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新娘中的民俗元素分析
从“歌颂式”到“嬉闹式”: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喜剧电影的叙事转向

从“歌颂式”到“嬉闹式”: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喜剧电影的叙事转向作者:崔颖孙刚来源:《电影评介》2021年第12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电影创作中,少数民族电影以其独特的民族艺术特性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各少数民族地区中,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以其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成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重镇。
从家喻户晓的《五朵金花》《阿诗玛》到新时期的艺术探索之作《青春祭》《云南故事》再到21世纪风格各异的《花腰新娘》《碧罗雪山》《米花之味》等影片,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而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中,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喜剧电影无疑是其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类型。
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的《五朵金花》开创了我国电影“歌颂式”喜剧电影的先河,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情侣的奇遇》和21世纪初的《花腰新娘》则以“嬉闹式”喜剧电影的样貌试图探索出一种云南特色的少数民族题材喜剧电影叙事模式。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喜剧电影也因此实现了从“歌颂式”到“嬉闹式”的叙事转向。
一、《五朵金花》:歌颂式喜剧电影范式的确立喜剧电影是电影剧情片中最为常见的电影类型,是“以产生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
[1]喜剧电影与戏剧和文学中的喜剧渊源颇深。
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把喜剧分为爱情喜剧、讽刺喜剧、风俗喜剧和闹剧。
[2]我国戏剧理论家董健将喜剧归为两类:讽刺喜剧和幽默喜剧。
认为“众多类型的喜剧基本上不出这两大类的范畴。
例如,所谓闹剧即讽刺喜剧的低俗化与夸张化;所谓风俗喜剧也就是温和而文雅一些的讽刺喜剧”。
[3]总的来说,讽刺喜剧和幽默喜剧是传统喜剧的两大基本类型。
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喜剧电影也大致可以分为这两大类(如《劳工之爱情》属于幽默喜剧,《假凤虚凰》则是讽刺喜剧)。
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喜剧文艺工作者面前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选择适应新的时代与社会的喜剧观念。
毕竟,经典的喜剧观念以及从中国电影有史以来便形成的喜剧影片传统,都是以‘讽刺’作为喜剧的基本要义的。
少数民族影视的符号传播与发展研究——以《花腰新娘》为例

《戏剧之家》2019年第15期 总第315期185文化天地民族影视,在本文中主要指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视作品。
21世纪以来,民族影视逐渐兴起。
其兴起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第一,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
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早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为民族影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第二,影视摄影摄像技术的发展为民族影视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其创造了更好的传播条件和传播手段。
民族影视通过物质文化符号、精神文化符号等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并以影片的形式面向大众传播。
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在充满机遇的今天,民族影视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迎接机遇,且面对时代挑战更好地发挥民族影视的作用,更好地传播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和深思。
本文将通过21世纪以来较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影片《花腰新娘》分析其作品中文化符号元素的传播,并根据“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为民族影视提供一些发展策略。
一、少数民族影视中的符号传播民族影片《花腰新娘》以云南石屏县当地的花腰彝族独特的婚姻习俗为背景,用影视镜头语言把当地民族风俗文化搬上了银幕。
以婚俗“归家”的婚姻文化为基调,通过传统服饰文化、传统民居特色、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等符号进行烘托,将影片一步步推向高潮,为观众展现了一部鲜活的花腰彝族别样的习俗文化。
(一)少数民族影视的物质文化符号传播“物质文化符号”在本文特指《花腰新娘》影片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物质民俗文化,如服饰文化、民居文化等。
服饰上,《花腰新娘》通过剧中人物服装展示花腰彝族的服饰特色。
花腰彝的妇女服饰,主要由黑色长裤、肚兜、领褂、花腰带、手巾链、绣花鞋、帽子构成。
男士服饰则主要由黑色马褂、黑色长裤、绑腿构成,[1]展现男子的阳刚之气,塑造了男子简单爽朗的形象。
由于花腰彝崇尚黑色的缘故,其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调,红蓝绿绣花作为衬托配色。
民族文化的想象与再生产--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花腰新娘》与《寻

1 1 4
吉首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第3 5卷
为视觉文化传 播 的 主 力 , 按 照 视 觉 快 乐 原 则 生 产, 传播了数量巨 大 、 包 罗 万 象 的 形 象 产 品, 为大众提 供了日常生 活 中 最 丰 富 的 视 觉 快 感 体 验 。 这 种 强 调以视觉消费 体 验 为 主 导 的 文 化 诉 求 , 为《 花腰新 和《 寻 找 刘 三 姐》 的成功拍摄提供了坚实的基 娘》 础 。 在影片中 , 主创者将充分体现民族文化 特质的 试图为 观众提 自然和人文景观重新进行视觉编码 , 供一种始 终 伴 随 时 空 转 移 的 视 觉 畅 游 的 可 能 性 。 在自然景观的编码中 , 《 花腰新娘 》 中所呈现 的宁静 与宽容的青山 绿 水 、 高 远 与 柔 美 的 蓝 天 白 云、 碧波 荡漾的异龙湖 , 还有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 田间地 头, 流露出云南 石 屏 县 花 腰 彝 族 清 新 恬 阔 、 安详简 单的生活氛 围 。《 寻 找 刘 三 姐》 中更是通过主角刘 从广西 的北边 甜甜和韦文德旅行镜头的不断转移 , 到广西的南边 , 将桂林山水 、 阳朔大榕树 、 钦 州三娘 湾、 宜州下枧河 、 北部湾的海滩等清新秀丽的自然 风光带给观众 , 让观众享受到一种充满异域 风情的 视觉盛宴 , 从而获得一种视觉愉悦 。 “ 景观的形成 体 现 了 社 会 意 识 , 而社会意识也 ” 因此 , 我 们不难 会通过景观得以巩固和再生产 。 看出 , 自然景观的影像再现与当下流行的生 态观念 紧密结合在一起 , 使得电影影像与观众自我 的认同 观众的审美接 受是自 也密切关联起来 。 我们知道 , 观众正是在其欣赏活动 中建构 我认同的重要手段 , 了自己的认同 。 在 《 花腰新娘 》 和《 寻找刘三 姐 》 中, 自然风光不仅是影片表达主题的背景和 空间场 景 , 更为重要 的 是 , 经过自然生态观念这一环节的转 换, 影片使得自然景观与喧嚣和快节奏的都 市生活 相对立 , 道出了 现 代 都 市 文 明 的 缺 憾 , 是渴望返回 自然 , 逃出高度 人 为 的 视 觉 符 号 的 围 困 , 成为现代 人精神诉求的隐秘表达 。 或者从某种意 义上说 , 生 态观念的践行 是 现 代 人 自 我 确 证 身 份 认 同 的 重 要 方式 。 因此 , 在影片中观众看到的是少数民 族地区 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 。 换句话说 , 观众会欣 赏自然 景观已是自我认同建构的重要路径 。 在民俗景观的编码转换中 , 《 花腰新 娘 》 将花腰 彝族 “ 三年不落夫家 ” 的婚俗 、 “ 男尊女卑 ” 的 性别观 花腰服饰等民俗文化进行修辞编 码 。 导 演通过 念、 高度的选择性镜头 , 忽略了花腰彝族婚俗复 杂的民 俗意义 , 突出了花腰彝族婚俗的奇特性和独 一无二 性 。 花腰彝族存 有 的 性 别 观 念 在 影 片 中 被 重 新 编 码, 经女主角凤 美 的 形 象 表 达 , 生成了一种与风靡 野 蛮 女 友” 银 幕 形 象 的 修 辞 性 意 义 关 联。 影坛的 “ 在与阿龙的婚礼上 , 凤美看到一只蚊子飞到 公公的
《花腰新娘》观后感

《花腰新娘》观后感
《花腰新娘》是一部极具吸引力的影视作品,它展现了韩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交融。
影片通过描绘主人公在传统婚姻观念与现代社会自由选择之间的矛盾中挣扎的过程,深刻地反映了许多现代人在婚姻观念上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影片中的情节紧凑,剧情跌宕起伏,让观众不禁跟随主人公的思绪一起经历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演员们的表演也非常出色,尤其是主角们的情感表达令人动容。
片中的景观和服装设计也十分精美,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极具魅力的画面。
总的来说,《花腰新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不仅能带给观众观赏的乐趣,更能引发深思与反思。
通过这部影片,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韩国文化和婚姻观念,同时也能够反思自己对于婚姻和自由选择的看法。
浅析新平县嘎洒镇独特花腰傣

浅析新平县嘎洒镇独特花腰傣新平县嘎洒镇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镇,地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南部。
这里风光秀丽,民风淳朴,而最令人称奇的莫过于这里的独特花腰傣。
花腰傣是嘎洒镇的一支特殊的傣族,他们以绚丽的服饰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新平县嘎洒镇独特花腰傣的特色。
一、服饰独特,彰显傣族风情花腰傣的服饰是他们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之一。
妇女穿着富丽堂皇的盛装,往往一身绫罗绸缎,五彩缤纷,披饰如花,头插金银花簪,身系银锁马镫,腰佩银珠链子,手镯项链亦多以银饰为主,配以含苞待放的菊花香包,显得神采飞扬,赏心悦目。
花腰傣的服饰还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如服饰上的花纹和颜色都是当地特有的,彰显了傣族特有的风情和文化。
二、婚嫁习俗特殊,古老异域文化保存完整花腰傣的婚嫁习俗也是他们的独特特色之一。
傣族的婚姻自古以来一直保持着非常古老的风俗,尤其是花腰傣。
他们结婚的习俗非常独特,婚礼前的节日准备工作就很繁琐,需要用许多花草将新房装饰得繁花似锦。
蓉城、腊玫呢则代表了夫妻双方的情感,是婚姻的象征。
而在结婚仪式上,双方亲友相聚,欢天喜地,载歌载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
而在新房入宅的那一刻,更是需要有专门人员在家门口撒路,象征幸福,保佑新人有个顺顺利利的婚事。
这些婚嫁习俗无不展示出花腰傣古老异域文化的完整和深厚。
三、民间传说丰富,渗透到日常生活花腰傣的民间传说非常丰富,这些传说渗透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口传的古老传说非常丰富,有关生活、劳动、祭祀、文化习惯等各个方面,而这些传说也在花腰傣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们的歌舞、节庆、手工艺品等都离不开这些传说的影响。
这种丰富的民间传说不仅丰富了花腰傣的文化内涵,也为人们认识和了解花腰傣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四、手工艺品独具特色,传承千年历史文化花腰傣的手工艺品也是他们的独特特色之一。
他们的手工艺品丰富多彩,如银饰、菩提手链等。
其中以银饰品为最具代表性,花腰傣的银饰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出名,深受人们的喜爱。
电影《花腰新娘》真实幕后

电影《花腰新娘》真实幕后电影《花腰新娘》真实幕后2004年5月10日至7月5 日,在石屏县拍摄了国庆献礼重点影片《花腰新娘》。
该影片以哨冲花腰女子舞龙队为素材,反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习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及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
在上海、北京、昆明等地公映以来,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
我是一名在石屏县城工作的业余作者和摄影爱好者,从小就受家乡彝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彝族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业余时间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电影拍摄初期,石屏县文联的领导将我介绍给电影?9芨缬熬缱椋形叶缘缬芭纳愎ぷ鞫喔柚С趾桶镏8钡佳莺头吧杓剖Χ晕宜担ㄑ突槔袷歉糜捌钪匾囊怀∠罚M夷芴峁┯泄鼗ㄑ突槔穹矫娴淖柿弦怨┡纳悴慰肌N易魑幻妥逋糜捌ㄑ桶嵘弦唬源死葱妥逦幕蠡ㄑ偷闹龋馐俏颐敲蚊乱郧蟮南彩隆N伊⒓凑依唇改晡以诒戏⒈砉挠泄匾妥逦幕矫娴奈恼伦鞑慰迹垢闲戳恕妒烈妥寤ㄑ说幕樗住罚ㄔ?400个字)和50余张婚俗图片提交给剧组, 为花腰彝婚礼和新娘归家两场戏的拍摄提供了参考依据。
同时,向剧组建议,石厍屑懒疃扔幸荒暌淮蔚摹斑涓藓媒凇保钟惺暌淮巫盥≈氐囊约漓胪继谝鞘胶透栉璞硌菸鞯摹暗屡嗪媒凇薄OM谟捌心芄环从臣懒疃氖⒖觥A硗猓堪选把毯形琛薄ⅰ昂2饲弧焙汀盎ㄑ栉琛钡染哂惺恋胤矫褡逄厣哪谌荽┎褰ァT谘≡裢饩笆保吭谑领届欢嘧说淖匀环绻夂腿宋木肮鄣嘏纳恪M保一菇泄丶懒疃突ㄑ栉璺矫娴奈淖植牧虾屯计峁缱椤?br />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的诞生,除了主创班底和演员阵容以外,主题歌及插曲也是一个关键。
6月19日,红河州文联主席、影片编剧孟家宗和曾夺得中国“民歌王”桂冠的红河州歌舞团彝族青年歌手李怀秀,邀请我到石屏石峰宾馆,一同创作主题歌及插曲。
我们一边作歌词,一边翻译成彝语,一边试唱,用优美动听的石屏“海菜腔”和“花腰歌谣”演唱的形式,把电影故事情节用片头和片尾两首主题歌及三首插曲来概括。
9月24日,红河州文联主席孟家宗从北京带回电影《花腰新娘》的录相带,在石屏广播电视局进行观摩放映。
漫谈“花腰彝”

漫谈“花腰彝”
李朝旺
【期刊名称】《广播歌选》
【年(卷),期】2010(000)012
【摘要】花腰彝族是生活在我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北部高寒山区的龙武、哨冲镇一带的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现有3万多人。
花腰彝的称谓来源于他们所穿的服饰鲜艳夺目、腰系绣花腰带的着装打扮。
电影《花腰新娘》正是在石屏县哨冲镇拍摄的,片中花腰彝族悠扬动听的民歌、虎虎生风的女子舞龙、花团锦簇的民族服饰让人印象深刻。
【总页数】5页(P23-27)
【作者】李朝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
【相关文献】
1.花腰彝服饰审美观解读——回眸影片《花腰新娘》 [J], 庞小条
2.从《花腰新娘》看花腰彝的民俗 [J], 陈丽湘;李娜
3.花腰彝祭龙文化及其旅游开发——以云南石屏县花腰彝为例 [J], 刘颖洁;盛红
4.浅析花腰彝剪纸样式的文化内涵 [J], 李朦; 杜渐
5.云南S县花腰彝聚居地基础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J], 杨洁;李淘武;杨政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用电影展现和保存民俗事象的利弊

试论用电影展现和保存民俗事象的利弊[摘要]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兴起,一批展现和保存包括“非遗”在内的民俗事象的电影呈现在观众面前,并以独特的东方文化在国际上大放异彩。
从《花腰新娘》和《雪花秘扇》来看,用电影艺术将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民俗事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是应该受到鼓励的,这体现了电影创作者对保存民族文化的高度责任感。
值得商榷的地方在于对民俗事象的处理方法上,电影创作者也应该有端正的态度和立场。
[关键词] 电影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0.005一、用电影展现和保存民俗事象的趋势其实,中国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民俗有着不解之缘。
从1913年中国的第一部电影短片《难夫难妻》以潮州的买卖婚俗为题材,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大批以张艺谋、陈凯歌等为代表的导演所拍出的如《黄土地》、《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千里走单骑》、《霸王别姬》等电影纷纷以民俗事象为元素,直到今天仍然方兴未艾。
这些展现古老东方民俗文化的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在西方观众中大受欢迎。
有学者认为,这个趋势不是偶然的,而“是世界性的原始主义文化思潮的滥觞和发展”。
[1] 跨入新的世纪以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兴起,国家不但非常重视其保护工作,还提倡以新的思维和方式来进行保护。
在2005年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就特别提出了“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2]在这样的趋势下,结合“非遗”元素的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多,如展现京剧文化的《梅兰芳》、展现昆曲文化的新版《红楼梦》、展现舞龙文化的《花腰新娘》和展现哭嫁和女书文化的《雪花秘扇》等等。
下面,笔者就尝试以《花腰新娘》和《雪花秘扇》这两部电影为例,从电影叙事中抽取出几个民俗事象略加分析,探讨其处理手法及利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腰新娘中的民俗元素分
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花腰新娘》中的民俗元素分析
民俗是一种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并与人类相始终的古老文
化,它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实用与审美于一体,扩
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而影视是高科技的产物,
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声、光、电、化、自动控制等)手段将大众生活与
艺术审美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因而,民俗与影视的结合实乃出
于必然。一方面,民俗为影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天地。另一方面,影
视又展示并反映了民俗。中国电影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有意无意地吸收民俗
的养分,如1913年的《难夫难妻》,20世纪20-30年代的《春蚕》、《压
岁钱》,建国后到80年代初的《五朵金花》、《茶馆》。尤其自20世纪
80年代以来,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展示民俗风情的影片,如《青春祭》、
《红高粱》、《盗马贼》、《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章家瑞执导的《花
腰新娘》毫无例外也是一部展示民俗的影片。影片开始便交代其以云南少
数民族花腰彝为背景,“尼苏人,俗称花腰彝,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花
腰”是这一支系的他称,因妇女的服饰精美大方,色彩艳丽,而且腰间系有
精美的花腰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影片讲述了
一对花腰彝青年阿龙和凤美的爱情故事,其中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花腰彝民
俗。本文将从社会、物质和精神民俗三方面来展示并加以分析。
社会民俗,又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在影片中主要表现为花腰彝的
“不落夫家”婚俗。影片一开始便介绍:“花腰彝有一个世代风俗:男女成婚
后新娘不能与新郎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新郎的家,此风俗
称之为‘归家’”。接着,一场别开生面的花腰彝婚礼展现在眼前,婚礼的主持
者用彝语唱道:“择个良辰日/结成龙凤配/要守彝家道/三年不得归/待到归
家后/出入成双对/直至白头老/凤舞随龙飞。”此后,这一习俗便贯穿始
终。婚礼当天晚上,凤美喝醉了酒,从窗户爬进了阿龙的房间。第二天一
大早,阿龙的大嫂叫他该起床干活了,走进房间看到两个人在一张床上睡
着,惊叫了一声,手中端着的豆子也都撒在了地上。阿龙的大哥、阿爸、
阿妈听到响声,也赶紧跑上来。当看到这种情形后,阿妈说了句“真丢人”,
大哥赶紧将阿龙拖下床,嫂子和阿妈叫凤美起来,没想到凤美坐起来之后
又躺下了,阿爸生气地说“给我连人带床抬回娘家去”。当凤美被抬回去后,
她阿爹也说了句“真丢人”。人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凤美违背了“不落夫家”
的习俗。对于此情此景,小张妈说以前确实是这样的,现在年轻一辈已经
没了那么多的讲究,不到一年便“归家”了,有的干脆没有了“归家”风俗,老
人们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ii]凤美为了能天天见到阿龙,便不顾“归
家”习俗的限制,一心要参加龙队。影片中还展示了大嫂和小七妹对“归家”
的认识,大嫂对凤美说:“没归家的时候,我成天可快活了。舞龙一舞一个
通宵,都不知道累。”言下之意是女子归家后就不能舞龙了,整天被家务事
缠着,我们可看到大嫂那忙碌的身影,为公婆烧洗脚水,磨豆子,做
饭……,可以说没有了做姑娘时的快乐。小七妹三年到了没有归家,通过阿
玉的口,我们得知小七妹不归家的原因是“怕归了家就不自由了,也不能舞
龙了”。正是由于她们两人的影响,当阿龙要和凤美同房时,凤美做出了强
烈的反抗,大叫“我不要归家,我还要比赛,我要舞龙”。这就说明女子在不
落夫家期间是自由的,可以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比如舞龙。一旦归家则失
去了自由,更不用说舞龙了。影片中最后一幕是凤美、小七妹背着孩子在
田间劳作,她们虽然在舞龙大赛上获得金奖,但最后仍然归家了。可见,
习俗对人的控制性是多么强!
物质民俗在影片中具体体现为花腰彝的服饰、居住和饮食习俗三方
面。
前面已经指出“花腰”一词的来历是与花腰服饰有关。花腰服饰做工精
细,色彩艳丽。影片中当花腰姑娘穿着盛装出场时,她们如同那盛开的马
樱花,楚楚动人。凤美和黑山寨小伙子摔跤时,只穿着一个艳丽的肚兜。
这肚兜是花腰彝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肚兜是一个长约25公分,宽
约16公分的长方形绣品,它不能单独使用,需与盛装和生活装搭配穿戴在
妇女们的下腹部。为更好体现花腰彝肚兜的特点,设计师大胆采用了彝族
“三道红”围腰的款式并加以改进,再用彝族花腰妇女们亲手刺绣的崇拜图案
制作,以火焰图案为主,其他花卉图案为辅,使肚兜成为一个独立的可以
单独穿戴的整体,新设计的肚兜比传统的肚兜大2/3。这样,姑娘的胸部和
腹部就被遮住了,只露出双臂和后背,更好地展示了花腰姑娘的性感美。
此外,花腰带是女子送给心上人的定情物,一旦退回则表示退婚。影片中
出现了两次有关“花腰带”的场景,一次是小七妹的丈夫因撞了车要赔款,便
需要小七妹归家帮助打砖坯,如若不听他的,他就退了花腰带,阿玉叫道
“你敢退婚”;另一次是阿龙将花腰带扔给凤美,说要退婚。花腰带被退回是
件很严重的事情,凤美阿爹说“丢死人了,你不要脸,我还要这张老脸呢”。
阿龙不仅将花腰带退给了凤美,又开除了她。当阿聪对阿龙说“其实凤
美心里爱的一直是你”时,阿龙闷闷地喝着酒,终于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东
西是什么,醉酒后的他手持龙头在“土掌房”的屋顶上狂舞了一场惊心动魄的
舞龙。土掌房是一种夯土筑墙、墙上架梁的平顶土房。房顶很结实,可以
作为晒粮食和纳凉的地方。这种建筑一般是两层,一层居中为堂屋,堂屋
楼上为“正楼”,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因此,在任何时候,新房都不能被
安置在楼上,楼上只能由老人或者未婚子女居住。影片却将新房安置在了
二楼,违反了习俗规定,引起了当地很多老人的不满。所以,影片在展示
民俗文化时,应尊重并符合当地的文化传统。
米线是风靡云南全省,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小吃之一。影片中有三个
镜头是凤美在吃米线,每次都是狼吞虎咽地往嘴里塞。其中还有一个花腰
姑娘榨米线的镜头,她们一边榨,一边唱:“碧水缠青山,阿妹缠情郎,心
上的人儿呀此时在何方,阿妹榨米线,等哥来尝尝”。
精神民俗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在影片中具体表现为花腰彝的民间
信仰和民间歌舞。花腰彝是一个崇拜龙的民族,影片多有体现,如龙旗,
龙像,龙谱。阿龙还讲述了神龙的故事:“我们的瓜果为什么又大又甜,水
牛为什么累到老,庄稼为什么长得这么好,这都是神龙保佑的缘故。听我
爷爷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了一只身上带火的龙,它
飞到哪儿,哪儿就着大火,好像天上多了好几个太阳,雨不下了,海子也
干了,庄稼全都死了。村里的人就敲锣打鼓,带着祭祀的牛羊上了山,神
龙最终听到人们的祈求,飞来把火龙赶走了,大雨哗哗地下了,人们终于
得救了。”实际上,阿龙讲述的神龙便是花腰彝的先祖“阿竜”,相传他拯救
了深受妖魔鬼怪伤害的彝家人民,自己却不幸被害。于是人们通过每年的
一小祭(咪嘎好)和十二年的一大祭(德培好)来祭祀这位先祖,祈祷五
谷丰登,人畜平安。祭龙便要舞龙,花腰彝的舞龙队有多种形式,其中的
女子舞龙队格外引人注目,一条龙由12个姑娘来舞,表示12生肖。她们
舞起龙来好像龙在飞,龙在腾,好似一幅凤舞龙飞的美妙画卷!石屏县哨
冲乡的女子舞龙队还获得多项大奖,名扬海内外。
彝族有句谚语:“歌多多不过彝家,跳舞扭不过彝家,天上的星星能数
尽,彝家的歌舞数不完,要问彝家歌舞有多少请用海斗量一量。”这是彝族
民间歌舞丰富多彩的真实写照。影片的主题曲仿佛是一种“天籁之音”,听后
有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这是一首“海菜腔”民歌,它以异龙湖中一
种名为“海菜”的水生草本植物而得名,是由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
中发展衍变而来。片中的海菜腔采用了MTV式的风格拍摄,被赋予了一种
新形式。影片中有一场景是阿聪和凤美跳起了烟盒舞。烟盒舞是以手弹特
意美化制作的木质烟盒跳跃而得名,通过脚、手、身、腰、头各部巧妙运
用,以变化多端的动作、技巧、舞姿,直接模拟或抽象表现动物生活习
态,人在爬山、涉水、放牧、狩猎、从事农业劳动及述爱求偶时的行为和
意境。片中的烟盒舞,是经过舞蹈名家加工改造过的,使其更富有性感和
美感。值得注意的是,“海菜腔”和“烟盒舞”是石屏县彝族另一支系三道红的
传统歌舞,影片将它们展示在花腰彝身上,更好地推广和传播了石屏彝族
的传统文化。
正是这些异彩纷呈的花腰彝民俗,使影片达到了一种唯美的效果,从而
使我们久久不能忘怀那古老的婚俗、绚丽的服饰、别具特色的舞龙、悠
扬的海菜腔,性感的烟盒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