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波束形成技术的研究

合集下载

波束形成原理

波束形成原理

波束形成原理波束形成原理是指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如何通过天线来形成指定方向的波束,从而实现对特定区域的信号覆盖和接收。

波束形成技术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它可以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和抗干扰能力,同时也可以改善用户体验和网络覆盖范围。

本文将对波束形成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波束形成的原理是基于天线阵列的。

天线阵列是由多个天线单元组成的,这些天线单元之间的间距是根据波束宽度和波束方向来设计的。

在波束形成过程中,通过控制各个天线单元的相位和振幅,可以使得发射的信号在特定方向上形成波束。

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对特定区域的信号覆盖和接收。

其次,波束形成的原理是基于波束赋形技术的。

波束赋形技术是通过对发射信号的相位和振幅进行调节,从而使得信号在空间中形成指定方向的波束。

这种技术可以在不改变信号频率和功率的情况下,实现对特定方向的信号传输和接收。

通过波束赋形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信号的波束宽度,提高信号的方向性和覆盖范围,从而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和抗干扰能力。

此外,波束形成的原理还涉及到波束跟踪技术。

波束跟踪技术是指在移动通信系统中,通过对移动用户的位置和运动状态进行监测和跟踪,从而实时调整波束的方向和角度,以保证信号能够准确地覆盖到移动用户所在的位置。

通过波束跟踪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和通信质量,同时也可以降低系统的功耗和干扰程度。

综上所述,波束形成原理是通过天线阵列、波束赋形技术和波束跟踪技术来实现的。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特定区域的信号覆盖和接收,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和抗干扰能力,改善用户体验和网络覆盖范围。

波束形成技术在5G和未来的通信系统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将成为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多用户通信系统中的波束成形技术研究

多用户通信系统中的波束成形技术研究

多用户通信系统中的波束成形技术研究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多用户通信系统越来越成为一种必要和重要的解决方案。

在这种系统中,多个用户同时通过无线信道进行通信,所以如何提高信号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波束成形技术在多用户通信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波束成形技术通过调整天线辐射的方向和强度,将尽量多的信号能量聚焦在用户所在的方向上,从而提高信号的接收质量和传输速率。

这不仅可以减少信号的衰减和干扰,还可以提高系统的容量和覆盖范围。

在波束成形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相控阵天线。

相控阵天线由多个天线阵列组成,每个天线单元都可以控制天线辐射的相位和幅度,从而实现波束的形成和控制。

通过调整天线的相位和幅度,相控阵天线可以将信号的能量聚焦在需要的方向上,形成一个窄而强的波束。

这种波束成形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信号的传输距离和传播质量。

除了相控阵天线,还可以利用智能天线和多天线系统来实现波束成形。

智能天线通过利用天线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调整天线辐射的方向和强度。

多天线系统则利用多个天线来传输和接收信号,通过选择合适的天线组合和功率分配,实现波束成形的效果。

这些技术都可以在多用户通信系统中使用,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波束成形技术在多用户通信系统中的研究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信号的传播环境复杂多变,包括多径效应、多普勒效应和多种类型的干扰等,这些都会对波束成形的效果产生影响。

其次,多用户通信系统中存在着用户间的互相干扰问题,即如何在多用户同时通信的情况下,保证每个用户接收到的信号质量和速率都能够满足要求。

最后,波束成形技术的计算量和复杂度较高,需要设计合理的算法和优化方法,以实现实时性和可行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对波束成形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他们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来研究波束成形的原理和效果,以找到最优的波束形成方法和参数配置。

其次,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信号处理算法和优化方法,以降低计算复杂度和提高系统性能。

《2024年RIS辅助无线携能通信系统的波形设计和波束形成技术研究》范文

《2024年RIS辅助无线携能通信系统的波形设计和波束形成技术研究》范文

《RIS辅助无线携能通信系统的波形设计和波束形成技术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针对无线携能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重点研究了基于重构智能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简称RIS)的波形设计和波束形成技术。

通过理论分析、数学建模和仿真实验,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RIS技术优化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提高能量传输效率和通信质量。

一、引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携能通信系统在军事、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然而,无线通信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信号衰减、能量损耗和干扰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引入了重构智能表面(RIS)技术。

RIS技术通过调整反射电磁波的相位、幅度和方向,实现对无线信号的智能控制,从而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

二、波形设计技术研究1. 波形设计原理波形设计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传输速率和能量效率。

在RIS辅助的无线携能通信系统中,波形设计需要考虑到信号的传输距离、衰减、多径效应以及能量传输需求。

合理的波形设计能够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保持较高的能量和较低的干扰。

2. 波形设计方法针对RIS辅助的无线携能通信系统,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的波形设计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信号分散到多个子载波上,降低信号的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从而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传输效率。

同时,结合RIS的反射特性,优化了信号的传输路径和相位,进一步提高了能量传输效率。

三、波束形成技术研究1. 波束形成原理波束形成是利用多个天线单元的阵列信号处理技术,将多个天线的信号进行加权、合成和调整,形成指向性强的波束,以提高信号的传输增益和抗干扰能力。

在RIS辅助的无线携能通信系统中,波束形成技术能够根据信号的传输需求和环境变化,动态调整波束的方向和形状,从而优化信号的传输性能。

2. 波束形成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的波束形成方法。

无线网络中的波束赋形技术研究

无线网络中的波束赋形技术研究

无线网络中的波束赋形技术研究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人们对无线网络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由于频谱资源有限,无线信道不稳定等原因,传统的无线通信技术已经很难满足需要。

而波束赋形技术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波束赋形技术是通过动态调整天线阵列中每个天线元的相位和振幅来控制信号能量汇聚方向的技术。

当信号源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很远时,传播的信号会很快衰减,同时由于信道的干扰和反射等原因,信噪比也很低。

而当使用波束赋形技术时,可以实现信号的高质量接收。

波束赋形技术主要应用于毫米波通信和5G网络中。

毫米波通信是指将几十~几百GHz的频段用于通信,其特点是带宽大、传输速率高,但穿透能力较弱、信号传播距离短。

而在5G网络中,波束赋形技术则用于提高网络的容量和覆盖范围。

例如,在智能城市、车联网等场景中,需要传输大量的数据,如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

而这些数据需要在较短时间内传输,因此要求网络具备较高的带宽和传输速率。

而这时,波束赋形技术则能够提高网络的容量和速率。

同时,在需要大面积覆盖的情况下,波束赋形技术也可以减少干扰,提高信号覆盖距离。

波束赋形技术的研究涉及天线设计、信道建模、波束形成算法等多个领域。

对于天线设计来说,需要考虑天线元的位置、数量、相位和幅度等因素。

对于信道建模和波束形成算法来说,则需要了解信道特性和信号传输特点。

目前,研究学者们研究出了许多针对波束赋形技术的优化算法,比如最小均方误差(MMSE)、零阻抗波束形成(ZIBF)等算法。

同时,对于网络的优化管理和系统的改进也需要进行研究和应用。

虽然波束赋形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毫米波通信和5G网络,但由于其复杂性和高成本,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例如,在多用户场景下,如何实现多用户波束赋形仍然是一个难题。

另外,波束赋形技术的信号传输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天气、信道衰落等,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做好相关的补偿。

总之,波束赋形技术是当前无线通信领域研究的重点,其能为我们提供高质量、高速率、高容量的数据传输服务。

60GHz无线通信系统波束形成码本设计方案研究的开题报告

60GHz无线通信系统波束形成码本设计方案研究的开题报告

60GHz无线通信系统波束形成码本设计方案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题目背景和意义60GHz无线通信系统已经成为了未来无线通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它将能够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大的带宽和更低的能耗。

而波束形成是60GHz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能够通过将信号权重分配给不同的天线元素,将信号束聚焦在一个特定的方向上来提高信号传输速率和距离。

因此,波束形成码本设计是60GHz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重要问题。

对于波束形成码本设计问题,目前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理论分析和仿真模拟上,缺少实际代码实现和验证的部分。

因此,本文将针对当前60GHz无线通信系统波束形成码本设计问题,开展一项研究,并给出相应的设计方案和代码实现。

二、研究内容和方案1.研究目标本文的研究目标是设计一种高效的60GHz无线通信系统波束形成码本,并且通过实验验证该码本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60GHz无线通信系统的波束形成原理进行理论分析和建模。

(2)对现有的波束形成码本设计算法进行评估和分析。

(3)设计一种新的波束形成码本设计算法,同时优化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4)通过MATLAB和C++等编程语言实现波束形成码本设计算法,并在60GHz通信系统实验平台上进行实验验证。

(5)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和评估算法的性能。

3.研究内容本文将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60GHz无线通信系统的波束形成原理和信道模型。

(2)现有的波束形成码本设计算法的评估和分析,包括基于贪心算法、基于遗传算法、基于神经网络等。

(3)提出一种新的波束形成码本设计算法,该算法采用一种基于局部搜索和动态规划的策略,能够有效地减小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4)通过MATLAB和C++等编程语言实现算法,并在60GHz通信系统实验平台上进行实验验证。

同时,评估算法的性能,包括计算时间、码本大小、误码率等指标。

《RIS辅助无线携能通信系统的波形设计和波束形成技术研究》范文

《RIS辅助无线携能通信系统的波形设计和波束形成技术研究》范文

《RIS辅助无线携能通信系统的波形设计和波束形成技术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针对无线携能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即基于可重构智能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简称RIS)的波形设计和波束形成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了无线携能通信系统的发展背景和重要性,然后详细阐述了波形设计和波束形成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实际应用,并通过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验证。

一、引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能量和信息的传输在空间中的同步成为了研究的新焦点。

在传统无线通信系统中,能量的传输往往不能兼顾信息的有效传递,因此对通信效率产生了一定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基于可重构智能表面(RIS)的无线携能通信系统应运而生。

该系统通过精确控制电磁波的传播路径和相位,实现了能量和信息的同时传输。

本文将重点探讨在该系统中如何通过合理的波形设计和波束形成技术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

二、无线携能通信系统背景无线携能通信系统是集能量传输和信息传输于一体的新型系统,通过利用无线信号进行能量的同时,还可以携带信息数据。

这一技术的实现不仅提高了系统的能效比,还有助于减少硬件复杂性,推动无线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三、波形设计技术(一)波形设计原理波形设计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直接影响到系统的传输效率和抗干扰能力。

在无线携能通信系统中,合理的波形设计能够更好地实现能量和信息的同步传输。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波形设计方案,该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频谱利用率和抗干扰能力。

(二)波形设计方法本文提出的波形设计方法包括调制方式的选择、子载波的分配以及功率控制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参数进行精确优化,实现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此外,我们还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性能。

四、波束形成技术(一)波束形成原理波束形成技术是通过控制多个天线单元的相位和幅度来实现对电磁波的定向发射和接收的技术。

无线网络中的波束成形技术

无线网络中的波束成形技术

无线网络中的波束成形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线通信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较于传统的天线技术,波束成形技术更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波束成形技术是无线通信技术中的一种新兴技术,通过调节天线方向、幅度和相位等参数,使信号能够准确地被定向传播,从而提高了无线通信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线网络中波束成形技术的应用以及优势。

一、波束成形技术的基本原理波束成形技术是通过调节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天线参数来改变信号的传输方向和强度。

在调节天线参数之前,需要对信道进行建模,确定传输路径和信道特性;之后,通过对天线参数的调节,发送端向目标发送更加强有力的信号,而接收端则能够准确地接收到信号。

整个过程,就叫做波束成形技术。

波束成形技术的调节参数主要包括天线方向、天线幅度和天线相位。

天线方向的调节可以使信号覆盖范围更加集中,传输距离更远;天线幅度和天线相位的调节则可以调整信号的信噪比和相位延迟,从而进一步优化信号传输质量。

二、波束成形技术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1.多址分配技术无线网络是一个共享资源,信号受多个用户干扰的影响比有线网络更加严重。

传统的无线网络采用TDMA或CDMA等多址分配技术,将无线信道进行分时或者分频复用,但是在高频段等复杂信道环境下,这种技术是无法满足要求的。

波束成形技术可以减少多用户间的干扰,从而大大提高网络效率和信号质量。

2.信道分集技术多路路径信号计算和合成是无线通信中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

传统的单天线无法实现波束成形技术,但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可以实现这一点。

MIMO技术通过多个天线接收多路独立的信号,然后通过波束成形技术将它们合并为一路更强有力的信号,从而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容量和覆盖范围。

3.室内分布式天线技术室内分布式总线式天线系统(DAS)是在室内无线通信领域的新兴技术,由于其能够提供更加均匀的网络覆盖以及更优质的网络服务,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建筑、高层公寓等环境中。

波束成形技术可以进一步改善DAS技术中的网络覆盖和服务质量。

无线网络中基于波束成形的多用户接入技术研究

无线网络中基于波束成形的多用户接入技术研究

无线网络中基于波束成形的多用户接入技术研究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波束成形技术(Beamforming)也随之兴起,成为未来无线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空间频谱利用率与传输速率,满足多用户的需求。

同时,因为其具有可扩展性和适应性,其应用前景广阔。

本文就基于波束成形的多用户接入技术进行研究。

1. 基于波束成形的多用户接入技术简介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波束成形技术。

波束成形技术是指在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通过调制电子波束的方向和形状,使信号在一定的方向上得到增强而在其他方向上被削弱,从而实现信号增强,抑制干扰和提高传输速率的技术。

具体来说,在多种天线阵列的信号传输下,利用自适应算法空间滤波,将单一信号转变成一定方向上的多路信号,这些信号在不同空间方位和位置上分别传输给不同用户,实现了多用户接入技术。

2. 基于波束成形的多用户接入技术的优势在当前无线通讯中,由于需要高速宽带传输、大容量和多用户接入,因此需要一种高效的多用户接入技术。

基于波束成形的多用户接入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包括:(1)高速率和高容量:通过增强信号的方向性和利用空间分离的技术,可以实现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大的传输容量。

(2)降低干扰:通过抑制干扰和增强信号的方向性,可以减少信号与其他设备之间的干扰,实现更可靠的传输。

(3)灵活性和适应性:该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根据不同环境和设备的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4)节省能源:由于其较高的传输效率和可控制的发射方向,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消耗。

3. 基于波束成形的多用户接入技术的实践应用该技术在当前无线通信领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重要的应用是在5G网络中,能够实现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大的容量,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同时,在智能家居和工业生产等领域也可以发挥出更加灵活的作用,提高设备之间的互动性和可控性,提高设备的效率和稳定性。

当前的研究也着重于解决一些技术问题,例如如何提高多用户接入的效率、如何优化波束成形算法和如何满足不同场景和应用的需求,这些问题将成为未来基于波束成形多用户接入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的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 ( L ) ∀ ∃ #xx ( 0)
- 1
#dx ( 0 ) ∃ #dx ( L) 。 ( 8)
P= #xx ( L)
在信号通过以这些系数为其冲击响应的 N 个 FIR 滤波器后 , 在要求的频带范围内即可满足超增 益处理的要求。 最后 , 给出特定频率响应 FIR 滤波器的设计步 骤如下 : 步骤 1 在所要设计的滤波器的频段内抽取多 个频率, 最好使各频率均匀相同。根据这些频率上 的设计指标按式 ( 9 ) 得出伪滤波器的输出。给出自 适应滤波器的阶数及代价函数的初值。
0
引言
现的 , 主要是利用 FIR 滤波器实现各阵元的加权 , 其 本质是利用具有线性相位特性的滤波器的群时延去 补偿空间信号到达不同阵元之间的相对延时。 设 FIR 滤波器单位脉冲响应 h( n) 长度为 N , 其 传输函数为 :
H ( ej ) =
N- 1 n= 0
随着电子对抗技术的发展 , 电子侦察卫星的发 展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电子侦察装备的重点。由于卫 星侦察覆盖地域广, 将面临极其复杂的电磁环境, 信 号源密集、 复杂、 多变, 因此通信信号的分离不可避 免, 波束形成技术在形成主波束的同时能形成超低 旁瓣 , 能够对目标信号进行提取, 同时对干扰信号进 行抑制, 因此非常适用于电子侦察卫星发展的需要。 当前 , 对于窄带波束形成器的设计 , 已有很多较 为成熟的方法。然而在很多情况下 , 要求基阵能够 不失真地接收宽带信号, 因此要求波束形成器的波 束图具有与频率无关的特性。然而窄带波束形成只 使用一组固定的权系数, 这使得不同频率下的基阵 波束图不同, 若宽带信号位于波束主极大方向以外 , 则宽带信号的不同频率成分获得的增益将不同 , 这 将造成信号波形的畸变, 且信号的带宽越大, 畸变越 严重 , 所以必须研究宽带波束形成技术 , 使基阵可以 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保持基本一致的波束图。
3
算法仿真
对频域上完全重叠的 2 个信号进行分离。 2 个 信 号 中 , 一 个 信 号 调 制 样 式 是 FM, 载 频 是 2 150 MHz, 带宽是 350 MHz, 信噪 比 15 dB, 方位 角 0!, 俯仰角 90!; 另一个信号调制样式是 BPSK, 载频 同样是2 150 MHz, 带宽是 350 MHz, 信噪比 15 dB, 方 位角 70 !, 俯仰角 90 !, 下面是相应的原信号、 混合信 号、 分离信号的时域波形和频谱。 3. 1 信号 1 分离结果 由图 2 可以看出 , FM 信号在混迭了 BPSK 信号 之后 , 其时 域 波形 发 生了 畸 变, 其频 谱 中包 含 了 BPSK 信号的频谱分量, 在利用宽带波束形成技术对 其进行了宽带接收之后, FM 信号的时域波形得到了 恢复, 频谱中 BPSK 信号的频谱分量也得到 了有效 抑制。
M
d( n) =
i= 1
ai c i sin( 2!f i n + ∀i ) 。
- 1
( 9)
步骤 2 由 W= R P 式得出自适应滤波器的 解。 步骤 3 将设计出的滤波器的频率响应 ( 包括 幅频响应和相频响应) 与设计指标相比较 , 如果设计 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与设计指标相差较远 , 则需要 增加滤波器的阶数; 如果滤波器频率响应虽然在给 定的离散频率上满足设计指标, 但在离散点之间振 2009 年 无线电工程 第 39 卷 第 11 期 17
( )=
0
0-
,
( 4)
为起始相位。严格地说, 此时
d d
(
) 不具有线性
相位, 但以上 2 种情况都满足群时延是一个常数 , 即
= , ( 5)
1
理论依据
时域宽带波束形成器是通过 FIR 滤波器组来实 16 2009 Radio Engineering Vo1 39 No 11
所以也称这种情况为线性相位。
x ( n) =
M i= 1
ci sin( 2!f i n) 。
( 6)
伪滤波器的输出 , 也就是期望的自适应 FIR 滤 波器的输出为:
M
d( n) =
i= 1
ai c i sin( 2!f i n + ∀i ) 。
( 7)
式中 , ai 为在频率f i 处的幅度响应 ; ∀ i 为相位响应; ci 为在频率 f i 处的正的代价因子 ( 0< ci 1) 。 ci 越 大 , 在频率 f i 处就越接近于满足要求。自适应 FIR 滤波器采用 LMS 算法。当其收敛后 , 就得到一组稳 定的加权系 数 W, 则图 1 中 y = XT W, 这 里, X = [ X ( n) , X ( n - 1) , , X ( n - L ) ] T , L 为滤波器的阶 数。 首先确定自适应滤波器的阶数 L , 该自适应滤 波器具有 L 个自由度 , 而要在 M 个频率上满足设计 指标, 在每个频率上需要 2 个自由度( 幅度响应和相 位响应 ) 来满足它。因此, 当 L ! 2M 时可以使设计 的滤波器在 M 个频率上满足设计指标 , 而在多数情 况下, 各频率的设计指标不可能全面完善地满足 , 只 能得到近似满足各频率指标的最小均方解。 当自适应滤波器收敛于最小均方解时, 也就得 到了对设计指标的最小均方拟合, 参考维纳 - 霍夫 方程, 该滤波器的解为 :
收稿日期 : 2009 08 06
信号与信息处理
在传输单一频率信号时 , 多采用相位延迟的概 念。而在传输具有一定带宽的信号时, 则多采用群 延迟的概念。可以看出, 时域宽带波束形成器正是 通过设计具有特定群延迟 的 FIR 滤波器来 实现 的, 利用群延迟 去补偿空间信号到达不同阵元之 间的相对延时, 这样信号通过该 FIR 滤波器, 其不同 的频率分量就会获得不同的移相值 = ( 为常 数) , 这些移相值恰好补偿了不同频率分量各自的空 间相位差, 就实现了宽带信号的波束形成。其中 的 计算和目标信号的方向以及阵元的相对位置有关。 信号源的组成由式 ( 6) 表示为 :
a frequency invariant beam pattern. A method to design a finite impulse response ( FIR) filter with specific frequency response by use of adaptive method, and the use of this kind of filter in time domain broadband beamformer are deeply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is effective, and besides, the realization of band pass filter based on FPGA or DSP is a mature technology. So the broadband beamforming technology can be realized in eng ineering by designing a specific frequency response FIR filter. Key words broadband; beamforming; specific frequency response; FIR filter design
Study on Broadband Beamforming Technique
XIE Jing, CHEN Wei dong
Abstract ( The 54 th Research I nstitute o f CETC , Shijiazhuang Hebei 050081, China) In many cases, 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array could receive broadband signals without distortion. So the beamformer must have
图 1 FIR 滤波器的自适应实现
信号与信息处理
荡得 厉 害, 则 应减 少 滤波 器 的阶 数, 然 后重 复 步 骤 2。 步骤 4 如果需要在某些频率上设计出的滤波 器响应与设计指标满足得更加严格些, 则增加该频 率的代价函数, 重复步骤 2。 之后 , 其时域波形发生了畸变 , 其频谱中包含了 FM 信号的频谱分量, 在利用宽带波束形成技术对其进 行了宽带接收之后 , BPSK 信号的时域波形基本得到 了恢复, 频谱中 FM 信号的频谱分量也得到了有效 抑制。
信号与信息处理
宽带波束形成技术的研究

摘 要
静, 陈卫东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河北 石家庄 050081)
在 很 多情 况下 , 要 求 基阵 能 够不 失真 地 接收 宽 带信 号 , 因 此 要 求 波束 形 成 器 的 波束 图 具 有 与 频 率 无 关 的特 性。 深入 研 究了 利用 自 适应 方法 设 计具 有 特定 频率 响 应的 FIR 滤 波 器用 于 进 行 时域 宽 带 波 束形 成 的 应 用 , 给 出 了仿 真结 果 , 验 证了 算法 的 有效 性。 采 用 FPGA 或 DSP 实 现带 通 滤 波 器 是 一 项 成 熟的 技 术 , 所以 通 过 设 计 特 定 频 率 响应 的 FIR 滤 波器 来 实现 宽 带波 束形 成 技术 在工 程 上是 可实 现 的。 关键词 宽带 ; 波束形成 ; 特定频率响应 ; 滤波器设计 中图分类号 TN8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3106( 2009) 11- 0016- 03
#xx ( 0 ) W= R
- 1
2
特定频率响应 FIR 滤波器的设计
时域宽带波束形成器是通过 FIR 滤波器组来实 现的 , 主要是利用 FIR 滤波器 实现各阵元的加权。 其设计思想是: 如果要在某方向形成一个波束 , 对于 给定带宽的信号 , 选择其带宽内一定数量的频率点 来进行波束设计 , 得出在这些特定频点上的加权值。 得到每个阵元的幅度权与相位权 , 然后设计一组滤 波器, 使每个滤波器的幅频响应与相频响应分别在 这些频点上的各阵元的幅度加权和相位加权相同 , 或近似相同。也就是设计 FIR 滤波器用其幅频响应 和相频响应分别拟合各阵元的幅度权与相位权。所 计算的频点越多 , FIR 滤波器对加权值的拟 合效果 就越好, 但是这会使 FIR 滤波器在设计时带来不稳 定的因素。具体选择多少频点 , 主要和中频采样频 率和频率步进有关 , 频率步进一定时采样频率越大 频点数就越多, 采样频率一定时频率步进越小频点 数就越多, 频率步进过小会影响滤波器的线性相位 特性 , 所以频率步进不宜过小。 时域宽带波束形成器中的 FIR 滤波器可以采用 模型参考自适应方法进行设计, 如图 1 所示。图中 信号源由 M 个具有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组成 , 它既 是自适应 FIR 滤波器的输入 , 也是伪滤波器的输入 , 其频率是形成波束的各频点频率。伪滤波器描述了 满足束宽要求的设计指标, 即由波束形成得到的 M 个频点的幅度权和相位权得到的滤波器频率响应指 标。自适应滤波器采用 LMS 算法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