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练习答案

琵琶行练习答案
琵琶行练习答案

《琵琶行》同步练习题

第一部分 文言知识

1

(C ) A .湓.浦口(p én) 憔.六幺

(y āo ) B .铮铮.然(zh ēng ) 贾.荻.花(d í)

C .虾.蟆陵(h á) 嘈.杂(c áo ) 钿.头(di àn )

D .江浸.

呕哑.(y ā)嘲哳.

(zh ā) 2.

A 连篇累牍

B 扣人心弦

豪言壮语 C .轻拢慢捻 汗流浃背 D .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春寒料峭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C ) A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快:畅快 B .寻声暗.问弹者谁 暗:轻声 C .去来.江口守空船 来:回来 D .莫辞更.坐弹一曲 更:再次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D ) A .使快.弹数曲快:赶快。 B .歌.

以赠之歌:歌唱。 C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句。 D .座中泣.下谁最多泣:眼泪。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 )

A .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

B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排行第一。

C .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去回来。

D .满座重闻皆掩泣..掩泣:掩饰哭泣。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 )

A .铁骑突出..刀枪鸣

B .门前冷落..鞍马稀

C .整顿..衣裳起敛容

D .凄凄不似向前..声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A ) 例句:歌.

以赠之 A .遂命酒. B .浔阳江头夜.送客 C .梦.啼妆泪红阑干 D .商人重.利轻.别离 8.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黄昏已经接近尾声。写出了事物虽好,但总有凋零的一天

B .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原指乐坊艺妓,年轻时很红,可随着时间的流逝,红颜老去,受到冷落。现形容受到冷落。)

C .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有缘分的人,面对面碰到了一起,在这之前可能他们根本就不认识,但却可能成为最好的朋友。)

D .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比喻在谈话过程中突然的安静比嘈杂的会场给人的感受更深,其意义也不言而喻) 9.下列各句在诵读时,节拍正确的一句是( 无 ) A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D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0.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B )。

A.迁.谪/牵.挂 商贾./辜.负 赠.送/铮.铮然

B.漂沦./腈纶. 憔.悴/渔樵. 英俊./九江郡.

C.衣裳./霓裳. 幽咽./呜咽. 行.伍/琵琶行.

D.船舷./管弦. 真谛./啼.血 鱼虾./虾.蟆陵 1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 A.①使快弹数.曲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 B.②千呼万唤始.出来 ②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C.①轻.拢慢捻抹复挑 ②商人重利轻.别离 D.①满座重闻皆掩泣. ②座中泣.

下谁最多 12. 选出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 B )。 ①明年..秋 ②曲罢悯然.. ③今漂沦憔悴.. ④铁骑突出..刀枪鸣 ⑤整顿..衣裳起敛容 ⑥恬然..自安 ⑦因为..长句 ⑧暮去朝来颜色..故 ⑨ 曲终收拨当心..画 A .①⑤⑧ B .②③⑥ C .③⑧⑨ D .④⑤⑦

第二部分 课文内容

1.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 .“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 .“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 .“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 .“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2.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C )

A .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 .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 .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 .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C )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4.对下面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5~7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5.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6.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7.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C )。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的情景。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8~10题。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8.对下列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9.对以下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由于她“平生不得志”,不便说,也不愿见人。B.“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比喻使乐声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用了拟人的手法。

C.“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D.“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琵琶行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 学习目标 1.理解本诗描绘音乐的语言技巧,学习通感、衬托等表现手法。 2.体会由琵琶女的遭遇引出的诗人对身世的感慨。 3.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 2.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术。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

高中语文《琵琶行》(必修三

《琵琶行》导学案 惠东荣超中学杨巧玲 【教材分析】 《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学情分析】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高一的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重点思考的问题。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法】引导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1、解题

《琵琶行》导学案及训练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编号:gswhywbx3—006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3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王安章审核人:编制时间:2014年3月16日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能说出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3、能认识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 1、能说出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能说出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 1、认识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现实主义伟大诗人。读书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16岁时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了解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贬为江州刺史,又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借琵琶女的遭遇表现自己天涯沦落的不幸。 3、熟悉乐府 本诗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有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名家鉴赏(附作者简介)

《琵琶行》名家鉴赏 一、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在今陕西渭南境内)人。生于河南新郑。少年时期,避乱江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元和十年李师道、王承宗遣人刺杀宰相武元衡,居易上书请急捕贼,以雪国耻,为当政者所恶,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又内召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有《白氏长庆集》。 今存白居易诗近3 000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对当时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主要是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使诗歌得以突破大历十才子“流连光景”的狭窄范围,扩大了境界,能以社会政治重大问题为内容。他早年写了许多讽谕诗,其中最有名的如《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等,谴责宦官、藩镇互相勾结,危害人民和国家。他不顾自身的安全,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他之所以要写这许多讽谕诗是因为身居言官,理应将下情上达,希望朝廷采择施行,能调整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生产,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在当时,他站在封建士大夫的立场,不可能否定唐王朝的统治,但是对黑暗面有所揭露,客观上对人民是有利的。他写“新乐府”时间在他的朋友李绅、元稹之后,成就却超过了他们,提倡新乐府运动的影响也远比他们大。在艺术标准上他又是以通俗平易为世人所称许的,他之所以称得上唐代大诗人之一的原因主要就在这里。 白居易从两个方面继承了前人的传统。他常以陈子昂、杜甫并提,因为陈子昂诗多兴讽,杜甫即事忧时。在二人中,他对杜甫学习得更多。讽谕诗正是从杜甫《新

安吏》《石壕吏》等作品变化而出。另一类,他自己所谓“闲适”诗,受陶渊明、韦应物的影响也不小。他在诗中也常表示对于陶、韦诗风的企慕。 这两个方面在他全部生活中并行不悖,既有“兼济天下”的志向,又作“独善其身”的打算。照作者自己的想法,认为“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乃士大夫的“本等”,他在“兼济”时也决不会不要这种“本等”。同样,他在所谓“独善”时,也不会完全不关心封建统治。虽然这两种思想是互相矛盾的。 他在前期以写讽谕诗为主,但也有消极性的东西,在后期也写近于讽谕的诗(如寓言及政治讽刺之作)。但前期的闲适和后期近于讽谕的诗在当时所起的作用不大,只居次要地位。 白居易把叙事诗中《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列于“感伤类”。事实上,这些诗和讽谕诗中《新丰折臂翁》《卖炭翁》等篇的艺术手法很相像。刻画人物,形象特别鲜明突出,前后脉络联系,达到叙事诗的空前的熟练程度,开辟了歌行体的新道路。 白居易诗的风格,深入浅出,以平易通俗著称。尤其是古体诗,意到笔随,没有雕琢拼凑的痕迹。这种平易自然的诗,并不是摇笔便成的。宋代看到他的手稿的人早说:“香山诗语平易,疑若信手而成者,间观遗稿,则窜定甚多。”古代诗人少有能像白居易写得那样通俗化,也少有能像他赢得那样多的读者。元稹赞美白诗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这可能有些夸大,但决不会是没有根据的话。 (选自《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二、凭吊白居易诗四首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二) 【学习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 1、第二段,以体会琵琶的音乐美为主。 2、创设联想和想象,探究诗歌意境。 3、学习描摹音乐意境。 【学法指导】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学习过程】 1.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2.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 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3—5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4.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琵琶行

琵琶行(白居易)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2、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三、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用PPT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 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三、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四、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 前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后期(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五、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六、整体感知,疏通读音 1、学生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词;

琵琶行1

《琵琶行》教案 綦江实验中学——邹翔 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诗歌知识。②积累古汉语知识。 能力目标:①声情并茂地朗读,流畅地背诵。②赏析音乐描写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 过程:知识学习——思路梳理——细节赏析 方法:引导,讨论,训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情况,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女性,认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 2. 品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赏析音乐描写。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一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清冷的月光,瑟瑟秋风,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琵琶行》。 二、文学常识和背景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继承和强调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

琵琶行答案

琵琶行 命题人张春萍审核人王永霞 【学习目标】 一、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并背诵全诗。 二、欣赏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语言。 三、品味诗歌意境,分析琵琶女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导学案 一、文苑寻宝 1、关于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为官曾于晚年担任太子少傅,去世后,赐谥号为“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盏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问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并且借机大肆攻击、中伤白居易,白居易终因此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获罪的根本原因还是那些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也就是在这一年,白居易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但当朝大臣间争权夺利,穆宗不听劝谏,于是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他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逝世时,时年75岁。葬于龙门山。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2、诗歌主张。 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别无寄托、无病呻吟的作品,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明丽流畅。文学史流传“老妪解诗”的佳话。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 二、文学常识 “歌”“行”“吟”是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三、字音 嘈杂(cáo)嘲哳(zhā)贾人(gǔ)憔悴(qiáo)江渚(zhǔ) 湓浦口(pén)六玄(yāo)铮铮然(zhēng)虾蟆陵(há)呕哑(yā)

九年级语文琵琶行

《琵琶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 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优秀导学案(1)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主张。 2、整体把握文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学法指导】 自学法: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知识链接】 1、品思题目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 2、作者介绍 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自号“酔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时迁居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小时候聪颖过人,5/6岁即学作诗,9岁便懂音韵。由于“家贫多故”,11/12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后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顾况赏识。落第后回家伏案苦读,竟至口舌生疮,手肘结茧。27岁中进士,因取中“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掌讽谏太子过失)。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出任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以44岁为界,之前抱定“兼济天下”之思,之后则“独善其身”。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人称“诗魔”,和好友元稹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讽喻诗”(《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当时对外国也有一定影响。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3、写作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学习过程】 1.填空

琵琶行

【课例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琵琶行节选阅读答案

琵琶行节选阅读答案 白居易《琵琶行》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那么你学习了? 琵琶行 白居易 (诗前小序)元和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解释无误的一项( ) A. 转徙(t 移动) 迁谪(zh 降职) B.悯然(mǐn 忧郁) 贾人(ji 商人) C.冷涩(s 滞涩) 铁骑(q 骑兵) D.虾蟆(hm,古地名) 嘲哳(zhāozhā,声音杂碎) 2、指出下列加点字古今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于是写作;今:表原因的连词) 曲终收拨当心画 (古:在中心;今:提醒小心) B.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穿戴;今:治理) 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龄大;今:兄弟排行第一)

C.暮去朝来颜色故(古:容貌脸色;今:色彩) 如听仙乐耳暂明(古:突然;今:暂时) D.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以前,刚才;今:向前方) 低眉信手续续弹 (古:随着;今:书信) 3、指出下列句子中向字,与凄凄不似向前声相同的一项( ) A.天姥连天向天横 B.失向来之烟霞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D.磨刀霍霍向猪羊 4、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1)寻声暗问弹者谁( ) A.顺着 B.不久 C.寻找 D.遵循 (2)初为《霓裳》后《六幺》( ) A.为了 B.因为 C.弹奏 D.给 (3)暮去朝来颜色故( ) A. 所以 B.衰老 C.依旧 D.故意 (4)歌以赠之( ) A.因为 B用 C.介词来 D.连词而 5、与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中等闲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等闲识得东风面 B.莫等闲,白了少头 C.万水千山只等闲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

《琵琶行》导学案 导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创作成就,识记文体常识。 2.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提高古诗诵读。 3.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一、【知识链接】 1.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 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被贬为江州司马。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学法指导 (一)文体特点: 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白居易还著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 (二)理解文意: 1.通读全文,查阅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在课本上批注不理解的字词。 2.概括段意,梳理行文思路。 三、课堂探究 (一)把握主旨(写什么)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故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概述琵琶女的身世;点明写作动机;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3.品读全诗,找出小序和诗歌中相呼应的地方。 (1)“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第一段 (2)“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 第二、三段 (3)“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第四段

琵琶行多少字范文

琵琶行多少字范文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诗之一,其中的篇幅略长,全文包括小序共有754个字,以下是的《琵琶行》的原文以及译文,供大家了解和学习。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一作: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原文阅读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原文阅读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

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溢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琵琶行导学案 老师版

琵琶行并序 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浔阳楼楹联 孺子解吟长恨曲,胡人能诵琵琶篇。————唐玄宗挽白居易联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卖炭翁》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生留诗歌3000多首 《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解题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

《琵琶行》学案

《琵琶行》学案 1、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 恬(tián) 谪(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3、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赏析 ●赏析诗歌第1段 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地、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赏析诗歌第2段 1、"寻声暗问弹者谁"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这个字解释为"偷偷地"、"私下里",表明诗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开、直接问。把这种解释与课本中的解释比较一下,哪个更准确生动?

琵琶行

琵琶行 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作者的艺术特色。 理清全文脉络,分析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步骤: 一、预习思考题 ①琵琶女弹奏的是什么曲子?《霓裳》(霓裳羽衣曲)、《六幺》。 ②弹奏技艺如何?你怎么知道的(请用诗中语句回答)? ③本文写了几次演奏?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你能说出本文比较有名的句子有哪些吗?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⑤问:哪位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来讲述一下本文的故事?简练的语言。 二、文体介绍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三、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首至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这首诗的前半部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半部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这样,诗的主题思想便由批判转为对唐明皇与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不过,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这是一首主题思想具有双重性的长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后半部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