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综述
医学英语疾病介绍——Breast-Cancer(乳腺癌)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浸润性小叶 癌)(隶属浸润 性癌)
➢ Breast Cancer Today 概述 ➢ Causes And Risk Factors 病因学 ➢ Breast Anatomy 解剖学结构 ➢ Pathological Changes 病理改变 ➢ Metastasis 转移 ➢ Symptoms 症状 ➢ Signs And Tests 诊断 ➢ Staging 分期 ➢ Treatment 治疗 ➢ Expectations 预后 ➢ Prevention 预防 ➢ Summary 综述
—
Breast Cancer: Why Me?
The most obvious risk factor for breast cancer is being a
woman. Men get the disease, too, but it is about 100 times
more common in women. Other top risk factors include being
illness
(80%的乳腺癌患者
并无家族病史).
Causes And Risk Factors
—
Breast Cancer Genes
The genes most commonly involved in breast cancer are known as BRCA1 and BRCA2. Women with mutations(突变)
• 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LCIS)(小叶原位癌), is a marker for an increased risk of invasive cancer in the same or both breasts(它是一个向一 侧或双侧乳房呈侵袭性癌发展的危险标志).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综述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综述2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内蒙古自治区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呼和浩特 010020#通信作者3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内蒙古自治区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呼和浩特 010020#通信作者:梁俊青摘要:乳腺癌作为现今困扰女性的一大疾病,随着时代的变化,更多的女性开始不仅仅关注疾病的治疗,对于乳腺癌术后的乳房重建也越来越重视。
术后的修复不但影响到乳房外形的美观也关系到术后对于患者的心理影响,生活方式等。
所以现在的外科医生不但着重于疾病的治疗方案,也在术后重建中尽量满足患者对于乳房的美观要求。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在我国尚未普及,未来需加大宣传力度,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心理状态。
本篇综述主要介绍了乳腺癌术后重建的几种方式及术后重建对于患者的心理影响。
关键词:乳腺癌,乳房重建,心理影响前言在全世界乳腺癌已经成为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占癌症总病例中的23%,癌症死亡的14%[1]。
导致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中包括年龄不同,基因变异,内分泌代谢紊乱等。
乳腺癌最常见的原发肿瘤部位是乳房的外-上象限,其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导管内癌。
乳腺癌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药物治疗二是手术治疗。
在手术治疗中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通过综合评估乳腺癌的分期和患者身体情况,分为保留乳房手术、全乳房切除术、根治术和扩大根治术、改良根治术。
现今的医学技术在治疗乳腺癌方面,近十年内的生存率已经超过了80%[2]。
近些年,随着乳腺癌手术治疗后生存率的升高,人们对于乳房的外形和美观程度愈加关注。
1、乳房重建的发展在1895年时Vincent Czerny首次提出乳房修复,之后乳房重建技术就被更多的人关注到[3]。
1998年在葡萄牙圣塔雷地区医院整形外科和重建外科就对99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了肿瘤的术后重建,大多数都是即时重建,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患者术后的心理康复。
在近十年,关于乳腺治疗的外科手术方面有了明显的进展,医生会对患者进行术前各项指标的评估,并且提供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治疗术式。
基础医学乳腺癌综述

基础医学乳腺癌综述乳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呈现出不同的亚型和分子表型。
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对于乳腺癌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综述乳腺癌的基础医学知识,以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疾病。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乳腺癌的发病机制。
乳腺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
基因突变是乳腺癌发生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例如,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是家族性乳腺癌的主要遗传因素,而HER2基因的扩增则与HER2阳性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此外,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乳腺癌细胞中的雌激素受体阳性表达是使用内分泌治疗的重要指标。
其次,我们来探讨乳腺癌的诊断方法。
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乳腺癌的常用筛查方法包括乳腺X线摄影术(乳腺X线)和乳腺超声检查。
乳腺X线又分为乳腺钼靶、数字乳腺X线和乳房磁共振成像。
对于疑似乳腺癌的患者,通常会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
活检方法包括穿刺活检和手术切除活检。
近年来,乳腺癌分子亚型的诊断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通过检测乳腺癌细胞中的基因表达谱,可以将乳腺癌分为激素受体阳性、HER2阳性和三阴性。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乳腺癌的治疗方法。
乳腺癌的治疗通常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等。
手术是乳腺癌治疗的首选方法,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进行乳房保留手术或者全乳房切除手术。
放疗主要针对手术切除后剩余的病灶,旨在杀灭残留的癌细胞。
化疗是通过用药物杀灭癌细胞,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阿霉素、环磷酰胺和氟脲嘧啶等。
内分泌治疗适用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常用的药物包括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和人工抗雌激素药物。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乳腺癌的预后和预防。
乳腺癌的预后主要取决于病理类型、分期和分子亚型等因素。
目前,乳腺癌的预后评估主要依据TNM分期系统和分子亚型的分类。
早期乳腺癌的预后较好,但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较差。
为了提高乳腺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率,我们需要加强宣传和普及乳腺癌的预防知识,发展更加准确和敏感的筛查方法,并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和干预措施。
乳腺癌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综述-肿瘤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乳腺癌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综述-肿瘤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死率已位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
尽管乳腺癌治疗方法众多,靶向治疗仍然是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通常按照作用机制不同,靶向药物可被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靶向肿瘤细胞的药物,如: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靶向药物、PI3K/AKT/mTOR抑制剂、CDK4/6抑制剂和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等;另一类是靶向肿瘤微环境的药物,如抗血管新生的靶向药物等。
大量临床数据已经证实,靶点不同,靶向药物的临床疗效、临床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也各不相同。
而靶向药物的临床疗效主要与其在细胞内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
因此,本文将乳腺癌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策略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1抗HER2靶向治疗自1984年美国学者首次发现乳腺癌的HER2基因,HER2通路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阻断HER2信号通路成为靶向治疗研究的主要策略。
按照分子机制,靶向HER2的药物主要分3大类:第1类是单克隆抗体,包括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它们分别与HER2受体胞外Ⅳ或Ⅳ区域特异性结合,抑制HER2受体活化;第2类是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代表药物为拉帕替尼,其可逆地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HER2受体酪氨酸激酶区的三磷酸腺苷(ATP)位点结合,抑制其酪氨酸激酶活性;第3类药物为单克隆抗体和化疗药的偶联体,代表药物为抗体偶联药物曲妥珠单抗-emtansine(TDM1),是曲妥珠单抗与抗微管蛋白化疗药物通过二硫键有机结合,既具有靶向作用,又具有化疗效果,可以选择性将化疗药物带入癌细胞中,增强癌细胞凋亡的导作用。
在抗HER2的靶向药物中,曲妥珠单抗是最早被批准上市的靶向治疗药物。
既往在晚期乳腺癌,H0 8G和M77001两项关键性研究证明:曲妥珠单抗联合紫杉类药物一线治疗给病人带来生存获益[1-2].其后,在早期乳腺癌,几项大型临床研究已经证明: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能降低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病人的疾病复发和风险,显着改善病人预后。
综述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进展

然而,中医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 由于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等高质量的研究,中医治疗的效果仍需进一步证 实;其次,中医治疗方法尚不规范,不同医疗机构的治疗方法差异较大,影响疗 效的稳定性和可
重复性;最后,中医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此外,在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淋巴引流按摩也是缓解症状的 有效方法。
在护理研究方面,研究者们正在探索更加有效的护理方法和措施以预防和减 轻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例如,研究者们正在研究如何通过改善患者的饮食 和生活习惯来预防水肿的发生。他们也在探索如何通过使用新型的物理治疗设备 和技术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内容三
一、背景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其常见的并发症。 这种水肿会导致患者上肢疼痛、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 手法淋巴引流作为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在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方面取 得了显著的效果。
Hale Waihona Puke 二、手法淋巴引流技术概述手法淋巴引流是一种通过手法按摩,促进淋巴液流动,改善淋巴水肿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淋巴系统的自身动力学特性,通过手法按摩,刺激淋巴结,使 其周围的淋巴液流动,从而达到缓解水肿、改善循环的目的。
4、其他因素:如肥胖、糖尿病等也可能增加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风险。
二、诊断方法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1、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上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2、辅助检查:包括淋巴管造影、核磁共振成像(MRI)、超声等。其中,淋 巴管造影可以显示淋巴管的形态和通畅情况;MRI可以显示淋巴管的炎症和水肿 情况;超声则可以无创性地评估淋巴回流情况。
乳腺癌患者心理状态及心理支持研究进展译文综述

乳腺癌患者心理状态及心理支持研究进展译文综述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研究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支持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对乳腺癌患者心理状态和心理支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常常面临着诸如情绪困扰、焦虑、抑郁、自尊心受损等心理问题。
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经历了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变化,这会对她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与乳腺癌相关的身体形象问题也会损害患者的心理健康。
为了帮助乳腺癌患者应对这些心理问题,研究者们开展了各种心理支持干预研究。
这些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教育等。
研究发现,这些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改善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
此外,乳腺癌患者也可以通过参与乳腺癌患者支持团体和寻求社会支持来获得心理支持。
研究表明,参与支持团体和获得社会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抑郁,增强她们的心理健康。
总的来说,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探究乳腺癌患者心理状态和心理支持的机制,并开展更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症状群范围综述

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症状群范围综述铁万琴1,张 曦2*,牛 萌2,杨玲玲2,许 洋1,陈雪丰1,潘 璐1,陈思羽11.宁夏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宁夏750004;2.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S y m p t o mc l u s t e r s i n p a t i e n t s r e c e i v i n g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a f t e r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s u r g e r y :a s c o p i n g re v i e w T I E W a n q i n ,Z H A N GX i ,N I U M e n g ,Y A N GL i n g l i n g ,X UY a n g ,C H E NX u ef e ng ,P A NL u ,C H E NS i yu S c h o o l o fN u r s i n g ,N i n g x i a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N i n gx i a 750004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Z H A N GX i ,E -m a i l :1131642260@q q.c o m K e yw o r d s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s y m p t o mc l u s t e r ;s c o p e r e v i e w 摘要 目的:对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症状群研究进行范围综述㊂方法:遵循范围综述的方法学框架,检索中国知网㊁维普数据库㊁万方数据库㊁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㊁P u b M e d ㊁W e bo f S c i e n c e ㊁C I N A H L ㊁E M b a s e ㊁t h eC o c h r a n eL i b r a r y ㊁M e d L i n e ㊁S c o pu s 中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症状群的相关研究㊂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9月26日㊂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及汇总分析㊂结果:共纳入27篇文献,症状群的识别要素涵盖症状评估及分析方法等㊂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症状群的种类涉及13种,其中较常报告的症状群为消化道症状群和心理症状群㊂结论: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化疗期间存在多种症状群,并呈动态变化㊂未来需进一步探索症状群评估工具和分析方法,更好地验证不同时间点症状群的构成和特点,为优化症状管理干预方案奠定基础㊂关键词 乳腺癌;术后化疗;症状群;范围综述d o i :10.12102/j.i s s n .2095-8668.2024.09.006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A g e n c y fo r R e s e a r c ho nC a n c e r ,I A R C )研究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范围内存在约1929.3万例癌症新增病例,其中,女性乳腺癌新增病例数高达230万例,占全球女性癌症病例的24.5%,发病率位于癌症排行榜的第1位,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1-2]㊂随着肿瘤早期诊断㊁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乳腺癌病人的生存率逐年提高[3-4]㊂但是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由于治疗方式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各种症状,对病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和生理负担,如焦虑㊁抑郁㊁疲乏㊁睡眠障碍㊁恶心等[5]㊂这些症状常以集群的形式发生㊁发展,进一步加重病人的症状负担,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6]㊂2001年,D o d d 等[7]首次提出了症状群的概念,即2个或2个以上相互关联的症状同时发生,组成稳定的症状小组,并独立于其他症状群㊂症状群的研究对乳腺癌病人化疗期间症状的早期识别和有效管理至关重要㊂我国已有学者对乳腺癌病人症状群进行了探索,然而各研究中症状群的分析方基金项目 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22C MG 03082;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23A A C 03582作者简介 铁万琴,护士,硕士研究生在读*通讯作者 张曦,E -m a i l :1131642260@q q.c o m 引用信息 铁万琴,张曦,牛萌,等.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症状群范围综述[J ].循证护理,2024,10(9):1560-1566.法㊁类型以及特点尚不明确,且存在较大异质性,给症状群管理带来障碍㊂本研究采用范围综述的方法[8],旨在探索国内外乳腺癌病人术后化疗期间症状群的识别方法㊁症状群类型㊁不同化疗阶段症状群变化规律,提出目前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症状群研究存在的问题,明确未来研究方向,以促进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症状群管理的发展,提升症状管理效率㊂1 资料与方法1.1 确立研究问题明确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症状群研究问题:1)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症状群的类型有哪些?2)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症状群评估工具有哪些?3)不同化疗阶段症状群是如何变化的?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研究内容涉及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症状群;2)研究对象年龄>18岁;3)不限制研究设计类型,包括质性研究㊁量性研究㊁混合研究㊂排除标准:1)重复发表文献;2)文献类型为综述㊁会议论文;3)非中英文文献;4)无法获取全文㊂1.3 文献检索检索中国知网㊁维普数据库㊁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㊁P u b M e d ㊁W e b o f S c i e n c e㊁C I N A H L ㊁E M b a s e ㊁t h eC o c h r a n eL i b r a r y㊁M e d L i n e ㊁S c o pu s ,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9月26日㊂中文㊃0651㊃C H I N E S EE V I D E N C E -B A S E D N U R S I N G M a y,2024V o l .10N o .9检索词为: 乳腺肿瘤/乳腺癌/乳癌/乳房肿瘤/乳房癌 症状群/症状对/症状集/症状簇 ;英文检索词为:b r e a s t n e o p l a s m s b r e a s t n e o p l a s m b r e a s tc a n c e r b r e a s tt u m o r* b r e a s tc a r c i n o m a* m a m m a r y c a n c e r h u m a n m a m m a r y n e o pl a s m * h u m a n m a m m a r y c a r c i n o m a* b r e a s t m a l i g n a n tn e o p l a s m* b r e a s t m a l i g n a n tt u m o r* s y n d r o m e s y m pt o m c l u s t e r * s y m p t o m c o n s t e l l a t i o n * c o n c u r r e n t s y m p t o m * m u l t i p l e s y m p t o m * s y m pt o m c o m b i n a t i o n ㊂以P u b M e d 为例,检索式为:(((((((((("b r e a s t n e o p l a s m s "[M e S H T e r m s ])O R ("b r e a s t n e o p l a s m "[T i t l e /A b s t r a c t ]))O R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T i t l e /A b s t r a c t ]))O R ("b r e a s t t u m o r *"[T i t l e /A b s t r a c t ]))O R ("b r e a s t c a r c i n o m a *"[T i t l e/A b s t r a c t ]))O R ("m a m m a r y ca n c e r "[T i t l e /Ab s t r ac t ]))O R ("h u m a nm a m m a r y n e o p l a s m*"[T i t l e /A b s t r a c t ]))O R ("h u m a nm a m m a r yc a r c i n o m a *"[T i t l e /A b s t r a c t ]))O R ("b r e a s tm a l i g n a n t n e o pl a s m*"[T i t l e /A b s t r a c t ]))O R ("b r e a s tm a l i gn a n t t u m o r *"[T i t l e /A b s t r a c t ]))A N D (((((("s y n d r o m e "[M e S H T e r m s ])O R ("s y m pt o m c l u s t e r *"[T i t l e /A b s t r a c t ]))O R ("s y m p t o mc o n s t e l l a t i o n*"[T i t l e /A b s t r a c t ]))O R ("c o n c u r r e n ts y m p t o m *"[T i t l e /A b s t r a c t ]))O R ("m u l t i p l e s y m p t o m *"[T i t l e /A b s t r a c t ]))O R ("s y m pt o mc o m b i n a t i o n "[T i t l e /A b s t r a c t ]))㊂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将检索到的文献导入E n d N o t eX 9并去除重复文献㊂由2名经过循证医学培训的护理研究生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独立进行初筛,之后阅读纳入文献全文进行复筛㊂筛选过程中如有疑问或分歧,邀请本课题组中经过培训且获得证书的循证小组成员参与讨论直至达成一致意见,最终确定纳入文献㊂文献提取内容包括作者㊁国家㊁研究类型㊁研究对象特征㊁样本量㊁治疗阶段㊁评估工具㊁使用维度㊁分析方法㊁症状群类型等,并进行汇总分析㊂2 结果2.1 文献筛选结果初步检索获得文献4325篇,其中P u b M e d 750篇㊁W e b o f S c i e n c e 502篇㊁C I N H A L724篇㊁E M b a s e 358篇㊁t h eC o c h r a n eL i b r a r y 106篇㊁M e d L i n e 数据库856篇㊁S c o pu s 数据库710篇㊁中国知网93篇㊁万方数据库109篇㊁维普数据库43篇㊁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74篇㊂使用N o t e E x pr e s s 剔除重复文献后余2346篇,阅读标题和摘要排除2211篇,查阅全文排除108篇,最终纳入文献27篇[6,9-34],其中英文15篇[17-18,21-25,27-34],中文12篇[6,9-16,19-20,26]㊂2.2 文献基本特征本研究共纳入27项研究,发表于2008 2023年,来自6个国家,中国15篇[6,9-16,19-20,23,26,29-30]㊁美国6篇[22,25,27,31-33]㊁泰国3篇[17-18,24],沙特阿拉伯[21]㊁瑞典[28]㊁以色列[34]各1篇㊂其中14篇为横断面研究[9-22],13篇为纵向研究[6,23-34],纳入的研究显示了乳腺癌术后病人化疗前㊁化疗期间和/或化疗之后所经历的症状群呈现动态变化特点㊂具体见表1㊂表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作者国家 研究类型样本量(例) 分期 治疗阶段评估工具/维度分析方法/纳入标准症状群祝龙玲等[6]中国纵向研究200未描述化疗前2d (T 1)㊁第1次化疗1周后(T 2)㊁第3次化疗1周后(T 3)中文版M S A S 探索性因子分析/症状发生率>20%①②③④⑤王艳等[9]中国横断面研究506Ⅰ~Ⅳ期1~4个化疗周期后中文版M D A S I 探索性因子分析①②⑤⑥刘淑英等[10]中国横断面研究65未描述至少1次化疗后中文版M D A S I 探索性因子分析①②⑤⑥蒋蕾等[11]中国横断面研究164未描述正在化疗病人中文版M D A S I 探索性因子分析①②王千心等[12]中国横断面研究169Ⅰ~Ⅲ期术后化疗自行设计的乳腺癌化疗病人症状测评量表/严重程度探索性因子分析/症状发生率>10%②④⑤⑦㊃1651㊃循证护理2024年5月第10卷第9期(总第125期)(续表) 作者国家研究类型样本量(例) 分期 治疗阶段评估工具/维度分析方法/纳入标准症状群李丽燕等[13]中国横断面研究154Ⅰ~Ⅲ期入院完成治疗1周后自行设计的乳腺癌化疗病人症状评价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症状发生率>20%①②④⑦邓珍珍等[14]中国横断面研究240Ⅰ~Ⅲ期至少2次化疗后自行设计的乳腺癌化疗病人症状测评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症状发生率>10%①②③④张静等[15]中国横断面研究128Ⅰ~Ⅳ期至少2次化疗后中文版M S A S探索性因子分析/症状发生率>20%①②③④张雅琳等[16]中国横断面研究144未描述至少2次化疗后中文版M S A S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症状发生率>20%①②③④C h o n g k h a m -A n g 等[17]泰国横断面研究322Ⅰ~Ⅲ期化疗后第7天泰国版M S A S /严重程度/困扰程度主成分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①②③⑧⑨V u t t a n o n 等[18]泰国横断面研究48未描述化疗后E S A S /严重程度探索性因子分析①②⑥⑧任东辉[19]中国横断面研究106Ⅰ~Ⅲ期老年人正在化疗的病人自行设计的一般临床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症状发生率>20%①②③④赵润平等[20]中国横断面研究456未描述至少1次化疗后自行设计乳腺癌化疗病人常见症状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法⑤⑥⑩A l k a t h i r i等[21]沙特阿拉伯横断面研究100Ⅰ~Ⅲa 期术后化疗病人:化疗后1周S E S /频率/严重程度/困扰程度未汇报/症状发生率>20%②⑩L a n gf o r d 等[22]美国横断面研究3910~Ⅲ期至少化疗2个周期后1周内单一症状评估量表/严重程度潜在类别剖面分析①⑥⑧L u o 等[23]中国纵向研究620Ⅰ~Ⅲ期第1次化疗(T 1)㊁第2次化疗(T 2)㊁第3次化疗(T 3)~第8次化疗(T 8)中文版M S A S探索性因子分析/症状发生率>20%①②③④⑤P h l i gb u a 等[24]泰国纵向研究112Ⅰ~Ⅲa 期化疗前(T 1)㊁第2周期化疗前(T 2)㊁化疗结束后1个月(T 3)改良的M S A S/困扰程度探索性因子分析①②③④S u l l i v a n 等[25]美国纵向研究540未描述化疗前1周(T 1)㊁化疗后1周(T 2)㊁化疗后2周(T 3)M S A S /发生率/严重程度探索性因子分析①②④⑦李楠楠[26]中国纵向研究215Ⅰ~Ⅳ期化疗前(T 1)㊁第1次化疗后(T 2)㊁第3次化疗后(T 3)㊁第6次化疗后(T 4)中文版M S A S 不明确/症状发生率>20%①②③④⑤⑧G w e d e 等[27]美国纵向研究179Ⅰ~Ⅲ期化疗前㊁化疗结束时M S A S 聚类分析B r o w a l l 等[28]瑞典纵向研究124Ⅰ~Ⅲa 期基线(T 1)㊁化疗1个月(T 2)㊁化疗3个月(T 3)㊁化疗6个月(T 4)M S A S主成分分析/平均症状积分>0.5①②㊃2651㊃C H I N E S EE V I D E N C E -B A S E D N U R S I N G M a y,2024V o l .10N o .9(续表)作者国家研究类型样本量(例)分期治疗阶段评估工具/维度分析方法/纳入标准症状群W a n g等[29]中国纵向研究120Ⅰ~Ⅳ期化疗第1周(T1)㊁化疗第1个月(T2)㊁化疗第3个月(T3)㊁化疗第6个月(T4)中文版M D A S I探索性因子分析/症状发生率>20%①②③④⑤⑧H s u等[30]中国纵向研究1030~Ⅲ期化疗第3周期后连续21d 台湾版M D A S I潜在类别增长分析①②⑤⑥A l b u s o u l 等[31]美国纵向研究219Ⅰ~Ⅲa期首次化疗前2d(T1)㊁第3次化疗后第7天(T2)㊁第4次化疗后第7天(T3)㊁化疗结束后1个月(T4)HA D S㊁S E S/严重程度探索性因子分析/症状发生率>20%②⑥⑧⑩B e r g e r等[32]美国纵向研究202未描述首次辅助化疗前(T1)㊁最后1次化疗后1个月(T2)㊁基线后1年(T3)HA D S㊁S E S/严重程度探索性因子分析/症状发生率20%②⑩S a n f o r d 等[33]美国纵向研究80未描述化疗前(T1)㊁化疗第4周期前7d(T2)㊁化疗开始后6个月(T3)单一症状评估量表/症状数量/严重程度聚类分析㊁混合效应模型分析⑤⑥G o l a n-V e r e d 等[34]以色列纵向研究40Ⅰ~Ⅲ期化疗前(T1)㊁至少2个周期后(T2)单一症状评估量表/严重程度聚类分析①⑥⑧注:M S A S为记忆症状评估量表,M D A S I为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E S A S为埃德蒙顿症状评估量表,S E S为症状体验量表, HA D S为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症状群中,①为心理症状群,②为消化道症状群,③为自我形象紊乱症状群,④为激素相关症状群,⑤为神经系统相关症状群,⑥为疲乏相关症状群,⑦为皮肤黏膜症状群,⑧为疼痛相关症状群,⑨为营养症状群, 为治疗相关症状群, 为患病行为症状群, 为术后症状群, 为高/低症状负担, 为体重改变症状群㊂2.3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症状群的评估纳入的27项研究中,症状群评估工具包括M S A S (n=10)[6,15-17,23-28]㊁M D A S I(n=5)[9-11,29-30]㊁单一症状评估量表(n=3)[22,33-34]㊁自行设计量表(n=5)[12-14,19-20]㊁E S A S(n=1)[18]㊁S E S(n=3)[21,31-32]6种评估工具㊂2.4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症状群的识别纳入27项研究中,症状群识别方法包括探索性因子分析(n=19)[6,9-20,23-25,29,31-32],其中9项研究纳入症状发生率>20%的病人,2项研究纳入症状发生率> 10%的病人,此外还有聚类分析(n=3)[27,33-34]㊁主成分分析(n=2)[17,28]㊁潜在类别剖面分析(n=1)[22]㊁潜在类别增长分析(n=1)[30]㊁混合效应模型分析(n=1)[33]等症状群识别方法㊂2.5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不同阶段症状群变化27项研究涉及13种症状群,常见的症状群类型包括消化道症状群(n=22)[6,9-19,21,23-26,28-32]㊁心理症状群(n=20)[6,9-11,13-19,22-26,28-30,34]㊁神经系统相关症状群(n=10)[6,9-10,12,20,23,26,29-30,33]㊁自我形象紊乱症状群(n= 10)[6,14-17,19,23-24,26,29]㊁激素相关症状群(n=12)[6,12-16,19,23-26,29]㊁疲乏相关症状群(n=8)[9-10,18,22,30-31,33-34]和疼痛相关症状群(n=7)[17-18,22,26,29,31,34]等㊂其中消化道症状群和心理症状群在乳腺癌病人术后化疗期间持续存在,且呈动态变化㊂2.5.1化疗前症状群乳腺癌病人化疗前存在2~6个症状群,包括心理症状群㊁自我形象紊乱症状群㊁疼痛相关症状群㊁激素相关症状群㊁消化道症状群㊁治疗相关症状群㊁疲乏相关症状群等[6,24-26,28,31-34]㊂祝龙玲等[6]调查发现,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心理症状群㊁自我形象紊乱症状群㊁激素相关症状群持续存在于化疗前及化疗中㊂S u l l i v a n 等[25]根据症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2个维度分别提取症状群,发现紧张㊁感到悲伤㊁担忧和感到易怒这一心㊃3651㊃循证护理2024年5月第10卷第9期(总第125期)理症状群在化疗前后都持续存在㊂2.5.2化疗中症状群乳腺癌病人化疗中存在2~6个症状群,包括消化道症状群㊁心理症状群㊁激素相关症状群㊁疲乏相关症状群㊁神经系统相关症状群㊁自我形象紊乱症状群㊁治疗相关症状群等[6,23,26,28-31,33]㊂A l b u s o u l等[31]运用症状严重程度维度探索术后化疗病人症状群发现,消化道症状群包括缺乏食欲和恶心㊂A l k a t h i r i等[21]以严重程度维度聚类时,消化道症状群由恶心和缺乏食欲组成;当以频率和痛苦维度聚类时,消化道症状群由恶心㊁缺乏食欲和睡眠障碍组成㊂研究表明,消化道症状群在化疗中具有普遍性和特异性,尽管在不同维度下症状群的组成有差异,但在所有化疗病人中都发现了这一聚类,消化道症状群是肿瘤化疗病人公认的症状群[35],乳腺癌病人术后㊁化疗期乃至化疗完成均存在该集群[36]㊂2.5.3化疗后期症状群乳腺癌病人化疗后期存在3~6个症状群,包括疼痛相关症状群㊁神经系统相关症状群㊁心理症状群㊁激素相关症状群㊁消化道症状群等[23,26,28-29]㊂李楠楠[26]研究发现,随着化疗的进行消化道症状群和自我形象紊乱症状群逐渐变得严重,同时神经系统相关症状群也开始显现,到化疗后期时乳腺癌病人的焦点集中在自我形象紊乱症状群㊂L u o等[23]研究也发现,随着化疗次数的增加,头晕㊁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神经系统症状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但第2次~第7次化疗自我形象紊乱症状群保持稳定,第8次化疗未发现该症状群㊂2.5.4化疗后症状群乳腺癌病人化疗后存在1~4个症状群,包括疲乏相关症状群㊁疼痛相关症状群㊁心理症状群㊁治疗相关症状群㊁自我形象紊乱症状群㊁激素相关症状群等[24,31-32]㊂A l b u s o u l等[31]在乳腺癌病人化疗结束后1个月调查发现,以恶心为核心症状的消化道症状群不再出现,由疲劳㊁疼痛和睡眠障碍组成新的症状群㊂B e r g e r等[32]在化疗1年后调查发现,20%的乳腺癌病人还存在疲劳㊁疼痛和睡眠障碍㊁注意力不集中㊁焦虑等症状,且焦虑为该症状群的核心症状㊂3讨论3.1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症状群评估工具有待进一步探索选择适宜的症状群评估工具是乳腺癌病人症状群研究的关键,能够直接影响评估的准确性㊂目前,有关症状群的评估工具主要分为单一症状评估工具和多种症状评估工具㊂本研究纳入的27项研究中,3项研究使用单一症状评估工具[22,33-34],主要用于症状群的验证性研究中,如S a n f o r d等[33]使用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疲乏分量表(F A C T-F)㊁癌症治疗功能评价认知分量表(F A C T-C o g)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 S Q I)㊁H A D S,验证了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睡眠障碍-疲乏-抑郁-焦虑-感知认知障碍症状群的存在㊂其余24项研究[6,9-21,23-32]均采用多种症状评估工具进行症状评估㊂症状群的探索性研究中,使用较多的为M S A S和M D A S I㊂蒋蕾等[11-15]对正在进行乳腺癌术后化疗的病人进行横断面研究,蒋蕾等[11]采用中文版M D A S I 提取了2个症状群,即心理症状群和消化道症状群,张静等[15]采用中文版M S A S提取了4个症状群,即心理症状群㊁消化道症状群㊁激素相关性症状群㊁自我形象紊乱症状群㊂L u o等[23]及W a n g等[29]分别采用中文版M S A S和中文版M D A S I,以相同的症状群分析方法对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进行纵向研究,L u o等[23]提取消化道症状群㊁心理症状群㊁神经系统症状群㊁更年期症状群㊁自我形象紊乱症状群㊂W a n g等[29]在此基础上提取了疾病症状群㊁疼痛相关症状群㊂C h o n g k h a m-A n g等[17]运用泰国版M S A S基于严重程度识别出情感相关症状群㊁胃肠与能量相关症状群㊁形象与营养相关症状群㊁疼痛与不适相关症状群;基于困扰程度识别出情绪㊁能量和疼痛相关症状群㊁胃肠道相关症状群㊁形象相关症状群㊁不适-营养相关症状群㊂由此可见,评估工具不同症状群的类型和数量也会发生改变㊂目前,尚无统一的症状群评估工具,多为研究者根据其研究目的自行选择,且以上评估工具均为乳腺癌普适性症状评估工具,尚无乳腺癌特异性症状评估工具㊂同时,中文版症状记忆评估量表作为多维度评估量表,症状评估包括频繁程度㊁严重程度以及困扰程度㊂若维度不一,症状群组成或数量也有所变化㊂因此,为促进乳腺癌病人化疗期间症状群的管理,有必要探索并统一评估工具㊂对于多维度测量工具,未来应尝试在不同人群㊁不同治疗阶段进行测量,并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明确哪个维度更适合症状群的研究㊂3.2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症状群的识别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识别和量化症状群是开展癌症症状管理研究的关键㊂目前,癌症症状群提取和确立的研究方法多为探索性因子分析[6,9-20,23-25,29,31-32]㊁聚类分析[27,33-34]㊁主成分分析[17,28]等以 变量 为中心的方法[37]㊂S u l l i v a n等[25]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在乳腺癌病人化疗前㊁化疗后1周㊁化疗后2周分别提取6㊁5㊁5个症状群,其中心理症状群㊁激素相关症状群㊁营养㊃4651㊃C H I N E S EE V I D E N C E-B A S E D N U R S I N G M a y,2024V o l.10N o.9症状群㊁消化道症状群㊁皮肤黏膜症状群在症状维度和出现时间方面都相对稳定;B r o w a l l等[28]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在乳腺癌病人化疗前及化疗1个月㊁3个月㊁6个月分别提取2个㊁3个㊁3个㊁3个症状群㊂这些症状群分析方法主要依据症状之间的关联将症状进行分类,关注于探讨症状的数量关系与差异,却忽略了在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症状㊁功能等健康结局的错综复杂,存在着大量的个体差异[38],会形成异质性群体㊂因此,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基于某个症状群内症状的体验识别病人亚组,首先明确一个特定的症状群(如神经心理症状群),然后采用单一症状量表对群内各症状进行评估,最后采用聚类分析或潜在类别剖面分析基于症状体验对病人进行分组,并可鉴别不同组别病人的一般资料和生活质量的差异[39],这种识别方法能更好地解释群体中主观性症状的多样性[39]㊂G o l a n-V e r e d 等[34]采用单一症状评估工具对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进行聚类发现,疼痛-疲劳-睡眠障碍-抑郁症状群存在高低症状聚类㊂L a n g f o r d等[22]采用潜在类别剖面分析得出,不同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在疼痛-疲劳-睡眠障碍-抑郁症状群内症状体验存在高㊁中㊁低症状3个亚组㊂根据病人症状群内各症状得分的差异,基于统计方法将病人分组,探索特定症状群亚组,可帮助医护人员从症状群严重程度维度识别不同的潜在症状类别,筛选出发生不同症状的风险病人,提高医疗风险决策的效力[40]㊂然而,采用单一症状量表评估疲乏㊁睡眠障碍㊁焦虑等特定的症状,是基于循证或临床经验假定症状群的数目和组成后通过统计分析验证症状间的相关性,仅关注预先确定的症状的研究可能会忽略其他重要的症状或症状群,具有较大的主观性㊂因此,未来可以考虑从探索性视角出发,不事先假定症状群数目和组成,而是把病人可能出现的症状都列入研究范畴,对症状的探索较客观㊁全面㊂同时,在乳腺癌症状群领域,症状群分析方法比较单一,未来应结合质性研究,尝试新的分析方法,如潜在类别分析㊁机器学习及网络分析,通过多种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确定最佳方法和符合临床实际的症状群㊂3.3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症状群随时间呈动态变化随着症状群研究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症状群研究不单只通过横断面调查的方式探讨症状群的组成㊁影响因素㊁临床干预及症状群管理等,同时考虑到随着疾病病程进展或治疗策略变化,症状群内症状的发生频率㊁严重程度和对机体的困扰程度会发生改变,症状群的种类和内部结构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㊂因此,少数学者已将症状群的研究重点从横断面调查逐渐转向纵向研究,旨在探索相对稳定的症状集群和疾病发展轨迹[41]㊂祝龙玲等[6]在化疗前2d(T1)㊁第1次化疗1周后(T2)㊁第3次化疗1周后(T3)发现在3个时间点均存在3个症状群,即心理症状群㊁自我形象紊乱症状群和激素相关症状群,但化疗后较化疗前均更严重,其中心理症状群的严重程度变化较小,这与S u l l i v a n等[25]的研究结果相似㊂L u o等[23]调查了第1个化疗周期(T1)至第8个化疗周期(T8)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的症状群,T1识别了消化道症状群㊁情绪和心理症状群㊁更年期症状群㊂T2~T7识别出消化道症状群㊁情绪心理症状群㊁神经系统症状群㊁更年期症状群㊁自我形象紊乱症状群㊂在T8时间点提取消化道症状群㊁情绪和心理症状群㊁神经系统症状群㊁更年期症状群,同时发现T1时的症状数最少,T6时的症状数最多,症状数量在T1~T4时增长最快,T5时短暂下降,T6~T8时症状数量趋于平缓㊂与以上研究不同的是,H s u等[30]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在第3个21d 化疗周期的前14d内识别出3个症状群即神经认知群㊁情绪-恶心症状群㊁疲劳-厌食症状群,其中疲劳-厌食症状群和情绪-恶心群在化疗第3天至第5天达到中等水平,随后在第21天化疗周期的前14d内逐渐下降至轻度水平,通过识别在不同时间点上具有相似症状群的病人亚组,更客观地描述了乳腺癌化疗病人不同症状群严重程度的纵向趋势,帮助医护人员了解个体症状纵向变化的差异,利于医护人员针对高危人群的症状管理干预进行风险分层管理,改善病人的预后㊂鉴于此,未来研究方向应尝试采用客观的纵向数据分析方法,着眼于症状群随时间的纵向变化,积极探索每个治疗阶段症状的变化,有助于为不同化疗阶段的乳腺癌病人提供最佳症状管理干预措施㊂4小结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在化疗前㊁化疗中㊁化疗后期㊁化疗结束后1个月至1年期间经历多种症状群,且在不同化疗阶段呈现动态变化,提示研究人员在探索症状群变化的同时,需将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人群异质性考虑在内,有利于识别发生癌症症状群的高危人群,为后期临床医护人员根据不同化疗阶段的症状群变化特征构建精准化的症状管理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打下基础㊂然而,目前我国乳腺癌病人术后化疗期间症状群的症状群评估工具不一㊁分析方法单一,导致症状群构成差异较大㊂今后需进一步完善统计分析方法和评估工具,使用纵向数据分析研究症状群的潜在机制㊂㊃5651㊃循证护理2024年5月第10卷第9期(总第125期)参考文献:[1] S U N G H,F E R L A YJ,S I E G E L R L,e ta l.G l o b a lc a n c e rs t a t i s t i c s2020:G L O B O C A Ne s t i m a t e s o f i n c i d e n c e a n dm o r t a l i t y w o r l d w i d e f o r 36c a n c e r s i n185c o u n t r i e s[J].C A,2021,71(3):209-249.[2] S O E R J O M A T A R A M I,B R A Y F.P l a n n i n g f o rt o m o r r o w:g l o b a lc a n c e ri n c ide n c ea n dt h er o l eof p r e v e n t i o n2020-2070[J].N a t u r eR e v i e w sC l i n i c a lO n c o l o g y,2021,18:663-672.[3]雷少元,郑荣寿,张思维,等.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全球模式:一项基于人群2000 2020年肿瘤登记数据分析研究[J].癌症, 2022,41(07):324-335.[4]D E S A N T I S C E,MA J M,G O D I N G S A U E R A,e ta l.B r e a s tc a n c e r s t a t i s t i c s,2017,r a c i a ld i s p a r i t y i n m o r t a l i t y b y s t a t e[J].C A:aC a n c e r J o u r n a l f o rC l i n i c i a n s,2017,67(6):439-448.[5]王泽惠.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90项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其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慢性病学杂志,2023,24(4):569-571. [6]祝龙玲,蒋晓莲,彭维雪,等.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症状群的纵向研究[J].护理学杂志,2022,37(20):23-27.[7] D O D D M,J A N S O NS,F A C I O N E N,e t a l.A d v a n c i n g t h e s c i e n c eo f s y m p t o m m a n a g e m e n t[J].J o u r n a l o fA d v a n c e dN u r s i n g,2001, 33(5):668-676.[8]仇如霞,顾艳荭.范围综述报告规范(P R I S MA-S c R)的解读[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2,22(6):722-730.[9]王艳,何瑞仙,苏伟才,等.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症状群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28):2199-2204.[10]刘淑英,王薇.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期间症状群对日常生活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5,14(6):524-527. [11]蒋蕾,邱岚茜,张丽琴,等.乳腺癌化疗患者症状群调查分析及循证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17):17-20. [12]王千心,孙田杰,刘叶,等.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症状群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5,29(5):556-560.[13]李丽燕,吴金其,李金涛,等.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不同症状群发病特点及其与肿瘤分期㊁化疗疗程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刊, 2021,56(5):553-557.[14]邓珍珍,闫荣,孟英涛,等.乳腺癌化疗病人症状群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全科护理,2020,18(30):4065-4068. [15]张静,吴忠辉,李佳,等.化疗期乳腺癌病人症状群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7,31(32):4097-4102. [16]张雅琳,张静.有氧运动结合松弛疗法对乳腺癌化疗病人症状群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6,30(22):2764-2767.[17] C H O N G K H A M-A N G S,W O N G H O N G K U L T,P A N U T H A IS,e t a l.S y m p t o me x p e r i e n c e a n d s y m p t o mc l u s t e r s o fT h a i w o m e nw i t h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r e c e i v i n g c h e m o t h e r a p y[J].P a c i f i c R i m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N u r s i n g R e s e a r c h,2018,22(1):43-57.[18] V U T T A N O N N,F I N N E G A NL,L O J A N A P I W A T B,e t a l.E f f e c t o fp r o g r e s s i v em u s c l er e l a x a t i o no ns y m p t o mc l u s t e r s i nb r e a s t c a n c e rp a t i e n t s r e c e i v i n g c h e m o t h e r a p y:a q u a s i-e x p e r i m e n t a l c o n t r o l l e d t r i a l[J].C o m p l e m e n t a r y T h e r a p i e s i n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2019,37:27-31.[19]任东辉.老年乳腺癌化疗患者症状群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22,31(15):104-107.[20]赵润平,张丽,陈长香,等.不同化疗周期乳腺癌患者化疗相关症状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18,34(2):125-130. [21] A L K A T H I R I A M,A L B O T H I G K.S y m p t o m c l u s t e r a n ds e v e r i t y a m o n g w o m e n w i t h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u n d e r g o i n gc h e m o t h e r a p y i nS a ud iA r a b i a[J].J Me d M e dS c i,2015,6(2):40-46.[22] L A N G F O R DDJ,P A U LS M,C O O P E RB,e t a l.C o m p a r i s o no fs u b g r o u p so fb r e a s t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o n p a i n a n dc o-o c c u r r i n gs y m p t o m s f o l l o w i n g c h e m o t h e r a p y[J].S u p p o r t i v e C a r e i nC a n c e r,2016,24(2):605-614.[23] L U ORZ,C H E N H B,L I U Y H,e t a l.S y m p t o mc l u s t e r s a m o n gb r e a s t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i n r e l a t i o n t o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c y c l e s:al o n g i t u d i n a l s t u d y[J].S u p p o r t i v eC a r e i nC a n c e r,2023,31(10):573.[24] P H L I G B U A W,P O N G T H A V O R A K AMO L K,K N O B F T M,e t a l.S y m p t o mc l u s t e r s a n d q u a l i t y of l i f e i nw o m e nw i t hb r e a s tc a n c e r r e c e i v i n g ad j u v a n t c he m o t h e r a p y[J].P a c i fR i mI n t JN u r sR e s,2013,17(3):249-267.[25] S U L L I V A N C W,L E U TWY L E R H,D U N N LB,e t a l.S t a b i l i t yo fs y m p t o m c l u s t e r s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b r e a s tc a n c e rr e c e i v i n gc h e m o t h e r a p y[J].J o u r n a lo fP a i na n dS y m p t o m M a n a g e m e n t,2018,55(1):39-55.[26]李楠楠.乳腺癌患者不同时间点症状群水平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6.[27] G W E D E C K,S M A L LBJ,M U N S T E R P N,e ta l.E x p l o r i n g t h ed i f fe r e n t i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o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t r e a t m e n t-r e l a t e d s y m p t o m s:ac l u s t e r a n a l y t i c a p p r o a c h[J].S u p p o r t i v eC a r e i nC a n c e r,2008,16(8):925-933.[28] B R OWA L L M,B R A N D B E R G Y,N A S I CS,e t a l.A p r o s p e c t i v ee x p l o r a t i o no fs y m p t o m b u r d e nc l u s t e r s i n w o m e n w i t hb r e a s tc a n c e rd u r i n g c he m o t h e r a p y t r e a t m e n t[J].S u p p o r t i v e C a r ei nC a n c e r,2017,25(5):1423-1429.[29] WA N G Y F,H E RJ,Y U A N XJ,e ta l.D y n a m i cc h a n g e sa n d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s y m p t o m s a nd q u a l i t y o f l i fe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b r e a s tc a n c e rd u r i n g c he m o t h e r a p y[J].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H e a l t hC a r e,2023,31(4):1365-1373.[30] H S U H T,L I N K C,WU L M,e t a l.S y m p t o m c l u s t e rt r a j e c t o r i e s d u r i n g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i nb r e a s t c a n c e r o u t p a t i e n t s[J].J o u r n a l o f P a i na n dS y m p t o m M a n a g e m e n t,2017,53(6):1017-1025.[31] A L B U S O U L R M,B E R G E R A M,G A Y C L,e ta l.S y m p t o mc l u s t e r s c h a n g e o v e r t i m e i n w o m e n r e c e i v i n g ad j u v a n tc h e m o t h e r a p y f o r b r e a s t c a n c e r[J].J o u r n a l o f P a i n a n dS y m p t o mM a n a g e m e n t,2017,53(5):880-886.[32] B E R G E R A M,K UMA R G,L E V A N T D,e t a l.S y m p t o mc l u s t e r s a nd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o ve r1y e a r i nb r e a s t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r e c e i v i n g a d j u v a n t c h e m o t h e r a p y[J].A s i a-P a c i f i c J o u r n a l o fO n c o l o g y N u r s i n g,2020,7(2):134-140.[33]S A N F O R DSD,B E A UMO N TJL,B U T T Z,e ta l.P r o s p e c t i v el o n g i t u d i n a l e v a l u a t i o no f a s y m p t o mc l u s t e r i nb r e a s t c a n c e r[J].J o u r n a l o fP a i na n dS y m p t o m M a n a g e m e n t,2014,47(4):721-730.[34] G O L A N-V E R E D Y,P U D D.C h e m o t h e r a p y-i n d u c e dn e u r o p a t h i cp a i n a n d i t s r e l a t i o n t o c l u s t e r s y m p t o m si n b r e a s t c a n c e rp a t i e n t s t r e a t e dw i t h p a c l i t a x e l[J].P a i nP r a c t i c e,2013,13(1): 46-52.[35]胡月,段培蓓,侯庆梅,等.胃癌术后首次化疗患者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的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35(17):12-16. [36]张莹,强万敏,陈育红,等.乳腺癌生存者症状群调查性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20):1868-1874. [37] B E R L I N KS,W I L L I AM SN A,P A R R AGR.A 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l a t e n t v a r i a b l e m i x t u r e m o d e l i n g(p a r t1):o v e r v i e w a n dc r o s s-s e c t i o n a l l a t e n tc l a s sa n dl a t e n t p r o f i l ea n a l y s e s[J].J o u r n a lo fP e d i a t r i cP s y c h o l o g y,2014,39(2):174-187.[38]徐艳华.基于潜在剖面分析的白血病儿童多症状特征的初步异质性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8.[39]王潇,段培蓓,王阿芹,等.癌症症状群识别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9):1274-1279.[40]邱筱婷,隋风翔,刘志梅,等.C O P D患者症状群潜在类别研究及风险预测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42-45. [41] R HA S Y,L E E J.S t a b l e s y m p t o m c l u s t e r s a n d e v o l v i n gs y m p t o mn e t w o r k s i n r e l a t i o n t o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c y c l e s[J].J o u r n a lo f P a i na n dS y m p t o m M a n a g e m e n t,2021,61(3):544-554.(收稿日期:2023-12-15;修回日期:2024-04-12)(本文编辑张建华)㊃6651㊃C H I N E S EE V I D E N C E-B A S E D N U R S I N G M a y,2024V o l.10N o.9。
乳腺癌综述范文3000字

乳腺癌综述范文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研究概况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研究概况1.病因病机方面2.乳腺癌术后各种并发症的产生原因在于乳腺癌术后患者机体“瘀”和“虚”同时存在:乳腺癌术后脉络损伤,瘀血内停,气机被阻,血行不畅,加之术后气血不足,局部气血濡养不足,则发生皮瓣坏死,皮瓣坏死使血脉阻塞加重血瘀:术后肌肤脉络受损,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组织充血水肿,水湿内停,水液潴留,发为皮下积液,皮下积液可使脉络更加不通从而加重血瘀:术后刀伤经脉,瘀血停滞,阻于上肢的经脉,影响津液的输布,而发生上肢水肿,肢体肿胀,水湿停聚使得隧道不通,脉络阻塞,阻碍气血的运行,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加重血瘀。
白柯等〔3〕认为气虚血瘀是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基木病机,乳腺癌患者正气不足,气血亏虚,术后损伤脉络,更耗气伤血,使正虚者更虚,邪实者更实,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行不畅,脉络瘀阻加重,血不利则为水:气虚致水液不能敷布而停滞,溢于肌肤而生水肿。
孙鲁等〔4]认为血瘀是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病因,乳腺癌术后瘀血停积,阻滞上肢经脉,影响津液的输布,使水湿外溢,溢于肌联而发生水肿,肢体肿胀,使营血的运行更加受阻,加重血瘀;血瘀内停,气机被阻,气血不足,皮肉失充,则发生皮瓣坏死,皮瓣坏死后则“筋骨肌肉不相等,经脉败漏”,使血脉阻塞,加重血瘀;瘀血停滞不散,津液代谢失常,则发生皮下积液,皮下积液的存在也可加重血瘀;瘀血停滞,日久生热,瘀热蕴结,热盛则肉腐而形成切口感染,瘀久化生火毒,损津耗液,火毒灼血为瘀,使血瘀更其。
活血化瘀可防治术后并发症。
任黎萍等[5〕认为气血两虚是乳腺癌术后疲劳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原因,手术损伤脉络,血不循经而外溢,血不载气,气随血溢而致气血两虚,气虚则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气血不能上荣故头晕目眩,面色白;阴血不足则可见曰干舌燥;血虚,心失所养,则可见失眠多梦,胸闷、心悸,舌淡、苔薄白,脉细等气血亏虚,气阴不足之象。
倪爱娣等[6]认为肝气郁结、冲任失调是乳腺癌术后患者出现情绪低落、郁郁纂欢、忧愁焦虑等精神症状百接原因,故应该疏肝解郁加以调畅情志,若情志因素不能予以及时纠正,将可能进一步加重冲任失调,从而影响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的诊疗综述(csco指南)乳腺癌原因:(一)月经和婚姻月经初潮年龄早是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认为初潮年龄在12岁以前者,比13岁以后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可增加4倍以上,通常认为初潮年龄迟一年,则乳腺癌的危险性可减少约20﹪。
初潮年龄则与儿童的营养、饮食有密切关系,营养得到改善,月经初潮年龄将逐渐随之提前,这可能于乳腺癌发病率上升有关。
另外月经周期长短反映了人一生中所经历激素水平的变化次数,月经周期短,变化次数多,乳腺受雌激素刺激的次数也多,则乳腺癌发病的危险性就越高。
绝经年龄晚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有人统计45岁绝经者比55岁绝经者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减少50﹪。
绝经前,乳腺癌的危险性大,而绝经后乳腺癌的危险性较小,绝经后仅是绝经前患乳腺癌的1/6。
人工绝经后乳腺的乳腺癌发病率降低。
更年期长和月经不规则时间长的妇女,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大。
未婚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事实证明,未婚女性、结婚晚和婚后持续时间短的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均高。
经研究得知,初潮年龄小,绝经年龄晚,行经时间长为各自独立的乳腺癌危险因素。
(二)产次和哺乳产次是否是影响乳腺癌的因素,其结果尚不完全一致,多产次可降低乳腺癌的危险性,高产次对乳腺癌有保护作用,可能为胎盘有大量雌三醇产生,对妇女有保护作用。
有人认为哺乳月数多对乳腺癌的发生有保护作用,考虑与产次的混杂造成的,近年有人研究认为哺乳是独立作用的保护因素,尤其对绝经前妇女。
但多产需有多哺乳的机会,多哺乳不能视为乳腺癌重要的保护因素。
(三)良性乳腺疾病乳腺囊性增生病是否属于癌前期病变,目前尚有争议,有人认为这种疾病在结婚后或结婚后怀孕时可自行消失,即使复发绝经后也可自愈。
21世纪80年代乳腺良性病使乳腺癌的危险性可升高达3~6倍,以乳腺囊性增生和乳腺纤维瘤最重要乳腺纤维瘤一直被认为不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但近年来研究提示趋向于是易发生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四)内源性因素乳腺癌是雌激素依赖性肿瘤,其发生发展与内分泌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雌激素主要来源与卵巢,分泌雌酮、雌二醇、雌三醇三种成分,主要作用于乳腺导管。
当卵巢分泌激素过多,长期作用于敏感的乳腺组织时,可导致乳腺细胞的增殖和癌变。
检查乳腺癌病人血中、尿中的睾酮和二氢雄脂酮,其雄激素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
甲状腺功能低下或有甲状腺疾病的乳腺癌病人预后不良,对病情稳定的乳腺癌病人施行甲状腺手术可引起癌变突然播散。
(五)外源性因素1982~1988年WHO进行协作研究,发现避孕药物与乳腺癌有一定的关系,生育期服用比不育期服用发生乳腺癌的相对危险性增高,低社会阶层比高社会阶层发生乳腺癌的相对危险性增高。
观察第一次服用后间隔若干年未用者,不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而持续服用者或近期服用,可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在35岁以前妇女服用,则乳腺癌的危险性将增加。
WHO还将不同类型的避孕药与组织类型不同乳腺癌的关系进行分析。
无卵巢者服用雌激素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有卵巢者短期服用雌激素与乳腺癌无关,长期服用5年以上者,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
有卵巢者每日服用剂量与月服用累计剂量和乳腺癌的关系认识尚不一致。
有人检查硒的含量,吸烟者比不吸烟者低,月经初潮小于13岁者比大于13岁者低。
另分析乳腺癌病人头发中锰和铬的含量比正常人高。
乳腺癌组织中含钾量比正常组织高数倍。
这些元素是乳腺癌的原因还是病变的结果,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六)生活习惯高脂肪膳食可提高乳腺癌的诱发率。
高脂肪膳食对乳腺癌危险性的影响原因可能是1长期高脂肪膳食可使肠道细菌状态发生改变,肠道细菌通过代谢可将来自胆汁的类固醇物质转化为致癌的雌激素。
2高脂肪膳食可使催乳素分泌增加,进而使体内的雌激素分泌增加。
3脂肪可使体重增加甚至肥胖,体重越大,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越高。
4营养过度可使月经初潮提前,绝经日期延后,绝经后雌激素来源于脂肪组织。
总之高脂肪膳食可使月经初潮提前、肥胖等均可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有人研究饮酒使乳腺癌的危险性升高1.5~2.0倍.生物学研究认为,乙醇能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其代谢产物对乳腺有刺激作用,但至今未确定由乙醇引起乳腺癌的危险性到底有多大。
(七)病毒1936年Bittner发现了患乳腺癌的小鼠乳汁中有一种可遗传给后代的因子—乳汁因子。
1958年有人在鼠乳腺癌切片上发现了这一物质并把它分为A、B两型,这就是鼠类乳腺肿瘤病毒(MuMTV).10年后Bermbaro证明了MuMTV就是B型病毒颗粒,即B型RNA病毒。
Schlom等(1971)在乳腺癌病人的乳汁中也找到了与鼠的乳汁因子MuMTV形态相似的B 型RNA病毒颗粒。
Axel等(1972)报道在乳腺癌病人的乳汁中发现了一种依赖RNA的逆转录酶,而这种逆转录酶只能在B颗粒的乳汁中发现。
Hageman(1978)从病人乳腺癌组织中分离出4种抗原物质,它们与MuMTV抗原有关,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在人乳腺癌组织中存在着与MuMTV相关的病毒。
(八)遗传乳腺癌在家族中多发早已有统计学证实,有乳腺癌家族史者其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3~5倍。
临床上经常见到母女俩或姐妹俩同时或先后患乳腺癌,且发病年龄在第二代人提前10~20年,母亲有乳腺癌其女儿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无家族史者的40~50倍。
显而易见,乳腺癌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在小鼠实验时已证实母鼠乳汁传播诱发乳腺癌具有遗传性。
人乳腺癌的遗传证据逐渐增多,基因连锁分析发现染色体长短臂交换位点可能与乳腺癌的敏感基因有关。
基因分离分析发现乳腺癌基因型传递方式与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一样。
然而大部分乳腺癌病人并无家族史,多数双胞胎并不同时患病,说明基因并非发病的唯一原因。
(九)体型Deward等报道体型瘦的绝经期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并不随年龄而上升,但有国家报道肥胖开始的年龄与乳腺癌有关,年龄在50岁以下肥胖多与乳腺癌无关,而60岁以上体重每增加10Kg,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80﹪。
长期体育锻炼。
防止体重增加而肥胖,可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十)放射线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及暴露于医学X线人群资料,都显示高剂量放射线能升高乳腺癌的危险性。
乳腺癌危险性的大小,取决于接受放射线的年龄和照射剂量。
一般10~30岁为有丝分裂活跃阶段,对放射线照射效应最敏感,30岁以后危险性较小。
第一次妊娠暴露于放射线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比在此期前或后都要高,未生育妇女,乳腺暴露于放射线而产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比生育妇女高。
总之,妇女的月经期和妊娠期时对放射线敏感。
关于乳腺暴露于放射线的潜伏期,估计最短5年,一般10~15年,年轻人潜伏期较老年人长。
低剂量放射线用来普查乳腺,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甚小。
(十一)受教育年限受教育年限越长,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越高,一般认为受教育年限长的人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高是一个综合因素,这些人往往结婚晚、生育晚、产次少、口服避孕药、经济水平高、营养状态好等,对乳腺癌的发生都有促进作用。
(十二)精神作用当神经在焦虑紧张或压抑的强烈刺激下,作用于大脑皮层的中枢神经,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免疫功能抑制,则可抑制抵抗癌瘤的免疫机制。
如果大脑皮层因强烈刺激反复存在,使机体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导致机体内环境失衡,最终将影响机体抗癌机制的功能,经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危险性增高与情绪障碍有关。
1、乳腺癌的诊断与检查(一)早期乳腺癌确诊检查部位基本策略可选策略原发肿瘤评估体格检查双侧乳腺X片超声乳腺核磁共振空心针穿刺区域淋巴结评估体格检查超声可疑病灶空心针穿刺/细针穿刺远处病灶的评估体格检查胸部CT腹部+盆腔影像学检查骨放射性核素扫描PET-CT注释:1乳腺磁共振检查可用于分期评估,已确定同侧乳腺肿瘤范围,多灶及多中心性肿瘤,或在初诊时筛选对侧乳腺肿物;有助于评估术前治疗前后的肿瘤范围及疗效评估;有助于制定手术计划前评价肿瘤对周围软组织的浸润情况,并且判定能否行保乳手术;有助于发现一些其他检查未发现的隐匿性癌肿。
需要注意,乳腺MRI有一定假阳性,不能仅凭MRI结果决定手术,建议先对可疑病灶行活检。
2、治疗前原发灶和区域淋巴结的病理学检查至关重要,推荐在超声或X线立体定向引导下行空心针穿刺,可大幅提高活检准确性。
一些簇状分布的可疑钙化灶,可在X线引导下钢丝定位行肿块切除活检。
3、建议对高度怀疑恶性的区域淋巴结进行病理学检查,推荐行空心针活检,淋巴结较小难以操作时可选细针穿刺,另外,对于原发灶已经明确诊断为乳腺癌的病例,淋巴结的细针穿刺也被大部分专家认可。
4、建议对确诊乳腺癌患者行胸部CT检查,特别是肿瘤分期较晚,具有高复发危险因素的患者。
5、建议确诊患者先行腹部彩超检查,怀疑脏器转移再行腹部CT或MRI检查。
6、骨放射性核素扫描(ECT)是最常用的初筛骨转移的方法,其优点是灵敏度高,缺点是特异性较低,无法显示骨破坏程度。
临床分期IIIA期以上患者建议行ECT筛查,分期I-IIB期患者如出现骨痛,病理性骨折,碱性磷酸酶升高或高钙血症等可疑骨转移时应考虑ECT检查。
(二)病理学诊断诊断手段基本策略可选策略基本病理明确病灶大小病理组织类型组织学分级有无脉管侵犯有无合并原位癌病灶切缘情况淋巴结情况分子病理对所有乳腺浸润性癌病例进行ER,PR,HER-2,Ki67的检测多基因表达谱检测注释:1、组织学病理检测标本包括粗针穿刺活检标本,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乳腺癌肿物切除标本,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全乳切除标本(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和前哨淋巴结标本。
(三)分子分型诊断临床分型指标ER PR HER-2 Ki67 Luminal A型(+)(+)高表达(-)低表达LuminalB型(+)(-)低表达(-)高表达(HER-2阴性)LuminalB型(+)任何(+)任何(HER-2阳性)HER-2型(-)(-)(+)任何三阴型(-)(-)(-)任何注释:专家普遍认为PR是重要的乳腺癌预后指标,建议将PR20%阳性作为LuminalA和LuminalB型的临界值。
HER-2判定CerB-2+++为阳性,Ki67<15%为低表达,>30%为高表达。
2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适应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1、肿块大于5cm2、腋窝淋巴结转移3、HER-2阳性4、三阴型5、有保乳意愿,但肿瘤大小与乳房体积比例大难以保乳的。
术前药物治疗包括化疗,内分泌,靶向。
大部分中国专家认同,以仅有HER-2阳性或三阴型作为乳腺癌术前新辅助药物治疗选择标准时,肿瘤应>2cm,或可加入临床研究。
化疗方案略。
术前内分泌治疗每2个月进行1次疗效评价,治疗有效且可耐受者,可持续治疗6个月,完成术前内分泌治疗后接受手术治疗。
2、乳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基本策略可选策略肿瘤相关评估明确肿瘤临床分期多基因表达谱检测明确肿瘤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分子特征如21基因复发风险评估(ER,PR,HER-2,Ki67)自身情况评估既往史育龄期女性必要时进行生体格检查育咨询一般血液学检查遗传性乳腺癌高危患者评估主要脏器功能进行遗传学咨询心理评估及疏导具体方案略,对于Luminal型患者,其化疗方案的制定取决于疾病对化疗反应性与疾病复发风险,大部分专家认为LuminalA型乳腺癌对化疗反应较差,若存在需要化疗的指标则可推荐AC或TC,但对于淋巴结>4个的高危患者,可推荐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