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义利观:义以为上

合集下载

浅析墨子“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墨子“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的争论为代表。
1 . 儒家之 “ 义”

要 :墨子 的 “ 义利观 ”一直备受争
自己的利益 。正是因为人有私利 ,所以 才能做 好 自己的本职工作 ,社会才会有
条不紊的运行 。这里也必须指出 ,墨子 所 说的个人之利是通过 自己的劳动获得 的 ,而不是损害别人利益得到 的。
2 . 他 人之 利
儒家 “ 义”的提出者是孔子 , “ 义 以为上”是儒家的价值原 则。在儒家 的 观点里 ,“ 义” 和“ 利” 是割裂开来的 , 两 者不能兼得。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对于
议 ,有人认为 墨子是一个 纯粹的功利主
义者 ,并就 此对墨子提 出批判。本文对
此观 点提 出质 疑,通过分析 墨子学说 中 对 “ 利”的阐释 ,得 出墨子思想 中 “ 利”
他人之利 的重要性不小于个人之利 。只 有肯定他人之利 才能尊重别人 的劳动 , 使 人 与人 之 间 的关 系更 加 和谐 友好 ,
言 “ 利 ” ,其 出发点是担心一味追求个
人 、各家 、各 国自己的利益 ,而伤害 、
2 . 墨子之 “ 义”
才能不做 出损害他人利益 的事情 ,从而 牺牲他人 、 他家 、他 国的利益 。
墨子对 “ 义”进 行了定义 , 说 “ 义,
“ 他人 之利”以外 ,还有一个更高层的 “ 利” ,也就是墨子言 “ 利”的最高层
墨 子 思 想里 “ 利 ” 的 内容 包括 物
质丰富与政治安定两个方面 。 从“ 利” 的 面—— 天下之 “ 利” 。之前讲到他人之 获得 者来看 , “ 利 ”又可 以进一 步分 为 利是个人之利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 ,天 定 “ 义” ,认为两者是相互联 系而 不是

从《论语》看孔子的义利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义利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义利观作者:尚子惟来源:《卷宗》2019年第12期摘要:“义利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争论命题,发端于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出现“义”与“利”的关系探讨。

本文试从《论语》出发,论述孔子的义利观,并以孔子的观点为借鉴,旨在提出现代生活中“义”与“利”应当相辅相成,达成一致与兼容。

关键词:义利之辨;论语;义;利1 引言“义利之辩”自古有之,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个核心命题,许多思想家都对其做过阐释。

之所以如此受重视,是因为它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基本准则,即如何对待道义与利益,二者发生冲突时如何舍弃,这实际上就反映了一个人或一种文化的整体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

孔子把“义”视为君子行为的根本准则,借此来区分君子和小人。

在周礼的整体文化影响下,孔子对义利观做出相对系统阐释,其核心主张就是“重义轻利”或“见利思义”。

2 “义利之辨”的背景义利之辨兴盛于春秋末期,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文化造成的。

从政治背景看,春秋末期诸侯并起,西周时期的礼仪文化早已分崩离析,由于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稳定的政权,礼仪根本无从谈起,社会动荡不安,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更新。

从经济上看,由于铁具的大量使用,生产力得到了有效提高,诸侯国唯利是图,纷纷抢占土地和人力,利益至上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

从文化上看,诸侯国早已摒弃原来的周礼文化,自成一家,朝令夕改,使得社会文化无秩序无章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极大变化,社会政治极不稳定。

面对深刻而又复杂的社会背景,孔子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些观点主要散见于《论语》,为数不多,但极为精炼,成了我们后世“义利观”的主要参考和来源。

3 《论语》中的“义”“利”的主要内容3.1 关于“义”的论述孔子很尊崇“义”,他把义理解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修养形成的的道德自觉和行为规范。

《论语》全篇涉及“义”的阐述有20处,除了6处讲“义”“利”关系,剩下都是将“义”作为一种理想的君子人格品性。

儒家“义利之辨”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儒家“义利之辨”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中体现在儒家的 “ 义利之辨 ” 中。通俗地说 , 所谓 “ 义 ”就是道德上的 “ 应当” , “ 利 ”则指物质利益 。“ 义
利之辨 ”所集 中讨论 的是道德与利益 的关系问题 。在儒家思想 中 ,“ 义利之辨 ”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直接 与 “ 君子小人之辨 ”相关联 ,而且与儒家 的一些核心论题如人禽之辨 、理欲之辨 、王霸之辨等之 间亦存在 着相 当密切的关 系。由此 ,“ 义利之辨 ”构成 了儒学的核心论题之一。对此 ,不少宋 明理学家都曾不约而 同 地做 出过 明确 的论述 。二程指出 : “ 孟子 辨舜跖之分 , 只在义利之 间。 ” 陆九渊教人 ,首在辨义理。 张杭 在《 孟 子讲 义 》“ 序 ” 中指 出 : “ 学者潜心孔孟 ,必得其 门而人 ,愚 以为莫先于义利之辨 。 ”朱熹更是鲜 明
儒家 “ 义利之辨" 的基本 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李 翔 海

要 根本否定儒 家 “ 义利之辨”在今 天仍具有积极 意义 、将儒家 “ 义利之 辨” 的基础上 的取义舍利或 重义轻利、 认为儒家 “ 义利之辨 ”中包含 了主张 “ 以义取利 ”的 内容 , 是误解儒家“ 义利之辨 ” 的三种有代表性的观 点。儒家“ 义利之 辨” 包含 了四个方 面的基本 内容 : 第一, 明确反对 见利忘义 ; 第二 ,肯定合理之利 的正 当性 ;第三,在 动机上反对 “以义求利 ” ,但在 结果
1 6
儒家 “ 义利 之 辨”的基 本 内涵及 其 当代 意义
本 内涵及当代意义做 出概括和讨论 , 并有针对性地对一些有代表性 的误解儒家 “ 义利之辨 ”的观点做 出辨析 。 由于儒家 “ 义利之辨 ”的思想源头显然是在先秦 ,因而本文对儒家 “ 义利之辨 ”基本 内涵的 阐述 主要是立 足于先秦儒家 的有关思想 。为了论说 的方便 ,本文从梳理误解儒家 “ 义利之辨 ” 的三种有代表性 的观点人

以利和义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以利和义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以利和义为话题的作文800字以利和义为话题的作文800字1自古以来,“义”与“利”的争辩从未停止过。

韩非子认为人都是依靠利而存在的,汉朝之后的儒家认为一切行动都要以义为准则却抹煞利益追求,孔子曾说过“君子义以为质”。

那么到底正确的义利观又是如何的呢?义以为先,社会多一点温暖。

当今社会冷漠如斯,看到女童被车轧过,却熟视无睹。

看着这样一个小生命渐渐逝去,你做何感想?看到他人被车撞倒,想到的不是如何救人,而是如何撇清干系。

如此的自私,这个社会又怎么让人感到温暖呢?做事要义以为先。

比尔盖茨最为著名的不是他的成就,而是他为社会,尤其是为落后国家和地区所做的贡献。

他还辞去公司要职,专心致力于慈善福利事业。

义以为先,社会才安定,百姓才幸福。

重义轻利,社会向好的方面发展。

众所周知,美国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不是科技水平如何,而是良好的福利保障,而这就有美国富商的一份贡献。

当他们成功时,他们不会吝啬钱财去回报社会,这或许也是美国强大的另一个原因吧!只有社会安定和谐,国家才有余力去发展更多事业。

尽管讲的都是成功人的义与利,但普通人也要有正确的义利观。

你是否还记得“壹基金”,它的创建者李连杰曾说过,只要每个人贡献一元,中国十三亿人的总数筹集的将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重义轻利,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当然,利我们也可以并应该争取,但谋利必须要遵守正义和法律,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当今社会,信义明显缺乏。

“瘦肉精”、“地沟油”这不都是不法商贩的伎俩吗?就连人们最基本的吃穿住行上都出现了问题,这个社会还怎么令人信服。

尽管,国家对食品安全开始重视了,但还不够。

最近不还有白羽鸡的问题吗?为了获利更多,不惜注射抗生素,这样的食品你不知道还可以,知道了,你还敢下嘴吗?要改变这种现象,只有靠国家吗?不,还有商家。

商人只有拥有了正确的义利观,才不会违反法律,破坏大道去牟私利。

也只有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去谋利,社会的信任危机才会得以解除。

不论是韩非子还是汉以后的儒家代表人物,他们的义利观都走向了两个极端。

孔子与孟子义利观的比较及启示

孔子与孟子义利观的比较及启示

孔子与孟子义利观的比较及启示摘要:义利之辩不仅是要讨论义和利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应怎样对待"利",在什么前提下取"利",这方面孔孟一致主张见利恩义,以利佐义。

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基础上,孟子在继承孔子的义利观后,有所发展,主张尚义贱利,以“挨他、及将“义”和“利”对立起来等思想。

因此、分析孔孟的异同点是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学习儒家义利观的精华,同时,孔孟义利观的真知灼见也对个人和社会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孟子;义利;义利之辩自先秦以来,对于义利之辩的问题古代诸子百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在百家争鸣之中主张重义轻利、义利对立等义利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故此,尝试对孔子与孟子义利观进行异同比较,同时分析其义利观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一、孔子与孟子义利观的相同点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儒学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是战国时期儒学的集大成者,因此,他们在思想上具有传承关系。

在此主要介绍孔孟在义利观上的相同点,具体如下:1.孔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孔孟都主张把对待义利的不同态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孔子从君子小人之辩中来褒"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提出了义利问题,“利”指利益,又指功效,"义"指正当的行为。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的品德吗?孔子回答:君子最看重的是道义,假如君子只有勇敢而不讲道义,就难免添乱乃至作乱;假如小人只有勇敢而不讲道义,就很容易成为盗贼、土匪。

这说明道义是君子一切言行的本质或者说是最高原则。

孟子也把"为利"还是"为善"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传统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

传统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
( ) 一 义利 冲突 当代 市场经济 下 ,义” “ 有 了现代 的阐释 , “ 和 利” “义 ’ 字含有 尊 重整体 、 长久和他人 之利 , 求公平与 正义 , 守道 德与法 律规 讲 遵 范 等意蕴 ;利 ’ 则含有对 市场 主体 即 ‘ ‘ 字 经济 人 ’ 当合法 利益 、 正 经 济效益 和效率 的追求之 意 。0 ”作为 市场 主体 , 往往把 伦理 价值 与经 济价值 对立起 来 , 引起 经济价 值与 伦理 价值 冲突 , 从而走 向 拜 金 主义 。狭 隘 的拜金主 义导致 极端 的个 人主 义 , 己主 义, 利 完 全 抛弃 义 , 把伦 理价值 与经 济价值 完全对 立起 来 , 认为 两者不 可 调和, 走上极 端 。
重 大启发 意义 。 关键 词 义利观 价值
中图分类号 : 2 2 B 2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090 9(090 —2-l 10—52 0)73 6O 2 利 益和 国家利 益 的矛 盾 时, 出个人 利益而置集 体利益 和 国家利 突
益 于不顾
传 统儒 家义利 观 先秦儒 家侧 重于重 义轻利 , 孔子 曾说 过 “ 子义 以为上 ~ , 君 “ 君子 喻于义 , 小人喻于利 。0 孔子看 来义和 利是 区别君子 与小 ”在 人的价 值标 准 , 认为君 子是 取义 , 重义 轻利 .J ,人是 趋利 , 、 见利 忘 义 。孔 子 的重义轻 利观 , 并非排 除一切 利 , 充 分认识 到利对 国 也 家的重大意 义, 识到经济基础 的重要性 ,因民之 所利而利之 ~, 认 “ 孔 子的义利观 充分表达 了其先义 而后利 , 见利 思义 的价值观要 求。 孟 子的 思想 中充分体 现 了义 为重 的 , 次之 价值倾 向。 利 孟子 曾回答梁 惠王时说 :王何必 日利 ?亦 有仁 义而 已矣 。 在 义利关 “ ” 系 发生 冲突 时, 孟子 的 思想是 “ 取义 ” 先 , 为 甚至 当义 与生命 发生

中国古代滴队的社会责任

中国古代滴队的社会责任

中国古代滴队的社会责任作者:暂无来源:《环球慈善》 2014年第4期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虽然是舶来品,然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所涉及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伦理思想息息相关。

来源/中蕾家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强调社会而非个人的重要性,佛教、道教等宗教和儒家哲学也鼓励慈善、捐赠等社会责任行为。

企业产生以前,人类的商业活动早巳开展,中国古代商人形成的基于儒家思想的商业伦理思想就已蕴含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尤其是对商人及商业的社会角色定位,表现为明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古代商人社会责任观。

思想渊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形成了以儒家伦理为主流,法、道、墨、兵等诸家思想为支流的传统伦理思想源流。

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核心价值如孟子所指的四端——仁、义、礼、智,以及汉代发展出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蕴含的“仁爱思想”、“义利观”、“诚信观”成为中国古代商人社会责任的理论渊源,并对家族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仁爱思想在儒家经典著作中,“仁”与“人”相通。

孔子将“仁”解释为“爱人”,提出“仁者爱人”之说,将其作为人的本性,这可视作原始古朴的人道主义观念的阐释。

而“仁爱”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是“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的“仁爱”是一种差序的爱,即把社会理解为一个同心圈,从个人到家庭、家族、社会、国家、人类社群一直到生命共同体,这样人就需要推己及人,从内向外,从私到公。

亚圣孟子对仁爱思想进一步发扬,他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而且“仁,人心也”,即所有仁爱之行、慈善之举都发自人们内心深处。

孟子的“仁”也就由恻隐之心的道德感情直接发展成道德行为。

孟子还把仁与礼各自建立在“恻隐之心”和“辞让之心”的道德感情直接发展成道德行为,使之成为一种趋善的道德价值。

孟子提倡的“仁”与“爱人”向更宽广的层面推衍,“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名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名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名言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作者:孔子说明: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强调了君子和小人在对待义和利上的根本区别,君子重义,小人重利。

2.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作者:孔子说明: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形容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常常忧虑不安,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相呼应,体现了君子和小人在心态上的不同。

3.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作者:孔子说明: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的主张,只是按照义去做,强调了君子行事的灵活性和原则性。

4.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作者:孔子说明: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强调了在面对利益时要想到义,在危难时要勇于担当,长久保持信用,这样才能算是一个成熟的人。

5. 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肯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是。

作者:杨时(引述程颐观点)说明:这句话通过对比君子和小人在面对生死和利益时的选择,进一步阐述了君子重义轻利的品质。

6.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作者:孔子说明: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强调了君子在言语上要谨慎,在行动上要敏捷,与小人喜欢夸夸其谈、行动迟缓形成对比。

7.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作者:孔子说明: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君子会帮助别人实现好事,不会促成别人的恶事,而小人则相反。

8.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作者:孔子说明: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强调了君子能够尊重差异,与人和谐相处,而小人则强求一致,容易因分歧而翻脸。

9.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作者:孔子说明: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意思是君子追求的是精神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而小人则只贪图物质享受。

10.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