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第六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评价与管理课件

第六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评价与管理课件

1、评价系统
宜农宜林宜牧土地类;
宜农宜林土地类;
➢8种适宜类 宜农宜牧土地类; 宜林宜牧土地类;
宜林土地类;
宜牧土地类;
不宜农林牧土地类
第六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评价与 管理课件
二、综合性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适宜性 评价
1、评价系统
➢ 土地质量等:分别根据农、林、牧
第六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评价与 管理课件
第六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评价与 管理课件
(二)评价步骤
评价土地的范围和边界、 评价的类别、工作方式选 择、工作时段划分、任务 安排。
资料的可靠性和限 制性。
产品及产量,市场方向,资 金集约度,劳力集约度,动 力,土地状况,机械化和工 具,技术知识和态度。
第六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评价与 管理课件
土地自然适宜性的分类方法
土地适宜性分类就是根据土地对不同的作物或土 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适宜性程度将土地进行分类,它 实际上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目标,也是土地自 然适宜性评价结果的一种直观表示。 (1)根据用途分类:宜农、宜林、宜牧、宜渔; (2)根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进行分 类,如适宜、较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等。
例如1:分析雨养农业对土地的需求可从以下几个方 面入手:
A. 作物需求(热量、温度、水分、土壤排水能力、 养分的有效性、发芽条件、灾害性天气、盐渍化 程度、大田病虫害等);
B. 管理需求(土壤耕作的难易程度、机械化潜力、 土地备耕和清理状况、管理单位的规模及增长状 况以及区位条件等);
C. 保护需求(侵蚀危险、土地退化等)
针对性较强,实用;多宜性评价 第六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评价与 管理课件

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

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

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广东省土地潜力评价华北—辽南土地适宜性评价▪广东省位于祖国大陆南部,陆域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与广西接壤,南临南海,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全境位于北纬20°09′~25°31′和东经109°45′~117°20′。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各业用地的竞争愈演愈烈。

为缓解这一矛盾,就要求把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建立在科学依据之上。

对土地资源进行潜力评价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①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土壤分类系统为土类-亚类-土属-土种,本次评价采用土种作为基础评价单元,因为土种是土体构型和肥力特征以及利用方式的综合反映。

②建立评价系统本系统是在参考了国外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和我国当前流行的评价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而建立的,是反映土地农业利用质量的系统。

在评价中按土地对于农林牧业生产的潜力高低情况,将土地划分成6个潜力级,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表示,各等级含义如下。

准备材料:广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广东省地形图、土壤系列图6个潜力级▪Ⅰ等地:农业无限制或少限制,最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中上的水稻土和菜地),同时又适宜于林业与牧业利用。

▪Ⅱ等地: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一般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中下的水稻土和质量好的旱地),也适宜于林业和牧业利用。

▪Ⅲ等地:农业利用受到较大的限制,临界适宜或勉强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极差的水稻土和其余的旱地),但这类土地适宜于林业和牧业利用。

▪Ⅳ等地:农业利用已受到很大限制,但林业和牧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一般情况下宜于林业或牧业利用。

▪Ⅴ等地:农业和牧业利用受到很大限制,但林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一般情况下宜为林业用地。

▪Ⅵ等地:由于特殊的性质暂时不适宜于农、林、牧利用的土地,这里主要指盐碱土和初育土(其中的耕地除外)。

③拟定潜力评价表潜力评价表又称土地限制因素评级表,考虑到广东省耕地数量的有限性,在建立评价系统时把前边6个等级的前3个等级划分为耕地,从而拟定出潜力评价表1;再按肥力的项目和指标的不同拟定出耕地的潜力评价表2。

土地资源案例评价与分析

土地资源案例评价与分析

土地资源案例评价关于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情况的调查与评价人多地少,可利用土地尤其耕地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目前,我国耕地资源呈现出四个特点,即: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污染和退化严重、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地滥设开发区、商贸区盲目占用耕地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可耕地大幅度减少,也影响了农民的生计和社会的稳定。

在人地之争中,因土地资源而引发的各类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也呈现出日益增多和形式多样的特点。

尤其是自1990年《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1990年至今,全市法院共受理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409件,蓟县法院受理128件,占全市该类案件总数的近1/3。

蓟县是农业大县,所审理的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此,以蓟县法院10多年来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为例进行综合调查分析。

为了使调研情况更具有现实性和决策参考性,我们还向县有关方面发出了近100份问卷调查提纲。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性建议,期待着能够对进一步规范全市的土地资源行政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对1990年以来蓟县法院受理的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基本情况的分析从1990年至今,蓟县法院行政庭共受理各类土地资源案件128件。

其中,土地权属纠纷67件,占52.3%;违法占地24件,占18.8%;侵权11件,占8.6%;不服经销土地使用证14件,占10.9%;其他土地案件12件,占9.4%。

现分别就上述几类案件的特点和成因,进行概括分析。

(一)土地权属纠纷案件这类案件形成的时间较长,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且不同法律关系相互混杂交错。

以蓟县山区为例,自1951年土地改革后,很长时间一直未进行过统一确权发证工作。

1992年全县开始统一确权发证后,过去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彻底的各类纠纷大量暴露出来,因而造成此类案件在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中占据很大比例。

由于历史沿革较长,期间又经多次演变,有的案件唯一历史依据就是1951年的土地证,而土地证所载面积又与实际占用面积不符。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壤、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特
性和人为管理因素,对土地适宜性进行科学评价,以确定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

本文将以某地区农田土地适宜性评价为例,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对该地区的土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经过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发现该地区土壤属于淤泥土,质地细腻,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透水性良好。

这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我们对地形和水文条件进行了考察。

该地区地势平坦,水文条件良好,
灌溉便利。

这为农田的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便利,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水。

再者,我们对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

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
水充沛。

这为各类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温度条件。

最后,我们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和市场需求,对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该地区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同时也适宜发展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

综上所述,通过对该地区农田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我们得出结论,该地区适宜
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同时也适宜发展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

这将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将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之,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将为土地
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希望通过本案例的分析,能够为其他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评价与开发潜力分析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评价与开发潜力分析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评价与开发潜力分析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利用评价与开发潜力分析是土地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评价的概念和方法入手,探讨土地利用评价的意义和目的,并分析土地开发潜力的评估方法和应用。

最后,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土地利用评价与开发潜力分析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土地利用评价的概念和方法土地利用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确定其适宜的利用方式和强度的过程。

土地利用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特征、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判断土地的适宜利用方式。

定量评价则是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数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土地的适宜利用程度进行量化评估。

二、土地利用评价的意义和目的土地利用评价的意义在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指导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三、土地开发潜力的评估方法和应用土地开发潜力评估是指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进行评估和分析。

土地开发潜力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

定性评估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需求等因素,综合判断土地的开发潜力。

定量评估则是通过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数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土地的开发潜力进行量化评估。

土地开发潜力评估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土地规划、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和土地资源配置等方面。

通过评估土地的开发潜力,可以确定土地的开发方向和重点,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同时,土地开发潜力评估还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四、土地利用评价与开发潜力分析的应用案例以某地区为例,通过对其土地资源进行利用评价与开发潜力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该地区的土地资源具有较好的农业开发潜力,适宜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同时,该地区的土地资源还具备一定的旅游开发潜力,可开展农家乐和观光旅游等业态;此外,该地区的土地资源还适宜发展工业和城市建设,可以引进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商业中心。

第4讲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第4讲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
31
三、评定潜力等级
实例:美国的斯托利指数分等系统
➢ 因素X——其它条件的评分 无碱化 轻度影响 中度影响 中强度影响 严重影响
100 60~95 30~60 15~30 5~15
……
32
三、评定潜力等级
实例:美国的斯托利指数分等系统
SIR=X1·X2·……Xn/100(n-1)
土壤潜力级
分值
土地开发整理的投资预算:平均成本约 121500元/公顷(8100元/亩),其中土地 整理约157500元/公顷(10500元/亩), 土地复垦约122700元/公顷(8180元/亩), 土地开发约39750元/公顷(2650元/亩)。
52
小知识
土地整理及其潜力评价
土地 整理 的重 点区 域
土地整理 土地复垦
37
三、评定潜力等级
2.定量方法
——关联度法实例
计算评价因素与土种平均产量的关联度: r1=0.5030, r2=0.7514, r3=0.8563, r4=0.9265, r5=0.3624, r6=0.8414, r7=0.5413, r8=0.4828, r9=0.6149, r10=0.6348
60%
占潜力的
28%
土地复垦约 35万公顷
13%
23%
土地开发约 73万公顷
27%
12%
50
小知识
土地整理及其潜力评价
占土地的 占投入的
274 土地整理 60% 78% 2610亿元



土地复垦 13% 13% 430亿元
土地开发 27% 9% 290亿元
投入 约 3330 亿元
51
小知识

农用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

农用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

农用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案例以采煤塌陷区土地城市工矿区废弃农用地再利用,是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将废弃区的土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重新利用,恢复或发挥土地的原有主要功能。

1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矿区废弃农用地受外部环境与内在质量等多种条件制约,造成在改造利用方向和方式上有很大差别。

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确定废弃农用地土地资源利用方向,既要分析研究土壤、气候、地貌、水资源等自然因素的状况,又要分析项目区区位、种植习惯、社会需求等社会经济因素的状况,同时还要考虑被破坏土地的类型和破坏程度。

一种利用方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和环境。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真正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

(2)可比性原则影响因素的选择,应考虑不同因素在项目区内部不同评价单元之间在的差异。

(3)以主导性原则进行适宜性评价时,对影响矿山土地复垦利用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影响待复垦土地利用方向的因素很多,包括土壤性质、气候、地貌、交通、社会需求、原来土地利用状况以及土地的破坏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复垦土地再利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对土地复垦利用的影响程度不同,在多种限制因素中选取主导因素,并按照主导因素确定其适宜的利用方向。

(4)动态性和持续发展的原则矿区废弃农用地再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再利用土地的适宜性随破坏程度和过程而变,具有动态性,在进行土地复垦的适宜性评价时,应考虑矿区工农业发展的前景、科技进步以及生产和生活水平所带来的社会需求方面利用方向具有持续生产利用方向。

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原则,保证所选土地利用方向具有持续生产能力,防止掠夺式利用资源或造成二次污染等。

2评价依据与方法2.1评价依据(1)破坏前土地自然生产力大小及生产水平土地自然生产力大小是影响土地质量、土地利用方式和价值的主要方面,也是对破坏土地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的重要依据;生产水平直接反映土地自然生产力的大小,生产水平因地区不同而异。

土地潜力评价实例.

土地潜力评价实例.

静思笃行 持中秉正
2 评价体系
2.1拟定潜力评价表 2.2选择评价指标 2.3采用的评价方法
秋记与你分享
静思笃行 持中秉正
2.1 潜力评价表
(采用《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 )
表1 村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级
级别
人均建设用地 (m2/人)
1级 50-60
2级 60-80
3级 80-100
土地潜力评价实例 ——宝鸡市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秋记与你分享
静思笃行 持中秉正
1
确立评价单 位
2
建立评价体 系
3
评定潜力等 级
秋记与你分享
静思笃行 持中秉正
1 评价对象(研究区概况)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八 百里秦川”的西部,辖 3区9县总 面积1.82*104km2,人口376万。
秋记与你分享
2000 194.56 181.81 179.87 190.21 195.9 196.27 155.11 161.35 222.71 280.96 322.85 211.12 210.48
2001 195.3 181.99 180.82 190.35 196.44 197.1 155.99 162.25 224.16 280.97 324.55 209.98 211.89
2005 191.75 120.93 48.13 236.24 193.74 198.08 153.45 143.68 227.61 282.37 326.52 207.23 203.02
2006 191.49 120.5
49.2 234.48 193.88 198.51 152.76 143.33 226.26 279.24 326.01 206.73 203.8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广东省土地潜力评价华北—辽南土地适宜性评价▪广东省位于祖国大陆南部,陆域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与广西接壤,南临南海,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全境位于北纬20°09′~25°31′和东经109°45′~117°20′。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各业用地的竞争愈演愈烈。

为缓解这一矛盾,就要求把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建立在科学依据之上。

对土地资源进行潜力评价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①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土壤分类系统为土类-亚类-土属-土种,本次评价采用土种作为基础评价单元,因为土种是土体构型和肥力特征以及利用方式的综合反映。

②建立评价系统本系统是在参考了国外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和我国当前流行的评价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而建立的,是反映土地农业利用质量的系统。

在评价中按土地对于农林牧业生产的潜力高低情况,将土地划分成6个潜力级,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表示,各等级含义如下。

准备材料:广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广东省地形图、土壤系列图6个潜力级▪Ⅰ等地:农业无限制或少限制,最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中上的水稻土和菜地),同时又适宜于林业与牧业利用。

▪Ⅱ等地: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一般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中下的水稻土和质量好的旱地),也适宜于林业和牧业利用。

▪Ⅲ等地:农业利用受到较大的限制,临界适宜或勉强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极差的水稻土和其余的旱地),但这类土地适宜于林业和牧业利用。

▪Ⅳ等地:农业利用已受到很大限制,但林业和牧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一般情况下宜于林业或牧业利用。

▪Ⅴ等地:农业和牧业利用受到很大限制,但林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一般情况下宜为林业用地。

▪Ⅵ等地:由于特殊的性质暂时不适宜于农、林、牧利用的土地,这里主要指盐碱土和初育土(其中的耕地除外)。

③拟定潜力评价表潜力评价表又称土地限制因素评级表,考虑到广东省耕地数量的有限性,在建立评价系统时把前边6个等级的前3个等级划分为耕地,从而拟定出潜力评价表1;再按肥力的项目和指标的不同拟定出耕地的潜力评价表2。

④评定潜力级本综合评级采用定性方法,即把限制程度最高的某限制因素所对应的潜力等级作为土地总的潜力等级。

▪Ⅰ等地▪数量和分布从表3(表3为评价结果的总列表)可看出,Ⅰ等地的面积为1 210 194hm²,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21%,主要分布于宽谷盆地,河流冲积地和三角洲冲积平原。

▪主要特征这等地的光、温、水、气等条件都比较优越,耕作层和土层深厚,质地多为壤土,土壤养分含量丰富,保水、保肥、供肥性能好,土壤熟化程度高,且无障碍因素。

一年可三熟,常年水稻产量可达12 000~15 000 kg/hm²,是广东省粮食和蔬菜生产的重要基地。

▪发展潜力这等地的数量有限,应以立法的形式把其划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

如能将部分渠改为暗渠,推广节水灌溉,有条件的可采用喷灌、滴灌、微灌技术。

逐步开展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依靠多熟制,以求达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统一▪Ⅱ等地▪数量和分布从表3可看出,Ⅱ等地的面积为815 237 hm²,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3%,主要分布于地势平坦或地势较低的丘陵台地或滨海地区。

▪主要特征这等地只有轻度障碍因素,排灌条件尚好,土壤质地多为轻壤和轻粘,耕作层和土层较厚,土壤养分含量中上,保水、保肥、供肥性能较好。

常年水稻产量可达6 000~12 000 kg/hm²,是广东省粮食作物生产的主要基地。

▪发展潜力这等地的改造不单纯是提高当年的产量,而是以提高耕地潜力等级为主要目标,消除或基本消除制约耕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素,培肥地力,改善生产条件和农田生态环境。

应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积极组织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根据土壤养分肥力状况,供肥能力和农作物目标产量,实行配方施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实现耕地养分投入与产出的平衡,促进耕地地力不断提高,达到持续利用的目的。

Ⅲ等地▪数量和分布从表3可看出,这等地的面积为818 823 hm²,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5%,主要分布于地势较高的坡地和地势较低的洼地及滨海三角洲冲积地。

▪主要特征这等地的土壤多为偏砂或中粘土类,土壤养分含量较低,土壤结构不良,主要是旱、渍、毒等障碍因素。

排灌条件差,水利设施未配套,耕作层浅或过深,供肥性能差,水、肥、气、热诸因素很不协调。

▪发展潜力这类地所占的比重不少,只要消除其障碍因素,其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

因而,要采取综合的措施。

首先,大力加强低产田的改造。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水利改良措施,如深挖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配合灌溉,消除积盐。

第二,农业改造措施,如平整土地,深翻改土,合理耕作,增施有机肥等。

第三,生物改良措施,如种植绿肥和耐盐作物。

第四,化学改碱措施,不但可以降低酸度和盐碱化程度,增加了土壤养分,而且土壤的物理性状也有所改良。

其次,充分利用旱地的潜力。

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措施,如等高耕作,可以使上方流下来的径流和泥沙汇集在沟里,起到减缓径流,减少冲刷,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增加产量的作用。

第二,间、混、套、复种,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和覆盖时间,避免地面裸露,减少整地过程和中耕除草环节,增强土壤抗蚀能力。

第三,在种植作物(主要种植花生、黄豆、玉米、番薯等旱作及经济作物)期间,应重施有机肥,培肥地力。

最后,对于质量极差的水稻土,可以考虑开展适当的耕地利用结构调整,如增加养殖和园田面积,发展养殖和园艺。

▪Ⅳ等地▪数量和分布从表3可看出,这等地的面积最大,为6 797 965 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6.13%,主要分布于500 m以下的低丘台地。

▪主要特征这等地的表层厚度15 cm左右,土层深厚,质地为中壤或轻粘,土壤熟化程度较高,土壤养分含量中等, pH5.0左右,水热状况中等,植被覆盖度尚好,侵蚀程度较轻.其限制因素主要是坡度、灌溉和排水。

▪发展潜力在合理开发利用中首先要采用立体农业结构,上部水土涵养为主,山腰种植经济林和杂果,山脚缓坡地种植牧草等作物,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

另外,可采取坡地改梯田工程技术措施,促进林牧副全面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再者,充分利用现有的草地资源,发展以养牛、羊、兔为主的畜牧业。

条件许可的可适当发展水库,增强灌溉能力。

最后,要改善山区公路网,促进林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Ⅴ等地▪数量和分布从表3可看出,这等地的面积仅次于Ⅳ等地,为4 096 533 hm²,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7.80%,主要分布于海拔500~800 m的中低山地,集中于粤北和肇庆西北等山区。

▪主要特征这等地的表层和土层都较薄,质地中壤或重壤,土壤熟化程度低,土壤养分含量低,多呈酸性,主要障碍因素是水土流失严重,水热状况和植被覆盖度差,表土常被冲刷,露出底土。

▪发展潜力这等地的开发利用应以造林为主,加速地面覆盖,防止水土流失。

有条件的地区可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治理,以改善生态环境,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这对防止河流淤塞,保护农田,保护水源等方面将起重要的作用。

▪Ⅵ等地▪数量和分布从表3可看出,Ⅵ等地的面积为999 139 hm²,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78%,主要分布于粤北山区,低丘陵台地,雷州半岛以及沿海滩涂一带。

▪主要特征这等地酸度太高,排灌条件差,常受风、涝、咸为害。

或是土层非常薄,植被覆盖差,岩石裸露,养分含量非常低。

▪发展潜力针对以上主要问题,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和利用措施(何金海等,1995) :第一,在搞好水利建设的基础上,可适当围垦部分海涂,以提高沿海地区农业生产比重;第二,发展浅海水产养殖。

而对于红色石灰土和酸性紫色土等土壤资源、则应该植树造林,提高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从耕地的结构来看,Ⅰ等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0%,不到一半,对该等地应以保护为主,通过立法的形式把其划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维持或继续提高其产出能力,以达到持续利用的最终目标。

Ⅱ等地和Ⅲ等地为中低产田,其数量约占全省耕地的60%,这是广东省土地资源中最具增产潜力的部分,改良利用时应视其不同的限制因素和程度,以提高耕地潜力等级为主要目标,采取相应的改造措施,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

广东省非耕地资源所占比重很大,如何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是面临的重大课题,针对目前其经济效益较低的具体情况,在改良利用方面应增加物质和科技投入的力度,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大幅度提高该部分土地资源的产出水平,走中国式的集约持续发展之路,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研究区域华北地区,位于北32°—42°之间,东经110°----120°.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辽南旧称“管王之地”。

狭义上专指大连,广义上地域覆及整个辽东半岛区。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确立了“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5级分类系统。

▪此次的核心的内容包括“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3级分类系统。

▪所遵循的评价原则包括生态学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等。

强调土地资源的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相统一;土地的适宜性与土地利用方向一致,土地的限制性与土地的改造、保护措施一致,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最佳利用方向相结合;评价结果既要通过自然地理多要素特征反映土地质量,又要通过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即土地利用类型,反映土地质量。

①土地限制因子质量分级评价因子分级量化需要因地制宜。

从华北-辽南土地潜力区自然地理特征出发,确定评价因子质量分等定级的标准(表3)。

②土地限制型的判定原则每个单因子的第1质量等级理解为“非常适宜、不受限制”,而第2~5(或2~4)质量等级分布区域理解为该单要素具备限制作用;多因子重叠区域取质量等级最差的因子作为限制因子,如果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因子同时为最低质量等级,则根据“主导因素原则”,从区域实际出发,选取其一作为限制因子。

①土地质量等分析从各因子与土地质量的作用关系出发,确定各个评价因子不同质量等级对农林牧业的适宜性等级标准,如表4。

进而,在土地限制型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计算每一限制型的农、林、牧业适宜等级,初步得到土地质量等数据。

②土地适宜类分析是在土地质量等初步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如下原则进行归纳和判定:A.主宜性评价与多宜性评价相结合,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B.与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相结合,通过农、林、牧分类评价,由低级向高级归并C.稳定的耕地只作农业评价,不稳定的耕地和质量很差的耕地作农林牧评价D.一般的,平地、岗地的林地只作农林评价,丘陵、山地的林地只作林业评价E.一般的,平地、岗地、丘陵的草地要作农林牧评价,山地的草地只作林牧评价▪具体的分析过程中,利用地貌类型、2000年土地利用以及1990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等数据信息实现判定原则的数量化表达,计算结果是在“土地质量等”数据层属性值中增加一个数码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