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脑出血 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护理

高血压性脑出血 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护理
高血压性脑出血 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护理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护理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血肿造成周围脑组织受压、缺血、坏死,同时伴以严重脑水肿,易由此发生急剧的颅内压增高与脑疝。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大多数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及时手术是挽救生命、减少后遗症的关键。现将我院2005年6月~2007年9月收治7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病死率较高,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术后并发症。该类患者为中老年人,术后由于生理及病理的特殊性,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①肺部感染出现呼吸功能障碍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最为常见及严重的并发症,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特点是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且多有反复感染难以控制。

②脑出血患者早期因血性脑脊液刺激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失调而产生中枢性高热,肺部感染也易引起发热,高热可使脑代谢增高,增加脑血流,脑缺氧加重,提高颅内压,导致脑疝发生。

③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应激性溃疡合并胃出血的发生率极高,常缺乏消化道前驱症状,易延误治疗而致死亡。

④中老年人组织细胞功能下降导致老年人对水和电解质的调节机能减退,易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常导致肾前性的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⑤中老年人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加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术中止血困难,易出现术后血肿,而且术后血肿往往较大,预后极差,是术后死亡的另一主要原因。⑥血糖增高和营养不良也必须加以重视。

三、护理体会

1.肺部感染

是术后最为常见及严重的并发症。脑出血患者术后多昏迷,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痰液粘稠积聚在气管内不易咳出,易引起肺内感染和窒息。肺部感染是术后最为常见及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并保持通畅在整个病程中极为重要,鼓励清醒患者咳嗽咳痰,定时翻身叩背,痰液粘稠者可用生理盐水20ml+糜蛋白酶4000U+氟美松5mg雾化吸入,1次/4~6h;或加用生理盐水20ml+沐舒坦30mg,静注,2次/d,使痰液稀释利于咳出。对长期昏迷患者行气管切开,定时吸痰并注意无菌操作,做痰培养选敏感的抗生素以达到防止肺部感染的目的。

2.发热

脑出血患者早期发热的主要原因多为血性脑脊液刺激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失调而产生的中枢热,应予以物理降温,在大血管位置放置冰袋,头戴冰帽,温水擦浴,铺置电冰毯,必要时可用冬眠疗法。

早期开始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轻脑缺血后脑组织形态等方面的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脑血管痉挛和脑水肿都有好的疗效,且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一般使肛门温度保持在33~35℃为宜,持续5~10d。在降温过程中要警惕体温骤降、寒战反应、冻伤。老年、幼儿、血压下降者不宜用冬眠药物。

3.上消化道出血

应激性作用使胃肠道功能明显减退,导致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多发生于术后3~14d,常缺乏消化道前驱症状,故术后治疗应从静脉给药。如出现持续性呃逆、腹胀、血压突然下降、呕吐或胃内抽出咖啡色液体,并有柏油样便,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在护理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估计出血量的多少及是否为活动性出血并行胃肠减压,禁饮食。可遵医嘱用冰生理盐水200 ml+去甲肾上腺素8mg或云南白药0.5g、凝血酶1000U从胃管内注入,夹管2h后开放引流。此方法可较好地控制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大时,应积极补液、输血、抗休克治疗,确保输液通畅,保证患者24h入量,记录24h出入量,连续测定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是一个监测和指导补充血容量的极好指标。

4.肾功能衰竭

对肾功不全的患者,应注意不用对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同时慎用或少用甘露醇。如发现少尿、无尿、尿比重升高等情况,立即向医生汇报,做必要的处理。

5.术后再出血

密切监测意识、瞳孔、血压、呼吸、脉搏的变化,严格控制术后高血压,将血压稳定在(17~18/12~13)kPa,防止过高造成再出血,过低导致脑血流不足。血压升高可用硝普钠50mg+生理盐水50ml泵入。如发现患者意识障碍加重、血压异常增高、瞳孔改变、减压窗压力增高等,应立即向医生汇报,同时做好再次手术准备,并迅速静脉给予20%甘露醇以降颅内压,立即复查CT,争取抢救时间。防止引起血压剧烈波动的因素:①绝对卧床休息,执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②做好心理护理,减少探视,防止情绪波动引起血压升高导致再出血。③保持大便通畅,防止排便用力过猛导致血压突然升高。

6.血糖升高、营养不良

术后因应激反应,血糖常偏高,如患者原伴有糖尿病,血糖则会明显升高,因此,术后2周内应注意随时检测血糖,必要时胰岛素40U+生理盐水40ml泵入,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脑出血术后患者往往要禁食72h。禁食期间应正确记录出入量,关注生化检查结果,予以胃肠外营养补充能量及电解质。3d后仍昏迷者应鼻饲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饮食以补充营养,少量多餐,1次量200ml,间隔2h,鼻饲后用温开水冲洗胃管,末端用纱布包好并夹牢。同时给予全身支持治疗,提高机体抵抗力。

总之,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急症,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护士在术后应细心护理,使患者早日康复。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健康教育

【摘要】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总伴随着患者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或吞咽等多种功能障碍,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存欲望。为减轻和消除术后的不良后果,提出了从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功能锻炼和运动指导、语言功能训练及预防各种并发症等五个方面加强术后恢复性治疗,对提高患者的康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术后;康复教育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多发病急、来势凶猛,是造成患者死亡和致残的常见疾病,而手术是抢救患者生命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手术后病程长,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或吞咽等多种功能障碍,恢复较慢,常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丧失劳动能力,不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及经济负担,更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我们在其住院期间特别是术后加强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住院时间,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1 心理护理 首先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探视,帮助其正确面对现实,解除悲观情绪,消除顾虑,鼓励患者进行主动锻炼,尽可能地让患者接受自己喜欢依赖的治疗方案,给患者营造一个关心、体贴、和睦的家庭护理氛围,家庭的稳定是患者心理健康首要条件,引导其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这样会使患者培养和树立治疗信心,并且能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有利于患者心理的康复。 2 饮食指导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处于高代谢和负氮平衡状态, 除静脉给予营养支持外,康复期的胃肠道营养支持更重要。因此,尽早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保证营养的供给,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暂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给予留置胃管,每天注入足够的水分和流质饮食,合理搭配膳食,防止便秘。 3 功能锻炼和运动指导 高血压脑出血后的半身不遂等后遗症,要通过功能锻炼及适当的运动,改善机体的循环和代谢,以促进病体的康复。要做到有计划、定时、定量加强瘫痪肢体的被动活动与主动锻炼,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肢体肌力0~1级,早期应采用有效的按摩和被动运动,由健侧至患侧,大关节至小关节3~5次/d,10~20min/次左右,以增强患者肢体的力量,同时拍打、按摩肌肉,促进肌力的恢复。患者病情稳定即可开始协助患者被动运动,肌力开始恢复时,帮助鼓励患者自主运动。功能锻炼按卧位-坐位-站位-步行,循序渐进,同时配合针灸、按摩等。并指导家属帮助按摩,坚持锻炼,瘫痪肢体的功能都可以有所恢复。 4 语言功能的训练 患者清醒后的早期应以口腔训练为主,练习发声和咽腭闭合训练。待患者适应后,以咽部训练为主,进行咽部冷刺激,吸吮与喉上抬训练,闭锁声门练习和声门上吞咽。对失语或语言不利的患者,每天上、下午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语言训练,逐步恢复语言功能。运动性失语:字-词-短句;感觉性失语:用手势、表情来表达用意;命名性失语:用物品反复教患者说出其名称。另外,可让患者跟着预先录制好的标准语进行逐字逐句的语言再训练,但要注意防止患者过度疲劳。 5 预防各种并发症 5.1 积极有效的排痰,保持呼吸通畅,预防肺部感染 首先,对意识不清,病情较重的患者,应采取每1~2h翻身1次,防止痰液坠积,同时配合叩背,以利于痰液排出;其次,要做好口腔护理,每日三餐后漱口,口腔护理2次/d,观察口腔黏膜有无异常,合理选择漱口水及控制口腔感染的药物。 5.2 保持患者皮肤完整,防止褥疮发生 首先,给患者及家属讲解定时翻身的重要性,并给予示范,检查及督促,每2~3h翻身1次,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其次,是保持床铺的清洁、平整、干燥。定时温水擦澡按摩,增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5.3 鼓励病人多饮水,以达到清洁尿路的目的 并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如发现尿液混浊、发热,是泌尿系感染的征兆,应及早治疗。

高血压性脑出血诊疗规范

高血压性脑出血 【病史采集】 1. 有高血压病史,中老年人多见,多在情绪激动或体力活动时突然起病。 2. 常以突然头痛为首发症状,继而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病情轻重不一,轻者与脑梗塞相似,重者全脑症状显著,其轻重取决于出血的原发部位、出血速度、出血量、血肿的扩延方向及波及范围,以及脑水肿、脑缺血等继发性病理改变的情况。 【体格检查】 1. 一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HBsAg、血脂、血糖、钾、钠、氯离子、BUN、CO CP、血液流变学、心电图等。 2 2. 神经系统检查 (1) 全脑症状 1) 大多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少数清醒,重则昏迷。 2) 生命体征:早期血压多有显著升高,轻症脉搏、呼吸无明显改变。重症呼吸深缓,呈鼾声呼吸。病情恶化时呈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中枢性高热。 3) 可有去大脑强直发作。 4) 瞳孔改变:形状不规则,双侧缩小,双侧大小不等或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提示脑干受损或脑疝形成。 5) 眼底:可见视网膜动脉硬化和视网膜出血,偶有视乳头水肿。 6) 脑—内脏综合征:如上消化道出血、心律不齐、肺水肿等。 7)脑膜刺激征阳性。 (2) 局灶症状 1) 基底节区(内囊)出血:最多见,分外侧型、内侧型和混合型。三偏症状明显,早期常有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优势大脑半球病变可有失语。重症者多属内侧型和混合型,起病急、昏迷深、频繁呕吐或有脑疝形成。 2) 脑叶出血:意识障碍较轻,可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或有抽搐发作,局灶症状因受损脑叶不同而异。 3) 桥脑出血:重型者昏迷深、瞳孔缩小、高热、呈去脑强直或四肢瘫;轻型者有出血侧面神经、外展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头和双眼转向瘫痪侧。 4) 小脑出血:多表现为突然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重症大量出血者很快昏迷或因枕大孔疝死亡。 5) 脑室出血:深昏迷、瞳孔缩小、中枢性高热和去大脑强直。 【辅助检查】 1. 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增高,多呈血性。如有CT检查,可不作腰穿,以免引起病情加重,甚至诱发脑疝形成。 2. CT检查:可见脑实质内出现高密度影,确定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扩展方向。 3. 脑血管造影:显示占位病变征象。有助于鉴别其它脑血管病所致的脑出血。 【诊断要点】 1.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作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 2. 对出血部位、出血速度、出血量、出血扩展方向、血肿波及范围以及脑水肿、脑缺血等继发性病理改变作出诊断或估计。 3. 与其它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相鉴别:如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淀粉样血管病、血液病、脑动脉炎、口服抗凝剂等所引起的脑出血。 【鉴别诊断】 1.昏迷病人 应与一氧化碳中毒、肝昏迷,尿毒症、低血糖等引起的意识障碍相鉴别。

浅谈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术后护理

浅谈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术后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脑出血患者的急救与术后护理体会。方法:对63例脑出血患者的急救与术后护理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3例中抢救成功57例,成功率达90.5%。结论:及时救治和积极的术后护理,脑出血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能有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护理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出血。而高血压脑出血则是由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或其他原因所致。它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其特点是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近年来我院神经外科开展了脑出血的微创手术,并加强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术后护理,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提高。现将我科自2009年7月~2010年6月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63例患者的术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选自我院神经外科从2009年7月一2010年6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3例,其中男41例,女22例,年龄39~81岁,平均60岁。活动中发病的病例39例,安静状态下发病11例,睡眠中发病有8例,情绪激动下发病有5例,所有病人均有高血压病病史,且均经CT证实为脑出血,出血量约20~60 ml,出血部位分别在基底节区22例,其中14例血肿破入脑室。脑室6例,脑干2例,小脑10例,额叶6例,其他部位3例。其中行开颅血肿清除术49例,穿刺吸除血肿术11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3例。

2 护理措施 2.1常规护理:术后收住ICU治疗,取头健侧卧位或者侧俯卧位,呼吸平稳者,常规给氧,准备好吸引器,有呕吐者将头偏向一侧,瘫痪侧在上方,随时吸出口腔内的分泌物及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以利痰液排出,术后患者卧床体位呈被动状态,体位护理不当就有可能导致系列并发症,如引起的颅内压增高,脑出血,心脏、呼吸骤停[1],血压平稳的患者应采用头高脚低位,抬高床头15~3O°,保持头部中立位,利于静脉回流,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各种颅内压升高的因素。做好口腔、皮肤护理。按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预防褥疮。留置导尿者应保持其通畅,按时进行膀胱冲洗和尿道口消毒,防止并发症发生。 2.2病情观察及护理 2.2.1意识的监测:术后意识状态的变化是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脑出血后的意识状况分级评估可以观察判定意识障碍的程度。瞳孔的观察对判断术后颅内再出血的发生和发展及定位有着重要意义。如术前散大的瞳孔术后缩小后又散大,说明是病情加重的表现,多为再次出血的可能。若能及时观察并做好记录.将为准确诊断,再次手术赢得时间,其疗效将显著提高。 2.2.2 生命体征的的监测:术后应每15-3Omin测量1次血压、脉搏、呼吸.待其平稳控制目标血压6h后,改为每1h测量1次。在观察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血压的变化.术后有效地控制血压是防止再出血的关键之一。术后血压维持在150/85

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常规

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常规 一、病因 有些诱因可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如:剧烈运动、情绪波动、咳嗽排便等,也可无明显诱因而在休息、睡眠等安静状态下发病。部分病人可有一定的先兆。起病突然,进展迅速,多数是剧烈头痛、呕吐,很快出现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缺失。出血量少者病人可清醒,但多数有意识障碍,轻者嗜睡,重者迅速昏迷。部分已癫痫发病或大小便失禁为首发症状。常有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优势半球出血可有失语。如病程进展快,发生脑疝,会出现肌张力增高,病理征阳性等相应表现。眼底可有视网膜出血或视盘水肿,瞳孔可不等大,双侧缩小或散大,呼吸深大,节律不规则,脉搏徐缓有力,血压升高,体温升高,部分病人可有急性消化道出血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按出血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特点。 二、临床表现 1、基底节出血是脑出血最常见部位,主要临床表现除了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一般障碍外,因内囊受压或破坏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即所谓的“三偏”征象。优势半球出血可有失语表现。 2、丘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15%。丘脑出血的源动脉为供应丘脑的穿动脉。当血肿较小且局限在丘脑本身时,可出现嗜睡及表情淡漠,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如病变累及脑干背

侧,可出现双眼向上凝视、瞳孔大小不等。累及内囊可有不同程度“三偏”,下丘脑出血可出现高热、昏迷、脉搏加快、血压升高级内环境紊乱等。 3、脑干出血脑桥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脑桥是较为重要的生命中枢,这种类型的出血病情相当危重,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突发剧烈头痛呕吐,可立即出现意识障碍,迅速深昏迷状态,针尖样瞳孔是桥脑出血的特征性改变。可出现四肢瘫痪,还可出现急性应激性溃疡,出现中枢性顽固高热和呼吸节律紊乱等,预后极差。 4、小脑出血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呕吐、枕部疼痛,眩晕及因共济失调而摔倒,查体可有颈项强直,眼球震颤及构音不清。出血量大,可致四脑室受压或出血破入四脑室导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可使颅内压迅速增高,导致枕骨大孔疝,严重者迅速死亡。 5、脑室出血主要临床表现为脑膜刺激症状和脑脊液循环受阻引发的颅内高压症状,以及出血部位脑组织损伤或受压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轻重与出血量关系密切。轻者可只有头痛呕吐,重者除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外,还有昏迷、抽搐、高热、瞳孔变化等表现。 三、护理评估 1.询问病人起病的情况。 2.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情况。

高血压性脑出血模拟案例

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 病例:患者,男,65岁,退休工人,因“发现神志不清2小时”急诊入院。2小时前家人发现·患者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卧于床上,身周见呕吐物。伴咖啡色物,无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查体:BP220/130mmHg,P56bpm,R19bpm,SPO2 89%,中度昏迷,瞳孔等大,0.3CM,对光反射消失,两肺呼吸音清,闻及喉鸣音。心率齐,未及病理杂音,巴氏症(+),头颅CT:左丘脑血肿,溃入脑室,脑干,两侧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多发陈旧脑梗。 模拟案例检查评分表 项目一 1.立即上前迎接 2.查生命体征,判断病情。 3.即时通知医生,医生即时到诊室。 4.开通绿色通道。 5.根据不同病情,添加检查要点。 用时1分钟,计时1分钟 病人到达急诊,分诊护士主动到大门口接诊。立即测生命体征诊断病情危重程度,对危重病人立即通知急诊科医生及护士。 (护士,急诊医生,实习医生到场) 分诊护士:心率58 bpm,R19bpm,血压BP220/130mmHg,。 (一般治疗) 用时2分钟,计时3分钟 医生:吸氧,心电监护,患者口角有呕吐物,清理口腔并吸痰。测血糖。 开通一路静脉通路NS100 iv gtt st!(立即开始心肺等基本查体) . 用时1分钟,计时4分钟 各护士按医嘱执行,并一护士通知患者家属挂号。挂号窗口拥挤,回急诊。 患者家属:窗口太拥挤,挂不上。 医生:开通绿色通道。 (医生继续查体中,实习医生填写绿色通道申请单,并开始填写急诊病历首页) 项目二 6.病史采集规范,体检准确 7.急诊病历书写符合要求。 8.在进一步检查前与病人或家属知情谈话。 9.留取标本规范,及时送达。 10.与相关科室联系 11.对病人进行治疗 病史采集用时3分钟,计时7分钟 护士:血糖5.6。BP220/130mmHg,P56bpm,R19bpm,SPO2 89% 医生:加大氧气流量到5L. 5%硫酸镁10ML im st! 医生:你们几点钟发现病人的,当时患者还有意识吗?有没有抽搐?身边的呕吐物的颜色?性质?有没有大小便失禁?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对比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对比 发表时间:2019-02-22T16:22:19.40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12期作者:魏秀玉[导读] 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实施“患选护”护理模式,效果确切。 黑龙江省第三医院 164092 【摘要】目的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模式,对比效果。方法随机自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患者资料库中选取5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入组,根据数字表法分组,均实施1周传统护理模式,26例观察组患者行“患选护”护理模式,26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护理模式。结果术后随访时间是6个月,观察组患者死亡率明显更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更优,对比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实施“患选护”护理模式,效果确切。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不同护理模式;效果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nursing modes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operation. Methods Fifty-two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operation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patient database of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6 to September 2017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digital table.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one-week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 26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patient-selected nursing" nursing mode, and 26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 Results The follow-up time was 6 months. The mortality rat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nd their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after the operation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t is effective to implement the "selective nursing" nursing mode. [Key words]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operation; different nursing mode; effect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临床上常见,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可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欲望起到抑制作用,降低患者训练积极性,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本组选取了52例患者且对比分析了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自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患者资料库中选取5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入组,均知情同意,观察组26例,年龄52至79岁,年龄中位数60.3岁,男女比例16:10;对照组26例,年龄51至78岁,年龄中位数60.5岁,男女比例15:11。入组时,对比2组患者临床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2组患者在术后第1周均实施传统护理模式,随机选取护士构建小组,人数固定,人员固定。术后第2周至第4周,分组进行护理,如下叙述。 26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护理模式:继续随机分派护士进行护理干预,出院后,每周给予患者实施电话随访或者门诊复查,给予患者实施院外康复相关性指导,监督患者认真执行。 观察组患者行“患选护”护理模式,由患者指定护士进行住院期间护理,出院后,指定护士每周给予患者实施电话随访或者门诊复查,给予患者实施院外康复相关性指导,监督患者认真执行。具体操作方法是:术后第2周小组成员在患者床旁待选,患者可综合评价每个护士,内容涉及护理技术、服务态度及责任心等,选择自己认可的护士进行护理服务,人数为2人,指定护士后,责任护士需要对患者实施全程住院康复护理干预,需要给予患者实施出院康复指导及随访处理。 1.3 效果评估[1] 术后随访6个月,统计患者生存情况并判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完全恢复日常生活则判定Ⅰ级;部分恢复日常生活、可独立进行家庭生活则判定Ⅱ级;需要他人帮助进行家庭生活且行走时需要扶拐则判定Ⅲ级;卧床不起但是存在清醒意识则判定Ⅳ级;植物人判定Ⅴ级。 1.4 统计学分析 对比分析数据时使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得出,术后随访时间是6个月,观察组患者死亡率3.84%(1/26)明显更低,对比对照组患者死亡率23.07%(6/26),差异明显,x2=4.1270,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更优,分别是:Ⅰ级6例、Ⅱ级15例、Ⅲ级3例、Ⅳ级及Ⅴ级2例,对照组患者Ⅰ级1例、Ⅱ级7例、Ⅲ级10例、Ⅳ级及Ⅴ级8例,x2=4.1270,5.0424,5.0256,4.4571,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复杂,需要给予患者实施对症治疗及针对性护理干预,临床研讨发现,和谐护患关系可促进患者护理质量明显提升,可获得理想护理效果。 相关性文献报道,护理工作对象是人,不仅需要关注患者身体状态,还需要关注患者心理健康,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通过开展整体护理来促使患者护理质量明显提升[2]。 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护理中,需要突出患者的社会人理念,尽力满足患者作为社会人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采取患者选择护士的模式,促使患者满足治疗需求及心理需求。 临床分析发现,开展整体健康护理模式可促使护患关系和谐,护理过程中,强调护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患选护”护理模式可促使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护理工作顺利开展,可明显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明显改善患者预后[3]。对于“患选护”护理模式来说,基础是患者给予护士护理水平及护士个人魅力肯定,信任护士,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在语言和思想上,护患均可以顺畅交流并可以有效疏导患者不良情绪,促使患者正视疾病并积极主动的坚持康复训练,進而明显增强患者康复效果。另外,利用“患选护”护理模式干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可促使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升,可促进患者最大限度恢复神经功能,临床认可度较高。

高血压性脑出血护理常规

高血压性脑出血护理常规 护理问题/关键点 1.颅内压增高 2.肢体瘫痪 3.语言障碍 4.脑神经损伤5.再出血6.呼吸道管理 7.气管切开护理 8.康复 9.其它并发症护理 10.教育需求 初始评估 1. 基础的生命体征、疼痛 2. 基础的神经系统体征: 意识(GCS)、瞳孔、运动、语言、脑 神经、感觉、反射 3. CT或MRI的结果,CBC、出凝血功能检验报告。 4. 过去史:高血压、高血脂、脑卒中、糖尿病、血液病等 5. 服药情况:有无服用降压药、抗凝药,所用药物的种类、用 法、时间等 6. 病程及此次发病的诱因:有无精神紧张、劳累、睡眠不足、情 绪激动、用力排便等 持续评估 1.生命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意识、瞳孔、肌力、肌张力、言语、感觉等 3.营养状况: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患者的进食情况 4.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有无焦虑、恐惧 5.家庭支持情况 6.病情及主要症状:主要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 6.1 壳核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壳核出血可出现偏瘫、偏身 感觉障碍、偏盲,病灶在主侧半球时有失语、偏侧忽视。大量出血可有意识改变、脑疝等表现。

6.2 丘脑出血时对侧轻偏瘫,深浅感觉同时障碍。可出现精神障碍,表 现为情感淡漠、视幻觉及情绪低落,还会有言语、智能方面的改 变。 6.3 脑桥出血:临床表现为突发头痛、呕吐、眩晕、复视、吞咽障碍、 一侧面部发麻、交叉性瘫痪或偏瘫、四肢瘫等症状。出血量大时,患者很快进入昏迷,出现双侧瞳孔呈针尖样、侧视麻痹、呼吸困 难、有去大脑强直发作、中枢性高热、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等临床表现,提示病情危急。 6.4 小脑出血:发病突然,眩晕和共济失调明显,可伴有频繁呕吐及枕 部疼痛。出血量不大时出现小脑症状,如病变侧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和吟诗样语言,无偏瘫。出血量增加时意识逐渐模糊或昏迷,呼吸不规则,最后枕骨大孔疝死亡。 6.5 脑叶出血:表现为头痛、呕吐等,癫痫发作较其它部位出血常见, 而昏迷较少见;根据累及的脑叶不同,出现局灶性定位症状。如额叶出血可有偏瘫、Broca失语(能理解、发音,但言语产生困难或不能)等;颞叶出血可有Wernicke失语(听力正常,但不能理解他人和自己的言语)、精神症状;枕叶出血则有视野缺损等。 6.6 脑室出血:出血量少时,表现为突发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一 般无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缺失症状,血性CSF。出血量大者,很快进入昏迷或昏迷逐渐加深,病理反射阳性,常出现下丘脑受损症状及体征,如上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大汗、呼吸不规则等,预后差,大多迅速死亡。 7.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PT、APTT、CSF 等。 8.特殊检查结果:头颅CT或CTA、MRI、MRA、DSA等。 9.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10.康复的介入及效果。 干预措施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减轻血肿造成的继发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 1. 体位与活动 根据病情决定活动方式。

血糖控制水平对高血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患者并发症的影响_0

血糖控制水平对高血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DOI:10.16658/https://www.360docs.net/doc/aa1439325.html,ki.1672-4062.2017.13.005 目的探讨血糖控制水平对高血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106例该院于2016年3月—2017年2月所收治的高血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患者,依血糖控制情况分为A组和B组,A组为血糖控制良好患者,B 组为血糖控制不良患者,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A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20.75%、3.77%,较B组的49.06%、18.87%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患者,加强血糖监测,严格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死亡率,有利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标签:血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血糖控制;并发症 Effect of Blood Glucose Control Level on Complications of Hypertensive Diabetes Mellitus and Cerebral Hemorrhage HU Ming-sen Department of Intensive Medicine,Center Hospital Of Rizhao,Rizhao,Shandong Province,276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lood glucose control on the complications of hypertension diabetes mellitu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106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complicated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treated in this hospital from March 2016 to Febr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according to blood glucose control,patients in group A with good blood glucose control and group B with poor blood glucose control,and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morbidity of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in group A were 20.75% and 3.77%,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B of 49.06% and 18.87% respectively,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diabetes mellitus complicated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strengthening the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and strictly controlling patients with blood glucose level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reduce patients’mortality,improve patients’prognosis,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Hypertensive diabetes mellitus complicated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Blood glucose control;Complications 高血壓和糖尿病两者间的发病存在密切联系,其病因、危害及影响均存在较

高血压脑出血案例

高血压脑出血案例 一、诊疗概要: 患者王某,男,54岁,因“突发头晕、左侧肢体无力约2小时”于2016年3月21日入住某县人民医院外一科。入院诊断:1、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自发性);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3、2型糖尿病。入院后予以营养脑细胞、止血、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于当晚23:05出现烦躁不安,给予冬眠灵及非那根镇静治疗。3月22日6:40患者出现呈深昏迷状态,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考虑为颅内出血量增加可能,立即给予降低颅内压,急诊复查CT提示“右侧基底节区出血明显增加并破入脑室”,遂拟急诊局麻下行双侧脑室锥颅术+血肿腔锥颅术以解除脑疝。患者于2016年3月22日7:43送入手术室后突然出现呼吸骤停,口唇发绀,立即给予对症处理。经过积极抢救后患者仍无自主呼吸,呈深昏迷状态,返回病房继续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止血、营养脑细胞、降低颅内压等对症处理。3月29日5:25心电监测显示室颤,立即予抢救,经抢救无效于6:05宣告临床死亡。死亡诊断:1、多器官功能衰竭。2、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并破入脑室。3、脑疝。4、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5、糖尿病‖型。 二、专家分析意见 依据医患双方提供的病历资料及陈述意见,并向双方提问后,经讨论认为:1、由于未行尸检,未能明确患者的病理死因,据现有病历资料分析,考虑患者系因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形成脑疝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可能性大。 2、医方于本次诊疗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过失:

(1)对患者病情的严重性评估不足及相关的处理存在欠缺。患者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明确,后续出现急性颅内出血继发脑疝的风险高,但医方未予充分重视,对患者病情的严重性评估不到位,影响后续的处理,在患者入院后医方仅予保守治疗措施,未根据患者神经系统专科检查的情况及时复查CT。另本例患者病情不稳定,有再次出血继发脑疝的风险可能需手术治疗,应予禁食,但医方予低糖、低脂、低盐饮食,对患者的处理欠到位。(2)病情观察不到位。根据死亡病例讨论记录记载,患者于2016年3月21日23:05已出现烦躁不安,于冬眠灵及非那根镇静治疗后,2016年3月22日1:00患者仍烦躁,再予地西泮镇静,相关病情及处理措施在病程记录均未见体现,亦未见医方予神经系统专科检查的记录,且在未仔细检查病人并对病情分析的情况下,采取镇静的措施亦有待商权,可能会影响对患者病情的后续观察。医方观察病情欠仔细,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直至3月22日6:40医方才发现患者呈深昏迷状态并予抢救处理,对患者预后可能存在不良影响。 (3)病历书写存在瑕疵。病程记录过于简单,未能及时反映患者病情变化。护理记录与患者实际情况不相符,如3月21日至22日护理记录中,患者呼吸频率一直为20次/分,与患者当时情况明显不符。且3月22日1:00左右医方查房时并未实施神经系统专科检查,但在护理记录中却记录有患者瞳孔大小及反射情况。 (4)告知存在不足。据病历及相关资料,未见记录显示医方充分告知患方病情的的严重性并就转诊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家属沟通。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原则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原则 (一)急性期。 脑出血急性期治疗原则是:防止继续出血;积极抗脑水肿;调整血压;防治并发症。 1.内科治疗: (1)一般治疗: ①安静卧床,床头抬高,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肺炎、褥疮。 ②对烦躁不安者或癫痫者,应用镇静、止痉和止痛药。 ③头部降温,用冰帽或冰水以降低脑部温度,降低颅内新陈代谢,有利于减轻脑水肿及颅内高压。 (2)调整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升高,是为保证脑组织供血的代偿性反应,血压会随颅内压下降而降低。一般不应使用降血压药物,尤其是强力降压剂。对严重高血压的处理应比脑梗塞积极。如果血压比平时过高,收缩压在200mmHg (26.6kpa)以上时,可适当用速尿等温和降压药。5%硫酸镁10ml,肌注。如清醒或鼻饲者可口服复方降压片1-2片,2-3次/d,血压维持在20.0~21.3/12.0~1 3.3kpa左右为宜。急性期血压骤降为病情严重,应适当给予升压药物以保证脑,供血量。对急性期过后持续的血压过高可系统应用降压药。 (3)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且有脑水肿,其中约有2/3发生颅内压增高,积极降低颅内压,阻断上述病理过程极为重要。可选用下列药物: ①脱水剂:20%甘露醇125-250ml于30分钟内静滴完毕,依照病情每6-8小时1次,7-15天为一疗程。甘油果糖一般250一500ml/次、1—2次/d。每50 0m1需滴注2—3h,250ml滴注1-1.5h。 ②利尿剂:速尿40~60mg溶于50%葡萄糖液20~40ml静注。 (4)注意热量补充和水、电解质及酸硷平衡。 (5)冬眠低温疗法:体表降温,有利于降低脑的新陈代谢,减少脑组织耗氧量,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对降低颅内压亦起一定作用。 (6)巴比妥治疗:大剂量戊巴比妥或硫喷妥钠可降低脑的代谢,减少氧耗及增加脑对缺氧的耐受力,降低颅内压。初次剂量为3~5mg/kg静脉滴注,给药期中应作血内药物浓度测定。有效血浓度为25~35mg/L。发现颅内压有回升时应即增补剂量,可按2~3mg/kg 计算。 (7)激素治疗:地塞米松5~10mg静脉或肌肉注射,日2~3次;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注射,日1~2次;强地松5~10mg口服,日1~3次,有助于消除脑水肿,缓解颅内压增高 (8)神经营养药物的应用这类药物有:三磷酸腺苷(ATP)、三磷酸胞苷(C TP)、细胞色素C、辅酶A、氯酯醒、胞二磷胆碱、多肽类脑蛋白水解物等。可按病情选用或合并应用。应用2周。

高血压脑出血试卷精选.

高血压脑出血护理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 (1)脑出血患者多数伴有高血压性微动脉瘤或动脉粥样化,因此在血压突然 A 的情况下,可导致血管破裂,造成脑实质内出血。 A、升高 B、降低 C、消失 D、不变 (2)高血压脑出血多见于 D 以上对高血压控制不甚满意的病人,根据其特征性,既往史和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可作出初步的临床诊断和加以辅助检查。 A、幼年 B、青年 C、中年 D、老年 (3)脑出血急性性期临床症状在数分钟到数小时达到高峰,病情变化较大,尤其是发病最初 C 天(为水肿高峰期),必须认真观察,为医生制定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A、1天 B、2天 C、3天 D、4天 (4)血压过高者可能会引起再出血,应给予降压处理;血压过低会引起 A 。 A、脑供血不足 B、贫血 C、低血糖 D、败血症 (5)脑出血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刺激部分 D 产生

代偿功能,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使机体功能早日康复。 A、大脑皮层 B、表皮细胞 C、神经 D、脑细胞 二、填空题 (1)高血压脑出血常发生在50-70岁,男性略多见,冬春急季发病较多,多有高血压病史,通常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大多数并前无预兆,少数可有头疼、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 (2)基底节出血约占脑出血的70%,壳核出血多见,由于出血累及内囊,并以内囊损害体征为突出表现,故又称内囊区出血。 (3)高血压脑出血多见于中年以上对高血压控制不甚满意的病人,根据其特征性,既往史和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可作出初步的临床诊断和加以辅助检查。 (4)特别注意血压情况,血压超过160/100 mmHg应及时通知医师,并询问是否给予降压处理,血压下降应注意补充液体入量,注意有无心脏合并症及消化道出血等。 三、简答题 简述以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如何观察病人的病情。答:①观察患者意识状态。注意意识的好转或加重情况,昏迷病人应观察深浅程度。

高血压性脑出血 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护理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护理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血肿造成周围脑组织受压、缺血、坏死,同时伴以严重脑水肿,易由此发生急剧的颅内压增高与脑疝。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大多数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及时手术是挽救生命、减少后遗症的关键。现将我院2005年6月~2007年9月收治7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病死率较高,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术后并发症。该类患者为中老年人,术后由于生理及病理的特殊性,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①肺部感染出现呼吸功能障碍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最为常见及严重的并发症,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特点是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且多有反复感染难以控制。 ②脑出血患者早期因血性脑脊液刺激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失调而产生中枢性高热,肺部感染也易引起发热,高热可使脑代谢增高,增加脑血流,脑缺氧加重,提高颅内压,导致脑疝发生。 ③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应激性溃疡合并胃出血的发生率极高,常缺乏消化道前驱症状,易延误治疗而致死亡。 ④中老年人组织细胞功能下降导致老年人对水和电解质的调节机能减退,易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常导致肾前性的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⑤中老年人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加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术中止血困难,易出现术后血肿,而且术后血肿往往较大,预后极差,是术后死亡的另一主要原因。⑥血糖增高和营养不良也必须加以重视。 三、护理体会 1.肺部感染 是术后最为常见及严重的并发症。脑出血患者术后多昏迷,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痰液粘稠积聚在气管内不易咳出,易引起肺内感染和窒息。肺部感染是术后最为常见及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并保持通畅在整个病程中极为重要,鼓励清醒患者咳嗽咳痰,定时翻身叩背,痰液粘稠者可用生理盐水20ml+糜蛋白酶4000U+氟美松5mg雾化吸入,1次/4~6h;或加用生理盐水20ml+沐舒坦30mg,静注,2次/d,使痰液稀释利于咳出。对长期昏迷患者行气管切开,定时吸痰并注意无菌操作,做痰培养选敏感的抗生素以达到防止肺部感染的目的。 2.发热 脑出血患者早期发热的主要原因多为血性脑脊液刺激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失调而产生的中枢热,应予以物理降温,在大血管位置放置冰袋,头戴冰帽,温水擦浴,铺置电冰毯,必要时可用冬眠疗法。 早期开始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轻脑缺血后脑组织形态等方面的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脑血管痉挛和脑水肿都有好的疗效,且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一般使肛门温度保持在33~35℃为宜,持续5~10d。在降温过程中要警惕体温骤降、寒战反应、冻伤。老年、幼儿、血压下降者不宜用冬眠药物。 3.上消化道出血 应激性作用使胃肠道功能明显减退,导致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多发生于术后3~14d,常缺乏消化道前驱症状,故术后治疗应从静脉给药。如出现持续性呃逆、腹胀、血压突然下降、呕吐或胃内抽出咖啡色液体,并有柏油样便,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在护理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估计出血量的多少及是否为活动性出血并行胃肠减压,禁饮食。可遵医嘱用冰生理盐水200 ml+去甲肾上腺素8mg或云南白药0.5g、凝血酶1000U从胃管内注入,夹管2h后开放引流。此方法可较好地控制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大时,应积极补液、输血、抗休克治疗,确保输液通畅,保证患者24h入量,记录24h出入量,连续测定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是一个监测和指导补充血容量的极好指标。 4.肾功能衰竭

D-二聚体与高血压性脑出血部位的关系

D-二聚体与高血压性脑出血部位的关系 【摘要】目的:研究检测D-二聚体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引起血浆DD水平升高的因素可能是:(1)长期高血压的影响使脑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人类已知的14种凝血因子中有9个存在于内皮细胞内,当内皮细胞破损后,组织因子(凝血活酶)、因子V和Fb可以进入血液,在局部引起快速地凝血激活和纤维蛋白网形成,血液凝固。当血液凝固时,纤溶酶原大量吸附于纤维蛋白网上,在组织型纤维蛋白原激活物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激活成纤溶酶,使纤维蛋白溶解,引起DD升高[2]。(2)脑血管受损后,血小板(PLT)借助某些桥梁物质,并通过自身表面表达的多种糖蛋白受体,可与内皮下胶原(特别是Ⅲ型胶原)、微纤维黏附。随后,PLT被激活、聚集、释放血小板第三因子(PF3),从而激活凝血酶,局部血液凝固,继而纤溶亢进,DD升高。不同部位的脑损伤对神经内分泌影响不同,如丘脑损伤引起消化道出血多见,可能与胃蛋白酶分泌增多有关[3]。 DD的研究与应用已很广泛,DD对脑出血、脑梗死性疾病状态下体内凝血纤溶功能的评价,促凝血状况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凝血连锁中心因子纤维蛋白原(Fb)在凝血酶的作用下,交联纤维蛋白D 区和E区互补结构破裂,最终降解稳定而特异性的产物DD,测定DD的含量可以准确的判断血液凝固性增高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是唯一能反映体内血液凝固和继发性纤溶的分子标志物;并可作为判断脑损害病情危重程度的敏感而可靠的指标[4~5]。 本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TT、APTT、PT缩短,APTT、Fb及DD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脑出血的DD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不同脑出血部位的血液凝固性均高,因此治疗时无需使用促血凝剂。高血压脑出血可以激活凝血系统,引起血液凝固性增高,使用凝血剂反而会加重病情,甚至会导致脑梗死[6]。凝血过程受神经体液的调节,不同部位的脑出血损伤的神经核团组织结构及功能不同,所释放组织因子等物质的程度和量是否也不同,对血液系统的出凝血是否也有差异,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对于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有条件时,应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各个时期进行观测,以探索脑出血的发病机制、制定更有效治疗策略,以及预防复发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44. [2]谭齐贤,张树干.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护理 发表时间:2016-09-21T10:47:53.457Z 来源:《医药界》2016年6月第6期作者:李艳 [导读]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护理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及促进患者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550-1868(2016)6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我科51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术后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1例患者临床治愈47例,病情恶化2例,死亡2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护理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及促进患者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病人自发出现的脑实质内出血[1]。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它起病急、致残率、死亡率极高。其中一部分需行外科手术治疗,而规范化的术后护理对促进患者康复,降低致死率及致残率起到重要作用。 1.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51例,男38例,女13例,年龄39-80岁,平均年龄60.5岁。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其中开颅血肿清除术38例,去骨瓣减压并血肿清除术9例,脑内血肿立体定向引流术4例。 2.护理方法 ⑴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肌力及GCS评分变化。 ⑵保持呼吸道通畅、皮肤护理、记录出入量。 ⑶加强环境管理,每日保证病房开窗通风1h,紫外线照射1h,减少探视,病房禁止鲜花入内。 ⑷体位:抬高床头15°-30°,以促进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2],同时有利于痰液的引流。⑸每2h给患者翻身、拍背1次,对清醒患者指导并鼓励其咳痰,对咳痰无力及昏迷患者要及时吸痰。 ⑹加强口腔护理:0.01 ml口咽分泌物中有1×106~1×108个细菌,保持口腔的清洁,防止口腔内细菌下移到呼吸道,是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制订严密的护理计划,按操作程序做好口腔护理[3]。每日予以口腔护理2次,并选用适宜涑口液。 ⑺气道湿化:对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泵入生理盐水,泵入速度5~7ml/h;未行气管切开患者则选用氧气雾化吸入每日2次。雾化药物为:15ml生理盐水加入庆大霉素8万u,a-糜蛋白酶4000u,地塞米松5mg。 ⑻对安置引流管患者,要保证引流管固定良好,引流通畅,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反复宣教,避免引流管意外拔出。 ⑼床头配备免洗消毒液,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加强无菌技术操作。 ⑽留置尿管患者每日用碘伏常规行尿道口护理两次,预防尿路感染。 ⑾严密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遵医嘱进行预防性用药。 ⑿每日行踝泵运动多次,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⒀偏瘫肢体活动障碍者,应加强肢体功能锻炼。瘫痪肢体应保持功能位,防止足下垂;按摩、理疗患肢,针灸疗法,2次/天;瘫痪肢体各关节被动屈伸运动,每日3—4次,每次半小时,以患者不劳累为宜。 ⒁保持大小便通畅。不用力大小便;习惯性便秘病人,用轻泻剂或低压灌肠。 ⒂在治疗中做好患者心理护理,要鼓励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病人的积极性,积极配合治疗。 ⒃失语者进行发音指导:从发单音开始逐渐过度到教病人说日常用语,以训练运动语言功能;用听收音机、广播的形式,让病人听过去熟悉的歌曲、喜爱的节目,以训练病人的听觉语言功能;从教病人认读自己的姓名、简单的文字符号开始,训练病人的视觉语言功能。 3..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术后患者,术后常常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组资料显示,进行规范化术后护理后,对降低术后并发症,从而降低致死率及致残率起到极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出版社,2004,687-689. [2]刘艳.赵海艳.2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死亡原因与护理体会[J] ,中国医药导报, 2006, 3 (35) : 115 - 116. [3]张莉红.神经外科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效果比较[J].临床护理,2010,48(29):69-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