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图案的发展历程

古代服饰图案的发展历程
古代服饰图案的发展历程

古代服饰图案的发展历程

服饰图案源于生活,服饰图案形成于人们的观念,因而,作为源于生活和形成于观念的服饰图案,自然也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的观念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商代服饰图案

我国的服饰图案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历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服饰图案据最初考察表明,有文字记载是商代。那时,奴隶主身着的是带有雷龟纹的服装。图案的装饰主要表现在服装的领口、袖口、前襟、下摆、裤角等边缘处及腰带上;表现形式主要是规则的回龟纹、菱形纹、云雷纹,而且是以二方连续构图形式来表现的。这表明,那时我国的原始先民不但设计制作了带有图案的较合体的服装,而且也能够运用设计技巧在服饰上进行装饰表现。至今,这种二方连续构图形式仍普遍地运用于服饰图案设计中,同时,在其他造型设计中也不为罕见。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服饰品的装饰图案来看,主要是从对于动物形状的愉悦感中得到启发的,但主观色彩并不浓,是一种自然物象的再现。图案在服饰的表现上,主要以云雷纹、回龟纹、几何纹为主。纹样的运用比在青铜器上的运用要巧得多。奴隶社会的青铜器上的云雷纹是作为底纹出现的,主纹是以兽面纹为主的,而在服装上的云雷纹则是以主纹出现的。

这种云雷纹装饰主题出现在服装上,是采用了二方连续的构图形式,而且注重图案的工艺体,并强调了造型的规律美。由于云雷纹装饰是为主题需要服务的,所以其逐渐由单个母体(s)发展成为一个单位纹样与另一个单位纹样的连续组合,即多个子体,同时又加进了主观意识进行夸张。这种类似放倒的"s"形,也是s 形的转折,它对以后图案组织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直接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纹样的追求表现出了主观意识,这种意识也就是图腾的萌芽意识。当时,人们把一些动物作为图腾崇拜物(如鸟、鱼、虎等),其纹样首先在人们所用的器物(酒具、餐具、生活用品)上表现出来,但很快就反映在服饰上。

在商代、男女所用的各种玉饰、帽饰、牙笄等也有这种印迹。

周代服饰图案

到了周代,随着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纺织业也应运而生,于是出现了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品。人们用它制作服装,于是出现了冕服。《虞书·益稷》篇中记有:"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这里所说的用五彩色施于衣裳上,即十二章花纹用画与绣的方法施于冕服上,说明当时的服饰图案已很有特点了。据《虞书·益稷》中记载所说的十二章花纹,纹饰的次序为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十二章的每一个纹样都有它

的含义和象征意义。日、月、星: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龙:能变化,取其神之意,象征人君应机布教而善于变化;山:取其能云雨或说取其镇重的性格,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华虫:雉属,取其有文章(文采),也有说雉性有耿介的本质,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火:取其明,火炎向上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粉米:取其洁白且能养人之意,若聚米形象征有济养之德;黼:即画金斧形,白刃而銎黑,取其能断割之意。黻:作画两已相背形,画?quot;□"形弗字,其意谓君臣可相齐,见恶改善,同时有取臣民背恶向善的含意;十二章花纹是寓意纹,是仰视俯察天地间万物之象择而用之于服饰上的图案的源泉。

十二章纹样。从十二章花纹表现形式和象征意义来看,这些纹样并没有排出当时人们图腾崇拜的心理,同时,也表明人们已不是仅仅把图腾崇拜作为唯一的服饰图案装饰了,而且已能够运用各种自然界的物象纹样来装饰自己,表现出了奴隶社会人们的审美意识。但是,这种审美意识有着社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等级差别上。也就是说,统治阶级将这些图案视为阶级的划分,使本来是自然的美好的物象蒙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例如,天子服饰可尽享十二章花纹;诸侯自龙衮而下至黼黻,士服藻、火,大夫加粉米。就此我们看到,这一时期的服饰纹样在设计上注意了艺术的表现,作为一种文化表现来看,表明人们

的审美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战国时期服饰图案

战国时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百家蜂起,诸子争鸣,社会思潮和观念空前活跃。这时器物的装饰纹样有了较大的变化:森严拘谨的饕餮纹、蟠螭纹让位于奔放活泼、富有生气的人间题材,表现在服饰上的严谨的设计变得舒展了。

从战国的服饰图案来看,很多图形已不是自然物象的直接描绘了,而是采用自然物象的变化纹样。这说明人们在图案的设计上加入了自己的主观审美意识,理想化的东西多了起来。这不仅表现出人们的审美情趣的提高,而且也使服饰纹样具有了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战国时代的服饰图案经历了从殷商到周的发展过程,使服饰图案在设计形式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人们又开始一改严谨细腻的设计风格,来追求一种活泼大方的艺术表现形式。服饰图案受秦瓦当艺术的影响,开始注重艺术形象的整体性,而不是拘泥于细部和局部的刻画。在艺术处理上,多用以少胜多、以虚带实、造型概括逼真的对比手法来表现那种简洁淳厚的美。这种风格上的大起大落与当时人们的思想活跃是分不开的,这说明,文化上的进步必然在物质上得以表现。如果说战国以前服饰图案以严谨规划

为特点的话,那么秦统一后,服饰图案则以明朗、大方、活泼、奔放来表现生活。

"飞鸿延年"图是图文并茂的典型的吉祥语瓦当。画面用一个飞着的鸿雁颈将"延年"二字隔于两侧,很自然地分割成两半,这与我国中轴线式的对称美相吻合。鸿雁呈十字形翱翔姿态,大方、洒脱、奔放。雁的颈夸张得很长,头部一直伸向瓦的上方,呈鸣叫状,似乎让人听到雁鸣的声音,这种声形结合的画面足见构思巧妙。"延年"二字呈方形,平正、稳定,整个图案圆中见方,曲线、直线、弧线经营巧妙,动静结合得体,对称中有变化,显得均衡、富丽、神奇,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美感享受,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经过长期战乱后要求"康宁"的心理。秦的云纹瓦当风格给人以大气、广博的感觉,充分发挥了线的艺术特点,厚重深沉中求轻盈,在力度刚劲中求活泼。这些云纹图案依据"云"的自然变化规律强调了一个"变"字,猛一看好像相同,但仔细品味则各有独特风格。这种瓦当图案,在清代的服装上得到了运用。

汉代服饰图案

汉代延续战国时期的服饰风格,在图案的追求上更加趋于大气、明快、简练、多变。

从鞋的变化上看,已接近我们现代鞋和靴的样式,说明那时

的服饰是较发达的。此时,在服饰面料图案的装饰上,一改商、周代中心对称、反复连续图案的组织形式,而是以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构图出现了,并以幻想和浪漫主义手法,不拘一格地进行变形,形成了活泼的云纹、鸟纹和龙纹图案。其特色是用流动的弧线上下左右任意延伸,转折处线条加粗或加小块面,强调了动态线,丰富了形象。

这类自由式的云纹图案所表现的独特之处就是和动物巧妙地结合。在弧形的云纹头部加上一个鸟头,末端画条曲线,就成为一只昂首的飞鸟形象了,但它又隐含云纹图案的印迹。这别出心裁的构思和表现手法,属于大胆的艺术夸张,饶有风趣,特别?quot;s"形。这种云纹图案在服饰运用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所绘形象,身着的衣服图案是"s"形云纹。这种"s"形图案具有左右上下互相呼应、回旋的生动的特点。其线条粗细搭配、大小穿插,在对比统一的图案形式美的法则中,有了新的创造。汉代的织绣工艺表明,这一时期是我国染织史上第一个兴盛期,织物品种与纹样布局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就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云纹图案来看,其线条舒展流畅,动感强,用的都是"s"形。由此可见,汉代云纹图案在此时有了新发展,即在上下左右任意延伸的线条中产生了虚实相间的节奏,又以自由延伸的"s"形骨架表现一种大气、协调的美感,为后期的

艺术造型设计奠定了基础。以轻盈、精巧、别致而著称的漆器工艺在汉代也达到了顶峰。其工艺制作精密,装饰纹样主要也是舒展、流动的变形云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但漆器工艺品上较多的是云纹。

汉代在服饰图案的色彩运用上,主要以对比为主,强调明快、醒目、艳丽,表现了素中见华美的特点。这种特点在现代服饰设计中也为人们所运用。汉代,服饰图案除了十二章纹样的继续延用外,服饰作为统治阶级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意义更加浓厚了。为此,各种手工业者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在服饰图案的设计上更加追求艺术的审美价值了,所反映的图案已不仅仅是满足于各种自然物象的变形,而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在图案造型的选择上,突出了龙、凤的寓意。

从图案的造型也可看出,当时的龙、凤已经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了。在服饰图案的表现上,龙、凤纹样不仅具有了很强的工艺化、装饰化特点,更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在设计上也更加追求艺术造型的完美性了。综上所述表明,服饰图案的运用经历了最原始的一种蒙昧美的追求,图腾的崇拜,权力、地位的象征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已经达到了人的主观上的艺术加工、创造的境地。也就是说,图案作为服饰装饰不单单是美的象征,而是更加突出地表现出了它的艺术欣赏价值,尽管它蒙上了一层权力等级的色

彩(即阶级的色彩)。为此我们说,服饰图案的运用到了汉代时,已经有了较高的艺术表现力。

魏、晋时期的服饰图案

魏、晋时期的服饰图案除了继续沿袭汉以来的艺术风格外,在线条的设计上趋于粗犷,给人一种肥厚之感。在服饰的图案上,并不是刻意地追求局部,而主要是追求服装的整体线条美、飘逸美,以此来表现服饰的美感效果。如在服装上出现的舒展、飘逸的大裙摆,宽松袖口,都是以整体的造型美来表现生活的。当时,人们在衣着的整体表现上以丰满、肥壮、飘逸为时尚。

隋代服饰图案

到了隋代,尽管隋只统治了37年,但在服饰的表现上却趋于华贵,图案纹样的运用还是云纹多。这种华贵之风一直沿续到了唐。可以看出,在服饰装饰上,隋代服饰图案有惊人的成就,服饰纹样描绘在彩塑衣服上,有联珠纹服饰图案、狮凤纹服饰图案、团花织锦图案纹样,其色泽金光闪耀,可与真实的织锦媲美。这些图案的纹样是隋代服饰图案的代表作。其技艺高妙,纹样新颖、别致,在菱形格式中,布满了白色的联珠与黄色云头波形纹样,以忍冬卷叶和团花陪衬着狮和凤。蹲狮和体态轻盈和舞凤,对称、连续、交错排列,形象清晰、秀美、生动,是隋代织锦图案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唐代服饰图案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从图中我们看到,发式的样式丰富多彩,图案的纹样有凤的纹样,有牡丹花纹样。有的发式显现出云纹的印迹,是发展变化

的云纹的体现。从鞋的式样上看,唐代盛行翘圆头鞋,做工很精致,就连草鞋也是讲究工艺的。丝鞋的纹样绣作虎头,和现在山东一带儿童所穿的虎头鞋纹样相似,只是现在山东一带农村儿童穿的虎头鞋的鞋尖没有那么向上翘。男鞋的样式和现代的鞋样有相似之处,说明那时鞋的发展已达到了高峰。

纵观唐代的服饰图案,可以这样来认识: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宋、元、明、清时期的服饰图案

宋、元、明、清时期的服饰图案,在唐代日趋写实的基础上出现了种类不同的装饰风格。这时期的服饰、承前代的形式,在图案运用上不仅将云纹发展成朵云纹样,而且更多地运用了"吉祥图案"。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视野更加宽阔,服装的配件设计更加多了起来,特别是在宋代,开始注重幞头这种饰件的装饰效果了。幞头,即著公服、常服时所戴的首服,又名折上巾,因为它是折而向上的巾式。

在后周时,幞头就一改以前的幅巾样式为四脚幞头了;后来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变化,变成裹戴的一种样式;到了宋代,幞头就成为服饰中的主要首服了。为此,出现了各种样式的、各种图案纹样的幞头。其颜色的运用多是两种颜色,或两种颜色以上的。与之相应地又出现了革带。革带,以宋代的服饰中是标志官职高低的一种配件。制作革带的材料和装饰都很考究。在图案的设计上还是运用变形的云纹或回龟纹。图案效果给人以明快、简练的感觉。宋代服饰图案,运用的多是云纹、回龟纹,同时也有朵云的,妇女的头饰也运用云纹。宋、元、明、清时期的云纹图案,也是在唐代日趋写实的基础上出现了种类不同的装饰风格。

例如:一类在"吉祥图案"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一种如意云图案,几个如意云相互连在一起,增加了图案的装饰趣味;另一类的"自由式"云纹逐渐变为写生云纹图案了,明清时期云锦图案的云纹,就是典型的例子。云锦图案上的云纹大都作为龙凤、狮子、蝙蝠等的陪衬,除?quot;四合云"等是规则的云纹图案外,其它大部分以写生的"行云"、"大云"、"卧云"等为主。"行云"是一种像飘浮在蓝天的云,有徐徐而动的感觉,几乎和真实的云彩一样;"大云"其特点是任意向四周发展,形成"连身通气"的气势,也是接近写实的。由于云纹在当时锦绣中运用极为普遍,因此,云锦艺人总结了画云的口诀:"行云绵延似流水,卧云平摆像如意,大云连身通

气,小云巧面生灵",来描绘各种云形图等。

明代图案在继承前代图案的同时,创造并丰富了谐音图案和寓意图。为明代明宪宗成化皇帝的常服。他头戴善冠,穿有满地云纹衬托团龙及十二章纹样的服饰,冠以纱,折角向上,后名翼善冠;袍用黄色,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绣金盘龙一;带佩玉,靴为皮之。皇帝常服饰有云纹及十二章的各种纹,寓意了皇帝才德兼备、文武双全、能呼风唤雨,是想象中?quot;人格化"的神。明朝冠服制度规定,皇帝在举行祭礼和大典及处理朝政时要穿有龙纹的袍服。明神宗万历皇帝寿圣节(即诞辰)所穿的龙袍与宪宗皇帝龙袍相似,只是满地的云纹样图案被满地的寓意图纹所代替。它的装饰美化只是一方面,而纹样寓意的内涵更为深刻,仅在明万寿服服饰图案一个纹样里,美好寓意的纹样就如此丰富。另外,随之发展的,如桂花和万年青,意为富贵万年青;太阳和凤凰,意为丹凤朝阳;莲花和鲤鱼,意为连年有余;金鱼和海棠,意为金玉满堂;蝙蝠和云,意为福从天降。这种寓意图案还有不少,有的至今仍在沿用。从上述图中可看出,不论是团龙、坐龙,还是行龙,都呈现出程式化造型,云纹、植物纹、鸟纹、鱼纹也都趋向写实,表现出程式化造型特点。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服饰图案在这时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如果说历代服饰图案都有一定的发展,都有尚可创造的余地,那么,到了清代,服饰的装饰纹样就是繁杂堆砌。如果说清代服饰

的发展与历代服饰也有不同的话,那么,在这里所要说的,就是各种服饰配件的完善、图案的繁琐,以及等级观念在图案上的反映更加森严明确了。

清代的服饰除了承前代的装束外,主要是在装饰物件上更加完备了,如服装出现了马蹄袖的上衣,出现了马甲(坎肩)。

在图案的设计上承袭十二章的纹样,在明代的八吉祥纹样的基础上,集图案的装饰作用之能事,使之达到了繁纷的程度。。服饰上的装饰也如此纷繁。这一时期,服装出现了一种叫补子的装饰,以补子的纹样代表官职的贵贱。补子纹样的差别反映了清代等级的森严。。清代的帽子一改历代的式样装束,而注重帽子顶上花翎的装饰,以花翎的不同反映不同的官职。下面就具体冠来说明清代冠上花翎的表示内容。。皇帝夏朝冠,背面。顶三层,前饰金佛,后饰舍林,此为舍林中饰东珠七颗。清代以帽子有无花翎和顶子的制作材料来区分封建贵族的政治地位。,群王冬朝冠,正面。顶金龙二层,上饰东珠十,上衔红宝石。贝子夏朝冠,顶二层。前饰舍林,戴三眼花翎。,民公夏朝冠,顶与冬朝冠同。顶镂花金座,中衔东珠四,上衔红宝石。,镇国公吉服冠。顶用红宝石,戴双眼孔雀翎。,皇太后、皇后冬朝冠,薰貂为之。顶三层,上衔大东珠一,朱纬上周缀金凤七,后金翟一,翟尾垂珠,五行二就,每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明黄条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这些装饰的重要意义,就是显示其

高贵的政治地位。皇子福晋夏朝冠(背面)。青绒为之。其他与冬朝冠同,即顶镂金三层,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金黄条二,末缀珊瑚,青缎为带。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其主要成就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成就 一、诗歌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中唐:唐诗的二次繁荣。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两大诗派:元白诗派和韩孟诗派 著名诗人:白居易 (一)中国古代散文史迹回眸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中国最早的历史散文文集是《尚书》。春秋战国时期,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的历史叙事散文通过解说历史来阐明观点和主张,而以《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为代表的诸子散文,以阐发道理为主,也形成了各自的风格。 汉代散文继承了先秦散文的优良传统,继续发展,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汉代散文种类繁多、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审美价值高。主要作品有,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散文,司马迁、班固的史传散文。其中司马迁的

《史记》,其内容是历史,其表述形式是散文。 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两汉后,散文走向骈化,骈体文成为官方文章正体,散文受到压抑。骈体文追求形式,文风轻浮奢华,出现种种弊端。 唐宋的“古文运动”就是为纠正这种不良倾向而发起的。 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一场由骈体向散体的文体、文风的革新,主要的理论主张是“文道合一” 。 古文运动树立了古文在文坛的权威,直接启示了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北宋前期,欧阳修继承中唐古文运动的复古革新精神,掀起北宋的“古文运动”,其主要主张是重道以充文,将思想道德的追求直接转化的文体形式,注重文的价值。从而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新时代。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主要作家与主要作品 韩愈:《送孟东野序》、《师说》 柳宗元:《封建论》、《捕蛇者说》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 苏洵:《六国论》 苏轼:《石钟山记》 《师说》(节选) 韩愈

中国传统图案在服装上的应用

1引言 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传统图案作为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设计元素,深受世界各国著名服装设计师的青睐,并在其服装设计作品中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图案的发展,风格,工艺,特征,传统图案在造型和装饰性方面为我们今天的服饰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为适应现代消费者的审美情趣,传统图案在服饰上的应用应随时代的变化而转变其形式,让传统图案更广泛的运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上,分析传统图案在古代服装上的应用,在少数民族服装上的运用,在戏曲服装上的运用,分析发现传统图案与现代服饰结合的更多可能性,选择有代表性的设计进行系统的展开和研究,分析其特征,总结传统图案在现代服装上的设计规律。把握好传统图案在现代服装上应用的四大因素:设计定位、工艺技术、生产成本、设计视点,最后对传统图案在现代服装上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和探索传统图案在现代服装上的运用的更多可能行,使传统图案在今天焕发新的光彩,是对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承。 2中国传统图案与服装相生 2.1传统图案的历史、意义 传统图案是一种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我们祖先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而创造出来一种艺术形式,是指以转喻、谐音等比附的手法,构成具有某种吉利意味的装饰纹样,代表着传统的民风民俗。其构成手法主要有三种,以被表现的图、形、物的名称谐音而成,给被表现的图形物以特定的、大众认可的含义,以及图形之外辅以文字说明。因传统纹样往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而被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尤以在染织、地毯、陶瓷、雕刻、建筑、服装、首饰等工艺美术用品和喜庆场合应用更为广泛。 中国传统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图案在人类生活初期就已出现,它是人类生活中原始本能的再现,利用装饰语言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其目的是使人更好地生存、更愉快地生活。随时时代的发展变迁,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的变化,对美的追求也在变化之中。几千年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各个时代的生活制品及装饰品,这些制品不仅造型优美;而且与其构成一体的装饰图案风格各异,变化多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不同的时代风格,充分显示了创造者的聪明才智及各种不同的风俗民情。了解和研究这些图案,继承其精华,不仅能提高设计者自身的修养和图案创作的水平,而且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具有深远的意义. 2.2传统图案在服装上的运用 图案在服装上的运用,可追溯到人类早期的原始时代。原始人为了御寒、护体、遮羞,用树叶、树皮、兽皮围身。为了美化和表现自己,吸引异性,以及为了图腾、祭祀、巫术的需要,用彩色泥土及兽血纹身、纹面,或划破身体进行“刺青”装饰,或用贝壳、兽骨、牙齿、石子等材料串成饰链进行装饰表现(如图1),这可以看成是图案在服装上的最早起源。随着人类农耕活动的发展,原始人获得了利用植物纤维的知识。在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遗址中,发现了5000年前的葛布残片。这块用扭绞加环绕织发编织出的回纹加条纹暗花的葛布残片,说明了在远古时期,图案作为一种装饰形式,已具体应用于服饰面料之中。传统图案在服装上的运用是随着染织业的发展而发展。今天我们除了在博物馆的古代服饰中,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现代的戏曲服装,甚至在现代的时装上都能看到有传统图案在服装上的运用,(如图2)。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xx古代服饰的影响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与礼制相结合,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一、服饰艺术追求礼制秩序xx 中国伦理道德对中国审美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数千年的服饰艺术发展中,儒家的礼教思想成了其核心理念。只有遵从了伦理道德规范的服饰才为美,只有充分体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等级秩序的服饰才为美。周代制定的冠服制度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冠服是服装根据帽子的不同而命名的各类服装的总称。 什么样的帽子配什么样的衣服,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不同等级的人必须穿着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服饰,这些服饰在颜色、材质、尺寸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周代的冠服制度规定极严,同为裘服,也要根据皮质、颜色来划分等级。天子穿白狐裘,诸侯及大夫、士穿青狐裘、黄狐裘,庶民则穿犬羊裘。 自周以后,冠服形制被历代传承相袭,虽按各代统治者之意略有改动,但其基本形制却大同小异,尤其是显示阶级差别的内涵始终没有改变。 二、儒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质”与“文”二字在中国哲学中释义相当宽泛。质指一个人的资质美,《论语·卫灵公》中记载: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孔子这里所说的“质”,是指人内在所具有的伦理品质。文指一个人服饰的美,《论语·泰伯》记述: “子曰: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在这里,孔子所谓的“文章”是指礼服上的纹饰、丹车白马、雕琢刻镂之类的文饰或文采。可见,孔子是极其重视服饰之美的。但是,孔子在认定服饰要讲形式美的同时,又对君子的个人修养提出形式与内在的关系。《论语·雍也》中言: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没有合乎礼仪的服饰,就像没有文化修养的凡夫野人。然而,只有合乎礼的服饰与动作姿态,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这些虚饰只能使人感觉像浮夸的史官。儒家在服饰上文质统一的审美观,是与等级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上层社会尤甚。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礼”的重要成分,已经渗透到穿衣戴帽的许多细节中。无论是“君子”还是贵妇的服饰,无一不受这种观念的支配,而忠孝思想对服饰的影响几乎波及了社会各阶层。以上这些正是形成中国古代服饰独特风貌的原因之一。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被“礼”所约束。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例如,西汉建立以后,新的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在服饰礼制方面规定得十分用心,不仅对百官服饰的样式和色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甚至对民间服饰也做出了限定。在当时,百姓只能穿着本色的麻布衣,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饰。除此,还对生活用品进行详细完备的规定,诸如相关的生活基本需求,如衣帽鞋袜、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在汉朝,不论花色、品种、质料,还是色彩,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历代统治者都把此作为行为准则,用法制、礼教、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使之成为相应的风气。在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在《旧唐书·舆服志》中有一段关于中国官服补子起源的记载: “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八字铭……诸王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由此可见,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

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古七段

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古七段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一种根据,多种参照,也许最适合于描述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这就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1] 原因分析 文学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可以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以及王朝的更替相重合,但社会制度的变化或王朝的更替,只是导致文学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不是这变化的事实本身。 所谓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可以分解为以下九个方面:一、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二、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三、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 四、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五、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六、文学流派的发

展变化;七、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八、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九、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三古七段就是综合考察了文学本身这九个方面的因素,并参照社会条件,而得出的结论。以往研究文学史,对文学传媒和接受对象这两方面很少注意,尚不足以对文学的发展变化作出全面的考察。文学传媒和接受对象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创作,实在是不容忽视的。[2] 基本信息 上古期 上古期包括先秦、秦汉(公元3世纪以前) 首先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诗歌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小说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以及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辞赋可以追溯到《楚辞》。骈文中对偶的修辞手法,在这个时期也已出现;就连戏曲的因素在《九歌》中也已有了萌芽。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上古期的。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这在上古期也已经形成了。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第四,从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来看,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国文学的这个基本格局也是在上古期奠定的。直到宋代出现了市民文学,才使这个格局发生了变化。 上古期的第一段是先秦文学。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诗经》里的诗歌大都是群体的歌唱,从那时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屈原出现,经过了数百年之久。上古巫史不分,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的记录,这是一大进步。而士的兴起与活跃,对文学的发展又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混沌的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所谓文史哲不分,是就散文这个领域而言,在讲先秦散文时无法排除《尚书》、

我国传统服饰的图纹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国传统服饰的图纹,悠悠中华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其服饰图纹在每个时期也有其自己的特点。 从文物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服饰图案最早应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在原始先民那里,服饰图纹是一种展示精神祈愿的创造性纹饰。它最初起源于图腾崇拜的画身纹身,毫无疑问是与原始先民在摩崖上绘画和陶器砖石上绘画同步产生的。究竟是绘画产生之初就为衣而饰,还是环境绘图慢慢转梛到衣物上去了,这个问题尚待考释。但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它是有着从神圣向世俗,从具体向抽象,从内容向形式转换演变的审美过程。而且后世有了分门别类的固定系统的图案模式。 一,从具体到抽象:原始图纹的审美变形历程 除了六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出土的陶罐底留下的织物纹样外,我们的先民披挂在身上的树叶树皮,兽皮,纺织品都被风化了,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些石头,骨头,贝壳之类不易磨损的饰物。于是我们探寻远古图案需要借助远古文化层留存下来的陶器,石器以及岩画等物件上的图纹。在新时期时代的出土文物中,令我们惊异的一系列抽象图纹,那是有着充分现代感的冷抽象格调:最早的织物图不是勾勒事物轮廓的具象,而是纯粹的几何抽象。出于对线条的特殊感受和理解,先民不但创作了写实性图像,而且也创作了这样大量的抽象纹样。(图一)值得注意的是,占据新时期纹饰舞台的主要不是动物图像,而饰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三角形,锯齿纹等几何纹饰。事实上,这些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并非无水之源,无木之本,而饰从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变而来的。这是一个由再现到表现,由写实到符号化,由内容到形式积淀的过程,也正是美的“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图样,其实在当年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和意义,具有浓重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对原始人们的感受却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为纯形式的几个图案,它的原始图腾意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这个由动物形象而演变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对艺术史和审美意识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对中国图案史而言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二,传统图纹的三种结构模式 传统图纹的抽象造型是多样的,且能给人以丰富的两项。仅从其轮廓构形而言有三种结构模式比较突出,分别是:方形(直,折)模式,圆形模式,S形模式。(图)无论方形,圆形还是S形结构的图形纹饰,都是纵观万年横穿九州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图纹的母题之所以能够延续如此之久,本身就说明它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与一个民族的信仰和传统观念相联系的。对圆形,方形结构的热爱和执着是因为中华民族自古认为天圆地方,且有着敬天拜地的习惯。至于S形模式图案的神秘意味,诸说不一,但其思路大致是相似的。一种认为源自龙崇拜。因为龙从产生起,其基本造型就与中华民族的审美要求结合起来。另一种认为S形式中国古代神灵的一种典型图式。在上述种种服饰图纹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特定的审美感情也就渐渐变为一般的形式感。于是这些几何纹饰又确乎成为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最早样板和标本。

关于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十二章”纹样研究【分享】

关于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十二章”纹样研究 论文关键词:“十二章”纹样:冠服制度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服饰和现代服装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不同之处就 在于中国传统服饰是贵族服饰,是统治阶级的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官服制, 是由上而下的维持阶级统治的华丽包装,是用最奢华工艺雕饰成的统治者外衣。而造就这种统治者形象的重要部分就是他们服饰上富有寓意的“十二章”服饰 纹样,他们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最昂贵和精彩的一部分。 “十二章”服饰纹样即中国传统服饰中常应用的十二个纹样,即日、月、 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十二章”服饰纹样来源于古代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密切接触和膜拜的事物.因为阶级、国家的产生,被法令所规定,固定应用在皇帝的礼服上而成为王权的象征。在现代社会服饰平民化的时代里,“十二章”服饰纹样仍旧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被或多或少、形式多变地广泛应用在各类设计里,深受人们喜爱。 一、“十二章”服饰纹样的起源 最初.人类在原始社会生存斗争的漫长岁月里,观察到日、月、星辰预示气象的变化,山能提供给原始人生活资料,斧既是劳动生产的工具。在古代更一直是权力的象征,特别是军权的象征物。火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粉米是农业耕作的果实,虎、虫(长臂猴)、华虫(雉鸡)是原始人狩猎活动接触的对象,龙是中国许多原始氏族崇拜的图腾对象,黻纹是原始人对于宇宙对立统一规律认识的抽象表达。也正因为这些事物和人类生存密切相关。所以在中国原始彩陶文化中。日纹、星纹、日月山组合纹、火纹、粮食纹、鸟纹、蟠龙纹、弓型纹、斧纹、水藻纹等就早已出现。 “十二章”服饰纹样最早只是零散地存在于夏代之前的彩陶纹样中。真正系统地应用在服饰上成为独特的王权标志是后来伴随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的建立。也就是说,“十二章”服饰纹样最早只是作为古人氏族崇拜的图腾单个而零散的存在。直到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的建立。才被统一应用在皇帝的冕服上,成为各个有着不同崇拜图腾的氏族共同膜拜的对象。那么.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 稍早一点的史籍大多认为是黄帝尧舜时的产物。如《易经?系辞》称: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意思是:尊卑等级、衣冠服饰各有分别,古代帝王只耍拱手而立,天下就能太平。这种说法被历代统治者用了几千年。《家语》、《说文》也称,自黄帝时代已经出现了区别贵贱的黼黻及标志等级差别的冕冠。所以说,自中国第一个皇帝——黄帝开始就建立了冠服制,并且把“十二章”纹样应用在服饰上。这种说法符合逻辑和历史资料的体现。当然,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冠服制度的初步建立。大约在夏商以后,到了周代已逐渐完善。后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做出冕服制是承继黄帝的假说。 因为私有制的产生,贫富分化,阶级的产生,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 主阶级占有和支配着生产资料,同时也控制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所以这些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国文学发展史 诸子散文汉赋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剧小说 ——唐诗简略发展史 一、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陈子昂(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二、盛唐 山水田园派:王维、孟浩然 边塞派:高适、岑参、王昌龄 李白(盛唐之音) 三、中唐 杜甫(诗圣) 元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 刘禹锡(诗豪)、李贺(诗鬼) 孟郊、贾岛(苦吟诗人) 四、晚唐 李商隐、杜牧(小李杜) ——宋词简单发展史 一、宋词的发端:花间词派 因五代后蜀赵崇祚词集《花间集》得名。 代表作家:温庭筠(鼻祖)、韦庄 《花间集》序文:“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案香檀。” 题材:闺情花柳、笙歌饮宴 风格:艳丽浮华 出自花间词人张泌“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二、宋词初期: 风格:沿袭华丽词藻、细腻情感 题材:寄情娱乐、儿女之情 代表作家:柳永 代表作品:《雨霖铃》、《八声甘州》 三、宋词鼎盛时期 豪放派:苏轼首开豪放词风(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风格: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题材: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 风格:清丽含蓄,婉转缠绵 题材:个人遭遇、男女恋情

四、南宋词: “苏、辛”并称 姜夔、文天祥 张孝祥、陆游、刘克庄、吴文英 ——中国小说发展史 1.先秦两汉: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 2.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的童年期。 “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 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 干宝《搜神记》(志怪) 3.唐代:古代小说的成熟期。 著名的唐传奇有: 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 4.宋代:话本产生 代表作有《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 5.明代:白话小说蓬勃发展。 明代出现了“拟话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 《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金瓶梅》(兰陵笑笑生)、《西游记》(吴承恩) 6.清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高潮 《儒林外史》(吴敬梓)、《红楼梦》(曹雪芹)、《聊斋志异》(蒲松龄) 晚清长篇小说: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古代服饰图案的发展历程

古代服饰图案的发展历程 服饰图案源于生活,服饰图案形成于人们的观念,因而,作为源于生活和形成于观念的服饰图案,自然也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的观念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商代服饰图案 我国的服饰图案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历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服饰图案据最初考察表明,有文字记载是商代。那时,奴隶主身着的是带有雷龟纹的服装。图案的装饰主要表现在服装的领口、袖口、前襟、下摆、裤角等边缘处及腰带上;表现形式主要是规则的回龟纹、菱形纹、云雷纹,而且是以二方连续构图形式来表现的。这表明,那时我国的原始先民不但设计制作了带有图案的较合体的服装,而且也能够运用设计技巧在服饰上进行装饰表现。至今,这种二方连续构图形式仍普遍地运用于服饰图案设计中,同时,在其他造型设计中也不为罕见。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服饰品的装饰图案来看,主要是从对于动物形状的愉悦感中得到启发的,但主观色彩并不浓,是一种自然物象的再现。图案在服饰的表现上,主要以云雷纹、回龟纹、几何纹为主。纹样的运用比在青铜器上的运用要巧得多。奴隶社会的青铜器上的云雷纹是作为底纹出现的,主纹是以兽面纹为主的,而在服装上的云雷纹则是以主纹出现的。

这种云雷纹装饰主题出现在服装上,是采用了二方连续的构图形式,而且注重图案的工艺体,并强调了造型的规律美。由于云雷纹装饰是为主题需要服务的,所以其逐渐由单个母体(s)发展成为一个单位纹样与另一个单位纹样的连续组合,即多个子体,同时又加进了主观意识进行夸张。这种类似放倒的"s"形,也是s 形的转折,它对以后图案组织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直接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纹样的追求表现出了主观意识,这种意识也就是图腾的萌芽意识。当时,人们把一些动物作为图腾崇拜物(如鸟、鱼、虎等),其纹样首先在人们所用的器物(酒具、餐具、生活用品)上表现出来,但很快就反映在服饰上。 在商代、男女所用的各种玉饰、帽饰、牙笄等也有这种印迹。 周代服饰图案 到了周代,随着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纺织业也应运而生,于是出现了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品。人们用它制作服装,于是出现了冕服。《虞书·益稷》篇中记有:"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这里所说的用五彩色施于衣裳上,即十二章花纹用画与绣的方法施于冕服上,说明当时的服饰图案已很有特点了。据《虞书·益稷》中记载所说的十二章花纹,纹饰的次序为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十二章的每一个纹样都有它

中国近代服装发展的变化历程

中国近代服装发展的变化历程 20世纪50年代的服装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全力投人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潮流中。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全社流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于实用,结实,逐渐形成了蓝、灰,黑的时代。五六十实行计划用布,定量供应,做一件大褂比较费料,所以长袍也逐渐没落,取代的是一些方便节省的衣着形式。同时,革命的热情激励中国青年学生穿起了象征革命热情的服装。进驻各个城市的干部都穿灰色的中山服,青年争相效法,随后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也把长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装或军服。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中国社会仍存在各种不同的阶层,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因此比较复杂。而中国社会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也使不同的服装在中国得以发展,西式服装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依旧十分受欢迎。 到了1956年1月,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改进服裝的宣传,号召美化人民的穿着。这时许多织布厂加强设计工作,出现了一批新品种、新花色。穿花衣的妇女和儿童逐渐增多,男子服饰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色彩依然比较单调。 当时典型的服饰及形象 男子服饰 新款中山装。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款中山装成为全国城乡广大人民普遍穿着的日常服裝,具体款式为:前襟4个口袋、5粒纽扣,袖口各3粒纽扣,立领上装翻领,后背没有横带。中山装在以后发展成为我国现代男子服饰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品种之一,他将中国的传统意识融入其中,并结合了西装的样式,和旗袍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服装发展的有益借鉴。 还有衬衫和大衣。村杉主要有两种:一为长袖衬衫,直摆,尖领或方领,克夫袖,以为白色,也有淡蓝色和灰色;二为短袖衬衫,样式为翻领、翻驳头,胸前两只袋,门襟4粒纽或硬领,以及不翻驳头,胸前一只带,门襟6粒纽。大衣。男子冬装除中式棉袄外,还有棉大衣或呢大衣。款式为翻驳领,贴袋或插袋,明门襟或暗门襟,单排扣或双排扣,装袖。女子服饰 20世纪50年代初期,作为正统服饰的代表—旗袍,仍然被城市的一些中老年妇女所穿着。到50年代后期,随着女性就业队伍的扩大,穿着旗袍的人越来越少,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机会销声匿迹。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字领好八字领的衬衫十分普及,面料为细布或府绸。女子冬装主要是中式棉袄加罩衫。列宁装是当时党政机关和基层工作人员常穿的服装,具体形制是大驳领,双排八粒纽,斜插袋,束腰带,主要为女子穿着,但在当时是男女通用的服装。进入50年代中期,“春秋衫”被各种年龄层次的妇女所喜爱。形制是翻领,装袖,直襟,四粒纽,可开关门襟驳头,一字领或八字领,前身两只大贴袋,外观稳重大方。到以后又流行拉链衫和央克衫。 50年代末期起,连衣裙逐渐成为我国中青年妇女夏季的日常服装。 廓形有束腰型、直身型、旗袍型,马甲型等;袖型有泡泡袖、无袖等;领型有无领(包括圆形、方形、椭圆形,“V”字形、“U”字形)、装领等。而料常用各种印花或素色的丝绸、全棉、棉涤,款式主要有细褶裙、喇叭裙等。 服饰品女子基本不化妆,发型日趋简化,姑娘们爱留辫,上了年纪的妇女一律齐耳短发。男子发型更简单,有梳理整齐的“西装头”和“平头”。 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服装时代背景 进入20纪60年代,中国连续3年自然灾害,粮食大减产,棉花也连年歉收,纺织品和针织品产量都比往年下降。这个时候又受计划供应的限制,布票的数量比较少,人们在购买

(发展战略)中国文学从先秦到唐代的发展历程及内在规律

中国传媒大学学年第学期 课程 题目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所属学院 任课教师 成绩

中国文学从先秦到唐代的发展历程及内在规律 先秦文学 散文 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 诗歌 先秦诗歌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楚辞与《诗经》不同的均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采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经久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秦汉文学 散文 汉初政论文作者注意总结秦王朝由弱转强、政权得而复失的经验教训,对如何巩固汉王朝的统治,完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这些政论文议论宏阔,说理畅达,感情充沛,富于文采,对唐宋以后散文创作有明显的影响。汉初的辞赋属于战国的余绪,但汉初辞赋作者缺乏那样的强烈感情,多为模拟之作,作品亦多亡佚。辞赋创作在汉武帝时得到极大的发展,进入了汉赋创作最兴盛的时代。除司马相如外,还有、枚皋等所谓“言语侍从之臣”,他们“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如倪宽、董仲舒等也“时时间作”,从而造成了汉赋创作盛极一时的局面。东汉辞赋仍在司马相如的影响之下,模拟因袭的风气盛行,但以班固《两都赋》为开始的京都大赋,由宫苑而都城,在题材开拓上是一个进步。东汉中叶以后,政治极端黑暗,赋风开始转变,的《归田赋》以清丽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归隐田园的恬静心绪,是这一转变的标志。 史传文 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汉书·艺文志》),这就为《史记》的写作准备了物质条件。司马迁的《史记》在汉宣帝以后就在社会上传播,由于它记事止于汉武太初年间,就有不少文人缀集时事来续补它,但大都文辞鄙俗,不能和《史记》相比。西汉后期散文成就表现在政论文方面,桓宽的和的奏疏、校书的“叙录”,继承汉初政论文传统,内容充实,说理明畅,表现了作者匡救时弊的热情。汉书是东汉史传文学的代表。它沿袭《史记》体例而小有变动,

中国古代纹样的变迁

xx古代纹样的变迁 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的艺术大国,装饰纹样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恢宏的成就。我国传统装饰纹样千变万化、绚丽多彩。因其附着载体的不同从而产生了陶器纹样、青铜纹样、织绣纹样、玉器纹样等;因其装饰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动物纹样、人物纹样、植物纹样、生活场景纹样等;按其装饰手法又可将其分为抽象纹样、具象纹样等。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角度来看,它大概经历了一个从简洁抽象到繁缛,从狰狞严肃到活泼和生活化,从简单的动物植物到寓意丰富的装饰吉祥纹样占居主流这样一个历史发展演化的脉络。 早在几千年前的陶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运用图案来装饰自己的生活,利用装饰语言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彩陶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一种卓越的创造。它的图案组织和表现手法的出色成就在装饰艺术领域中放射着灿烂的光彩。从彩陶图案整体看,是以丰富多彩的集合图案为主体,但也有山纹、花瓣纹。 几何印纹陶的制作,有手制、模制和轮制集中,几何形花纹常见的有水浪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等十种。这些几何纹连续反复,系那个成了一种规律的图案美。 所以被誉为是最优秀的东方沿海的古代文化。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花纹,多流行想象的动物纹。例如,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等。 其主纹常见的饕餮纹,多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龙纹是我国装饰纹样中应用最久的一种,最早见于青铜器。商代青铜器的图案纹样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多采用对称的格式。尚待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后期出现了三层刻画,即除主纹和地纹外,还在较粗的花纹或主体花纹上,再勾刻以细线。 周代纹样打破了商代一直线为主的特点,也打破了对称的格式,一般都组成形,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此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窃曲纹就是代表性的一种。周代盛行鸟纹,环带纹应用也较多。另外,还有重环纹、瓦纹等。周代的装饰特色是不用地纹,装饰画纹中,在商代成为主体花纹

-中国文学发展脉络

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进程: 一、殷商殷商文学与神话故事密不可分。 二、周《诗经》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剥削阶级的罪恶,表现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积极进步的历史意义。 三、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大的解放时代。无论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都起了剧烈的变化。 △散文的勃兴 在百家争鸣中,无数杰出的思想家涌现出来,他们传世的散文绽放着思想的光辉。 历史散文:1、尚书2、春秋3、左传4、国语5、战国策 哲理散文:1、老子2、论语3、墨子4、孟子5、庄子6、荀子7、韩非子8、吕氏春秋与李斯 △屈原与《楚辞》 诗经以后的三百年间,是理智思维发展的时代,是哲学、历史散文胜利的时代。屈原是楚辞的创造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出现的伟大诗人。在他的作品里,表现了他卓越的思想、人格和天才。代表作: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及怀沙五篇。我们在其中看到了爱国精神的发扬,强烈的政治倾向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四、汉 △汉赋 1、汉初的赋家:自高祖至武帝初年,约有六七十年光景,是政治初平、经济建设的休养生息时期。 2、汉赋的全盛期:武、宣、元、成时代,是汉赋的全盛期 4、汉赋的模拟期:由於司马相如的创作,汉赋的形式格调,已成了定型。扬雄、班固二人是这一期的代表。 △《史记》司马迁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富有独创性的史书。它不是单纯的史事记载,并且反映出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揭露出历史上各种矛盾斗争的真实面貌,同时也表现着作者的历史哲学和政治思想。 △汉代诗歌 1、乐府中的民歌 2、五言诗:西汉是五言的酝酿时期,班固、张衡时代是五言的成立期,建安前后是五言诗的成熟时期。 3、古诗十九首 4、《悲愤诗》与《孔雀东南飞》 五、魏晋 诗歌是魏晋文学的主要形式。在汉代乐府民歌和群众性创作的基础上,五言诗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曹植、阮籍、陶渊明等,都是这一时期五言体的大诗人。从建安、正始、太康、永嘉到晋末,诗歌表现了不同的内容和风格,表现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六、南北朝 △南北朝民歌 1、南方民歌:南方民歌,大都形式短小,内容主要是抒情。 2、北方民歌:北方为外族长期统治,在社会经济和生活习惯不同的基础上,形成与南方不同的色彩。 △南北朝诗文 代表诗人 1、南朝诗人:当日声誉最大的,是颜延之与谢灵运。 2、北朝诗人:北齐文学界最负重名的,是刑邵和魏收 七、唐代 △唐诗兴盛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形式方面,无论古体律绝,无论五言七言,都由完备而达全盛之境。 初唐:初唐诗坛,是唐诗的准备时代。“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骆宾王、杨炯 盛唐:王孟诗派、岑高诗派、李白 中晚唐:杜甫、白居易、孟郊、韩愈 晚唐:前期以李贺、杜牧、李商隐为代表,后期以杜荀鹤为代表。 △词的兴起 比起诗来,词与音乐发生更密切的联系。在初期,词只是音乐的附庸,与乐府诗很相近似。 晚唐:温庭筠 南唐:李煜 △唐代短篇小说 小说的生命由此开拓,而其地位也由此提高了。到了唐朝,文人才有意识的写作小说,把它看作是一种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八、宋宋词是宋代文学的主要形式 宋初:晏殊、欧阳修 中宋:苏轼 南渡前后:李清照 南宋:辛弃疾 九、元 元曲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大瑰宝。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十、明 综观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戏曲次之,诗文相对衰微。《三国志演义》可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西游记》可说是神魔小说的楷模,《金瓶梅》在人情小说中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方面也是前无古人的。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继续和发展,其成就也很高,它犹如昙花在明后期一现,弥足珍贵。戏曲中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构思,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影响深远。所以,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十一、清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重要的阶段。诗、词、散文、小说、戏曲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一般认为,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影响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与礼制相结合,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一、服饰艺术追求礼制秩序美 中国伦理道德对中国审美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数千年的服饰艺术发展中,儒家的礼教思想成了其核心理念。只有遵从了伦理道德规范的服饰才为美,只有充分体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等级秩序的服饰才为美。周代制定的冠服制度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冠服是服装根据帽子的不同而命名的各类服装的总称。什么样的帽子配什么样的衣服,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不同等级的人必须穿着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服饰,这些服饰在颜色、材质、尺寸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周代的冠服制度规定极严,同为裘服,也要根据皮质、颜色来划分等级。天子穿白狐裘,诸侯及大夫、士穿青狐裘、黄狐裘,庶民则穿犬羊裘。自周以后,冠服形制被历代传承相袭,虽按各代统治者之意略有改动,但其基本形制却大同小异,尤其是显示阶级差别的内涵始终没有改变。 二、儒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质”与“文”二字在中国哲学中释义相当宽泛。质指一个人的资质美,《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孔子这里所说的“质”,是指人内在所具有的伦理品质。文指一个人服饰的美,《论语·泰伯》记述:“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在这里,孔子所谓的“文章”是指礼服上的纹饰、丹车白马、雕琢刻镂之类的文饰或文采。可见,孔子是极其重视服饰之美的。但是,孔子在认定服饰要讲形式美的同时,又对君子的个人修养提出形式与内在的关系。《论语·雍也》中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没有合乎礼仪的服饰,就像没有文化修养的凡夫野人。然而,只有合乎礼的服饰与动作姿态,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这些虚饰只能使人感觉像浮夸的史官。儒家在服饰上文质统一的审美观,是与等级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 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 上层社会尤甚。就其文化内涵而言,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礼”的重要成分, 已经渗透到穿衣戴帽的许多细节中。无论是“君子”还是贵妇的服饰, 无一不受这种观念的支配, 而忠孝思想对服饰的影响几乎波及了社会各阶层。以上这些正是形成中国古代服饰独特风貌的原因之一。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被“礼”所约束。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例如,西汉建立以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在插画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在插画中的应用 摘要 中国传统元素在形式上和精神上传达着中国厚重、沉淀的文化底蕴。展现出中国人质朴、善良、聪明和锲而不舍的民族精神。本文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插画和中国传统元素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元素的含义、插画的概念,以及中国传统元素在插画中的运用,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全方位的剖析。 关键词:插画中国元素发展

一、中国各朝代传统服饰纹样的发展及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思想的道法自然和佛道思想的随缘随意成为社会主流意识.表现在服饰上.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同时,各民族的相互融合,也给了各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机会。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这一时期的服饰纹样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纹样,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很多。比如.东fa国子助教陆q在《邺中记》中记有大登高、小登高、大博山、小博山、大明光、小明光、大茱英、小茱英、大交龙、小交龙、蒲桃文锦、斑文锦、凤凰锦、朱雀锦、韬文锦、核桃文锦等多种服饰纹样;东晋文学家王嘉在志怪小说集(王子年拾遗记》中也记有云昆锦、列裸锦、杂珠锦、篆文锦、列明锦等纹样。 此外,还有北宋李防、李穆、徐铱等学者奉救编纂的著名类书《太平御览》中记有如意虎头连壁锦;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中记有绛地交龙锦、给地句文锦;唐代史家李百药在《北齐书·祖挺传》中记有联珠孔雀罗等。这些服饰纹样的锦名,有一部分纹样是承袭了东汉的传统,有一部分则是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结果,如联珠孔雀罗就是。孔雀罗是指织品的孔雀纹样,也指织品本身具有孔雀羽般亮丽的色彩。同为丝织品,罗比较轻软稀薄.与带彩色花纹的锦还是有些区别的,但大体可以通用。 南北朝时就出现了联珠孔雀罗。北齐祖逛是并州仓曹参军.家财丰饶。曾经一下子拿出数十匹孔雀罗,作为重礼.送给他人。并州是山西太原的古称,可见孔雀罗当时产于太行山之东。罗上的联珠纹则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源于波斯的萨珊王朝时期。 根据各地出土南北朝时期的纺织品实物和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纹样来看,大凡东汉式的传统纹样,南北朝时期画工的技巧反而不及东汉精美.反映了东汉时期装饰风格由盛及衰的演变过程,装饰文化同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新月异。 外来的装饰题材大大补充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装饰纹样。它们包括:具有传统风格的山云动物纹;具有儿何图形特点的动物纹或花叶纹;具有古代阿拉伯国家装饰纹样特征的圣树纹;具有佛教色彩的天王化生纹;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圆圈与点等。这些纹样的共同特征是对称排列.动势不大.装饰性强。 一是传统的汉式山云动物纹。山云纹如山之起伏,云绕其间,后来也有称为“波曲纹”的。动物纹是动物皮毛上的纹路.是动物与生俱来的纹路,动物纹既是一种动物的标志,用于区别其他动物.又是动物的一种伪装,用于保存自己。动物纹被人类所应用,出现许多动物纹织物和动物纹器具。山云动物纹样盛行于东汉,紧凑流动的变体山脉云气间,分列着奔放写实的动物,并于间际嵌饰吉祥文字。在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出土的一批魏晋时期的衣物中,有一件“五星出东方利我国”铭文的山云动物纹锦护膊.仍然保持了汉代传统风格,十分珍贵。 二是利用圆形、方格、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线组成几何骨骼,在几何骨0内填充动物纹或花叶纹。此类纹样在汉代虽已有之.但未成为主要的装饰形式。汉代填充的动物纹造型气势生动,南北朝填充的动物纹则多呈对称排列,动势不大,多为装饰性姿势。汉代填充的花叶纹多为正面的放射对称型,南北朝填充的花叶纹则有忍冬纹等外来的装饰题材。 三是圣树纹。它是将树形简化成接近一张叶子正视状的形状,具有古代阿拉伯国家装饰纹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