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

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可以这样理解:找到与适宜性相关的因子(经验及参考别人的,或专家来定,即德尔菲法),进行分级,将其对适宜性的影响用分级的方式区别出,再对因子赋以权重(经验或层次分析法),对每一个因子进行评价计算,最后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结果。

其基本表达形式可以用式(1) 表示:S = f ( x1 , x2 , x3 , ⋯, xi ) (1)

式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 ( i = 1 ,2 ,3 , ⋯, n) 是用于评价的一组变量。目前常用的基本模型是权重修正法(式2) :

S = ΣW i X i (2)

式(2) 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为变量值, W i为权重, i = 1 , 2 , 3 , ⋯, n。

采用公式(2) 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最大问题是每个变量对于生态适宜性的贡献是十分复杂的, 既有正面又有负面的影响, 有些因素对某种土地利用构成绝对限制, 有些则构成发展潜力。通俗的讲,有的是限制性因素(例如近水30米内,坡度大于15限建),有的是潜力型因素(如越靠近交通要道越好),因素本身的情况不同。可以把生态适宜性理解为生态潜力扣除生态限制性的剩余。这在实现操作的时候很好处理,例如在栅格运算中,凡是0值得删掉就行,还有就是一些限制性因素可以去负值。

对每个因子的评价计算,都可以是GIS中的一种分析,如距离衰减、重分类、栅格运算等,这也是为什么使用GIS进行适宜性分析的理由。

分析完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描述,情况分两种,一种是针对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的适宜性分析,结果得分较高的地方即为适宜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的地区。另一种是整个区域的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这种情况即需要对结果进行分析,对分值进行排序分类,得到限建区、协调区、适宜建设区等,也可以分为建筑用地、生态保护区等,这种情况的分析结果应用性较强。

下面看几个实例(只列出指标方法和结果分析):

实例一:

科学城发展用地的生态适宜度分析

(一)生态调查及评价因子选择

影响科学城开发建设的生态因素很多,综合考虑广州科学城用地现状、开发目标、性质以及广州当前城建出现的问题等因素,搜集下述八类要素的基础资料文字或图,依据对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的显著性及资料的可利用性筛选出评价因子。

(1)坡度:科学城地处丘陵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坡度是影响建设投资、开发强度的重要控制指标之一。

(2)地基承载力:地基承载力主要与地层的地质构造和地基的构成有关。影响到城市用地选择和建设项目的合理分布以及工程建设的经济性。

(3)土壤生产性:科学城用地多为农业用地,保护良田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重

对表9-1中的8个生态因素加权叠加得出科学城发展用地综合评价值S i在1.97~4.7 9之间变化,取1.97—2.69—3.15—3.55—3.95—4.79区段为综合适宜度分级标准。其中3. 95<S i≤4.79为最适宜用地;3.55<S i≤3.95为适宜用地;3.15<S i≤3.55为基本适宜用地;2. 69<S i≤3.15为不宜用地;1.97≤S i≤2.69为不可用地。

对照科学城现状土地利用情况可看出,最适宜用地为坡度<5%的区域,

无自然植被或荒山区域,低产田地分布区及景观差的区域;适宜用地为坡度<5%的区域,低产田区域,植被较差等区域;基本适宜用地为坡度5%~10%,低中产田区,居民点较集中区域,但经一定的工程措施和环境补偿措施后也可作为城市发展用地;不宜用地一般为坡度大于10%且植被良好区域,高中产田区,溪流影响区,从生态学及保护

生产性土地的观点看是不宜用于发展用地,但在一定限度内可适当占用;不可用地一般为坡度>

20%的坡地,溪流水域及植被景观优良的区域,该区域完全不适宜城市发展用地。

科学城五类用地百分比分配为:最适宜用地(约6.736km2)占总用地的30.96%,适宜用地(约5.856km2) 占总用地的26.91%,基本适宜用地(约4.540km2)占总用地的20.87%,不宜用地(约3.290km2)占总用地的15.12%,不可用地(约1.336km2)占总用地的6.14%。可以看出属于适宜用地范围的用地(前三者)占78.74%,说明科学城用地大部分是适宜开发的,适宜用地主要分布于科学城西部及中南部。

实例二:

4. 4 土地生态适宜划分等级的确定

依据单因子分级标准和赋予的权重及加权公式S i = ΣPki W k , i ,对生态因子进行单项处理,即单因子评价;最后对单因子分析结果加权、叠加,得出沈阳市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用地综合评价值Si 在114~418 之间变化,以此制作各适宜类评价单元加权综合指数和出现频数分布直方图,根据各适宜类直方图中加权指数和在空间上的聚散和分布规律

,确定各评价单元的土地生态适宜性划分类别适应区区范围,给出沈阳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图

,这里将沈阳市土地综合生态适宜类别适应区划分为四类,每类综合指数Si 的数值范围为:

3.6 < Si ≤

4.8 Ⅰ类适宜区:适宜城市发展建设用地

3.1 < Si ≤3.6 Ⅱ类适宜区:适宜林业、牧草地建设

2.1 < Si ≤

3.1 Ⅲ类适宜区:适宜农田用地

1.4 < Si ≤

2.1 Ⅳ类适宜区:适宜自然生态保护区

各类适应区含义为:

Ⅰ类适宜区:一般坡度为< 5 %的区域,地基承载力大,低产田、景观差、无自然植被区域,适宜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用地。

Ⅱ类适宜区:一般坡度小于20 %的区域,低中产田区,存在水土流失现象,从生态学及保护土地生态环境的观点来看适宜发展林地、牧草地建设。而在一定限度内也可适当占用建设用地。

Ⅲ类适宜区:一般坡度为小于10 %,且土壤质地良好、土壤养分充足、水利灌溉便利的区域适宜发展农田,同时,溪流水域影响区且植被良好区域,也适宜大中水域保护区。

Ⅳ类适宜区:一般坡度大于20 %坡地,有山峰、溪流水域及植被景观优良的区域,而且从生态学及保护物种(动物和植物种类) 的观点看只适宜自然生态保护区。

土地最佳生态适宜利用类型

为保持市域土地生态环境平衡,依据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建立土地最佳生态

适宜性(利用) 模式,给出综合评价模型,从生态学评价角度来分析沈阳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及最佳生态适宜性利用模式,可以得知:

Ⅰ类适宜区,适宜城市发展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6188 % ,主要分布在沈阳市域东南

部平原地区,既沈阳市核心五区及其周围东、西、南、北副城和组团。

Ⅱ类适宜区,占市域面积27186 % ,主要分布在沈阳市北部康平、法库县镇以西地区,以及新民县、辽中县辽河以西地区;北部康平、法库低丘坡耕地区,西部柳绕地区及东部坡地,这些坡地分布在波状岗台低和剥蚀低山丘陵地貌上,多为土层浅薄,肥力低下的棕壤性土,作为防风阻沙的屏障,适宜林地和恢复牧草地建设。

Ⅲ类适宜区,占市域面积59143 % ,其中包括耕地为54103 %,园地为1131 % ,水域为10195 %。适宜耕地集中在市域中部平原地区,主要分布在浦河流域、浑河流域和辽河以东区域以及处于山前平原地貌的法库县南部地区,而集中在市域中原南部苏家屯、于洪区、辽中郊区,该区域地势平坦、灌溉设施较好、水源充足、土壤类型以水稻土和耕型壤质草甸土为主,土壤肥沃养分高,农业生产率也高,更适宜耕地。另外,沈阳市域大、中河湖水域(辽河、浑河、柳河、绕阳河、养息牧河、秀水河蒲河、北沙河、卧龙湖、仙子湖) 、水库、湿地等也计入Ⅲ类适应区之列。

Ⅳ类适宜区,占市域面积5183%,主要分布在市域东部、北部地区,北部为医诬山支脉形成的低山丘陵地貌,东部为长白山西南支千山山脉形成的低山丘陵地貌,而且东部和北部

形成的自然植被良好,动植物种类繁多,属于自然生态保护区。东部有白清寨、石人山等自然保护区,北部有石佛寺、五龙山、望海市自然保护区等。

结语

通过运用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沈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自然环境特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生态保护与建设需求等一系列因素进行系统地分析,筛选一定的(生态因子)对土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给出沈阳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确定类型区域的土地用途,并对社会经济整体发展而研究其生态适宜性模式,从而得出总体较优的生态发展模式。为沈阳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实例三:

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用地发展对策

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 在潜力和限制性因素综合影响下的大连市域城市建设用

地扩展的适宜程度得到体现。评价结果如图版1 图5 中显示, 最适宜区域、不适宜区域的分布相对较为集中, 高适宜区的分布与最适宜区的区位关系密切, 与中低适宜区域相间。由此,从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的角度可以把大连市域分为优化建设区、重点建设区域、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见图版1 图6) , 并提出相应的用地发展管制对策。

411 优化建设区

位于最适宜区域, 范围包括大连中心市区、旅顺口市区、金州市区、开发区、普兰市区、瓦房店市区、庄河市区的建成区及其周围形成的城镇密集区。优化建设区的用地发展对策: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促进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保持、促进组团式的城市发展, 避免破坏自然环境特点的连绵式建设, 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组团间的分工协作, 提升城市竞争力。

412 重点建设区

位于以高适宜区为主、与部分最适宜区相间区域, 范围包括开发区、金州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的建成区以外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区域、重点开发的长兴岛的大部分地区、庄河市的花园口开发区、普兰店市的皮口镇、杨树房镇、瓦房店市的炮台镇、复州湾镇等。该区域的发展方向为产业发展集聚区。重点建设区的用地发展管制对策为:促进区域内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与城镇密集区中的产业发展空间形成良好的分工合作, 加强设施的共享和产业的协作; 防止建设用地低密度、分散式蔓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积极引导促进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有机集中。

413 限制建设区

以中、低适宜区为主, 与部分高适宜区和少量最适宜区相间的区域, 范围包括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除去其优化建设区、重点建设区以外的区域, 瓦房店市、普

兰店市除其优化建设区、重点建设区、禁止建设区以外的区域。该区域以农田和部分水源、林地等生态保护区域为基底

, 城镇发展基础条件一般, 或其建设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冲突, 该区域的用地发展管制对策为: 生态保护优先, 选择部分城镇适度点状开发, 如复州城镇、大郑镇等。对于北部发展基础较差的乡镇, 适度引导一些生产服务型的小城镇进行集中开发。另外区域性的生态绿道, 如沈大高速、大丹高速两侧100m、长大铁路两侧200m、国道(鹤大线、黑大线和庄林线) 两侧50m、规划市域快速交通干线两侧100m 范围之内,以及除港口等开发

土地适宜性评价

GIS技术下的渚洲土地适宜性评价 目录 摘要 一、前言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现状 3、研究内容 4、研究流程 二、基础理论 1、基本概念 2、研究技术方法 Ⅰ层次分析法 ⅡGIS与空间分析 (1)地理信息系统 (2)空间分析 三、研究区域概况 四、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与方法 1、评价目标的确定 2、评价体系的拟定 3、评价因子的选取 4、评价因子数据获取 (1)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2)评价因子专题数据生成. 五、评价分析模型与结果分析 1、评价分析模型 2、评价结果分析 (1)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2)园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3)林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六、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研究将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评价模型相结合,以莱西市渚洲地区的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作为评价对象。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遵循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选定了海拔、坡向、坡度、水源灌溉和交通通达性五个评价因子作为农用地适宜性的评价体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在评价数据库的基础上,借助GIS的叠加分析、栅格数据聚类分析、DEM地形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获取了研究区域的评价因子专题层。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和法与限制性因素法对研究区域的农用地进行了适宜性等级的评价。 关键词:适宜性评价;农用地;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 一、前言 1、问题提出 土地资源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农业生产同土地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被当作基地、立足点和空间操作场所而发挥作用,而且被当作极其重要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而发挥作用,是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因此,“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中,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利用和改造土地的历史。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化过程中,农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多样的,但是总体目标是寻求一条符合客观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涛,2002)。 随着人口增加,大工业,大城市的发展,土地的有限性逐渐显露出来,产生了耕地锐减、林地缩小、生态破坏、水土流失问题等土地利用问题。土地资源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将作为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趋于市场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合理与否取决于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自然构成要素空间分布的合理程度,即土地利用是否与土地自然要素的客观要求相一致,从这一点上来说,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便是保持土地利用适宜性在时间上的延续。 土地资源具有自然特性、社会特性和生态特性,并且它们互相交融,这就决定了土地资源系统是一个包含有庞大信息的巨大系统。农用地作为土地资源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独

生态适宜性评价

工业园区生态适宜性评价实例研究 ——以新疆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例 黄丽华王亚男 摘要本文以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在工业园区内部用地布局合理性评价中采用生态适宜度法进行评价,在详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自然、社会、环境三方面评价因子,建立开发区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GIS技术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叠置有机结合,将工业园区规划用地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三类,据此提出调整建议,为工业园区用地布局的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工业园区生态适宜度用地布局 一、前言 近年来随区域开发活动迅速发展,工业园区作为规范区域开发活动,促进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而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特点具有较大差异,若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照搬相同的规划建设模式和强度,忽略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以及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过度开发,将导致开发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带来较大的生态环境风险。因此,通过对工业园区规划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可以进一步明确工业园区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优化园区规划的用地布局,避免生态环境风险的发生,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及方法 (一)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生态适宜度评价是从城市生态学角度出发,根据各类用地的生态要求,评价各种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排序位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循生态优化原则,从而明确区域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寻求最佳土地利用方式的一种评价方法。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目前生态适宜性分析评价常用方法有地图叠置法、因子加权评分法和生态因子组合法等。 1.地图叠置法:是一种形象直观,可以将社会、环境等不同量纲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一种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的分析方法。缺点是当分析因子增加后,用不同深浅颜色表示适宜等级并进行重叠的方法相当繁琐,并且很难辨别综合图上不同深浅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别。2.因子加权评分法:因子加权评分法的基本原理与地图重叠法的原理相似。它克服了地图重叠法繁琐的照相制图过程,避免了对阴影辨别的技术困难,该方法近年来已被广泛运用。但是不论是地图重叠法还是加权求和法,从数学角度上讲,要求各个因子应该是独立的,而实际上许多因子是相互联泵、相互影响的。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专家们又发展了一种新方法,称为“生态因子组合法”。 3.生态因子组合法:生态因子组合法可以分为层次组合法和非层次组合法。层次组合法首先用一组组合因子去判断土地的适宜度等级,然后,将这组因子看作一个单独的新因子与其他因子进行组合判断土地的适宜度,这种按一定层次组合的方法便是层次组合法。相反,则为非层次组合法。显然,非层次组合法适用于判断因子较少的情况,而当因子过多时,采用层次组合法要方便得多。但不管采用层次组合法还是非层次组合法,首先需要专家建立一套复杂而完整的组合因子和判断准则,这是运用生态因子组合法关键的一步,也是较为困难的

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分析

3、适宜性评价与空间分析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土地利用研究对于当代的中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导致了自然资源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引起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周万村等,2000),由此带来了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从70年代后期开始,国家陆续开展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首当其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也因此成为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李丽娟等,2005;李志等,2007;郝慧梅等,2007)。陕西省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典型的水土流失和生态脆弱地区。1998年以来,全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在全县范围展开了封禁造林工作,于当年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实现了“封得住、退得下、还得下”的目标,是全国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份之一,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实施,使吴起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1.53x104t/km2,下降到目前的0.54x104 t/km2,年降雨量已由1997年的478.3mm增至582mm,干早、暴雨、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五级以上的大风已由1997年之前的年均19次降为5次,多年罕见的飞禽走兽重新显现,秀美山川初

露端倪,良好的生态链正在形成。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吴起的地貌轮廓,与毗邻的甘肃、宁夏、榆林地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选取吴起县为研究区,在GIS平台上,运用退耕还林前后的遥感数据,综合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当地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意义如下: (l)科学评价和总结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成果,通过对其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反映其在生态建设驱动力作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展现其生态建设的巨大成果。(2)通过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点及限制因子,为当地决策部门制定生态建设和土地利用政策、开展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3)由于吴起县退耕还林工作非常典型,对其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为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样板,有利于同区的其他县份借鉴。 3.2 评价标准及方法 1、评价标准 基于GIS的退耕还林分析: 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地面坡度与土地利用,特别是耕地的使用状况之间的关系。故本次研究着重于调查样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重点是耕地,包括滩旱地、沟旱地、梯旱地和坡地)中的地表坡度组成状况。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初步确定本次工作主要任务是为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提供准确可靠的基本地理信息,应用GIS技术可迅速清查土地利用详细状况。根据多年试验结果,黄土丘陵沟壑区地面坡度在3°, 8°, 15°, 25°, 35°是较为明显的土壤侵蚀临界坡度值; 3°以下无明显侵蚀, 8°以上的坡地细沟、浅沟普遍出现;

GIS用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论文资料)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实验报告 ——基于GIS的金陵监狱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实验目的: (1)掌握ARC GIS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图像配准、矢量化等基本操作,学会分析制图等功能,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思想; (2)了解人文地理学中的空间分析功能,并能借助ARC GIS解决中的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3D分析等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空间建模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实验数据: 本次研究采用江苏省金陵监狱的1:5000地形图、遥感影象图等其他资料作为基础数据。金陵监狱地属南京市区东郊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汤山街道金丝岗,宁杭公路(122省道)19公里路程碑南侧1.5公里处,青龙山与黄龙山之间。其区域范围介于北纬32°01’~32°03’,东经118°56’~118°58’之间,东西宽约0.8公里,南北长约3.4公里,总面积约2.29平方公里。 三、实验过程与方法: (1)原理与技术路线 按照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之前必须划定非建设用地,对规划区内的用地进行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的划分,并提出相应的土地开发政策和空间管制规划。 本次建设适宜性评价主要采用建设阻力—潜力模型,建设阻力即为生态敏感性分析,主要分析监狱辖区内阻碍用地开发建设的因素,划分敏感区和发展潜力区,在此基础上抓住影响金陵监狱发展的主要因素——生态保护和产业调整、土地置换等,将规划区内的用地划分为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针对不同的区域提出不同的开发强度和开发政策,力争实现金陵监狱快速发展的同时可持续发展。 实验步骤: ①区域实地调查,收集资料 ②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分析指标体系 ③利用RS(遥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多指标数据库 ④确定各指标属性值,评价权重,建立评价模型 ⑤分析评价结果,进行用地适宜性评定 ⑥指定空间管制规划,指导区域发展。具体思路如图所示。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可以这样理解:找到与适宜性相关的因子(经验及参考别人的,或专家来定,即德尔菲法),进行分级,将其对适宜性的影响用分级的方式区别出,再对因子赋以权重(经验或层次分析法),对每一个因子进行评价计算,最后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结果。 其基本表达形式可以用式(1) 表示:S = f ( x1 , x2 , x3 , ?, xi ) (1) 式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 ( i = 1 ,2 ,3 , ?, n) 是用于评价的一组变量。目前常用的基本模型是权重修正法(式2) : S = ΣW i X i (2) 式(2) 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为变量值, W i为权重, i = 1 , 2 , 3 , ?, n。采用公式(2) 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最大问题是每个变量对于生态适宜性的贡献是十分复杂的, 既有正面又有负面的影响, 有些因素对某种土地利用构成绝对限制, 有些则构成发展潜力。通俗的讲,有的是限制性因素(例如近水30米内,坡度大于15限建),有的是潜力型因素(如越靠近交通要道越好),因素本身的情况不同。可以把生态适宜性理解为生态潜力扣除生态限制性的剩余。这在实现操作的时候很好处理,例如在栅格运算中,

ARCGIS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ARCGIS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技术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对土地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其是否适宜进行其中一种特定类型的开发利用。ARCGIS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 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自然条件评价:包括土地的地形地貌、土质条件、水资源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的评价。ARCGIS软件可以通过地图叠加和分析功能,对不同自然条件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帮助评价人员更好地理解土地的自然特点。 2.经济条件评价:包括土地的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投资效益等方面的评价。ARCGIS软件可以通过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进行经济条件评价的空间分析和预测,为评价人员提供科学的依据。 3.社会条件评价:包括土地的人口分布、社会服务设施、环境质量等方面的评价。ARCGIS软件可以通过空间数据的叠加和分析,对土地的社会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空间可视化展示,让评价人员更好地了解土地的社会环境。 4.技术条件评价:包括土地的交通便利程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方面的评价。ARCGIS软件可以通过交通网络分析和基础设施数据分析,对土地的技术条件进行评价,帮助评价人员决策。 通过ARCGIS进行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可以带来以下几个优势:

2.空间分析能力强:ARCGIS具有空间分析功能,可以通过地图叠加 和分析,对不同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帮助评价人员进行科学决策。 3.可视化效果好:ARCGIS可以将数据通过地图展示出来,形成直观 的图像效果,让评价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土地的适宜性。 4.模型建立能力强:ARCGIS可以通过模型建立功能,建立适宜性评 价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模型分析和优化,为评价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总结起来,ARCGIS软件可以帮助评价人员进行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工作,提供数据整合、空间分析、可视化展示和模型建立等多种功能,为 评价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土地资源学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学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地球上的每一块土地都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这些条件和环境的组 合在一起形成了该土地的适宜性。而土地适宜性评价旨在研究土地适宜性的因素和特点,以便更好地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某一区域内的土地类型、地形地貌、土壤、气候以及人 为因素等,进行系统、科学、量化、综合评估,揭示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以确定土地最佳用途和合理开发利用方式的一种方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和分类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土壤质量、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环保状况等方面。按照评估目的的不同,可将其分类为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林业用地适宜性评价、旅游用地适宜性评价和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价等几种。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 土地适宜性评价对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可 以帮助人们了解土地资源的多方面性质,为土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它能够预测土地的潜在风险,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最后,土地适宜性评价对于实现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查核实

通过对土地的地形、土壤、植被、水文、气象等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现场调查。 2. 数据获取 从各种数据来源中获取所需信息,包括遥感影像数据、环境监测数据、数字地形模型数据等各种数据。 3. 建立评价指标系统 根据土地资源特征,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指标、因素指标、子系统指标和总成效指标。 4. 评估方法选择 根据指标的不同特点和土地适宜性的评价要求,选择相应的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模型仿真等方法。 5. 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得出土地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确定适宜性等级并提出整改建议。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局限性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来源狭窄 数据来源的局限性可能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特别是对于某些较新的信息,数据不一定可靠。 2. 评价指标不完善 评价指标体系并没有普适性,特别是在不同区域和土地类型之间,其指标吃亏性显著。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农业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合理利用 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土壤、水资源、气候以及其他因素等方面来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 土地适宜性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适宜用于某种特定的农作物种植、养殖或其他农业生产活动的程度。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 的调查和评估,来确定土地的适宜与否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评价的 结果将会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农业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1. 土壤评价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质地、肥力、透气性和排水性等因 素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土壤评价是土地 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可以评 估土壤的肥力和适宜性,并结合相关的农作物耐盐碱性等因素,来判 断土地是否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2. 水资源评价 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和水质。因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水资源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通 过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水量和水文特征等进行评价,能够判断 土地的灌溉潜力和水资源利用的可能性,从而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3. 气候评价 气候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不同农作物对气候的要求也 不同。因此,气候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气 象数据的分析,如温度、日照、降水等,可以评估农作物在该地区适 应的可能性和生长发育的潜力,从而判断土地的适宜性。 4. 其他因素评价

除了土壤、水资源和气候等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土地适宜性产生影响,如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气象灾害等。这些因素通过对地理、地貌、土地利用和气象等数据的分析,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来评估土地的适宜性。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 1. 优化资源配置 土地适宜性评价能够明确土地的适宜与否,从而帮助农业规划者和决策者优化资源的配置。合理利用适宜的土地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 提高农作物产量 通过对土地适宜性的评价,可以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不同的土地适宜性对不同的农作物具有不同的影响,因此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来选择种植适宜的农作物,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地适宜性评价能够帮助农业规划者和决策者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和潜力,制定出科学的农业规划和措施,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对于实现长期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科学、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土壤、水资源、气候和其他因素等多个方面,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科学的评价和分析,可以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适宜性评价为科学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对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适宜性评价

工业园区生态适宜性评价实例研究 以新疆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例 黄丽华王亚男 摘要本文以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在工业园区内部用地布局合理性评价中采 用生态适宜度法进行评价,在详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自然、社会、环境三方面评价因子,建立开发区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GIS技术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叠置有机结 合,将工业园区规划用地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三类,据此提出调整建议,为工业园区 用地布局的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工业园区生态适宜度用地布局 一、前言 近年来随区域开发活动迅速发展,工业园区作为规范区域开发活动,促进产业聚集的 重要载体,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而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特点具有较 大差异,若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照搬相同的规划建设模式和强度,忽略自然环境的承受能 力以及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过度开发,将导致开发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带来较大的生态环 境风险。因此,通过对工业园区规划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可以进一步明确工业园区开发 的环境制约因素,优化园区规划的用地布局,避免生态环境风险的发生,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及方法 (一)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生态适宜度评价是从城市生态学角度出发,根据各类用地的生态要求,评价各种土地 利用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排序位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循生态优化原 则,从而明确区域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寻求最佳土地利用方式的一种评价方法。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目前生态适宜性分析评价常用方法有地图叠置法、因子加权评分法和生态因子组合法 等。 1地图叠置法:是一种形象直观,可以将社会、环境等不同量纲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 一种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的分析方法。缺点是当分析因子增加后,用不同深浅颜色表示适宜 等级并进行重叠的方法相当繁琐,并且很难辨别综合图上不同深浅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别。 2 •因子加权评分法:因子加权评分法的基本原理与地图重叠法的原理相似。它克服了地图重叠法繁琐的照相制图过程,避免了对阴影辨别的技术困难,该方法近年来已被广泛运用。 但是不论是地图重叠法还是加权求和法,从数学角度上讲,要求各个因子应该是独立的,而实际上许多因子是相互联泵、相互影响的。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专家们又发展了一种新方法,称为“生态因子组合法”。 3 •生态因子组合法:生态因子组合法可以分为层次组合法和非层次组合法。层次组合法首 先用一组组合因子去判断土地的适宜度等级,然后,将这组因子看作一个单独的新因子与其 他因子进行组合判断土地的适宜度,这种按一定层次组合的方法便是层次组合法。相反,则为非层次组合法。显然,非层次组合法适用于判断因子较少的情况,而当因子过多时,采用层次组合法要方便得多。但不管采用层次组合法还是非层次组合法,首先需要专家建立一套 复杂而完整的组合因子和判断准则,这是运用生态因子组合法关键的一步,也是较为困难的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农业生产潜力分析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农业生产潜力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农业生产潜力分析对于实 现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农业生产潜力分析的方法和应用,旨在帮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综合评价指标和农作物需求,对土地 的适宜性进行评估。通过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可以为农作物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潜力。 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包括土壤适宜性评价和气候适宜性评价。土壤适宜性评价 主要考虑土壤结构、肥力、水分保持能力等因素,气候适宜性评价则主要考虑气温、降水、日照等因素。评价结果可以指导农民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进行合理的耕作措施。 二、农业生产潜力分析的方法 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土地具备的实现农业发展目标的潜力。农业 生产潜力分析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条件、农作物需求、农业发展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来评估土地的生产潜力。 农业生产潜力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主要依靠专 家经验和判断,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作物需求进行评估。定量分析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等。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农业生产潜力分析的应用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农业生产潜力分析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作物种植规划。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农业生产潜力分析,可以为农民提供种植规划和经营建议。针对适宜的土地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品种,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2. 土地资源配置。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农业生产潜力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通过评价土地的潜力和适宜性,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环境保护。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农业生产潜力分析可以帮助农民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和合理的耕作措施,减少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和损失,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农业生产潜力分析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和分析农业生产潜力,可以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农业生产潜力分析的作用,才能推动农业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林地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

林地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 林业工程建设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 1 林地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方法 1.1 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生?B适宜度评价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以土地生态要求为原则,可以了解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排序是否合理,是否遵循了生态优化的原则,从而能够明确林地的开发是否能够达到林业产业和林业工程建设的目的。 1.2 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关于生态适宜性分析评价的方法主要有3 种,地图叠置法。这是一种比较形象直观的方法,可以将各种因素重叠起来,例如社会、环境等因素都可以当做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因素,但是这种方法也有缺点, 当新增了其他分析因子之后分析过程会变得十分复杂;因子加权评分法。与地图叠置法比较类似,但没有地图重叠法那么繁琐,不需要照相制图,避免了对阴影进行辨别的困难,这种方法从数学分析的角度来讲,也需要各种因子之间保持独立,一旦增加了新的分析因子,则各种因素之间很容易产生干扰和影响;生态因子组合法。这种方法可以分为层次组合法和非层次组合法,前者指的是利用一组合因子去判断适宜的等级和程度,然后再对这些因子进行独立分析,得出更加精确的结

果。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组合因子和判断准则。 2 林地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 2.1 森林资源质量评价 2.1.1 林种结构 根据该案例调查分析,阔叶林面积大约有14094.02hm2,占林地总面积的大约15%,主要的树种有桉树、刺槐、杜仲、枫杨、核桃等。针叶林面积大约有71172.41hm2,占林地总面积大约78%,主要树种为柏木、藏柏、柳杉等,在县内的各个乡镇都有分布。针阔混交林的面积大约有5626.6hm2,占林地面积的6% 左右,在县内的各个乡镇都有分布,由此可见,境内针叶林面积最多,阔叶林次之,针阔混交林面积最少,而且3 种树种的结构不太合理,对森林生态平衡的保持有一定影响,因此,可以适当增加混交林的面积,优化树种结构,并且不断改善林地质量。 2.1.2 林龄结构 通过调查发现,境内的林地资源中,幼龄林地面积大约有 45873hm2中龄林地面积大约有26208hm2近熟林约有5172hm2 成熟林地的面积大约有1156hm2过熟林地的面积大约有5154hm2由此可见,在该县境内的林地资源中,中幼龄、中龄的林地面积较大,占当地林地资源总面积的55%左右,但是近熟林、过熟林的面积较小,因此为了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在未来的林业资源管理过程中注重保护,减少采伐量,防止过度砍伐对林地资源带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基本步骤及技术要点-最终版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基本步骤及技术要点-最终版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基本步骤及技术要点(参考) 1、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原则 根据方案具体情况增减原则,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2、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依据 根据国家要求和方案具体情况,编写。 3、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基本流程 明确评价方法及评价基本流程。评价基本流程,参考《编制实务》基本流程图。 (1)调查与资料收集:参考《编制实务》P 284。 (2)划分评价单元:遵循评价单元为一个复垦方向的原则。(3)确定初步复垦方向:对每个评价单元通过定性及定量分析确定复垦方向,能够确定最终复垦方向的可以明确,如建设用地、道路、水面、渔业养殖、生态保护等。不能确定最终复垦方向的要进一 步分析评价,主要为农用地宜耕、宜林、宜草的最终确定。对此适宜类实行二级评价体系,最后确定最终复垦方向。 (4)适宜性评价指标的选择及评价过程:根据不同损毁类型、区域特性等情况选择 适宜性评价指标,参考《编制实务》P288,结合项目实际。塌陷、挖损要有填埋平衡分析、土源平衡分析,与周边高程差异、积水、灌排情况,压占要考虑废弃物及石砾等清除、土 地平整等严重影响复垦方向、土地质量的因素。用选择的适宜性评价指标,对每个评价单 元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注意分析的是采取了复垦措 施后的状况),明确采取复垦措施后每个评价单元土地达到的质量(对应等级评定因素)。适宜性评价指标与适宜性等级评定因素不相同。 (5)适宜性等级评定的方法及等级确定 适宜性等级评定方法:定性和定量综合分析法、综合因子评价与极限条件法、指数和 法与极限条件法、主要限制因素评价法、类比分析法。 评价标准:主要限制因素等级的制定参考(《编制实务》P289)。指数和法要有因子 指数和权重表、分级表。选定的评定因素一定要与农用地应具备的土地质量要素相衔接,

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明确的评价目的 (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评价对象的选择 (4)资料的收集 (5)评价因素的选择 (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评价单元的划分 (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评价结果的核对 (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1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 (16)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

用地适宜性评价说明书

用地适宜性评价说明书 用地适宜性评价 1、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本次分析以用地评价范围内1: 10000的数字地形为数 据源,选择ESRI公司的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为评价软件,建立DEM(Digital levation Model) 地形,通过DEM 提取海拔、坡度和坡向等自然因子,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因子及经济建设因子信息一起作为评价因子,根据专家打分确定权重,进行叠加分析,得到评价的量化结果. 区域的用地适宜性采用特尔菲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并构建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 S=EWix Si o 式中:S为土地建设适宜性班评价指数;Wi为第i个评 价因子的相对权重;S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建设适宜度. 评价中采用5级7分评定指数,0分为不适宜用地,1 分为较不适宜用地,3分较适宜用地,5分为适宜用地,7分为最适宜用地. 2、用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适宜性级别较不适宜较适宜最适宜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区可承受开发的强度不同:高海拔的地区多为山地区域,开发后环境很难加以恢复,并且开发会给周边低海拔地

区造成影响,低海拔区域开发对环境影响那么相对较弱,下表给由不同海拔高度的环境敏感度水平及分级原因: 表格1高程适宜性分级表 海拔高度范围>1000 900-1000 35 度特点山地地区, 风景优美,土壤相对薄弱,植被受破坏后不易恢复,同时开发对周边影响也很大,规划区主要景观视域,地质灾害潜在区较不适宜25-35度丘陵地区,风景优美,土壤相对薄弱, 植被受破坏后不易恢复,适宜较适宜最适宜0-8 度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发对环境根本无影响8-15度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发对环境影响很小15-25度同时开发 对周边影响也很大,规划区主要景观视域丘陵向河谷过渡 地区,地形破碎,同时是主要的汇水区域适宜最适宜东、 西、西南坡南、东南坡、平地表格3坡向适宜性分级表适宜性级别不适宜较不适宜坡向范围北坡东北、西北坡下列图给由了坡向因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下列图给由了坡度因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图:坡向因素影响下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④自然因子叠加分析 根据因子权重下列图给由各自然因素叠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图:坡度因素影响下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③坡向因子分析 基于地表的非规那么三角网(TIN)外表模型,生成DEM数据,从DE

适宜性评估

适宜性评估 适宜性评估(Suitability Assessment)是指对某种措施、政策、产品或服务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其是否适合特定的环境、目标或用户群体。适宜性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所采取的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目标需求,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适宜性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目标评估:首先需要明确措施的具体目标和目标需求,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针对性。目标评估包括确定目标的实施范围、目标的执行时间和目标的预期效果。 2. 环境评估:环境评估是指对措施在特定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评估。环境评估包括环境影响评估、社会影响评估、经济影响评估等。通过环境评估,可以确定措施是否符合环境保护要求,是否会对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3.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对措施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包括风险的识别、风险的分析和风险的评估。通过风险评估,可以确定措施可能面临的风险,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 组织能力评估:组织能力评估是指对实施措施的组织机构、人员和资源进行评估。组织能力评估包括组织结构分析、人员素质评估、资源需求分析等。通过组织能力评估,可以确定实施措施的组织机构是否合理,人员素质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具

备足够的资源支持。 5. 用户需求评估:用户需求评估是指对措施是否符合用户需求进行评估。用户需求评估包括用户需求分析、用户满意度调查等。通过用户需求评估,可以确定措施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是否能够提供满意的服务。 适宜性评估作为一种科学的评估方法,可以帮助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推出产品或服务时作出更准确的决策,从而提高项目的实施效果和用户的满意度。同时,适宜性评估还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所面临的挑战和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适宜性评估在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临床检查适宜性分析和评价

临床检查适宜性分析和评价 临床检查是医学诊断与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合理的临床检 查能够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帮助医生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然而,在实际临床中,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不同的检查项目,因此,对于临床检查的适宜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 临床检查适宜性的分析和评价进行探讨。 1. 临床检查适宜性的原则 在对临床检查适宜性进行分析和评价之前,首先要明确临床检查适 宜性的原则。临床检查适宜性分析的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检查 项目,避免不必要的检查,从而减少医疗费用和患者的不适。因此, 临床检查适宜性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1 医学证据支持原则:临床检查应该基于充分的医学证据,有明 确的临床指南或循证医学资料支持,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2 个体化原则:每位患者的临床情况是不同的,因此,临床检查 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避免进行不必要的检查或遗漏必 要的检查。 1.3 有效性与安全性原则:临床检查应当具有良好的效果与安全性,不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或增加医源性风险。 1.4 经济性原则:临床检查不应过度消耗社会和患者的医疗资源, 需要在合理经济范围内进行,并能提供经济效益。

2. 临床检查适宜性的分析方法 为了分析临床检查的适宜性,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2.1 循证医学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现有的循证医学资料,评价临床检查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和预测值等指标,以确定检查的适宜性。 2.2 成本效益分析:通过评估临床检查的成本和效果,以及对患者诊断和治疗的影响程度,来判断检查的经济性和适宜性。 2.3 专家共识评价:借助专家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形成一致的检查适宜性意见和建议。 3. 临床检查适宜性的评价指标 评价临床检查适宜性的指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敏感性和特异性:敏感性指检查方法对疾病的早期或轻微表现的判断能力,特异性指检查方法对非疾病状态的排除诊断能力。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检查方法更适宜用于筛查和确诊疾病。 3.2 预测值:即检查结果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用于评估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无创性:尽可能选择无创性较强的检查方法,以减少对患者的伤害和不适。 3.4 辐射剂量:对于需要使用放射性检查方法的情况,要尽量控制辐射剂量,保护患者免受过度辐射的可能风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