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近现代音乐史1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沈心工:(1870—1947),原名庆鸿,号叔逵,笔名心工。
上海人,中国音乐教育家,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创作,所编歌曲题材广泛、内容浅显易懂,且成为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的音乐教育家。
其代表作有歌曲《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出版乐歌集《学校唱歌集》等;此外,沈心工还创设唱歌课,并且多处教授、推广。
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多数是采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少数采用中国传统民歌填词或专门作曲,为学堂乐歌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2.李叔同:(1880—1942)李叔同,原名文涛,字息霜,别号漱筒;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其乐歌承中古典歌词的意境美,文辞隽永秀丽,意境深远,富于韵味,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其音乐在乐歌创作,音乐教育,创办期刊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06年,在日本留学时编印出版中国第一份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歌曲,代表作有《春游》、《送别》、《早秋》等共70余首。
3.大同乐会:创建于1920年,创始人郑觐文,其宗旨“整理国乐,阐扬固有文化;研究中西音乐,筹备演作大同音乐促进世界文化运动”。
这个乐会致力于传统乐器的继承和改良,开始探索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创建,组成了一个有32人编制的民族乐队,基本上分为吹、弹、拉、打四组,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管弦乐团。
其整理改编的中国古典乐曲有《国民大乐》、《春江花月夜》、《霓裳羽衣曲》、《十面埋伏》、《醉渔唱晚》等。
4.萧友梅:(1884—1940),字思鹤,又名雪鹏;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广东中山人,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一·礼乐制度的规定1.祭祀:祭天为“郊”,祭地为“杜”,春天祭宗庙为“谛”,秋天祭祀宗庙为“尝”2.大飨礼:天子宴飨诸侯,或诸侯互飨。
3.燕礼:君臣宴饮之礼。
4.大射礼;天子或诸侯祭祀前,举行射箭比赛,以观其得。
5.养老之礼:天子视学后,对有学问的来人行养老之礼。
6.乡饮酒礼;乡大夫与处士贤者,举行的饮酒礼。
7.乡射礼:乡大夫与贤能者举行的射礼。
二·元杂剧的特点1.音乐结构为每折一宫,全句共四个套曲。
2.音乐风格豪放、节奏活泼、音域宽广、音程跳动大。
3.一般由一个主角演唱到底的演唱形式。
4.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
三·聂耳的电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前进歌》、《自卫歌》、《码头工人歌》四·刘天华在二胡方面的贡献及十首二胡曲1.十首二胡曲广泛吸收其他乐器的演奏方法2.教学方面,第一次建立了二胡教材体系,首创高校器乐课程。
3.演奏技巧方面,创造了一整套二胡弓法指法符号。
《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闲居吟》、《光明行》《良宵》、《烛影摇红》、《苦闷之讴》、《悲歌》、《独弦操》五·京剧是怎样形成的P92答: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先后进京,带去二黄腔;汉调艺人于年间进京,又带去西皮腔,徽调与汉调艺人常同台演出,并吸收了昆腔,梆子腔及当地民间曲调,又吸收其他剧种剧目,大约在19世纪50---60年代形成了京剧。
六·吕文成擅长演奏二胡和扬琴,从事广东音乐创作,作品改编的有《梅花三弄》、《下三虎》、,创作的有《步步高》、《平湖秋月》等。
七·什么是参军戏参军戏是一种讽刺、滑稽性的歌舞表演,它继承了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歌舞戏发展而来。
八·唐代大曲与法曲的区别1.大区比法曲在结构上更为庞大2.无论是舞蹈还是音乐上,大曲都更为热情奔放,而法曲显得清雅。
九·二胡曲《良宵》《良宵》是刘天华作于1927年的二胡曲,原名《除夜小唱》。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一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范畴及其讲授内容国内高校教学与国外研究情况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发展历史公元1912 -1949,共37 年音乐历史新音乐的发展与传统音乐在新时期的发展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历史一、概述1、新音乐的启蒙和发展关于新音乐的几点思考音乐何谓新?新音乐的概念。
是指晚清以来随西洋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而从历史看,这些音乐却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传统内容而被继承下来。
一个问题:新音乐何以兴起?新音乐1、概念。
新音乐是指晚清以来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不同于此前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
它是清末和近代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音乐发展的历史线索与基本史实。
学堂乐歌著名音乐家、活动家等。
新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学堂乐歌。
发端可追溯至1898 年。
梁启超对新音乐启蒙的贡献。
这一时期新音乐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创作、理论、出版都先起于日本,主要是在留日学生中开展的。
著名音乐家及其历史贡献1、沈心工、李叔同、曾志(民?)、高寿田、冯亚雄、辛汉、胡君复、华航琛等。
2、学堂乐歌活动的历史意义主要内容见410 页。
参考211 内容。
五四前后中小学音乐教育获得较大进展的历史背景与启示1、时代发展的需求。
2、蔡元培的积极倡导。
3、中等、高等师范学校开设音乐教育专业,培养了数量众多的音乐师资。
4、音乐教材建设得到许多音乐家的重视。
5、音乐课外活动普遍开设。
比较而言。
此时音乐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俱佳,使得中小学音乐得以快速发展与提高(一)晚清――新音乐的初步启蒙历史线索。
1、最早随传教士传入中国宫廷,如康熙时。
《律吕正义续编》的印行。
2、太平天国采用基督教音乐从事反清活动。
3、清廷新式军队的军乐队。
4、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的歌词、音乐创作方式等方面与传统歌曲的不同。
歌词文、白语言形式兼采,旋律写作主要是“旧曲填词”,主要以外国歌曲音乐作为乐歌旋律,也有少量自创曲调者。
中国近代音乐史复习 2.doc

中国近代音乐史复习2填空、选择:1、华彦钧(阿炳)代表作:《二泉映月》、《听松》2、西方音乐传入中国途径:基督教会的宗教歌咏、新式军乐队的建立和新式军歌的发展、新制学堂唱歌课(学堂乐歌)3、李叔同编印了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4、李叔同代表歌曲:《春游》、《送别》5、黎锦晖儿童歌舞表演曲代表作:《可怜的秋香》、《老虎叫门》;儿童歌舞剧代表作:《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6、黄自代表作:混声四部《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创作《花非花》,音乐会演唱创作《春思曲》、《玫瑰三愿》,清唱剧《长恨歌》,四大入室弟子: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7、青主代表作《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美学著作《乐话》、《音乐通论》核心思想(音乐是上界的语言)8、贺绿汀代表作:为齐尔品而作,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9、马思聪代表作:《内蒙组曲》第二曲《思乡曲》10、1938年在党的领导下,于延安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 11、秧歌剧代表作:《兄妹开荒》、《减租会》、《夫妻识字》12、上海国立音乐院: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有萧友梅任代理院长,后该院改制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上海音专” 13、赵元任代表作:《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14、聂耳:群众歌曲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曲》、《毕业歌》,抒情歌曲《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名词解释:I、北京国乐改进社:一1927年成立于北京,由刘天华主要负责,出版过音乐刊物《音乐杂志》,推动音乐教育事业发展21922年,蔡元培任所长,萧友梅任主任。
学生除应修习各种基木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课程外,还应修习各种有关的教育学课程。
任教老师主要有萧友梅、刘天华等31音乐教育:1927年,萧友梅在上海正式成立了我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院” ;1929年改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任校长。
声乐创作是他最主要的领域,他曾将这些学校歌曲创作分别收在三本教材性的曲集中,即《今乐初集》、《新歌初集》、《新学制唱歌教科书》,这些歌曲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描述,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审美情操的教育。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1. 郑卫之音原指郑、卫等地区的民间歌舞音乐,郑、卫二国乃商遗民聚居地,因而郑卫之音实际上是一种保留了浓郁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
后世儒家扩大了郑卫之音的内涵,用以泛指与雅乐不同的、源于民间音乐的俗乐,又名“新乐”以区别于代表古乐的雅乐。
因为由女性表演,又称女乐。
春秋以来,这种音乐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有取代雅乐的趋势。
2. 秧歌剧:1943年,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响应毛主席的”从工农兵出发”,”到工农兵群众中去”的号召,走向社会,体验,挖掘根植于人民中间的民间音乐,在陕甘宁边区掀起了一场新秧歌运动,在民间秧歌基础上产生了”秧歌剧”这种新型小歌剧。
”秧歌剧”的音乐吸收了戏曲和民歌中的某些因素。
剧情较为简单,主题集中,有两、三个角色。
题材大多反映边区人民的大生产运动、参军、减租斗争等内容。
第一部秧歌剧是《兄妹开荒》(安波曲)。
其后产生了《一朵红花》《夫妻识字》《减租会》等秧歌剧作品,为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的产生积累了创作经验。
3. 聂耳: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
聂耳一生共创作37首乐曲,其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较大比重。
他的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两个方面,代表作品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卖报歌》、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及民族器乐曲《翠湖春晓》、《金蛇狂舞》等。
聂耳的音乐风格和艺术形式的创新,以深刻反映现实和密切与群众相结合作为出发点。
具有民族的和大众的特点,富于时代特色。
聂耳创作体现了我国革命音乐的正确方向,为“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4.冼星海: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作曲家。
创作领域包括大合唱、歌剧、管弦乐曲、器乐独奏和重奏,在他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合唱。
代表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群众歌曲《到敌人后方去》、抒情歌曲《在太行山上》、《夜半歌声》、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器乐作品《中国狂想曲》等。
音乐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

一、填空(每题0.5分,共15分)1.“八音”是周代开始的乐器的分类法。
2.《毕业歌》、《卖报歌》、《码头工人》等是我国作曲家(聂耳)的作品,他较著名的歌曲作品还有《义勇军进行曲》等,器乐作品有《翠湖春晓》、《金蛇狂舞》等。
3.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载在《管子--地圆篇》中。
4.(洗星海)早年留学法国,他最著名的两首大合唱是《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两首交响曲是《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
5.《乐记》是(儒家)音乐理论的经典著作。
6.(贺绿汀)创作的一首非常有名的钢琴曲是《牧童短笛》7.教坊和梨园是(唐代)的音乐机构。
8、我国戏曲艺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四大声腔是指(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和昆山腔)。
9.关汉卿是(元代)的戏曲艺术家。
10.南戏最初产生在(浙江温州)地区。
11.《延安颂》是(郑律成)的代表作之一。
12.《二泉映月》是民族音乐家(华彦钧)的作品。
13.李延年是(汉代乐府)里的音乐家。
14.相传《云门》是黄帝时代的乐舞,《咸池》是尧时代的乐舞,《韶》是舜时代的乐舞,和夏代的乐舞大夏,商代的大濩、周代的乐舞大武,并称为古代的六代乐舞,被儒家奉为雅乐经典。
15.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共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共收集诗歌305篇。
16.古琴古代称瑶琴或七弦琴。
17.中国古代四大名琴是九霄环佩、大圣遗音、枯龙吟、春雷。
18.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19.王光祈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学家。
20.李锦辉被认为是我国流行音乐的鼻祖。
21.写出下列音乐作品的作者1)学堂乐歌《黄河》的作者是沈心工。
2) 《霓裳羽衣曲》的作者是唐玄宗。
3)《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洗星海。
4) 《山林》的作者是刘敦南。
5)歌剧《江姐》的作者是羊鸣、姜春阳、金砂等作曲。
6)《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作者是赵元任。
7)《竹马》的作者是沈心工。
8)《牧童短笛》的作者是贺绿汀。
9)《窦娥冤》的作者是光汉卿。
22.我国最早的民歌《弹歌》相传是黄帝时期的民歌。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民族器乐(二)
民族器乐活动历来在民间是有市场的,群众 基础很好。其活动主要集中在宗教活动、民 间民俗活动中。也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历史原 因,民国时期政府并不重视这样的音乐及其 活动,这些音乐家地位及其低下,自生自灭, 无人问及。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丝竹音乐。这个乐种在江 南发展势头最好。
代表人物:华彦钧
30-40年代抗日歌咏活动
历史线索。 “九一八”事变后,影响中国最大的历
史事件就是抗日,在音乐方面,是围绕 抗日宣传的歌咏活动。 影响深远。 多种风格、形式的杰作迭出。
二、不同政权区域的音乐文化
这是民国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又一特点。 国统区的音乐文化。 共产党政权领导的区域音乐文化。
作品特点:
音韵流畅、易于上口,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代表作品:
《叫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也是微云》
黄自
黄自简介: 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
人,字今吾。黄自是我国著名的近现代作曲家、 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在中国音乐发展 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专业音乐教育 及音乐创作等领域都具有巨大的影响。他母亲 在黄自幼年时的经常教他唱山歌、背唐诗宋词。 代表作品: 《旗正飘飘》、《抗敌歌》
1.创作特征与艺术成就
(1)模仿古琴泛音技巧 (2)模拟自然声响 (3)运用小提琴功法 2.对民族器乐的改进和发展 (1)对二胡教学争取地位 (2)改变教学体系 (3)编写《南胡练习曲》47首 (4)对二胡的改制,如弓法、音质等。 (5)改进记谱法。
音乐教育家,四川(今重庆)铜梁人。幼时受其兄影 响爱好音乐。1926年入成都私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钢 琴、小提琴和作曲并学唱昆曲。1929年转入上海私立 中华艺术大学。先后在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师范 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音乐 学院任教。 作品特点: 抒情易唱、旋律优美 代表作品: 《飘零的落花》、《中华儿女》、《长城谣》等
中国近现代考研音乐史资料

中华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社会音乐结构的新特色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上的意义民国时期,新音乐的勃兴与传统音乐地位的下降,使得中国的社会音乐结构产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 民国时期以戏曲作为主要表演艺术和以戏曲音乐为主的历史现象已不复存在,这是中国音乐史上一次重大的转折。
2 这个转折首先是近代文化艺术的大趋势所决定的,这一时期,在音乐界,改进国乐,创作和传播新音乐也成为时尚,这一转折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
3 这个转折,还由于新音乐的迅猛发展和日渐兴盛的影响。
4 在现在的音乐结构中,戏曲音乐地位的相对下降为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中国音乐也由此进入了新音乐与传统音乐并行的多元化社会音乐结构的新时期。
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对近代京剧音乐的贡献1 梅兰芳发展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新腔,其演唱凝重而流畅,对旦角音乐艺术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对京剧伴奏也有改革。
2 程砚秋他的京剧艺术活动,尤其是创造了委婉幽咽而又慷慨刚进的唱腔,在近代京剧艺术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周信芳的演唱特别注意音乐与语言的结合,对节奏力度吐字气息等刻意处理,形成了爽直的艺术个性。
萧友梅的音乐创作1:他的大部分作品写于20世纪20年代,其中最突出的是他所征集的《卿云歌》,此外还有《五四纪念爱国歌》《华夏歌》《民本歌》《国民革命歌》等.2:歌曲创作特别是学校歌曲的创作是其最重要的领域。
他曾将这些歌曲分别收在三本教材性的曲集钟,即《今乐初集》《新歌初集》《新学唱歌教材书》,。
3:萧友梅歌曲的音乐,旋律进行和节奏变化都比较平稳,篇幅简短,几乎绝大多数作品都带有钢琴伴奏,但其音型织体比较简单,主要在和声上起衬托的作用。
4:除此之外,萧友梅还创作了一些其他形式的作品,例如《杨花》,他还写了两步开创性探索性的大型合唱曲,即合唱套曲《春江花月夜》和女生合唱《别校辞》。
5:萧友梅在器乐创作也留下了一些作品,其中比较突出的是《D大调弦乐四重奏》和钢琴曲《哀悼进行曲》,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堂乐歌1、定义:学堂乐歌是清代明初时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学堂乐歌的内容:①反映人民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爱国思想的;(《何日醒》)②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新’政的胜利的歌曲;(《革命军》)③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军国民教育”的军歌;(《出征》)④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的;(《勉女权》)⑤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除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宣传学习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旧习俗的;⑥少儿乐歌,向儿童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的;(《勉学》、《赛船》、《春游》、《送别》)⑦鼓吹忠君、尊孔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歌曲。
(《尊孔》)3、学堂乐歌的形式:齐唱曲(“单音歌曲”)、合唱曲(“复音歌曲”),这两类大多是根据现成格调填以新词而编成。
4、曲调的来源:①歌调多取材于日本歌曲;(《中国男儿》、《革命军》、《勉女权》)②选自欧美的歌曲填词;(《春游》、《拉纤行》)③我国音乐家自己创作;(华航琛《上课》、沈心工《采茶歌》)④同一个曲调被填以不同歌词;⑤同一个词被填以不同的曲调。
5、代表人物: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最有贡献和影响的是沈心工,李叔同等音乐家。
此外,像曾志忞,李华萱等人也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启蒙音乐家。
★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作者、音乐教育家。
原名沈庆鸿,笔名心工,上海人,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者之一。
1902年赴日本学习,考察,并与曾志忞创办“音乐讲习会”,1903年回国。
沈心工是我国最早对中小学及学前儿童特点编写音乐教科书的音乐家。
代表作品:歌曲集——1904年《学校唱歌集》(共三集),辛亥革命后又陆续出版《重编学校唱歌集》(共六集),《民国唱歌集》(共四集)和《心工唱歌集》等。
编著:李秋玲儿童歌曲——《体操——兵操》(又《男儿志气高》,创作与1902年,是他留学日本期间的处女作,也是中国第一首填词歌曲)、《铁匠》、《竹马》等。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思想——《何日醒》、《革命军》、《美哉中华》自己的创作——《革命必先革人心》、《军人的枪弹》、《黄河》《采莲曲》、《今虞琴社社歌》、《辍悼歌》★李叔同(1880-1942),学堂乐歌作者,音乐家、美术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
原名文涛,又名岸,字叔同,随着思想及环境变化而启用的名号甚多,如李哀、李岸、李息、息霜、弘一等250有余。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
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
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
1906年在日本编印出版中国第一份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同年,与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在日本创立我国最早的话剧演出团体“春柳社”,并在次年2月公演话剧《茶花女》中扮演主角,是中国话剧史上饰演茶花女的第一人。
1911年毕业回国,曾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代表作品:歌曲集——《国学唱歌集》、《李叔同歌曲集》歌曲——《祖国歌》、《出军歌》、《春景》、《送别》、《西湖》、《归燕》、《采莲》、《秋夜》、《隋堤柳》自己创作——《春游》(三声部合唱,我国最早的合唱作品)、《留别》、《早秋》《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厦门第一届运动大会歌》《送别》原名《故人送别》,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歌。
★曾志忞(1878-1929),号泽民,又名泽霖,生于上海,他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主攻法律。
1903年如东京音乐学校学习,曾参加沈心工发起的“音乐讲习会”。
1904年他将该组织改建为“亚雅音乐会”。
1905年他与朱少屏组织了类似业余音乐学校的“国民音乐会”。
1907年学成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了一所半工半读式的“上海贫儿院”,并在其中设“音乐部”,组织了约四十人的管弦乐队。
编著:李秋玲他的音乐活动可归为三个方面:①致力于开发普及音乐的社会活动。
②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有《练兵》、《游春》、《扬子江》、《海战》、《新》、《秋虫》等作品。
编印了《教育唱歌集》。
③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述,这是他最重要的贡献,出版了《乐理大意》、《唱歌及教授初学者》、《乐典教科书》(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音乐全书》、《和声略意》,并发表《音乐教育论》论文。
他在我国早期音乐教育中起到较大的积极作用。
6、学堂乐歌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①辛亥革命以前将近10年②辛亥革命以后将近10年③五四运动以后至抗日战争爆发以前7、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兴起对我国“新音乐”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对社会改革发挥了一定的宣传教育工作,而且对于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堂乐歌的传唱和以乐歌为主的学校教育,向中国大众尤其是学生开始较系统地输入了西方音乐知识。
不仅介绍了欧洲和日本的各种歌曲体裁,而且使许多新体裁和音调为我国人民所熟悉和接受,并逐渐成为我国近代音乐的构成因素,通过学堂乐歌的传唱,群众歌咏方式成为中国人民音乐生活的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学堂乐歌还对“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现代群众歌曲创作和专业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中国人民为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发挥着战斗作用。
二、传统音乐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
包括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舞音乐、器乐以及根据这些艺术传统新创作的音乐。
近代传统音乐发展的两种类型:①吸收新文化、新音乐的成分,对传统音乐形式、构成有较多改进、创新,从而有较大发展着。
②保持传统音乐原貌而没有改革者。
编著:李秋玲近代传统音乐职业化的主要表现:①大量发源于农村的传统音乐流入城市立足、发展②各种民间职业、半职业团体的增多、扩大,表演艺术水平的提高③已有传统音乐的成熟和传统音乐的新发展④适应传统艺术的市镇接受者——市民的需要改革艺术⑤吸收新文化成分⑥传统音乐低俗化发展三、戏曲音乐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武生——杨小楼花脸——郝寿臣南方以周信芳为代表的“麒派”和欧阳予倩领导的“南通伶工学社”的影响为著。
1、梅兰芳(1894-1961)江苏泰州人,“京剧表演大师”,又名梅鹤鸣,字宛华。
贡献:①提高了京剧剧本文学的水平,依靠一些文人编写剧本②上演了《邓霞姑》等时装新戏和《洛神》《黛玉葬花》等古装新戏③使花旦与青衣融合为一体,新创了“花衫”新行当④发展、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梅派唱腔⑤对京剧伴奏音乐也有改革⑥曾赴美国、苏联演出,为中国传统艺术赢得了极其崇高的国际声誉(世界三大艺术体系: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希特、中国的梅兰芳)2、程砚秋(1904-1958)满族,北京人。
贡献:①30年代筹组“中国戏曲音乐院”,并担任北平分院院长②编演了爱国民主、反对不易战争的《荒山泪》、《春闺梦》等新戏③提出“以腔就字”的创腔原则和“声、情、美、永”的演唱要求等④广泛地向其他戏曲、说唱学习,也向西洋音乐学习,创造了委婉幽咽而又慷慨刚劲的“程派”唱腔3、周信芳(1895-1975)浙江慈溪人。
贡献:①编演了《宋教仁》《学拳打金刚》等反帝反封建的时装新戏和新历史剧编著:李秋玲②曾参加“南国社”的进步戏剧活动③主张兼各派之长,注意音乐与语言的结合,对节奏、力度、吐字、气息等刻意处理,创造了质朴刚健、顿挫有度的“麒派”唱腔。
4、评剧,于1910年由河北莲花落子与东北的“蹦蹦”合流而成。
代表人物:新凤霞成兆才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代表作品:《杨三姐告状》《花为媒》5、越剧,发源于古越国所在地浙江嵊县一带,它最初是男演员组成的“的笃班”,1921年改称“绍兴文戏”,是男班的黄金时期,1936年后,女班盛行于浙江、上海,时称“女子文戏”,约在此时,开始用“越剧”之名。
代表人物:袁雪芬、傅全香、尹桂芳、筱丹桂代表作品:《梁祝哀史》《山河恋》《寒夜曲》特点:①语音采自浙江官话及中州音韵;②唱腔音乐发展为四句式的基本调,并且形成慢板、中板、快板、等板式;③生腔与旦腔出现了多个流派④伴奏以二胡、琵琶为主,中西乐器兼采。
6、楚剧,形成于民国初年的花鼓类戏曲。
四、说唱音乐1、山东大鼓——30年代前后进入“四大玉”著名时期;(谢、李、赵、孙大玉)2、东北大鼓——东北大鼓,原叫奉天大鼓,后又改为辽宁大鼓,“弦子书”,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言。
流派:奉调,代表人物:霍树棠活动中心:沈阳东城调,代表人物:任占奎活动中心:吉林西城调,代表人物:陈清远活动中心:锦州南城调,代表人物:徐香九活动中心:营口江北调,代表人物:刘桐玺活动中心:松花江3、河南坠子——源于河南,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曲艺的一种,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
由河南的“道情”、“颖歌柳”、“三弦书”合流而成,民国初年传入北京,编著:李秋玲20年代流传至天津、上海一带,至30年代、40年代传入西安、兰州乃至全国。
伴奏乐器:坠胡唱腔:起腔、平腔、送腔、尾腔四种。
表演形式: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筒板,边打边唱;或者一人打筒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两人对唱。
代表人物:(辛亥革命后)张三妮、尹凤宝;930年全盛)乔清秀、程玉兰、董桂枝等(小/巧口)“乔派”,乔清秀:唱腔悠扬婉转、节奏流畅、吐字清脆。
(大口)程玉兰:朴实。
(老口)“董派”,董桂芝:唱腔含蓄深沉、板眼规整。
4、四川清音——四川民间曲艺品种,由明、清时期的民歌小调并融合多种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成分发展而来。
原名“唱琵琶”。
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又被称为“唱月琴”。
上世纪50年代后定名为“四川清音”,用四川方言演唱,流星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
音乐分为:大调、曲牌、小调三类。
音乐结构:曲牌体、板式变化体、单曲体。
伴奏乐器:檀(t a n)板、竹节鼓、琵琶、月琴、二胡、高胡表演形式:一女演员在茶馆书场坐唱;站唱、对唱、合唱、独唱加伴唱;左手打檀板,右手用细棒敲击竹鼓。
传统剧目:《尼姑下山》《小乔哭夫》《断桥》《思凡》《花栏》《昭君出塞》《黄继光》《绣荷包》《赶花会》清音艺人:陈琼瑞李月秋黄德君程永玲5、苏州弹词——以说唱相间的方式,用苏州方言演唱的一种小书曲艺说唱形式,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
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地(吴语方言区)。
苏州弹词和苏州评话合称为苏州评弹,被誉为“中国一绝”。
传统剧目《白蛇传》《玉蜻蜓》《珍珠塔》20世纪末:《青春之歌》《苦菜花》《红岩》《李双双》《蝶恋花》弹词艺人:(清)王周士俞秀山陆瑞廷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编著:李秋玲弹词流派:俞调(俞秀山)、祁调(祁莲芳)、蒋调(蒋月泉)、杨调(杨振雄)、丽调(徐丽仙)、琴调(朱雪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