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发展

合集下载

传承非遗文化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创新与实践研究——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传承非遗文化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创新与实践研究——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传承非遗文化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创新与实践研究——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发布时间:2022-08-05T09:06:03.660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9卷6期作者: 1.曾剑 2.傅萍[导读]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曾剑2.傅萍1.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2.青州市文旅局,山东青州 262500摘要: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针对高职院校而言,非遗文化传承对于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更具有重要价值。

基于此,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总结了近年来传承非遗文化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经验,以期为同类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非遗文化;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文化是民族之根,是城市之魂。

高职院校是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场所[1]。

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州的潍坊工程职业学院高度重视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大力推进工匠精神、非遗文化进校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工作的指示要求,聚焦文旅主战场,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和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劳动精神为己任,开展非遗文化育人和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全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文化育人工作和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非遗文化:探赜城市的历史文脉为延续古城青州文脉,保护历史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地方特色非遗文化,学院借助百年书院的历史资源优势,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自觉担负起为国弘文、以文化人的使命,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逐步发展成为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重要阵地。

近年来,共引进古琴、花键、风筝、威风锣鼓、霸王花棍、挫琴等二十多个非遗项目进校园,建成非遗空间、鲁班工坊等非遗实训基地,打造了集教学、传习、保护、研发、展示于一体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传习平台,形成了“一专业、一非遗项目、一工坊、一社团”的工匠精神培育特色道路。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
少数 民族地 区高校参 与非 物质 文化遗产 传 承 的现 状


收 稿 日期 :2 1 -11 0 1l . 6
作者简介 : ̄
(93 ) 女 , 17 一 , 云南大理人 ,馆员 ,从事 图书馆学 、非物质文化遗 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BNIGI J U EH I—1 I J JGI WN Ur ll A A N N Y A—— — 8—
张 丽 萍
( 大理学院 图书馆 , 云南 大理 610 ) 703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不容 乐观。少数民族地 区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
遗产教 育传承 ,是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承 的需要 ,是高校 职能体现 的需要。加 强高校教 育传承 非物质 文化遗 产
的措施 包括 :培养教师队伍 ;开设相 关专业和课程 ;开发相 关教材 ;开展相 关研 究 ;加 强相 关资源库建设。 关键词 :少数 民族地 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等学校 ;传承 中图分类号 :G 6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7 -4 9 2 1 ) 10 8 -2 6250 ( 02 0 -0 1 0
2 1 第 1期 0 2年 ( 总第 9 期) r 7
边疆 经济与 文化

No 1R E C N M N U T R H O D RE O O Y A D C L U g
【 高教探索】
少数民 地区高 族 校教育 承非 文化遗产分 传 物质 析
边疆经济与文化
21 02年第 1期
T eB re cnmyA dC l r o1 0 2 h odrE oo n ut eN . ,2 1 u
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现代职 能体 现 的需 要 。 三、少数民族地 区高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 产 的措施 第一 ,教师队伍 的培养。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要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 , 首先得拥有一批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且具有较深造诣的师资 队伍。 师资队伍 的建设 ,一方面可挑选一批专业 条件适 合 ,热 爱非物质 文化 遗产教 育教学 和研究 的高 校教 师进行专门培养 ,另一方面,可通过外聘一些对本 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和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来协助教学。 第二 ,开设 与非物 质文 化遗 产相 关 的专业 和课 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和本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 ,选择 一些优 秀的、具有典 型性 与代表 l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教育传承 的教育 教学 生 内容 ,开设一些 与非 物质 文化遗 产相 关 的专业 和课 程。比 如, 具有艺术专业的高校可开设与当地艺术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 具有体育专业的高校则 可开设与 当地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 的 课程 ;具 有法律专业的高校可开设一些与非 物质文 化遗产相关 的法律课程等等。高校非物质文化教育教学可采取专 业实验课和公共选修课相结合 的形式。专业 实验课 的 教学任务是为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培 养专 门技 ̄A/和管理人才 ,而选 修课 的教学任务则  ̄ 3 -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教育 ,增强学 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 。 第三 ,开发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教育 的相 关 教 材 。 教材开发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少数 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传 承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的重要保 障 。少数 民族地 区非 物 质文化遗产数量丰富,各具特色 , 地方高校不可能 尽数 引入 学校教育传 承 ,应 根据学校 教学特 色 ,以 及 非物 质文化遗产级 别 、特 色 、传 承与保 护的 急需 程 度等 因素 ,从 中选 取 一些 优 秀的 、具有典 型 性与 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教育传承 ,并组织专 门研 究人 员和专家学 者对所 选取 的非物质 文化 遗产 进 行资 料的全 面搜集 、整 理和研究 ,最终 编写 出非 物质文 化遗产教育 教学所 需 的特 色教材 。 第 四,在 校园文化 活动 中融 入非物 质文化 遗产 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也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满族说部高职校园传承方式的探索

满族说部高职校园传承方式的探索

满族说部高职校园传承方式的探索摘要满族说部是满族民间口耳相传的民间艺术,将满族说部引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不但拓宽了满族说部的传播渠道,也有利于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结合的新途径。

关键词满族说部;高职;校园传承“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口耳相传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长篇说唱艺术,是满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在满族发展史上是很重要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满语称为”乌勒本”。

北方民族将它视为百科全书,是民族史、疆域史、民族关系史以及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研究的珍贵资料。

2004年4月,满族说部被国家文化部列为试点项目,从而使这一魅力无穷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崭露头角,见知于世。

十二五期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2009年,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率先将满族非物质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并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基地”。

其中,传承满族说部文化是”非遗活动基地”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

以传承和保护传统满族说部文化为重点,以创新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说部文化活动为载体,学院旅游系成立”满族说部协会”。

在协会成立两年多的时间里,不仅将说部传承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而且以新型教学模式为依托,对传统说部的传承方式做出了新的尝试。

一、传统满族说部与高职高专的教学课程相结合结合吉林电子信息职业学院院以”工作导向”为模式的教学方式,笔者初步尝试将满族说部引入课堂教学中去。

以《吉林导游》和《东北三省实用导游词精选》两门课程作为试验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吉林导游》课程中,第一章--吉林省历史发展概述,关于渤海族与渤海国政权的部分,和第六章--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关于敦化的部分,尝试性地将满族说部中《红罗女三打契丹》、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的英雄传奇故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通过人物传记的讲述与分析,使学生对于大祚荣这个历史人物和渤海国政权有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通过此项活动,也促进了学生对原来基本知识点的掌握。

论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仁寿县抬工号子的传承责任

论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仁寿县抬工号子的传承责任

论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仁寿县抬工号子的传承责任作者:周林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0年第07期[摘要] 仁寿县隶属四川省眉山市,地处四川盆地中南部的丘陵地带。

仁寿抬工号子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产生并形成的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传统艺术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抬工”正在快速地退出历史舞台,抬工号子也面临后继无人、濒临消失的危险。

“文化传承”作为高校的四大功能之一,对仁寿县抬工号子的传承,正是新时代赋予四川科技职业学院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抬工号子;传承[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7-0166-02一、仁寿县抬工号子的起源窥探四川仁寿自公元598年建县到现在,已有1420年历史,由于地处龙泉山脉的丘陵地带,交通发展非常受限。

当地的生产生活物料主要依靠人工搬运,长此以往,便逐渐有了“抬工”。

随着抬工的人数从两人逐渐发展到数人而形成抬工队伍,在搬运重物过程中,通过喊号子来统一行动,从而产生“抬工号子”。

经过多方考证,仁寿县抬工号子主要有汪洋抬工号子和虞丞抬工号子。

二、仁寿抬工号子的民间艺术性(一)内容形式1.工具主要有天平架(龙杠、大棒)、抬杠、榴子、榴彄、霸王索(大索)、肩子(肩包儿)、打杵(腰杈、杵杵儿)、汗胡子、汗帕子、草鞋等。

2.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与劳作,包括描写男女情爱、历史故事与传说、褒扬道德准则、红白事等。

(二)民间音乐性唱词字数大致统一,多为七言,偶有五言,个别句子有字数变化。

都用仁寿方言唱,基本特点是前唱后合,多加“嗨”“哟”等衬字。

另一特点是同一首歌有两种唱法——“恰腔”和“闪腔”。

1.内容宽泛,数量众多仁寿传统抬工号子涉及历史故事、戏剧人物、道德标准、情爱故事等方面,新创号子涉及当代的生产生活、工农业、城镇建设及人物、大事件等方方面面。

仁寿抬工号子数量众多,仅汪洋抬工队就有280多首抬工号子。

加强“非遗”教育 创新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思路——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首届“非物质文化

加强“非遗”教育 创新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思路——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首届“非物质文化
在地 区的非物 质文化 遗产 资 源 , 结合 学校 的行 业 与 专 业特 色, 开展 主 题 丰 富 、 形式 多样 的 校 园文化 艺术 活动 , 建设 高职特 色校 园文化 , 培养 高素质技 能 型人 才。
关键 词 :高职 院校 ; 高职特 色; 园文化 建设 ; 物质 文化遗 产 ; 业技 能 校 非 职
中图 分类 号 :G 1 7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17 —9 0 2 1 ) 40 5 -4 6 2 15 ( 0 1 0 .0 40
特色 。经 过几 年 的基 础 建设 , 如今 的高 职 院 校 大 多 已步 人稳 步发 展 的阶段 。随着 国家 和地 方政府 对 文 化建 设 的重 视 , 文 化 强 国 ” 文 化 强 省 …‘ 化 强 “ “ 文 校” 的思 想 观 念 深 入 人 心 , 高 职 院校 积 极 行 动 起 各
高 职院校 应 紧密 围绕职业 技 术教育 的特 点和要
求, 积极 探索校 园文 化建 设 的新 思 路 、 方 法 , 新 建设 具有 高 职特色 的校 园文 化 。所谓 高职特 色 的校 园文 化, 就是 指职业 特 征 明显 , 业 道德 、 职 职业 素质 与 职 业 技能 并重 的校 园文 化 。然 而 , 由于 我 国 的高 职 教 育 起步 较晚 , 高职 院校 的 办 学 时 间较 短 , 因此 , 国 我 高职 院校 的校 园文 化建 设 仍 处 在 探 索 阶段 , 尚未 形
素质 技能 型人才 ” 。 我校管 理 系 文 秘 专 业 首 届 “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非 月” 传 活 动 正 是 在 国 家 加 强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宣
我 国 的 高 职 院 校 发 展 至 今 大 致 经 历 了三 个 阶

职业教育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以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为例

职业教育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以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为例

职业教育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以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为例杜运飞;林潇潇;陆盈【摘要】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silver filigree craft of Chengdu brought into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in 2008 was analyzed, including the aspects of curr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publicity and social services.Through literatures and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s realized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of silver filigree craft of Chengdu are worrysome.The main issues are monotonous form of apprenticeship, separation of design and manufacture, inheritor reducing, as well as originality in design not meeting the modern design ideas and aesthetic demand.Based on the situation above, 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dustry bring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s protection work into the teaching, which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and modern teaching ultimately.%介绍了现代职业教育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创新的一些实践探索,主要以2008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传承与创新、宣传推广与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图书文献资料收集和走访调研,了解了成都银花丝工艺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师徒传承形式单一,设计与制作分离,传承人少,设计创意不能满足现代设计理念与审美需求.基于以上现状,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纳入教学当中,并且最终实现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化教学的有机结合.【期刊名称】《宝石和宝石学杂志》【年(卷),期】2016(018)005【总页数】6页(P78-83)【关键词】花丝工艺;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成都【作者】杜运飞;林潇潇;陆盈【作者单位】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博学院,四川成都 610213;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博学院,四川成都 610213;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3花丝工艺是中国一古老而传统的金属工艺,在金属加工工艺领域属于细金工艺。

非遗传承活动教学实践(3篇)

非遗传承活动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近年来,非遗传承与保护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本文以非遗传承活动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将非遗融入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引言非遗传承是我国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关键环节。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遗面临着失传、衰退的风险。

为传承和弘扬非遗,教育部门积极开展非遗传承活动教学实践,将非遗融入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

本文以某学校非遗传承活动教学实践为例,分析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非遗传承活动教学实践的实施过程1.选择非遗项目学校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的兴趣,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进行传承。

例如,选取剪纸、书法、京剧、刺绣等。

2.组建师资队伍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教师组成师资队伍,负责非遗传承活动的教学与实践。

3.课程设置与教学(1)课程设置:学校将非遗项目融入校本课程,开设剪纸、书法、京剧、刺绣等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非遗技艺。

(2)教学方式:采用讲授、示范、实践、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如参观非遗展览、参与非遗技艺比赛、开展非遗传承讲座等,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

5.评价与反馈学校对非遗传承活动教学实践进行评价与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三、非遗传承活动教学实践取得的成果1.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非遗传承活动教学实践,学生了解了非遗文化的历史、内涵和价值,增强了文化自信,培养了民族自豪感。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非遗传承活动教学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综合素质。

3.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学校通过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加强与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发展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发展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发展研究
岳星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年(卷),期】2024(8)9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高职院校应自觉承担起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真正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

该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层面出发认真解析文化内涵价值与特征,挖掘其在高职教育中传承的重要性与传承意义,分析高职传承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归因;进而基于前者的论述探寻出具体的实施路径策略,以期不断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高职教育之中,增强高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坚定其文化自信,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总页数】6页(P151-155)
【作者】岳星
【作者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融合与传承分析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探究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融合与传
承分析4.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传承策略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传承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发展

社会的进步发展带来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
冲击,其本质面貌在新的环境中渐渐同化甚至异化,原有的生存环境
和土壤逐渐地消失。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
文化内涵,应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国家教育部、
国家民委、文化部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
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首次将民族文化传承在职业教育领域提升到
一个新的高度。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高职教育
扮演了重要角色。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在实践技能方面具有
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多的是一种技艺的传承,对学
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符合高职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1、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目前主要靠师徒传、家族传,由于非物质
文化遗产都是以手工艺为主,目前年轻人都不愿去学习,当前面临着
后继无人的困境。在高职教育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对工艺的传
承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不仅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技术能力和
就业渠道,还可以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断层现象并培养具有技术
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工艺在高职教学中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2
的路径设计
2.1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专业
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铜陵市铜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年)”提出建设“世界铜艺之都”的战略目标。铜陵铜
工艺铸造“传统失蜡法”工艺可以追溯到青铜器时代,已被国家列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2013年铜陵职院申
报招生铜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传统失蜡法)专业。由于专业特殊性改
变了原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师徒制小班教学。聘国家级二级美术
师张延明为该专业的指导老师,结合大师工作室系统地学习“传统失
蜡法”泥塑、翻模、浇铸等技能知识。
2.2建立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工作室化”教学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铸造工艺,需要通过对
项目的真实训练、反复操作才能掌握。“工作室化”的教学模式,可
以将项目案例带人课堂,教师通过把项目分解成各个任务单,让学生
参与到项目中来,了解工作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在学校内部成立大师工作室。“工作室化”教学载体就是在
学院内设置大师工作室。并聘请大师教学,为大师提供必备的创作空
间、展示空间。完全模仿企业工作室进行设计,让学生体验职业情境
化空间。工作室大师根据学院的教学计划,按时定期到工作室对学生
进行技术创新设计辅导。
(2)构建“工作室化”教学体系。以大师工作室的项目任务为
载体,项目的来源分为企业项目、设计大赛项目、大师工程项目等,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3
大师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按照职业要求、技术要求提出教学要求并
形成不同的任务单,学生根据职业要求,按照工艺设计制作流程完成
任务单,大师根据工艺流程对学生进行指导示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
理解掌握工艺技能。
(3)建立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项目。“工作室化”项目教学体
系的建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作室引进了具体的实训项目后,
根据工作过程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把一个项目分解成不同任务单
体。在课程教学上采用分解项目的手把手教学模式,从动物泥塑设计、
头像泥塑写生、半身像泥塑写生、铜工艺品设计等课程都设置具体的
项目实施。学生在老师的要求和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通过对不同工
作任务的完成,学生从而掌握必要的工艺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2.3优化专兼职教学团队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相关人才招聘条件的限制,很难引进具有非
物质文化遗产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工艺的专业教师。为解决师资
问题,学院聘请了铜陵红星铜艺有限公司技术骨干祝飞跃(泥塑岗
位)、张家林(制模岗位)、曹长忠(沾浆岗位)、盛益斌(修饰岗位)、
徐千红(着色岗位)担任课程改革建設指导工作。从而充实了学院专
业教师队伍,特别是弥补专业教师的不足。
3、总结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不仅仅是培养现代艺术设计类人才的摇篮,
更应是传播、继承、延续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基地。在传
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体系、教学体系,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4
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改造原有的课程教学和艺术设计手段,通
过“工作室化”项目教学,形成独具一格的教学模式,立足本地域的
文化元素,充分发掘利用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传承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