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浙科版 生态工程单元 测试

2020届浙科版 生态工程单元 测试
2020届浙科版 生态工程单元 测试

生态工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哪些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

①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

②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

③鸟类的栖息地

④工业用水的来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工业用水的资源属于经济效益,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下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能量的反复利用

B.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C.用蛆蛹粪便作有机肥还田,利用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原理

D.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仍可能正常运转

【答案】B

【解析】该生态工程是依据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的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其中人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在人的管理下,使物质和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如木糖醇、食用菌和禽畜等都能增加经济效益。

3.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1+1>2”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

B.太湖出现大面积水华,违反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C.生态农业的建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D.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可采用人工制造表土,种植农作物

【答案】B

【解析】“1+1>2”是指系统各组分组成的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是指生态工程的系统整体性原理,A错误;水华等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违背了协调与平衡原理,B正确;生态农业的建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可采用人工制造表土,种植当地适宜物种,不能种植农作物,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工程的原理

4.协调与平衡原理主要指()

A.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及环境对生物的承载力

B.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

C.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协调统一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协调统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协调与平衡原理是指生物要适应环境,且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故选:A.

考点: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名师点睛】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物要适应环境,且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

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5.材料1实施沼气工程,是我国政府为改善农村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推广的一种生态工程。

材料2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互利共生,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都不能正常生长。

材料3居住在林区的农民,“靠山吃山”是他们生活的根本。当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考虑林区农民的生活问题,使改善生态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造林护林。上述材料依据下列哪些生态工程原理

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②物种多样性原理③协调与平衡原理④整体性原理⑤系统整体性原理⑥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A.①⑤④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1、实施沼气工程,主要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即①;材料2、地衣中的真菌和蓝藻互利共生,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都不能正常生长,即“1+1>2”,主要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系统整体性原理,即⑤。材料3、居住在林区的农民,“靠山吃山”是他们生活的根本。当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考虑林区农民的生活问题,使改善生态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造林护林。说明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所依据的是整体性原理,即④,故选A。

6.下列关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治理水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

B.该生态工程运用了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以及工程学原理

C.该生态工程针对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措施

D.该生态工程做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治理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A正确;小流域治理模式是我国农民和技术人员的创举,它是应用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及工程学等原理,通过保土蓄水、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层层设防来控制土壤侵蚀的,B错误;该生态工程针对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措施,C正确;该生态工程做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D正确。

考点:本题以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问题为素材,考查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学原理,了解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7.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D.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答案】D

【解析】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利用的都是此能量,A项正确;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如产甲烷杆菌能将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沼气的成分之一),此时的微生物是分解者,B 项正确;农作物为人类提供食物,为家畜提供饲料,产生的秸秆可以用来生产沼气,这种多途径利用农作物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利用效率,C项正确;该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提高了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但能量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不能循环利用,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结合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明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再生,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再结合题图选出正确的答案。生态农业使废弃物资源化,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8.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由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虽然产量大大提高,但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我国政府正大力推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农业。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农业系统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越少

B.生态农业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现代农业高

C.生态农业系统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D.生态农业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因为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生态农业系统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越多,故A错误。生态农业物种较多,自我调节能力强,其抵抗力稳定性比现代农业高,故B正确。生态农业系统设计的原则实现了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还有能量的利用率,故C正确。生态系统主要是人的参与,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9.在“稻﹣鸭﹣鱼”生态工程中,水稻为鸭和鱼提供了荫蔽条件和适宜的生存环境,鸭的粪便可作为鱼的饵料,鸭和鱼可减少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其活动又可增加水中的氧含量.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B.促进了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C.成本核算时应包括投入的人工费用

D.水中氧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水稻生长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鸭和鱼可减少稻田中的害虫”得出,该生态系统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A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不能循环,B错误;成本核算包括在开展该生态系统时所有的投入,因此投入的人工费用也应统计在内,C正确;水中氧含量较高时,可促进根的细胞呼吸,有利于植物吸收矿质元素,从而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农业

【名师点睛】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10.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B.我国南方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体现了系统整体性的原理

C.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D.我国农民实施的“无废弃物农业”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考查对生态工程特点和原理的理解,解答此题,应在区分生态工程不同原理的基础上,判断各实例遵循的原理。

【详解】

生态工程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A项正确;我国南方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将不同生态系统组合起来,实现了“1+1>2”,体现了系统整体性的原理,B项正确;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整体性原理,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C项错误;我国农民实施的“无废弃物农业”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D项正确。

【点睛】

整体性原理≠系统的整体性原理

(1)整体性原理:人类处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2)系统的整体性原理: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11.全球变暖导致很多地区水稻产量下降,极端干旱地区甚至颗粒无收。研究人员在干旱地区种植水稻中发现了一种能让根系在生长中深入土壤的基因,并使用这种基因培育出了新型耐旱深根稻。新品种产量在轻度干旱环境中与湿润环境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在极度干旱状态下产量也只下降了30%,耐旱能力显著提高。这一实例充分体现了A.基因突变的定向性

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深根”基因的存在能体现物种的多样性

D.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抗旱性状

【答案】B

【解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与潜在价值。直接价值:动植物为人类提供的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奶、蛋及许多药物等;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潜在价值:人类所认识和利用的是生物的一小部

分,大量的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因此根据以上内容可知培育出了新型耐旱深根水稻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正确;“深根”基因的存在能体现遗传的多样性,C错误;从题干中不能看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抗旱性状,D错误。

12.生态农业的指导思想是()

A.多获取农产品B.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C.使粮食增产D.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B

【解析】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慌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功能综合农业生产体系,B正确,A、C、D均错误。

13.城市环境生态工程中,不应采取的措施是()。

A.注意城市规划和布局

B.推广“环境友好技术”

C.禁止燃烧含硫燃料

D.进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答案】C

【解析】城市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要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首先应注意城市规划和布局,其次是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进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同时建立健全法制进行监督。故正确答案为C。

14.下列叙述违背生态工程中生态学原理的是()

A.充分考虑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B.尽可能减少种间竞争所产生的耗损C.以单一种群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D.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答案】C

【解析】设计生态工程的目的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D选项中单一种群的系统极不稳定,而且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显然违背了生态学原理。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在理解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和原理的基础上进

行答题。生态工程是解决高耗能的生产模式给环境带来严重后果的重要途径,不只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15.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沙尘暴频发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D.湿地内物种减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沙尘暴频发是人类对草原的破坏,土地沙漠化造成的,A属于“牧童经济”,不符合题意;B.火山爆发是自然因素引起的,与人为因素作用无关,B不属于“牧童经济”,符合题意;C.温室效应是人类大量燃烧化学燃料造成的,导致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受到破坏,C属于“牧童经济”,不符合题意;D.湿地物种减少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的,生物不适应环境而死亡,D属于“牧童经济”,不符合题意。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6.在松毛虫肆虐的时候,辽宁西部章古台地区的几十亿株杨树毁于一旦,这是由于违背了()。

A.物种多样性原理B.协调与平衡原理

C.整体性原理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答案】A

【解析】这是该地区的杨树林的物种太单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太差造成的,这违背了物种多样性原理。

17.下图表示某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经过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

B.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蝇蛆和蚯蚓,促进了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循环流动的进行C.合理使用农家肥可提高葡萄和蔬菜的产量

D.该生态系统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提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该生态系统经过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A正确;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蝇蛆和蚯蚓,促进了系统中物质循环,不能促进能量流动,B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合理使用农家肥促进植物的光能利用率,故可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正确;该生态系统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提高,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涉及生态农业工程;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要注意:(1)生态工程实例的模式各具特色,关键是理解其中运用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2)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应该积极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强大的自我恢复力,节省投资.(3)生态工程的恢复作用是有限的,不能误认为只要有生态工程就可以走发达国家“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18.下图是某农业生态工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提供了劳动力就业机会,体现了整体性原理

B.用玉米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C.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体现了能量循环再生的原理

D.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

【答案】C

【解析】利用分解者将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分解,以生产木糖醇,提供了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了经济效益,体现了整体性原理,A项正确;用玉米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充分利用了废弃物(玉米残渣)中的能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B项正确;能量不能循环再生,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C项错误;上述农业生态工程,是人们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科学规划、人工设计的,因此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D项正确。

19.如图是“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图,对“桑基鱼塘”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B.提高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需要不断得到外部的能量补给

D.其中鱼的摄入量来自蚕和猪的同化量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使用,A错误;“桑基鱼塘”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提高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B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所以需要不断得到外部的能量补给,C正确;鱼的摄入量来自蚕和猪的粪便,而粪便不属于蚕和猪的同化量,D错误。

20.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运用的原理包括()

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②协调与平衡原理

③整体性原理

④工程学原理

⑤物种多样性原理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小流域治理模式是我国农民和技术人员的创举,它是应用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以及工程学等原理,通过保土蓄水、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层层设防来控制土壤侵蚀的。

21.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原理和事例中,错误的是()

选项有关事例相关的生态工程原理

A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B桑基鱼塘遵循系统整体性原理

C无锡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违反协调与平衡原理

D在人工林中减少植被的层次违反物种多样性原理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无废弃物农业使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A正确;在桑基鱼塘中建设中,主要也是使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错误;无锡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是违反了协调与平衡原理,C正确;在人工林中减少植被的层次,使物种数量减少,使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是违反了物种多样性原理,D正确。

22.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与生态工程有关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可持续的发展,即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并且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不是可持续发展,没有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化学农药污染环境。开垦湿地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

23.从根本上达到造林和护林目的的措施是()

A.生态与社会习惯相结合B.生态与法律制度相结合

C.生态与经济相结合D.经济与法规相结合

【答案】C

【解析】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护林造林是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的典型代表,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4.居住在林区的农民,“靠山吃山”是他们生活的根本。当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考虑林区农民的生活问题,使改善生态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造林护林。这种做法遵循的是

A.物种多样性原理B.整体性原理

C.协调与平衡原理D.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当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考虑林区农民的生活问题,使改善生态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真正做到造林护林,说明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所依据的是整体性原理,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实例,能够区分清楚不同的实例所遵循的生态学原理,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25.与石油农业相比,无废弃物农业的主要优点是()

A.物质可以循环利用,对环境几乎没有破坏性

B.使用植物易于吸收的化肥作肥料,在促进植物快速生长的同时也有助于周围环境的净化

C.以煤和石油等原料为动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D.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

【答案】A

【解析】物质可以循环利用,对环境几乎没有破坏性,A正确;使用植物易于吸收的化肥作肥料,在促进植物快速生长的同时不利于周围环境的净化是石油农业的特点,B 错误;石油农业以煤和石油等原料为动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是石油农业的优点,C错误;无废弃物农业是一种低投入的农业生产方式,D错误。

26.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

的原则,建立健全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机制。下列关于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叙述合理的是

A.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关键是尽可能依靠自然演替恢复其生态功能B.适用于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措施是开发农田,增加农民收入

C.该生态工程恢复所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D.矿石的开采只是破坏生态环境,不会产生其他危害

【答案】C

【解析】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关键植被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A 错误;矿区废弃地的土地条件极端恶劣,甚至有严重重金属污染,植被难以恢复而农作物更难以生长,大力发展农田,收效难以保证,B错误;该生态工程恢复所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C正确;矿石的开采不仅是破坏生态环境,也会产生其他危害,如地表塌陷等,D错误。

27.《四千年的农民》一书中记载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的耕作方法:积极种植能够固氮的豆科作物以及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残羹剩饭、河泥、炕土、老墙土以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这种做法的优点不包括

A.改善了土壤结构B.培育了土壤微生物

C.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D.改变了土壤酸碱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无废弃农业”改善了土壤结构;培养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循环利用。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农业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

28.塔式蚯蚓污水处理系统(如图所示)采用人造湿地原理,利用植物根系和蚯蚓等处理,通过泥、沙、小石、大石四层过滤,这样重复几次后可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达标排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群落由植物和蚯蚓构成

B.该生态系统选用蚯蚓等生物,体现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C.该生态系统的群落有垂直结构,但不存在水平结构

D.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B

【解析】群落是某一区域的所有生物,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故A错误;协调主要是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强调生物和环境相适应),而平衡是指种群数量与环境的负载能力要平衡。该生态系统中选用蚯蚓等生物作为分解者,分解生活污水、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加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增强了整个环境的承载力,体现了协调与平衡原理,故B正确;群落具有的共同特征是既有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即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此处体现为蚯蚓生活在泥土层,植物生活在泥土层和地表层;水平结构,即生态系统中不同地段生物类型不同,故C错误;该生态系统采用人造湿地原理,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能量(如:污水中的化学能),故D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BC。考生可能对“生态系统结构”的记忆出现纰漏和群落结构受习惯性思维干扰。

二、非选择题

29.下图所示为当前流行的农村庭院生态工程模式图,其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组成和相互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不考虑人工投入的情况下,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充分利用能量,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通过饲养家禽、家畜,发展沼气工程,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原理。

(3)鸡鸭等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_____________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看,该生态系统比简单的农田生态系统不易发生虫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整体性一抵抗力稳定性较高(营养结构较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系统)生产力

【解析】试题分析: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1)在不考虑人工投入的情况下,流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在充分利用能量,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通过饲养家禽、家畜,发展沼气工程,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3)鸡鸭等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看,该生态系统比简单的农田生态系统不易发生虫害的原因是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己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30.(8分)某生态农场将养猪、养鱼、沼气工程、养鸭、种植农作物、培育蘑菇、种桑养蚕、种植果树等多个生产过程合理地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高效良性的循环,生态效益达到了良性发展。请就此生态农场的特点,完成下列问题:

(1)该生态农场能充分体现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中的物种多样性原理、系统学与工程学、、和

原理。

(2)该系统工程的核心之一是沼气池,沼气的制作如图1所示。

①在图中标出箭头,表示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循环。

②如果将“无机物——农田”这一环节去掉,对生态农业系统的影响是。

(3)在该生态农场中存在如图2所示的物质循环过程,该过程中家畜产出的粪便成为食用菌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而实现循环经济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就是。

(4)据生态工程中的物种多样性这一原理,有人认为生态农业建设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长越多越好。请你结合所学的有关生态工程原理,分析该结论是否正确。理由是。

【答案】(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协调平衡原理

(2)①如图所示:

②土壤中的无机物得不到补充,物质循环受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3)生态工程

(4)不正确。因为食物链长,各食物链中的生物数量难以达到一定规模,影响经济效益;营养级多,高层次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较少,该营养级生物数量也较少。

【解析】

试题分析:

(1)该生态农场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中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2)①农田产生的秸秆可以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沼气池中的沼渣含有的无机物被农作物利用,箭头见答案。

②如果将“无机物--农田”这一环节去掉,土壤中的无机物得不到补充,物质循环受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最终造成农作物减产。

(3)实现循环经济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实施生态工程。

(4)据生态工程中的物种多样性这一原理,生态农业建设中,并不是食物链和营养级越长越多越好,因为食物链长,各食物链中的生物数量难以达到一定规模,影响经济效益;营养级多,高层次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较少,该营养级生物数量也较少。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31.(1)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________”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________,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2)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此同时,人们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主要体现在生物安全、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

(3)桑基鱼塘生态系统能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能量,形成无废弃物农业,这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同时,通过饲养家禽、家畜,栽培食用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这又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年降雨量少,适宜种植灌木和草,却被硬性规定种植属于乔木的杨树,致使许多地方的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状,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违背了______原理。

【答案】循环经济生产原料环境安全食物安全物质循环再生整体性协调与平衡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比较基础,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生态工程的概念、特点及目标,掌握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2)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包括生物安全、环境安全和食物安全等方面。面对转基因技术的利弊,正确的做法应是趋利避害,而不能因噎废食。

(3)桑基鱼塘生态系统能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能量,形成无废弃物农业,这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同时,通过饲养家禽、家畜,栽培食用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这又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年降雨量少,适宜种植灌木和草,却被硬性规定种植属于乔木的杨树,致使许多地方的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状,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违背了协调与平衡原理。32.研究性学习小组参观某市市郊建立的以沼气为中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猪—沼—鱼—肥—果—蔬”生态模式时绘出了如下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构建以沼气为中心的“猪—沼—鱼—肥—果—蔬”生态模式时所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该生态系统最大的优点是。

(2)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若要生产3kg鸡肉最少需要水稻和大豆共kg。

(3)沼气池中有产甲烷菌和不产甲烷菌等微生物,其生态学作用主要是。

(4)若农田内有害虫发生,采用何种措施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有效防治害虫?

_____。(5)水稻、大豆的秸秆除了图中所示的用途外,还有哪些用途?(写出2个)

_____。

【答案】(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提高物质和能量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或答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轻环境污染)(2)水稻和大豆15(3)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4)引入害虫天敌防治,激素防治、转基因培育抗害虫农作物等(5)①作为饲料养猪;②作为工业原料,广泛用于造纸、制造建材、酒精和一次性包装盒等;③在直燃锅炉中进行充分彻底的燃烧,最大限度地转换成电能(写出2个合理答案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生态工程所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最大的优点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轻环境污染。

(2)生产者水稻和大豆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为流经该生态系统总能量,为生态系统基础。按照能量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生产3kg鸡肉最少需要水稻和大豆共3/(20%)=15kg。

(3)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将生态系统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回归自然界,甲烷菌还能产生沼气,

(4)生物防治如引入害虫天敌防治,激素防治、转基因培育抗害虫农作物等能保护环境又能有效防治害虫。

(5)水稻、大豆的秸秆除了图中所示的用途外,还有以下用途:①作为饲料养猪;②作为工业原料,广泛用于造纸、制造建材、酒精和一次性包装盒等;③燃烧转换成电能

等其他用途。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浙科版高级中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全书知识点归纳-学生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发现过程 ①达尔文实验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 ②波森和詹森的实验结论: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可穿过明胶传递给下部。 ③温特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部 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①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②运输: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单向。 ③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①根的向地性;②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解除方法为:摘掉顶芽。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补充: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4)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①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②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③防止落花落果。备注:无籽番茄是未受直接涂生长素得到的,故染色体数是正常番茄的一半,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得到的。 2、植物激素:生长素、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前两种促进,后三种抑制)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题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 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 正确的是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 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 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2.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 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 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 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4.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 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 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5.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C.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D.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6.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A.50只B.42只C.92只D.160只 7.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据调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频频发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3) A 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 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减少 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增加 8.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第三章胚胎工程第1节从受精卵谈起教案浙科版选修3

第一节从受精卵谈起 课标解 读重点 难点 1.说出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三胚层等概念。 2.简述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1.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重点) 2.胚胎干细胞。(重难点) 受精作用 1.概念:成熟的精卵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场所:输卵管。 3.过程:精卵识别→精子附着于卵膜→精卵质膜融合。 4.结果:形成受精卵。 1.马的精子与牛的卵细胞可以正常结合吗? 【提示】不可以。因二者不能相互识别。 胚胎发育的过程 1.动物个体发育的起点:受精卵。 2.受精卵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有丝分裂。 3.过程:(如图示) (1)受精卵 (2)卵裂球:①组成:2~8个全能细胞 变小 特点:随着卵裂球数目的增加,细胞逐渐 ② (3)囊胚:①组成

2.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所需营养都来自受精卵吗? 【提示】进入子宫前来自受精卵,进入子宫后,由母体通过胎盘来提供。 1.卵裂球分裂的子细胞时期的每一个细胞均具有全能性。(√) 2.内细胞团的细胞是一种已分化的细胞。(×) 【提示】内细胞团的细胞未分化。 3.内胚层的细胞将分化为食道的上皮组织。(√) 4.原肠胚的中胚层逐渐分化为神经管。(×) 【提示】应为部分外胚层。 5.胚泡外表的一层扁平细胞将来发育成完整的胚胎。(×) 【提示】应为胚泡内部的细胞团。 受精作用及早期胚胎发育

【问题导思】 ①同种生物的精子与卵细胞靠什么识别? ②受精作用的实质和意义是什么? ③胚胎发育的过程主要有哪几个时期?各时期有何特点? 1.受精作用 (1)概念 成熟的精卵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场所 输卵管。 (3)过程 精卵识别物质基础精卵细胞表面有特异性相 互识别的蛋白 ↓ 精子附着于卵膜结构基础 精子有尾,能移动等 ↓ 精卵质膜融合 实质 卵核和精核相互融合,染 色体数目恢复到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 (4)受精的标志和受精完成的标志 ①受精的标志:第二极体的形成。 ②受精完成的标志:雌雄原核融合形成受精卵。 1.受精时间:精子获能后,卵子达到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时。 2.受精实质:精卵细胞核的融合。 2.早期胚胎发育

2020届一轮复习浙科版生态工程作业.doc

2020届一轮复习浙科版生态工程作业 课时训练第75页1.某农户建立了小型的“蔬菜—鸡、猪—沼气”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1)这一系统属于人工干预下的生态系统,其生物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在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时,除了考虑这三者的投入与产出外,还要考虑的投入。 (2)在该生态系统中,利用发酵技术产生沼气开发生物能属于的生态工程。(填选项) A.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 B.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利用 C.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D.洁净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 答案(1)庭院分解者劳动者(2)D 解析(1)“蔬菜—鸡、猪—沼气”系统属于人工干预下的庭院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分析该生态系统 的经济效益时,除了考虑这三者的投入与产出外,还要考虑劳动者的投入。 (2)利用发酵技术产生沼气开发生物能属于洁净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 的生态工程。

2.生态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两种生态 农业模式。 模式1鸡—猪—鱼立体养殖模式:一亩鱼塘配6~8头猪,100~120只鸡,鱼塘中各种鱼的比例大致为花白鲢占20%,草鱼占40%,鲤鱼、鳙鱼占40%,每亩鱼塘投放鱼苗 4 500尾。每天从鸡舍中收集新鲜的鸡粪晒干,经初步发酵后混入一定量饲料喂猪,猪粪喂鱼。 模式2“四位一体”生态模式: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将日光温室、沼气池、蔬菜种植和温室养猪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模式。 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在模式1中,必须注意某种鱼的投入数量,不宜超过该鱼在生态系统中的。鱼塘中不同鱼类生活在不同水层,体现了生物群落的结构。 (2)模式2中,沼气池中的产甲烷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填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是。 A.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B.作物轮种、套种 C.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D.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2013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word教案.doc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三 【教材分析】 (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神经系统结构的延伸,并为神经系统内容做个总结。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反射,并在日常生活中机体有体现体温调节的现象,但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对体温调节等并没有鲜明的认识,故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本节课学生已是高中二年级,其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其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都有明显的提高。结合以上特征,我将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能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2、简述大脑皮层的功能 3、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4、描述体温调节 能力目标: 1、学生培养了看图提炼信息能力 2、模仿寒冷时机体调节情况,描述炎热时机体调节情况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对日常案例的分析,形成生物与生活相联系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我主要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以及体温调节,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排尿反射、体温调节),结合日常生活,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第二章第二节共分为三课时,本小节为第三课时,时间为45min 【教学过程】 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1min)【情境导入】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 你们知道你们刚才做了什么反射活动 吗? 回答: 条件反射活动 能在极短 的时间迅 速进入本 节课学习 内容 反射(10min) 【过渡】谁还记得反射的概念? 【提问】中枢神经系统包括那几部分? 【提问】草履虫趋利避害,含羞草被触碰 后下垂,用针刺激离体的腓肠肌,这属于 反射吗? 【提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包括哪 几部分? 【讲解】 ①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神经中枢与中 回答: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 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 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回答:脑和脊髓 回答:不属于 回答:反射弧:感受器、传 入神经、神经中枢(反射中 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透过纷繁 复杂的生 命现象揭 示事物普 遍联系,建 立唯物主 义世界观

高中生物:第4章 生物的变异 单元测试 浙科版必修2

第4章生物的变异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40分) 1.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下列不属于细菌产生的可遗传变异有() ①基因突变②基因重组③染色体变异 ④环境条件的变化⑤染色单体互换⑥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 2.某个婴儿不能消化乳糖,经检查发现他的乳糖分子有一氨基酸改换而导致乳糖酶失活,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缺乏吸收某种氨基酸的能力B.不能摄取足够的乳糖酶 C.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对改变D.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对缺失了 3.下列叙述属于基因重组的是()A.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B.各条染色体上全部基因的重新组合 C.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重新排列D.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4.香蕉某一性状发生了变异,其变异不可能来自()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染色体变异D.环境变化 5.果蝇的一条染色体上,正常基因的排列顺序为123-456789,“-”代表着丝点,表中表示了由该染色体发生变异后基因顺序变化的情况。有关叙述错 误的是() A.甲是染色体某一片段位置颠倒引起的 B.乙是染色体某一片段缺失引起的 C.丙是染色体着丝点改变引起的 D.丁是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引起的 6.普通小麦是六倍体,有42条染色体,科学家们用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小麦幼苗是()A.三倍体、21条染色体B.单倍体、21条染色体 C.三倍体、三个染色体组D.单倍体、一个染色体组 7.通过单倍体的途径培育小麦新品种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培育单倍体苗所用的花药应取自于() A.某一优良品种B.被确定为父本的植株C.F1D.F2 8.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和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染色体变异D.环境改变 9.下列情况中不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A.第5号染色体断臂缺失引起的遗传病B.第21号染色体多一条的唐氏综合征C.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了对应部分的结构D.用花药培育出的单倍体植株 10.与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育种方法比较,尽管人工诱变育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是该育种方法的独特之处是() A.可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B.育种周期短,加快育种进程C.改变基因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D.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性状稳定快 11.某植物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如右图所示。据图推测该植物最可能是()A.无果实,无种子,采用有性生殖方式

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目录(推荐文档)

(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目录 必修一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第一节分子和离子第二节无机物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概述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第三节细胞质 第四节细胞核第五节原核细胞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第一节细胞与能量 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第三节酶第四节细胞呼吸第五节光合作用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四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第一节细胞的增殖第二节细胞的分化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必修二 第一章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分离定律第二节自由组合定律综合学习与测试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 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二节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递第四节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四章生物的变异 第一节生物变异的来源 第二节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 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五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第二节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第三节探索生物进化的历史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六章遗传与人类健康 第一节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第二节遗传咨询与优生 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三节基因治疗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第四节遗传病与人类未来 必修三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植物激素第二节环境信号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一节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第三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第四章种群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第五章群落 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第三节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第五节群落演替 第六章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第七章人类与环境 第一节生物圈第二节全球人口动态第三节人类对全球环

2019-2020学年度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二节 生态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浙科版习题精选七十四

2019-2020学年度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二节生态工程在农业中 的应用浙科版习题精选七十四 第1题【单选题】 “菇—菜”立体栽培(如图)是充分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的光、温度环境优势,按照空间层次分布,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X”可代表CO2 ,“Y”可代表O2 B、该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属于分解者 C、菌渣作为有机肥为蔬菜提供了能量 D、该模式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请选出以下说中说法错误的是( ) A、转基因作物被动物食用后,目的基因一定会转入动物体的细胞中 B、我国已要求对转基因生物产品及其加工品加贴标注,以方便消费者自主选择 C、生态经济主要是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 D、可以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对城市环境进行治理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生态农业比一般农业 A、投入多,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B、投入少,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C、投入一样,产出相当,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D、投入和产出都较少,污染相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如图是生态工程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B、引入蛆蛹、食用菌可使原来生态系统的能量多级利用 C、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提高了该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精选2019-2020年浙科版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五章 生态工程练习题

精选2019-2020年浙科版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五章生态工程练 习题 第1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于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伦理性问题和生态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常规武器相比,生物武器具有传染性强、污染面广、难以防治等特点 B、转基因食品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抗生素抗性增强从而威胁人体健康 C、单一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稳定性低,易爆发虫害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原理在生态工程中的应用 D、草原开发利用应确定合理载畜量,不能过度放牧体现了整体性原理在生态工程中的应用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某些地区出现“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是因为发展中哪一原理失调造成的?( ) A、协调与平衡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物种的多样性原理 D、系统整体性原理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1>2”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 B、为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可采用人工制造表土,种植农作物的措施 C、生态农业的建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D、太湖大面积水华,违反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如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是 A、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B、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C、用蛆蛹粪便还田,主要运用了协调和平衡原理 D、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我国西北土地沙化和盐渍化非常严重,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试分析上述事实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A、系统整体性原理 B、协调与平衡原理 C、物种多样性原理 D、整体性原理 【答案】: 【解析】:

高中生物浙科版选修3知识条理整理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知识条理 第一章基因工程 第一节工具酶的发现和基因工程的诞生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操作环境、对象、水平、过程、结果、实质 二、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DNA是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中心法则 三、基因工程的技术保障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特点、部位、结果。 (知道教材中的2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碱基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 2、DNA连接酶——作用、部位 3、载体——作用、原理、种类、质粒的概念 [“小资料:基因工程的载体”不要求。] 第二节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 一、基本原理: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内稳定高效的表达 二、操作步骤★★★★★ 1、获得目的基因(序列已知、序列未知) 2、形成重组DNA分子(通常用同一种限制酶处理后,再DNA连接酶作用) 3、导入手提细胞(常用Cacl2、显微注射、脓杆菌转化法) 4、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标记基因、发光蛋白、DNA分子杂交等) 注意:根据受体细胞不同,选择使用载体不同;根据表达产物不同,选择受体细胞不同。 5、目的基因的表达(转录、翻译合成蛋白质) [“课外读: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小资料: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不要求。] 第三节基因工程的应用 一、基因工程与遗传育种 1、转基因植物:举例 2、转基因动物:举例 二、基因工程与疾病治疗 1、基因工程药物:举例(乙肝疫苗主要成分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 2、基因治疗:基本原理 三、基因工程与生态环境 第四节基因工程的发展前景(不要求) 第二章克隆技术 第一节什么是克隆 一、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二、克隆的定义:三个水平 三、克隆的发展历史 四、克隆的条件:理论条件与实际条件 第二节植物的克隆 一、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定义、原理、体现、关键 二、植物组织培养 1、培养基及其他条件 2、程序 3、应用 (1)植物细胞培养和器官培养的方法(调控激素配比)和意义 (2)原生质体培养的方法(酶解法)和意义(容易摄取外来遗传物质或进行细胞融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单元测试-第2章

第二章生物和环境 第一节种群和生物群落(一) 一、选择题 1.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 A.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 B.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的幼体总和 D.同种生物的成体总和 2.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 B.一个牧场上全部的牧草 C.同一牧场上的牛和羊 D.同一饲养场上全部的肉用黄牛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A.长江里所有的扬子鳄 B.一个湖泊里的全部草鱼 C.一个县里的全部人口 D.一个果 园里的全部果树 4. 在一个棉田中有蚜虫卵、蚜虫幼虫、有翅蚜虫、无翅蚜虫。这些蚜虫共同组成()A.种群B.群落C.群体D.社会 5. 能影响种群密度的是() A.年龄结构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死亡率 D.以上都是 6.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少,年老的个体多,则种群密度会() A.越来越大 B.相对稳定 C.越来越小 D.绝对不变 7.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会()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少 C.先减后增 D.相对稳定 8.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并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至40年,美国需40至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依据是() A.人口种群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9. 狮子种群中的性别比例一般属于() A. 雌雄相当 B. 雌多于雄 C. 雄多于雌 D. 无法确定 10. 2001年11月1-10日,我国开展了“第五次人口普查”,从生态学角度看,调查对象应属于一个() A.种群 B.生物体 C.群落 D.以上都不是 11.甲具有出生、年龄、性别、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则甲、乙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种群 B.种群、物种的个体 C.植物、动物 D.物种的个体、植被 12.小晨学习了种群的概念后,对种群的特征进行了描述,你认为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有一定的年龄结构 B.必须有相当多的生物数量 C.有一定的密度 D.有一定的性别比例 二、填空题 13.一个物种就是一群生物,它们的、相似,并能相互而生育后代。种群是由同一的许多生物个体组成。 14.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征,如:、、 和 15.我班男女的性别比是:。 16.出生率是指在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新个体数;死亡率是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教材分析】 (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神经系统结构的延伸,并为神经系统内容做个总结。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反射,并在日常生活中机体有体现体温调节的现象,但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对体温调节等并没有鲜明的认识,故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本节课学生已是高中二年级,其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其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都有明显的提高。结合以上特征,我将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能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2、简述大脑皮层的功能 3、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4、描述体温调节 能力目标: 1、学生培养了看图提炼信息能力 2、模仿寒冷时机体调节情况,描述炎热时机体调节情况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对日常案例的分析,形成生物与生活相联系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我主要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以及体温调节,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排尿反射、体温调节),结合日常生活,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第二章第二节共分为三课时,本小节为第三课时,时间为45min 【教学过程】 【过渡】谁还记得反射的概

2020年高考学考 选考生物艺体生冲刺系列(浙科版)专题15 种群(解析版)

专题15种群 (1)在选考中占2分; (2)本单元知识点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一道选择题,考点分布于种群的特点; 一、种群的概念 1、种群用于人类又称人口,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个种群,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长期隔离会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可见,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2、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如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等,而密度和分布型则是种群所特有的。 二、出生率与死亡率 1、出生(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出生(死亡)个体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2、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三、年龄结构和性比率 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关系,并常用年龄金字塔来表示,宽度代表B(A.该年龄组个体数量 B.该年龄组个体数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年龄金字塔的中线把一个年龄组分成两半,左边代表雄性,右边代表雌性。 2、生态学家通常把种群分成三个年龄组,即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有些生物的生殖后期为零,如蜉蝣和蝉;年龄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即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它们可带给我们关于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信息。稳定型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如多数发达国家。 3、种群性比率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四、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 1、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的益与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很多,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五、种群分布型和存活曲线 1、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在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群的分布型A(A.可能不同 B.一定不同 C.一定相同)。 2、最常见的分布型是集群分布,以下选项是集群分布原因的是CE;是均匀分布原因的是BD;是随机分布原因是A。 A.种群成员间既不互相吸引也不互相排斥 B.动物的领域行为、树木争夺树冠空间和根部空间进行竞争 C.植物的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蛾类的趋光性和蚯蚓的趋湿性 D.沙漠植物争夺水分进行竞争 E.动物彼此之间的密切交往 3、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或死亡情况的曲线,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增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 4、类型Ⅰ(凸形):大多数个体能活到平均年龄,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如人类和高等动物;类型Ⅱ(对角线形):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如水螅、一些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类型Ⅲ(凹形):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是一旦活到了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如牡蛎和树蛙。 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熟悉血细胞计数板

胚胎工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胚胎工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台州市路桥中学曾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出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三胚层等概念。简述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 描述体外受精、胚胎体外培养、胚胎移植。 举例说明上述胚胎工程技术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及进行讨论交流,锻炼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分析操作方案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关注社会热点。 感受胚胎工程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价值,关注技术进步与社会伦理进步及法律进步的关系。教学重点: 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 试管婴儿的流程及所用到的胚胎工程技术,特别是胚胎移植的过程及应用。 教学难点: 胚层的分化 胚胎工程的操作过程及技术难点 教材分析: 《胚胎工程》这一章总共分为两节。一是“从受精卵谈起”,主要讲述了动物的受精作用及胚胎发育过程。二是“胚胎工程”,主要讲述了几种胚胎操作技术的原理、过程及其应用。第一节内容其实是第二节内容的知识背景,现在的浙科版教材已经把《生物的生殖与发育》这一章节内容去掉了,要介绍胚胎工程,必须先介绍动物胚胎发育过程。因此对第一节内容不必要做过多拓展,只需要将几个相关概念讲述清楚即可。第二节才是本章真正的重点,主要介绍了体外受精、胚胎体外培养、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培养及胚胎干细胞核移植这几种胚胎操作技术。胚胎工程技术应用前景广泛,与生活生产实践联系密切,学生对此应该有所了解。但其牵涉的又是比较高深的生物工程技术,具体操作难度其实非常大,一些技术要点也不必要做过多拓展,而应该对其原理及应用进行理解。 教学策略: 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将动物胚胎发育及体外受精、胚胎体外培养、胚胎移植、胚胎分割整合为一节课,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及胚胎干细胞核移植也作为一节课。因为前者主要与动物的繁殖有关,后者主要与动物的育种及人类疾病治疗有关。在本节课中,采取设置情境,创设问题,引领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及讨论并进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一种问题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大胆取舍,如囊胚、原肠胚形成过程,三胚层分化过程,羊膜卵与非羊膜卵的区别,胎生与卵生的区别,这些内容大胆舍弃,因为胚胎工程针对的就是哺乳动物的胚胎,牵涉太多其它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思维混乱。所以在介绍胚胎发育过程时直接以人的胚胎发育为例。在介绍胚胎工程技术时,借助“八胞胎”事件,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自己写出流程,并针对操作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最后对胚胎工程的概念进行总结。 教学流程: 导入: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胚胎工程技术就可以为一些不孕不育人士带来福音,但同时也可能伴随着争议,比如去年媒体所爆出的“八胞胎”事件。针对这一事件,我们不妨来进行一些讨论。 问题一:首先,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新生命是如何诞生的呢? 在学案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及相互讨论,了解动物受精作用过程及胚胎发育过程,最后在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全书知识点总结精编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全书知识点总结精编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调节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880年,达尔文父子:发现植物具有向光性;得出结论: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和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面一段;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1913年,波森.詹森:得出结论: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向下传递。 1926年,温特:用琼脂快收集该种物质,并再次证明:苗尖中确实存在一种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后来被命名为生长素。 20世纪30年代,其他科学家:确定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它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吲 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二、生长素的产生或存在部位:顶芽、幼叶、胚 三、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动转运;运输特点: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运 输方向:苗尖端横向运输,尖端下面一段纵向运输 四、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因素: ①单侧光(单侧光下,背光一侧分布多、生长快,表现为向光性);②重力 (重力作用下,向地一侧分布多) 五、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生长(促进细胞伸长) 作用特点: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如顶端 优势、根的向地性、除草剂的使用(高浓度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低浓度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生长)、植物不同部位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见右图)。 六、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2,4-D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除杂草 七、其它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脱落酸和乙烯) 前三种主要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后两种与植物的衰老、成熟、对不良环境发生响应有关。

激素往往是在植物体的某一部位产生,然后运输到另一部位起作用的。所以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当植物的特定部位感受到外界的刺激时,会引起该部位激素浓度或比例的改变,从而引起植物发生相应的响应。每种激素的作用决定于植物的种类、激素的作用部位、激素的浓度等。 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单独一种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人们常把天然的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合称为植物生长物质或植物生长调节剂。 八、植物激素的应用:①促进种子萌发(如细胞分裂素、赤霉素。抑制萌发:脱落酸)、②促进生根、③加速生长、④抑制生长、⑤引起无子果实的形成(如生长素引起无子番茄的形成、赤霉素引起无子葡萄的形成)、⑥果实的催熟(如乙烯)、⑦果蔬的储藏保鲜(如细胞分裂素)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单细胞直接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3、内环境维持稳态(相对稳定的状态)的意义: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4、内环境中不存在的成分:细胞内的糖元、胞内酶(如呼吸酶)、膜蛋白、血红蛋白;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浙教版《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题1(含答案)

《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如图为某树林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虫→鸟→细菌 B.若图中加入阳光、空气等非生物部分,就构成了一个群落 C.虫的体色与栖息环境相近,这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图中的细菌、真菌能把无机物分解为有机物 2.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的雷鸟冬天换上以白色为主的羽毛,以逃避敌害。有一年,冬季天气特别暖和,迟迟不下雪,结果雷鸟减少了许多,与这有关的生物学现象为()①警戒色②拟态③保护色④适应⑤适应的相对性⑥竞争 A.①④B.③⑥C.③⑤D.②③ 3.骆驼适应沙漠环境的特点是() ①四肢底部有厚皮②驼峰内贮有脂肪③有三个胃④身体表面长毛⑤身体高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⑤D.③④⑤4.如图所示,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雨后彩虹 B.嫦娥飞天 C.流星划破夜空

D.大雁南飞 5.下面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C.一片麦地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6.自然界中的生物都表现出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冬天,槐树的叶片都已落下,而松树却郁郁葱葱,从两者对寒冷环境的反应情况而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槐树比松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B.松树比槐树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C.两者都适应寒冷的环境D.两者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7.图示为杭州滨江长达7.4公里的沿江樱花大道,樱花盛开时,美不胜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樱花树属于被子植物 B.一朵樱花属于一个营养器官 C.大道上所有樱花树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D.樱花可用嫁接或扦插进行繁殖,这属于有性生殖 8.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从草开始的 B.鹰和蛇的生物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对鼠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因素是兔 D.若大量捕杀狐,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先增多 9.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C.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浙科版生物选修三生物科技专题学分考试(含答案)

(生物科技行业)浙科版生物选修三生物科技专题学分考试(含答案)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学分考 班级姓名学号 壹.个.正确选项 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 ..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限制酶只能识别同壹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B.质粒是基因工程中唯壹的载体 C.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之壹是: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和外源基因连接D.基因治疗主要是对有缺陷的细胞进行修复 2.不.属于质粒被选为基因载体的理由是() A.能复制B.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C.具有标记基因D.它是环状DNA 3.依右图有关基因工程的工具酶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切断a处的酶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连接a处的酶为DNA连接酶 C.切断b处的酶为解旋酶 D.切断b处的酶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4.1976年,美国的H.Boyer教授首次将人的生长抑制素释放因子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且获得表达,这是人类第壹次获得的转基因生物,此文中的表达是指该基因在大肠杆菌() A.能进行DNA复制B.能进行转录和翻译

C.能控制合成抑制生长素释放因子D.能合成人的生长激素 5.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施工的,在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中,不.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步骤是() A.人工合成基因B.制备重组DNA分子 C.转化受体细胞D.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6.在烟草的叶片中含有大量的烟碱,当把烟草嫁接到番茄上时,烟草的叶就不含烟碱了。反之,嫁接到烟草上的番茄叶中却含有烟碱。这说明() A.烟草根部能合成烟碱 B.烟草叶受番茄的影响,遗传性状发生改变 C.番茄叶受烟草的影响,遗传性状发生改变 D.只有依赖烟草根部吸收某种物质,烟草叶片才能合成烟碱 7.科学家常选用的细菌质粒往往带有壹个抗菌素抗性基因,该抗性基因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受体细胞在自然环境中的耐热性B.有利于检测目的基因否导入受体细胞 C.增加质粒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D.便于和外源基因连接 8.人的糖蛋白必须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合成。通过转基因技术,能够使人的糖蛋白基因得以表达的受体生物结构是() A.大肠杆菌B.酵母菌C.T4噬菌体D.质粒DNA 9.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基因污染”应运而生,关于基因污染的下列说法不正 ..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4讲生态工程浙科版选修3

第4讲生态工程 1.“猪—沼—茶”是我国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解析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但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 答案 C 2.农业生态工程的优点包括( ) ①能量的多级利用②物质循环再生③废物资源化④生物相互依存,体现了整体性 ⑤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结合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解析农业生态工程的优点有:能量的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废物资源化。 答案 B 3.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主要利用的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是 ( ) A.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 B.间作、套种和轮种技术 C.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 D.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 解析退耕还林还草是从生态、社会、经济条件实际出发,将不适合农耕的土地转为林地和草地的措施。 答案 D 4.下列关于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工程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B.要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 C.对湿地的恢复,只注意退耕还湿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可以

D .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解析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就是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如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废水处理、点源和非点源污染控制、土地处理工程,以及植物物种的引进种植等,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在湿地的周围,还应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答案 C 5.生态农业是一个在生态上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特点是在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生态农业中食物链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大大提高了 B .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C .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D .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对病虫害一般采用生物的方法防治 解析 生态农业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复杂了,但食物链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A 选项错误。 答案 A 6.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属于大流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B .排石整地,改良、优化土壤的措施适用于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 C .用当地多种优良牧草合理搭配建设牧场,遵循了物种多样性原理 D .桑基鱼塘模式遵循了整体性原理 解析 桑基鱼塘模式遵循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而不是整体性原理。 答案 D 7.“菇菜”立体栽培(右图)是充分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的光、温度环境优势,按照空间层次分布,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2 O 可代表“Y”,2CO 可代表“X”.图中A B .该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属于分解者 C .菌渣作为有机肥为蔬菜提供了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