。有时还要根据全班学生听讲时的表情、神态,适时微调讲课的频率、声音、提问、重复。比如,上课时有个别学生有时走神,我就马上给其简单提问或板演,或提高声音,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发现一些学生眉头紧皱时,就把关键的地方重复讲讲等等。在课堂上合理分配讲课和练习、思考时间,避免讲得过多,包办过多,学生练习时间少,思考机会少。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其实是说教育的至高境界是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者,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学会自己学习,自学成才。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可见好习惯养成性教育的重要性。我注重狠抓习惯教育,反复抓,抓反复,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准备,课后复习巩固,独立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当日事当日毕的好习惯。上课讲得再好,还得有适量的练习。对于数学学科来说,适量的练习尤其重要,课堂作业、课后作业、阶段复习作业,都是巩固知识的手段,必不可少。但是我坚决反对题海战术,作业应适量,让学生愿意做,不搞疲劳战。对于差生,我应因材施教,布置一些基础性、简单的课后小练习题或者给以分散难度的习题、作业,并加强辅导。 4、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年平均每周听课二到三节,对自己的教学促进很大。 5、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一年来,通过开公开课,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使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公开课受到各位老师及领导的好评。 以上是我本学期的工作总结,不足之处清各位领导及老师指正。我一定再接再厉,努力工作。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新版)

中考数学知识点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 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 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 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 化为一般式为3x 2-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 (3,0)在y 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 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 (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 (-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 (-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32-x 的值为 1. 2.当x=3时,函数y= 2 1-x 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 3 21-x 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 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x y 2 1-=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

(1,2). 6.抛物线 2)1(2 1 2+-= x y 的顶点坐标是7.反比例函数x y 2=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2 3. 2.sin 260°+ cos 260°= 1. 3.2sin30°+ tan45°= 2. 4.tan45°= 1. 5.cos60°+ sin30°= 1. 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 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7.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8.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九年级数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数学工作总结 总结一:九年级数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的时光转瞬即逝,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落下帷幕。一学期以来,我担任九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的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课堂“三不”(即课堂上不乱说话、不睡觉、不吃零食)来要求学生。为了明年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做得更出色,为了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育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学期以来,我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坚持备好每节课,上好每一堂课,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备课深入细致 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针对九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讲解清晰化,准确

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优秀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 4、作业与练习 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5、课后辅导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

部编版小学数学知识点全总结

部编版小学数学知识点全总结 数学概念整理: 一、整数部分: 十进制计数法;一(个)、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整数的读法:从高位一级一级读,读出级名(亿、万),每级末尾0都不读.其他数位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整数的写法:从高位一级一级写,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数向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整数大小的比较:位数多的数较大,数位相同最高位上数大的就大,最高位相同比看第二位较大就大,以此类推. 二、小数部分: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些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如1/10记作0.1,7/100记作0.07.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叫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第二位叫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有几个数位,就叫做几位小数.如0.36是两位小数,3.066是三位小数 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整数读,小数点读点,小数部分顺序读. 小数的写法: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 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添0去0大小不变.化简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大小变化:右移扩大左缩小,1十2百3千倍. 小数大小比较:整数部分大就大;整数相同看十分位大就大;以此类推. 三、分数和百分数 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 1、分数的意义:把单位? 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分数里,表示把单位? 1?平均分成多少份的数,叫做分数的分母;表示取了多少份的数,叫做分数的分子;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 2、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用特定的?%?来表示.百分数一般只表示两

初三数学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初三数学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一、相似三角形7个考点 考点1: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相似比的意义、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考核要求:1理解相似形的概念;2掌握相似图形的特点以及相似比的意义,能将已知图形按照要求放大和缩小. 考点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有关定理 考核要求:理解并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一些几何证明和几何计算. 注意:被判定平行的一边不可以作为条件中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使用. 考点3: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考核要求: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为基础,抓住相似三角形的特征,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考点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包括预备定理、三个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并能较好地应用. 考点5:三角形的重心 考核要求:知道重心的定义并初步应用. 考点6:向量的有关概念 考点7:向量的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核要求:掌握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二、锐角三角比2个考点 考点8: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比值. 考点9: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2会用锐角互余、锐角三角比和勾股定理等解直角三角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尤其应当熟练运用特殊锐角的三角比的值解直角三角形. 三、二次函数4个考点

考点10: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有关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常值函数 考核要求:1通过实例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知道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概念;2知道常值函数;3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知道符号的意义. 考点11: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考核要求:1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2在求函数解析式中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 注意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一设、二代、三列、四还原. 考点12: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考核要求:1知道函数图像的意义,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2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3会画二次函数的大致图像. 考点13: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1借助图像的直观、认识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直线之间的联系;2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并说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注意:1解题时要数形结合;2二次函数的平移要化成顶点式. 四、圆的相关概念6个考点 考点14: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 考核要求:清楚地认识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并会用这些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15: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考核要求:认清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在理解有关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的定理及其推论的基础上,运用定理进行初步的几何计算和几何证明. 考点16: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是圆这一板块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考点17: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应的数量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从与之间的关系和交点的个数这两个侧面来反映.在圆与圆 的位置关系中,常需要分类讨论求解. 考点18: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九年级数学学期工作总结

九年级数学学期工作总结 九年级数学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则是学生们升入初三后,就要面对更多的数学知识以及总结性的学习,二则是学生们面临即将到来的中考。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九年级数学学期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数学学期工作总结篇一初三总复习是重要的教学阶段,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收获季节”,是学生继续学习和参加工作的准备阶段,作为初登岗位的教师直接带了毕业班,经历不断地学习与自我总结,几多耕耘,几多收获。现将一学期的经验与不足总结如下: 一、总复习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 具体做法是: ㈠教师的板书与学生的板演 教师的板书应体现知识的发生过程,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对问题的解答要让学生看解题思路及学生参与情况,教师的板书布局要合理,层次要分明,电教手段运用要和谐。 强化学生板演作用,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机会表现,因为学生板演可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如暴露知识上的缺欠,可弥补讲课中的不足,同时,学生板演中出现的优秀解题方法,为教师提供向学生学习的良好机会;另外也可以培养学生胆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促进记忆。 ㈡注重学生解题中的错误分析 在总复习中,学生在解题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教师针对错误进行系统分析是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教学中的不初三数学教师工作总结足,从而采取措施进行补救;错误从一个特定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教师认真总结,可以成为学生知识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领略解决问题中的探索、调试过程,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会产生有益影响。

小学数学1-6年级所有重点知识点汇总

小学数学1-6年级所有重点知识点汇总 数学法则知识 1.笔算两位数加法,要记三条 A.相同数位对齐; B.从个位加起; C.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笔算两位数减法,要记三条 A.相同数位对齐; B.从个位减起; C.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10再减。 3.混合运算计算法则 A.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B.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C.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四位数的读法 A.从高位起按顺序读,千位上是几读几千,百位上是几读几百,依次类推; B.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 C.末位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5.四位数写法 A.从高位起,按照顺序写; B.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依次类推,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6.四位数减法也要注意三条 A.相同数位对齐; B.从个位减起; C.哪一位数不够减,从前位退1,在本位加10再减。 7.一位数乘多位数乘法法则 A.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中的每一位数; B.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8.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A.从被除数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B.除数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C.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9.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A.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个位对齐; B.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十位对齐; C.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10.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A.从被除数高位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前两位,如果它比除数小, B.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 C.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11.万级数的读法法则 A.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B.万级的数要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C.每级末位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12.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A.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B.读亿级或万级时,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往后面加上“亿”或“万”字; C.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13.小数大小的比较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依次类推。 14.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位置,点上小数点。 15.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16.除数是整数除法的法则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17.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运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几位,被除数小数点也向右移几位(位数不够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18.解答应用题步骤 A.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三知识整理

全套教科书包含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在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力求反映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九年级上册包括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旋转、圆、概率初步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包含以下章节: 第21章二次根式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23章旋转第24章圆 第25 章概率初步 本册书内容分析如下: 第21章二次根式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1)是一个非负数; (2)≥0); (3)(a≥0). 注:关于二次根式的运算,由于二次根式的乘除相对于二次根式的加减来说更易于掌握,教科书先安排二次根式的乘除,再安排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一节的内容有两条发展的线索。一条是用具体计算的例子体会二次根式乘除法则的合理性,并运用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运算;一条是由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得到 (a≥0,b≥0),(a≥0,b>0), 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关注每位学生,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具体做的工作 在教学实践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采用抓两头,促中间,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1、备课.精心钻研教材,细心备课;做到:重点难点突出,易混易错知识点清晰,并掌握好,中,差学生的认知能力,分层次设计练习题,分层次落实训练内容,使全体学生都能轻松学习,学有所获. 2、授课.一是从问题出发进行教学.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教学活动",而问题又是数学的心脏,通过问题教学唤起学生的创造灵感,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开启心智.从而使学生达到"三自",即: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尤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二是情感教学.深刻领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效应,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正确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3、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一是从多个方面给学困生创设学习时间空间,采用课堂多提问,一帮一合作学习,作业分层照顾,指导学困生自己提出问题等措施;二是利用课后时间与其谈心,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同时经常在学困生的作业上,试卷上写上一些鼓励的语言,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学习的情况. 4、利用年轻精力充沛优势,抓好晚辅.

(二)、团结奉献拼博进取 1、团队合作.我们初三四位数学老师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采用听课,评课,使初三的数学教学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2、努力拼搏.在复习阶段,老师们共同找题,选题,编题,并对一些资料进行剪贴重组,自编大量资料,使习题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实效性.而自己也对于每次单元测试,摸拟测试,不管每天几点钟考完,当天必须批改. (三)、科学备考真抓实干 1、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具体要求是:明方向,对方法,细备课,深挖掘,精选材,强典型,准讲述,清思路,实效果.复习分三个阶段:(1)基础复习,(2)专题训练,(3)摸拟测试.第一阶段要求紧扣教材,打好基础知识,做到三个重视.(1)重视易混,易错知识点;(2)重视"三基"的落实,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3)重视学生的薄弱环节,实现的目标是对重点知识过程化,基本图形结论化,使定理图形化,图形公式化,公式语言化,即形,式,语言三为一体,让全体学生都有收获.(4)重视原理掌握,设计变式题目训练,杜绝学生死读书现象.这一阶段复习并不是对旧知识的机械重复和堆砌,而是查缺补漏,填平补齐,讲清知识的疑点,扫除知识的盲点,从而实现知识重组,升华的目的.第二阶段专题训练要求抓好考点.这一阶段设立了五个专题:一题多解问题,一题多变问题,题组问题,开放性问题,综合性问题.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由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变化,

中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复习过程

中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数学公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 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边长×4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长+宽)× 2 C=2(a+b) 面积=长×宽S=ab 4、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面积=底×高÷2 s=ah÷ 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 a底 h高面积=

底×高 s=ah 7、梯形: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 圆形:S面C周长∏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圆柱体:v体积 h:高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v体积h高s底面积 r底面半径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最新最全)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 2 +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 2 +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 2 -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 化为一般式为3x 2 -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 (3,0)在y 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 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 (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 (-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 (-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32-x 的值为1. 2.当x=3时,函数y=2 1-x 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 3 21-x 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 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x y 2 1-=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 -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 -10的对称轴是x=3. 6.抛物线2)1(2 12+-=x y 的顶点坐标是(1,2). 7.反比例函数x y 2 =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2 3. 2.sin 2 60°+ cos 2 60°= 1. 3.2sin30°+ tan45°= 2. 4.tan45°= 1. 5.cos60°+ sin30°= 1.

九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证明(二) 1.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2.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线,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等于30o,这它所对的直角边必然等于斜边的一半。有一个角等于60o的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首先要想的定理有:①勾股定理:a 2+b 2=c 2(注意区分斜边与直角边);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有一个内角等于30o,,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③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垂直平分线是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直线与射线有垂线,但无垂直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线段垂直平分线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4.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角平分线逆定理:在角内部的,如果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则它在该角的平分线上。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交点到三边距离相等,交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ax2+bx+c=0(a、b、c为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把ax2+bx+c=0(a、b、c为常数,a≠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①配方法<即将其变为(x+m)2=0的形式>②公式法(注意在找abc 时须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③分解因式法把方程的一边变成0,另一边变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来求解。 2.根与系数的关系: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当b2-4ac=0 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b2-4ac<0时,方程无实数根。如果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根分别为x1、x2,则有:x1+x2=-b/a;x1·x2=c/a。 第五章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一般地,y=k/x(k为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即y是x的反比例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其中x不能为零)。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是反比例函数关系有两种方法:①按照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判断;②看两个变量的乘积是否为定值<即xy=k>。(通常第二种方法更适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反比例函数性质:①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②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③双曲线的两支会无限接近坐标轴(x轴和y轴),但不会与坐标轴相交。 第六章频率与概率 在频率分布表里,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每一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频率。 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由于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而各组频率的和等于1。因此,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1。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是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两种不同表示形式,前者准确,后者直观。用一件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这一件事件发生的概率。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边的关系 1.正切:定义在Rt△ABC中,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即tanA=∠A的对边/∠A的邻边。 ①tan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它表示∠A的正切,记号里习惯省去角的符号“∠”;②tanA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③tanA不表示“tan”乘以“A”;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习直角三角形中,∠A 是锐角的正切;⑤tan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A越大;∠A越大,梯子越陡,tanA的值越大。 2.正弦:定义:在Rt△ABC中,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即sinA=∠A的对边/斜边; 3.余弦:定义:在Rt△ABC中,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即cosA=∠A的邻边/斜边; 4.余切:定义:在Rt△ABC中,锐角∠A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的余切,记作cotA,即cotA=∠A的邻边/∠A的对边; 5.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分别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余切、正切。(通常我们称正弦、余弦互为余函数。同样,也称正切、余切互为余函数,可以概括为: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函数)用等式表达:若∠A 为锐角,则①sin A = cos(90°?∠A)等等。 6.记住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0°,30°,45°,60°,90°。 7.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余弦值、余切值随 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0≤sinα≤1,0≤cosα≤1。同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tgα·ctgα=1,tg α=sinα/cosα,cotα=cosα/sinα,sin2α+cos2α=1。 8.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有(1)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2)两锐角的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在本学期教学期间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充实自己的头脑,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我就这一学期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一下小结。 一、教学工作方面 1、备好课。本学期我每一节课前都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在课堂上,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精讲多练。 二、总复习工作面向全体学生 1、让学生板演,加强解题过程训练。如果只分析,优等生还可以,但有些学生就可能跟不上,而且让学生板演还能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机会表现,因为学生板演可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如暴露知识上

的缺欠,可弥补讲课中的不足,同时,学生板演中出现的优秀解题方法,为教师提供向学生学习的良好机会;另外也可以培养学生胆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促进记忆。 2、注重学生解题中的错误分析 在总复习中,学生在解题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教师针对错误进行系统分析是重要的,首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采取措施进行补救;错误从一个特定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教师认真总结,可以成为学生知识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领略解决问题中的探索、调试过程,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会产生有益影响。 首先,应预防错误的发生,要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中发现:(1)审题能力差、(2)分析能力差、(3)缺少创新思维。并针对以上情况进行了单独训练,效果较好。 其次,在复习过程中,提问是重要复习手段,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要分析其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可以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 最后,课后的讲评要抓住典型加以评述。事实证明,练是实践,评是升华,只讲不评,练习往往走过场。 三、自我提高 本学期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及时形成了材料。在中考复习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小结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本学期我认真学习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在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