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在山地旅游小城镇中用地适宜性的应用——以余姚市四明山镇为例

合集下载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合适用地类型和用地规划,有助于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建设效益。

而GIS作为一种有效的城市规划工具,可以提供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

首先,GIS可以提供土地资源的空间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空间叠加和数据分析,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和分类提供依据。

例如,通过将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进行叠加分析,可以确定哪些土地用于农业,哪些土地适合用于工业、商业或居住等。

其次,GIS可以进行空间分析和模型构建,以评估不同区域土地的适宜性。

通过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如土地可利用度、地貌适应度、交通便利度等,在GIS平台上进行各项指标的加权计算和分析,可实现对土地适宜性的综合评价。

这种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和评价,可以为城市宏观规划和区域用地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GIS还可以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评价。

通过将不同用地类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GIS进行空间分析,可以指导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和管理。

例如,通过评估不同用地类型的生态系统功能、碳排放等指标,可以实现城市用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此外,GIS可以进行空间决策支持,提供不同方案的比较和优化。

在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中,GIS可以基于多条件和多目标的空间优化模型,进行不同方案的模拟和比较。

通过考虑不同因素的权重和约束条件,可以得出最优的用地规划方案,提高城市的建设效益和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一种科学、高效和可行的方法。

通过GIS平台提供的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可以实现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划,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GIS的传统山地村落选址与布局的生态适宜性分析研究

基于GIS的传统山地村落选址与布局的生态适宜性分析研究

基于GIS的传统山地村落选址与布局的生态适宜性分析研究王炎松;吕晓航【摘要】该项研究意在通过分析传统山地村落选址和布局即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和处理,探索居住生态适宜性之间的某种关系和规律,建立科学的山水村落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作为传统村落聚落更新和新农村建设的技术参照和依据,尤其为新的村落规划和选址提供参考和指导.通过分析得出部分适宜的规律,指导更新的规划设计和新的选址.%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ocation and layout of traditional mountain village, which is the analysis of selection and treatment of living environment,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explore the connections and rules between living ecological suitability, to establish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ecological suitability of landscape village, to become technical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the updat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settleme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especially to provide a set of reasonable assessment criteria for the location of new villages. After the analysis, we can obtain some appropriate rules, which could guide newer plan and design and new location.【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1(029)010【总页数】3页(P125-127)【关键词】GIS;山地村落;选址布局;生态适宜性【作者】王炎松;吕晓航【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建筑系;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建筑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2.29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当代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支撑下,集采集、贮存、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GIS在我国小城镇规划中的应用简述

GIS在我国小城镇规划中的应用简述

GIS在我国小城镇规划中的应用简述摘要: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对GIS在我国小城镇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述。

目前国内的应用主要是GIS的二次开发形成的决策系统,但小城镇的资料限制了GIS大规模用于国内的小城镇建设。

关键词:GIS;小城镇规划;GIS应用The resume of GIS used on laypout of townLI Xingchun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literature search of the GIS in our small towns planning application was brief. Currently the application of GIS is mainly formed by the secondary development of decision-making system, but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small towns limits the GIS for the domestic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of it.Keyword: GIS; layout of town; use of GIS一、引言小城镇狭义上指除了国家设建制的3081个市、镇以外的5482个集镇[1],由县镇(含县城、建制镇、工矿区)和农村集镇所组成的介于城乡之间的社区类型[2]。

广义上认为指县城和县城以下比较发达的集镇或乡政府所在地,以及大城市周围农村建设的卫星城镇,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初级城市。

小城镇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城市型的小城镇即县城和县属镇,二是乡镇和村镇,统称农村集镇。

小城镇是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以及信息交流的中心。

它既具有(初级的)城市工业、商业和社会服务业协同发展的产为结构,又具有一定比重的农业;既具有城市相对集中的人口和公共设施,又有接近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宁波四明山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宁波四明山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宁波四明山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鲍迪尔;莫金文;侯勃;刘礼成;姚雪燕【摘要】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是刻画人类土地利用方式合理性的关键指标.以四明山区域2000、2010年遥感解译数据为数据源基础,运用多样化程度指数、区位指数以刻画四明山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研究发现,四明山区域土地利用多样化水平和强度比较低,利用类型单一;各镇间土地资源利用不均衡,受地形制约较大;60%以上的乡镇土地利用程度提升,耕地林地呈现减少趋势,城乡建设用地呈增加态势.【期刊名称】《浙江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58)009【总页数】4页(P1626-1628,1632)【关键词】四明山;土地利用变化指数;土地利用变化【作者】鲍迪尔;莫金文;侯勃;刘礼成;姚雪燕【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 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 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 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 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 浙江宁波 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8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作用于陆地表层环境的一种响应[1],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2]。

土地利用变化可反映区域内土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劣势,可诊断土地利用是否合理[3],可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土地变化发生的空间位置、变化的类型、变化剧烈程度是土地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4],建立模型是解析土地利用变化成因、过程的重要途径和手段[5]。

近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广泛采用生态位、模糊数学和数据挖掘、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并利用遥感影像GIS分析朝定量化和实用化方向发展。

四明山是浙江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相关研究集中在生态旅游,鲜见土地变化研究[6- 7]。

针对四明山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存在的矛盾,分析四明山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和方向,有助于顺利实现四明山区域脱贫并全面建成绿色与和谐发展的目标。

[学习笔记]教你用arcmap实现土地适宜性评价

[学习笔记]教你用arcmap实现土地适宜性评价

[学习笔记]教你用arcmap实现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一定类型的土地作为特定使用时的适合性,即将土地质量与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质量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土地的适宜度。

这类项目一般都用空间分析来做。

也就是对栅格数据作分析。

使用ArcGIS空间分析。

模块(SpatialAnalyst)完成评价数据的空间分析过程,该模块提供了一个范围广阔且功能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建模工具集,允许用户从GIS数据中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并以多种方式进行分析操作,包括距离制图、表面分析、重分类、栅格计算等。

GIS的关键优势在于能够将分析算子应用到原始GIS数据中得到新的信息。

(1)建立技术路线---就是搭一个框架性的东西。

(2)建立geodatabase(可选)只有在数据库的支持下,GIS的数据处理、空间分析、专题制图等诸多功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主要步骤见图:因为我的数据都是同一了空间参考的,所以就直接添加就OK了。

(3)划分评价单元评价单元是进行适宜度分析的最小单位,是土地性状的相对一致性地块。

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的现状特征及评价的空间精度的要求,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2支持下,将各因素空间化,并生成0·5 km×0·5 km大小的栅格。

以此作为适宜性评价单元,可以满足工业用地在微观层面上布局的精度要求。

(4)建立指标体系,计算权重。

这部分就概要讲下,比如你评价工业用地的适宜性。

网上该类文章很多。

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就OK了。

比如:(5)空间分析主要应用SpatialAnalyst进行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Analyst)为用户提供各种工具,执行空间分析操作,解决空间问题。

主要有:距离分析、密度分析、表面分析a.距离分析,具体过程见图→→¤其他相关指标的分析过程类似¤b.表面分析主要是对DEM进行分析,具体步骤见图→点了OK之后,坡度分析结果如图所示→(5)适宜度的计算主要采用SpatialAnalyst—raster calculator工具。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与衡量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与衡量

其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境适宜性和地形适宜性还包含子因子,如表
2-1 所示。
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权重
表 2-1
4 类评价因子,
评价因子
子因子
权重
交通便捷性

0.28
滨水环境
0.09
环境适宜性
远离工业污染
0.06
森林环境
0.07
城市氛围 地形适宜性
— 地形高程 地形坡度
0.18 0.155 0.155
对于各单因素的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 本练习统一将评价值分级成 1-5 级,其中 3 级是
骤,操作如下:
最终生成一幅 【交通便捷性】 评价图。紧接之前步
步骤 1:联合叠加【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 。 在【目录】面板中,浏览到【工具箱 系统工具箱 \Analysis 双击该项打开该工具。
叠加分析 联合】,
设置【联合】对话框。设置【输出要素类】为【
练习数据 评价基础数据
用地适宜性评价
分析过程数据 交通便捷性评价】 。
类似地,设置 1000、1500 、 3000、 5000 米缓冲距离。 设置【缓冲区单位】为【 Meters】。 在【字段名】输入【离省道距离】 ,该字段用来记录缓冲区多边形的名称。
点【确定】 后开始计算缓冲区。 完成后得到一幅由 5 个环构成的要素类。五个环分 别代表距离省道 0-500 、500-1000、 1000-1500、 1500-3000、3000-5000 米。打开其 属性可以看到五个环形多边形要素,它们用【离省道距离】字段的值加以区分。 步骤 4:构建县道的缓冲区。
实用文档
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上机内容简介
本练习的研究区域为某山区的一个小镇。 研究区域面积为 1555 公顷,其中镇建成区 42.6 公顷,镇周边有 2 处独立工矿和 5 处较大的农村居民点。 本练习主要是针对研究区的生活区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前人的研究已经证明:通过对区域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分析研究,可以为人地平衡、用地布局与农业结构调整、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措施的制定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业资源利用模式决策提供服务。

关键词:适宜性;地理空间;GIS;空间分析Abstract: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for land is the important basic of the rational utilization. The former researches have indicated that it can provide scientific support for the people’s balance with the place, distribution of land, the adjusting of agriculture’s structure, the exploitation, repairing and protecting, can provide service for the mode of the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e’s resource.Key words:suitability; Geographic space; GIS; spatial analysis1 引言土地评价是在特定的目的下,通过土地质量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确定土地等级,揭示土地质量等级的空间分异的过程[1]。

传统的土地评价是评价者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数据,利用自己的经验,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定性评价。

传统土地评价结果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相关的计算、统计分析等工作亦费时费力。

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空间建模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基于GIS的旅游用地适宜性研究

基于GIS的旅游用地适宜性研究

基于GIS的旅游用地适宜性研究发布时间:2022-08-08T07:12:07.240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5卷第6期作者:谢小溪[导读] 根据适宜性分析方法,以巴中市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策划为例谢小溪成都来也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610041 四川成都摘要:根据适宜性分析方法,以巴中市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策划为例,在地理空间数据云进行数据的获取的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进行分析计算,选用对用地影响较大的坡度、高程、用地类型、水域、地质灾害、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等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根据各影响因子的重要性确定权重,对规划区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计算和评估,最后生成用地适用性评价结果。

为规划区的用地选择、空间管制、生态保护和合理建设等提供依据。

增加旅游项目落地性和实施性。

关键词:GIS;旅游用地;适宜性 1概况1.1规划范围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位于巴中市北边,与陕西省接壤,是以文旅产业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域。

涉及南江、通江县,包括光雾山镇、关坝镇、神门乡、贵民镇、诺水河镇、空山镇、两河口镇7个乡镇,总面积1606.1919平方公里。

1.2地质地貌规划区地处川陕两省交界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属四川盆地东北部山区。

北高南低,海拔分布在495-2507米,相对高差2021米,地形起伏较大,区域最高处是光雾山,最低位于诺水河镇。

境内山岭高低起伏、地貌复杂多变,地形沟壑纵横,多河流、山体。

1.3资源概况规划区资源类型多样,有“光雾山-诺水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通江县诺水河国家级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米仓山和空山等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大小兰沟等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四川盆周北部的天然屏障,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核心地区,素有“川东北氧吧”和“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称。

关坝片区:包括光雾山镇、神门乡、贵民镇,辖区有“光雾山-诺水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大小兰沟、十八月潭、桃园景区、牟阳故城、小巫峡景区、燕子岩等景区景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RCGIS在山地旅游小城镇中用地适宜性的应用——以余姚市
四明山镇为例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已经成为如今的一种生活方式。

余姚四明山镇凭借风景秀丽的四明山和客源丰富的长三角市场,成为炙手可热的山地旅游小城镇。

但是大量游客的涌入和无序盲目的建设,不仅破坏了本就脆弱的山地生态环境,也无法更好的促进城镇的发展。

在可持续理念下,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有效保护小城镇的生态环境,需要对旅游小城镇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

本文以余姚四明山镇为例,在地图重叠法的基础上考虑了不同因子的权重,并应用ARCGIS10.1进行加权叠加,评价了四明山镇城乡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从保护城市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的角度为城镇发展和建设提高参考。

关键词:山地旅游小城镇;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GIS
1 引言
四明山镇是浙江宁波余姚市辖镇,位于余姚市最南端,因地处四明山脉之巅而得名,是一个物产富饶、风景秀丽的山地小城镇。

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23平方公里,目前辖梨洲一个居委会和12个行政村。

全镇总人口共计10578人,其中镇区人口为1600人。

本文研究对象为山地小城镇,即人口规模在3万以下的城镇.一般为单中心块状、带状的空间结构,且城镇规模不大。

四明山地区的乡镇如余姚的大岚鹿亭、绍兴的陈溪、丁宅等城镇大多如此。

2 基于GIS的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选取浙江余姚市四明山镇为研究案例,经过前期对研究区基础资料的收集,运用ARCGIS10.1为研究的操作平台,先对各个类型的用地因子提取,再对其进行权重赋值叠加.最后根据得到的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讨论空间结构的规划布局。

2.1评价方法
本文以四明山峡镇行政区划地块为基础资料,通过对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两个方而因子的提取和研究,作为整个地块土地建设适宜度评价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评价因子的选取与分级和确定单因子权重两个步骤。

2.2.1评价因子的选取与分级
从四明山镇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山区旅游小城镇的特殊性,以及当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本次研究根据因子对城镇建设的影响,将评价因子分为限制因子、潜力性因子、特殊因子三大类。

限制性因子包括高程、坡度评价因子,潜力性因子包括交通便捷度、与核心建成区空间距离,特殊因子为水源地、热门旅游景点可达性评价因子。

2.2.2确定单因子权重
由于各评价因子、要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土地建设适宜性作用的重要性也不一样,本次采用单因子加权叠加的方法进行评价。

首先根据四明山镇评价因子的类别比较,确定其类别权重值:然后对同类别评价因子(三个及三个以上)采用数学矩阵方法确,定各因子权重。

2.2分析结果
分析各类别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在上地建设适宜性限制性因子评价中,确定四明山镇适宜性等级,依据评价的得分值将四明山镇行政区划地块分为四个等级: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生成上地建设适宜性限制性分析图;在上地建设适宜件潜力性因子评价中,潜力性增长趋势,得分越高其潜力性越强。

2.2.1单因子分析
准备数据有四明山镇行政区划数据、四明山镇上地利用现状数据集、四明山镇DEM数据集、四明山镇道路交通数据集。

对以下各因子进行分析,高程分析海拔高度,坡度分析坡角的大小,地形起伏度分析地貌,根据现状建成区主要道路分析交通便捷度,其他的单因子可以直接权重赋值评价。

2.2.2单因子评价
目以上各类单目子进行评价价,即对各个单因子进行重新分粪,根据各个单因子的重新
属性分级析,并按照1、3、5、7的因子评价值进行赋值。

高程单因子评价,对高程重分类为三级,由低海拔到高海拔赋值7到1,海拔越低越适
宜开发。

海拔高度小于800m为7分,海拔800m到1200m为5分,海拔大于1200m为1分。

坡度单因子评价,对坡度重分类为五级:0%—8%赋值7分,8%—15%赋值5,15%—25%赋值3分,25%—100%赋值1分。

一般认为,8%以下适合建设,坡度越低越适宜开发
建设。

交通便捷度单因子评价,根据城镇现状主要交通道路,进行Buffer分级扩散,分为四级:靠近道路(0-200m)赋值为7分,可达道路(200m-800m)赋值为5分,远离道路(800m-1200m)赋值为3分,更远(>1200m)赋值为1分。

与核心建成区空间距离单因子评价.依据上地利用现状提取核心建成区,再做分级扩散.分
为三级:核心建成区赋值为7分,靠近核心建成区(_<500m)赋值为5分,远离核心建成区(>500m)赋值为1分。

水源地单因子评价,从步梯岩水库风景区的水体保护出发,依次按保护区范围距离扩散
分级,分为四级:一级保护区(取水口水域周边2000m,陆路200 m)赋值为1分,二级保
护区(一级保护区外延伸500 m)赋值为3分,准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外延伸500 m)赋值
为5分,准保护区之外赋值为7分。

通过保护区的划分,达到对水源地的保护目的。

热门旅游线路可达性单因子评价,通过对旅游资源分布、热门旅游线路的综合分析,将
与线路的距离分级,分为四级:靠近道路(0-200m)赋值为7分,可达道路(200m-400m)
赋值为5分,远离道路(400m-600m)赋值为3分,更远(>600re)赋值为1分。

越靠近热
门旅游线路,说明游客流量大,则靠近线路开发建设,相应的产业价值较高。

2.2.3因子权重赋值
首先分别对土地建设适宜性限制性因子(A)、土地建设适宜性潜力性因子(B)进行权
重赋值,运用栅格计算器,按照权重计算公式:
X1=A×0.5+B×O.5
X2= X1×0.5+C x 0.5
对土地建设适宜性限制性因子类别中的各个单因子评价后的结果进行权重赋值,分类后
的因子中,相对重要的是地貌和坡度,对坡度赋值为0.32,地貌赋值0.56,高程赋值0.12。

对土地建设适宜性潜力性因子类别中的各个单因子评价后的结果进行权重赋值。

交通便
捷度赋值0.54.与核心建成区空间距离赋值0.3,开发难易度赋值0.16。

得分越高,越有开发
潜力。

对上地建设适宜件特殊因子类别中的各个单因子评价后的结果进行权重赋值.较重要的
是热门旅游线路可达性.赋值为0.58,水源地赋值0.42。

再对上地建设适宜性限制性因子综合
评价和上地建设适宜性潜力性因子综合评价的结果均值权重赋值,均为0.5,这个结果和土
地建设适宜性特殊因子综合评价结果各取0.5赋值。

3 分析与小结
3.1分析
土地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从三个角度为城镇的上地利用提出建议的,一是从上地现状
的限制性的角度,二是从上地发展潜力件的角度,再是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的角度。

这样的
研究方法是城市规划方法的有益尝试和补充。

3.2小结
根据空间管理分区、分析评价结果以及现状条件的结合,将研究区划定三类大的空间:
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

在四明山镇的研究结果中,可以得到:(1)四明山镇的适建区主要分布丁河谷地带,以及
比较平坦的高地。

(2)限建区主要分布在山地、镇区、风景区外围附近。

(3)禁建区主分
步在四明山森林公园区域。

4 结语
本研究中应用的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方法,并没有局限在四明山镇,而是从它所属
的山地旅游小城镇这样一个群体的层而来考虑的。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为山地旅游小城镇的
发展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更专业的学术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