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知识点 2-1群落的结构

2.1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1. 生物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简称群落。

2.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生态位和群落的范围与边界等。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

1. 群落的物种组成

(1)作用: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衡量指标: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3)规律: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差别,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森林群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4)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例如,在我国东北部的草原群落中,羊草通常占据显著优势。如果过度放牧,碱蓬等植物就会明显占优势,群落中原有的一些植物种类会消失,草原生产力严重降低。

2. 种间关系

(1)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种间关系的种类

✓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例如,翠鸟捕鱼、猞猁捕食雪兔

等。

✓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例如,马蛔虫与马。

✓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

※种间关系的比较:

A寄生生物

B宿主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

1. 群落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 群落空间结构的两种类型

(1)垂直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

(2)水平结构

✓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镶嵌分布。

3.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例如,植物的生活周期,动物的迁徙、冬眠和夏眠等。四、生态位

1. 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 意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五、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 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 物种相对数量的统计方法

(1)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体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

(2)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3. 实验流程

(1)提出问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不同时间(白天和晚上)或不同空间(如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有何不同?

(2)制订计划: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等。

(3)实施计划:

✓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取样:选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采集:用诱虫器或吸虫器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观察和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

✓统计和分析:设计统计表,分析所记录的数据。

✓得出结论。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 1.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分析: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 ①样方法 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的密度、蜘蛛、跳蝻等。 步骤:准备; 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 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正方形为宜; 随机取样: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计数:对于边界上的调查对象,采取“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方式,然后计算密度; 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②标记重捕法 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m。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X,则M/X=m/N。 注意:若标志物易脱落,或生物带标记后易被天敌捕杀,导致m减小,测得X偏大; 若第一次标记后,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测得X值偏小。 ③黑光灯诱捕法 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④抽样检测法 范围:适用于微生物。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无法体现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因此还需研究其他数量特征。

2-1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第1节群落的结构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种群和群落研究问题的不同,说明群落是从比种群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2.通过“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说出群落的物种组成。 3.通过分析种间关系,学会对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曲线图进行识别与分析。结合具体事例说明群落的空间结构及群落成员间的联系与制约。 【课件自主预习】 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群落 (1)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研究基础: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2.群落的物种组成 (1)区分不同群落的依据: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3)特点: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二、种间关系及群落的空间结构 1.种间关系 (1)类型:主要有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2)对不同种间关系的理解: ①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②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③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④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⑤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2.群落的空间结构 (1)群落结构类型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植物的垂直分层分布可以充分利用光、水分、无机盐等,动物的垂直分层可以充分利用食物及栖息场所等。 三、群落的季节性及生态位 1.群落的季节性 (1)概念: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结果:导致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2.生态位 (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生态位的研究 ①动物生态位的研究:通常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②植物生态位的研究:通常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四、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实验原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2-1 群落的结构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 2.1节群落的结构 课程标准素养要求 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结构和功能观;通过学习生态位形成进化和适应观。 2.科学思维:从不同探究视角,尝试对种群和群落水平问题进行区分研究。 一、生物群落 1.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群落的物种组成 [提醒]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二、种间关系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示意图 1.成因: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2.类型 类型特点决定因素 垂直结构分层现象①植物分层:光照强度、温度(地上分层)、水分及无机盐(地下分层)等; 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食物条件 水平结构镶嵌分布①地形的变化; ②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 ③光照强度的不同;

④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 ⑤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提醒]不要把“竹林中的竹子整齐一致”误以为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的竹子属于种群范畴。 四、群落的季节性 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五、生态位 (1)一些物种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影响不大,也属于优势种。() (2)进行原始合作的两种生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存。() (3)湖泊中的挺水层、浮水层和沉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4)群落的外貌和空间结构具有季节性规律的变化。() (5)一个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即是该物种的生态位。() (6)四大家鱼的混养是因为它们在池塘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答案:(1)×(2)×(3)√(4)√(5)×(6)√ 知识点一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

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知识点 2-1群落的结构

2.1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1. 生物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简称群落。 2.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生态位和群落的范围与边界等。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 1. 群落的物种组成 (1)作用: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衡量指标: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3)规律: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差别,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森林群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4)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例如,在我国东北部的草原群落中,羊草通常占据显著优势。如果过度放牧,碱蓬等植物就会明显占优势,群落中原有的一些植物种类会消失,草原生产力严重降低。 2. 种间关系 (1)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种间关系的种类 ✓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例如,翠鸟捕鱼、猞猁捕食雪兔

等。 ✓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例如,马蛔虫与马。 ✓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 ※种间关系的比较: A寄生生物 B宿主

高二生物群落的结构知识点

高二生物群落的结构知识点 群落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一个地理范围内, 由不同种群共同组成的生物群体。高二生物课程中,学习关于群 落的结构和组成是很重要的。本文将为您介绍高二生物群落结构 的知识点。 一、群落的定义和特点 1. 群落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种群组成的,这些种群在空间上彼 此紧密相连。 2. 群落中的种群之间相互依赖,通过食物链、捕食关系、竞争 关系等相互作用。 3. 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多样,组成复杂,且具有稳定性和动态性。 二、群落的组成 1. 主要生产者:主要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 化学能,为整个群落提供能量。 2. 消费者:包括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腐食动物等,它们通过 摄食其他物种获取能量。

3. 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它们分解死亡生物体的有机 物质,促进营养循环。 三、群落的结构 1. 群落的层次结构:根据生态位和生活方式的不同,群落可以 分为植物层、草食动物层、食肉动物层和分解者层等。 2. 群落的数量结构:群落中的个体数量往往呈现大小不一的分布,其中一部分物种的个体数量较多,而另一部分物种数量较少。 3. 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中的各个物种并不是随机分布的,而 是按照一定的空间模式排列,如斑块状分布、环状分布等。 四、群落的演替 1. 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生演 替两种形式。 2. 初级演替:指在无土条件下,植物从无到有的过程,以苔藓 植物为先锋植物,逐渐演替成乔木群落。 3. 次生演替:指在有土条件下,因自然干扰或人为活动导致原 生群落被破坏后,新的群落逐渐形成的过程。

五、群落的稳定性和动态性 1.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的多样性、种群的 密度、种群的平衡以及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2. 群落的动态性: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和数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 而不断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持续的。 六、群落的生态位和竞争关系 1. 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中所占有的一定的地位,包括生活方式、食性、生活习性等。 2. 群落中的物种之间会因为有限的资源而发生竞争,竞争结果 决定了物种的生态位和种群的数量。 综上所述,了解和掌握高二生物群落的结构知识点对于深入理 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群落的组成、结构、演替以及生态位和竞争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我们能更好地 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群落的主要结构(教案)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2章群落及演替 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要求是: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生物群落;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分析和讨论,说出生物群落的不同类型 2、通过对荒漠、草原、森林等群落的分析和比较,说出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3、通过对群落内种间关系和生态位的讨论,认同生物的适应性还体现为彼此相互适应,从系统的角度来说明群落是一个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2、教学难点 (1)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 三、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问题探讨”引入新课,通过比较荒漠、草原、森林等群落的特点,逐步剖析出不同群落的特征,通过资料和教材中的思考讨论,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视频,根据视频中的森林、河流、草地和雪山等美景,让学生谈谈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结构上的差异;以及为什么不在退化的草地或沙漠上植树造林。让学生初步认识生物群落内的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 2、新课讲授 一、荒漠生物群落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荒漠生物群落的相关视频或图片,教师利用资料讲解荒漠群落的特点,并介绍荒漠中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根据资料,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2-1群落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分析群落内的空间结构。 2.通过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 3.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空间结构。 2、教学难点 (1)群落的生态位。 (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活动。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了群落的概念、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本节课知识要点与生活联系密切,来源于生活,又是对生活、对自然环境高度的概括,从而形成一些生物学中的核心知识、核心概念、客观规律等。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另外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都有生活体验和经验,所以教学应该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已知来推导未知,把生活认知提升为理论高度。 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知识回顾:群落的概念。 ✓课件展示知识回顾:种间关系。 教师: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位、空间结构及群落的演替。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群落的

空间结构和生态位的问题。 2.新课讲授 (一)群落的结构 ✓课件展示群落的垂直结构。 教师: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提问:你能举例说明群落的分层现象吗? 学生1:在森林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学生2:在湖泊中,挺水层、浮水层、沉水层。 学生3:在海洋中,绿藻、褐藻、红藻。 学生4:动物也是分层的。 ✓课件展示动物的垂直结构。 提问: (1)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 (2)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决定动物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学生小组讨论,组长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 (1)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 (2)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 (3)决定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空间展示群落的水平结构。 教师: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植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其他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群落常呈镶嵌分布。 举例:不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山从山脚到山顶)群落的分布属于水平结构。※区分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同一地段上不同生物的高低不同,水平结构是不同地段上种群的分布不同。 (二)群落的季节性 ✓课件展示群落的季节性。 (三)生态位

群落的结构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时间:月日课型:新授课时:1 主备人: 第二章第1节群落的结构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及其影响因素,认同生物的生态位是生物进化和适应的结果,会随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2、运用所学知识给当地的生态恢复、生态农业等工作提出建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群落的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生态位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跟群落的结构有关的内容—群落的空间结构。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理解并掌握群落的空间结构 2、理解并识记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2min) 认真阅读课本P25-P29的上半部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把知识点、重难点和疑难点作出标记。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自学指导:阅读P25-29,限时5分钟 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哪几种? 2、什么是垂直结构?并举例说明 3、植物分层现象的原因有?植物垂直分层的意义是? 4、动物分层现象的原因有?并举例说明 5、什么是水平结构?其特点是? 6、什么是群落的季节性?并举例说明 7、什么是生态位?生态位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分别是? 8、完成P28思考讨论的4个讨论。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一)学生展示 (二)点拨 3.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分层现象的因素: 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 光照、温度等;

②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 水分、无机盐等 5、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 8、(1)①绿翅鸭和鹤鹬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基本相同,两者均选择生境1和生境3,并以生境1为主,不选择生境2; ②绿头鸭主要选择生境1;③青脚鹬在3个生境中都出现,在生境3出现的概率高于前两处。 青脚鹬的觅食生境范围更宽。 (2)不一定。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但是食物种类有较大差异,占用的资源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也不一样。 (3)以绿翅鸭为例,绿翅鸭以小坚果为主要食物,还吃茎类、螺类、贝类等,与绿头鸭也是,二者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关系; 绿翅鸭与鹤鹬、青脚鹬也有种间竞争关系,因为它们都捕食螺类,绿翅鸭与鹤鹬都吃贝类。 (4)青脚鹬的觅食生境包括低潮盐沼——光滩带、海三棱藨草带及海堤内鱼塘芦苇区;以草屑、螺类、甲壳类为食;青脚鹬与鶴鹬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因为它们都以草屑和螺类为主要食物,青脚鹬与绿翅鸭、绿头鸭也存在种间竞争,因为它们都捕食螺类,青脚鹬和绿头鸭还捕食甲壳类。 六、课堂小结、构建知识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以及生态位的概念,内容和研究意义。 七、整理知识、背诵记忆 1.群落的空间结构 2.生态位的概念,研究内容和意义 八、当堂训练、巩固运用 课本P29,概念检测题 九、板书设计

高中生物2019版选择性必修2知识点总结

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 5.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分析: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 ①样方法 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的密度、蜘蛛、跳蝻等。步骤:准备; 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 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正方形为宜; 随机取样: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计数:对于边界上的调查对象,采取“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方式,然后计算密度; 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②标记重捕法 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m。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X,则M/X=m/N。 注意:若标志物易脱落,或生物带标记后易被天敌捕杀,导致m减小,测得X偏大; 若第一次标记后,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测得X值偏小。 ③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④抽样检测法范围:适用于微生物。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无法体现种群数量

的变化趋势。因此还需研究其他数量特征。 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迁入/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群的个体数目所占的比例。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的“J”形增长 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的数量:N t=N0λt 增长率与λ的关系:增长率=λ—1 2.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高斯) 模型假设:资源、空间有限,天敌的威胁和竞争者的竞争等因素存在。 环境容纳量: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简称K值。(注意:K值只与环境条件有关,不受种群数量的影响) 保护野生动物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 K值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应略低于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值(种群有过度繁殖的倾向,种群数量应围绕K值上下波动)。 建立模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K/2值: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有最大增长速率;其意义在 于: 养殖业上,通常在2/K后进行捕捞,将生物数量保留在此处,目的 是可以尽快恢复生物数量;害虫的防治则控制在K/2 以下。 1.J形增长模型和S形增长模型的联系 两种模型存在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存在环境阻力。 4.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 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当种群长久处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下降。种群的延续需要以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2)血细胞计数板(如下图所示) 血细胞计数板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深度为0.1 mm,容积为0.1 mm3。 计算公式如下: ①在计数时,先统计(图B所示)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 的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 mL

2.1群落的结构讲义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2.1群落的结构 1.定义: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注意:时间、地域、全部生物且生物之间有一定关系,不是随机结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物种丰富度、生态位、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群落的演替。 3.群落的物种组成 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物种组成。例:新疆北部针叶林:五针松、冷杉、云杉等。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米槠、甜槠、木荷等。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原因:时间和环境变化)2)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特点: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靠近热带,(环境条件越优越)单位面积内物种越丰富。 3)优势物种:对群落的影响重大的种群,在群落中占据优势。 4)常见种: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不占优势。 4.群落的种间关系 原始合作(互惠):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海葵和寄居蟹:海葵随寄居蟹而活动,更有效的捕食,海葵用有毒的刺细胞保护寄居蟹。 蚜虫和蚂蚁:蚂蚁吃蚜虫分泌的蜜露,蚂蚁会保护蚜虫,驱赶并杀死蚜虫的天敌,冬天会把蚜虫的卵带回蚁穴加以保护。(蚜虫喜欢吸食植物汁液,并从中摄取它们需要的氨基酸。但植物汁液中的氨基酸含量低、糖分含量高,所以蚜虫只好将过量的糖分排出体外。这些甜蜜的“排泄物”,就成了蚂蚁最喜欢的琼浆玉露。而蚂蚁也不白吃。它们会尽可能保护柔弱的蚜虫免受瓢虫、寄生蜂等天敌侵害。在蚂蚁的照顾下,蚜虫种群往往能快速发展壮大。) 区分:种内互助:同种生物之间。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豆科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养料。拓展:小丑鱼与海葵小丑鱼(genus Amphiprion, family Pomacentridae)居住在海葵的触手之间,这 些鱼可以使海葵免于被其他鱼类食用,而海葵有刺细胞的触手,可使小丑鱼免于被掠食,而小丑鱼本身则会分泌一种黏液在身体表面,保护自己不被海葵伤害。 在陆地环境,有一种鸟以擅长捕食鳄鱼身上的寄生虫而出名,而鳄鱼也欢迎鸟类在身上寻找寄生虫、甚至张大口颚以利鸟儿安全地至鳄鱼口中觅食,对鸟来说,这不仅是现成的食物来源,也是一个很安全的环境,因为许多掠食者不敢在鳄鱼身边攻击这些鸟类。 如白蚁与其肠道中的多鞭毛虫的关系便属共生。白蚁吃木材,但其肠道中却没有消化木质纤维的酶;生活在白蚁肠道中的多鞭毛虫能分泌纤维素水解酶,将木质纤维消化分解成糖,这些糖既供多鞭毛虫利用,又为白蚁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如果没有多鞭毛虫,白蚁就会饿死;但若离开白蚁的肠道,多鞭毛虫也无法生存。当白蚁蜕皮时,多鞭毛虫便同时被从肠道中抛出来,而蜕皮的白蚁则靠吃未蜕皮白蚁的粪便而重新获得多鞭毛虫。菌根是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系共生的例子。真菌的菌丝不伸入根细胞内,而是紧紧地缠绕在根外。真菌利用根的分泌物提供营养,而高等植物的根则利用菌丝增加其吸收面积,真菌还为根系提供氮素和矿物质。如果缺乏相应的共生真菌,植物的水分和营养吸收便受影响,甚至生长缓慢或死亡;而某些真菌若不与特定种类的高等植物的根系共生也无法单独生存。共生也是两个物种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人的消化道里有无数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事实上,人排出的食物残渣主要依靠细菌对食物的分解产生。这些细菌具有多种功能,但其首要职责是分解消化道内的物质,如果没有它们,人的消化道就无法完成这一任务。比如,大量未经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进入肠道,肠道中的细菌能把它们分解成可以吸收和转化的各种酸性物质。就这样,人体利用细菌消化,从食物中获取更多的营养和热量,而消化道 (肠道)的细菌则通过人体获得稳定的食物供应。 此图不代表所有互利共生的数量变化(人与肠道益生菌) 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例:马蛔虫与马 拓展:有很多种病毒寄生在一定的活细胞内,它们直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作为自身的营养,营寄生生活。例如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各种病毒(5张)某些细菌生活在人体或动植物体 内,也是营寄生生活的生物,例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还有一些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也是营寄生生活的。例如痢疾内变形虫、疟原虫等。蛔虫则是多细胞动物,它是人体肠道内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直接吸收人体消化后的养料作为自身的营养。除此,还有绦虫、蛲虫、血吸虫等等,都属于对人体有害的寄生虫。生活在人体体表的体虱、跳蚤等是常见的体表寄生虫,它们主要吸人血作为自身的营养。使人患足癣的某些菌物生活在人体的足趾间和足底,依靠吸收人体体液作为自身的营养。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高二生物单元必背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 1.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即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 注意: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如一个动物园里面圈养的虎、狮,豹等所有生物不属于一个群落。 一片草原上的虎、狮,豹等所有生物属于一个群落。 2.种群水平研究重点在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等。 3.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物种组成、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季节性、生 态位、群落演替等。 4.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物种丰富度:即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①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②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不同。数量多,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很大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③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三.种间关系

,种内互助(如,狼群、蚂蚁等)等 1.辨析下列几对关系 (1)捕食与竞争 ①竞争是不同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2)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 ①种内竞争: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竞争。 ②种间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种间竞争。 (3)捕食与寄生 ①捕食强调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②寄生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而宿主一般不会死 亡。 (4)寄生与腐生 ①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②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5)原始合作与种内互助 ①原始合作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通过互助共同发展。 ②种内互助是指同种生物之间通过互助共同发展。 (6)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 ①原始合作是指对双方都有利的一种种间关系,但并没有发展到彼此相依为命的程度,如果解除这种 关系,双方都能正常生存。 ②互利共生是物种之间不能分开的一种种间关系,双方分开后,会出现双方或其中一方不能正常生活 的现象。 2.小知识 (1)同种鲈鱼中的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这属于捕食关系还是种间竞争关系?都不是,是种内竞争。 (2)一般情况下,捕食者不会将被捕食者全部捕获;寄生生物一般会给宿主造成一定伤害,但不立即导致 宿主死亡。 (3)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籽粒,而牛吃 玉米秸秆。 (4)图中的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则:属于捕食关系

2023年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

第2章第1节 对点训练 题组一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 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C.群落中的优势物种通常占有绝对竞争优势,且这种优势是不会改变的D.测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直接识别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 解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项正确;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会发生改变,B项正确,C项错误;测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直接识别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D项正确。 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大小不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 B.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一般是不同的 C.某种杂草的随机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若群落中某种生物的数量急剧减少,则意味着该群落的丰富度降低 解析: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生态位、范围和边界等,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大小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A错误;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丰富度是描述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指标,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一般是不同的,B正确;某种杂草只是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群落中某种生物的数量急剧减少,该群落的丰富度不变,D错误。 3.有一种蜱生活在牛的体表,当它用螯肢刺破牛皮肤吸食甲牛的血液(其中

含血孢子虫)以后,又去吸食乙牛的血液,使乙牛也得了血孢子虫病。蜱与牛的关系和血孢子虫与牛的关系分别是( B ) A.互利共生和寄生B.寄生和寄生 C.捕食和寄生D.捕食和互利共生 解析:由题干可知,蜱生活在牛的体表,以牛的血液为食,蜱与牛的关系为寄生;血孢子虫生活在牛的血液中,也以牛的血液为食,血孢子虫与牛的关系也为寄生。 题组二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与生态位 4.以下关于群落的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B.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C.闽江的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D.草原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森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解析: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是种群密度,A项错误;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接受的光照等,故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B项错误;闽江的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C项正确;草原中的动物也有分层现象,D项错误。 5.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或地位。下列有关生态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 B.物种的生态位就是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 C.研究动物的生态位只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和天敌 D.竞争关系可能导致物种生态位发生变化 解析:不同物种的食物和栖息地可能一样,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A 错误;物种的生态位包括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B错误;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

高考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考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 1.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分析: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 ①样方法 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的密度、蜘蛛、跳蝻等。 步骤:准备; 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 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正方形为宜; 随机取样: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计数:对于边界上的调查对象,采取“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方式,然后计算密度;

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②标记重捕法 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m。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X,则M/X=m/N。 注意:若标志物易脱落,或生物带标记后易被天敌捕杀,导致m减小,测得X偏大; 若第一次标记后,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测得X值偏小。 ③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④抽样检测法范围:适用于微生物。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无法体现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因此还需研究其他数量特征。 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迁入/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群的个体数目所占的比例。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的“J”形增长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目录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群落的结构 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 第3节群落的演替 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4章人与环境 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2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3节生态工程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1. 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①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2. 应用:濒危动物保护、农田杂草状况调查、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3. 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条件: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2)估算法 ①样方法 A. 适用生物:一般适用于调查植物和一些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B. 方法步骤: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求平均值(该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C. 注意事项 a. 样方大小应适中,如乔木的样方面积通常为100 m2,灌木的样方面积 通常为9 m2,草本植物的样方面积通常为1 m2。 b. 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且样方数不宜过少。对于方形地块常 用五点取样法,狭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 c. 计数要准确:样方内的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如图所示。 ②标记重捕法 A. 适用生物: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B. 方法步骤:确定调查对象→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并记录个体数(M)→一段时间后重捕,并记录重捕个体总数(n)和其中的标记个体数(m)→估算种群密度。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种群及其演替》旁栏及课后练习答案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种群及其演替》第二章旁栏及 课后练习答案 第2章第1节群落的结构 问题探讨 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栖动物,如大脐圆扇螺、中国圆田螺、苏氏尾鳃蚓、羽摇蚊的幼虫等,在稲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讨论 1. 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河蟹捕食底栖动物,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河蟹和某些底栖动物可能还会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因此河蟹与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可能还包括种间竞争。 2. 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本题有一定开放性。河蟹的种群密度增大,会使很多生物种群的数量发生变化。河蟹会吃掉更多的底栖动物和杂草,导致底栖动物等的数量减少;河蟹的爬行活动对田泥有松动作用,可以改善田泥的土壤肥力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可能会引起以水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的数量增加。 有研究表明,养蟹稻田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常规稻田,且放蟹密度越大,降低得越明显。为保护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可以在稻田中增加河蟹饵料的投喂量。 旁栏思考题 你能举例说出你所在地区的常见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吗? 【提示】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对附近的森林、草地、池塘等生物群落展开调查,举例说出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 思考•讨论1 讨论 1. 红尾鸲和鹟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答案】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2. 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提示】海星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四种动物存在捕食关系,后四种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腐殖质等为食,彼此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自然状态下,这五种生物可以共存,但在人为去除捕食者一一海星之后,藤壶、始贝、帽贝和石鳖之间主要是种间竞争。且占优势的物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3. 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些影响群落的因素呢?

2.1 群落的结构 学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第一节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中种群的。 注意: ①有一定有时间和空间 ②必须包括全部的生物。即必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功能类群 ③生物间有一定的关系。各种生物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之间以物质和能量为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不同群落的五种组成不同,物种的数目也有差异 2.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称为_______。 4.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_____. 物种组成的规律: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 ①随纬度的增加,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 ②随海拔的升高,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 ③随水深的增加,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 5.优势物种

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很多,他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6.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变化的原因: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实例:见课本 结果: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 注意:优势物种也可能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同。 三、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 ①概念: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双方都,但但分开后各自。 ②举例:海葵与寄居蟹 (2)互利共生 ①概念: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________,彼此__________. ②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白蚁及其肠内的鞭毛虫。 (3)捕食: ①概念: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_____________. ②举例:如兔吃草、狐吃兔等. ③特点: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不同步变化。先增加者先减少,是被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者,是捕食者(4)竞争: ①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②举例: 草原上的牛和羊、水稻和稗草。 ③特点:生活环境、生活习性越相近的物种间斗争越激烈 生存能力不同时,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即“你死我活” 生存能力相同时,相互抑制呈现“此消彼长” (5.)寄生: ①概念: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