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精粹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精粹
中 国 古 代 管 理 思 想 精 粹
法 儒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精粹
• 老子的管理思想体系 • 孔子思想对现代管理的意义 • 墨子管理的思想 • 孟子管理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现代精神 • 孙子管理思想概述 • 韩非其人和他的管理思想体系
法 儒


道 儒
老子的管理思想体系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 老子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


若水
法 儒

• 老子根本拒绝用仁义、孝慈、隆礼、重法这些管 理和教育手段来矫正人性方面的缺陷,他认为这 些手段是加重社会纷争和冲突的原因之一。 • 老子认为在人类社会里应该重新恢复大道的运行、 废除仁义、孝慈、礼法等人为的干扰,净化人类 的本性,达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境界, 尤其是国家管理者(圣人)要具有这样真正的人性, 才能实现理想的、长治久安的社会秩序。
富 可 长 保 。 金 玉 满 堂 , 莫 遂 之 身 退 , , 守 能

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 故 几
上 善 若 水 , 水 善 利 万
十 七 章
自 然 。
。 揣 而 锐 之 , 八 章
于 道 。 争 , 不 而

( )
( )
法 儒

• 以上足以证明《道德经》一书就其全部内容而言 乃是反复论证国家如何管理的书。 • 现在,我们从“管理学”的视角去探索存在于 《道德经》一书里有关管理的一些理念,从而使 我们进一步了解老子管理思想的体系及其内容,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挖掘其思想中的精华,为改进 当前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服务。
有无相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三、中国管理思想的主要派别


1. 无为学派 代表人物:李耳 庄周 人性论:无私 无欲 管理主张:清净无为 无权威 管理目标:小国寡民 返朴归真 管理形式:无知型,无识无知,无欲无为,达到无不为 2. 仁政学派 代表人物:孔丘 孟柯 旬况 人性论:人性善 人性恶 管理主张:1)任人在高位;2)尊贤、举能、仁政、礼治 管理目标:和谐 富民 德教 管理形式:修身型,个人修身养性,达到全社会高道德水 平
4)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独具 特色的思想观念。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 呼!”可见,儒家把中庸之道看作是最高的道德。
5) 重视名节 孟子有一段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种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珍视荣誉、讲 求廉耻、高度自尊。在危难的关头,就表现为崇高 的气节。 6) 家庭观念 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上的个人主义传统相反, 我国意识形态的传统是家庭观念。在企业里,职工 的主人翁意识,往往籍助于家庭的观念的中介,以 “爱厂如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我国企业文化 中,又一个独具特色的优势文化。

第五阶段是管理模式形成时期。20世纪末中
国进入管理模式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具有 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管理学说、管理体系 开始出现,并将于21世纪初拉开管理模式蓬 勃发展的历史帷幕。
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1) 入世精神 所谓入世精神,就是积极地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作为 中国主导文化的儒家精神,不论是先秦的孔孟之道,还是两 汉以后的儒学思想,其主旨都是经世致用、教民化俗、兴邦 治国。其主要信条,如“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等。
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系统学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系统学思想

管理学原理报告自选课题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小组成员:环艺132 洋自动化132 新禹目录引言中国古代思想概述儒家儒家思想概述儒家治人理念儒家思想与企业管理法家法家思想概述法家基本管理思想法家思想与企业管理道家道家思想概述道家的管理思想道家与法家儒家的关系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引言中华民族有五前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对我们后人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概述.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先至汉代时期。

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

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

《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

中国作为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的历史遗产,包括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

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零星分散,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但许多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

中国各种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三大主流学派: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道家——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各种相应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特定环境与条件的产物,都与当时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既是对管理实践的反映、概括与总结,也是管理认识与理念的理论化、系统化与体系化。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同样如此。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进行必要的梳理、承启与阐释,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与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孕育了辉煌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

管理思想作为文化与实践的函数,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同样极为灿烂。

(一)管子的管理思想管子(公元前770~前476 年)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杰出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辅佐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理想,政绩卓着,。

《管子》一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是战国中后期管子的学生们托老师之名写成的一部论集,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经济学、管理学巨着,也是世界上最早涉及并阐释管理理念及管理思想的着作,可谓管理之祖。

《管子》今本实存76 篇﹐分为8 类,其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为:第一,天地为心的治理论。

管子提出,人君应以天地为楷模,以天地为心,无私无。

天道产生权,权产生法,以法治国;地德产生义,义产生礼,以德治人。

管子的治理论还衍生了宽猛相济、刚柔并举等管理理念。

自利的人性观。

管子认为,自利是人所共有的情节。

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

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择也。

但管子并未走向极端,他认为自利与利人不仅可以调和,甚至自利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善,既有自利之德,又有利人之德,唯其如此,才不至于有二心。

第二,民富与国富相统一,以民为本和与时变思想。

管子强调,国富不民富,民富才有国富,民富是国富的必要条件。

民富可以多收税,税收增加国家就会富裕。

国家要兴盛,一定要民富。

国富兵强,诸侯就服从国家的政令,藏富于民并不是以牺牲国富为条件。

中国古代优秀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优秀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优秀管理思想——由《道德经》浅谈“无为管理”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尤其近几十年来,日本企业界在世界商业市场的崛起,越来越多的西方管理学家开始关注中国道家,尤其是老子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修身处世的古老“东方圣经”,它是第一部用诗化语言阐述中国哲学的巨著。

老子的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时至今日仍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和启迪。

其中,“无为”思想不仅是道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管理内容的智慧结晶。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无为管理,就是以道为核心。

“无为”即“无违”,管理应遵循“道”的终极法则。

管理者要根据客观规律,积极引导组织自然发展,最后到达水到渠成的目的。

老子把自然之道应用到治理国家上,我们同样可以把自然之道用在管理企业上。

海尔的张瑞敏把《道德经》的“无为而无不为”当做座右铭,认为海尔十几年的成就主要不在有形的东西,而恰恰在于无形的东西,也就是企业的灵魂,即海尔文化。

华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也把道家思想作为一种无形的规范,信奉管理控制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控制也能达到目标,不需要管理层疲于奔命,一切工作会自然而然地奔向成功之路。

从“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无为管理模式,也就是管理者要顺应自然,不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从而实现企业“无为而无不为”的战略目标。

二、“圣人云:无为而民自化”老子建议管理者“无为”,让百姓自我教化。

而对于管理者来说,“无管理”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在Google独特的企业制度中,有一项最人道的制度——给予员工20%的自由时间。

这个制度让Google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把工作变成一种兴趣。

在Google工作的员工,感觉自己不像是在一家大公司上班,而更像是在一个大学或研究机构做什么有趣的研究。

同样,Google则可以从这些享受自由的员工大脑中,源源不断地提取新的创意和新的商业计划。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代表人物

现代意义上的管理理论溯源于西方,它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

这就给人们一种模糊的认识:似乎西方文明是孕育现代化管理的唯一母体。

其实,作为在人类共同劳动中产生的管理思想是与各个国家、民族的文明史及其文化背景相关联的。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浩如烟海的治国、治生(经济)及修身的思想,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管理文化。

一、中华古典管理思想的流派中华古典管理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农业宗法社会国家管理的指针,它的原生形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成形。

那时,恰逢诸子竞起,百家争鸣。

各学派无不提出自己的一套经邦济世的理论、谋略,形成了强大的文化震撼力。

这次思想大解放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成熟的标志。

其中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并对两千多年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广泛渗透力的却只有儒、道、法三家。

这三元的互动与嬗变使中华古典管理思想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并且在这一思想整合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干的管理理论框架,下面就着重介绍这三大管理思想流派。

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基干。

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被视为显学。

它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实践中具有其他派别思想无法比拟的影响力。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1反映的就是汉代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将儒学视为经世致用的必修课。

原始儒学是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伦理一体化的管理思想。

其管理思维有一个由自我管理(修身)到家庭管理、再到国家管理的逻辑轨迹,而且还有独具中国管理特色的终极目标设计——“大同”的社会构想。

一言以蔽之,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信仰仁义,主张以同情忠恕来追求至善。

体悟天地生万物的仁心,奋然兴起发挥生生不已的创造活力,并不只求个人生命的完成实现,而是连同一切人群,与一切万有的生命都一起要在雍容恢宏的气度中完成实现。

”2道家是由中国古代哲人建立起来的学派,其管理思想极富于智慧和艺术。

道家主张无为管理,推崇“无为而无不为”3的管理方式。

老子所谓“无为”并不是要求管理者消极观望或无所作为,而是应该效法道在化育万物中的作为:看似无为,实质上无所不为。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治国学适宜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以及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要点:一、顺道“道”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

属于主观范畴的“道”,主要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主要是指客观经济规律。

这里用的是最后一种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经济规律。

比如,《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夏秋冬,不更其节”等等。

二、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要夺取天下,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国家必须“令顺民心”,“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乃为“政之宝”。

司马迁提倡“能巧致富”,他说“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三、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

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事业成功的三大要素。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

”近代成功的企业家也都注重人和,创办申新纱厂的大企业家荣德生治厂以“《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对待下属,“管人不严,以德报人”,“使其对工作不生心,存意外”,“自治有效”。

四、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也要守信。

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管子》特别强调要取信于民,提出国家行政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不行不可复”。

也就是说,治理国家,必须言而有信。

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就是治国大忌。

治国如此,治生亦然。

我国从来就是提倡“诚工”,“诚贾”的传统,商而诚,苟取一时,终致瓦解,成功的商人多是商业信誉度高的人。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的应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的应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的应用姓名:安美玲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班级:2班学号:12号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著名的管理思想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其四大思想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人物的思想是孔子的以民为本、追求稳定、中庸之道、举贤育才、正名等思想;老子的无为而治和柔弱胜刚强等思想;韩非子的变革理论思想、分级管理体制等;孙武的战略思想、策略思想以及信息思想等。

首先,首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修己以安人”,“仁者爱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舍生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方面,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道家思想其学说表述严谨,是逻辑性极强的理论体系。

管理角度看道家思想,就可以发掘出不少颇具现代感的理念,也可说是“事少而功多”的管理之道。

老子的思想核心就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德经》国家社会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是老子认为最好的管理方法。

“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主张,而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理想的管理状态。

法家韩非子是我国先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他的管理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对我们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完成了儒法融合,在吸取秦朝严刑峻法以致迅速灭亡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德刑并用、注重德教的统治原则,采用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手段,塑造了后来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的管理典范。

兵家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他著有《孙子兵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被国外誉为“东方兵学鼻祖”“世界第一兵书”。

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的融合为政以德的重民思想——人本管理理论:为政以德、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始终占主导地位,人是构成国家整体的第一要素,只有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才能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因此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实行“礼治”和“德治”,提倡“爱人贵民”,强调“民以食为天,君以民为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作者:————————————————————————————————日期:管理学原理报告自选课题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小组成员:环艺132 张洋自动化132 魏新禹目录引言中国古代思想概述儒家儒家思想概述儒家治人理念儒家思想与企业管理法家法家思想概述法家基本管理思想法家思想与企业管理道家道家思想概述道家的管理思想道家与法家儒家的关系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引言中华民族有五前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对我们后人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概述.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先秦至汉代时期。

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

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

《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

中国作为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的历史遗产,包括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

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零星分散,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但许多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

中国各种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三大主流学派: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道家——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

其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是: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

他们各自提出对人的基本看法,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各自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国治生的管理思想。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

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

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人事、生产、市场、田制、货币、财赋、漕运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

这三部分管理思想还可细划为以下五个方面:1、“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达到“本理国固”的目的。

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都证明:人才是一切之根本!一个不懂得珍惜人才的国家和组织是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的!2、“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意思是端正自己与他人,成就物业为自我。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

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

3、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普遍贯穿着经权观,“经”指“变中不易的常理”,即管理中普遍的稳定的原则,“权”指“应变的权宜”,即根据时空和势态变化而不断改变着的方法和策略。

这种经权观要求“执经达权”,即根据普遍的管理原则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来选择和确定合适的管理方法,最后达到管理目标;同时要求“通权达变”,即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势而随时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德治礼治的恒久之道正是由于不断的变通才得以持久,得以实现的。

4、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的军事典籍中蕴藏着大量的战略管理思想,这已成为今天军事乃至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重要思想宝藏。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着重指出了战略谋划的重要性。

5、“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管理思想古代管理思想是以整体和谐观为基础的。

也就是把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过程,促使社会与自然、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以及管理组织内各种组成之间达到最佳和谐,把管理的各个要素和功能组成一个统一的有序结构。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灵魂是和谐观。

中国古代管理的思想与的成果,对当今社会中任何一个组织在对外的竞争过程中都具有指导意义;对于现代企业与组织内部的成绩管理和人员的管理起着重要作用,其思想文化的管理为现代人的进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哲学与理论指导;中国古代技术与实践的进步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现代人更应好好总结经验吸取养份。

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儒家思想概述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家治人理念追求人的存在的完善发展和推进有道社会的和谐进步,这是人类始终在求索和践履的一个关于如何管理自身的永恒问题。

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自我主动认识和实践中,人类由远古走向现代文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但是,由于人类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不断更新递进的社会活动,因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理想答案,既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形成,也不可能一经形成而不再变化,它将随着人类的生存而存在,并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更新。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这一问题认识实践的丰富智慧的结晶。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对此具有很深的认识。

从儒家文化的内容特征上看,还是从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上看,都可以说,儒家文化实际上是关于如何管理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学说。

儒家的管理哲学思想是儒家文化的主体内容,它构筑了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作用。

由于儒家的理论本身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我们只能对其中一些主要的管理思想进行一些分析。

我们可以把儒家的管理思想分为这么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管什么?儒家的回答是“治人”;其次是谁来管?儒家的回答是“劳心者治人”;最后是怎样来管?儒家的回答是“和为贵”。

对这三个方面儒家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

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

“天地之性人为贵”。

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

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

这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人看成社会的最重要的财富有关,那时是以人口的多少来反映国家的强弱。

所以在儒家看来,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既然是管理人,那么就要对人进行分析。

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为善良人的,至于人的不善不能归于他的本性,这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盖起来了。

另外,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去追求善,则善就会丢掉,而表现出来的是恶。

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为儒家的“礼”而服务的,在于为实现国家的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所以,管理者们,必须对一般的老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化和管理,这样才能使之从善,才能把国家管理好。

儒家对于人性的假设,从理论的深度来说,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偏重于道德。

从管理的对象来说,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是着重于整个国家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道德的研究,而且是偏重于如何管好管理者的理论。

至于恶的来源,儒家的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来源于天生的,而改变人的本性主要是靠人自己的努力。

儒家在对人性的假设方面和对人性的改造提出了相当多的见解,认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解决,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

一个人最高的奋斗目标是做圣人,并提出向此目标奋斗的途径。

尤其是孟子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和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后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礼和义,认为这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

对于礼和义,儒学理论都有较多论述,当群建立起来后利用分来进行分工,再用礼来规范,用义来和谐,使之达到良好的组织运行。

荀子认为:人们生来就有无穷的要求和欲望,有欲望而不能满足,则不能不去追求,追求而没有一定的限度,则不能不引起争夺,一有争夺就会引起混乱,一有混乱就会导致贫穷。

国家的管理者为了制止这种混乱的局面,就要制定礼和义,划分等级,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从而使人们的欲望不至于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物资也不至于因为人的欲望而用尽。

这就是儒家对于由谁来管理和通过什么管理的要旨。

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其主要的内容有这样几点:首先就是能够身体力行的人才能称上仁,才是一个完美的人。

孔子在回答他的弟子时,在不同的时候有着不同的回答,第一次回答是“仁者爱人”,第二次回答是“仁者先难而后获”,第三次则更为具体了:“居恭处,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