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与学的关系

谈教与学的关系
谈教与学的关系

谈教与学的关系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能不能有效地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关键是教师能不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正是这种关系的内涵。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上述内涵的理解谈些个人的想法,与各位同仁商榷,以求抛砖引玉。

一、教师应该树立“教与学”辩证统一的教学思想

对课堂教学,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用相互联系的观点进行过分析,指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教程。割裂教与学的联系就会破坏这一过程的完整性,使其丧失存在的基本特征和条件。”因此,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才能打造高效课堂。但目前由于一些教师误解了新课程理念的精髓,从而误导了课堂教学的走向,偏面强调一方面的思想和做法,完全违背了课堂“教与学”辩证统一教学思想。例如,有些课只强调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教师主宰一切,包办一切,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看看听听,并简单的动动手,动动口,而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动脑,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被剥夺了,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窒息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扼杀了学生思维。有些课,又只过于强调学生学,而忽视教师的教,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完全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自导自演,把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表演课,而失去了教师应有启发引导互动的作用,教师成了观众,这种没有教师参与而只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最终只能在热闹的情景中失去方向而流于形式,无功而返,课堂毫无效益可言。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时,不要忘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不能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发挥其主导作用

针对“教师主导作用”含义理解的不同,教师在课堂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会不同,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一定不同。究竟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作了精辟的论述:“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可见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于引导启迪,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课堂决不应该成为老师表演的舞台,而应该成为师生思想交流和知识交流的场所。教学过程更不能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自主发现的引导者,从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效果的裁决者转化为合作探究的激励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具体来说:

第一,引导者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使学生真正地学会从观察和分析事实出发,探求事物的真谛,把握知识的本质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创造性工作的真实过程,领会归纳式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二,参与者的作用,教师要依据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内容及目标,编写导学案,安排教学过程,随时根据课堂里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步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境设问,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合作探究。

第三,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必须及时地督促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的落实以及学习进程的推进,确保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和课堂高效。

第四,激励者的作用。教师要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和学生对学习目标完成的情况及时进行鼓励,特别要关注学困生,激励每个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以增强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要真正承认和激发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只有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真正承认学生是学习、认知和发展的主体,通过课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把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生成问题,在相互交流中解决问题,在自我反思中拓展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体现:第一,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强烈的学习欲望。第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学习行为。第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创新实践。第四,学生要加强复习,重视知识的巩固和迁移,不断反思、升华、拓展问题。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捕捉学生心理,教学教到学生心上,使学生从“老师要我学”转变为“老师我要学”,并真正认识到“为何学”、“如何学”,“学何用”;二要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会,钻得深,效益高;三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四要在环节上狠抓预习、笔记、互动、作业、复习、考试、总结等的落实。

四、教师要注重教法和学法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变以教师讲为主为以学生学为主,变以学生听为主为学生说和做为主,变学生个体封闭学习为互动交流开放学习为主。同时,还要注重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基础,探讨教师的教法,教师要做到熟悉教材知识体系,研究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再把知识、目标转化成基础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拓展性问题,成为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使学生按照学习方案学习,人人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起点,人人都基于解决属于自己的学习问题,人人在分享他人问题和成果的同时生发新的智慧,人人都能获得比较充分情感体验和不断增长的自信,从而更加喜欢课堂,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快乐,为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

《论十大关系》精品品读心得体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于1956年4月25日发表。这篇文章,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近60年的时间里,毛主席的这次讲话对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依然有着巨大的作用,足见其影响之深远。这次通过品读《论十大关系》的讲话,结合教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品读经典,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毛泽东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同时涌现出一大批大公无私、艰苦奋斗、自觉建设社会主义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的典型团体,足见其思想的伟大和博大精深。结合我国实际,综合理论研究,细细品味其中深意,了解其时代背景,理解其科学内涵,借鉴其分析问题的方法,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的各种矛盾,为处理这些问题奠定好思想理论基础,不偏离正确的前进方向。同时,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如何科学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客观事物、指导工作,坚持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反对教条主义。 在1956年初,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当时已有一定经验,也逐步了解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上日程。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正是这样的情况下,在毛泽东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的汇报的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觉和道路自觉的开端。 该讲话主要讲了十个问题,分别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下面是我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与感悟: 页脚内容

论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论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班级: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班姓名:房玉琦学号:267 师生关系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重要方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渠道,它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事实证明,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课堂上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学生情绪好,反应敏捷,思维活跃,从而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另外,师生关系也是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它会对学生的精神面貌产生深刻的影响,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某种行为准则,而且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都能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能否处理好师生关系就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下面本人就如何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简单地谈几点看法: 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也是教师教学民主作风的体现。 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意识到自己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不能产生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意识倾向,更不能对学生任意发号施令或大声叱骂。当然,也不能由此就对学生放松了要求,尊重、爱护学生应把严格要求学生作为工作的主要准绳。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我在初二刚接手一二班时让学生写过你给物理老师的一封信,让他们写“你喜欢一个怎样的物理老师”对于这一问题,百分之九十同学的回答大致是这样的:喜欢教学时严肃认真,平时和蔼可亲并且对学生没有偏见的老师。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既是严父又是慈母。当然,对于班内的优等生,教师很容易做到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而对于一些后进生,则似乎很难做到,因而教师更应尊重他们的人格,怀着极大的热情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学习、生活上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尊心、自信心,从实际出发,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以09级1班为例,初二刚接手时候这个班的基础是最差的,年级排名最后一位,我真的很没信心,但是在随后的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其实所谓的一些后进生并不落后,在对于一门崭新的学科来说他们大多都有着巨大的兴趣和信心,与是在课堂上我故意提出一些简单有趣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解决,并且及时给予肯定,许多学生从中得到了不少东西,“原来我也有优势”。09级1班陈柳宏同学各科基础都比较差,同过第一周接触后我发现他对物理学的许多实验和生活中现象很有兴趣,一次课堂上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和光哪个速度快?”他马上在下面说:“光”我立刻让他讲原因,他说晚上打雷的时候总是先看到闪电过了一会后才听到雷声,我立刻给予了他肯定,同时在班上说:“平时生活中喜欢观察和思考的同学不少见哦”,从初二第一周以后到目前已经进入初三的学习了这个同学无论在我的物理课堂还是化学课堂都保持着很高学习积极性,表现得十分突出。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初中生年龄不大,还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往往在他们的心目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因此,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向师性”,即模仿教师的各种言行。因此,教育学生教师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学生起表率作用。以身作则、因此,教师必须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语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各方面“以身教之”,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如我在实际教学中时,总是尽量在表述知识和方法时用最准确的词语,因为在前面两年的教学中发现如果我在上课时候哪个用词不准确,学生很容易学我,导致出现很多问题。 三、善于体查“民”情 作为一名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体察学生的思想状况,努力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去体验。教师应努力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某一言行的看法和态度,以便和学生取得“共同语言”,并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在和09级1班和2班的同学们相处的1年多时间中,我尽量不做在公开场合骂或者吼学生,因为我发现如果经常对某些后进生嚷嚷不仅会伤后进生的自尊心,同时也会影响老师本人在整个班上的形象,所以在这些和同学们相处的日子中,我个人

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最近,我在一次听课调研中发现师生之间还有一些不默契的现象,对此我感觉教与学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乃至正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为此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学者们进行了长期的探讨,有较大影响力的是“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由于这两种教学观念各有优劣,为了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我们有必要对这两派观点作一番分析。 一、“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一)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提出的“教师中心论” 赫尔巴特坚决反对18世纪启蒙时期出现的“自然教育”思想,他认为学生的身心智力的成长全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加工和固定模式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他十分重视和强调教师权威的发挥以及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 (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提出的“学生中心论” 这种理论与“教师中心论”的观点完全相反,提倡教学重心应该由以“教师为中心”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他们首先把学生的发展看作一种自然发展的过程,认为教师是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是“自然仆人”。 我们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对立起来,只承认其中一个方面而否认了另一个方面。这两种相应的观点各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同时又有其不足的一面。因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辩证地看待教与学的关系 (一)教与学的关系本质上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身体心理正处于发育阶段,生活阅历、知识经验和动手能力均不成熟,他们非常迫切地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

《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讲解稿 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我代表第六组全体成员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篇被称为探索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篇之作ppt1——《论十大关系》——毛泽东ppt2,准确的说我们现在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论十大关系》这篇文章的前身,这是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这次讲话构成《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Ppt3 现在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的P256页,咱们拿到一篇文章的时候,最先看到的就是文章的标题以及作者,一个好的标题能帮我们快速的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作为一篇讲话稿,当然也不例外,比如说这篇《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最上面三排字,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节选)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ppt4,很明显告知我们,这篇讲话稿的作者,发表的时间,以及它的主要内容。对于毛泽东,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前面我们也已经学习过他的《实践论》、《矛盾论》,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有着严密的逻辑思维,语言上多直白表述,但是往往隐藏着深刻寓意,这就需要我们反复的琢磨,总体上毛泽东的文章还是易于理解的。这里我们还是简要介绍一下毛泽东出生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家乡湖南湘潭;逝世1976年9月9日,享年83岁。荣誉称号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Ppt5 作者在做这篇讲话时正63岁的高龄,任国家主席。 就这个标题来看,这篇讲话稿只是原稿的一部分,在这里十大关系并没有完全阐述,而只是摘取其中前五个方面。原稿的十大关系ppt6展示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八革命和非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十外国与中国的关系 发表时间1956年4月25日,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讲,这直接关系到当时的一个时代背景,这篇讲话出现在这个时候有着时代的必然性,同时它的形成有着相对的偶然性ppt7 我们先来看时代的必然性从国内来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推进并取得巨大进展。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无论是工业、农业、科技,还是其他各个方面都很落后。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应该如何建设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Ppt8 从国外来看,第一,紧张局势日趋缓和第二,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使我们党更加明确了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决心。自朝鲜停战以来,经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国际紧张局势日趋缓和。毛泽东认为,现在有可能给我们十年或者更长的和平时间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他还看到,美国的军队布置不像是要打仗的样子。当然,毛泽东也估计到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帝国主义搞突然袭击从苏共二十大中得到的最大的收益,就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Ppt9 形成上的偶然性阅读十大关系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这十大关系主要来自34个部委的总结所得,毛泽东回忆说:“这十大关系怎么出来的呢?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三十四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渐形成了那个十条。如果没有那些人谈话,那个十大关系怎么会形成呢?不可能形成。”(毛泽东在1958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记录)但是毛泽东听取这个汇报是偶然的,1956年一月中旬,毛泽东从杭州回到北京不久,从薄一波那里听说刘少奇正在听取国务院一些部委汇报工作,立刻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对薄一波说:“这很好,我也想听听,你能不能替我组织一些部门汇报?”《毛泽东文集》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1)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英语教学必须以“爱”为核心,用爱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动学生学习水平提升的过程。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亲切感,教师可轻松愉快的通过英语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揭示英语教材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积极的人生准则来维持。教师健康热情,开朗,乐观向上的形象对学生具有超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教师以博爱,公平公正,如春雨般滋养着学生的心更是为每一个学生注入了兴奋剂。一名教师若想受到学生的敬爱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好自己的形象。 一.教师一定要爱生如子,无私奉献 人们把教师比作是蜡烛、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教师也应该象蜡烛一样给学生付出自己的一切,像园丁一样精心栽培心爱的花木,对学生要亲切关怀、耐心协助、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倾注全部的爱。这种爱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是对学生未来的深切注重,这种爱应该是经常性的、习惯性的,对每个学生都能做到一视同仁。教师的笑容不但是展露给学优生,而且应该给学困生更多的微笑与鼓励。实际上学困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注重和尊重,他们渴望老师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协助。反之,他们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持续地给班级乃至老师制造麻烦,自暴自弃,从而葬送了大好前程。我个人认为,教师做的就是良心。我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真心地放下身段去关心他们,关爱他们,走进学生的心灵,和他们做知心朋友。我们班有一个男孩,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和父亲相依为命。孩子家教很好,就是不喜欢学习,但他若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就会主动给我写一张纸条向我道歉。我知道这是一个渴望爱的孩子,于是我一有时间就和他聊聊家常,偶尔也说说他父亲的不易,作为人子的责任,身为学生的义务,告诉他如何真正的爱自己和父亲。慢慢地,孩子开始背单词了,会读了,也会写了。看到他一天天的进步,我很欣慰,同时也感慨爱的力量。 人们之间的相互期待,一定会给人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巨大的影响,期待事实上就意味着一种信任,信任是人的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对人格的肯定和评价。学生成绩的好坏有一部分就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水平的信心。期待也是一种激励的方式,这种激励能够激发学生积极而热烈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攻克一切难关,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期待本身也是社会的一种要求,它能够使人们懂得怎么样去做一个受人疼爱的人,怎么样去尊敬别人。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对自己的学生满怀希望、充满期待,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德、智、体等诸方面会逐步得到完善。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所信任的希望,学生一旦得到了这种满足,他们就会感到鼓舞和振奋,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相反,就会失去一切信心,学习成绩就会直线不降。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发现某个学生有

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新思考

浅谈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新定位 赤城小学米永峰 【摘要】为了遵循语文教学活动的自身规律,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教育功能。语文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训诲—驯化型?和?传授—训练型?教学观念,教师角色由驯化者、传授者转换为对话者。将师生之间传授知识与接受知识的智力关系转换为对话关系。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关系对话者对话关系 教学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所展开的师生协同活动。它的具体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由于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协同活动,双方缺一不可,教学观念也必然涉及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传统教学观念中的师生关系: 训诲—驯化型教学,讲究师道尊严,师甚至和所谓天、地、君、亲并列。这种师生关系实质上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师的尊严来自于道的尊严,学生尊师是崇道的表现,因而师的尊严实际上可以说是?狐假虎威?,?虎?者,道也。如果离经叛道,则师将不师,甚至连人都不是了。师道尊严其实依附于道学尊严。师对生的统治实质上是道对人的统治,表现为思想、行为上的专制主义。从起居洒扫应对进退直至所思所想对蒙童实行极为严格的管束,使蒙学成为忠诚孝子的训练营地。蒙学的专制性在《红楼梦》中有相当生动的描写。蒙童如果出格越轨,处罚是极其严厉的。第三十三回写贾政决心打死宝玉,怕的也是?明日酿到他杀父弑君?。在封建社会里,师道尊严说到底是君主专制的需要,师生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实质上是君民之间统治与被统治

的关系的一种曲折的表现形态而已。 传授—训练型教学,以语文知识为最高权威,把少年儿童从君主专制主义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但师生之间仍无平等可言,因为它是以知识为权威对?无知?的学生所实行的另一种专制,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必循语文知识的规矩,亦步亦趋,稍有背离,仍然严惩不贷。1999年4月12日《深圳法制报》报道: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一篇题为《一件有趣的事》的作文中写到:?……老鼠见了我,吓得没命地跑,突然一头撞到墙上,四脚朝天地躺在地上,不省鼠事?!这就是孩子的灵性在闪光,我想大作家们见了也会为之赞叹的。可老师偏偏就在这上面打了一个大扛叉。理由是成语词典上只有?不省人事?,而无?不省鼠事?!—为了守住知识的围城,毫不犹豫,决不手软地扼杀所有一切创新精神,哪怕只是一点萌芽也不放过,这难道不是一种祸害吗?开口说话,必循?知识?之规,下笔作文,必蹈?知识?之矩,决难达到培养言语能力的目的。例如:把?发明蒸汽机瓦特是的?组词连成句子,如果答成?是瓦特发明蒸汽机的?,错!写?是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这句话的小孩,绝望地说:?我完蛋了!? 教师的权力是来自知识的权威,其实被奉为权威的知识是否就是正确判定正误是非的权威是大可怀疑的。查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确无?不省鼠事?这一词条,老师依据此权威判定其为生造词语,似乎有理,奈何现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却有?仿拟?一格,自可仿?不省人事?而拟?不省鼠事?。王希杰也说:?50年代,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批评过不少‘不规范’的语言现象,但现在许多已被承认了。?以并不科学的知识?规定人们如何说话?,这不是专制又是什么?!即使老师用以教学的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 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 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提倡实用主义 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要知道两者的区别)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代表了当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论师生关系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论师生关系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1.好的师生关系有益于学生的发展 2.不良的师生关系有害于学生的发展 3.我认为…… A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able to effectively further the student to a higher level in study. The teacher with patience and understanding encourages the student instead of pushing or forcing him. The relationship of this sort makes learning so enjoyable and funny that the student would work hard willingly. However, a bad relationship seriously weakens the achievement of teaching. It discourages the student from learning, leaving him with a wrong and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studying. Thus, teaching also becomes an unpleasant task, which forms a vicious cycle. As I see i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teacher and a student should be attached much importance to. A good relationship makes the teacher’s job worthwhile while a bad one ill-affects the student’s development, even to the rest of his life. 1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与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在今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一个攻坚阵地。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实际质量与效果将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实施的成败。而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实现知识的生成与生长,师生关系的优劣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建立课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力保证。 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不仅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也是使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信息传递与反馈实行最佳控制成为可能。那么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挥。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实现知识的生成与生长,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保证。民主平等,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

一、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出发,看今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学生就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而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本身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群体,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可使其得到不断地发展并走向成熟。但同时,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又是一个充满情感、活力、个体的生命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学生之间的人格也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 二、同时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教师在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对待学生。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其实质就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师生交互作用的关系。教师学生观的核心应该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得自己的最好发展,对教师来说,第一、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个别或一部分学生的有效发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是有差异的。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潜能。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学生的整合的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侧重在人的智力的片面发展上,更不能仅仅凭借学生的学科知识分数来判定学生发展的优与劣。第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应该是学生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一种统一规格、统一

教与学的关系

摘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的学,制约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矛盾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与学起积极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辩证地看待它们的主次关系在经常发生着转化。任何轻视、排斥、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无益的。 关键词:教与学;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86(2004)07-0032-05 一、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于是便形成了四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这四种关系,也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矛盾。在四个矛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过是师生关系的中介,是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教学内容虽然关系到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会因人而异,会带有主观的、个性化的色彩;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在教学中不会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至于教学手段,更是受教师的常识和教学能力的制约,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在教学中,一般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由此看来,抓住教与学这个矛盾,把它当作主要矛盾来解决,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教与学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好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手段,都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甚至还会出现东施效颦的笑话。 二、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一)从教师应该如何教看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作为依据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的确定,还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各个年龄段的特征为依据,任何脱离学生的学习需要,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忽视学生的特征的教学内容都不会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学生需要学什么是相一致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要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教学内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会起到制约作用。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进行教与学,不能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如若这样,教学就会陷入无政府状态,就会出现盲目的混乱的教学。但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并非是以教师的教为依据,而是以学生学的需要作为主要依据的。因此,教师的教,必须要符合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特征确定应该如何教。即是说,教师如何教有两个依据,一是教学内容,二是学生。教学内容是已经基本确定了的,而通过教师的教,如何使学生能够掌握教学内容,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的教只考虑教学内容,不考虑或忽视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教学就有可能是照本宣科、无的放矢或注入式的教学。现代化生产具有严格划一的操作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所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教育改革以来,传统师生关系有了新的内涵。因此,在追求高效课堂的呼声中,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师生关系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本文将从什么是新型的师生关系、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对策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标签:新型师生关系;小学语文;对策 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学习阶段,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今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人本”理念已经渗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将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实施的成败。而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优劣是实现知识生成与生长的一个关键因素,老师的课堂应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對新型师生关系的认识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不可能发挥作用。”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而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也不在仅仅是一种权威,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由此可见,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互相接纳,形成师生互尊互爱的情感关系。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挥。 二、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作用 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小学阶段的学生,大脑处于发育阶段,听视嗅觉能力逐渐加强,对新鲜事物敏感,求知欲望强,语文学科的学习会对学生的思想、志趣乃至学习方法、生活习惯等产生影响,也是他们走入社会的基础。相关调查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影响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和创造性。所以,强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和谐,不仅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需要,也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思维碰撞和双向交流的需要。 从教师视角出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上课是儿童与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决定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营造了一种课堂气氛,而课堂气氛本身对学习有直接影响。师生关系不和谐,课堂气氛容易紧张、死板,使学生如坐针

课程与教学论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科目:课程与教学论 1.1.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2.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3.简述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的步骤。 1.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 1.5.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 优点。 1.6.简述施瓦布的“折中的艺术”。 1.7.“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传统课程理论存在的缺陷是什么? 1.8.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 1.9.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内涵是什么? 1.10.赫尔巴特所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是什么? 1.11.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是什么? 1.12.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怎样? 1.1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是什么? 1.14.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1.15.“主动作业”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 1.16.教学的涵义是什么? 1.17.课程与教学相分离产生的弊端是什么? 2.1.什么是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2.2.“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3.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依据的来源是什么? 2.4.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以得出教育目标? 2.5.泰勒提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2.6.简述编制理想的评价工具需要经过的阶段。2.7.简述过程模式中的“过程原则”。 2.8.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9.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 习和保持表现在哪些方面? 2.10.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2.11.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 则。 2.12.范例的基本特征及其选择原则 是什么? 2.13.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 个环节的关系怎样? 2.14.赞科夫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2.15.程序教学的设计原则有哪些? 2.16.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信 念。 2.17.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及基本特 征是什么? 3.1.简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 与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3.2.教育目标的功能是什么? 3.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什 么? 3.4.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 标的来源需要注意认识哪些问题? 3.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3.6.艾斯纳是怎样区分“教学性目标” 和“表现性目标”的? 3.7.简单叙述“学术中心课程”、“儿 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各 自的涵义。 3.8.简单叙述艾斯纳与斯腾豪斯课程 目标观的相同之处。 3.9.就目前看来,将当代社会生活的 需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需要 贯彻的原则是什么? 3.10.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 节是什么? 4.1.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的关系如 何? 4.2.科学、艺术、道德的关系如何? 4.3.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 识之间的关系如何? 4.4.“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 “超越论”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4.5.怎样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以作为课 程内容? 4.6.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4.7.教学方法的涵义及其本质是什 么? 4.8.简述提示型教学方法的涵义、价 值及局限性。 4.9.简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 涵义及价值。 4.10.课堂讨论的性质及组织策略是 什么? 4.11.简述自主型教学方法的涵义及 价值。 4.12.怎样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4.13.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涵义及其 应符合的要求。 5.1.课程组织的标准中,课程的整合 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5.3.什么叫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是 什么? 5.4.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 有何特征? 5.5.经验课程有哪些基本特征? 5.6.简述学科课程的涵义及特征。 5.7.简述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5.8.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如 何? 5.9.“全球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 么? 5.10.当今时代大力倡导综合课程的 基本依据是什么? 5.11.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是什 么? 5.1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如 何? 5.13.选修制度的发展趋势如何? 5.14.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 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5.15.隐性课程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 5.16.开发隐性课程时应注意什么? 5.17.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关系如 何? 5.18.什么是班级授课组织?其基本特 征是什么? 5.19.简述隐性课程的主要范围或类 型。 5.20.简述凯勒个别化教学体系的特 征。 5.21.简述分组学习的特点。 6.1.简述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 6.2.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的基本特征 是什么? 6.3.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6.4.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浅谈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浅谈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教师教育论文 浅谈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的教育体制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更应具备朋友之间相互沟通的亲密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一个完美的教学环境中成长,这就是新型的师生关系。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需要双方努力的,老师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时刻克服自己“发号施令”的本能,真正用心灵去沟通学生,让学生尊敬,才能有信服,才能得到学生真正的理解和配合。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创造完美的教学环境 众所周知,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受教育最基本的要求,除了教学设施齐全先进之外,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和谐也是重中之重,老师与学生之间只有彼此心有灵犀,彼此尊重信任,彼此有一座横贯彼此的心灵桥梁,才能一起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才能让老师更好的把自己的知识本领毫无余地的教与学生。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增强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的效果如何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深入的走进老师的教育过程,也能判定学生是否能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潜能,更好的将知识牢记于心。和谐的师生关系便是解放学生天性的捷径。老师与学生之间保持一种朋友式关系,在人格上保持平等,学生才能更好的和老师交流,对老师没有惧怕,能随时随地的展示自己的想法,这样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兴致。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是否用心参与学习的关键,一门课程无论多重要,多深刻,如果学生对它没兴趣,这门课程便对学生而言便是死课程,这就需要老师将自己

的课程与自己化为整体,用心去让学生体验这门课程的发光点,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就是如果一个学生不喜欢一位老师,便会不喜欢他所教授的课程。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解决这种现象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四、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完善学生完美人格 学生时代是一张白纸状态,需要学校给予关怀,给予阳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完整、信任、坚强、乐观的健康环境中成长起来。老师是学生人生的画笔,老师给予学生爱、给予学生关怀、给予学生信任,便是给了学生最宝贵的财富,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成长,他所得到的是豁然开朗的心境,得到的是笔直通畅的康庄大道,更会在这笔直的康庄大道上完善人格,并升华人格。 由此可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老师与学生作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部分,那么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老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教育的核心是平等,不要觉得自己是长辈,就要学生恭敬有加。老师与学生只有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才能营造融洽的相处氛围,老师自身的位置决定了学生探索的脚步,只有站在和学生同等的位置,真正与学生融为一体,才能在课堂中以及平时的接触中消除学生的被主宰情绪,学生对于老师没有了“怕”,才能勇敢的发散思维,开阔自己的能力空间,学生在民主的交往活动中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也能在关爱中全面发展自己,这样才能营造更好更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一堂课程一定要有老师深刻的教授加上学生积极的配合才能做到完美。老师要将灌输变为指导,将传授变为组织,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自主学习,主动研究学习的重点,学习的疑惑,学习的途径,然后和老师探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领

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

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新的教学理念是:教是为了不教,如何科学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整个教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又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第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

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师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 一、大课程型 在大课程的视野下,课程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大系统,而教学则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和子系统,远没有课程那样重要, 基本内涵: 1、大课程观强调,课程的本质是一种教育过程,课程无所不有,教学知识子系统,建立新的课程观来包含教学。 2、课程观认为: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等。 3、提出:课程构成是很丰富的,课程有物化构成和层次构成,在层次构成中,又进一步分为决策层次构成与运行层次构成 4、强调:教师也是课程研制者,从而构建课程包含教学的主体机制 5、核心理念:是辩证整合的教育价值观念,时限这一观念的是整合课程形态 二、大教学观 将课程作为教学内容,课程论作为教学论的一部分,课程一直被作为教学内容来谈,而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的教学论便担负起研究教育过程的概念,和本质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等基本问题的任务,是在教学的概念下讨论课程问题。 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四种模式 课程是教学的蓝图,教学是课程的实践,课程与教学都包含在学校和教育系统下,两者的目的都是使学生学习和成长,为了达成教育目的与目标,课程与教学缺一不可,两者之间关系非常密切。 1、二元独立模式 出发点事课程和课程论独居其位,教学与教学论也是一样,两者没有任何联系,相互之间存在着大的鸿沟,课程与教学之间,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是彼此独立,不互相互赖的。 不同意这种观点,缺乏理论指引,一定无序,两个都没有价值。 2、相互交叉模式 出发点事认课程和教学之间存在着共通的内容,为此课程论和教学论中也存在着相互包含的一部分,即教学包含课程的一部分,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一部分,相应的课程也包含教学一部分,课程论也包含教学论一部分。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平等 3、包含模式。 这一模式的出发点是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之间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它有两个变式,一是大课程论,即认为课程包含教学,相应的课程论包含着教学论,二是大教学论中认为教学包含课程,同样的教学论包含着课程论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 出发点是强调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关系,二者即是相互独立又是循环联系的,课程与课程论不断的作用和影响这种教学和教学论,反过来也是一样 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基础教育的教学目的 一.对基础教育教学目的的反思 1)、教学目的的基本提法和局限性 吧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混为一谈,并通过陈述任务要素来达成课程与教学目标 局限性: 1、教学忽视系统分析的描述性要素罗列 教学是动态的影响和发展人的过程,其目的是关注人的整体性发展 2、混淆了教学任务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3、把教学和智育等同 教学要完成德智体美劳的任务,相互渗透与促进,又不可替代。 2)基础教育教学目的的分析: 1、对教学的一般性目的分析 是德智体美劳的和谐统一,是判断真正教学的伦理标准是通过使人明智,影响人的德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