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中成药(常见病用药)

同仁堂中成药(常见病用药)
同仁堂中成药(常见病用药)

同仁堂中成药(常见病用药)

第一节亚健康

痰湿内生:香砂六君子丸,

心脾两虚:归脾丸,

肝郁气滞:逍遥丸

肝肾阴虚:滋补肝肾丸、六味地黄丸

气虚:永盛合阿胶

阴虚:六味地黄丸

阳虚:参茸三鞭丸强阳保肾丸

第二节上火

胃火:大山楂颗粒宽中顺气丸清胃黄连丸快胃舒肝丸肝火:泻青丸乳房肿块:乳核内消液

肺火:清热地黄丸、清肺抑火丸

第三节肩周炎散寒活络丸

第四节腰背痛散寒活络丸

第五节中风以及后遗症:

中经络:再造丸、散风活络丸

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

中脏腑阳闭: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中脏腑阴闭:苏合香丸、

中风后遗症:化瘀丸

第六节眩晕

肝阳上亢:泻肝安神丸

肾经亏损:参茸三鞭丸、六味地黄丸

气血两亏:永盛合阿胶、十全大补丸、内补养荣丸、参桂鹿茸丸、痰湿中阻:二陈丸

第七节便秘

燥热内结:搜风顺气丸、通幽润燥丸气机郁滞:宽中顺气丸、宽胸舒气化滞丸

虚秘:阿胶、蜂蜜气虚不运:麻仁润肠丸阴寒凝滞:半流丸

第八节泄泻

寒湿湿热:四正丸伤食症:大山楂颗粒、槟榔四消丸、加味保和丸

肝气乘脾:快胃舒肝丸、舒郁九宝丸、调味舒肝丸

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蔘桂理中丸肾阳虚衰:肉蔻四神丸、四神丸

第九节食道疾病

痰气交阻:二陈丸瘀血内结:九气拈痛丸津亏热结:搜风顺气丸

气虚阳亏:蔘桂理中丸、金匮肾气丸

第十节腹痛

虚寒证: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气滞症:舒郁九宝丸

血瘀证:九气拈痛丸

食积症:大山楂颗粒、加味保和丸

第十一节胃痛

气滞胃痛:快胃舒肝丸良附丸血瘀胃痛:九气拈痛丸食滞胃痛:加味保和丸、大山楂颗粒虚寒胃痛: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阴虚胃痛:补益蒺藜丸胃脘灼热疼痛:搜风顺气丸第十二节呕吐

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水

饮食停滞:大山楂、加味保和丸痰饮内阻:二陈丸

肝气犯胃:快胃舒肝丸

胃阴不足:补益蒺藜丸、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蔘桂理中丸第十三节月经不调

肝气郁滞:坤顺丸血虚证:宁坤养血丸气不摄血:参桂鹿茸丸、内补养荣丸

血热内扰:清热凉血口服液

第十四节心肌炎

营心丹

第十五节痛经

气滞血瘀:调经益灵胶囊阳虚内寒:蔘桂理中丸

气血虚弱:参桂鹿茸丸、内补养荣丸

肝肾虚损:坤顺丸、六味地黄丸

第十六节咳嗽

风寒袭肺:参苏丸、参苏宣肺丸风热犯肺:止咳枇杷露、安

嗽化痰丸

燥热伤肺:秋梨润肺膏、清热地黄丸

痰湿蕴肺:二陈丸痰热壅肺:清金止嗽西瓜膏

肺气虚损:清肺止嗽丸肺阴亏耗:定喘止嗽丸

第十七节乳腺增生

乳核内消液

第十八节急性乳腺炎

活血解毒丸

第十九节用眼过度

杞菊地黄丸

第二十节肾结石

石淋通颗粒

第二十一节心绞痛

心可宁胶囊冠心安口服液通脉口服液

第二十二节失眠

肝郁化火:泻肝安神丸

痰热内扰:牛黄清心丸

心脾两虚:养血安神丸

阴虚火旺:养心安神丸

心肾不交:孔圣枕中丸

第二十三节心悸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 中医常见病症(40项) 1、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生姜、柴胡、薄荷、川芎、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甘草) 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芦根、牛蒡子、生甘草) 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厚朴、扁豆) 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法夏、茯苓、枳壳、橘红、桔梗、甘草、木香、生姜、大枣)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蕤、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草、大枣) 2、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杏仁、甘草、紫苑、百部、荆芥、桔梗、陈皮、白前)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厚朴、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瓜蒌、桔梗、麦冬、橘红、茯苓、甘草)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哈散(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甘草、桔梗、青皮、陈皮、青黛、海蛤壳) 7、肺阴亏耗:滋阴清热、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桑叶、扁豆、甘草) 3、哮病: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甘草、大枣)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甘草)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石膏)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沉香、灵磁石、脐带、苏子、款冬花、法夏、橘红)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夏、甘草)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麦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半夏、陈皮、甘草) 4、喘证: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和华盖散(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桑白皮、紫苏子、赤茯苓、陈皮)2、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贝母、杏仁、苏子、半夏)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5、肝气郁痹;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人参、黄芪、麦冬、熟地、五味子、紫苑、桑白皮)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熟地、山药、枣皮、茯苓、丹皮、泽泻、桂枝、附子、人参、蛤蚧) 3、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人参、附子)送服黑锡丹(黑锡、生硫磺、川楝子、葫芦巴、木香、制附子、肉豆蔻、补骨脂、沉香、小茴香) 5、肺胀1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五味子、白芍)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半夏、甘草、大枣)3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葶苈子、大枣、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

同仁堂中药——清肺化痰

桑菊感冒片 桑叶、菊花、连翘、薄荷素油、苦杏仁、桔梗、甘草、芦根。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风热感冒初起,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痛。 感冒清热颗粒 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紫苏叶、葛根、桔梗、苦杏仁、白芷、苦地丁、芦根。 羚翘解毒颗粒 疏风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恶寒发热,头晕目眩,咳嗽,咽痛。 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炒)、桔梗、淡竹叶、甘草。 通宣理肺丸 为解表剂,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嗽之功效。主治感冒咳嗽,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复方川贝精片 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风寒咳嗽、痰喘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闷、痰多;急、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川贝母、陈皮、桔梗、五味子、甘草浸膏、法半夏、远志。 气管炎丸 散寒镇咳,祛痰定喘。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气促哮喘,喉中发痒,痰涎壅盛,胸膈满闷,老年痰喘。 麻黄,苦杏仁(去皮炒),石膏,甘草(蜜炙),前胡,白前,百部(蜜炙),紫菀,款冬花(蜜炙),蛤壳(煅),葶苈子,化橘红(盐水炙)桔梗,茯苓,半夏曲(炒),远志(去心炒焦),旋覆花,浮海石(煅),紫苏子(炒),党参,大枣,五味子(醋炙),桂枝(炒),薤白,白芍(酒炙),桑叶,射干,黄芩,青黛,蒲公英。 参苏丸 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用于身体虚弱、感受风寒所致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呕逆、乏力气短。 党参、紫苏叶、葛根、前胡、茯苓、半夏 (制)、陈皮、枳壳 (炒)、桔梗、甘草、木香。河车大造丸 滋阴清热,补肾益肺。用于肺肾两亏,虚劳咳嗽,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腰膝酸软。 紫河车、熟地黄、天冬、麦冬、杜仲(盐炒)、牛膝(盐炒)、黄柏(盐炒)、龟甲(醋炙)。橘红丸 清肺,化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痰多,色黄黏稠,胸闷口干。

常见病的中药治疗

常见病的中药治疗 内科病症 一、感冒: (一)含义:感受触冒风邪为主的六淫之邪和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内科常见疾病。(二)病因病机 1.病因:以风邪为主因 (1)六淫风邪常兼夹它邪致病:寒、热、暑湿、湿、燥; (2)时行病毒; (3)生活起居失当; (4)正气虚馁,卫外不固。 2.病机 (1)发病:卫气之强弱及感邪的轻重 (2)病位:主要在肺卫。 (3)病性:一般以实证居多,若素体正虚,又感外邪,为本虚表实证。 (4)病势:邪袭肺卫,多以表证为主,很少发生传变。 (5)病机转化:初起多见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外邪束表犯肺,肺卫功能失调。在病程中且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三)分类及用药 1.风寒感冒:包括风寒表实证和风寒表虚证。 (1)风寒表实证 证候特点:轻者仅见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咽痒,咳嗽,痰白,舌苔薄白,脉浮。重者可伴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脉浮而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代表方剂:荆防败毒散。 常用中成药:荆防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伤风停胶囊、表实感冒颗粒、风寒感冒颗粒、感冒软胶囊、感冒疏风丸、都梁丸、小儿清感灵片等。 正柴胡饮颗粒 【药物组成】柴胡、陈皮、防风、甘草、赤芍、生姜。 【功能主治】发散风寒,解热止痛。用于外感风寒初起,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等症。适用于流行性感冒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0g或3g (无糖型),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2)风寒表虚证 证候特点: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咳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缓。证机概要:风寒袭表,营卫失和,肺气不利。 治法:辛温解表,调和营卫。 代表方剂:桂枝汤。 常用中成药:桂枝合剂、表虚感冒颗粒,等等。 桂枝合剂 【药物组成】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外感风邪,头痛发热,鼻塞干呕,汗出恶风。【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15ml,一日3次。 2.风热感冒:包括风热犯表证及暑湿伤表证。 (1)风热犯表证 证候特点:身热较著,微恶风,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红肿

同仁堂常用中成药药品名单

同仁堂常用中成药药品名单(附成分及剂量)打印版 同仁堂产品名称 八珍益母丸 益母草200g 党参50g 白术(炒)50g 茯苓50g 甘草25g 当归100g 白芍(酒炒)50g 川芎50g 熟地黄100g 十全大补丸 党参80g 白术(炒)80g 茯苓80g 炙甘草40g 当归120g 川芎40g 白芍(酒炒)80g 熟地黄120g 炙黄芪80g 肉桂20g 补肾强身片 淫羊藿、菟丝子、金樱子、女贞子、狗脊(烫)。 感冒软胶囊 麻黄,桂枝,荆芥穗,黄芩,苦杏仁,羌活,川芎,防风,白芷,石菖蒲,葛根,薄荷,当归,桔梗 桂附地黄丸 肉桂、附子(制)、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归芍地黄丸 当归40g 白芍(酒炒) 40g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 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黄连上清丸 黄连10g,栀子(姜制)80g,连翘80g,蔓荆子(炒)80g,防风40g,荆芥穗80g,白芷80g,黄芩80g,菊花160g,薄荷40g,大黄(酒炙)320g,黄柏(酒炒)40g,桔梗80g,川芎40g,石膏10g,旋覆花20g,甘草40g。 六位地黄胶囊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六位地黄丸(浓缩丸)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六位地黄丸(大蜜丸)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杞菊地黄丸(浓缩丸) 枸杞子40g 菊花40g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常见病中药配方解析

痰湿 清半夏15g 黄芪15g 黄莲10g 党参15g 炙甘草10g 桂枝15g 白芍15g 柴胡15g 柿蒂15g 丁香15g 枳实15g 防己15g 茯苓15g 冬瓜皮30g 荷叶30g 白术15g 山楂30g 湿寒 清半夏15g 黄芪15g 黄莲10g 党参15g 炙甘草10g 桂枝15g 白芍15g 柴胡15g 柿蒂15g 丁香15g 枳实15g 干姜10 g 生姜5片大枣10 枚 清解脂肪丸 黄芪20g 党参20g 茯苓20g 防己20g 人参8g 白术15g 首乌15g 泽泻35g 山楂30g 茵陈蒿30g 水牛角30g 仙灵脾30g 大黄10g 脱发 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 脾阳虚的中医治疗法: 基本方药:小建中汤加减:白芍15g、桂枝10g、干姜10g、黄芪12g、白术10g、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0g、饴糖30g(兑服)、甘草10g。本方能甘温补中,益气散寒。

1 实脾饮加减:茯苓15g、白术12g、大腹皮10g、干姜10g、草果10g、附片6g、厚朴10g、猪苓10g、泽泻10g、车前子10g、牛膝l0g。本方能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2 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20g、桂枝12g、白术15g、法半夏10g、干姜6g、黄芪12g、甘草10g。本方能健肿益气,温阳化饮。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温服。 3 加减变化:脘腹冷痛,手足不温者,用基本方(1)加蜀椒6g、广木香10g 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病。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小便短少,伴气短乏力者,用基本方(2)加黄芪15g、党参10先,补益小气。若呕吐清水痰涎,伴脘腹胀满者,用基本方(3)加厚朴10g、砂仁8g、大腹皮10g以理气温胃。 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金匮要略》茯苓泽泻汤) 治脾虚不化 茯苓、党参、白术各60克,神曲、麦芽、山楂、山药、砂仁、陈皮、肉豆蔻霜各30克,木香、黄连、甘草各22克,共研细末,水泛为健脾丸,每服9克,日2服,温开水送。 凉感冒治咳嗽 金银花10 连翘10 薄荷10 大青叶8 冬花8 白术10 桔梗8 黄莲6 柴胡5 甘草3 葛根10 姜3片 凉感冒

同仁堂中成药大全41261

篇一 : 同仁堂中成药大全(常见病用药) 第一节亚健康 痰湿内生:香砂六君子丸 心脾两虚:归脾丸 肝郁气滞:逍遥丸 肝肾阴虚:滋补肝肾丸、六味地黄丸 气虚:永盛合阿胶 阴虚:六味地黄丸 阳虚:参茸三鞭丸强阳保肾丸 第二节上火 胃火:大山楂颗粒宽中顺气丸清胃黄连丸快胃舒肝丸 肝火:泻青丸 乳房肿块:乳核内消液 肺火:清热地黄丸、清肺抑火丸 第三节肩周炎 散寒活络丸 第四节腰背痛 散寒活络丸 第五节中风以及后遗症 中经络:再造丸、散风活络丸 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 中脏腑阳闭: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中脏腑阴闭:苏合香丸 中风后遗症:化瘀丸 第六节眩晕肝阳 上亢:泻肝安神丸 肾经亏损:参茸三鞭丸、六味地黄丸 气血两亏:永盛合阿胶、十全大补丸、内补养荣丸、参桂鹿茸丸 痰湿中阻:二陈丸 第七节便秘 燥热内结:搜风顺气丸、通幽润燥丸 气机郁滞:宽中顺气丸、宽胸舒气化滞丸 虚秘:阿胶、蜂蜜 气虚不运:麻仁润肠丸 阴寒凝滞:半流丸第八节泄泻 寒湿湿热:四正丸 伤食症:大山楂颗粒、槟榔四消丸、加味保和丸肝气乘脾:快胃舒肝丸、舒郁九宝丸、调味舒肝丸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蔘桂理中丸 肾阳虚衰:肉蔻四神丸、四神丸 第九节食道疾病 痰气交阻:二陈丸 瘀血内结:九气拈痛丸 津亏热结:搜风顺气丸 气虚阳亏:蔘桂理中丸、金匮肾气丸 第十节腹痛 虚寒证: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 气滞症:舒郁九宝丸 血瘀证:九气拈痛丸 食积症:大山楂颗粒、加味保和丸 第十一节胃痛 气滞胃痛:快胃舒肝丸良附丸 血瘀胃痛:九气拈痛丸 食滞胃痛:加味保和丸、大山楂颗粒 虚寒胃痛: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 阴虚胃痛:补益蒺藜丸 胃脘灼热疼痛:搜风顺气丸 第十二节呕吐 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水 饮食停滞:大山楂、加味保和丸 痰饮内阻:二陈丸 肝气犯胃:快胃舒肝丸 胃阴不足:补益蒺藜丸、 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蔘桂理中丸 第十三节月经不调 肝气郁滞:坤顺丸 血虚证:宁坤养血丸 气不摄血:参桂鹿茸丸、内补养荣丸 血热内扰:清热凉血口服液 第十四节心肌炎 营心丹

20种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常见病临床诊疗规范 目录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10 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11-13 三、慢性支气管炎┅┅┅┅┅┅┅┅┅┅┅┅┅┅14-16 四、社区获得性肺炎┅┅┅┅┅┅┅┅┅┅┅┅┅17-22 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3-28 六、急性胃炎┅┅┅┅┅┅┅┅┅┅┅┅┅┅┅┅29-30 七、慢性胃炎┅┅┅┅┅┅┅┅┅┅┅┅┅┅┅┅31-34 八、糖尿病┅┅┅┅┅┅┅┅┅┅┅┅┅┅┅┅┅35-38 九、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39-40 十、阴道炎┅┅┅┅┅┅┅┅┅┅┅┅┅┅┅┅┅41-47 十一、盆腔炎┅┅┅┅┅┅┅┅┅┅┅┅┅┅┅┅48-52 十二、下尿路感染┅┅┅┅┅┅┅┅┅┅┅┅┅┅53-55 十三、急性扁桃体炎┅┅┅┅┅┅┅┅┅┅┅┅┅56 十四、结膜炎┅┅┅┅┅┅┅┅┅┅┅┅┅┅┅┅57-66 十五、风湿热┅┅┅┅┅┅┅┅┅┅┅┅┅┅┅┅67-72 十六、软组织损伤康复┅┅┅┅┅┅┅┅┅┅┅┅73-74 十七、原发性高血压┅┅┅┅┅┅┅┅┅┅┅┅┅75-78 十八、肾结石┅┅┅┅┅┅┅┅┅┅┅┅┅┅┅┅79-81 十九、颈椎病┅┅┅┅┅┅┅┅┅┅┅┅┅┅┅┅82-84 二十、腰椎间盘突出症┅┅┅┅┅┅┅┅┅┅┅┅85-87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患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节多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多数为散发性,但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且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一个人一年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70%~80%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慢性阻阻塞性肺疾病者,更易罹患。 本病不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临床表现】 根据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 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成人多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5~7天后痊愈。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一、感冒的诊疗常规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诊断依据 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 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 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 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 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 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 (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 调护: 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对于风寒感冒,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 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

同仁堂药品名称目录大全

同仁堂药品名称目录大全 001: 风湿寒痛片( 国药准字Z12020022 ) 002: 牛黄化毒片( 国药准字Z12020024 ) 003: 生脉饮( 国药准字Z12020016 ) 004: 板蓝根颗粒( 国药准字Z12020019 ) 005: 利胆排石片( 国药准字Z12020017 ) 006: 双黄连颗粒( 国药准字Z10950014 ) 007: 元胡止痛片( 国药准字Z12020020 ) 008: 香砂养胃丸( 国药准字Z32020107 ) 009: 参三七伤药( 国药准字Z32020104 ) 010: 参茸片( 国药准字Z32020092 ) 011: 参梅养胃冲剂( 国药准字Z32020018 ) 012: 补中益气丸( 国药准字Z32020074 ) 013: 保和丸( 国药准字Z32020027 ) 014: 保赤散( 国药准字Z32020110 ) 015: 半夏糖浆( 国药准字Z32020100 ) 016: 柏子养心丸( 国药准字Z32020029 ) 017: 安宫牛黄丸( 国药准字Z32020013 ) 018: 银翘解毒片( 国药准字Z32020094 ) 019: 益母草膏( 国药准字Z32020095 ) 020: 香砂养胃丸( 国药准字Z32020096 ) 021: 麻仁丸( 国药准字Z32020097 ) 022: 金银花露( 国药准字Z32020106 ) 023: 舒筋活血片( 国药准字Z32020042 ) 024: 舒冠片( 国药准字Z32020102 ) 025: 舒肝理气丸( 国药准字Z32020109 ) 026: 石斛夜光丸( 国药准字Z32020033 ) 027: 十全大补丸( 国药准字Z32020075 ) 028: 十全大补丸( 国药准字Z32020073 ) 029: 十全大补膏( 国药准字Z32020078 ) 030: 山楂降压胶囊( 国药准字Z20010079 ) 031: 三妙丸( 国药准字Z32020043 ) 032: 乳宁颗粒( 国药准字Z10970003 ) 033: 如意金黄散( 国药准字Z32020005 ) 034: 人参鹿茸丸( 国药准字Z32020066 ) 035: 全鹿丸( 国药准字Z32020038 ) 036: 清宁丸( 国药准字Z32020056 ) 037: 乌鸡白凤丸( 国药准字Z32020112 ) 038: 牛黄清心丸( 国药准字Z32020114 ) 039: 大活络丸( 国药准字Z32020113 ) 040: 清艾条( 国药准字Z32020055 ) 041: 青娥丸( 国药准字Z32020099 ) 042: 七厘散( 国药准字Z32020642 ) 043: 七厘散( 国药准字Z32020091 ) 044: 排石颗粒( 国药准字Z32020071 ) 045: 排石颗粒( 国药准字Z32020070 ) 046: 牛黄消炎丸( 国药准字Z32020054 ) 047: 牛黄清心丸( 国药准字Z32020105 ) 048: 牛黄解毒片( 国药准字Z32020047 ) 049: 脑心舒口服液( 国药准字Z32020031 ) 050: 脑立清丸( 国药准字Z32020003 ) 051: 疳积散( 国药准字Z32020644 ) 502: 杞菊地黄口服液( 国药准字Z32020072 ) 053: 遐龄颗粒( 国药准字Z32020035 ) 054: 逍遥丸( 国药准字Z32020016 ) 055: 藿香正气丸( 国药准字Z32020076 ) 056: 壮骨酒( 国药准字Z32020103 ) 057: 珠黄散( 国药准字Z32020064 ) 058: 痔疮止血颗粒( 国药准字Z20010093 ) 059: 止嗽化痰颗粒( 国药准字Z10950002 ) 060: 止咳化痰丸( 国药准字Z32020060 ) 061: 珍珠末( 国药准字Z32020067 ) 062: 玉竹膏( 国药准字Z32020098 ) 063: 优福宁胶囊( 国药准字Z32020028 ) 064: 药艾条( 国药准字Z32020034 ) 065: 养血安神糖浆( 国药准字Z32020011 ) 066: 阳春胶囊( 国药准字Z32020111 ) 067: 血安胶囊( 国药准字Z32020019 ) 068: 雪梨膏( 国药准字Z32020101 ) 069: 辛芩冲剂( 国药准字Z32020020 ) 070: 小金丸( 国药准字Z32020044 ) 071: 小活络丸( 国药准字Z32020058 ) 072: 小儿回春丸( 国药准字Z32020108 ) 073: 消风止痒颗粒( 国药准字Z32020068 ) 074: 夏枯草膏( 国药准字Z32020079 ) 075: 锡类散( 国药准字Z32020021 ) 076: 乌鸡白凤丸( 国药准字Z32020004 ) 077: 天王补心丸( 国药准字Z32020017 ) 078: 天王补心丸( 国药准字Z32020014 ) 079: 天麻丸( 国药准字Z32020039 ) 080: 苏合香丸( 国药准字Z32020040 ) 081: 水蜈蚣颗粒( 国药准字Z32020059 ) 082: 明目地黄丸( 国药准字Z32020007 ) 083: 明目地黄丸( 国药准字Z32020009 ) 084: 龙胆泻肝丸( 国药准字Z32020012 ) 085: 六味地黄丸( 国药准字Z32020636 ) 086: 六味地黄胶囊( 国药准字Z32020001 ) 087: 羚羊感冒片( 国药准字Z32020046 ) 088: 羚羊感冒口服液( 国药准字Z19991003 ) 089: 开胸顺气丸( 国药准字Z32020015 ) 090: 健身全鹿丸( 国药准字Z32020069 ) 091: 健脾丸( 国药准字Z32020065 ) 092: 健脾丸( 国药准字Z32020062 ) 093: 加味逍遥丸( 国药准字Z32020010 ) 094: 活血镇痛膏( 国药准字Z32020643 ) 095: 冠心苏合丸( 国药准字Z32020057 ) 096: 骨刺片( 国药准字Z32020008 ) 097: 附子理中丸( 国药准字Z32020002 ) 098: 复方丹参片( 国药准字Z32020041 ) 099: 复方板蓝根颗粒( 国药准字Z32020030 ) 100: 杜仲冲剂( 国药准字Z32020036 ) 101: 跌打损伤丸( 国药准字Z32020077 ) 102: 大山楂冲剂( 国药准字Z32020006 ) 103: 大活络丸( 国药准字Z32020032 ) 104: 纯阳正气丸( 国药准字Z32020093 ) 105: 参芪膏( 国药准字Z32020045 )

同仁堂中成药(大全)

同仁堂中成药大全 (2014-04-11 12:15:00) 转载▼ 标签: 手机博客 杂谈 第一节亚健康 痰湿内生:香砂六君子丸 心脾两虚:归脾丸 肝郁气滞:逍遥丸 肝肾阴虚:滋补肝肾丸、六味地黄丸 气虚:永盛合阿胶 阴虚:六味地黄丸 阳虚:参茸三鞭丸强阳保肾丸 第二节上火 胃火:大山楂颗粒宽中顺气丸清胃黄连丸快胃舒肝丸 肝火:泻青丸 乳房肿块:乳核内消液 肺火:清热地黄丸、清肺抑火丸 第三节肩周炎 散寒活络丸 第四节腰背痛 散寒活络丸 第五节中风以及后遗症 中经络:再造丸、散风活络丸 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 中脏腑阳闭: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中脏腑阴闭:苏合香丸 中风后遗症:化瘀丸 第六节眩晕肝阳 上亢:泻肝安神丸 肾经亏损:参茸三鞭丸、六味地黄丸 气血两亏:永盛合阿胶、十全大补丸、内补养荣丸、参桂鹿茸丸痰湿中阻:二陈丸 第七节便秘 燥热内结:搜风顺气丸、通幽润燥丸

气机郁滞:宽中顺气丸、宽胸舒气化滞丸 虚秘:阿胶、蜂蜜 气虚不运:麻仁润肠丸 阴寒凝滞:半流丸 第八节泄泻 寒湿湿热:四正丸 伤食症:大山楂颗粒、槟榔四消丸、加味保和丸 肝气乘脾:快胃舒肝丸、舒郁九宝丸、调味舒肝丸 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蔘桂理中丸 肾阳虚衰:肉蔻四神丸、四神丸 第九节食道疾病 痰气交阻:二陈丸 瘀血内结:九气拈痛丸 津亏热结:搜风顺气丸 气虚阳亏:蔘桂理中丸、金匮肾气丸 第十节腹痛(更多精彩分享请关注“礼送天下”公众号)虚寒证: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 气滞症:舒郁九宝丸 血瘀证:九气拈痛丸 食积症:大山楂颗粒、加味保和丸 第十一节胃痛 气滞胃痛:快胃舒肝丸良附丸 血瘀胃痛:九气拈痛丸 食滞胃痛:加味保和丸、大山楂颗粒 虚寒胃痛: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 阴虚胃痛:补益蒺藜丸 胃脘灼热疼痛:搜风顺气丸 第十二节呕吐 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水 饮食停滞:大山楂、加味保和丸 痰饮内阻:二陈丸 肝气犯胃:快胃舒肝丸 胃阴不足:补益蒺藜丸、 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蔘桂理中丸 第十三节月经不调 肝气郁滞:坤顺丸 血虚证:宁坤养血丸 气不摄血:参桂鹿茸丸、内补养荣丸

妇科常见病中医药知识指导

妇科常见病中医药知识指导 第一部分妇科疾病的中医治疗用药原则 妇科疾病的治疗,也和其他临床各科一样,着重在调整全身功能,临证时必须运用四诊八纲认真地进行辨证分析,分清脏、腑、气、血、寒、热、虚、实,然后确定治疗原则。妇女以血为主,血赖气行,脏腑是气血生化之源。由于妇女生理上数伤于血,以致气分偏盛,性情易于波动,常影响于肝;饮食失调,忧思劳倦,易伤脾胃;素禀不足,早婚多产,房事不节,常损伤肾气。因此,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导致冲任损伤,产生的经、带、胎、产、杂诸病,常用补肾滋肾、疏肝养肝、健脾和胃、调理气血诸法来调补冲任,这是妇科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同时,女性生殖道与外界相通,容易直接感受外邪,因此在妇科疾病治疗中除内治法外,还可以配合外治法,以使药物直达病所,提高疗效。 一、补肾滋肾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妇女发育到一定时期,肾气旺盛,天癸成熟,冲任通盛,才有月经和孕育的可能:若肾气不足,冲任亏损,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诸方面的疾病。所以补肾滋肾是治疗妇科病的一个重要原则。同样是早婚多产、房事不节,但由于体质的不同,有的损伤了肾气,有的损伤了肾阳,有的则损伤了肾阴,因此在运用补肾方法时,又有平补、温补、滋补之分。 (一)补肾益气 肾气虚,冲任不固,导致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崩漏、胎动不安、子宫脱垂、不孕等疾病。治疗宜平补肾气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大补元煎、固阴煎之类。 (二)滋肾益阴 肾阴虚,冲任血少,或热伏冲任,导致月经先期、崩漏、闭经、不孕等疾病。治疗宜滋肾益阴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左归丸、六味地黄丸、补肾地黄丸之类。 (三)温肾助阳 肾阳虚,冲任失于温煦,导致经、带、胎、产、杂诸病。治疗宜温肾助阳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之类。 (四)温阳行水 肾阳虚的进一步发展,常致气化失常,水湿内停,水湿下注冲任或泛溢肌肤,导致带下病、妊娠肿胀等疾病。治疗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真武汤、五苓散之类。 (五)滋肾养肝 肝肾同司下焦,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肝肾同源。肝肾又为冲任之本,所以肝肾不足产生的病变可影响冲任;冲任损伤,也可涉及肝肾。一般常见的崩漏、经闭、胎动不安、滑胎、不孕等大都由肝肾不足所致。因此,肝肾不足,冲任损伤所引起的妇科疾病,应以滋肾养肝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左归丸、杞菊地黄丸之类,并应根据具体病情佐以血肉有情之晶。滋肾养肝即是益冲任之源,源盛则流自畅,其病自愈。 (六)温肾健脾

同仁堂战略分析报告

1.公司介绍 1.1.背景简介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自雍正元年(1723年)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同仁堂已经形成了在集团整体框架下发展现代制药业、零售商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配套形成十大公司、二大基地、二个院、二个中心的“1032”工程,其中拥有境内、境外两家上市公司,零售门店800余家,海外合资公司(门店)28家,遍布15个国家和地区。 "同仁堂"商标的设计意图: 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龙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北京同仁堂数百年的制药精华与特色是:处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因而在国内外医药市场上享有盛名。本商标采用两条飞龙,代表着源远流长的中国医药文化历史,“同仁堂”作为主要图案是药品质量的象征;整个商标图案标志着北京同仁堂是国之瑰宝,在继承传统制药特色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研制开发更多的新药造福人民。 1.2.公司历史 一六六九年(清康熙八年)乐显扬创办同仁堂药室。

一七零六年乐凤鸣在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配方基础上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完成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该书序言明确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成为历代同仁堂人的制药原则。一七二三年(清雍正元年)由皇帝钦定同仁堂供奉清宫御药房用药,独办官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之久。 一九五四年同仁堂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 一九五七年同仁堂中药提炼厂正式成立,开创中药西制的先河。 一九八九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同仁堂”为驰名商标,受到国家特别保护,“同仁堂”商标还是中国第一个申请马德里国际注册的商标,大陆第一个在台湾申请注册的商标。 一九九一年同仁堂制药厂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 一九九七年国务院确定120家大型企业集团为现代化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同仁堂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中医药企业名列其中。 一九九七年由集团公司六家绩优企业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年七月,同仁堂股票在上证所上市,这标志着同仁堂在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进程中迈出重要步伐。 二零零零年十月在香港成立了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同仁堂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迈出了关键一步。 二零零二年同仁堂集团启动“1032”工程。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试营业。 1.3.公司愿景 翻开同仁堂的历史,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丰富的文化内涵悠远凝重。儒家文化“以义为上”的深刻内涵早已融入到同仁堂三百多年的行医制药之中。背负着“弘扬中华医药文化,领导绿色医药潮流,提高人类生命与生活质量”的使命,同仁堂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同仁堂文化”。 同仁堂三百余年的历史就是谋求信义的历史,同仁堂的金字招牌就是由“信义”二字凝结。以“德、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以古训堂训为基本内涵的经营理念;以创新发展为基础的时代精神;“以义为上,义利共生”的经营哲学;

儿科同仁堂中成药之咳嗽用药

儿科同仁堂中成药之咳嗽用药 一、什么是咳嗽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肺系病证。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咳嗽相当于西医学的气管炎、支气管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好发于冬春二季,任何年龄小儿均可发病,以婴幼儿为多见。小儿咳嗽有外感和内伤之分,临床小儿外感咳嗽多于内伤咳嗽。咳嗽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肺,常涉及到脾,病理机制为肺失宣肃。肺为娇脏,上连咽喉,开窍于鼻,外和皮毛,主一身之气,司呼吸。外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于肺,肺气不宣,清肃失职而发生咳嗽。小儿脾常不足,脾虚生痰,上贮于肺或咳嗽日久不愈,耗上正气,可转为内伤咳嗽。 家长往往对咳嗽初起重视不够,没有给予积极的治疗,容易日久加重,缠绵不愈。家长应该了解咳嗽的一般知识、中医分型和常用中成药,了解用药注意事项,这样就能积极地选择适合孩子病情的中成药进行治疗,不贻误病情。 二、用药注意事项: 1.治疗小儿咳嗽的常用中成药很多,家长在选择药物时要适

合自己孩子的临床证型。尤其是要辨别咳嗽病程长短,咳声轻重,有痰无痰,详细阅读说明书,注意各种药之间的细微差别,症状复杂不好辨别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2.服药应以温开水送服,不应使用凉水,以防损伤患儿的脾胃。 三、咳嗽的中医分型 (一)风寒咳嗽 咳嗽频作,声重咽痒,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用药:宝咳宁颗粒。【宝咳宁颗粒】是由紫苏叶、桑叶、前胡、浙贝母、麻黄、桔梗等药物组成。 【功效】清热解表,止嗽化痰。用于小儿外感风寒、内热停食引起的头痛身热,咳嗽痰盛,气促作喘,咽喉肿痛,烦躁不安。【性状】本品为灰绿色的颗粒;味甜、微苦。【规格】每袋5克,每盒10袋。 【临床应用经验】 1.本药适用于小儿内热停食外感引起的头痛身热,咳嗽痰盛,气促作喘的小儿支气管炎。 2.表现平素食较重、有内热的小儿感受风寒出现恶寒发热、咳嗽有痰,咽喉肿痛,舌质红,苔黄厚。

常见病症-中药配方

中医 【中】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蜜麻黄5 g、 川射干10 g、 紫苏子10 g、 细辛3 g、 陈皮6 g、 山药10 g、 盐补骨脂10 g、 丹参10 g、 法半夏10 g、 五味子6 g 【中】风寒感冒 柴胡6 g、 葛根15 g、 荆芥10 g、 白芷6 g、 川芎6 g、 防风10 g、 羌活10 g、 生姜6 g 【中】风热感冒 桑叶10 g、 菊花10 g、 荆芥10 g、 桔梗10 g、 甘草3 g、 炒牛蒡子10 g、 连翘10 g、 大青叶15 g、 前胡10 g 【中】慢性扁桃腺炎 桔梗10 g、 甘草6 g、 玄参20 g、 枇杷叶9 g、 金银花20 g、

【中】慢性支气管炎 党参10 g、 麸炒白术10 g、 茯苓10 g、 陈皮6 g、 法半夏10 g、 山药10 g、 盐补骨脂10 g、 丹参10 g、 紫苏子10 g、 黄芩10 g、 桔梗10 g、 枳壳10 g 【中】暑热 荷叶10 g、 建曲10 g、 青蒿10 g、 茵陈15 g、 滑石10 g、 甘草3 g 【中】厌食 建曲10 g、 茯苓10 g、 陈皮6 g、 苍术10 g、 山楂10 g、 炒鸡内金3 g、 炒麦芽15 g、 砂仁6 g、 甘草3 g 【中】尿频 黄芪10 g、 党参10 g、 白术10 g、 陈皮6 g、 升麻6 g、 柴胡6 g、 益智仁1 g、 肉桂3 g、

【中】反流性食管炎 柴胡6 g、 白芍10 g、 枳壳10 g、 桔梗10 g、 蒲公英10 g、 夏枯草10 g、 厚朴6 g、 代赭石15 g、 海螵蛸20 g、 煅瓦楞子15 g、 甘草3 g 【中】小儿痴呆 紫河车3 g、 人参(直条)5 g、 山药10 g、 枸杞子10 g、 益智仁10 g、 石菖蒲6 g 【中】遗尿 山茱萸10 g、 盐菟丝子10 g、 山药10 g、 益智仁10 g、 金樱子10 g 【中】慢性胃炎 醋延胡索10 g、 白芍10 g、 炒川楝子10 g、 海螵蛸10 g、 蒲公英10 g、 沉香3 g、 乌药10 g、 甘草3 g 【中】疳积 木香6 g、 砂仁6 g、 人参(直条)5 g、

2020《妇科常见疾病的中成药合理选用—月经病》答案

妇科常见疾病的中成药合理选用—月经病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妇科常见疾病的中成药合理选用—月经病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月经不调是指妇女月经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发生改变,月经期、量发生异常的一类疾病,其诊断要点是() A .月经周期异常,月经周期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但经期基本正常 B .月经经期异常,月经周期正常而月经持续出血时间超过7天以上;或月经间期异常,两次正常月经中间少量出血,持续时间超过1-3天 C .月经经量异常,月经期间的出血量明显多于以往正常经量一半以上,或月经量较往常减少一半以上,或经期不足2天甚至点滴即净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月经后期或先后无定期,量少,经色暗淡质稀;面色晦暗或有暗斑,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尿频甚或失禁;舌暗淡,苔薄白,脉沉细弱。其治疗原则应为() A .健脾益气,摄血调经

B .补肾填精,养血调经 C .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D .温经散寒,行血调经 3 . (单选题)月经先期,量多,或先后无定期,或经期延长,经色红或深红;口渴饮冷,尿黄便干;或颧赤潮热,手足心热,或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胸胁胀痛;舌红,苔黄,脉数。治疗不宜选用的中成药是() A .乌鸡白凤丸 B .宫血宁胶囊 C .四红丹 D .固经丸 4 . (单选题)月经周期逐渐延长,经血量少,色淡,渐至经闭不行;伴见面色萎黄,神疲肢倦,食欲不振,心悸气短,毛发不泽或早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疗不宜选用的中成药是() A .驴胶补血颗粒 B .乌鸡白凤丸 C .妇科通经丸

D .鹿胎胶囊 5 . (单选题)经闭不行,小腹冷痛,得热则痛减,四肢欠温,舌紫黯,苔白,脉沉紧。其治疗原则应为() A .补中益气,养血调经 B .温肾益精,养血调经 C .活血行气,祛瘀通经 D .温经散寒,活血通经 6 . (单选题)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黯黑或有血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脉细,或沉紧。治疗不宜选用的中成药是() A .宫血宁胶囊 B .温经丸 C .少腹逐瘀丸 D .妇科万应膏

同仁堂中成药馆秘藏汇总

同仁堂中成药馆秘藏(一定要收藏)2015-01-22 得意秋风摘自腾讯微博推荐给朋友第一节亚健康 痰湿内生:香砂六君子丸 心脾两虚:归脾丸 肝郁气滞:逍遥丸 肝肾阴虚:滋补肝肾丸、六味地黄丸 气虚:永盛合阿胶 阴虚:六味地黄丸 阳虚:参茸三鞭丸强阳保肾丸 第二节上火 胃火:大山楂颗粒宽中顺气丸清胃黄连丸快胃舒肝丸 肝火:泻青丸 乳房肿块:乳核内消液 肺火:清热地黄丸、清肺抑火丸 第三节肩周炎 散寒活络丸 第四节腰背痛 散寒活络丸 第五节中风以及后遗症 中经络:再造丸、散风活络丸 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 中脏腑阳闭: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中脏腑阴闭:苏合香丸 中风后遗症:化瘀丸 第六节眩晕肝阳 上亢:泻肝安神丸 肾经亏损:参茸三鞭丸、六味地黄丸 气血两亏:永盛合阿胶、十全大补丸、内补养荣丸、参桂鹿茸丸痰湿中阻:二陈丸 第七节便秘 燥热内结:搜风顺气丸、通幽润燥丸 气机郁滞:宽中顺气丸、宽胸舒气化滞丸 虚秘:阿胶、蜂蜜 气虚不运:麻仁润肠丸 阴寒凝滞:半流丸 第八节泄泻 寒湿湿热:四正丸 伤食症:大山楂颗粒、槟榔四消丸、加味保和丸 肝气乘脾:快胃舒肝丸、舒郁九宝丸、调味舒肝丸 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蔘桂理中丸 肾阳虚衰:肉蔻四神丸、四神丸 第九节食道疾病

痰气交阻:二陈丸 瘀血内结:九气拈痛丸 津亏热结:搜风顺气丸 气虚阳亏:蔘桂理中丸、金匮肾气丸第十节腹痛 虚寒证: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 气滞症:舒郁九宝丸 血瘀证:九气拈痛丸 食积症:大山楂颗粒、加味保和丸第十一节胃痛 气滞胃痛:快胃舒肝丸良附丸 血瘀胃痛:九气拈痛丸 食滞胃痛:加味保和丸、大山楂颗粒虚寒胃痛: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阴虚胃痛:补益蒺藜丸 胃脘灼热疼痛:搜风顺气丸 第十二节呕吐 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水 饮食停滞:大山楂、加味保和丸 痰饮内阻:二陈丸

同仁堂中成药(常见病用药)

同仁堂中成药(常见病用药)同仁堂中成药(常见病用药) 第一节亚健康 痰湿内生:香砂六君子丸, 心脾两虚:归脾丸, 肝郁气滞:逍遥丸 肝肾阴虚:滋补肝肾丸、六味地黄丸 气虚:永盛合阿胶 阴虚:六味地黄丸 阳虚:参茸三鞭丸强阳保肾丸 第二节上火 胃火:大山楂颗粒宽中顺气丸清胃黄连丸快胃舒肝丸 肝火:泻青丸乳房肿块:乳核内消液 肺火:清热地黄丸、清肺抑火丸 第三节肩周炎散寒活络丸 第四节腰背痛散寒活络丸 第五节中风以及后遗症 : 中经络:再造丸、散风活络丸 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 中脏腑阳闭: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中脏腑阴闭:苏合香丸、 中风后遗症:化瘀丸 第六节眩晕

肝阳上亢:泻肝安神丸 肾经亏损:参茸三鞭丸、六味地黄丸 气血两亏:永盛合阿胶、十全大补丸、内补养荣丸、参桂鹿茸丸、痰湿中阻:二陈丸 第七节便秘 燥热内结:搜风顺气丸、通幽润燥丸气机郁滞:宽中顺气丸、宽胸舒气化滞丸虚秘:阿胶、蜂蜜气虚不运:麻仁润肠丸阴寒凝滞:半流丸 第八节泄泻 寒湿湿热:四正丸伤食症:大山楂颗粒、槟榔四消丸、加味保和丸 肝气乘脾:快胃舒肝丸、舒郁九宝丸、调味舒肝丸 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蔘桂理中丸肾阳虚衰:肉蔻四神丸、四神丸 第九节食道疾病 痰气交阻:二陈丸瘀血内结:九气拈痛丸津亏热结:搜风顺气丸 气虚阳亏:蔘桂理中丸、金匮肾气丸 第十节腹痛 虚寒证: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气滞症:舒郁九宝丸 血瘀证:九气拈痛丸 食积症:大山楂颗粒、加味保和丸 第十一节胃痛 气滞胃痛:快胃舒肝丸良附丸血瘀胃痛:九气拈痛丸食滞胃痛:加味保和丸、大山楂颗粒虚寒胃痛: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阴虚胃痛:补益蒺藜丸胃脘灼热疼痛:搜风顺气丸 第十二节呕吐 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