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人教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人教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人教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一引

1、今天老师要带去游览西湖。(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回忆学习这首古诗的方法。

课件出示:知诗人---读诗句----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背诗篇

4、那么,这节课我们利用这种学习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自我探究,感知古诗的内容。

1、请同学们参考出示的学习方法,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跟小伙伴一起学古诗。

2、遇到有困难的地方请做好记号,还要准备派代表发言。

3、给学生充分时间自学。

四、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知诗人:

(1)请两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汇报自己小组了解到的诗人资料。比一比哪个组说的更详细,资料更有价值。

(2)课件出示: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行书、楷书,能画竹和枯木怪石。

2、读诗句:

(1)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很有名的。要读好诗,首先要把生字给读对,请两位同学来辨认这两个字:“亦”、“妆”。把音读准,再说说自己怎么记住它的。

“亦”:yi整体认读音节,独体字,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

“妆”:后鼻音ang要读准音,左右结构,部首是“女字旁”。

(2)接下来我们来读诗句,找好节奏,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大家评一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解诗题:

(1)要想把诗读得有感情,就要理解这首诗,首先,从诗的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媚,后来下起了雨。)

(3)课件出示:

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起初阳光明媚,后来下起了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和朋友在美丽的西子湖畔饮酒,天开始晴朗朗的,倏忽间,又飘起了绵绵细雨。(看到的景色)

4、明诗意:

(1)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

(2)说说每一行诗写了什么?

a 、抓字眼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小资料: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历代美女之最。她是春秋末期越国人,姓施,名夷光,世居苎萝山苎萝村。苎萝山现属绍兴诸暨市城关镇。苎萝有东、西两村,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叫她“西施”。

b 、明诗意

生汇报

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诗人要拿西施来比西湖,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扫娥眉,总是风姿卓越,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师总结

课件出示:

水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诗意:波光闪动的晴天景色真好,云雾迷茫的雨天景色也很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诗意:若把西湖比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5、悟诗情:

(1)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a、学生自己说

b、课件出示:

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2)诗人要描写西湖的景色,用了哪些办法?(对比和比喻)

(3)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诗人观察的位置有没有变化?(没有)

那变化的是什么呢?(是天气。)

对,题目也告诉了我们“初晴后雨”,哪一句是写“晴”,哪一句是写“雨”的?(第一行是写“晴”的,第二行是写“雨”的。)

大家把这一句读一读,(学生读诗句。)

告诉老师,西湖的“晴”和“雨”分别有什么特点?(相应板书:晴雨水光潋滟山色空蒙)

这样的景色你喜不喜欢?你觉得诗人喜欢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板书:好奇)

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可不仅仅是“好”和“奇”的赞美,他还运用了一个比喻句来比喻西湖,是哪个句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来,先把这个句子读一读。(学生读诗句。)

在这个比喻句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西子”就是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一个很有名的美女,她和杨玉环、王昭君、貂婵并获称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在这首诗里,诗人并不是要写西施,而是借她的美来表现西湖的美,这个比喻奇妙而又贴切,写出了西湖的神韵,更突出了西湖的美。

诗人把西湖写得这么美,你从诗篇里感觉到了诗人对西湖的什么之情吗?(对西湖喜爱的之情)

课件出示:

这首诗是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

6、背诗篇:

我们也带着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读吧!一边读,一边记,看谁能很快地把它背出来。(当大部分学生能背诵时,请个别学生表演背诵。)

7、质疑解难:对于这首优美的古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说出来大论。

五、测一测

1、《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诗人()所写。其中的一句比喻句是(),把()比作()。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的赞美。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描写“水”的诗文还很多,你们还知道那些与“水”有关的诗?

2、教师推荐

课件出示:《钱塘湖春行》《浪淘沙》

七、练一练

1、默写古诗。

2、收集并交流描写“水’的古诗。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水光潋滟好

雨山色空蒙奇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

《望天门山》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断、楚”13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断、楚”13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2018部编版:《望天门山》优秀教案 优质课

2018部编版:《望天门山》优秀教案优质课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

17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重点难点】 重点: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浩瀚长江从古汹涌奔流至今,潋滟西湖仍然静静地守候杭州,洞庭山水还是那般秀美非凡。山水永恒,情感绵延。你听,遥远的古代又响起了诗人们那荡气回肠的吟唱……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来学习《古诗三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生字:断楚至孤帆饮初镜未磨遥银盘(生带读自由举手读开火车读)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注意读音:读准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磨”是个多音字,在诗中读“mó”,还有一个读音是“mò”。 识字方法:换一换:“继”换掉“纟”,加上“斤”,就是“断”;“定”换掉“宀”,加上“林”,就是“楚”;“狐”把“犭”换成“子”,就是“孤”。 形近字辨析:盘—盆未—末遥—摇银—根 熟字加偏旁:“欠+饣”是“饮”,“刀+衤”是“初”, “竟+钅”是“镜”。 加一加:巾+凡=帆 减一减:“到—刂 =至”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镜”:“钅”表意,“竟”表音。 3.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断、楚、孤、遥) “断”是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是左边注意先写里面的“米”,

望天门山教案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执教人:吴怡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我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据我了解,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的古诗了,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老师听一听?(3、4名同学,及时评价) 同学们背的诗真不少,看来都非常善于积累。苏东坡先生有句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啊,学习古诗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 二、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板书:李白)对于李白,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李白呢?(幻灯出示李白资料)是啊,李白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 三、初读 1、自读 你们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写的吗?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自己手中的课文纸,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2、检查并正音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 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指名点评 谁还想读给大家听?师点评,出示难读字音 3、师范读(配乐) 四、小组合作学习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精心整理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原文】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

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 ,( “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鉴赏: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

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 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

《望天门山》教案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25岁时写下得千古佳作。生动地描绘了长江波澜壮阔、天门山雄奇秀丽得景色,充分展示了其丰富得想象力,抒发了对祖国山川赞美之情。 诗中用词精准,四个动词“开”“回”“出”“来”写出了四个壮丽得画面: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借山势写出水得汹涌,一个“开”字,仿佛让人瞧到了滔滔江水呼啸而来,听到了江水拍击山石得怒吼声;次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水波回旋,反过来借水势衬出山得奇险;“两岸青山相对出”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得山带上了动态美;此时“日边来”得一片“孤帆”在这雄奇得山水中穿过,更给人开阔壮美之感。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与内心体验得描述,赞美了大自然得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得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新词,了解古诗得大意,会读会背诵《望天门山》。 2、指导古诗得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得学习能力。 3、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让学生感悟诗歌美得意境,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得神奇壮丽,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得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一般古诗学习方法,有感情朗读古诗。 难点:感悟古诗描绘得美得意境。体会诗歌表达得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诗人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背诵一些李白得诗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您们都知道哪些诗人呢?背诵了 哪些诗?谁来背一首李白得诗? (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得古诗,说说认识得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得积极性。) 2、出示课件,认识了解李白。 3、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所写得《望天门山》, 二、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1、理解“望”得意思 2、了解关于天门山得知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多种形式诵读 1、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初步感知。 2、范读 出示课件,标出分隔符号。听范读,说说这首诗就是写什么得?您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 3 、展读 引导学生个别读,男女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诵读。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1

17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

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12周2节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教案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2、感受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作者乐观豪迈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长江、李白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读诗导入,了解长江。 1、课件出示一组有关长江诗词,学生读。 2、你对长江了解有多少?(汇报有关长江资料) 二、朗读古诗,初悟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出声读。 2、师范读。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 三、品读理解,感悟诗情。 1、理解诗意你有哪些方法?用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 2、汇报诗题。 (1)“望”是什么意思?

(2)“天门山”指什么? (3)看作者把诗题的意思补充完整。 3、汇报第一句。 (1)指名解释第一句(一、二名学生汇报)。 (2)启发提示。 理解古诗中的“断”、“开”和“回”。 (3)第一句诗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4、汇报第二句。 (1)指名释意古诗(一、二名学生汇报)。 (2)看最后一句古诗,你认为李白现在在哪儿?现在能更完整地说出诗题的意思吗? (3)这“一片孤帆”从哪里来?作者正往哪行驶呢? (4)点拨难点。 A:“出”字是一个表示什么的词?; B:用动词写天门山你有什么疑问吗?; C:此句诗改成“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D: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E:学生讨论汇报,并提出汇报交流要求。 听别人的发言,请你认真思考,看对自己的想法有提示、帮助。 5、解释整首诗的意思。 6、通过整首诗看出李白在赞美什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吗? 四、拓展知识,丰富积累。 1、汇报交流有关李白资料。

《望天门山》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望天门山》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本 三年级上册) 一、引出课题,理解课题。 1、师:咱们先来认一个字,有点难度,因为是甲骨文。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 生:古代人创造的字。 师:刻在龟甲上的。看清楚了,这是什么字?(教师板 书甲骨文“天”,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师:再看这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门”)生:门。 师:对,你看左边一扇右边一扇。(指导学生观察。) 师:再加一个字,(教师板书:山)读一读。生:天 门山。 师:咱们汉字是表意的,就这“天、门、山”三个字, 你想一想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生:很高的。 师:你关注了“天”字,那你说的这个山可以叫“天山”。生:很大的山。 师:“门”那该是……看看门的形状…… 生:面对面的。 师:左边一座,右边一座。那就是….. 生:天门山。 师: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教师板书:望)

师:什么叫“望”?生:看。 师:怎样看才叫“望”?生:向上看。 师:还有吗?生:从高往下看。 师:那叫俯视。向远处看就是望。 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师:一块儿读课题。(学生读课题。) 师: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学生再读课题。) 一、识字解题 1.师:先来认一个字。(课件出示甲骨文) 生:人。 师:你们异口同声地说“人”。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 分“”,是一个人张开双臂的人,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 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是:很高。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 生:(恍然大悟)天。(板书:天) 2.师:一点就通,确实是“天”字。认第二个字。(课件出示甲骨文“”) 生:门。 师:这是繁体字的“门”。左边一扇,右边一扇。单扇 为“户”,两扇合为“门”。(板:门) 3.师:这个字很形象,大家一看都知道什么字,读 ——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望天门山》教案设计

1做动作背古诗。指名背,齐背。 2、赛诗:你知道李白哪些诗?背一背。 五、全课总结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 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我们去欣赏,去品味。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八、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而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整节课,我注重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感悟。结合学生的综合成绩,对不同理解层次 的学生选择一个共融的方法。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让他们来介绍李白,并在拓展部分让学生交流积累过的李白的诗。在教学过程中,我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 回”出“”理解这首古诗,结合课件感悟这首诗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认识到了天门山的险,又感悟到了楚江的波涛汹涌。学生理解了这首诗。 九、教学评价 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必须在应该讨论的地方、的时候组织讨论。“望”(山)的角度?很多资料上都说诗人站在某处“望”。这点在成年人也常出错,更何况三年级的孩子!原来诗 人是坐船远望。而孤帆到底从哪边来,更容易出错。开始的时候我认为从西边来,自然是从日落的方向来。这样的难点,教者反复铺垫,在学生还不能理解、产生愤悱的情况下出示了课件,有了前面的铺垫,课件一出来,难题迎刃而解。结合这节课学生评价量规表。真正体 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确实做到了“愤启悱发”。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创新教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创新教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5首) 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 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 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

望天门山教案完整版

望天门山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25岁时写下的千古佳作。生动地描绘了长江波澜壮阔、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想象力,抒发了对祖国山川赞美之情。 诗中用词精准,四个动词“开”“回”“出”“来”写出了四个壮丽的画面: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一个“开”字,仿佛让人看到了滔滔江水呼啸而来,听到了江水拍击山石的怒吼声;次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水波回旋,反过来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两岸青山相对出”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此时“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在这雄奇的山水中穿过,更给人开阔壮美之感。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新词,了解古诗的大意,会读会背诵《望天门山》。 2、指导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让学生感悟诗歌美的意境,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一般古诗学习方法,有感情朗读古诗。 难点:感悟古诗描绘的美的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诗人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背诵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哪些诗人呢?背诵了哪些诗?谁来背一首李白的诗? (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出示课件,认识了解李白。 3、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所写的《望天门山》, 二、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1、理解“望”的意思 2、了解关于天门山的知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多种形式诵读 1、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初步感知。 2、范读 出示课件,标出分隔符号。听范读,说说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觉得这 个地方怎么样 3、展读 引导学生个别读,男女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诵读。

望天门山教案(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板:望)“望”是什么意思?生:看。 师:怎样的“看”是望呢?vbvb 生:向远处看。 师: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 生:望天门山。(“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师:李白望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生自由读诗)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同学还摇头晃脑,这是读诗的状态。谁来读? (一生读全诗) 师:声音很好听,字音读得准。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中断”、“至此回”。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此回”中的翘舌音“至”、平舌音“此”读得很清楚。谁再读读这首诗?我们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 (一生读,速度较快。) 师:听出来了吗?“天门-中断-楚江开”,这每行七字的诗停顿是二、二、二、一。(课件出示划节拍线的全诗)谁再读? (一生根据节拍线再读。) 师:有点儿“歌”的韵味,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李白的《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且是连环画。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诗中描绘景物的字、词。 生: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板:景) 师:前面我们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 生:就是长江。 (出示注释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师:这些景组合在一起给我们什么感觉呢?比如,天门山是

高的,那楚江是?用一个字。 生:广。 师:孤帆和太阳离作者是—— 生:很远。 师:山高、水广、帆远,这些景组成图画的境界是高广辽远的。那咱们读的时候要慢一点,大家跟着我的手势轻声读,不要跑到我的手势前面去了。 (教师按照诗的节奏用手势指导学生慢读,学生渐渐读出诗的韵味)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图画的色彩,这水是什么颜色? 生:碧色。 师:仔细看这个“碧”字(此字放大),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什么偏旁? 生:上面的偏旁是“王”和“白”,下面是“石” 师:左上的“王”是“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是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根据字形,你知道“碧水”是怎样的水吗? 生:略。 师: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难怪诗人对“碧”字情有独钟。你看,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是“碧”,读——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是“碧”,读——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是“碧”,读—— 生: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一个“碧”字,让景色熠熠生辉。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 生:青色。

小学语文《望天门山》 教案

小学语文《望天门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挂图、投影、幻灯片。 2.收集李白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古典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你会哪几首李白的诗?背给大家听一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大家对诗作者李白有哪些了解呢? 3.了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二、学习生字,品读古诗。 (一)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齐声朗读古诗。 2.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3.检查交流,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 断楚孤帆亦妆

(2)教师强调字音: “妆”是翘舌音,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让学生识记,“女——妆”。 “亦”整体认读音节,要注意读准。 (3)教师强调字形: “断”“孤”“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结构的匀称与紧密。 “孤”字的右边是“瓜”,不是“爪”,要提醒学生注意。 “楚”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林”要写得扁一些。 (4)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二)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反馈自学情况,讲解古诗意境。 (1)诗的一、二句:奔腾的长江把天门山冲断,形成东西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在这里激起回旋。 (2)诗的三、四句:两岸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落山的地方飞速漂来。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 (教师在交流中应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清楚即可。) (三)结合字词,体味情感。 1.如何理解“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 “出”是突出的意思。这里“出”字的运用使山富有了生命和动感。好像山正迎面向诗人走来。既描绘出诗人是坐船行驶在江面上的状态,也表现出船上人见此景致而发出的新鲜、喜悦之感。 2.默读这首诗,想想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通过描绘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

《望天门山》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辉县市文昌小学 李新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辉县市文昌小学李新 【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一课共有三首古诗,本节课学习《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赞美了神气壮丽的天门山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乐观豪迈的情感。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引导学生借助关键字词、注释、诗人写作背景,想象画面,理解诗的意境,并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字理识字,指导书写“断”字。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断”,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 2.能结合注释、图画、关键字、诗人写作背景,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理解诗意。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能背诵古诗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图画、关键字、诗人写作背景,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理解诗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方法】 情境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一定学过很多古诗,想和老师比赛吗?我说上一句,你们接下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你看诗中描写祖国山河多么美丽壮观啊!今天,老师带你们再去一个景点游玩,让我们走进天门山。(板书:天门山。)(书空)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师:看到天门山三个字,你能想象它是一座怎样的山吗? 2.解释“望”的意思。 3..介绍诗人。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老师范读古诗。 3.同桌互读古诗,读出节奏。 4.师生合作读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韵律。】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宝石。学好古诗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陶冶情操以及继承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是我教学李白《望天门山》的精彩片段和教学反思。 教学思路: 谈话导入课件欣赏学习古诗背诵古诗古诗配图。 片段一:入情入境,欣赏古诗。 师:就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是什么呀?

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生A:天门山真雄伟啊! 生B:长江真浩瀚啊!

生C: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生D: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生E: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片段二:点拨难点,理解古诗。 师: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 学生质疑: 生A: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动词出呢?

生B:出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正是理解的难点所在。师: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学生个个摇头,表示不赞成。 师: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学生冥思苦想,却张嘴结舌。 师:请大家再来欣赏课件。

学生看到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孤帆顺流而下,远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这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 生B: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 生C: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 师总结: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学生反复诵读,感情升华。 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心里备感轻松。不光是按规定课时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

望天门山教案

(板:望)“望”是什么意思生:看。 师:怎样的“看”是望呢 vbvb 生:向远处看。 师: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 生:望天门山。(“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师:李白望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生自由读诗)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同学还摇头晃脑,这是读诗的状态。谁来读? (一生读全诗) 师:声音很好听,字音读得准。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中断”、“至此回”。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此回”中的翘舌音“至”、平舌音“此”读得很清楚。谁再读读这首诗我们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 (一生读,速度较快。) 师:听出来了吗“天门-中断-楚江开”,这每行七字的诗停顿是二、二、二、一。(课件出示划节拍线的全诗)谁再读? (一生根据节拍线再读。) 师:有点儿“歌”的韵味,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李白的《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且是连环画。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诗中描绘景物的字、词。 生: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板:景) 师:前面我们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 生:就是长江。 (出示注释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师:这些景组合在一起给我们什么感觉呢比如,天门山是高的,那楚江是用一个字。 生:广。 师:孤帆和太阳离作者是—— 生:很远。 师:山高、水广、帆远,这些景组成图画的境界是高广辽远的。那咱们读的时候要慢一点,大家跟着我的手势轻声读,不要跑到我的手势前面去了。 (教师按照诗的节奏用手势指导学生慢读,学生渐渐读出诗的韵味)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图画的色彩,这水是什么颜色? 生:碧色。

三年级上册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水平(智能目标)。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水平。.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理解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 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实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个点。)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先使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提升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能够学些什么呢?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绝大部分同学能自己学懂。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实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即时纠正。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实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协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理解上得到提升。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实行准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2)读出节奏感。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