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全国卷高考题整理.docx
人民版高考历史选修3 专项测评(选修3) 配套练习Word版含解析

专项测评(选修3)1.材料1914年10月4日德国93位文化界的代表签署了《对文化界的呼吁书》,声称普鲁士军国主义是德国文化免受俄国野蛮斯拉夫专制文明和西方物质主义文明冲击的唯一护卫。
1914年10月16日,德国3000名教授(占德国所有教授的80%)在《德意志帝国高校教师宣言》上签字。
他们在宣言中宣称:“不仅仅是德国文化的未来,甚至整个欧洲文化都在战争中面临存亡关头。
德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生存都直接依赖于德国军队在战场上的命运。
”德国阿尔弗雷德·齐摩恩说,1914年战争不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一场简单战争,它是思想战争——一场两个政府、社会、进步的不同和不一致的观念之间的冲突。
——张国臣《一战背景下德国知识界对战争原因的释读》(1)根据材料,归纳德国“知识界”关于一战原因的释读。
(不得摘抄原文)(2)结合所学知识,试评析“1914年战争”是“思想战争”的观点。
解析:(1)根据材料“普鲁士军国主义是德国文化免受俄国野蛮斯拉夫专制文明和西方物质主义文明冲击的唯一护卫”“德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生存都直接依赖于德国军队在战场上的命运”得出文化保卫;生存危机。
(2)根据材料可知德国知识界对于一战的认识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质: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之间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之间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该观点掩盖了大战的非正义性,为德国进行世界大战辩护,鼓动德国人民参与战争;战争给德国带来巨大灾难。
答案:(1)释读:文化保卫;生存危机。
(2)评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之间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该观点掩盖了大战的非正义性,为德国进行世界大战辩护,鼓动德国人民参与战争;战争给德国带来巨大灾难。
2.材料有学者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做出以下的解说:(1)均势和平很脆弱。
(2)民族主义点燃战火。
(3)经济联系没能阻止英德交战。
(新课标)2012—2019年高考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1.(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
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
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
”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
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
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9分)【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欧洲衰落与“欧洲联邦”设想的提出【解析】(1)据材料,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可得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由“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可得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由“192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依据材料,由“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由“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得出,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由材料时间“1929年”结合所学得出,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最后得出结论:设想脱离现实。
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3)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地理:1-11 36 37 43 44历史:24-35 41 42 45 46 47政治:12-23 38 39 40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图7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三测试题全套带答案全套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三测试题全套带答案全套专题检测一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截止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大的赢家是(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2.在19世纪下半期,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至20世纪初,世界已被基本瓜分完毕,但它们没有一个是知足的。
它们不“知足”的根本原因是 ( )A.每一个国家都已装备起强大的陆军B.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特别贪婪C.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大的殖民地D.基督教徒们需要更广阔的传教地域3.19世纪初英国参加对法国的战争,20世纪初却同法国结盟。
这最能说明的是 ( ) A.英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英国欧洲大陆均势政策C.英国对法国的妥协D.英国对法国软硬兼施的政策4.1916年2月《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击死奥大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柱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
始则奥塞二国之眦睚,于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如土耳其之弱、如意大利之中立,皆袂投入战争,惟恐或后。
”这说明( )①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②意大利在战争前保持中立③土耳其追随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④一战参战国之多、范围之广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5.新快报讯据英国《每日邮报》16日报道2009年3月16日,英国112岁高龄的一战老兵亨利·亚林汉姆怀着骄傲的心情,在驻伦敦的法国大使馆接受了法国政府颁发给他的“法国荣誉勋位勋章”。
亨利·亚林汉姆所参加的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英德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C.垄断资产阶级抢占世界市场D.世界反战力量不足以制止战争6.德意志帝国《装甲兵之歌》:“如果我们为命运女神所抛弃,如果我们从此不能回到故乡,如果子弹结束了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在劫难逃,那至少我们忠实的坦克,会给我们一个金属的坟墓。
”诗中所提到的坦克首先出现在下列哪次战役中 ( )A.凡尔登战役B.日德兰战役C.索姆河战役D.马恩河战役7.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
202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16 高中历史选修(3-4)(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2022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16高中历史选修(3-4)(解析版)考点一:20世纪的战斗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01.(2022年重庆文综13(2))(10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斗,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与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
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进展带来双重影响。
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进展进程突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气的乐观作用下开头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2)依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缘由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
(6分)并结合所学学问,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4分)考点二:20世纪的战斗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01.(2022年广东文综(2))(7分)历史进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
(2)试从材料二中“焦虑的时代”这一角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历史。
(7分)02. (2022年上海单科38)扩张之路美国在19世纪末的扩张问题:(13分)(1)依据以上材料,美国的扩张呈现出哪些特点? (6分)(2)美国实行扩张政策的前提是什么?(4分)(3)美国扩张战略在20世纪初取得了何种成果?(3分)【答案】(1)水平1:能依据地图发觉美国扩张的多个特点(6-4分)·重视海上扩张;扩张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商业利益;扩张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亚太地区,主要目标是中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赢得了与列强均等的机会考点三:20世纪的战斗与和平·其次次世界大战01.(2022年全国大纲卷文综22)图4为一幅20世纪30年月的欧洲形势图。
选修三历史试题及答案

选修三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B. 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 唐朝时期实行郡县制D. 明朝废除丞相,设立东厂答案:C2.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B. 均田制是北魏至隋唐时期的土地制度C. 明朝实行一条鞭法,简化了赋税征收D. 清朝实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答案:D3.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B.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张更加普及C.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D. 指南针最早应用于航海是在唐朝答案:D4.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代表作B. 《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代表作C.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代表作D.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代表作答案:D5.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B.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C. 唐朝时期,日本派遣遣唐使来华学习D. 明朝时期,中国与欧洲的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行答案:D二、非选择题1. 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答: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隋文帝时期开始实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进士科。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设立了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科目。
宋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设立了殿试,选拔进士。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顶峰,实行八股文考试,选拔官员更加严格。
科举制度的实行,打破了世袭制和门阀制度,使得社会各阶层都有机会通过考试成为官员,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2. 论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生产规模较小;二是精耕细作,注重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铁犁牛耕、轮作制度等;三是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农民在农闲时期从事手工业生产,如纺织、制陶等。
全国卷三历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卷三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诸侯国对周王室有绝对的忠诚义务。
B. 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C. 汉武帝时期,通过设立刺史来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D. 唐朝时期,宰相由三省六部制中的尚书省长官担任。
答案:B2.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A.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B. 隋唐时期,实行均田制,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
C. 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
答案:C3.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儒家学说在战国时期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B. 道教在东汉末年形成,成为中国古代宗教之一。
C. 佛教在唐代达到鼎盛,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D. 宋明理学在明清时期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答案:C4.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说法,正确的是:A. 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
B. 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可以预测地震。
C. 唐代,孙思邈撰写了《千金方》,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集大成之作。
D. 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答案:D5. 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A.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C.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答案:C6. 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变法图强”的口号。
B.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完整word版)2019年全国三卷历史

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民间设厂高潮和资本大量输入都是甲午战后。
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材料强调个人的人格和人权,所以A不对。
全盘肯定西方,故而C不对;十月革命以后才宣传马克思主义,所以D不对。
30.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AC定量都不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全国卷高考题整理(2010-2015)1.(15 分 ) (2010 新课标全国卷)材料: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
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
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在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
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 ( 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 ) 为序的。
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
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
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 年 5 月 2 日正武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
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
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
”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
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8 分)(2) 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7 分)2.(15 分 ) (2011 新课标全国卷)(1) 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
(7 分)(2)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
(8 分 )3.( 15 分)( 2012 新全国卷)材料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令人深痛的政策——即使种政策事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养肥我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利用他的国利去掉已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束欧洲内的,它自身同会走向,因国和国被背后的精神和密地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把款支付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取心,可以比年由合条款不可完成而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力⋯⋯----据[ 英] 恩斯《和的后果》(1919年12月)(1)根据材料并合所学知,概括指出在德国款上恩斯的主与凡合定的不同之。
( 6分)( 2)根据材料并合所学知,分析恩斯提出其主的主要原因。
(9分)材料一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试;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材料二1990 年 12 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
(9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 6 分)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批,该审批原则于 1946 年 12 月 11 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 1950 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批制定《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获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定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法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群、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批》(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 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10 分)材料自20 世纪 50 年代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
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
1960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 1576 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
60 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
1968 年,联合国大会以95 票对 4 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
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 59 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
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 1576 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
( 5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
(10 分)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 年 2 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 年 10 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
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 40 余万人,伤亡接机 20 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9 分)材料1940 年 6 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
1941 年9 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 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
1944 年 6 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
诺曼10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
1944 年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
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
(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
(8 分)材料早在 1910 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现象。
1941 年 4 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谈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
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
1943 年 4 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 年8 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
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
”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
一位参与者写到:“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
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
” 1949 年 8 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
( 5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
( 10 分)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全国卷高考题整理(2010-2015)1.(2010 新课标全国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8 分)背景: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理由: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国际惯例;法庭所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2) 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7 分 )原因: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尊重;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评价: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
2.( 2011 新课标全国卷)( 1)界线①:德国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苏联自保;苏德签订秘密协定,分割波兰;界线②:苏德分别侵入波兰,波兰亡国;苏德分占波兰。
(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德国战败;战胜国大国决定欧洲边界变更;使波兰边界得以稳定;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3. (2012新课标全国卷)(1)不同: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战败国。
(2)原因:认定德国的战争责任;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已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
4.( 2013 年新课标全国Ⅰ卷)( 1)原因:美国吸取越南战争的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2 分) ;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3 分);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2 分 ) ;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