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适宜性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IS技术下的渚洲土地适宜性评价

目录

摘要

一、前言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现状

3、研究内容

4、研究流程

二、基础理论

1、基本概念

2、研究技术方法

Ⅰ层次分析法

ⅡGIS与空间分析

(1)地理信息系统

(2)空间分析

三、研究区域概况

四、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与方法

1、评价目标的确定

2、评价体系的拟定

3、评价因子的选取

4、评价因子数据获取

(1)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2)评价因子专题数据生成.

五、评价分析模型与结果分析

1、评价分析模型

2、评价结果分析

(1)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2)园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3)林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六、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研究将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评价模型相结合,以莱西市渚洲地区的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作为评价对象。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遵循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选定了海拔、坡向、坡度、水源灌溉和交通通达性五个评价因子作为农用地适宜性的评价体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在评价数据库的基础上,借助GIS的叠加分析、栅格数据聚类分析、DEM地形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获取了研究区域的评价因子专题层。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和法与限制性因素法对研究区域的农用地进行了适宜性等级的评价。

关键词:适宜性评价;农用地;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

一、前言

1、问题提出

土地资源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农业生产同土地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被当作基地、立足点和空间操作场所而发挥作用,而且被当作极其重要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而发挥作用,是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因此,“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中,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利用和改造土地的历史。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化过程中,农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多样的,但是总体目标是寻求一条符合客观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涛,2002)。

随着人口增加,大工业,大城市的发展,土地的有限性逐渐显露出来,产生了耕地锐减、林地缩小、生态破坏、水土流失问题等土地利用问题。土地资源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将作为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趋于市场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合理与否取决于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自然构成要素空间分布的合理程度,即土地利用是否与土地自然要素的客观要求相一致,从这一点上来说,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便是保持土地利用适宜性在时间上的延续。

土地资源具有自然特性、社会特性和生态特性,并且它们互相交融,这就决定了土地资源系统是一个包含有庞大信息的巨大系统。农用地作为土地资源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独

特的系统特征,用传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技术段,已经不能满足农用地土地利用科学管理的需求,计算机技术与GIS技术速发展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手段和决策辅助工具。将GIS 技术与土地适评价相结合,不仅使得评价流程简单科学化,而且评价结果更加直观化。

2、研究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中指出,耕地包括灌溉水田、水浇地、旱地;园地包括果园、茶园、其他园地;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其他林地;草地包括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其他草地;其他农用地包括其他土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资源评价的一种类型,其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生产力经营水平和农业耕作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评价因子,采用科学方法和综合分析土地各构成要素对作物生长的适应性与限制性,以此反映土地对作物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强度,从而对农用地进行分类定级。早在1961年F.R.吉本斯就明确指出:“对土地不能简单地按从‘最好’至‘最差’的尺度上进行分等,而不考虑到它的利用方式”(倪绍祥,1999)。FAO经过多次讨论和大量实践后,于1976年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该纲要主要是作为各类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纲式指南。这一系统的发布,大大促进了国际土地资源评价的研究。近20多年来,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主要围绕评价因子体系建立、评价模型及评价方法、评价单元、评价技术手段以及评价结果应用进行研究。

(1)评价因子体系的构建及权重的确定

参评因子的选取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关键,它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综合许多学者在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时在因子选取方面遵循的原则,归纳有以下几点:①选取评价区内差异较大,相关性较小的因子,如海拔高度与热量条件之间的相关性极为显著,考虑到海拔高度的数据比较容易获取,故选择前者;②选取那些对研究区农用地生产力起长期、主导作用的因子但是对农用生产影响大、变化规律明显的不稳定性因子也应该考虑;③要考虑数据的可得性,为实现定量评价,尽可能选择可测量的因子,同时还要考虑国家当前的土地利用政策,如一般不宜毁林开荒。农用地适宜性因子的构建主要以影响生产力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作为参评因子;④土地各构成因素有定量和定性因素之分,评价因子应该尽量选择可量化的因素,以减少主观成分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在因子权重确定方面,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专家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专家征询法,又称特尔菲(Delphi)测定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最突出的优点在于他能对于大量非技术性的无法定量分析的因素作出概率估算,并将概率估算结果告诉专家,充分发挥信息反馈和信息控制的作用,使分散的评估意见逐次收敛,最后集中在协调一致的评价结果上。但是该方法的缺点在于很难同时找到20-30人的专家为鉴定因素的指标值及其权重做概率估计。专家分析法有些受专家的个人主观看法影响,而层次分析法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使评价因子权重的决定较为客观与准确。层次分析法可把相互关联的因素按隶属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