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西方语言教学流派发展

合集下载

英语教学主要流派

英语教学主要流派

教学法简史及其主要流派一、外语教学法简史作为英语教学工作者,了解外语教学的历史和现状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外语教学很有争论的问题其实都不是什么新问题,今天的争论只不过是我们对外语教学史中不同时期曾经提出过的问题做出反应而已。

因此,懂得外语教学法的历史将帮助我们了解在历史长河的不同阶段出现过的外语教学法,明白这些教学方法是在怎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又为什么和怎样为另一种教学法所代替。

了解外语教学法的历史,也能帮助我们加深对各种教学法流派的理解和认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外语教学的发展过程,进一步明确应如何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和建立我们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国情的外语教学法体系。

1、古代和中世纪西方的外语教学西方的外语教学有着20多个世纪漫长的历史。

在欧洲,拉丁语作为通用语延续了几个世纪之久,直到中世纪末,某些地方语言才慢慢地发展成为国家的语言。

远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青少年就学习希腊文,他们第二语言的学习是在家庭中,由希腊保姆、奴隶教授的。

这种希腊语的学习是在轻松、自在、无压力的气氛中进行的。

到了学龄期,他们已能流利地掌握希腊语。

在学校里,孩子们接受着双语的教育。

在中世纪的欧洲,拉丁语是当时文化教育、教会、甚至成为政府和商业的语言。

在各类学校中,拉丁语是一门必修课。

当时拉丁语和母语一样,是以一种教授“活语言”的方法进行教学的,即先学习听、说,然后学习读、写。

教学形式也不单一,既有口头辩论也有古文阅读。

在当时,人们对拉丁语法规则的学习也十分重视,它是中世纪大学文科研究的一门课程,人们认为拉丁语语法是掌握和用拉丁语交际的能力同样重要。

2、文艺复兴至18世纪西方的外语教学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拉丁语在欧洲的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它由一种教学语言慢慢发展成为学校中开设的一门课程。

拉丁语的地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自欧洲大陆政治形势的变化和语言发展的形势。

当时欧洲大陆的其他语言如德语、英语和意大利语等取代了拉丁语而成为当时口头和书面交际的工具。

西方主要语言学流派(DOC)

西方主要语言学流派(DOC)

西方主要语言学流派(DOC)西方语言学主要流派发布时间: 2006-1-16 18:14:31 被阅览数: 2018 次来源:本站原创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西方语言学主要流派1、历史比较语言学2、结构主义语言学3、生成语言学一、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历史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比较语言学起源于18和19世纪的欧洲,研究重点是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语音系统。

1786年英国学者W·琼斯在对梵语做了深入的研究之后指出,梵语同拉丁语和希腊语之间存在着非常有系统的对应关系。

例如就词首辅音而言,“三”在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中都是t,“父亲”都是p。

这种系统的对应现象非常普遍,绝不可能归结为偶然因素。

琼斯同时认为,要解释这种现象,只有认为它们共同源自现在也许已经消亡了的某种语言。

接着,丹麦学者R.K.拉斯克、德国学者F.博普、J.格林等人在更多的语言中发现了类似的对应现象,并且根据这些系统的对应关系,推测了它们的共同起源──原始印欧语的表现形式,同时把原始印欧语同后来语言之间的关系用简洁明确的定律形式表现了出来。

在拉斯克、博普、格林等人相继对印欧语系作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一批学者把当时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正式为历史比较语言学提出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这批学者称为新语法学派。

他们提出的最重要的原则是“语音规律无例外论”。

根据这条原则,语音变化完全受特定的语音环境的支配。

一旦发生了某个语音变化,那么,同一语言地区中处于该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全都发生变化,不应该有例外现象出现。

语言学界最初对他们提出的这条原则普遍持怀疑态度,因为以前发现的定律确有很多例外现象无法解释。

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早些时候所说的例外现象,其实也受着其他语音规律的支配,只是这些规律以前没有发现而已。

英语教学法-第三章,外语教学法的演变和外语教学法流派

英语教学法-第三章,外语教学法的演变和外语教学法流派

8
二、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翻译法只注重书面语的阅读理解,显然已经
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 对外语教学提出了两项基本要求: 1、外语应当大普及 2、外语教学中,口语应成为教学的主要目 的。 直接法便应运而生 解决外语教学教什么(what to teach)的问题
9
二、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 纪四十年代
23


五点听说法原则



Moulton在《欧美语言学动向》(Trends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Linguistics ) 1. Language is speech, not writing. 2. A language is a set of habits. 3. Teach the language, not about the language. 4. A language is what its native speakers say, not what someone thinks they ought to say. 5. Languages are different.
34
③18、19世纪的语言学家认为书面语是语 言的精华,并把它看成是不变的经典。 因此,语言学习就应该学习经典的书面语。 这一认识为语法翻译法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内 容确定了相应的范畴。
35
3、教学过程:



1)阅读 2)译述大意 3)讲解语言材料 4)切合原意的翻译 5)背诵
31
1、时代背景
中世纪 拉丁语是欧洲文化教育、著书立说的国际 语言,及教会和官方的语言。 目的:阅读用拉丁语写的书籍,以便吸收 古代文化。 十八、十九世纪,法语和英语兴起 学校开设英、法语课 找不到新的教学方法,沿用翻译法

第四讲教学法流派

第四讲教学法流派

缺点:
A.把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 言混为一谈 是不对的
B.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忽视其积极意义,有时反而 影响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
C.过分强调模仿、重复,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适当 给出规则的学习方式
D.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现在您浏览到是十七页,共四十六页。
➢听说法
又名陆军法、口语法、结构法。与直接法有着内 在的继承关系。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视听条件下(有幻灯、电 影、录音机等的支持),利用视听设备进行的。
现在您浏览到是二十七页,共四十六页。
Hale Waihona Puke 评价优点A. 教学方法活泼,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B.重视在情景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C.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安排词汇和语法项目,并充分予以操练
缺点
A.过分强调口语领先,忽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B.过分强调整体感知,忽视了对语言结构的分解和单项训练 C.重视语言形式的模仿,忽视意义解释,实际运用不够
第四讲教学法流派
现在您浏览到是一页,共四十六页。
“教学法”在汉语使用中的多种含义 ⑴ 指整个学科理论和实践,成为学科的名称,如“外
语教学法”。 ⑵ 指某一教学法流派,如“听说法”、“交际法”。 ⑶ 指教学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如“归纳法”、“句型
替换法”。 ⑷ 指教学的技巧,如“板书法”、“演示法”。
力的教学法,也是第二语言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18世纪末、 19世纪初,德国语言学家奥仑多夫(H.Ollendorff)等对语法翻 译法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与阐述,使之成为一种科学的第二 语言教学法体系。
6 现在您浏览到是六页,共四十六页。
理论基础
语言学基础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心理学基础是18 世纪德国的官能心理学。

语言教学主要流派

语言教学主要流派

语言教学的流派直接法Direct Method名称: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西欧法国德国提出者:菲埃拖 (V . W . Vietor) 德国代表人物:贝力子(M . Berlitz)德国古安(F . Gouin)法国典型教材:《基础英语》艾克斯利(C . E . Eckersley)定义:就是一种旨在单词和短语同事物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意义重新还原为形象具体的现实。

相关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1. 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词汇不存在完全等值关系(uncle)2.语音学3.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心理学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特点:1 目的语与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斥母语,排除翻译。

2 不先学习语法规则,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3 以口语教学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

4 句本位原则5 教授当代通用语言局限:1 过分强调了幼儿学习母语的规律,而对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认识不足,对课堂教学的现实考虑不够;2 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3 偏重经验,对人的主动学习强调不够;忽视对语法规则的掌握。

4 对教师的言语技能要求过高。

训练方法:1.实物法2.动作启发法(表演法)3.情景再现4.重复法(模仿、重复、领会)5.词语拓展法体现了以下基本教学原则:掌握目的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目的语交际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加强目的与学习环境,加大目的语输入,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原则课堂教学严格控制使用母语或媒介语原则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加强重现原则加强直观性原则影响1.它的出现打破了语法翻译法独霸天下的局面,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2.丰富了人们对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对以后的听说法、视听法、自觉实践法乃至功能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开经验派教学法的先河。

自觉实践法自觉实践法,有时也叫“自觉积极法” 自觉”就是以语言理论知识为指导,以理解为前提,从自觉到直觉。

西方语言学史讲稿

西方语言学史讲稿

二、西方语言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 对象 1、语言研究一般情况和方法论原则发展的 历史 2、历史比较语言学和各语系语言学研究的 历史 3、普通语言学的历史及其主要流派
• 任务 了解发展的过程,弄清其得失,指明今后 发展的方向
三、西方语言学史的讲解方式
• 语言学史的对象既涉及到各国语言研究发展的历史,又涉 及到一般语言研究发展的历史;既涉及到语言学建立和发 展的过程,又涉及到各学派的观点和方法论原则问题。讲 解和介绍的方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构词法原则 我国古代对于语文只知有字的概念,而不知有词 的概念。虽然在很早的时候,中国语文学家就已分出 了实字、虚字、助字和连绵字等等,但是这些字和词 的关系怎样,它们是怎样组成的和各有什么用途并没 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在古代希腊和罗马,我们在下面 将可以看到,他们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并不知道词根是 什么。在他们看来,词只是模模糊糊的漆黑一团,分 不出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古印度人在二千多年前就 已经知道把各个词分成词根、后缀、词尾几部分,并 从其中分出原始词根和派生词根等等。这后来对阿拉 伯和西欧各国都曾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在柏拉图的观点的基础上, 发展了他自己的思想。他有关语言的学说,也要从散见 于他的一些修辞学和逻辑学的著作中去搜寻,在这些论 述中,语言问题也只是附带提及,或夹杂在其他问题的 讨论中,所以是不系统的或模糊的且存在争议,但还是 可以看出,他的学说进一步发展了柏拉图取得的研究成 果。亚里士多德除了接受柏拉图对句子的语法区分以外, 又增加了第三类句法成分(syndesmoi),这类成分包括后 来划分出来的连词、冠词和代词。另外,亚里士多德还 给词下了正式的定义:词是句子的组成部分,本身具有 意义,但不能进一步分为有意义的单位。

简述西方外语教学法发展史

简述西方外语教学法发展史

简述西方外语教学法发展史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意识到了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投入大量资源推广外语学习。

在这一时期,美国提出了新的外语教学理念,即以自然语言的语法和结构为基础的文
法翻译法。

这种方法的重点在于教授语言的结构和规则,强调翻译和语法分析的训练。

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语言教育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基于认知、社会文化和情
感因素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注重学习者的认知和社会文化背景对学习的影响,强调知识
和文化的交流,希望达到更深层次的语言学习效果。

除了以上几种主流的外语教学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教学方法出现。

例如,20世纪60
年代,俄罗斯语言学家Asher提出了一种基于思维认知的方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TPR),这种方法强调以情境为基础,通过肢体动作和语言结合来学习语言;还有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CLT)等。

总的来说,西方外语教学法不断演变,从单一的语言学习转向了实用应用、交际交流、认知、文化和情感因素。

相信在未来的外语教学中,这些方法将不断被借鉴和发扬光大。

西方语言学流派

西方语言学流派
朱晓农
15
背景知识介绍 (一)作者:
朱晓农,男,浙江乌镇人,1952年生于上海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文学院语言学系博士,主修实验语音学。 先后在香港理工大学、澳洲国立大学工作。现在香港科技大 学任教。
是中国语言学界少有的能从科学哲学角度观察语言研究的学者
(二)特点:
《虚实谈:现代语言学的工作旨趣》 发表于1987年《文字与文化》丛书上。 大多谈他自己在语言学方面的一些观点。 文中举了很多例子。
大多例子都可以通过进一步分析来澄清。
16
一、开篇 二、科学与社会 三、语言学中的虚和实 四、事件事理和物相物理 五、材料和理论
六、材料的收集和材料的安排
七、发现的模式 八、科学的时尚和范式 七 九、天经地义和天诛地灭 十、结语 九 十
24
五、材料和理论
事实上,对于事件的研究都不免会碰到两个问题,一是材 料庞杂如何处理,一是材料的可靠性如何。
有一种观点认为:材料摆多了,道理自然出来了,理论是 蕴涵在材料里的。但书中指出材料再多,也不能保证讲清楚道 理,甚至不能保证道理已经看清楚。 同时,作者又指出材料本身是死的,无所谓“意义”。它的
意义是思想赋予它的。有时候,材料再多也没用。材料的详略多 寡并没有决定性意义(材料的非决定性)。关键在于你想说明什 么,在于他们能否进入某个已有的认识系统,或利用他们来构建 新的认识系统。
25
材料多少是相对而言的。只要有目的、有理论地开始收
集材料,也就开始了科学工作。反之就不是。当研究对象是像 语言那样的无穷集合又是一个随时变动的活东西时,材料收集 到什么程度才算够了,根本无法回答。“共时描写”只是一种 相对的、近似的说法。 总之,材料工作是重要的,但它不能超然进行,它受到各种 情况的限制。首先是理论制约,更一般地说受到背景知识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西方第二语言教学流派
流派发展史
介绍《西方语言教学发展概略》(世界汉语教学1994.3)
孙德坤
一、语言教学史是如何更有效地教会一门语言的探索史。

二、影响语言教学发展的因素:
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的认识。

(口语能力还是书面语能力?语言知识能力还是交际能
力?交际能力包括什么?)
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对语言学习规律的认识。

三、语言教学的三次高潮
A.革新运动(现代语言进入课堂)
B.二战后的应用语言学诞生
C.70年代后的二语习得研究(SLA)
四、教学发展史
1.1880年以前的外语教学
拉丁语语法发展智力———语法翻译法(适用于文学方面的训练)2.1880—一战
抨击语法翻译法的原因:
口语需求增加
语音学的发展国际音标的出现
教学质量不高
3.一战至1940年
(1)直接法的产生
(2)阅读法的产生
重视阅读教学的原因
书面语技能容易获得,更有用
需要出发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词汇选择原则
词汇分布原则
(基础工作:词频统计)
(成果:常用词汇表)
(3)改进的直接法(Palmer)
对语言结构严格控制,分级处理(gradation)
用结构操练来强化所学结构
4.二战至1970年
(1)总特点:
军队法挑战传统教学模式(听说法)
外语教学需要增加
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科技手段等介入教学,形成应用语言学
(2)美国的语言教学特点
Fries 和Lado 的对比语言学观点(最有效的教材是对所学语言进行科学描
写,并将之与学习者母语进行平行对比的基础上所编写出来的材料)
描写——分级处理语言结构——对比分析,找出潜在的难点——有针对性练习
探讨教学法的实验性论证
(3)英国的语言教学特点
(4)听说法和视听法
5.70年代以后
(1)重点转移的原因(从如何教转移到学习者如何学)
教学法的幻灭;
Chomsky的“LAD”理论,先天的语言学习机制对成年人是否有用;
教育的哲学思考: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语言学习理论发展)
S.P.Corder 的假定:人们学习有一个内在的大纲,不受任何人的限制和影响。

1972,Larry Selinker 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
错误分析:由重视形态句法发展到重视话语
中介语研究的目的:不在于描写,而在于通过中介语揭示语言学习过程。

中介语研究的题目:语言的普遍性、母语迁移、语言输入、语言变体、学习环
境、教师教学策略、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态度、学习动机、
学习者的个性特点、认知风格、学习者的策略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研究
认知策略
记忆策略
补偿策略
元认知策略
情感策略
好的成功的学习策略是什么?
补充:
70年代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 )
1967 S.P.Corder 《学习者错误的重要意义》
二语习得者有自己的内在大纲(build-in syllabus)错误就是内在大纲的具体表现。

错误是一种证据。

Selinker 中介语(Interlanguage)概念
Dulay & Burt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克拉申Krashen 监控模式(Monitor Model)
Schumann(1978)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文化适应水平决定语言水平80年代以后多视角的研究
语言学理论视角普遍语法
社会语言学视角
认知语言学认知视角(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信息加工模式、竞争模式)不承认LAD
社会文化视角苏联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认知
对话理论
批评理论
以理论为导向的研究
对现有理论进行检验、补充和发展
a)课堂教学活动研究
规定性(教师应该怎么做)—描写性(考察课堂活动如何进行)
b)儿童语言学习教学
c)沉默法、社团学习法、暗示教学法
d)以培养交际能力为主的教学路子(重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
原因:
专用外语的急需
Firth 和Halliday 的功能主义思想:语境思想
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变体和风格(而非抽象的语言系统)
Dell Hymes 的交际能力:
指出交际能力包括两部分。

一是语法知识(linguistic competence), 二是语言的实际运用知识,如语言形式如何在具体情况下体现某些功能的规则。

在现实生活的交际中如何运用这些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知道对什么人、在怎样的场合下,什么时间、以如何的方式、讲什么或不讲什么。

交际语言因人而异;因时间、地点、场合、而不同。

Joan L.Austin 和 Joan R. Searle 的言语行为理论
“通俗地说,人要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只有语言能力或语法能力还不行,还要懂得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恰当地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

每个社会都有特定的交际准则,人在交际中要懂得和遵守这些不成文的准则。

这几个方面的能力的综合就是交际能力。

”程棠(2000)
交际的真实性。

“以言行事,言有所为。


语言功能就是指语言行为,也几只用语言进行交接时所要达到的目的。

人们用语言总有一定的目的,想传递一个信息,想请人或帮人做一件事情,感谢、道歉、跟他人订约,跟朋友告别,交际的目的往往是要完成一个任务,语言的运用因此有明显的功能性。

交际法
需要分析(语言需要|学习需要)
教学大纲(语言共核common core——意念功能项目)
e)语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f)语言教师培训
几个重要概念
一、教学法
1.吕必松对教学法的认识发展:
1984年吕必松的《漫谈语言教学法》(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
语言教学法是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有关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的理论、原则和方法问题,它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和阐明贯穿于语言教学全过程和贯穿于各个环节的客观规律。

1996年《对外汉语教学概论》77页
教学法是总称,它包括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等不同层次的具体内容……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性质。

教学原则要反映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是对教学理论和原则的具体运用…。

教学原则是指从宏观上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的总原则,包括怎样处理对全局有影响的各种关系,如师生、内容和方法、语言和文化、形式和意义、语言和技能、讲和练、目的语和媒介语的关系等。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理论和原则指导下,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处理语言要素和文化知识,训练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具体方法,包括编排教学内容顺序的方法,讲解语言点的方法,训练听说读写等言语技能的方法等。

教学技巧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技巧,只能由任课教师个人掌握,板书、教具、表情等的表演艺术。

2.Jack C Richards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 >
教学法的三个层面:教学路子、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
教学路子——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教学设计——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教学技巧和实践应用
3.Richards &Rodgers
Method technique
Approach Design Procedure
语言学理论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技巧
语言习得理论教学大纲
4.刘珣对教学法的解释(《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235页)
教学法有多种含义:
可以指整个学科理论实践,成为学科的名称,如外语教学法。

——教学论
也可以指某一个教学法流派,如:听说法等。

——教学法
还可以指教学中采用的具体的方法,如归纳法、句型替换法;——教学方法甚至指教学的技巧,如板书法,演示法。

——教学技巧1.二、教学法流派
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包括其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技巧、
教学手段、教师和学生的作用以及评估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法体系
2.四大流派
认知派:强调自觉掌握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认知法
经验派:强调习惯养成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视听法
人本派:强调情感因素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暗示法
功能派:强调交际运用交际法任务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