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管理思想的几点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管理思想的几点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管理思想的几点感悟邵大理聆听了一个学期的人文精神和管理的课程,学习和了解了很多有关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这其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管理思想的论题特别引起了我的兴趣,同时也引起了我的长久思考。

以下是我结合所学习的管理方面的知识,及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问题的思考所写下的几点感悟。

主要涉及到儒家学说中的“儒”、“仁”、“信”、“中”、“和”、“道”这几个基本思想。

1关于“儒”的思想《说文解字》中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儒”。

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术士。

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

但是,由于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还要仰人鼻息,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还有他们职业的原初性质,即术士。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首办私学,除了传授弟子五经、六艺之外,同时也传授弟子们丧葬礼仪。

后世多有记载,孔子一生非常推崇周礼,也熟悉当时的丧葬礼仪习惯,曾经亲自带领众弟子们为死者操办丧葬礼仪。

后人甚至推测孔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以此为生,苦苦支撑着他对恢复周礼,教化众生的理想。

久而久之,后世就把孔子及其众多弟子、再传弟子所传播的学说称为“儒家”学说,孔子则成为“儒家”学说的创立者。

“儒”字在《论语》中最早出现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告诫自己的弟子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可以看出,“儒”这个名称的起源早于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并且“儒”的名称本身并没有褒贬之分。

而自孔子给“儒”分成了“君子儒”和“小人儒”之后,后世将更多的“君子”的内涵赋予了“儒”,而使“儒”具有了更多的褒义色彩。

我想说一下我对“儒”的理解。

“儒”字拆开后是“人”和“需”,儒家学说的中心是人,本质是关于人的学说,讲述的是如何满足人的需求的学说,按现代的说法就是“以人为本”。

古代管理活动和管理思想

古代管理活动和管理思想

张居正的军事思想 1 ) 整顿边防, 加强屯政。 2 ) 甄别人才, 大胆擢用。
为什么我们的管理历史源远流长,我 们的管理经验如此丰富,可是我们现在的 管理学却落后于西方,我们的精英管理人 才远少于他们?
这是他立法的重要几点思想: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韩非子认为法是由国家来编订, 主张公开法律, 主张保持法律的稳定性, 注重法律的可行性, 强调法律的强制性, 坚持法律的平等性 十分重视立法的预防作用和激励机制。 韩非子认为根本方法是制订上述完善的法律,建立一 个秩序井然的"法治社会"。
韩非强调"法"在统治中的作用,同时突出"势" 的重要性。他所认为的"势",主要指君王手中的权 势、权威即君主统治所依托的权力和威势。 他认为明主必须 "执柄以处势",韩非深刻认 识到统治过程中强制力或权威、权力的不可或缺。
繁荣
这个阶段相当于春秋战国以致秦始 皇统一六国这段时间,这是我国历 史上思想空前活跃和繁荣的时代, 百家争鸣促使各学派阐述各自不同 的治国、治家、修身、养性的主张, 如儒墨道法、兵农名杂,还有纵横 家、阴阳家等。
春秋战国
儒家 法家 道家
墨家
兵家
儒家
代表人:孔子 管理思想: 一、 以德行政 二、 以诚信为政 三、 垂范从政 四、 选拔人才 五 宜慎行,善果敢 六、 树“尊美”“摒恶’”之政德 五美:惠而不费,劳尔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 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管理活动: 1.首先意识到了现代企业的某些性质 2.罗马人具有了集权、分权到再集权的实践经 验 3.形成了遵照执行纪律的品格,又积累了以分 工和权力层次为基础的管理职能设计能力。 4.对管理人员的选择标准的论述 管理思想: ①在管理体制上分离行政、立法和司法。 ②在法律方面, 制定了有名的《十二铜表法》。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学号:101105010538 姓名:翟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众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君子蔵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管理是随着人类历史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管理。

人是社会的动物,在从事集体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时,由于需要组织和协调行动,管理也因此而产生。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繁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民族问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管理学思想更是其中的精华部分,春秋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时代。

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管理国家,儒家思想主要讲的是“仁”和“礼”,所以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管理思想进行归纳、提炼、综合的结果。

尽管今天的概括难免有局限性,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借助已有资料发现其带有共性的和突出的特征。

(1),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管理者必须以人为本,“爱人贵民”,认为管理的成败在于用人。

这也是我们当今国家坚持的国策之一,以人为本,发展好小民的根本利益,这对现金国家治理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2),把组织与分工作为管理的基础。

强调组织与分工是管理的基础,建立层次分明的组织体系,家庭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儒家和法家的富国富民之学都是把一家一户作为一个单位,以男耕女织的个体农业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齐家”是管理的主要方面。

这对企业的的组织形式的形成有借鉴意义。

(3),赞赏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

重视谋划,主张以谋取胜为上策,适应环境变化,善于权变,不拘泥于既定的清规戒律。

古人有语:“上善伐谋,下善伐兵”,这句话的意思是“能用计谋取胜,就别动粗”。

(4),第六,把中庸作为管理行为的基准。

管理学古代决策理论

管理学古代决策理论

管理学古代决策理论引言古代管理学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经验的领域,其中的决策理论也是古代智者们的精华所在。

本文将探讨古代管理学中的决策理论,了解古代智者们是如何面对复杂情况做出明智的决策的。

古代决策理论的基本原则在古代管理学中,决策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古代智者们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来指导决策过程。

其中包括: 1. 审慎思考:古代智者们强调决策前需要充分思考,慎重权衡各种选择。

2. 依循规律:古代智者们相信世界是有规律的,决策过程应该依据规律而非凭借主观意识。

3. 尊重自然:古代智者们认为自然是最大的智者,决策者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借鉴自然的智慧。

古代管理学家的决策理论孔子的决策理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许多关于决策的理论。

其中最重要的包括: - 仁爱决策:孔子强调决策需要考虑他人利益,以仁爱为出发点做出决策。

- 道德导向:孔子认为良好的道德是决策的基础,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赫拉克利特的决策理论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重要的思想家和管理学家,他提出了一些与决策相关的理论: - 变化是常态: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决策者需要随时调整策略,适应变化的情况。

- 火焰哲学:赫拉克利特提倡以火焰为象征,强调决策者需要有决断力和热情。

古代决策理论在现代的启示古代管理学中的决策理论虽然饱含古代智慧,但其中的一些原则和思想依然对现代管理实践有启示意义: - 尊重规律和复杂性:现代管理者也需要重视规律和复杂性,不断学习和应用新的决策模型。

- 培养团队合作和道德意识:古代决策理论中强调团队合作和道德导向的思想,也适用于现代管理实践中的团队建设和领导力培养。

结语古代管理学中的决策理论是古代智者们对复杂世界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通过了解和学习古代决策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代管理中的各种挑战,并取得更好的管理成果。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_管理学原理_[共2页]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_管理学原理_[共2页]

管理学原理研讨讨论四大家管理思想的精髓。

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1.礼治“礼治”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2.德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绝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3.人治“人治”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4.法治“法治”主张干涉而反对放任,反对宗法等级制和世袭制,要求平等守法,并且主张制订和公布成文法,凡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法治”把握住了历史进化的法则,并且顺应历史进化的法则来创造,反对保守和空想。

它的“实践精神”和“功用主义”都由此而产生。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还表现为,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等特征。

研讨请结合实际案例,谈谈如何理解“利器”和“对策”?【经典实例】礼仪的力量——儒表法里帝王之心汉武帝登基之后,不甘心继续“无为”,而要做一个有为之主。

同时,汉帝国所处的情况比汉初有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管理無处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系统的学习西方的管理方法,由此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知道中国是一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有着很多的古典宝藏,读史使人明智,知古可以鉴今,因此在学习西方的同时,要总结出古代优秀的传统的管理经验与规律。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本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主要有两个特点即中国管理硕果累累和于无字处读经典。

(一)中国管理硕果累累有人说,中国没有系统的管理学,管理学是来自西方的,在这里要区分一个概念就是管理学和管理,中国古代是没有管理学,但是我们有很多优秀的管理思想,多民族的国家,跨越洲际的大项目,中国人从来就不缺管理,我国的古代有着很多非常优秀的管理思想。

以我们国家的万里长城为例,万里长城可以说是一个享誉古今的大项目,从项目的管理、进度控制、后勤的供应、物流的设计、人员的设置与培训再到质量的控制,这里面有很多宝贵的管理思想。

(二)于无字处读经典所谓“于无字处读经典”是指不能只停留在经典文章的表面的文字上面,要从中发掘出其中的内涵与规律。

以中国古代很有名的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原文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的这首诗,老师给我们讲的是,这是写送别和西湖美景的诗。

但是我们认真地研读一下这首诗,会发现其实这是一首管理艺术的诗。

具体的解释是:当时的林子方是皇帝身边的一个六七品的小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由于表现好要升官但是要到外地,来跟杨万里辞职,于是杨万里写了这首诗。

第一句“毕竟西湖六月中”意思是你毕竟呆在首都临安这个中心的地方啊;第二句“风光不与四时同”,是讲你享受的待遇也跟其它的地方不一样啊;第三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意思是你就在皇帝的附近,你有无限的机会;第四句“映日荷花别样红”意思是在皇帝的身边你的前途无量。

中国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思想
墨家的管理思想
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后来发现孔门仿 周制而立的礼乐理论烦琐且劳民伤财,于是由师儒转向非儒,建立了自己生徒弥众的墨家学派。墨家 的管理思想是针对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站在劝说当权者治国的立场阐述有关管理问题的,有丰富的 内容和值得借鉴之处。
一、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思想
(三) 经营方面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有很多善于经营的工商人士,他们在经营中体现出了卓越的理财思想和 较有成效的经营管理艺术,形成了一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经营思想。其中经商最负 盛名并系统总结精辟的经营之道的是春秋时期的范蠡。他用计然之策管理国家,使国 富兵强;他经营有方,成为天下巨富。他有两条著名的经营之道:一是待乏原则,他 执行“水则资车、旱则资舟、夏则资裘、冬则资稀”,依据季度预测行情需要,预先 存储以待时机,方可有利可图;二是积蓄之理,在获取利润的方式方面,他强调货币 的流动性,通过商品数量预测价格的贵贱,获取好的收益,这些思想在现今的社会都 已是普遍采用的财务管理方式。
1. 管理目标——民富治国 墨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目标是政治清明、法纪井然、国富民众、民富国治。 2. 人际关系——兼相爱,交相利 兼相爱即长幼贵贱皆爱;交相利即利人才能利己,利人也是为了利己。只有这样才能万民和、国 家富,百姓暖衣温饱无忧虑的理想便可达到了。 3. 用人之道——尚贤 墨子主张用人唯贤,“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这是 为政之本。 4. 行政管理——尚同 尚同是与尚贤相辅而行的行政管理原则。墨子认为,政令不一,只能导致社会纷乱。墨子的尚同 思想是高度的集权主义,主张实施自上而下的控制与有效管理。 5. 消费原则——节用 墨子是主张节俭最突出的代表,墨子的消费观实质是小生产者的消费观。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代表人物

现代意义上的管理理论溯源于西方,它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

这就给人们一种模糊的认识:似乎西方文明是孕育现代化管理的唯一母体。

其实,作为在人类共同劳动中产生的管理思想是与各个国家、民族的文明史及其文化背景相关联的。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浩如烟海的治国、治生(经济)及修身的思想,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管理文化。

一、中华古典管理思想的流派中华古典管理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农业宗法社会国家管理的指针,它的原生形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成形。

那时,恰逢诸子竞起,百家争鸣。

各学派无不提出自己的一套经邦济世的理论、谋略,形成了强大的文化震撼力。

这次思想大解放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成熟的标志。

其中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并对两千多年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广泛渗透力的却只有儒、道、法三家。

这三元的互动与嬗变使中华古典管理思想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并且在这一思想整合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干的管理理论框架,下面就着重介绍这三大管理思想流派。

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基干。

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被视为显学。

它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实践中具有其他派别思想无法比拟的影响力。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1反映的就是汉代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将儒学视为经世致用的必修课。

原始儒学是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伦理一体化的管理思想。

其管理思维有一个由自我管理(修身)到家庭管理、再到国家管理的逻辑轨迹,而且还有独具中国管理特色的终极目标设计——“大同”的社会构想。

一言以蔽之,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信仰仁义,主张以同情忠恕来追求至善。

体悟天地生万物的仁心,奋然兴起发挥生生不已的创造活力,并不只求个人生命的完成实现,而是连同一切人群,与一切万有的生命都一起要在雍容恢宏的气度中完成实现。

”2道家是由中国古代哲人建立起来的学派,其管理思想极富于智慧和艺术。

道家主张无为管理,推崇“无为而无不为”3的管理方式。

老子所谓“无为”并不是要求管理者消极观望或无所作为,而是应该效法道在化育万物中的作为:看似无为,实质上无所不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原理报告 自选课题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

小组成员:环艺132 张洋 自动化132 魏新禹 目录

引言 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儒家 儒家思想概述 儒家治人理念 儒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法家 法家思想概述 法家基本管理思想 法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道家 道家思想概述 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与法家儒家的关系 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 引言 中华民族有五前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对我们后人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先秦至汉代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着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 中国作为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的历史遗产,包括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零星分散,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但许多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 中国各种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三大主流学派: 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 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 道家——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其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是: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他们各自提出对人的基本看法,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各自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国治生的管理思想。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人事、生产、市场、田制、货币、财赋、漕运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这三部分管理思想还可细划为以下五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达到“本理国固”的目的。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都证明:人才是一切之根本!一个不懂得珍惜人才的国家和组织是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的! 2、“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意思是端正自己与他人,成就物业为自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 3、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普遍贯穿着经权观,“经”指“变中不易的常理”,即管理中普遍的稳定的原则,“权”指“应变的权宜”,即根据时空和势态变化而不断改变着的方法和策略。这种经权观要求“执经达权”,即根据普遍的管理原则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来选择和确定合适的管理方法,最后达到管理目标;同时要求“通权达变”,即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势而随时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德治礼治的恒久之道正是由于不断的变通才得以持久,得以实现的。 4、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军事典籍中蕴藏着大量的战略管理思想,这已成为今天军事乃至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重要思想宝藏。在《孙子兵法》中,孙子着重指出了战略谋划的重要性。 5、“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管理思想 古代管理思想是以整体和谐观为基础的。也就是把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过程,促使社会与自然、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以及管理组织内各种组成之间达到最佳和谐,把管理的各个要素和功能组成一个统一的有序结构。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灵魂是和谐观。

中国古代管理的思想与的成果,对当今社会中任何一个组织在对外的竞争过程中都具有指导意义;对于现代企业与组织内部的成绩管理和人员的管理起着重要作用,其思想文化的管理为现代人的进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哲学与理论指导;中国古代技术与实践的进步是人类智慧 和经验的结晶,现代人更应好好总结经验吸取养份。

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 儒家思想概述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家治人理念 追求人的存在的完善发展和推进有道社会的和谐进步,这是人类始终在求索和践履的一个关于如何管理自身的永恒问题。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自我主动认识和实践中,人类由远古走向现代文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是,由于人类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不断更新递进的社会活动,因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理想答案,既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形成,也不可能一经形成而不再变化,它将随着人类的生存而存在,并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更新。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这一问题认识实践的丰富智慧的结晶。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对此具有很深的认识。从儒家文化的内容特征上看,还是从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上看,都可以说,儒家文化实际上是关于如何管理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学说。儒家的管理哲学思想是儒家文化的主体内容,它构筑了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作用。 由于儒家的理论本身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我们只能对其中一些主要的管理思想进行一些分析。我们可以把儒家的管理思想分为这么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管什么?儒家的回答是“治人”;其次是谁来管?儒家的回答是“劳心者治人”;最后是怎样来管?儒家的回答是“和为贵”。对这三个方面儒家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这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人看成社会的最重要的财富有关,那时是以人口的多少来反映国家的强弱。所以在儒家看来,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既然是管理人,那么就要对人进行分析。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为善良人的,至于人的不善不能归于他的本性,这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盖起来了。另外,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去追求善,则善就会丢掉,而表现出来的是恶。 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为儒家的“礼”而服务的,在于为实现国家的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所以,管理者们,必须对一般的老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化和管理,这样才能使之从善,才能把国家管理好。 儒家对于人性的假设,从理论的深度来说,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偏重于道德。从管理的对象来说,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是着重于整个国家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道德的研究,而且是偏重于如何管好管理者的理论。至于恶的来源,儒家的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来源于天生的,而改变人的本性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