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浙科版 群落 单元测试

2019届浙科版 群落 单元测试
2019届浙科版 群落 单元测试

群落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图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表示初生演替的曲线应为甲

B.图中A~E点中代表顶极群落的应为D

C.在图示A点所具有的物种,也可存在于E点,但有可能发生优势取代

D.图中C点处环境条件可能发生了剧烈变化,但C→D→E变化可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B

【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图中曲线甲表示的是初生演替,A正确;A~E 中,B、D点物种变化幅度较大,不属顶极群落,B错误;在图示A点所具有的物种,也可存在于E点,但有可能发生优势取代,C正确;图中C点是个拐点,说明环境因素发生了剧烈变化,导致大量生物死亡,物种多样性降低,但C→D→E变化可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2.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演替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人类的活动不能使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

B.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植被的垂直分布无关

C.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D.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体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答案】C

【解析】人类的活动可使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和速度,A错误;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植被的垂直分布有关,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B错误;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C正确;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不能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考点定位】群落结构及演替

【名师点睛】注意群落演替的方向: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3.最新研究显示,由于南极半岛拉森冰架的崩塌,以海水中微小生物为食物的玻璃海绵的种群数量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但是,这种海绵可能不会永远在这一深层海域中称霸,因为其他物种可能会对它们产生影响,不过玻璃海绵戏剧性地增长暗示,海底生态

环境的变迁比之前预想的要快得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A.玻璃海绵获得的碳元素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人其体内的,玻璃海绵体内的碳还能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中

B.玻璃海绵种群数量呈现爆发性增长,推测在一定时间内,其数量增长曲线呈“J”型C.推测能影响玻璃海绵霸主地位的其他生物与它的关系可能是捕食、竞争或寄生等D.玻璃海绵在南极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一段时间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题意可知,玻璃海绵以海水中微小生物为食物,说明玻璃海绵获得的碳元素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人其体内的,玻璃海绵还能通过呼吸作用,使其体内的碳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中,A项正确;玻璃海绵种群数量呈现爆发性增长,据此可推测,在一定时间内,玻璃海绵的数量增长曲线呈“J”型,B项正确;在种间关系中,能影响玻璃海绵霸主地位的可能是捕食、竞争或寄生等,C项正确;玻璃海绵以海水中微小生物为食物,说明玻璃海绵在南极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一段时间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种群数量的变化、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4.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下列与群落演猶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B.群落的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速度快,且起点与初生演替不同

C.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

D.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C

【解析】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A正确;群落的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速度快,且起点与初生演替不同,B正确;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并

不是原有物种的恢复,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发展,D正确。

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所有梨树为一个群落

B.竹海中的湘妃竹长得高低错落有致,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森林中的植物和动物均有分层现象,而水平方向呈镶嵌分布的只有植物

D.影响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垂直结构的因素往往是不同的

【答案】D

【解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所有梨树为一个种群,A错误;竹海中的湘妃竹高低错落有致,它们属于同一种群,不属于群落,B错误;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C错误;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D正确。

6.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的丰富度与群落中的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B.初生演替过程中,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原有优势种的更替

C.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碳元素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只能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答案】B

【解析】

【分析】

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物种种类的多少;种群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

【详解】

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物种种类的多少,与群落中的种群密度无关,A错误;初生演替过程中,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原有优势种的更替,B正确;食物十分充足,若存在天敌等环境阻力,社鼠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若不存在环境阻力,社鼠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D错误。【点睛】

易错点:“丰富度”与“种群密度”的含义区别。

7.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演替是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演替实质是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故A正确。在群落的结构没有受到干扰和破坏时也会有群落的演替现象,故B错误。演替过程中自然状态下其总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增加,故C正确。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是一直都存在的,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8.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的垂直结构可提高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B.群落的物种组成随季节、气候的变化可出现差异

C.群落的演替速度与方向可受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

D.群落中所有生物含有的全部基因可构成一个基因库

【答案】D

【解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A正确;群落的物种组成随季节、气候的变化可出现差异,B正确。外来物种入侵,可对群落的演替速度与方向产生影响,C正确;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D错误。9.使君子花夜晚为白色,早晨开始逐渐变为粉色,到下午变为红色,晚上再恢复为白色。调查发现,晚上采蜜的是飞蛾,而早晨和白天采蜜的分别是蜜蜂和蝴蝶。此外,使君子花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相互错开。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花色变化增加了三种传粉者之间的竞争B.花色变化有利于增加使君子的繁殖机会

C.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错开避免了自交D.使君子与三种传粉者协同(共同)进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提供信息分析,三种传粉者采蜜时,花的颜色是不一样的,说明花色变化

减少了三种传粉者之间的竞争,A错误;花色变化可以利用多种传粉者帮其传粉,增加了授粉的机会,即增加了繁殖的机会,B正确;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错开,则不能进行自花传粉,增加了异花传粉的机会,C正确;使君子与三种传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协同(共同)进化的,D正确。

10.下图是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图,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内容都正确的是( )

A.垂直结构、数量特征、空间结构、种群密度

B.空间结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垂直结构

C.种群密度、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垂直结构

D.数量特征、空间结构、种群密度、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

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故①为数量特征,③是种群密度;群落

的结构包括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等,空间结构又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故②是群

落的空间结构,④是垂直结构,故D正确。

11.如图A、B分别代表的是在海平面到3800 m的海拔高度内,高山A、森林B不同的自然区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在高山A处,生物群落的分布只表现出垂直结构

B.在高山A处,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C.在森林B处,生物群落的分布表现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题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 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 正确的是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 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 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2.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 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 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 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4.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 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 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5.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C.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D.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6.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A.50只B.42只C.92只D.160只 7.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据调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频频发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3) A 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 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减少 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增加 8.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第4章 生物的变异 单元测试 浙科版必修2

第4章生物的变异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40分) 1.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下列不属于细菌产生的可遗传变异有() ①基因突变②基因重组③染色体变异 ④环境条件的变化⑤染色单体互换⑥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 2.某个婴儿不能消化乳糖,经检查发现他的乳糖分子有一氨基酸改换而导致乳糖酶失活,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缺乏吸收某种氨基酸的能力B.不能摄取足够的乳糖酶 C.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对改变D.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对缺失了 3.下列叙述属于基因重组的是()A.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B.各条染色体上全部基因的重新组合 C.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重新排列D.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4.香蕉某一性状发生了变异,其变异不可能来自()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染色体变异D.环境变化 5.果蝇的一条染色体上,正常基因的排列顺序为123-456789,“-”代表着丝点,表中表示了由该染色体发生变异后基因顺序变化的情况。有关叙述错 误的是() A.甲是染色体某一片段位置颠倒引起的 B.乙是染色体某一片段缺失引起的 C.丙是染色体着丝点改变引起的 D.丁是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引起的 6.普通小麦是六倍体,有42条染色体,科学家们用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小麦幼苗是()A.三倍体、21条染色体B.单倍体、21条染色体 C.三倍体、三个染色体组D.单倍体、一个染色体组 7.通过单倍体的途径培育小麦新品种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培育单倍体苗所用的花药应取自于() A.某一优良品种B.被确定为父本的植株C.F1D.F2 8.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和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染色体变异D.环境改变 9.下列情况中不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A.第5号染色体断臂缺失引起的遗传病B.第21号染色体多一条的唐氏综合征C.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了对应部分的结构D.用花药培育出的单倍体植株 10.与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育种方法比较,尽管人工诱变育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是该育种方法的独特之处是() A.可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B.育种周期短,加快育种进程C.改变基因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D.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性状稳定快 11.某植物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如右图所示。据图推测该植物最可能是()A.无果实,无种子,采用有性生殖方式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单元测试-第2章

第二章生物和环境 第一节种群和生物群落(一) 一、选择题 1.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 A.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 B.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的幼体总和 D.同种生物的成体总和 2.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 B.一个牧场上全部的牧草 C.同一牧场上的牛和羊 D.同一饲养场上全部的肉用黄牛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A.长江里所有的扬子鳄 B.一个湖泊里的全部草鱼 C.一个县里的全部人口 D.一个果 园里的全部果树 4. 在一个棉田中有蚜虫卵、蚜虫幼虫、有翅蚜虫、无翅蚜虫。这些蚜虫共同组成()A.种群B.群落C.群体D.社会 5. 能影响种群密度的是() A.年龄结构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死亡率 D.以上都是 6.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少,年老的个体多,则种群密度会() A.越来越大 B.相对稳定 C.越来越小 D.绝对不变 7.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会()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少 C.先减后增 D.相对稳定 8.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并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至40年,美国需40至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依据是() A.人口种群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9. 狮子种群中的性别比例一般属于() A. 雌雄相当 B. 雌多于雄 C. 雄多于雌 D. 无法确定 10. 2001年11月1-10日,我国开展了“第五次人口普查”,从生态学角度看,调查对象应属于一个() A.种群 B.生物体 C.群落 D.以上都不是 11.甲具有出生、年龄、性别、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则甲、乙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种群 B.种群、物种的个体 C.植物、动物 D.物种的个体、植被 12.小晨学习了种群的概念后,对种群的特征进行了描述,你认为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有一定的年龄结构 B.必须有相当多的生物数量 C.有一定的密度 D.有一定的性别比例 二、填空题 13.一个物种就是一群生物,它们的、相似,并能相互而生育后代。种群是由同一的许多生物个体组成。 14.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征,如:、、 和 15.我班男女的性别比是:。 16.出生率是指在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新个体数;死亡率是

2020年高考学考 选考生物艺体生冲刺系列(浙科版)专题15 种群(解析版)

专题15种群 (1)在选考中占2分; (2)本单元知识点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一道选择题,考点分布于种群的特点; 一、种群的概念 1、种群用于人类又称人口,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个种群,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长期隔离会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可见,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2、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如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等,而密度和分布型则是种群所特有的。 二、出生率与死亡率 1、出生(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出生(死亡)个体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2、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三、年龄结构和性比率 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关系,并常用年龄金字塔来表示,宽度代表B(A.该年龄组个体数量 B.该年龄组个体数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年龄金字塔的中线把一个年龄组分成两半,左边代表雄性,右边代表雌性。 2、生态学家通常把种群分成三个年龄组,即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有些生物的生殖后期为零,如蜉蝣和蝉;年龄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即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它们可带给我们关于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信息。稳定型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如多数发达国家。 3、种群性比率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四、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 1、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的益与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很多,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五、种群分布型和存活曲线 1、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在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群的分布型A(A.可能不同 B.一定不同 C.一定相同)。 2、最常见的分布型是集群分布,以下选项是集群分布原因的是CE;是均匀分布原因的是BD;是随机分布原因是A。 A.种群成员间既不互相吸引也不互相排斥 B.动物的领域行为、树木争夺树冠空间和根部空间进行竞争 C.植物的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蛾类的趋光性和蚯蚓的趋湿性 D.沙漠植物争夺水分进行竞争 E.动物彼此之间的密切交往 3、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或死亡情况的曲线,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增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 4、类型Ⅰ(凸形):大多数个体能活到平均年龄,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如人类和高等动物;类型Ⅱ(对角线形):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如水螅、一些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类型Ⅲ(凹形):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是一旦活到了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如牡蛎和树蛙。 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熟悉血细胞计数板

浙教版《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题1(含答案)

《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如图为某树林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虫→鸟→细菌 B.若图中加入阳光、空气等非生物部分,就构成了一个群落 C.虫的体色与栖息环境相近,这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图中的细菌、真菌能把无机物分解为有机物 2.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的雷鸟冬天换上以白色为主的羽毛,以逃避敌害。有一年,冬季天气特别暖和,迟迟不下雪,结果雷鸟减少了许多,与这有关的生物学现象为()①警戒色②拟态③保护色④适应⑤适应的相对性⑥竞争 A.①④B.③⑥C.③⑤D.②③ 3.骆驼适应沙漠环境的特点是() ①四肢底部有厚皮②驼峰内贮有脂肪③有三个胃④身体表面长毛⑤身体高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⑤D.③④⑤4.如图所示,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雨后彩虹 B.嫦娥飞天 C.流星划破夜空

D.大雁南飞 5.下面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C.一片麦地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6.自然界中的生物都表现出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冬天,槐树的叶片都已落下,而松树却郁郁葱葱,从两者对寒冷环境的反应情况而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槐树比松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B.松树比槐树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C.两者都适应寒冷的环境D.两者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7.图示为杭州滨江长达7.4公里的沿江樱花大道,樱花盛开时,美不胜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樱花树属于被子植物 B.一朵樱花属于一个营养器官 C.大道上所有樱花树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D.樱花可用嫁接或扦插进行繁殖,这属于有性生殖 8.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从草开始的 B.鹰和蛇的生物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对鼠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因素是兔 D.若大量捕杀狐,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先增多 9.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C.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2020届浙科版群落单元测试4

群落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答案】C 【解析】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几种类型。结合题意分析,在培养蘑菇的培养基上长出了曲霉,两者都是营腐生生活的真菌,在同一培养基生活时,会由于争夺培养基中的水分、无机盐和养料以及生活空间等而发生斗争,这种种间关系属于竞争。 2.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不可能发生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简单变复杂 B.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 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由强变弱 D.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般情况,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简单变复杂,A错误;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B错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由弱变强,C正确;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D错误;答案是C。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 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 C.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 【答案】C 【解析】发生山崩处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低,A正确;破坏的群落中多为草本植物,还存在地被植物,如苔藓等,说明还存在垂直结构,B正确;该群落形成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裸岩上进行的初生演替,最先

出现的生物是地衣,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 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 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 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C 【解析】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所以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A错误;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B错误;土壤盐碱度会影响土壤中生物的分布,进而影响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C正确;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D错误。 【考点定位】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名师点睛】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其中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空间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适宜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其丰富度。 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 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但能改变演替速度 C. 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 一座山中从山脚到山顶物种的差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A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错误;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种间关系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C正确;一座山中的物种从山脚到山顶属于不同的群落,D错误。 6.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

2020届浙科版种群单元测试4

种群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 样方法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的对象 B. 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 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 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B 【解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时候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因为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计数比较困难,A错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通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C错误;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对象,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都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2.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德阳五中所有的树 B.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 C.培养基被污染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 D.在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着蚂蚁,长满了苔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解:A、德阳五中所有的树不是同一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 B、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一个种群,B正确; C、培养基被污染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属于一个群落,C错误; D、在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着蚂蚁,长满了苔藓属于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

2020届浙科版群落单元测试2

群落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以下生物群落的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 弃耕的农田慢慢变成森林 B. 森林大火后仍长成森林 C. 火山喷发后重新生长成森林 D. 水域污染后经治理,各种生物种类逐渐增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1、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过量砍伐的森林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水域污染后经治理的演替. 2、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火山喷发后的演替. 故选:C. 2.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成了森林。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实施退耕还林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 实施退耕还林前的农田群落中不存在垂直结构,只存在水平结构 C. 在演替过程中,森林阶段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高于灌木阶段 D. 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实施退耕还林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实施退耕还林前的农田群落中存在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B错误;在演替过程中,森林阶段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高于灌木阶段,C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D正确。 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 C.群落演替直到达到所处自然条件的顶级群落才会终止 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优势种逐渐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A、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A正确; B、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而次生演替从草本植物阶段开始,故B错误; C、群落演替如果条件适宜的话,会直到达到森林阶段才会终止,即直到达到顶级群落才会终止,故C正确; 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优势种逐渐发生改变,如草本植物阶段优势种即为草本植物,森林阶段的优势种即为乔木,故D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 【名师点睛】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群落的演替其过程有一定的区别: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4.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③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 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但最终是否能演替成为森林,还有看环境条件,故①错误; 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故②正确; ③该杂草地动物有分层现象,该杂草地也存在垂直结构,故③正确; ④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故④错误. 考点: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名师点睛】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2020届浙科版 人类与环境 单元 测试

人类与环境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向成熟期的发展过程中,其结构和功能特征会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正确的判断是() A.碳循环由相对开放趋向于更加封闭 B.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C.群落代谢过程中向环境中排出的产物逐步减少 D.P(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值逐渐增大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向成熟期的发展过程中(设想一块抛荒土地的生态演替),其结构不断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物种增多,食物链网状化),所以物质循环量逐渐增大,群落代谢过程中向环境中排出的产物逐步增多,碳循环由相对封闭趋向于更加开放。由于生物量增加,生物的总呼吸量增多,而生产者同化总能量变化基本不大,故P(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值逐渐减小。由于物种增多,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答案】D 【解析】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强。 3.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正常雨水的pH—般都在5.6左右 B.臭氧的增加是造成酸雨的原因之一 C.酸雨会破坏土壤的肥力,使河流、湖泊、水源酸化 D.防治酸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限制S02和NO的排放量 【答案】B 【解析】正常雨水的pH-般都在5.6左右,A正确;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B错误;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酸雨污染的水体,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的生存;酸雨使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

子增加,从而毒害植物和土壤中的动物;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C正确;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因此防治酸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限制SO2和NO的排放量,D正确。 4.我国目前面临一系列社会、经济难题的主要原因是() A.国土面积不够大 B.经济发展不够快 C.就业人数过少 D.人均自然资源不足 【答案】D 【解析】人均自然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社会、经济难题,所以本题选D。 5.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氮循环的一部分,甲、乙、丙三类微生物参与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类细菌是自养需氧型,乙类细菌是异养厌氧型 B.丙类微生物中有的可与植物共生 C.甲和丙的活动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D.氧气充足时,乙的活动加强 【答案】D 【解析】图中可以看出:甲在O 2的作用下,能将NH 3 还原成HNO 3 ,这种微生物是硝化细 菌,其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乙能利用有机物,并把HNO 3转变成N 2 ,这种微生物是反 硝化细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当O 2充足时,乙的活动受到抑制。丙能把N 2 固 定为NH 3 ,这是固氮微生物,有的可与植物共生(如根瘤菌)。甲和丙的活动都可以增加土壤中氮素,增加土壤肥力。 6.人类的下列活动中,不会引起水体污染的是() A.生活污水大量流入河道 B.化工废水大量排入湖泊 C.原油大量泄漏进入海洋 D.植树造林、退耕还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活污水大量流入河道、化工废水大量排入湖泊以及原油大量泄漏进入海洋,都会引起水体污染,A、B、C三项均错误;因植物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等作用,所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湖,不会引起水体污染,D项正确。

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单元检测卷

章末达标验收(五)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填入答题栏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得分栏题号一 二 总分 26 27 28 29 30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 B.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量流动 C.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 D.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 2.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 3.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Ⅰ、Ⅱ、Ⅲ、Ⅳ、Ⅴ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有( ) ①第三营养级流向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Ⅲ+Ⅳ)/Ⅱ]×100%②图中Ⅳ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③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Ⅴ肯定大于Ⅰ④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照射到植物体上的全部太阳能即为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 C.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输入能量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 D.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如生物圈或热带雨林),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的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5.科学家对生活在某生态系统的一个蜘蛛种群的能量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能量流经这种肉食动物的有关数据如下图所示(能量以种群的质量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储存在猎物种群=有机物中的能量886.4 g ?????????被蜘蛛捕获=的10.3 g ??? ????被吃下的=7.93 g ??? ?? 同化的=7.3 g ????? X 2.7 g 呼吸代谢4.6 g 未被同化的0.63 g 未被吃下的 2.73 g 未被蜘蛛捕获的876.1 g ①被蜘蛛吃下未被蜘蛛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中的一部分 ②在食物链中,蜘蛛至少位于第三营养级 ③图中X 代表用于蜘蛛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④根据图中的数据不能算出猎物种群和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6.在1957年,美国的生态学家H.T. O dum 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 表示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NP 表示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 =GP -R),R 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列叙述中不. 正确的是( ) 单位:102kJ/m 2 /年 GP NP R ① 16.04 2.81 13.23 ② 871.27 369.69 501.58 ③ 0.88 0.34 0.54 ④ 141.20 62.07 79.13 ⑤ 211.85 19.26 192.59 A.B.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

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人类与环境 单元测试

人类与环境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如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A.生产者B.消费者 C.分解者D.不能确定 答案 B 解析依据箭头关系判断,图中a、b、c依次为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2.(2016·浙江10月学考)酸雨产生的多种危害中,不包括() A.伤害陆地植物B.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C.产生温室效应D.破坏土壤肥力 答案 C 解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大量燃烧,使得CO2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与酸雨无关。 3.如图为一个简单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植物→甲虫→雀鸟 A.该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B.甲虫为一级消费者,雀鸟属于第二营养级 C.若甲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则能呈现指数增长 D.若植物被农药污染则雀鸟是最大的受害者 答案 D 解析参与食物网构成的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因缺少分解者,所以该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A项错误;甲虫为一级消费者,雀鸟属于第三营养级,B 项错误;即使是甲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因资源和空间有限,甲虫也不能呈现指数增长,C项错误;若植物被农药污染,因雀鸟所处的营养级最高,其体内农药的积累量最大,所以雀鸟是最大的受害者,D项正确。 4.(2017·浙江金华十校联考)造成全球各地普降酸雨的原因是大气中() A.二氧化碳的增加B.臭氧的增加

C.氮、硫氧化物增加D.放射性物质增加 答案 C 解析酸雨是指溶液pH小于5.6的雨水,正常雨水的pH约为6;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不是形成酸雨的气体。 5.在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A.蓝细菌B.蝗虫C.蘑菇D.小麦 答案 C 6.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A.照射到该系统的全部太阳能 B.照射到该系统所有植物体上的全部太阳能 C.该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D.生产者传递给消费者的全部能量 答案 C 7.下列实践活动,利用了“环境容纳量”的相关原理的是()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②科学确定捕鱼的时间和数量,保证捕鱼可持续进行③向森林喷洒农药来防治蝗灾④禁止捕蛇来防治田间的鼠灾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②④ 答案 B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资源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若要保护珍稀动物,就要提高环境容纳量,如建立自然保护区;若要消灭有害生物,就要降低环境容纳量,如放养天敌;科学确定捕鱼时间和数量是控制种群数量维持在K/2,以保证最大的种群增长速率;喷洒农药是杀死害虫,并未改变害虫的环境容纳量。8.(2018·嘉兴质检)某同学跟随父母到某鸟类自然保护区游玩,看到水边的草丛中有许多鸟蛋。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该同学最合理的做法是() A.尽快离开草丛,不要惊扰鸟类 B.收集不同鸟蛋,做成标本 C.收集不同鸟蛋,人工孵化养殖 D.收集不同鸟蛋,用于保护鸟类宣传 答案 A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其中最有效的是就地保护,故该同学最合理的做法是尽快离开,不要惊扰鸟类。

浙科版种群单元测试4

种群 一、选择题(每题 3分,共60分) 1 ?下图中的实线表示某草原上野兔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情况,a 、b 、c 、d 为曲线 上的点,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I d 时间 A. 该环境中兔群的 K 值为c 点对应的数量 B. a 点和b 点时出生率相等 C. a 点时的增长率大于d 点时的增长率 D. cd 段时间内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 【答案】D 【解析】种群数量达到稳定时,在 K 值上下波动,故该种群的 K 值为c+d/ 2 , A 错误; a 点时,鹿群的种群数量处于不断减少的过程中, 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而b 点时, 鹿群的种群数量处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 错误;a 点时, 鹿群的种群数量处于不断减少的过程中,种群的增长率为负值, d 点时种群数量维持稳 定,增长率为0, C 错误;cd 段时间内鹿群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这可能是天敌增加、食 物资源减 少、种内斗争加剧等原因, D 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动 【名师点睛】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群数量都是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即 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在种群数量处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种群的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处于不断减少的过程中,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当种 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的过程中,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2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 B .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比田鼠慢的重要原因是其繁殖能力弱 C. 研究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因素 D.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段时间后该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进而预测该种 群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可以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 握知识间 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 .下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 3年时用标志 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捉 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 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 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 K 值约为 ( ) 学校: 姓名: 班级: W 口 考号: 野兔的数量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 2.随着“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落实,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未来几年会有一定的增长。下列有关“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没有影响 B.有助于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 C.会使我国人口出生率显著提高而死亡率不变 D.会使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从衰退型直接转变为增长型 3.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 hm2,研究小组釆用标志重捕法调査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10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2 400 只/hm2 B.此种方法可以调査该地财虫的种群密度 C.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的间隔时间越短越好 D.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 4.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 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麻雀黄鹂 第一次捕捉46(标记后放生) 43(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42(其中6只标记) 36(其中9只标记)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 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 D.若被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计算的结果应偏小 5.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t4时防治效果最佳 B.t3~t5期间,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1~t2期间,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t4时,乙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①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②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③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④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7.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草原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其中虚线表示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2019届浙科版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单元测试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与生物技术实践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纤维素被C X和C1水解成葡萄糖 B.泡菜的制作中清水与盐的比列与玫瑰精油的提取中清水与玫瑰花瓣比例都为4:1 C.MS培养基都需要添加植物激素 D.DNA的粗提取实验中需使用NaCl溶液,DNA的鉴定实验中不需使用NaCl溶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纤维素被C X酶、C1酶和葡萄糖苷酶水解成葡萄糖,A错误;C.MS培养基常常需要添加植物激素,C错误;D.DNA的粗提取实验中需使用NaCl溶液,DNA的鉴定实验中也需使用NaCl溶液溶解后进行鉴定,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制作腐乳需利用毛霉产生的酶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等物质 B. 酿制果酒、果醋所需酵母菌和醋酸菌的发酵底物、条件完全相同 C. 制作果酒最快捷的途径是先制果醋,再制果酒 D. 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过程都应杜绝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果酒、果醋、腐乳等传统发酵技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详解】制作腐乳需利用毛霉产生的酶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等物质,A正确;酵母菌发酵底物是糖,醋酸菌的发酵底物是糖或者乙醇,而且条件不同,果酒需要缺氧环境,果醋需要有氧环境,B错误;一般是先制酒后制醋,C错误;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过程都需要微生物的生长繁殖,D错误。 【点睛】本题属于简单题目,只要识记果酒、果醋及腐乳的生产过程,本题就会迎刃而解。 3.对于如图玫瑰精油的提取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浙科版生物的进化单元测试

生物的进化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是生物变异的随机淘汰和保留 B.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障碍和生殖隔离 C.甲种群的若干个体迁入乙种群并参与交配繁殖,会导致乙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 D.若某大种群经历环境巨变后只有少数个体存活,当恢复到原规模时,基因频率不变 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现代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必须要有地理障碍,地理障碍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进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基因频率的改变 3?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图解如下),下列叙述不属于对进化性变化的发生补充、 完善的是( 丫工i工适溝生存 旷萨删 匸匸亠适者生存 ◎遗转变异 /wy适岂生存大变异 白然逸样 形成新物种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4?根据进化性变化的发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的下降而减小 5. (2015 ?丽水中学周考)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

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 1 C.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 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6?金鱼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a基因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aa、X a X a> X a Y等均为纯合子)。现取一对金鱼杂交,F i金鱼共67只,其中雄金鱼21只,则F i金鱼 自由交配所得F2成活个体中,a基因的频率为() A.1/8 B. 1/6 C. 1/11 D. 1/14 7.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由此得不出的结论是() 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 B.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这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C.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类型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 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连续自交n代,获得的子代中,Aa 的频率为(1/2)n, AA和aa的频率均为(1/2)[1 - (1/2)n]。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 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A.没有发生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C.发生了隔离 D.发生了自然选择 9. (2011 ?海南高考)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 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10.下图所示为玉米的含油量随选择世代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选育过程对高含油量 玉米品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O 10 20 30 40 50 述择世代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